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海南省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海南省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海南省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海南省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海南2024—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欢迎你参与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果!第Ⅰ卷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选择题1.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开心;青铜时代,以饕餐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猛烈庄重,凸显出神奇和威历。这从侧面反映了()A.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B.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更 D.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2.商朝时期,中心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更C.确立了中心集权的新体制 D.王权统治得到肯定强化3.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汲取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汲取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上述现象()A.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加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C.表明白社会各阶层间流淌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须要4.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更、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化、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C.基层管理严密 D.行政效率提高5.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雄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6.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运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遗忘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经济发展缓慢 B.奢侈腐化之风盛行C.社会动荡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7.图1为《便桥会盟图》(局部),描写了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在渭水上的便桥定盟的历史故事。画面有狂奔的马队、惊险的立刻杂技、激烈的马球表演。该作品()A.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侈B.显示了宫廷画的神韵意趣C.呈现了体育外交的魅力D.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8.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行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者的主见说明()A.文学作品中的文本记录是最为精确 B.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定结果C.郡县制确保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稳固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确认历史事实9.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在统一吐蕃后,亲自颁定了包含有“孝亲敬上”“孝顺父母”和“非礼勿动”等条文的《二十条律》。由此可以推断()A.儒家思想主导吐蕃政治 B.三教并行推动民族交融C.民族交往加速文化传播 D.吐蕃沿用唐朝礼仪法典10.苏轼认为,“吴生(画圣吴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王维的字)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知()A.苏轼主见绘画重诗意 B.苏轼被奉为文人画鼻祖C.苏轼排斥肯定的形似 D.文人画是中国画的精粹11.宋朝,特地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A.官僚集团内部冲突激化 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 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12.元朝在中心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来宾、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供应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特地官员,管理海内外远道而来的来宾,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来宾、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巩固了全国的大统一局面C.推动了外交体制近代化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13.宋元时期,民间崇拜的神灵对象发生了变更:中唐以前只在荆州受崇拜的关羽起先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奉为特地守护城市的神祗,受崇拜程度几乎与土地神相当;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盛行妈祖崇拜。这一现象说明()A.思想观念受社会环境变迁影响 B.文化教化发展促进信仰多元化C.各民族政权并立促进文化交融 D.战乱频繁冲击了社会传统伦理14.朱熹之学讲“格物致知”,以心物为两事,主以心特别物,致天理存、人欲灭。王守仁则认为人心本与天理相系,不当由外物求天理而当求于本心。由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A.宇宙万物的本原所在 B.求理的方式和途径C.科技学问的重视程度 D.儒学的地位和作用15.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赐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看法剧变表明()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逼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起先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第Ⅱ二、非选择题16.(15分)表中为历史文献对先秦至两汉不同时期儒生区域分布状况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表文献记载内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约占58.44%;卫宋陈楚吴人十二人,约占15.58%;秦人二人,约占2.60%;籍贯不明者十八人,约占23.38%。《史记·儒林外传》共列录西汉前期闻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约占71.79%;燕人、砀人、温人、广川人、雒阳人共计七人,约占17.95%;籍贯不明者四人,约占10.26%。《汉书·儒林传》综合西汉一代闻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其他地区约占46.11%,籍贯不明者约占8.29%。闻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甚至苍悟的。值得留意的是,其中三辅(京畿地区)名儒约占总数的5.18%,三河(畿辅之地)名儒约占总数的5.70%。《后汉书·儒林列传》东汉闻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36.36%,其他地区约占63.64%。其中,关中学者约占6.82%,河南、河内、南阳学者约占7.95%,会稽、九江、豫章学者约占6.82%,巴蜀学者约占10.23%。依据材料指出从先秦到两汉儒生区域分布变更呈现的规律,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成因。(15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反映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此风绵延始终到唐朝。北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事实上,许多新科进士出身寒门,门第无足称道,且生活贫困,但由于他们将来前途远大,所以成为达官和富室择婿的对象。同时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士大夫为了贪图资财,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民间甚至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化》PAGE材料二表3:唐宋两朝节妇烈女比照表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倍数隋唐3263229611两宋3191521222744.49——整理自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探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魏晋至北宋婚姻观念的变更,并分析其缘由。(8分)(2)运用材料二探讨唐宋时期的妇女地位,你会给出何种结论?请予以说明。(6分)18.(14分)“玄武门之变”疑云对同一历史事务,往往有不同的记载,玄武门之变就是其中一例。材料一(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李世民)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防卫……建成、元吉(李世民的兄与弟)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逆败散。——《旧唐书》卷64《隐太子传》材料二(地府判官)自出问头(写在纸上审讯犯人的问题)云:“问大唐天子……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皇帝)把得问头寻读,闷闷不已。——《唐太宗入冥记》注:《唐太宗入冥记》成书于武则天时期,是一篇民间话本。(1)材料二所述的事实与材料一有何不同?(2分)材料三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墓志铭拓本在敦煌被发觉,铭文记载:武德七年,(常何)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负责玄武门保卫)。(2)请解读“墓志铭拓本”对探讨玄武门之变的价值。(6分)材料四太宗曰:“今欲自看国史……卿可撰录进来。”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隐晦)。乃谓玄龄曰:“……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唐)吴兢《贞观政要》卷7(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玄武门之变是哪一方发动的?说明你的理由。(6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已复原到2460万。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斗争爆发时,全国人口已达到4.1亿。……“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退了隐匿人口不报状况。与此同时政府对基层社会的限制更为强化,对定居乃至流淌人口的清查更加严密,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也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材料二乾隆中期,官方记载的全国耕地面积为7.8亿亩,通常认为实有耕地面积当在10亿亩左右。依据清人估计,依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占有耕地应达到4亩,方能维持温饱。以此测算,则在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经不足,到道光后期更降到2.5亩。自康熙后期起,粮价、地价直线上涨,涨幅高达数倍,并带动了其他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人口过剩现象也逐步出现,无业流民数量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缘由。(8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4分)嘉积中学2024—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BCCCDBCA题号1112131415答案CDABB1.【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相比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饰纹变得“猛烈庄重,凸显出神奇和威历”,结合《纲要》上册第5页“学习聚焦”所学:大量的西周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可知饕餐纹体现了统治阶级要求强化权力,以更有效地维护统治,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相比于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的手工业制品更加精致等信息,解除A项;“发生根本转变”不合常识,饰纹的用途即装饰功能并未大的变更,解除B项;“民众”主体不对,应为“统治阶级”希望神化权力以加强统治,解除C项。2.【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商朝时期的中心与地方的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不肯定有血缘关系,而西周时期则是有干脆的血缘关系或者有亲戚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可以使得王权统治得到肯定程度的强化,故选D项;由“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可知,西周时期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相比于商朝时期是加强,而不是式微,解除A项;商和西周时期的统治方式都属于奴隶制统治方式,所以西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更,解除B项;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并未建立起中心集权的新体制,解除C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黄老之学汲取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韩非子借鉴儒家、道家思想,《吕氏春秋》融合各家之长,说明随着战国时期统一趋势的加强,各家思想快速走向融合,即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故选B项;华夏认同指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与材料不符,解除A项;社会阶层流淌即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更,而材料是思想出现融合趋势,解除C项;思想融合趋势为政治一统服务,不能干脆推动富国强兵,解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包括户籍变更、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化、医药等政令”可知地方行政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人民的管理特别严格和全面,得出秦朝时期地方基层管理较为严密,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政府对百姓征税和派发赋役,但是不能推断其是否过分沉重,解除A项;材料涉及的多方面是地方基层治理的内容,并不完全是法律制度,且不能判定法律制度是否严格,解除B项;行政效率提高要体现机构精简或者办事效率提升,和材料表述的内容没有干脆联系,解除D项。5.【答案】C【解析】汉代祠堂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是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的,其中蕴含的祭祀文化、崇尚孝道与道德的主流价值观都是儒家所提倡的,所以通过祠堂可以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故选C项;汉代祠堂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当时的儒家学说是一样的,并未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其内涵,解除A项;题干中的汉代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纪念缅怀,具有祖先崇拜的观念,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昭德劝来的功能,B没法体现,所以属于以偏概全,解除B项;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独尊儒术了,所以之后就不存在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现象了,解除D项。6.【答案】C【解析】题干设问中“这一现象”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中出现“废弃货币”“遗忘货币”现象,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在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担心,战乱频仍,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们不得不运用谷帛来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故选C项;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动荡担心,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缓慢并不是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现象的主要缘由,解除A项;社会奢侈腐化之风盛行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发展,商业旺盛,而在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担心,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解除B项;在市场上,人们“废弃货币”而采纳谷帛来交易,其主要缘由在于社会动荡担心导致商业发展萎缩,与“货币的铸造技术”无关,解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狂奔的马队……马球表演”可知,《便桥会盟图》中出现了与游牧民族亲密相关的马队、立刻杂技以及马球等内容,说明当时中原农耕民族(唐时马球盛行)和游牧民族之间有民俗间的交融,故选D项;宫廷生活的奢侈与“狂奔的马队、惊险的立刻杂技、激烈的马球表演”不符,解除A项;《便桥会盟图》是白描画(纯以笔勾画线条而不设色,通过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而不是宫廷画,解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境内民族关系,而非外交,解除C项。8.【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柳宗元认为:国家实行郡县制的做法是不能变更的,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定,据此可知,二者都认为国家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定,故选B项;文学作品是历史现实的反映,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其文本记录“最为精确”,与历史文献相比,其史料价值要稍逊许多,并且该表述与题干之意无关,解除A项;柳宗元和顾炎武的论述在于说明国家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定,并没有论述国家实行郡县制的作用,并且郡县制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并不能确保政权的稳固,解除C项;题干中的设问方式是“两者的主见说明”,并没有涉及“多种历史叙述”,解除D项。9.【答案】C【解析】松赞干布和唐朝公主的和亲是民族融合的典范,材料表明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将“孝亲敬上、孝顺父母、非礼勿动”等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融入其中,说明民族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故选C项;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被融合在《二十条律》中,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并不能主导吐蕃的政治发展,解除A项;三教并行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并驾齐驱,材料中没有提到道教,不能反映三教并行的相关内容,解除B项;《二十条律》只是引入了儒家思想的部分内容,并不是完全的继承发展关系,也没有沿用唐朝的礼仪法典,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知,苏轼主见绘画时留意诗意,故选A项;王维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解除B项;苏轼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二者兼备,并未彻底否定形似,解除C项;据材料“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知,苏轼留意绘画的意境诗意,未表明中国画的精髓是否是文人画,解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经筵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时常规谏皇帝,并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充分说明宋朝的文官政治比较发达,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不涉及官僚集团的内部冲突,解除A项;士大夫肯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效”说法错误,解除B项;尊师重道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方面,早在汉代时就成为主流思想,解除D项。12.【答案】D【解析】“元朝在中心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来宾、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供应便利条件”表明会同馆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处理中外事务,因此该机构的设立有利于中外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故选D项;“摆脱了”的说法不精确,天朝上国的思想始终根深蒂固,直到中国近代才渐渐被打破,解除A项;会同馆处理的是中外之间的关系,巩固大一统主要指的是国内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B项;会同馆的设置不等于外交近代化,中国的外交近代化是从中国近代鸦片斗争后起先的,解除C项。13.【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宋元时期,理学思想盛行,而关羽是“义”的化身,并成为“全民信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比较快,城隍成为守护城市的“神祇”,在该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妈祖成为商人和渔民的共同信仰,据此可知,人们的思想观念变更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故选A项;社会信仰的多元化其主要缘由在于社会环境的变更,与“文化教化”无关,解除B项;虽然在宋元时期有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是文化的交融与信仰的变更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解除C项;题干所述史实述及的是社会信仰,而不是“社会伦理”,解除D项。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信息看,朱熹认为“理”在万物中,主见“格物致知”,从宇宙万物中找寻“理”的存在;王阳明则主见“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两者的分歧在于求理的方式和途径,故选B项。两人都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解除A项;两人求“理”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追求科技学问,解除C项;两人都认为儒学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解除D项。15.【答案】B【解析】由材料“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可知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行政机构,官僚体制对皇权缺乏制度性的制约,故选B项;明初已经废除了宰相制,解除A项;“君臣共治”是民主政治的表现,不符合封建统治的史实,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体制,与监察制度无关,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答案】(15分)(1)规律:山东占有相当的比重,然后从山东地区渐渐向外扩展;全国其他地区的占比渐渐增多。(3分)(2)成因: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早在齐鲁地区产生和发展;(3分)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联系加强;(3分)②秦汉国家统一,两汉疆域宽阔,为儒学传播创建条件。(3分)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渐渐成为主流思想。(3分)③古代教化不断发展,统治者推广儒学教化,促进儒学传播。(3分)【解析】(1)第一小问规律,据材料“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东汉闻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36.36%”可知从山东地区渐渐向外扩展,全国其他地区的占比渐渐增多。(2)其次小问成因,可以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联系加强;秦汉国家统一;两汉疆域宽阔,为儒学传播创建条件。思想上,儒家思想最早产生于齐鲁地区,渐渐得到重视;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渐渐成为主流思想。文化上,

古代教化不断发展,统治者推广儒学教化,促进儒学传播。17.【答案】(14分)评分标准(1)变更: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财宝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每点2分,共4分)缘由: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或社会阶层流淌性增加);庶族地主力气增长(或门阀士族势力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逐利思想抬头;重本抑末思想有所松动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共4分。)(2)示例1:观点:唐至宋,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减弱,社会地位下降。(或宋代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加强,贞节观念更加深厚,妇女地位下降。)(2分)说明:唐代经济旺盛,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了肯定程度的提高。(2分)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社会更加重视传统礼教,强调纲常伦理,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更压抑了女性的婚姻自由。妇女的贞节观念因此渐渐增加,守寡的节妇烈女倍增。(2分)示例2:观点:材料二不足以反映唐宋时期妇女地位的变更。(2分)说明:节妇、烈女典型的树立是封建政府行为,其数量多少也由封建政府确定,因此反映的是统治者的价值引导,而不能反映实际生活中妇女地位的凹凸。(2分)妇女地位的范畴比较广,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家族地位、家庭地位以及经济地位,因此仅以节妇烈女的数量变更开展探讨其证据力是远远不足的。(2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及历史说明素养。考生可以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也可以就史料的价值、论证的逻辑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观点2分,论据2条,每条2分,共6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更,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北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得出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据材料一“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得出财宝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其次小问缘由,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北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结合所学得出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或社会阶层流淌性增加),庶族地主力气增长(或门阀士族势力渐渐衰落)导致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据材料一“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结合所学得出北宋商品经济发展、逐利思想抬头、重本抑末思想有所松动等导致财宝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2)首先,据材料二“唐宋两朝节妇烈女比照表”可知,两宋节烈妇女是隋唐的4.49倍,结合所学得出观点:唐至宋,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减弱,社会地位下降。(或宋代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加强,贞节观念更加深厚,妇女地位下降。)其次,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风气开发及宋朝理学对妇女的影响角度入手,据材料二“唐宋两朝节妇烈女比照表”可知,隋唐节烈妇女只有61人,结合所学得出唐代经济旺盛,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了肯定程度的提高;据材料二“唐宋两朝节妇烈女比照表”可知,两宋节烈妇女高达274人,是隋唐的4.49倍,结合所学得出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社会更加重视传统礼教,强调纲常伦理,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更压抑了女性的婚姻自由。妇女的贞节观念因此渐渐增加,守寡的节妇烈女倍增。18.【答案】(1)(2分)材料二认为李世民蓄意杀害兄弟,与材料一认为李建成负有责任不同(2分)。(2)材料三作为唐朝遗留的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墓志铭拓本,是探讨玄武门之变的一手史料(2分);从史料看,常何是李世民的亲信,事务恰巧发生于他驻守的玄武门,可能是唐太宗蓄意支配(2分),能与材料二相互印证。(2分)(3)观点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材料一《旧唐书》记载存在冲突,既然是李建成发动事变,应当打算充分,却到临湖殿才发觉有变,又回到东宫应对。(2分)撰写于唐朝的材料四反映李世民有干预史官修史的意图,因此较晚出现的材料一作为官修正史,依据史料可能存遭到篡改,可信度存疑。(2分)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唐朝遗留下来的不同来源的史料,较材料一更早,且能相互印证李世民发动政变。(2分)综上所述,李世民发动事变的结论是合理的。(逻辑与表述1分)观点二:李建成发动玄武门之变。首先这一观点出自《旧唐书》正史记载,从中看出李世民处于反击地位。(2分)材料二是民间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可信度低。(2分)材料三虽是一手史料,但并未干脆说明李世民支配常何蓄谋发动玄武门之变,无法作为李世民发动兵变的干脆且充分的证据。(2分)材料四的历史文献表明李世民对史官要求直书其事,可见他对玄武门之变心安理得。(2分)由于缺乏证明李世民发动兵变的的确和充分的干脆证据,因此应采信有严谨考证且细微环节清晰的正史证据。(逻辑与表述1分)观点三:目前未定,能分别分析四则材料的不足(每条2分);由于缺乏证明李世民发动兵变的的确和充分的干脆证据,因此应采信有严谨考证且细微环节清楚的正史证据。【解析】(1)“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说明东宫太子李建成发动了政变;“太宗(李世民)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防卫”“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逆败散”说明李世民是防卫反击,(2)据材料二“问大唐天子……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得出材料二认为李世民蓄意杀害兄弟,与材料一认为李建成负有责任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