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热考题型突破——冲刺高分第1讲七类选择题解题模板构建题型1结论类·选择题(1)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分析,对某一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的理论判断的能力。(2)命题特点:①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②题干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考题例证]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题模板应用示例第一步: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理清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联系迁移所学知识。①背景:1928年,苏联、矿井②迁移知识:苏联新经济政策第二步: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得出历史结论。①关键信息:“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②得出结论:允许外国经营第三步: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排除干扰项。①干扰项:A、C夸大了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句话的作用。也不符合新经济政策中“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由国家经营”这一史实。B不符合史实。②正确项:D符合新经济政策规定,即“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答案D(1)史实支撑法:利用所学知识(史实、现象或观点),对题干分析、判断来说明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具体历史知识或者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即以史实证史实,以史实证观点。(2)史论结合法:调动相关史实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互印证,如果互证合理则说明答案正确,如果互证不合理,则说明所选择的答案是错误的。题型2“表明、说明”类·选择题(1)考查能力: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的能力。(2)命题特点:①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相当;设问一般带有“表明”“说明”“反映”等字眼。②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考题例证]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题模板应用示例第一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关键信息: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第二步:明确设问导向设问:这表明苏联第三步:由“现象”分析说明道理或结论推理:1930年到1931年间苏联的粮食产量在下降,但粮食出口量却增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要求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正是因为对农业投入不足,才导致农业生产下降,正是因为要求农业为工业化服务,为其积累资金,才出现了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却在增加的反常现象。可以说,苏联是以牺牲农业的代价实现了工业化,或者说苏联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奉献。故A符合题意。答案A(1)直接对应法:适用于题干与正确选项间有必然联系,只通过题干信息经过推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干扰项不是正确选项的变式,其他选项通过所学知识即可排除。(2)题肢对比法:适用于多个被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在诸多被选项中通过比较,得出一个最适合本题题干的正确选项。此种情况的答案之间有较强的迷惑性,要认真比对和甄别。题型3计量史学类·选择题(1)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数据、变量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使原来不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的数据证明,提示历史发展的特征及趋势。(2)命题特点:运用数学分析法,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产物,广泛运用于经济史、社会史、人口史等众多的史学研究领域,成为其研究的重要范式。[考题例证]下表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据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A.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B.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题模板应用示例第一步:“审”,即审清设问规定,明确取舍要求,把握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答题方向:对“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进行分析。第二步:“判”,即判断数、线变化趋势,以此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变化趋势: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四国所占世界经济的比例反而下降。第三步:“提”,即提取图表有效信息及核心内容,从现象的动态变化中探寻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四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其经济实力逐渐强大,但占世界的份额反而减少,这说明四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经济实力也在增长,即“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答案A(1)“三看”识图表①看图表的头和尾,快速对应教材相关知识,以便准确调动相关知识解题。②看纵横轴或图表说明文字,明确变量。③看单位时间段内数据变化趋势,或某一历史要素占总要素的比值变化趋势。(2)“二联”析图表①联系所学,分析相关历史要素对图表中数据变化的影响。②联系题干与选项,排除选项本身错误或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得出正确答案。题型4比较类·选择题(1)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判断甄别等能力,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2)命题特点: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3)分类:从试题形式上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是同一性质的事物或观点进行比较,对比是不同性质的事件或观点进行比较。[考题例证]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题模板应用示例审题并找比较的角度角度:当今中国经济建设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比较。联系所学知识联系中国当今经济建设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国内环境、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探索。联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背景、生产关系的调整等。辨别备选项的正误A本身不正确,因为两者处的环境不同;C、D只属于中国。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商品流通,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故B符合题意。答案B(1)明确比较对象。要明确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知道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2)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显性比较题,由于题目中有明确的比较点,因而容易形成答题方向。对于隐性比较题,需要自己确定比较项。具体来说,涉及背景的比较点有时期、原因、条件等;涉及过程的比较点有阶段、人物、组织、纲领口号、措施、方式手段等;涉及结果的比较点有结局、性质、特点、功绩、目的、局限性、作用、影响等。(3)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来组织答案。题型5图画类·选择题(1)考查能力: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查判断图片,提取信息能力。(2)命题特点:图片形式新颖、贴近生活、现实感强、有较强的立体感和吸引力。(3)分类①图片类:包括人物图、文物图、艺术图、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据等。②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寓意的漫画。③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考题例证]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答题模板应用示例一审图片:审图片包含的关键信息关键信息:“得有一部给邦联议会撑腰的法律才行”二析隐含信息:准确理解图片隐含的意义隐含意义:邦联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漫画试图说明要扩大邦联政府的权力三判选项:看选项与题干的关系,看选项之间的关系分析选项:A说“拥有”不正确;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得到各州的支持,不是听命于各州,故C错误。邦联议会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其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说法不正确,故D错误。答案B(1)抓住主题:即找到题干或图画中的标题,通过提炼,找出本题要考查的主题。(2)全面解读:将图画中包含的所有信息进行解读,通过解读,建立起与“主题”之间的联系。(3)回扣教材:图画信息是变相将教材知识图示化了,因此一定要将图画涉及的信息与教材相应章节建立联系,以教材知识为依托确定出正确选项。题型6组合类·选择题(1)考查能力:考查对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的甄别和判断能力。(2)命题特点: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考题例证]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答题模板应用示例一审,审题干,明确要求关键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二联,联系教材知识教材知识:通政司,都察院、高转筒车、三司使等,出现的先后顺序三比,比较各选项,确定最有把握的一个,然后以此类推最有把握的选项:三司使是宋代分割相权的产物,故④为宋朝,应该出现于第二的位置答案B(1)运用排除法。根据题意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2)首尾两端确定法。先确定两端的序号再确定中间的序号排列的筛选法。(3)逐一落实法。对每一个序号所示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最终摈弃错误的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题型7因果关系类·选择题(1)考查能力: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辨别与分析能力。(2)命题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事件之间的联系性,一事件的果是另一事件的因。本题型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既能考查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考题例证]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题模板应用示例一审,审题干,抓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二联,联系教材知识教材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时间是1918—1921年,新经济政策时间是1921—1924年。三比,题干与选项建立联系联系:题干中数字下降的时间正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该时期有关农业的措施即是B,粮食税制度下,农民相比较余粮收集制下,纳税的负担有所减轻,出现了平均税款数值下降的现象。答案B(1)排错法:在课本知识基础上,阅读题肢,与课本知识不一致或者相冲突的内容立刻排除。(2)去倒法:观察试题属于哪种类型的因果选择题,通过设问明确试题指向,是问“因”还是“果”。然后排除选项中与题干要求不相符的:一是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的,二是与题干要求“倒因为果”和“倒果为因”的选项。(3)去异法:某些题肢虽然表述正确,但和材料反映内容没有实际的关系,自然不能与材料构成因果关系,所以也应加以排除。第2讲七类非选择题解题模板构建设问1背景、原因类1.限定性设问(1)根本原因: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2)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3)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2.宽泛性设问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考题例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第一次发生于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①……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第二次发生于王莽始建国三年,此时距周定王五年已有672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第三次发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由于商胡决河③……河水溃决造成新的河床,从而分成东、北两支……有时北流开而东流闭,有时则东流开而北流闭。第四次是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第五次是距上次95年之后的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此时会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④,到明代宏治中,筑断黄陵冈支渠,至是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绝。明人防黄河北流,如防大盗,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第六次在清咸丰三年时……黄河在近河南省兰封县西北地区的铜瓦厢溃决,黄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钱穆《中国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河水道变迁的主客观原因。首先,审设问。该问不仅提供了“黄河水道变迁”的主体内容限定,还在求答项“原因”前设定了限定性词语“主客观”,属于限定性设问。其次,解读材料。依据限定性设问的模型解法:此类设问中的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某历史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方针、决策或政策等方面分析,依此角度对应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思考。由①②中的材料可知,随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故通过乱砍滥伐开垦荒地,致使黄河失去植被保护;由③可推出“政治中心东移”;由④可推出,由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元统治者为获得江南粮食开通会通河,河水往南。再次,迁移知识。此设问还涉及我国封建统治的腐败、军事需要人为决堤和古代科技知识。依据限定性设问模型解法中所说的“统治者的作为”,即可得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军事需要人为决堤”,再依据材料“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并结合所学即可得出“受科技水平制约防洪标准低”。最后,组织答案。行文做到层次化、术语化。主客观因素:为解决人多地少矛盾乱砍滥伐;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军事需要人为决堤;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受科技水平制约,防洪标准低。设问2内容、措施类1.具体史实型此类型设问考查的是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某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等等。答题时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依据所学知识就能答出题目中历史事件的内容,或者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那么直接概括或按材料层次归纳即可。(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先按材料层次归纳,归纳不完整时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3)如果依据课本和材料仍不能确定该历史事物的内容时,需先依据材料或题干时间确定该历史事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再由背景推理出其所涉及的内容、措施;在题干没有限定条件的情况下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2.纵向专题型此类型设问考查某一阶段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者该阶段具体历史事物的呈现形式。具体来说分以下几步解答:首先,依据材料和设问判定命题意图;其次,依据题干时间限定和所学知识划分阶段;最后,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考题例证](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①,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②。——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③,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明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首先,审设问。该问考查封建统一时代皇帝采取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在此阶段呈现的变化特征,属于纵向专题型设问。其次,解读材料。依据纵向专题型设问的模型解法可知:要先依据材料和设问主体断定命题意图,再依据题干时间限定和所学知识划分阶段。据此,结合设问对材料进行分析。由材料①得出秦始皇构建大帝国的硬件框架;由材料②得出汉武帝给中枢运作机制安装了软件设施;由材料③得出明朝和清朝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的反制衡措施。再次,迁移知识。该问涉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等知识。把所学秦、汉、明、清加强专制制度的措施迁移到所提炼的材料关键信息中即可得出:秦始皇构建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硬件框架;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制度”等软件设施;明朝和清朝分别确立了“内阁制”“军机处”等反制衡措施。最后,组织答案。本问包含了不止一个小问,所以答题时要分项列出。(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选拔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文渊阁以帮助皇帝处理国政,内阁制形成。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设问3异同、比较类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儿。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思考。3.历史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思考。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思考。[考题例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材料古代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①,并限制连任次数②。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任官亲族回避的做法。东汉时规定了“三互法”:在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③,并把其作为澄清吏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④。唐宋时期,回避制度既继承汉代的做法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属⑤;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谏官职;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⑥。后来,回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官、监察官。明清时,对本籍和邻籍的回避更为具体严格,回避制趋于完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与雅典的任期制的不同作用。首先,审设问。该题属于求异型比较题,比较对象为“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与雅典的任期制”,比较角度为“作用”。其次,解读材料。此题要求比较两种政治制度的不同作用,依据政治制度类的解题思路,可从实施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思考。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从材料中分层次提炼两种政治制度的作用信息。由材料①②中得出雅典任期制的“避免终身制、防止专权”和“增加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等作用;由材料③④⑤⑥中得出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的“限制官员利用亲属关系拉帮结派”“保证政治清明、中央决策顺利实施”“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摆脱各种宗法关系、裙带关系的羁绊”等作用。然后,迁移知识。联系所学雅典民主制的形式及原则,整理出其在“直接民主制”和“主权在民”两个方面的作用。古代雅典任期制度的作用:防止专权的发生;保证雅典直接民主制的顺利运行;有利于公民参与国家管理;是“主权在民”原则能够落实的保证。中国古代回避制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利用亲属关系拉帮结派,摆脱各种宗法关系、裙带关系的羁绊;有助于保证政治清明、中央决策的顺利实施,以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设问4影响、意义类1.限定性设问(1)政治影响:主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等。如果考查的是某个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则要全面考虑战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影响。(2)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如果单纯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影响,则可以利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回答。(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看该思想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会推动国家的统一或民族的团结、是否与社会客观需要相适应。2.概括性设问概括性设问的答语可繁可简,关键看此设问在整道试题中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分值,如果分值较低,可以采取高度概括法进行综合性回答;如果分值较高、处于试题的核心设问点,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项进行分析解答。这一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1)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将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部分。在答题时需要权衡两类影响中哪一种影响占据主要地位,如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应是积极影响,居于主导地位,通过答语的详略来表达其主次地位。(2)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将其分为全局和局部、东方和西方、国内和国际、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例如,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动机(目的、主旨)、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以从自然或者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3)采用时空变换的方法可以将其分为现实影响、深远影响,进行层次性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考题例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1888年至1919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这完全扭转了1870年至1887年这段时期(1874年除外)的入超。乍看起来,原棉出口的增长可能有力地说明棉花作物总产量在清朝最后二十年中似乎大量增加了。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把这三种趋向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棉花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到足以满足国内和出口两者需要的程度;由此引起的国内棉和纱的较高价格促使纺织业者去购买较便宜的进口货;国内需要的减少随之又反过来抑制了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原棉出口”产生的趋向有哪些。并说明其影响。此题直接给出了限定条件,即“原棉出口”趋向的影响,也就是经济影响。具体答题步骤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结合材料“出口大于进口”“棉花作物总产量……似乎大量增加了”“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概括出“原棉的进出口趋向”。第二步,结合分析出的趋向,从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影响。结合经济影响的解题思路可知,影响类语言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如“影响了”“导致了”“抑制了”等,据此从材料中找出并整理,如“扭转了……入超”“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抑制了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归纳、整理出答案。注意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最好不要照抄原材料。趋向影响中国“原棉出口”中国原棉出口大于进口扭转了长期外贸入超的局面,同时原棉价格稳步上涨出现棉花作物总产量大量增加的错觉导致中国纺织业者所需原棉供应不足中国从印度和日本购买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抑制了国内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设问5特点、特征类1.限定性设问(1)政治文明:内部的可以从政治制度、政策、政权更迭、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以从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2)经济文明: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繁荣(或萧条)状况、交通设施、城乡的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分析。(3)思想文化: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入手分析,同时需要考虑这些思想的内涵、进步性、历史地位(作用)以及对人们思想的变化所起到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4)阶段性特征:首先按照时间来划分阶段,然后根据具体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2.综合性设问回答该类设问,关键是挖掘其内涵和外延的相应区域,找到答题的理论支撑点。这里的特点可以从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各方面状况(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手段、途径、规模、速度)、新的突破(发展或变化)、历史地位(第一个、最早、率先等)、历史作用等方面思考。[考题例证]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阅读地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此题属于通过图文等多种信息进行考查的特点类试题,属于综合性设问。因此在解答时需要结合地图和材料提供的信息,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模型解法,从政治因素的影响、交通路线的变化、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等角度分析。从具体的答题步骤分析,首先观察图中线路及图例,可以归纳出古代丝绸之路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网络;然后根据文字材料描述不同时期丝绸之路的道路不同,可归纳出线路在不同时期受政治环境等影响;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等可归纳出其在东段路线中的主导地位。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设问6评价、评述类1.评价类设问:在对具体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经济现象等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侧重展现评价的结论,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要素:历史评价=基本史实+马克思主义原理(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评价(观点、立场、性质、特点、进步性、社会意义、结论等)。2.评述类设问:必须顾及叙述与评价两个方面的因素,组织答案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边述边评,这类设问的叙述与评价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回答时要体现二者之间存在的对应性或者连带关系。通常需要运用相应的理论将剥离出来的史实、结论连接起来,使二者和谐统一。一般来讲叙述表明史料“是什么”、评价它“怎么样”,而理论则是为什么这样评价的理论支撑点,是将二者统一起来的连接部分,一般要从因果关系、辩证关系等方面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考题例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交往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首先,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本题考查古代和近代的中国外交政策与表现。第(1)问,据材料信息“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武……体制……”“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等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传统……体制被打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等概括出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第二小问属于评价类设问,依据该类型设问的模型解法,先确定评价的主体是晚清王朝外交的变化,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分析,如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等,最后为这些变化定性,即这些变化是进步还是倒退。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可知,“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反映了外交的变化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总理衙门的设立”反映了外交制度上的近代化。(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思想,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中国的进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设问7启示、认识类此类题目一般是综合材料和已回答的问题,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或者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的程度等方面思考。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一般可从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文化制度(政策)、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外来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1)如何对待,从在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东北师大版劳动实践】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校园安全·校园警示牌绘制》
- 开题报告:职普融通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经验到中国路径创新
- 开题报告: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的社区教育赋能机制研究
-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分层教学系统设计研究
- 《货物运输实务》课件 4.1认识货物运输设备
- 污水管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
- 2024年创新版长期股权购买协议范本下载版
- 《滚动导轨副样本》课件
- 2024年城市别墅装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协议版B版
- 义教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年度计划行政工作计划
- 2024年执法资格考试考前预测卷(附答案)
- 2024年农业学:农村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中国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历史讲解课件模板
- 传热学(东北石油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东北石油大学
- 大国兵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北大学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珠宝首饰租赁协议
-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库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课件
- JBT 8906-2014 悬臂起重机标准规范
- 2024年绿化工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