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1页
16.1《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2页
16.1《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3页
16.1《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4页
16.1《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馀词尽废”……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方方《喜欢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咏赤壁”《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授课老师****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乎)、文言句式。2.了解赋的特点及主客问答的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及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说理)赋的特点赋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一、文体知识——赋所谓“赋”,就是铺陈的意思;铺陈文藻辞采,描绘事物,书写情志。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始成特定的体制。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但它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规格,如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有短篇故事,中间有主客问答,本文亦具有此特征。“赋”一、文体知识——赋二、诵读正音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体现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变化的关键词。“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快;“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三、整体感知——理出情感变化乐甚——愀然(悲)——喜而笑第一段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每月的农历十五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于,介词,在。徐:缓缓兴:兴起,产生。属:劝请,这里指劝人饮酒。四、研读文本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译文: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划船)游览。清风缓缓吹来,江面上不起波浪。(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吟咏《诗经》中关于“明月”的诗歌,歌唱着《诗经》中关于“窈窕”的篇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横:横越。纵:放任。

一苇:指小船。如:往。凌:越过。茫然:旷远的样子。

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四、研读文本——第一段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我们)任凭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浩浩:江水浩荡的样子。冯:同“凭”,乘。

虚:太空。御:驾所止:“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结构,所...的(地方、样子、东西)。飘飘:轻快飘然的样子。遗

yí:脱离

。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四、研读文本——第一段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江面)浩荡的样子,(小船)仿佛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它所要停止的地方;(我们)轻快飘然的样子,仿佛要脱离人世超然独立,成为飞入仙境的神仙。1、根据赤壁之景划分本段层次。点明时间、人物、地点。月出前:写景—叙事月出后,写景—叙事—抒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五、研读文本——第一段五、研读文本——第一段2、第一段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哪些句子写出了泛舟者在这样景色下产生的心理感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景色: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五、研读文本——第一段月白风清水天相连小结第一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景色1活动:举酒属客诵歌东山之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景色2活动:纵凌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情感基调是“乐”为何而乐?良辰、美事美景、美感于是:在这时。于,介词,在;是,代词,表时间。而:连词,表修饰。之:补足音节,不译。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予怀渺渺兮”。六、研读文本——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译文:在这时,(我们)喝着酒,喝得十分欢畅,一边敲击着船舷一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美人(圣主、理想)却在天的那一边。”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有吹洞箫者客倚:循,依。和:同声相应,唱和。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舞、泣:动词使动用法。幽壑:深谷。

之:结构助词,的。嫠妇:寡妇。六、研读文本——第二段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有位吹奏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相应(伴奏)。洞箫声呜呜咽咽的样子,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吹奏完毕,尾声(余音)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洞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划分本段层次,体会所呈现的情感。乐悲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作者的歌声客人的箫声六、研读文本——第二段2、赏析主人所唱之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高洁的品性贤君明主香草美人六、研读文本——第二段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赏析客人所奏之歌。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夸张、想象、侧面衬托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的十分形象真切细弱悠长感人肺腑六、研读文本——第二段第一段总结一、写夜游赤壁——乐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白露水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景事情理解情感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总结第二段主乐客悲主:乐

歌客:悲

箫声

怨慕泣诉授课老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3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了解主客问答的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及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梳理第三段,标划疑难词句。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客人为何而悲?(10分钟)研读文本

第三段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整理。危:端正。何为:为何。西、东:方位名词做状语。缪:缭,盘绕郁:茂盛。苍苍:苍翠。困:动词被动用法。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研读文本——第三段译文:苏轼(我)不禁脸色大变,整衣端坐问客人:“您吹奏的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方:当…的时候(“当是时”)。破、下:攻占。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酾酒:斟酒。槊:长矛。固:本来。况:何况。渔、樵:名词活用动词。侣、友:意动,以……为侣、为友。匏:葫芦。以:连词,表目的。相属:互相劝酒。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一、研读文本——第三段译文:当他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小洲上打鱼、砍柴,与鱼虾做伴侣,和麋鹿交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来互相劝饮。宾语前置句:在安(在哪)蜉蝣:小飞虫,朝生暮死,喻人生短促。粟:米。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挟:持、带,这里意为偕同。骤得:轻易实现。遗响:余音,指萧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研读文本——第三段译文:(我们)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大海里的一粒米。(我)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我)希望能偕同神仙一起遨游宇宙,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种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一粟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悲之缘由第三段写景议论抒情悲从何来?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从历史人物中来从个人境遇中来(政治失意)(箫声幽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授课老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4-5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及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理解第四-五段,标划疑难词句。思考:

作者是如何宽解客的?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怀?(10分钟)一、研读文本

第四段夫:代词,那。斯、彼:指示代词,此、那。未尝:不曾盈虚:月亮的满(圆)缺。卒:终究。消长:消减和增长。盖: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将:表示假设,如果。自:从。者:代词,…的角度(方面)曾:竟然;连……都。何羡:宾语前置,“羡何”。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研读文本——第四段译文:苏轼(我)说:“您真的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流逝的(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流逝,但始终不曾真正的消失;时圆时缺的月亮就像那样变化,但(月亮本身)终究没有消减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羡慕什么呢!zēng且夫: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头。再说。主:归属,主宰。苟:如果。虽:即使。惟:只有。是:这。造物者:大自然。共适:共同享用。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研读文本——第四段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

变不变水

人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取不取物各有主清风明月作者是如何宽解客的?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怀?乐悲一、研读文本——第四段

一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分析。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二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分析。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更:再。酌:斟酒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已经。狼籍:凌乱。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乎舟中相与枕藉。乎:在。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二、研读文本——第五段译文: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已经吃光了,酒杯盘碟凌乱(地摆着)。(我们)在舟中互相枕着垫着(躺在一起),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天亮)了。gèngjíjiè开篇:良辰——美景——乐事结尾:忘怀得失,超然物外

开头与结尾都表达了喜悦之情,这两种喜悦有何不同?二、研读文本——第五段三、探究——主和客文中的“客”指谁?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如何理解“客”的存在?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三、探究—主和客二是认同艺术上虚托。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即以子虚与乌有先生的对话来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所以,《赤壁赋》的“主客问答”,是艺术上虚托的方法。如同本文中所说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写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苏轼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客”引曹孟德之诗,阐述人生之失意,“托遗响于悲风”。而苏子却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如何理解“客”的存在?三、探究—主和客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2.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三、探究——主和客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都是对“主”——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三、探究——主和客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哲思的一生——作者的复杂思想儒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三、探究——主和客作者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①主客问答使文中的感情波澜起伏,作者的情感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入揭示。②主客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开解。联系当时苏轼被贬的艰难处境,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客不过是苏轼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当然,激战的结果是达观战胜了苦闷,于是苏轼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层,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光耀千古的一笔。苏轼的超然对他的影响

苏轼被贬黄州后,在吸纳佛老思想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超然,为他面对被贬惠州、澹州更苦难的人生打下了思想基础。宋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被贬到惠州,他以乐观的心态发现惠州的美,“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残腊独出》)。苏轼在被贬到修州的三年,不但不见“衰惫之气”,反而快意优游,弘扬文教,传播文明,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