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第1篇】
文本分析:
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
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
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
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
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
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
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
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
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
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
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
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
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
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
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
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
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
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
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
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
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
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
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
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
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
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
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
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
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
的人物。)
(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
一个健壮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
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
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
呢
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
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
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
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
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
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
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
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
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
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
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
院”。
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
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
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
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
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I里才会都是
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
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
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
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
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
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
和平。
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
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
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
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
(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
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
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
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
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
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
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
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
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
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
(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
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
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
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
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
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
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
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第2篇】
《在柏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流程图,梳理故事情节,感受小小说情节的紧密、跌宕起伏。
2.关注环境、人物和情节,了解小说运用“小细节”表现战争“大主
题”的方法。
3.品读小说,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
教学重点:能够发现小说是通过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表现战争灾难的,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一、直接揭题、联系旧知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读题目。
2.联系旧知——《桥》
五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微型小说——《桥》,出示课文。
学生回顾《桥》有关的内容。指向:人物、情节、环境、出人意料之
外等小小说特色。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看是否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二、结合资料,初感战争残酷
1.学生用一个词语表现战争的伤害,并写到黑板上。
预设: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三、圈划重点,梳理小说情节
1.学生依据课文情节线,概括小标题,结合学习单梳理故事情节。
(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看《桥》这一课的情节,从中得到启发。)
《桥》情节参考
2.学生交流展示填写的情节线索。
3.引导修正故事情节图。
4.通过对比知道情节梳理可以简洁也可以具体,但主要的情节点不能
落下。
5.第一个发现:作者就是用这样紧密而丰富的情节就为我们呈现了战
争灾难这个主题。
四、猜读细节,感受小说“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
1.结合学习单,布置任务。
看这一个个的情节,就像一个个凝固的镜头。再默读课文给你印象深
刻的画面,哪些细节触动了你?圈出来写一些批语。
2.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细节写在黑板上。
预设:
(1)几乎看不见健壮男子,尽是妇女和孩子:男人们大多数都上前
线了,预示着还有更多破碎的家庭。
(2)老妇人数“一二三”:不断重复的数字背后是不再归来的三位亲
人的命,是母亲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
(3)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上前线:年轻的死了,老的继续打仗,
表现了战争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灾难。
(4)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可怜的老妇人已经失去了三个儿子,又即
将失去自己的丈夫。
(5)小女孩嗤笑:无知的笑背后揭开了战争创伤的伤疤。
3.对比两组词,引发讨论。这两组词都是表现战争的,同学们比较一
下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几个人之间交流交流。
(一个大范围,一个小视角。战争虽然是非常残酷的,但作者就是用
了生活当中一个小视角,一个微镜头就把战争灾难表达出来了。这就
是作者高妙的地方,小说再短他也能为我们绘出丰富的世界。)
4.第二个发现:以小见大(板书)
五、回归情节,感受小说通过情节的跌宕起伏
1.老师播放朗读,学生倾听这个让人心碎的故事。
2.学生摆放情节的位置,通过高低起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3.学生交流。
(这篇课文我们随着情节的变化,心情也是起起伏伏,这恰恰又是作
者表达战争灾难的又一个特点。)
4.第三个发现:情节起伏
六、再次对比《桥》《在柏林》发现共同点
文章短小、都有表达灾难、都是失去身边的人、都是到最后揭示真相,
给人震撼……
七、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但是这篇小小说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德国作为发动世界大战的侵略他
国的国家,战争永远是没有胜者,不管是侵略还是被侵略的国家,战
争带给人民是伤害是灾难。为了战争,人民死伤无数,战争带给人民
的是无尽的痛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
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
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
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
品0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
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
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
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
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
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
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
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
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
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
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
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
的“静”是慑人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
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
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
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
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
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
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
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
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
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
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
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
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
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
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
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
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
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
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教学目标
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
么?
教学重点
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教学难点
交流中,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经常有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想法,但是苦于得不到别
人的支持,于是很着急,很失落。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同桌相互
7完_7兄o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板书:请你支持我)【出
示课件1:出示课题】
二、模拟交流
1.同学们要办一份报纸,要明确以下问题:
(1)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
(活跃班级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2)有哪些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
(在课外活动时分配出一定的时间;请老师把关报纸的质量;提供纸
张和印刷)
(3)老师可能会提出些什么问题?你想怎样回答?
(大家议论一下,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样想,怎样
说?)
(板书:说想法,讲目的做预案,备应对)
2.模拟交流过程,评价同学表现。
(1)小组讨论,设想一下交流过程。
(2)【出示课件2】
2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2讲清楚办报的设想,说明目的。
2设想到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顾虑。
(3)点拨指导:
师:找到老师,你怎样诚恳说明自己的来意呢?
生:老师,我想和您说件事。
师:还有谁说得更礼貌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能源环境监测与治理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简易版货运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版栏杆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年度XX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不可撤销担保协议3篇
- 2024甲午年建筑工程砌墙分包合同
- 2024行政处罚权委托及协助执法合作协议3篇
- 2024茶楼内部装饰设计合同
- 2024年适用:景点门票预订合同
- 2025年度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0kv配电设施建设合作协议3篇
- 2024药材采购合同范文:中药材市场垄断采购合同3篇
- 信息学奥赛-计算机基础知识(完整版)资料
- 数字信号处理(课件)
- 出院小结模板
- HITACHI (日立)存储操作说明书
- 公路自然灾害防治对策课件
- (新版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61850基础技术介绍0001
- 电镜基本知识培训
- 耳鸣中医临床路径
- 围堰高喷防渗墙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精心整理)系动词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