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1)-江西省(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04/3D/wKhkGWdf5buAYOSpAAHYClrPQag942.jpg)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1)-江西省(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04/3D/wKhkGWdf5buAYOSpAAHYClrPQag9422.jpg)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1)-江西省(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04/3D/wKhkGWdf5buAYOSpAAHYClrPQag9423.jpg)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1)-江西省(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04/3D/wKhkGWdf5buAYOSpAAHYClrPQag9424.jpg)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1)-江西省(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04/3D/wKhkGWdf5buAYOSpAAHYClrPQag94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1)-江西省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舆马(yú)莳未匝(shí)歇半霎(chà)捋起袖子(lǚ)B.蛟龙(jiāo)跬步(kuǐ)兜鍪(móu)茎秆(jīnɡ)省乎己(xǐng)C.镂金(lòu)驽马(nǔ)洞穴(xué)生非异(xìng)毛坯房(pēi)D.暧暧(ài)爪牙(zhǎo)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骐骥(jì)【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莳未匝”的“莳”应读shì,“歇半霎”的“霎”应读shà,“捋起袖子”的“捋”应读luō;C.“驽马”的“驽”应读nú,“毛坯房”的“坯”应读pī;D.“跂而望”的“跂”应读qǐ,“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故选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漫朔苍茫大地凄婉迷茫中流击水B.惆怅星辉斑斓风华正茂披荆斩棘C.团箕书生意气别离笙箫振耳欲聋D.叱骂天伦叙乐秋毫无犯瞋目结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漫朔”的“朔”应写作“溯”;C.“振耳欲聋”的“振”应写作“震”;D.“瞋目结舌”的“瞋”应写作“瞠”。故选B。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三峡库区蓄水后,人们将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_________。(2)我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升空,_______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新篇章。(3)销声匿迹十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白鹤和雪雁等20多种_______鸟类,最近陆续出现在黄河入海口。A.景致揭露珍贵 B.景观揭开珍稀C.情景揭露珍奇 D.景致揭穿珍稀【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景致:指风景和景物,精致新奇;景观:指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或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情景:(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此处与“壮丽”搭配,排除“景致”,又是“高峡出平湖”这种可供人们观赏的景物,排除“情景”;应选“景观”;揭开:使暴露出来;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揭穿:揭露,揭破;此处搭配“新篇章”,不是“揭露”“揭破”之意,而应该是“揭开”;珍贵:价值大;意义深刻;珍稀:珍贵而稀有;珍奇:稀有而珍贵;根据“销声匿迹十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见,这些动物珍贵而稀少,故选“珍稀”。故选B。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B.我们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C.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D.电影《少年的你》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校园霸凌”事件,直面振聋发聩的校园现实,将青春与成长、暴力与温暖、保护弱者等社会责任的现实话题重新带到观众的眼前。【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以及所在的语境。A项,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符合语境;B项,毋庸:无须。符合语境;C项,载诸史册:记载在史书里。符合语境;D项,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此处用来形容“校园现实”,既不是响声,也不是语言文字,使用对象错误。故选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家质检部门表示,今年我国乳制品食用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与去年同期相比,乳制品检验不合格率下降了一倍多。B.侍弄过花草的人都知道,园艺的活计是多么让人忘我投入——虽然很辛苦,也能让人真正地放松。C.这个人连门卫都不认识,居然还进了小区,挨家挨户去推销一种新的洗涤产品。D.鼠兔生活在青藏高原,形体矮小,长得像老鼠,是日本动画片《神奇宝贝》中的“皮卡丘”形象的设计灵感来源。【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下降了一倍多”有误,“下降”不能用倍数表示。C项有歧义,“连门卫都不认识”既可指“这个人”,也可指“门卫”。D项动词“成为”使用不当,应该为“是”。“成为”之前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不构成因果关系,因此只能用“是”。所以选B。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虽然窄小,破旧而又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时刻,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生活的深长久远的回忆。B.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阅读是为了活着”。缺少阅读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其中文学阅读更是一种高贵的行为,直接和人的灵魂相关。C.那么真正的生活会是怎样?如何过上有趣又有用的生活呢?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充分的释放,是平静而又美好的。D.女子对男子的第一个称谓是“氓之蚩蚩”中的“氓”,《诗经注释》如此解释:氓,国外流亡的人民(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A项脊轩虽然窄小,破旧而又阴暗将逗号改为顿号。B.“阅读是为了活着”。将句号放在引号里。D.“国外流亡的人民(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将句号放在“人民”后。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B.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使我身处于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C.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D.湖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A.“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中“余烟”发出“叹息”,是拟人;B.把“法语”比成“监狱”,是比喻;C.把“容颜”比成“莲花”,是比喻;D.把“湖”比成“眼睛”,是比喻。故选A。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望闻问切”,本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要采用此法给我们当时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法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D.高尔基,俄国作家,其作品《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家》《我的大学》。【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错误。应该是“西汉”。《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C.“法家经典之一”错误,应该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D.“俄国作家”错误,应该是“苏联作家”。故选A。二、诗歌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1题。燕歌行(并序)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9.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非常赐颜色颜色:面色B.旌旆逶迤碣石间逶迤:蜿蜒曲折C.战士军前半死生半死生:生死各半,指伤亡惨重D.绝域苍茫无所有绝域:极远的地方【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颜色:面色”错误。“颜色”,面子,荣光。句意:皇帝又对出征将军破格恩宠赏面。B.句意:旌旗舒展飘扬在碣石山间。C.句意: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D.句意:更遥远的边陲更加荒凉不毛。故选A。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既是盛唐边塞诗的杰作,又是盛唐律诗的名篇。B.这首诗中,诗人另辟蹊径,着重写军中矛盾。C.前八句写将士奉命出征及边塞军容与军队士气,表现将士辞家破敌的决心。D.诗歌最后四句以怀念爱惜士卒、英勇善战的名将李将军作结,暗含对诗中所写将领的无情鞭笞。【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律诗”错误。《燕歌行》这首诗的结构相对自由,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边塞诗,更多体现的是其叙事和描写能力,属于七言歌行体,而不是律诗。故选A。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善于描写边疆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B.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C.本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的代表作。D.诗中写出了将士们御敌卫国、搏杀沙场的雄健激越和将军对士兵们的体恤,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和悲悯之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将军对士兵们的体恤”错误。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可知,展现了将士们拼死作战的悲壮场面,以及他们在军前的艰难处境,同时揭示了一些将领贪图享乐、不体恤士兵的现象。故选D。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①,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②’,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注解】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②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资治通鉴》138卷)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筮:占卜B.弊卒一万
弊:疲惫C.夫亦何伤
伤:伤害D.逆谓之曰
逆:迎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C项,伤:妨害;夫亦何伤,意思是这有什么妨害呢!故选C。1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要求,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做好理解分析,甄别是否符合题目要求。A项,“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是迁都的原因;B项,“①群臣莫敢言”,是群臣的表现;C项,“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是魏主安抚尚书任城王澄,“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是尚书任城王澄的看法。故选D。1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首先,把握这段话的大意: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到这,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根据古人说话习惯,“朕”“王公”这些表示特定称谓的,一般做主语或宾语,从其前或其后断开;疑问词“何以”、表示假设的连词“苟”一般放在句首,从其前断开;另外,根据结构对称的原则,“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应从中间断开;依据语意和以上分析,断句如下: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故选B。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A项,“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说法错误;孝文王是假装实施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并未真的执行。故选A。参考译文: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这有什么妨害呢!”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九月)戊辰,魏主渡过黄河;庚午,到达洛阳。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填空题(5分,每小题1分)16.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小题1分)(1)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栗深林兮惊层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答案】艰难苦恨繁霜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答案】越陌度阡(4)洞天石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訇然中开(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抒发自己久客悲秋,孤苦多病的感情。【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五、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0题。(17分)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孙少平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开始了。从一九七五年春天起,他在原西中学已经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一年半是漫长的。他在这期间忍饥、忍辱、忍冻,心中留下数不清的痛苦记忆。他又感到一年半是短暂的。他在这里也有过欢乐和愉快,懂得了不少事,结交了朋友,获得了友情,开阔了眼界,抛弃了许多纯属“乡巴佬”式的狭隘与偏见……一切都好像才刚刚开始,可马上就要结束了。但不论怎样,他还是为终于快熬到了高中毕业而高兴。这一切多么不容易啊!他更为高兴的是,他已经跨过了十八岁的年龄。这就是说,他已经成了大人。即使高中毕业回去劳动,也能扛起一头子了。从心理方面说,他现在也已经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在以前,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娃娃,得依靠大人。现在,即便是没有大人,他也感觉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他的另外一个成熟的标志,就是对大人的行为开始具备批判的眼光。以前,父亲和大哥说的话和做的事,他都认为是对的。可现在就不见得了。不过,目前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只在心里而不会表现在嘴上,更不会表现在行动上。总之,也可以这样说,他现在已经初步有了他自己的生活观——尽管这一切的确是刚刚才开始。他现在最为遗憾的是,他在这一年半中因为家里的事请假的时间太多了。学校尽管经常搞政治运动和出山劳动,但总还上一点文化课。他耽误的课太多,以致都无法弥补了。本来眼下的一张高中文凭就不包含多少学识,他的这张文凭更不值几个钱,仅仅能说明个学历罢了。这倒不是说,他在这一年半里一无所学。不,他阅读过不少课外书。从学校的传统眼光看,这种学习是极不规范的。但在一个人往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许这种学习比课本知识更为有用。孙少平的遗憾,主要是数、理、化。他误得太多,前后接不上碴,虽然这学期听课,也听不懂。听不懂就听不懂,反正也不上多少课——现在学校上课已是一件附带的事。这天,孙少平他们全班一起出动,到原西城外的一条山沟里,锄他们班种的高粱地——这是立秋之前锄最后一遍草。临近中午的时候,从西南面的山后突然铺过来一片乌云。不多时,这黑云彩就漫过头顶,遮住太阳,布满了整个天空。刹那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场大暴雨眼看就要倾倒下来!山洼上劳动的男同学纷纷去找躲雨的地方。沟道里锄地的女同学也都扛着锄,爬到山洼上来了。只有跛女子侯玉英不听其他女同学的劝阻,一个人扛把锄,一跛一跛走到一个石崖下面。其他女同学说怕沟里起洪水,那地方危险,劝她不要去。但跛女子让这些人别管她的事;她说雷雨就那么一阵阵,怎还能起洪水呢!大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就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一片。可怕的闪电不时在空中曲折地划过;雷声和狂风暴雨搅在一起,震耳欲聋。不多一会,就听见沟沟渠渠里传来了滔滔的流水声。不到半个钟头,大沟道里就起水了。混浊的泥浪翻滚着跟头,吼叫着从后沟道里冲了出来!在一片混乱的暴风雨中,沟道里突然传来了侯玉英尖锐的哭喊声!少平缩在一个小山窑里,透过雨帘,看见洪水已快要涨到侯玉英避雨的那个石崖下了。跛女子正哭喊着,两手揪着旁边土台子上的几棵丛草,企图爬上去逃命。但由于腿不干练,加上泥地溜滑,三番五次爬上去又跌了下来!孙少平知道,也许用不了多少时间,洪水就会淹没到那个石崖下,把跛女子一浪卷走!他立刻从自己那个干燥的小土窑里冲出去,冒着瓢泼似的暴雨,踏崖溜洼地往沟底跑去。孙少平不知摔了多少跤,才到了怒吼的洪水边。身上浸透了泥水,头发和脸也被泥糊得五麻六道。他来到洪水边,一筹莫展了。侯玉英隔在河对面,他不得过去。他尽管在洪水中游过泳,但那是在原西河里——那水宽阔,也平稳,到河对面上岸选择余地大。可这是道小沟,水急浪险,要游过去太困难了!这时候,洪水已经漫上了侯玉英正挣命的那个石崖边上。跛女子的手死揪住土台子上面的丛草,两只脚已经挨着洪水边了。她现在只是绝望地呼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少平在暴风雨中大声向对岸喊:“你先坚持一下,我过来了!”他喊了一声后,就扑入了洪水之中——一个浪头很快把他整个吞没了……还好,他又钻出了水面!他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只凭本能向对岸拼命游去。谢天谢地,他终于上岸了!他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就撒开腿朝那个土台上面跑去。他来到土台子上面,看见洪水已经淹没了侯玉英的下半身,如果不是她两手死死揪着丛草,恐怕早让水卷走了!少平飞快伸出手,把她从土台子下面拉上来。侯玉英一扑踏趴在土台子上,放开声嚎了!这哭声是庆幸她的得救,也是对救命的人表示她的感激之情!她做梦也没想到,在她遇到生命危险时,竟然是她曾放肆地伤害过的孙少平,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来救她。当孙少平游过河对岸的时候,全班男女同学都纷纷从山洼上跑下来了。他们站在暴雨中的洪水边上,隔着翻滚咆哮的浊浪,心怦怦地跳着,扬着手,喊叫着,像看一幕惊险的戏剧,眼看着少平把侯玉英拉上了对面那个土台子。他们之中没有人敢从这洪水中游过去。现在,所有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同学们都在沟道这面欢呼起来!女同学们都哭了;男同学也有流下眼泪的。这个时候,大家才强烈地意识到,人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啊……(有删改)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孙少平感觉高中生活既短暂又漫长,“漫长”是因为自己忍饥受辱的苦痛,“短暂”是因为收获了成长、成熟的欢愉。B.在孙少平看来,自己读了不少课外书,对于往后生活这比课本知识更有用,因而他的高中学习也就没有什么遗憾。C.孙少平认为当时的高中文凭不值钱,因为学校劳动太多,上课只是附带的事,高中生能力水平与毕业文凭名实不副。D.“像看一幕惊险的戏剧”既体现了孙少平救人过程的惊险刺激,也暗示了其他同学只是袖手旁观、不想参与的心理。【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因而他的高中学习也就没有什么遗憾”错误。根据原文“他现在最为遗憾的是……以致都无法弥补了”可知,他的高中生活是有遗憾的,因为他缺课太多,没有学好书本知识。C.“孙少平认为当时的高中文凭不值钱”错误。他只是认为他自己的文凭不值几个钱,并不是对所有的高中文凭否定。D.“其他同学只是袖手旁观、不想参与的心理”错误。根据原文“他们之中没有人敢从这洪水中游过去”可知,同学们不是“袖手旁观、不想参与”,而是“害怕、不敢参与”。故选A。1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小说开头部分交代了时间,点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氛围;第三人称全景式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展示孙少平丰富的内心世界。B.“泥浪翻滚着跟头”“吼叫”“冲”,这些词句从形态和声音上表明沟里洪水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直接体现了后文救人的难度。C.全班同学在暴雨中看到侯玉英被救起后激动得流泪欢呼,这与《哦,香雪》中姑娘们接到香雪时的欢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D.小说前半部分是心理描写,丰富细腻且诗意舒缓;后半部分集中叙述了暴风雨中救人的故事,节奏紧凑,扣人心弦。【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直接体现了后文救人的难度”错误。“泥浪翻滚着跟头”“吼叫”“冲”,这些词句从形态和声音上表明沟里洪水来势凶猛、不可阻挡,间接体现了后文救人的难度。故选B。19.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第一处环境描写是暴雨来临前,它写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侯玉英寻找避险的地方作了铺垫。②第二处环境描写是暴雨降临时,烘托了侯玉英身陷险境的紧张氛围,也衬托了孙少平不计前嫌英勇救人的优秀品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第一处环境描写“不多时,这黑云彩就漫过头顶,遮住太阳,布满了整个天空。刹那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场大暴雨眼看就要倾倒下来”生动地描绘出暴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压抑氛围。在暴雨来临前的紧张氛围中“跛女子侯玉英不听其他女同学的劝阻,一个人扛把锄,一跛一跛走到一个石崖下面”暴雨促使侯玉英寻找避雨的地方,她选择了石崖下面,这一行动为她后来陷入险境作了铺垫。如果没有她的这个和其他人不同的选择,也就不会有后续的危险情节。②第二处环境描写“随着狂风吹过,雨帘就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一片。可怕的闪电不时在空中曲折地划过;雷声和狂风暴雨搅在一起,震耳欲聋。不多一会,就听见沟沟渠渠里传来了滔滔的流水声”生动地展现了暴雨降临时的猛烈和恐怖。天地间白茫茫一片,闪电可怕,雷声震耳欲聋,沟沟渠渠里传来滔滔流水声,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极度紧张的氛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孙少平不顾自身安危,毅然跳入洪水中去救侯玉英。这处环境描写主要对人物起烘托作用,衬托出孙少平的勇敢和善良,以及他不计前嫌的高尚品质。20.十八岁的孙少平已经长大成人,有着较为独立的人格意识,并且在思想和行为上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思想上,渴望成长成熟,敢于自我剖析,自我调整激励,看问题具备批判的眼光,对自己的学校生活和家人言行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②在行为上,善良正义,勇于担当,果敢英勇,当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同学侯玉英落水时,他挺身施救,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胸襟和格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①思想上的成熟:文中提到“他更为高兴的是,他已经跨过了十八岁的年龄。这就是说,他已经成了大人。即使高中毕业回去劳动,也能扛起一头子了。从心理方面说,他现在也已经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十八岁的孙少平对自己成年感到高兴,渴望成为大人,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这体现了他渴望成长成熟的心态。“他现在最为遗憾的是,他在这一年半中因为家里的事请假的时间太多了……他耽误的课太多,以致都无法弥补了……这倒不是说,他在这一年半里一无所学……但在一个人往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许这种学习比课本知识更为有用”,孙少平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和遗憾,同时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外书阅读方面的收获,这表明他敢于自我剖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虽然孙少平知道自己的高中文凭不值几个钱,耽误的课也很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课外书的学习可能比课本知识更有用,这体现了他能够自我调整心态,激励自己在不同的学习中寻找价值。“他的另外一个成熟的标志,就是对大人的行为开始具备批判的眼光。以前,父亲和大哥说的话和做的事,他都认为是对的。可现在就不见得了。不过,目前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只在心里而不会表现在嘴上,更不会表现在行动上”,孙少平对大人的行为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再盲目认为父亲和大哥的话和事都是对的,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成熟和独立,具备了批判的眼光。②行为上的成熟:“孙少平不知摔了多少跤,才到了怒吼的洪水边……他来到洪水边,一筹莫展了……但他仍然喊着‘你先坚持一下,我过来了!’他喊了一声后,就扑入了洪水之中——一个浪头很快把他整个吞没了……还好,他又钻出了水面!他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只凭本能向对岸拼命游去”孙少平在面对洪水时毫不畏惧,果敢地跳入水中,拼命游向对岸去救侯玉英。尽管侯玉英曾经伤害过他,但他并没有记仇,而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和正义的责任感去救人。他的行为充满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敢和勇敢。(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3题。(13分)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换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材料二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意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显出来了。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钟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子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2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的文字,不过二者论证的观点并不相同。B.“意象”是审美概念,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因此能够体现诗的美学特点。C.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两者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关联性。D.“象”具有象征性,由中国特色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的特殊功能。【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此能够体现诗的美学特点”错误。由原文材料一“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可知,“象的具体性”“意的观念性”是“意象”的特征,而不是体现诗的美学特点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并且“最能”说法归于绝对。故选B。2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雨”,不能体现意象“暗示性”特征的一项是()(4分)A.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意象“暗示性”指的是意象的象征性。A.“雨”暗示了孤独与凄凉。B.“雨”直接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清新、细腻的自然状态,没有特别的暗示性或象征意义。C.“雨”暗示了愁绪与哀伤。D.“雨”象征了时光流逝和往事不再。故选B。23.两则材料均以“意象”为核心展开论述,它们的探讨内容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的侧重点?(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共同点: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意”和“象”的关系。不同的侧重点: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的含义、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及“象”的独特意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说到“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可知,这是在论述“意象”的含义。由原文“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可知,说到“意象”的来源。第二段具体来分析“意象”中的“象”,并且“象”具有“象征性”特征。第三段分析“意”和“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最后说到“意象”回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的原因。所以材料一整体在分析“意”和“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重点论述了“意象”的含义,和文化学的关系以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第一段说到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进而引出“意”“象”和“言”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段说到在“言”和“意”之间插入象的原因,即“象”具有独特的意义。所以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及“象”的独特意义。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为都分析了“意”和“象”的关系。24.语文综合时间。(10分)请以“坦诚”为主题,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参考佳作她不禁一愣,脸腾地红了起来,鼻尖上也不由得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她缓缓地抬起手来,扶了扶下滑到鼻尖上的眼镜。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借口都涌进她的脑海。可以跟那个孩子说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太深,要不就说这种知识考试不做要求……可当她的目光与孩子们那带着稚气更带着对老师的无比信赖的目光碰撞到一起时,这一切原本不属于她的想法马上就都被推翻了!“不!不能为一时保全面子而铸成大错!古人不是讲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吗?”她的目光在教室里环视了一圈,最后,落到了那个发问的同学身上。此刻,她眼里的紧张不见了,昔日里的自信与温和中又多了几分坦诚……【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记叙类微写作。审题:明确题干要求,以“坦诚”为主题,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主题是“坦诚”,关键词是“坦”和“诚”。“坦”意味着不隐瞒、不掩饰,不回避;“诚”意味着真实、诚恳、真诚。心理描写可以通过内心独白、思想剖析和意识流手法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考过程。要求运用心理描写,则说明试题偏向叙述而非议论,也就是说应该围绕“坦诚”展开,记叙一件和“坦诚”有关的事情,如与朋友、家人、老师等人的交往中,因为坦诚而建立信任,促进合作的事,其中可运用内心独白、思想剖析和意识流手法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考过程。写作指导:主要以心理描写为主,可通过内心独白、思想剖析和意识流手法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考过程。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力,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通过抒发情感来增强感染力,使语言有感情色彩。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阻断疫情,社区防控是重中之重。中国疾控中心要求,全国实施小区管控,外出戴口罩,无事不外出,一声令下,大家自觉遵守,有效地阻断了疫情。此举得到世界各国广泛推广。但也有的人偏不遵守,还把这样的行为美名为“对自由与人权的追求”上海一女子搬家进小区被拒绝,她说:我是外国人。小区保安怒怼了回去——中国的同胞自己搬家,车都不让进,你说外国人就得进吗?一切都得按规矩来!前几天有人把这个视频传到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对此事,你怎么看?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参与讨论。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字数不少于700。【答案】例文:法律之外没有特权面对女子一句“我是外国人”就想享有进小区的“特权”,小区保安的一句“一切都得按规矩来”的回怼,我不禁为他的行为点一个大大的赞!发言人华春莹在发布会上说:“对于那些拒绝执行防疫措施,扰乱防疫秩序,危害公共健康和安全的外国人,中国的有关部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民众,这都是一次警示:谁也不要“入戏”太深,真把自己当能肆意践踏法律和规则的“角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常识,也应该是社会共识。无论你是何种身份,概莫能外。没有什么可以当作胡作非为、践踏规则的借口。中国一直是友好之邦,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更积极为在中国的外国公民提供防疫协助和生活保障,对于在华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外国公民,也一视同仁地进行救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既包括中国人,也包含外籍人士,外籍人士在中国没有法外特权,也需要和中国人一样,遵守我国的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的规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中也曾表示,所有在华外国人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co2定价制度
- 2025年度智能工程用车租赁服务合同书
- 铜陵安徽铜陵市铜官区小学非编音乐教师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金华浙江金华共青团永康市委员会工作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委政法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海南2025年海南省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常德2025年湖南常德市市直部分事业单位集中招聘7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五香熏鱼调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贡丝绵面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承德2025年河北承德市教育局选聘急需紧缺学科教师6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五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2.笔算减法 第1课时 笔算减法课件2024-2025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 2025年八省联考陕西高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2025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 借款人解除合同通知书(2024年版)
- 《血小板及其功能》课件
- 沐足店长合同范例
- 《既有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
- 初中物理22-23人大附中初三物理寒假作业及答案
- 2024年生态环境局公务员考试600题内部选题库(A卷)
- 科学计算语言Julia及MWORKS实践 课件 6- Julia REPL的几种模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