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专题八 保分点专攻 种群及其动态_第1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专题八 保分点专攻 种群及其动态_第2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专题八 保分点专攻 种群及其动态_第3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专题八 保分点专攻 种群及其动态_第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专题八 保分点专攻 种群及其动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及其动态保分点专攻

建网络

抓主干个体出生死亡年龄性别同种总和种群特征数量变化增长①_____下降稳定波动类型“J”形增长(理想状态)“S”形增长(自然环境)影响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K/2、K值的应用表达式:Nt=N0λt,增长率=λ-1联系联系建网络

抓主干个体出生死亡年龄性别同种总和种群特征数量特征③_______________最基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调查方法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方法(如植物)和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也用样方法联系联系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的密度时用逐个计数法直接决定一

核心提炼1.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及适用范围的总结(1)精算法——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2)估算法——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②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蝗虫幼虫)的密度;③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④红外触发相机(主要适用于恒温动物)、粪便特征(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动物声音(非损伤、低干扰);⑤抽样检测法,适用于水体中单细胞生物密度的调查;⑥去除取样法,适用于封闭环境中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1)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分布)和等距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长条形分布)两种。(2)标记重捕法3.模型分析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4.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1)K值确认(2)λ值变动分析5.概括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判断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1)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使用标记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

)(2)利用标记重捕法可精确统计某草原上老鼠的种群密度(

)√提示:标记重捕法统计的结果是估算值,因此,利用标记重捕法并不能精确统计该草原上老鼠的种群密度。×(3)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则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4)探究在光照下培养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中,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每次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提示: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小球藻与培养液的接触及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化碳量;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等量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后再计数。×(5)通过人工辅助繁殖某些濒危物种再放生到野外,它的环境容纳量一定可以提高(

)提示:人工辅助繁殖可以提高种群数量,但不能提高环境容纳量。×(6)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提示: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二

真题演练1.(2023·山东,11)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

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

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根据题意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数逐渐减少,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强弱,C错误;由图可知,灰松鼠幼体的存活率下降十分明显,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2.(2021·山东,11)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3.(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秋季降温提前使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蝗虫的出生率下降,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的出生率下降,C选项解释合理。4.(不定项)(2024·山东,18)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

数逐渐增多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而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存在种内互助,避免种群灭绝,A正确;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下降为0,增长率变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故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C正确;a至b阶段,甲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大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5.(不定项)(2023·山东,19)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生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密度介于a~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密度介于b~c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的种群密度保留在c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此时b点右移,D错误。三

模拟预测1.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如图1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图2中甲、乙表示该潮间带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据图1推测滨螺可能会改变潮间带中藻类的优

势种B.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增加后下降√C.浒苔中有机物的能量会有10%~20%进入滨螺体内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由图1可知,滨螺种群密度的改变会影响潮间带中藻类物种数,使得潮间带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因此,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也可能发生改变,A正确;潮间带的滨螺与浒苔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因此,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减少,滨螺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滨螺种群密度下降,然后浒苔密度将增加,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不是浒苔和滨螺两种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均为1.5,但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2.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各自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1和N3分别是甲、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N2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

影响更大C.甲、乙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温度、相对

湿度、天敌等多种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D.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N1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3时乙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N2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B正确;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乙种群,则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D正确。3.为调查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1hm2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况绘制曲线图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的优势物种是草本植物,均可用样方

法调查种群密度B.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接近110只/hm2C.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D.调查样方的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并不是所有草本植物都适合用样方法,A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故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18.72÷0.17≈110(只/hm2),B正确;由于老鼠活动迅速,多在黑夜中活动,又常居地下,难以捕捉和标记,因此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C正确。4.(2024·长沙高三阶段练习)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

株存活率可能更强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

构类型为衰退型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

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D.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参考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由题干信息知,S3、S4样地营养不良,同时据柱形图可知,S3、S4样地中幼龄雄株比雌株占比更大,即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存活率可能更强,A正确;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较为优越,但在S1样地,老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移(0.59)大于幼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离(0.1),因此无法得出“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的结论,C错误。5.(2024·潍坊高三期末)雀鳝原产自北美,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并摄食其他鱼类。如图表示雀鳝与另一种水生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关系: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1时雀鳝与甲的种群增长速率均达到最大B.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J”形增长C.据图可推测雀鳝与甲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的K值比雀鳝的大√t1时雀鳝与甲1-N/K的数值相同,均为1/2,此时N=K/2,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A正确;由于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则N/K表示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的大小,据此可知,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也无法得知两个物种的K值,C、D错误。6.如图为某鱼类种群的持续产量模型,甲曲线上各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乙曲线表示未捕捞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三条虚线分别表示使种群数量维持在A、M、B点时的持续产量。据此模型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产量随着

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B.当种群初始数量为A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大于a,则

种群数量会持续下降C.当种群初始数量为B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小于b,则种群数量会持续上升D.当种群数量稳定在M点时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此时的种群数量可能为K/2√由图中三条虚线的高度变化可知,在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据图可知,当种群初始数量为A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大于a,种群数量先下降,当下降至M点时,种群数量会有所上升,B错误;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因为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D正确。四

专题强化练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对一对题号12345678答案CBADADDA题号9101112答案DAABDD题号

13答案(1)大(2)500大(3)乙鼠兔迁入后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4)衰退型3

(5)700增加乙鼠兔天敌数量;控制乙鼠兔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题号14答案(1)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80

20

(3)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寻找食物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对一对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024·贵州,14)酵母菌W是一种产果胶酶工程菌。为探究酵母菌W的果胶酶产量与甲醇浓度(Ⅰ<Ⅱ<Ⅲ)的关系,将酵母菌W以相同的初始接种量接种到发酵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罐中接种量越高,酵母菌W的K值越大B.甲醇浓度为Ⅲ时,酵母菌W的果胶酶合成

量最高C.72h前,三组实验中,甲醇浓度为Ⅱ时,产果胶酶速率最高D.96h后,是酵母菌W用于工业生产中收集果胶酶的最佳时期√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K值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因此K值的大小与资源和空间等因素有关,与接种量无关,A错误;由图可知,甲醇浓度为Ⅱ时,酵母菌W的果胶酶合成量最高,B错误;72h前,三组实验中,曲线Ⅱ的斜率最大,即甲醇浓度为Ⅱ时,产果胶酶速率最高,C正确;96h后,酵母菌W的果胶酶产量下降,不是收集果胶酶的最佳时期,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2.科研人员在某荒漠自然保护区的3个区域共布设了20部红外触发相机,相机固定于离地面50~80cm的支架上(相机镜头基本与地面平行或略往下),获取了大量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如图表示调查期间鸟类和兽类的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相机调

查法具有观测周期长和对调查动

物无损伤的优点B.该研究中调查相机应设置在动物

痕迹(如粪便、足迹或遗落物等)

较多的地点附近C.红外相机适合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不适合调查体形小、

飞行快的鸟类D.调查开始后的5个月内,保护区鸟、兽物种数增加可能是由于区域外新

物种的迁入√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生物种类调查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故不应将调查相机集中设置在动物痕迹(如粪便、足迹或遗落物等)较多的地点附近,B错误。3.(2024·宿迁高三模拟)某校兴趣小组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适宜条件下在培养瓶中用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每天定时取样计数,连续测定7天。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

2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有

25个中方格B.培养瓶上层酵母菌较少,底层酵

母菌较多,计数时应取中层溶液C.滴加培养液后从一侧盖盖玻片,若观察视野如图2,则需要增加稀释倍数D.图3视野内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为5个√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图1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中有2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A正确;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培养液,稍待片刻再进行计数,C错误;应根据“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进行计数,则该小方格酵母菌数目为7个,活菌数为5个,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A.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

“J”形增长B.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C.据曲线变化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D.甲、乙种群数量均减少的时间段是t3~t4√4.(2024·怀化高三二模)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绘制了以下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乙种群在0~t1段λ大于1且恒定,所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A正确;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所以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B正确;图中0~t5时间段,甲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乙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故二者不是捕食关系,C正确;甲种群在0~t5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数量增加,而乙种群在t2~t4时间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5.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

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

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对应数量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猎物的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B正确;猎物的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C正确;猎物的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在c点保持稳定,故种群可能出现K值,K值为c点对应数量,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6.科研工作者对某地甲、乙两种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根据两物种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如图数学模型,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乙曲线代表的种群会在

短时间内快速增长B.不考虑迁入、迁出,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低

于X点时,种群数量会逐年下降,甚至灭绝C.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S点为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乙曲线代表的种群有S点,无X点,更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在虚线Nt+1=Nt之上,即Nt+1/Nt大于1,说明图中乙曲线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A正确;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Nt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Nt+1/Nt小于1,种群数量会下降(回到S点),当种群数量低于S点但高于X点时,Nt+1/Nt大于1,种群数量会升高(回到S点),即种群数量会在S点上下波动,S点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乙曲线代表的种群有S点,即平衡点,没有X点,即灭绝点,所以在种群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很容易恢复至S点,其更不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7.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N=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乙种群对甲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若M>b,则甲与乙竞争时乙处于劣势C.当M=b时,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

的乙种子数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预测在未来甲将淘汰乙√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图中,当M=b时,M=N,代表(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即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乙种子数,C正确。8.研究小组调查了某荒漠地区小毛足鼠的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在调查的5年时间中共捕获小毛足鼠502只,其中雌鼠263只,雄鼠239只,平均雌雄比约为1.1∶1。期间有一段时间的连续低温导致捕捉到的小毛足鼠数量非常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标记重捕法调查小毛足鼠数量时,若标记物过于醒目可能会使调查结

果偏大B.小毛足鼠种群的平均雌雄比略大于1,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的繁殖C.调查结果表明,该荒漠地区小毛足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502只D.连续低温对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设该地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数为m,则M∶N=m∶n,即N=M×n÷m,标记物过于醒目时容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使得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减少,即m减少,故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正确;自然条件下,小毛足鼠种群的平均雌雄比略大于1,雌性个体略多可能更有利于繁殖,B错误;在该地区捕获的小毛足鼠数量为502只,并不代表其环境容纳量约为502只,C错误;连续低温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9.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了一个孤岛。该种群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000只②1915—1930年驼鹿种群密度不断

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天敌③若出现食物短缺,则对1930年种

群密度的影响小于1950年④1930年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自然灾害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由图可以看出,在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原因可能是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但到1930年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说明这时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最后稳定在500只左右,所以不能说明该孤岛上驼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000只,①错误,②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930年驼鹿种群数量比较多,1950年驼鹿种群数量比较少,若出现食物短缺,则对1930年种群密度的影响大于1950年,③错误;1930年后,驼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自然灾害有关,④正确。故选D。10.(不定项)某研究团队对草履虫在农药甲氰菊酯胁迫下的种群密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点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草履虫种

群的增长速率相同B.两组实验K值不同,说明K值可受

甲氰菊酯的影响C.显微镜计数过程中,如果视野中草

履虫过多,需要稀释以方便计数D.实验组最大种群数量未明显减少,可能是草履虫产生了耐药性√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a点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草履虫种群密度相同,但对照组和实验组曲线斜率不同,即二者的增长速率不同,A错误;由图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的种群密度不同,即两组实验K值不同,说明K值可受甲氰菊酯的影响,B正确;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肉眼看不见,需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计数过程中,如果视野中草履虫过多,需要稀释以方便计数,C正确。11.(不定项)生态环保人员对两个大小相近的小岛上野鸭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图示为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O~t2,甲、乙岛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

分别为增长型、衰退型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鸭数量,若重捕到

的个体有2只死亡,则估算值偏大C.甲岛上野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m,t2~t4期间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自然条件下直接决定甲、乙岛上野鸭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

死亡率√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根据题图可知,t2之前甲岛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O~t1乙岛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t1~t2乙岛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鸭数量,若重捕到的个体有2只死亡,因为已统计在内,所以不影响估算值,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由题图可知,甲岛上野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m,m为甲岛上野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但不能长期维持,t2~t4期间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自然条件下,直接决定甲、乙岛上野鸭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12.(不定项)(2024·湖南教研联盟高三联考)“旱收蚂蚱,涝收鱼,大旱起蝗灾”,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在繁殖季节,利用标记重捕法能估算出蝗虫的种群密度C.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D.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标记重捕法只能用于估算蝗虫的成虫数量,但不能用于蝗虫的幼虫和卵的估算,且对于昆虫来说,一般使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由题意可知,4VA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即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改变蝗虫种群的空间结构,但是无法判断是否改变了性别比例,C错误;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通过正反馈调节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3.(2024·益阳高三一模)鼠兔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很像鼠类,体形较小,是典型的食草动物。科研人员为探究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其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图2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该区域,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____(填“大”或“小”)。(2)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甲鼠兔,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比实际数值偏____(填“大”或“小”)。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大500大(3)由图2可知,第2年甲鼠兔种群L值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