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法学》 课件 第10、11章 供用电等合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_第1页
《中国环境法学》 课件 第10、11章 供用电等合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_第2页
《中国环境法学》 课件 第10、11章 供用电等合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_第3页
《中国环境法学》 课件 第10、11章 供用电等合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_第4页
《中国环境法学》 课件 第10、11章 供用电等合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环境法学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第十章供用电等合同第一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概述一、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造成了人身伤亡、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或者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制裁的法律责任。环境刑事法律责任具有如下特征:(1)强制性。(2)惩罚性。(3)保护对象的特殊性。第一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概述二、环境刑事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在各种法律规范中,刑法是抵御环境恶化的有力武器。在我国环境保护日益法制化、规范化的时候,刑事手段已成为我国保护环境强有力的措施。我国环境刑事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环境刑事立法初步确立阶段2.环境刑事立法的发展阶段3.环境刑事立法的不断完善阶段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一、污染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污染环境的犯罪主要有3个,分别是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1.污染环境罪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的规定,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2.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行为。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一、污染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3.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是指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破坏自然资源的犯罪有13个,即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破坏自然保护地罪,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1.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是指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行为。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2.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是指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3.非法狩猎罪非法狩猎罪是指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行为。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4.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是指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法规,以食用为目的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以外的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的行为。5.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行为。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6.破坏自然保护地罪破坏自然保护地罪是指违反自然保护地管理法规,在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开垦、开发活动或者修建建筑物,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行为。7.非法采矿罪非法采矿罪是指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行为。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8.破坏性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是指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9.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行为。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10.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行为。11.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罪是指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12.滥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是指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第二节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及其刑事责任13.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是指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行为。第三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基本程序一、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移送环境犯罪的条件(1)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合法;(2)有合法证据证明有涉嫌环境犯罪的事实发生。第三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基本程序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移送环境犯罪的基本要求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自作出移送决定后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交案件材料,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时,应当附下列材料:案件移送书,案件调查报告,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图、采样记录单等,涉案物品清单,现场照片或者录音录像资料及清单,监测、检验报告、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认定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对环境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还应当附行政处罚决定书。第三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基本程序三、公安机关承接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流程对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立即出具接受案件回执或者在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公安机关审查发现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材料不全的,应当在接受案件的24小时内书面告知移送的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3日内补正。但不得以材料不全为由,不接受移送案件。公安机关审查发现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证据不充分的,可以就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相关证据等提出补充调查意见,由移送案件的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补充调查。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补充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公安机关。因客观条件所限,无法补正的,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向公安机关作出书面说明。第三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基本程序四、人民检察院对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环境犯罪案件的监督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以及对不予立案决定、复议决定、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有异议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的案件,应当提供立案监督建议书、相关案件材料,并附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及说明理由材料,复议维持不予立案决定材料或者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材料。人民检察院发现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不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可以派员查询、调阅有关案件材料,认为涉嫌环境犯罪应当移送的,应当提出建议移送的检察意见。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检察意见后3日内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将执行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应当启动立案监督程序。第三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基本程序五、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时行政处罚的执行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已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原则上应当在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法院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后,再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办理期间,不计入行政处罚期限。对尚未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应当给予或者提请人民政府给予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需要配合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给予配合。第三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基本程序六、人民检察院对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处理人民检察院对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环境犯罪嫌疑人,应当及时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对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日内,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可以提出予以行政处罚的检察意见。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并通知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审查后,认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的,应当制作补充侦查提纲,写明补充侦查的方向和要求。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补充侦查提纲的要求,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和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需要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协助的,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协助。第三节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基本程序七、人民法院对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审判程序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环境犯罪案件,应当按照环境审判专门化的要求由环境资源审判庭进行审判。审判流程为:先进行庭审准备,查明当事人身份,宣布被告人涉嫌罪名,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及其他诉讼参加人名单,告知并询问是否申请回避,告知当事人和辩护人享有的权利。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然后分别进行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再进行被告人最后陈述,最后由合议庭合议后进行宣判。第十一章中国环境行政执法第一节环境行政执法概述一、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特征与原则本书所称的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基于法定职权和法定职责,直接处理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1.环境行政执法的特征(1)环境行政执法具有单向性。(2)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具有多样性和法定性。(3)环境行政执法手段具有多样性。(4)环境行政执法通常具有预防性。第一节环境行政执法概述一、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特征与原则2.环境行政执法的原则环境行政执法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性、公正公开、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等原则。(1)合法性原则。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是依法组成的或依法被授权执法的主体,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在法定权限内执法,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也必须合法。(2)合理性原则。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必须公允适当,具有合理性;执法主体只能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后果大小,选择合理的惩处方式和处罚额度,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3)效率性原则。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应讲求行政效率,执法机关在行使执法权时,在确保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时间,尽可能减少人力投入,并办理尽可能多的事务。第一节环境行政执法概述一、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特征与原则2.环境行政执法的原则环境行政执法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性、公正公开、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等原则。(4)公正公开原则。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对任何单位和个人所享有的环境权利提供同等的保护,同时对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环境违法行为都要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责任追究和制裁时,不能选择性执法。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5)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在纠正违法行为的同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引导和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第一节环境行政执法概述二、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效力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是环境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或授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具有以下效力:(1)约束力。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具有法律规定的法律效果,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2)公定力。环境行政执法行为一经作出,即假定其合法有效,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即使该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是违法的,在有关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予以撤销或变更之前,环境行政执法行为依然有效。(3)强制力。行政相对人不履行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时,环境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强制其履行该义务,包括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第一节环境行政执法概述二、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效力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是环境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或授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具有以下效力:(4)确定力。行政行为作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行政主体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撤销或废止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超过对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提起复议或诉讼的期限而未提起复议或诉讼的,环境行政执法相对人便不得就该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再提出复议或诉讼。即使在复议、诉讼期间,行政相对人非经法定程序亦不得停止对该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确定义务的履行。第二节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一、中国环境行政执法主体的演变1.2018年以前中国环境行政执法机构的产生与发展2.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环境行政执法机构的调整第一,组建自然资源部。第二,组建生态环境部。第二节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中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一直都是“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并形成了“五级管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和“四级机构”(中央、省、市、县四级环境行政环保机构的设置)的组织体系。1.现行法律规定的环境行政执法主体(1)对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专门行政机关。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十条的规定,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第二节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2)对环境保护实施分工负责监督管理的机关。按照环境问题来源和政府机构职权等的不同,对环境保护实施分工负责监督管理的机关可以分为环境污染防治分工负责机关、自然环境保护分工负责机关和绿色低碳发展分工负责机关三大类。(3)现行法律规定的环境行政执法主体的类型。第一,各级人民政府。第二,各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第三,其他职能部门。第四,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第五,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委托的行政机关或特定组织。第二节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2.环保垂改后的环境行政执法主体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难以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二是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三是难以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四是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建设。基于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垂改指导意见》,开启了环境行政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1)省、市、县、乡四级环境保护机构调整为省、市两级环保机构。(2)环境监察职能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行使。(3)环境监测管理体制转变为生态环境质量省级监测、考核。(4)环境执法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属地环境执法。第二节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1.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的地方实践第一,“小综合”。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内部综合执法,即仅整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内部职权,形成一个对外执法的部门,并不涉及其他部门职能的整合。第二,“生态环境综合”,即整合不同部门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行政执法权限,如福建省大田县的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第三,“大综合”,即将一定辖区内政府各个不同部门的执法职能予以整合,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城市管理等部门。第二节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2.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的顶层设计中央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方向,是整合所有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相关的执法权限,形成生态环境领域的大综合执法,而其中,涉及水利部门的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权”。第二节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四、环境行政执法权的授权与委托环境行政机关受限于编制与人员数量,难以完成对辖区内的环境行政执法。同时,在环保垂改与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新的环境行政执法机构也在法律规定的“授权”与“委托”的框架之下寻求合法性基础。故而在环境行政执法中,多出现环境行政机构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获得行政执法权,或者环境行政机关将行政执法权委托给相关机构行使的情况,以满足实践中环境行政执法的需求。1.环境行政执法权的授权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第二节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四、环境行政执法权的授权与委托2.环境行政执法权的委托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④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行政处罚权的委托限于符合条件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委托法律关系中,委托方是拥有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被委托方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委托关系不是经法律、法规、规章的设定或授权而成立的,而是在具有法律依据的条件下,经过签订委托协议而成立的。第三节环境行政执法方式一、环境行政命令环境行政命令是环境行政执法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执法方式,是指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要求环境行政相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意思表示。环境法律法规中常见的行政命令类型包括责令停止建设、责令停止试生产、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限期拆除、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等。第三节环境行政执法方式二、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许可,是指享有环境行政许可权的行政主体应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一般为环境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的权利和资格的一种行政执法行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主要的行政许可包括排污许可、取水许可、采矿许可、采伐许可等。环境行政许可由有权许可的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申请是作出环境行政许可的前提。环境行政许可以环境法律的一般禁止为前提,即环境法律的一般禁止是环境行政许可存在的前提,许可是对禁止的解除,没有法律的一般禁止,便没有环境行政许可的存在余地。第三节环境行政执法方式三、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处罚,是指有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对实施了环境违法行为的相对人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它是环境执法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执法方式。有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是各级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和其他依法对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的行政机构,没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环境行政处罚不得委托其他机关或组织行使。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整治、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禁止从业,责令限期拆除,行政拘留,等等。第三节环境行政执法方式四、环境行政强制1.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环境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环境行政主体所作出的,并且已经生效的具体环境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时,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该相对人履行该义务,或者由国家机关本身或第三人直接履行或代为履行该义务,然后向义务人征收费用的法律制度。行政强制执行权作为一种较为严厉的执法权,必须源于法律的规定或授权,法律没有规定应予强制执行的,即使相对人没有履行义务,行政机关也不得擅自强制执行。(1)环境行政强制执行权限的分配。(2)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第三节环境行政执法方式四、环境行政强制2.环境行政强制措施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包括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以及冻结存款、汇款等。环境行政执法中常用的强制措施主要是查封和扣押。(1)查封、扣押的适用情形。根据现行环境法律的规定,查封、扣押的适用情形可以概括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第三节环境行政执法方式四、环境行政强制(2)查封、扣押措施例外情形。根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9号)的规定,以下几类排污单位即使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予以处罚,但可以不予查封、扣押:第一,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单位;第二,生产经营业务涉及基本民生、公共利益的排污者;第三,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排污者。第三节环境行政执法方式五、环境行政监督检查环境行政监督检查,是指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为实现环境管理的职能,对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是否遵守环境法律、是否执行环境行政处理决定或环境行政处罚决定所进行的监督检查。1.环境行政监督检查的特点环境行政监督检查与其他环境行政执法方式的区别在于,其不具有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进行设定、取消或确认的功能,仅对行政相对人行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情况依职权进行了解。环境行政监督检查既是一项环境行政执法方式,又是环境行政执法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与其他环境行政执法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节环境行政执法方式五、环境行政监督检查2.环境行政监督检查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环境行政监督检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依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否具有特定性,分为一般监督检查与特定监督检查;依监督检查所处的时间阶段不同,分为事先监督检查、事中监督检查与事后监督检查;依监督检查的目的不同,分为环境守法监督检查与环境执行监督检查;依监督检查的方法不同,分为实地环境监督检查与全面环境监督检查,而现场检查与监督性监测是两种常用的实地环境监督检查方式。第四节环境行政执法程序一、环境行政许可实施程序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环境行政许可的基本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听证(或有)、决定等。1.环境行政许可的申请2.环境行政许可的受理3.环境行政许可的审查4.环境行政许可的听证5.环境行政许可的决定6.环境行政许可的变更与延续第四节环境行政执法程序二、环境行政强制实施程序环境行政强制执行分为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与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环境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程序包括告诫、陈述和申辩、制作执行决定书、送达、采取各种强制执行方式。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义务,环境行政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接到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的申请,一般进行书面审查。对不受理的应当在5日内书面通知行政机关,并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行政决定不具备法定执行效力、行政决定没有法定依据、明显事实不清或者违反法定程序的以及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裁定不予执行。经审查,认为符合申请执行条件的,人民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在3日内发布公告并送达当事人,限定当事人履行的期限。第四节环境行政执法程序三、环境行政处罚实施程序依据《行政处罚法》与《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30号)的规定,环境行政处罚实施程序主要包括简易程序、普通程序和听证程序。1.环境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20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环境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遵守《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二条和《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在决定之日起3日内报所属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第四节环境行政执法程序三、环境行政处罚实施程序2.环境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环境行政处罚,应当适用普通程序。《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普通程序包括立案、调查检查、证据收集、案件审查、法制审核和集体讨论、决定、送达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行政处罚的特点,《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对环境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予以了细化。第四节环境行政执法程序三、环境行政处罚实施程序3.环境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普通程序中的特别程序规则,根据《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该程序适用于拟作出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没收较大价值非法财物、暂扣或吊销许可证、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等较重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在办理上述类型的案件时,环境行政机关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第五节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政党、公民,对各级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环境执法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的监督、审查以及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执法监督制度化的核心是要将执法监督的活动形成制度,以便于执法监督工作有效地运行。根据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主体的类型,环境行政执法监督可分为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其他监督。第五节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一、环境行政执法的权力机关监督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指的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法的实施所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在国家机关的法治监督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在整个国家机关的法制监督中居于最高地位,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权力机关对环境行政执法的监督主要包括向人大报告和环境保护执法检查。1.向人大报告2.环保执法检查第五节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二、环境行政执法的行政监督环境行政执法的行政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所实施的监督。具体而言,行政监督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上级政府工作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国务院特定的工作部门对其垂直领导之下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对其派出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对其他行政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同一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等。实践中,常见的环境行政执法的行政监督手段包括挂牌督办和环境保护约谈。第五节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二、环境行政执法的行政监督1.挂牌督办挂牌督办,是指上级环境行政机关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领域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提出明确要求,公开督促下级环境行政机关办理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的一种措施。2.环境保护约谈环境保护约谈,是指“生态环境部约见未依法依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未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相关企业负责人,指出相关问题、听取情况说明、开展提醒谈话、提出整改建议的一种行政措施”。第五节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三、环境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环境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是指司法机关(包括法院、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对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所实施的监督。实践中,环境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既包括检察机关对环境行政执法的监督,也包括审判机关在不同情境下(如在非诉执行案件、行政诉讼中)对环境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1.检察监督检察机关对环境行政执法的监督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公益诉讼监督。第五节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三、环境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2.对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司法审查(1)行政诉讼。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