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重难点讲解•一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难
点)
一、知识点详解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的灵魂、统帅。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在形式上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规范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
两至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
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较为灵活。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
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还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大多数情况下,中
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
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有
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数据、确切的史实等。理论论据,可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格
言、警句、谚语、原理、定律,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
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三)、论证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严密地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论证角度
最近两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和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高考卷作文要求中,
大都有“自选角度”或“选好角度”“选取角度”一条。“角度”的问题,与“读”
“写”同等关联。此处侧重于“读”。
关于“角度”,就论述文而言,一般认为有三个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办。但很多时,话语权持有者并不选这一说;而是认为,不分文体,任意一个话题,
都可“多角度”论述;任意一个文本,也可“不同角度”“多角度”解读。这里的
“多角度”不如前一说那么清晰,似乎是“针对性”“层面”“切入点”等的集合。
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论述文可分为“立”与“破”两大类。“立”就是立
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
面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破”就是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证明对方
的论点荒谬(或反动),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正确。也有人认为这是论述文的“角度”。
(二)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是指论述文的行文思路和语言材料的组织形式,一般由“引论”“本
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T分析问题(本论)T解决问题(结
论)”的“三段论”模式。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
论就是主体,应选用论证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
文,重申观点。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模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对照式四种:
总分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
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总分式一般有“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
一总”等形式,分说的各项一般会是并列的。
并列式
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
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
“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递进式
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
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
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对照式
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
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
的对比。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
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三)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
分论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
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
使论证更有力度。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可以辨明是非利弊,达到否定错误论点、
阐明正确论点的目的,让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往往能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
论证文本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
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类比论证
通过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
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
的目的。
假设论证
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
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二、真题重现
(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
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
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表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
遵守的伦俚,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
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佚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
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
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
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
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
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韦■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
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
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
“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
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
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
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
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
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
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
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占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9.C10.A11.C
【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
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
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
B项,“哮,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现代
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
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
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
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
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
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
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
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哮,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
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
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故选Ao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
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扩大
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使'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
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
故选Co
【点睛】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
都,凡是这类词
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三、习题演练
(2022・陕西渭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
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
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
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
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
到北宋时期,《资治通婆》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
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畤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
《资治通鉴》功不可没。
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
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
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
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
学的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
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
鉴”的历史观。
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
《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
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
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二公,二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即孔子说的“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
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傥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
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
秦汉唐之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
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
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
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
(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的地位。
B.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秦汉时期。
C.《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
D.“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观。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
B.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
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得•
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资治通鉴》,中国史书体例难免单调,纪传体正史可能一家独大。
B.“帝王师”的特殊身份使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蟀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
C.《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
D.《资治通鉴》述朝代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
(2022•黑龙江•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三阶段练习)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娟补天时未被交用的石头,
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庭用一生所有的眼
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
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
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
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
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
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成,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成山,
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
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
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
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
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嗡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
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鹿)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
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
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
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
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柠,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娟皇氏只用了三
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
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
是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
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
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有改动)
4.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项是()
A.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向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
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婿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
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D.《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
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
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
到了《红楼梦》中。
C.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
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
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慨叹。
6.下列对于文章相关文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
的句子,是为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在第③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个神话,是为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
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在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D.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
风情非常熟悉。
(2022•安徽省舒城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不断向东西延展,在数千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中不断养护着东西方世界。这条
道路上不仅有用来进行贸易的丝绸、茶叶、瓷器、青金石、金银器、碧玉,还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
群的文化,可以说,丝绸之路构迂起了一架文叨融合的桥梁。
和而不同,是文明互鉴的原则。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
性,也因个体立场的不同,“君子”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许存在差异,但是彼此之间互相尊重。“小人”
虽然表面上认同彼此的观点,但是内心却扶持偏见。和而不同是古代先贤的做人准则,影响了中国社会数
千年。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就对此作了一个完美的阐释。佛教来自古代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和古代汉
地文化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佛教文化。莫高窟虽然是一所佛教殿堂,但是它并没有排斥其他文化的存在
和发展。以莫高窟第285窟为例,在这个佛教殿堂里,工匠依据佛教典籍,对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加以
改造和创新绘制出来,同时按照《山海经》等汉地典籍,又绘制了神仙世界的图像:不仅如此,他们还吸
收了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中的图像元素。
开放包容,是文明互鉴的前提。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与借鉴。文明的发展也不可能建构在“闭
门造车”基础之上。只有对外开放,互相包容,彼此之间才会增进了解,开展对话。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大国风貌。究
其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海纳百川的气度,是其中之一。唐朝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人们心目
中东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到访者。他们有政府使节、商人、艺术家、僧
人,还有来华留学生。为了处理日益纷杂的外交事务,唐王朝专门在中央设置了鸿胪寺。据记载,唐朝和
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便交好。汇集在长安的外国人部分短暂停留,也有人长期定居并逐渐融入这里
生活,有的经商,有的甚至入朝为官。
经贸合作,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有效途径。丝绸之路繁盛的时代,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在维护
丝路沿线国家的和平稳定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隋炀帝曾经派遣裴矩在甘肃张掖设立互市,管理对
外贸易,裴矩依照胡商所述西域各国情况,撰成《西域图记》。唐王朝实行积极对外开放政策,在边远地
区设置互市监、市舶使。络绎不绝的使节带来的不仅是遥远国家的友好问候,更有迫切的经贸需求。据专
家研究,唐朝时期来自欧洲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使团入华之时,在沿途和长安都会开展贸易活动。
经贸合作,交换有无,自始至终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文明不可能生产自身所需要的
所有物品。也正因此,来自西方的石榴、葡萄、黄瓜、胡椒、西瓜……摆上了我们的餐桌;也正因此,我
们欣赏到了琵琶所发出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声音。
人类文明的交流融汇是不可阻挡的,和平相处是发展的主流。在千年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
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自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到访者,在人类文明交流融汇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大国应
有的角色。
(摘编自魏迎春《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与立场的不同,“君子〃和“小人〃对“和而不同〃的认识与做法正好相反。
B.莫高窟第285窟虽为佛教殿堂,但也融人了汉地神仙世界的图像和古代波斯宗教经典中的图像元素。
C.正因为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唐代才得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各方面都无与伦比。
D.经贸合作、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有效途径和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需求,足以维护国家和平稳定。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层次分明。
B.文章在论证上一个鲜明特色是材料翔实,有经典名言、历史事实、文献资料等,可谓旁征博引。
C.文章以唐工朝在边远地区设置互市监、市舶使为例,有力地论证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原则。
D.文章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观照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旨在说明需重建丝绸之路,推动文明互鉴。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贸往来之路,也是一架东西方文明融合的桥梁;它的千年发展史正是一部文明交
流融汇的历史。
B.唐朝时期口本人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50余年,取了汉名晁衡,并在朝廷任职,可见和而不同的确
为文明互鉴的原则。
c.唐王朝专门在中央设置了鸿胪寺以处理FI益纷杂的外交事务,这一史实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气度和对
外交往的活跃。
D.假如没有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很可能品尝不到美味的石榴、葡萄、黄瓜、西瓜等,也欣赏不到
美妙动听的琵琶曲。
(2022•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去人们一般会说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说法貌似给予较
高的评价,但实际上并没有阐释济瑟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在儒家学说当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什
么样的地位,其与儒家整体思想、学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
理论恰恰是儒家学说当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儒家的艺术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儒家的艺术理论、艺术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产生了十分丰富的
艺大理论观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可以说是儒家思想
中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实,这也是儒家艺术理论的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这里
讲的是志道、据德、依仁,最后要“游于艺”。就是说,儒家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不经过“游于之”
的阶段,是不完整的,甚至达不到它最高的境界。
“游于艺”的“艺”,就是“六艺”,“六艺”包括今天被称之为音乐和书法的“乐”与“书”,这
都是与艺术有关的。总之,对于儒家而言,不管是“道"还是德",还是最核心的理念“仁”,都离不
开“艺”来提升完善它的境界。
孔子对于艺术功用的论述,在其艺术论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迄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一个相当系统的诗
歌艺术的功能理论:所谓兴,在这里不是指作为诗之手法的“引警连类”之兴,而是指作为诗之功能之一
的感发志意、使人兴起修身的“兴”。所谓观,讲的是诗对于认识社会、考察民风民俗、民心向背的认识
作用;所谓群,就是讲诗能使个体的人与社会相沟通:所谓怨,则是指“怨刺上政”。
对于艺术的文与质、美与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做了相当深入的思考。首先,孔子的理想
是上述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达到高度的统一状态。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雍也》)孔子关于内容与形式应高度统一的理想在他对《韶》《武》的评价中充分表现
出来:“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价》)孔子对于《韶》
的尽善尽关与《武》的尽美未尽善的比较,他把艺术作品的美与善、形式与内容明确区分开来,看到艺术
的形式之美既有与内容之善相统一的情形,也有不相统一的情形。而不相统一的情况,有时是内容之善胜
于形式之美:有时则是形式之美胜于内容之善。不管怎样,孔子已经看到了形式对于内容、美对于善的相
对独立性,对于艺术理论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包括上述的这些基本观念,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而今天的艺
术观念、艺术理论,越来越强调艺术与人生的相互的沟通交流,也就是古代所倡导的艺术人生化、艺术生
活化,同时也是人生艺术化或者是生活艺术化。这一点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甚至具有人类普遍适用的价
值,也可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正如徐复现所言:“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
即是善(仁)与关的彻底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对于目前的艺术风气而言,诚有‘犹河汉而无极也'之感。
但就人类艺术正常发展的前途而言,它将像天体中的一颗恒星样的,永远会保持其光辉于不坠。”
(摘编自李心峰《试论儒家艺术理论的普遇意义与永恒价值》)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i项是()
A.过去人们对于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没有弄清楚在儒家学说中的位置。
B.儒家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必须经过“游于艺〃的阶段,否则是不完整的,也达不到其最高境界。
C.孔了•关于“诗"可以"兴""观〃"群""怨〃的表述,是中国古代对诗歌创作进行的系统的理论探索,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对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深入思考。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过去人们对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认识的不足,然后引出了作者的观点。
B.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即提出观点、引用《论语》名言,深度分析。
C.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等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总结收束全文。
D.文章的总体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凸显了现实意义。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儒家学说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道""德""仁"都靠"艺”来完善提
升。
B.儒家对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阐述,并不集中,而是零星的、分散的,这正符合《论语〉;语录体的特
点。
C.孔子对《韶》和《武》的评价,既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善”与”美〃的观点,也体现了他在艺术的内容与
形式上的认识。
D.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普遍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就在于,体现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并给人们的艺
术创作以指引。
(2022・河南•温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下,电子媒介更新换代和人工智能极速发展,对自常生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
式。在这一大背景下,为满足时代发展与科技创新需要,”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被适时提
了出来。其中“新文科”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紧密相关。
中国高校文科建制在“五四”之后慢慢形成自身体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在今天,文科的分科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法已落后于时代发展。在原有的分科体系中,自然科学和人文学
科界限分明,甚至同一学料内部不同研究方向之间也变得壁垒森严。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普遍趋势的背景
下,这种人才培恭机制和学科发展模式已越来越显露出弊端。因此.“新文科”建设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
以更为高远的视角,建立一种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科教育和研究体制。这是“新
文科”建设的基本定位。”
建设“新文科”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纸媒时代,信息的获得渠道有限,某种程度上
决定了文科的培养理念建立在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之上。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但在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打破这种单向度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理念势在必行。互联
网上有海量知识,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而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也有取代教师职业的可能性。在这
一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还固守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就有抱残守缺的嫌疑。在新时代,教师作为打开知
识大门的引导者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者或许更为合适。
“新文科”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需更新。此前,我们的教育理念主要是
为了培养精通某一学科的专家型人才,强调分科。“新文科”建设必须打破这种立足于单一学科的培养理
念,建立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模式。中国古代就有“专家”与“通才”之分,所谓“通”,即博采众长、触
会贯通。“通”者;有博雅之名。故而;通识教育又可被称为博雅教育。今后,“新文科”建设应继承创
新中国传统的博雅教育,积极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骏;立足中国当下教育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大
力培养通识型人才。
在“新文科”建设中,不能再用以往的标准和模式指导当下的学术研究。就文科中的文史哲三科而言,
中文学科初创于“五四”前后,其后发展为以语言和文学两大门类为主的学科格局。以往的文学研究多局
限于文学学科内部,这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从更开阔的视野来展开研究。因此,在强调跨学
科融合的背景下,文学学科或者说中文学科必须转换思路,顺应新的学术潮流,更新现有的研究范式,借
“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发展。
“新文科”建设不仅要顺应媒体融合与智能化、大数据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师生积极主动接纳
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新文科”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文科内部及文科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深度触
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擘画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刘舂勇、梁静《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科〃是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新型学科建立起来后被适时提出来的。
B.“新文科〃的前身是传统学科建制中的中文学科,学科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门类。
C.“新文科〃的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单向度传授知识的角色。
D.“新文科”不但注重培养专家型人才,还重视在博雅教育模式下培养通识型人才。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提出“新文科”建设的论题:
B.文章以联系的观点,将“新文科〃置于中国高校文科建制的历史中给予基本定位。
C.文章主要从教师角色定位和打破学科界限两个方面,对“新文科”建设展开论述。
D.文章善于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来强调某个条件或某个结果,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中国岛校学科建制研究壁垒森严,而“新文科〃就是要打破森严的学科壁垒。
B.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促使教师角色向思维方式的训练者转变。
C.在强调跨学科融合背景下,文学学科只有转换思路,顺势而为,才能实现自身转型。
D.”新文科〃建设可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因此,要引导师生接纳新的思维方式。
(2022•河南郑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炎”……打开微信朋
友图,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给不少人带来困扰。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
一百多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正是老年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但由于对信息缺乏
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不少年轻网友有这样的
经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长辈们热衷于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的文章,有的“看标题就不靠
谱"。对于这样的谣言,如果听之信之,遗患无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草依赖病因介绍
- 《渗透器材》课件
- (高考资料)2023届高考蓝皮书全国卷标准样卷(一)试题
- 开题报告:中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30年效能研究
- 开题报告:职业高原与组织支持: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后期发展研究
- 三跨(140+300+140)连续双塔钢箱梁斜拉桥设计全套(毕业设计)
- 2024届南昌市重点中学高三普通高考测试(二)数学试题
- 2024年度杭州市农业产品采购合同3篇
- 2024年度个人仓储业务合作承包合同样本
- 2024年商铺买卖居间服务合同一
- DBS52 011-2016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贵州辣椒面
- 单位会议租赁车辆合同范例
- 国开《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期末大作业答案
- 仓库管理培训课件
- 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 【初中生物】病毒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第六章-1八纲辨证
- 《中外城市建设史》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专项复习:期末必刷压轴60题(原卷版)
-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参考答案
- 2023年合肥东方英才人才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