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练习题(仅供参考)_第1页
教育学练习题(仅供参考)_第2页
教育学练习题(仅供参考)_第3页
教育学练习题(仅供参考)_第4页
教育学练习题(仅供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2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C)。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昆体良的(A),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A.《雄辨术原理》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教育论》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B)。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大教育论》D.《教育论》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B)A.《康德论教育》B.《普通教育学》C.《教育漫话》D.《爱弥儿》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B)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康德D.培根柏拉图的名著是(A)A.《理想国》B.《政治学》C.《伦理学》D.《爱弥儿》首次提出并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孔子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是我国的教育著作(B)。A.《师说》B.《学记》C.《论语》D.《大学》“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D)。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B)。A.《爱弥尔》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教育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D)。A.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C.交叉科学D.人文科学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C)A.《大教学论》B.《论演说家的培养》C.《学记》D.《劝学》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C)A.《教育漫话》B.《大教学论》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劝学篇》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B)A.《论语》B.《学记》C.《孟子》D.《中庸》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观点的是(B)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关系起源说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A.利托尔诺B.孟禄C.高尔顿D.达尔文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C)A.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C.教育者和受教育者D.教材和教法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是指(C)A.教育内容B.教育对象C.教育手段D.教育原则二、判断题1.早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教育。(×)2.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3.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5.教育学和教育同时产生。(×)三、名词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工作的学科。四、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2.简述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2)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利托尔诺、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孟禄)(4)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3.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1)前教育学时期萌芽阶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孔子《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2)学科雏形时期--独立体系形成阶段: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康德《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洛克《教育漫话》(3)学科形成时期: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4)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出现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5教育学派别和代表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达尔泰、斯普朗格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弗莱雷《被迫者教育学》五、论述题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p24-28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你打算怎样学好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是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教育学教学是对我们师范类生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1)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培养良好的教育素质。(2)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提高教育智慧。(3).有助于科学的教学管理(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1)认真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结构,要反复推敲、弄懂教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渗透在其中的重要观念、教育思想,注意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学会独立思考。(2)联系教育实际,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第二章教育功能一、选择题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C)。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D.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是(D)。A.遗传素质B.社会环境C.生活水平D.教育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D)。A.正向功能B.筛选功能C.协调功能D.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C)。A.正向功能B.协调功能C.负向功能D.社会功能与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不符的是(C)。A.教育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B.教育使人追求真善美C.教育不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D.教育能让人获得幸福下列不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有(A)。A.谋生B.传递C.更新D.创造“狼孩”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B)功能的重要性。A.个性化B.社会化C.职业化D.主体化教育的固有功能是(A)。A.个体功能B.社会功能C.正向功能D.隐性功能教育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属于教育的(C)。A.负向功能B.社会功能C.隐性功能D.正向功能使人成为自由、幸福的人,是教育的(C)。A.个性化功能B.社会化功能C.个体享用功能D.人口功能通过“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我国教育(B)功能的基本方向。A.个体B.社会C.正向D.负向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这是指教育的(A)功能。A.个体谋生B.个体享用C.个性化D.社会化二、判断题“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是个人本位的代表。(√)德国现代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是社会本位者。(√)古代社会,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教育的功能趋向只有社会本位。(√)我国的文化传统是个人本位取向。(×)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只有正向的促进功能。(×)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文革”中的教育,体现了非常态教育的负向功能。(√)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促进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三、名词解释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隐性教育功能:是教育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四、简答题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那几个方面?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C.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表现: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教育其他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人口、生态和社会成层功能)教育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是?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教育功能的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整体性、条件性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自身因素:遗传素质和成熟、个体后天因素;环境因素;活动因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价值表现在: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升个体发展的速度;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唤醒个体生命的自觉。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1)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2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3)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4)发展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定(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教育社会功能的释放:一是产品的社会输入;二是产品的社会利用五、分析题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请陈述理由。P32参考答案: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我认为在论及教育的功能时首先是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发展功能,即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实施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境地。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使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前进。六、论述题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促进功能,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效应。①当前中国教育活动主要在学校开展,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生力军。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负有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职责。因此,教师的言行、学校课程的设置、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促进青少年社会化为重要依据,注重青少年的个体发展。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要传播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易于形成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不至于与社会脱节。②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的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文明的校园环境里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暴力事件?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我们的教育应该传递社会规范,让学生学会做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③大学生新生报道,却成了父母一个人的忙活,一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洗衣、做饭等基本生活技能都不会,这不禁让人感到心酸。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应试而应试,却忽略了对学生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因此学校应重视教育的生活指导作用,开设厨艺、野外生存、急救、人际关系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等,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过一种集体性的社会生活。④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都成了学生最头痛的难题,选什么专业好?从小学到高中,很少有学校会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没有很好地被引导,所以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这样的困惑了。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学生应开展兴趣班,职业规划引导班,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并事实加以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⑤中国的学生只会考试,而不会提问。如何破除这一困境是中国教育前进的关键。整齐划一的教育是扼杀个性的元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或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个性张扬,为学生的潜能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⑥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效应,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度等,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中失当行为,如教师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民主、压制学生的主体自由等。2.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的对策。(1)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考试就如同温柔的陷阱,过分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2)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不能忍受的边缘,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理问题的大量出现。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3)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第三章教育目的一、选择题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属于(B)价值取向A、个人本位B、社会本位C、自然本位D、政治本位(A)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内容C、教育规律D、教育方法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D)A、涂尔干B、凯兴斯泰纳C、孔德D、卢梭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定向和动力作用的是(A)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一定社会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的要求,我们称之为(B)A、培养目标B、教育目的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A.教学B.生产劳动C.团队活动D.课外活动表示各种教育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的是(D)A.社会性教育目的B.目的性教育功能C.功能性教育目的D.发展性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C )A.普及义务教育B.扫除文盲C.促进人的发展D.增强国力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的是(A)A.社会生产力水平B.历史发展进程C.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D.教育价值取向和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B)A.重要前提B.重要条件C.重要中介D.物质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发生的影响和作用。B.教育功能与教育职能的含义一致C.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D.教育的内部功能是由社会的结构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C)。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C.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D.推进素质教育二、判断题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操作性教育目的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近代以来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的价值取向(×)教学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步变化,都不具有变革性(×)可持续发展是指既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和发展。(×)教育目标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多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四、简答题教育目的选择的依据包括?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目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我国的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实质:①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现在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如何看待“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明显的特点(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能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五、案例分析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你认为这些观点合理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87-88)参考答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颇,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学识、道德、审美、生活态度和能力等各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总称。所以,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并不是单指某一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各类活动的叠加。在素质教育中要关注到孩子的特长,长善救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开拓学习的领域以及加强学习兴趣,但这些只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和出发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你赞同成都市教育局这个规定吗?请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评价此规定。答:我赞同成都市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我认为这一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3、近两年,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创造美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有人说,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六、论述题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问题: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目的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混乱现象。模糊上主要表现在,将中小学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等同,还有将国家的教育目的认为是发展中小学生的集体或社会价值目的。在实践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下,出现了诸多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例如:中小学学生负担较重、中小学教育费用过高,乱收费现象依然严重、学校、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中小学学生考试作弊严重等等。对策: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最高作业量,严令禁止学校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给学生补课,禁止私人和学校开办寒暑期补习班。以此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明文规定接受九年免费教育的学生不需向学校任何人交纳任何学习费用。同时规定高中学校学费额,除此外学生不用交纳任何费用。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增强教师对未成年人权益及有关隐私权的认识。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实行全国教育巡查员制度。2、当代有位教育专家曾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请问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评价。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力求解放人的自我。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认识并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P87-90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教育目的的实现不能忽略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因为素质既蕴涵活动的潜能和底蕴,也表现为现实应对中适当把握、灵活驾驭事物或问题的实际水平。素质教育部不能停留在应有素质的形成上,更应重视素质的巩固和提升,使人的素质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要注重把应然素质和实然素质结合起来。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①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②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现在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③正面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因此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④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要不断强化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评估指导。第四章教育制度一、选择题以下不是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的是(D)A.政治B.经济C.文化D.自然和人文环境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A)学制A.分支型学制B.单轨制C.双轨制D.并轨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称(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六三三学制D.壬子学制美国现行学制属于(A)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混合学制D.分支理学制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C)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是(A)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年学制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并在地方试行大学区制,这主要仿照了下列哪个国家的教育行政制度(B)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A)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制D.中间型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B)A.国民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国家教育体系D.教育制度体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A)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年学制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B)A.客观性B.强制性C.价值性D.教育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B)A.学校管理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学校人事制度D.学校办学体制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的主体是(C)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A)A.客观性B.强制性C.价值性D.教育性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C)A.客观性B.强制性C.历史性D.教育性二、判断题“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任何教育制度的变革都可以说是重新对教育取向选择的结果。(√)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制度的纵向分段以及其他许多方面,而教育制度的性质、状况及其发展,则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决定的。(√)双轨学制的两个平行的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终身教育是涵盖人一生的正规教育。(×)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今后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适度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切实普及高等教育,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三、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划,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个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合,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5.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四、简答题1.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P94-95(1).客观性(2).规范性(3).历史性(4).强制性2.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势P114-115(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我国现行学制是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选择题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身份的获得等表现的是教师职业的什么地位?(A)A、政治地位B、经济地位C、法律地位D、专业地位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是什么?(B)A、政治地位B、经济地位C、法律地位D、专业地位以什么手段确立、保障教师的权利,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措施?(C)A、政治B、经济C、法律D、专业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是什么?(D)A、政治地位B、经济地位C、法律地位D、专业地位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A.工作关系B.心理关系C.道德关系D.个人关系师生关系在道德上的关系是(D)A.授受服从B.民主集中C.矛盾排斥D.相互促进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D)A.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双边互动B.师生合作,长善救失,教学相长C.尊师爱师,长善救失,双边互动D.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D)A.人—物关系B.授—受关系C.道德关系D.人—人关系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指教师的(A)A.文化形象B.道德形象C.人格形象D.外在形象教师具有“科教兴国”、“让每个学生都成才和成人”的理念,是教师(D)的体现。A.专业知识B.专业能力C.专业自我D.专业理想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A)是教学活动的基础。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文化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D)职业B.专业C.事业D.以上三者都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在(B)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在我国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师生间的(D )A.权利平等B.义务平等C.知识平等D.人格平等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 )A.搞好教学B.做好德育工作C.教书育人D.关心学生身心“有的儿童情感际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B.不均衡性C.可变性D.个体差异性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杜威D.夸美纽斯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A)。A、主体性B、独立性C、选择性D、调控性二、判断题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应具有的客体地位。(×)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专业地位。(√)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三、名词解释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2.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3.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4.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四、简答题1.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③专业能力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2.简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①思想品德素质②职业道德素质③知识与综合素质④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3.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辅导③在职培训④教师专业发展学校⑤自我教育4.简述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①学习者和学者②知识的传授者③学生心灵的培育者④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⑤学生学习的榜样⑥学生的朋友5.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个别差异性⑤整体性学生的本质特征:(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具有主体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身体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身体素质持续下降;2、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6、网络生活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案例题1、某天松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刘勇(化名)上学迟到了。方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刘勇忍受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十分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和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刘勇躲在房间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的手里。方老师看后很生气,在课堂上狠狠地批坪了他一顿。方老师在批评刘勇时,当着全班的面说“在我们班上就得有点儿师道尊严。你们现在很小,许多道理和规矩都不懂,老师和家长有责任管理和教育你们。否则,出了大问题,谁都负不了责任。“接着,方老师命令刘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刘勇‘禽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试分析上述案例所反映的师生交往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可能的解决之道。2、考第一的孩子奖励什么?“包老师,我和你打赌,我能考到年级第一,你要给我奖励。”“好,你能考到年级第一,我就给你奖励。”这是几周前小洋跟我的对话。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这是孩子的撒娇,能考到第一,当然好,为什么不给奖励?考试结束了,小洋语文拿了91分,确实是年级第一。我准备掏钱包买奖品了。“小洋,你想要什么奖品?”“包老师,我早就想好要什么奖品了,你奖励我去你家吧!”出乎意料之外的要求。这是什么奖励?能带孩子去我家吗?周末,我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试问,你怎么看老师给学生送礼物这件事?礼物在师生交往中有何作用?六、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P148-150试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第六章课程一、选择题: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途径改革学校教育的基础是(D)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B)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A)A课程类型B教学计划C教学大纲D教科书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D)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B)A实践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以下哪个是“课程即文化再生产”所认同的(A)A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B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C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D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C)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C)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D)A课程目标B教学目标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D)A基本要求B基本原则C基本手段D基本途径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D)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家是(A)A泰勒B伯比特C杜威D巴格莱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于(D)年开始实施。A2013B2010C2006D2001主张“课程即学习经验”的代表人物是(B)A.斯宾塞B.杜威C.多尔D.弗雷尔主张“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的代表人物是(D)A.斯宾塞B.杜威C.鲍尔斯、金蒂斯D.弗雷尔强调“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而且课程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这是(A)的主张。A.经验主义课程论B.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C.存在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这是(C)的观点。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这是(D)的观点。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二、判断题: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2.纯粹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实际中是普遍存在的。×3.比较而言,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上,试图解答“为什么”的问题,而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结果上,试图解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4.实质教育论主张学科课程和分科教学,形式教育论主张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三、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4.教材: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5.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6.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7、校本课程: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8、隐性课程:(潜在或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四、简答题: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有什么不同(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4.什么是核心课程,它有哪些优缺点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点: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五、案例分析1、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分析]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2、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人认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党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材料选自《高中生物研修网》之《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请结合所学有关课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答: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础,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①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②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③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现行分科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六、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市场经济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P178-179市场经济发展对课程有着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价值倾向予“意识形态”,学校课程为意识形态服务。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课程开发更加注重经济价值,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来变革学校课程。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的多样性、产业的多元化,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片面强调整齐划一、追求共性的人才观,重新肯定了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学校课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2)课程目标综合性。市场经济导致了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人们很难预料到将来于什么,因此狭窄的知识面妨碍其就业的适应面。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偏重“应试”,高考成了一切基础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指挥棒。因此,学校课程从编制到实施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课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人们改变了对基础教育的看法。(3)课程结构的优化。在“信息爆炸”时代,在市场经济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面前,人类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被动地收藏知识,而是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我国的学校课程,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转换性更是对这种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人们学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各种职业的转换。第七章课堂教学一、选择题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C)A.布鲁纳B.布卢姆C.克伯屈D.杜威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A)A.讲述法B.讲解法C.讲读法D.讲演法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等教学方法称为(B)讲述法B.讲解法C.讲读法D.讲演法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边讲边读的教学方法称为(C)A.讲述法B.讲解法C.讲读法D.讲演法孔子“扣其两端”的方法是指(B)谈话法B.讲授法C.陶冶法D.实践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信息的方法是(D)实践法B.谈话法C.参观法D.讲授法正确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的教育家是(A)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昆体良D.亚里士多德讲授法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B)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D)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B.突出重点,突出难点C.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D)。A.讲授知识B.教书育人C.教学艺术D.引导启迪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旨达”这句话体现了(D)A.循序渐进原则B.教学相长原则C.及时而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B)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D)A.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B.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法C.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D.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虚拟直观二、判断题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一种智育活动。(×)教育性教学是夸美纽斯教育学的核心,他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指示,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指示。(×)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讲述有两种功能:一是说明是什么或怎样做,二是解释原因,在讲述时,为提高效率,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学生呈现尽可能多的新知识。(×)在教学中,一般较为常见的是小组讨论,有研究表明,讨论一般以16人左右最为理想。(×)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了过程模式应遵循的十个基本步骤。(×)三、名词解释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于老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是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统合性、操作性、预演性、凸显性、易控性、创造性)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学策略的特征:指向性、操作性、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四、简答题请谈谈当代“教学”的新理念的趋势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趋势:(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简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其基本主张。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1)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4)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3)程序教学的方法。认知教学理论: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情感教学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1)教学目标。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师生关系的品质。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并比较和分析教学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基本程序包括:(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三种模式的优缺点:系统分析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简单,易于掌握和操作;目标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也最接近教师的实际教学,因此,这种模式设计过程系统性强,具体的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于操作。过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五、案例分析题新课程实施后,青年教师小李主动向特级教师王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跟班听课,并尽量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上模仿王老师,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对此,小李甚感苦恼和困惑。请运用教学的相关原理帮助小李分析一下原因。答案要点:①小李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特级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智慧等,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②小李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③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