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01期)(解析版)_第1页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01期)(解析版)_第2页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01期)(解析版)_第3页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01期)(解析版)_第4页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01期)(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摘编自叶圣陶《木刻》)材料二: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材料三:《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请你完成以下相关的语文任务。任务一:把握内容1.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任务二:说明意义2.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任务三:明确工序3.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答案】1.示例:清澈的延河水倒映着雄伟的宝塔山,在革命圣地延安城下缓缓淌过。意气风发的骑兵连出城巡逻,运粮队满载而归,抗战军民欢快的歌声响彻云天。远处,我仿佛看到一队燃烧着希望的青年,正走向这城门。2.①进一步体认木刻之美;②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③亲敬革命圣地延安,感受并传承革命精神。3.C【解析】1.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根据古元版画《回忆延安》展现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上“塔山、延河、抗战军民”三个关键词,描绘出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即可。示例:远处高高的宝塔山庄严肃穆,近处清澈的延河水静静地流淌,抗日军民热情高涨,有的在运送粮食,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在骑马巡逻,一派繁忙景象。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一⑥段“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可知,进一步体认木刻之美;根据材料二“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可知,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根据材料三“《回忆延安》……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③亲敬革命圣地延安,感受并传承革命精神。3.本题考查拓展运用。C.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三“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可知,《回忆延安》内容丰富,雕刻细腻,结合材料一④段“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可知,应使用横断面的木刻技法,而非“木板纵剖面刻制”。故选C。(2024·安徽·中考真题)材料一“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摘编自《“小城故事多”宝藏小城旅游为经济增长添活力》,人民网2024年5月7日)材料二(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大作为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材料三①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②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材料四①“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②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③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5.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6.下图是对材料四第二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7.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答案】4.C5.一方面,游客主动奔赴县城,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县城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6.①旅游需求迎来快速扩张区间

②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7.①加强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②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③完善基础设施。④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⑤加大宣传力度。【解析】4.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辨析。C.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可知,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是因为县城地带亲近自然,县城地带治愈心灵和县城更易开展户外活动同为人们愿意到县城旅游的原因,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因此“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这一说法表述有误;故选C。5.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双向奔赴”是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文中的“双向”一方面是指游客,另一方面是指县城。结合材料三第①段“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可以看出,游客向往县城慢节奏、亲近自然的生活;结合材料三第①段“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可以看出县城也在采取很多吸引旅客的措施来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6.本题考查梳理行文思路。首先审清题目要求为梳理材料四第二段的行文思路,要初步判断这一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段落的结构。本段为“总—分”结构,先总写“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再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为本题的答题区间,为层进式结构,即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向前推进,思维形式是纵向延伸,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然后对段落的分析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进一步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是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是原因;“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紧承上一层次,为第二部分,讲述旅游需求快速扩张;接着用“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讲述传统的旅游“大户”承载不了如此巨大的需求,是第三部分;最后得出结果:“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顺理成章地说明了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为第四部分。这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答案。7.本题考查提建议。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围绕“发展县域旅游”这一主题;还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小城旅游吸引着众多游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可从加强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入手;根据材料三第①段“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可知,游客对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需求,因而可从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角度入手;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可知县城还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的不足,因而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消费环境的角度入手;根据材料四第③段“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可以从发展本地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宣传力度的角度入手。示例:利用乡村丰富的绿色开放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户外休闲产品;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如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农业体验游等;加强旅游营销和推广,可以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等方式,扩大县域旅游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②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一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③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④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⑤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标志性成绩。⑦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锷、宋教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相关链接“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8.下列对“湖湘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湖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战争和移民的影响以及历代思想家的贡献。B.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并建构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C.谭嗣同的改良以及此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湖湘文化的基因在发挥作用。D.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不属于湖湘文化,而应纳入楚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形态中。9.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湘儿女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的品格是由湖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的。B.随着湖湘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从宋朝开始,湖湘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主流文化。C.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大批高官和文人来到湖南,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D.内忧外患,加上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魏源等人掀起了一波思想解放运动。10.“霸得蛮”是湖南方言,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请根据原文,结合生活实际,概括湖南人这一性格特征的长处和不足。【答案】8.B9.D10.长处:湖南人的“霸得蛮”性格体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性格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有助于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不足:然而,这种性格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固执,难以接受他人意见或适应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分析】8.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判断。B.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⑤段“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可知,题干中“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并建构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表述有误。故选B。9.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判断。A.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①段“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可知,三湘儿女的品格与多山多水有关,与特殊地形地貌无关,故表述有误。B.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可知,题干中“湖湘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主流文化”表述有误。C.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④段“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可知,“特有的流寓文化”形成与“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并在这里留下足迹等相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与“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无关,故题干表述有误。故选D。10.本题考查内容提炼与概括。此题要求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来分析湖南人“霸得蛮”性格特征的两面性。长处和不足的分析应基于这种性格特征的定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回答时,应确保观点清晰,并给出合理的解释。长处:“霸得蛮”是湖南方言,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这有积极的一面,有韧性。据材料一第①段“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可知湖南人的“霸得蛮”性格的优点,吃苦耐劳中体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体现了他们的闯进和创新意识,这种性格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不放弃,最终解决问题。不足:“霸得蛮”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过分“执拗”有时会不合时宜。“自我意识太强”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过分自我,过于固执,不容易接受他人建议,影响合作沟通。(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相继印发,健康科普等行业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形成了科普工作创新升级的生动局面。②9月17日至23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如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体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等。③此次全国科普日活动主场设在北京首钢园。为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主场活动还专门打造了“科学教育做加法”板块,为青少年、科技教师搭建科学教育实践交流的平台。(摘编自2023年5月29日《人民日报》、2023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二:①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温竞华)记者22日从中国科技馆获悉:至2023年5月,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全国巡展已实施12年,科普大篷车项目已实施23年,两个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过5亿人次,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②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协为解决基层科普设施短缺问题、推动实现全国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而启动的流动科普项目。③据介绍,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于2011年启动,主要为尚未建设实体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不充足的县级地区公众提供免费科学教育服务,用流动的科普设施把一座座小型科技馆送到公众的“家门口”。截至今年4月,流动科技馆已服务公众1.71亿人次,配发流动科技展览资源658套,在全国1888个县级行政区巡回展出5686个站点。④科普大篷车项目于2000年启动,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乡村地区开展科普公共服务,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4月,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活动39.1万次,行驶里程5373.2万公里,服务公众3.38亿人次。(摘编自2023年5月23日《人民日报》)材料三:①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③要知道,我国人口规模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础弱、底子薄,2010年这个数字仅为3.27%。经过十年努力,2020年达到10.56%,而超过10%是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征。④如今,网民热议“中国天眼”“爱达·魔都号”等大国重器的新进展;偏远村小里,山里娃也飞上了无人机、学起了编程……⑤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来之不易。“按照国际通行的测评标准,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0%。2023年我国达到14.14%,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为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了科技人力资源基础。”调查牵头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如是介绍。(摘编自202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1.下列对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材料展现了2000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科普事业的举措及取得的成就。B.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鲜明,为社会公众送上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C.材料二报道了我国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5亿人次的事实。D.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高,已位于创新型国家前列。12.中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建议。【答案】11.D12.示例: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多了解科学知识;要积极参加科普活动,增强科学体验:要运用科学思想去理解和判断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D.根据材料三第⑤段“按照国际通行的测评标准,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0%。2023年我国达到14.14%,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为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了科技人力资源基础”可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虽持续提高,但还未位于创新型国家前列,本项“已位于创新型国家前列”有误;故选D。12.本题考查提建议。联系材料三第①段“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从“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技知识”“运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提建议;联系材料一第②段“9月17日至23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可从“积极参加科普活动”的方面提建议;结合生活实际,还可从“关注科技新闻、阅读科普书籍、参观科技馆”等方面提出建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②广泛学习科技知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科普视频等方式,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和必要的科技知识。③注重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科学实验等,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注重交流与分享:与同学、老师交流科学知识和心得,参加科技社团或兴趣小组,共同探讨和学习。(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学校开展“走进书法世界”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材料一:书法是一门对汉字艺术化书写的艺术。据此,可确定书法作品的判断标准:一、所写对象为汉字且内容健康;二、字迹具有艺术性。根据书法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可以确定书法的历史应当从甲骨文算起,一直到当代以汉字为创作载体的各种探索。根据“艺术性”规定,并非所有的古代文字遗迹都可称为书法艺术品,只有具备相当笔墨技术支持,又注入了深厚人文情怀的那些书迹才可称为书法。书法艺术品应该是可以作为人们师法对象的“法书”,因为书法应该为世人提供某些营养——或者在笔墨技巧上可供学习,或者在精神层面上能打动人心。(选自吕志强《中国书法发展简史》,有删改)材料二:汉字书体的演变书体概说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甲骨文金文小篆分离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成熟于殷商时期,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具有天然美感。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有婀娜、对称之美。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隶书由金文简化而来,萌芽于先秦,在两汉时走向成熟。横平竖直、撇捺开张,有一种飞动感和对称美。使汉字变得方正,是书法史上的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草书出现于西汉晚期。飞扬飘逸,比行书更洒脱不羁。标志着书法成为能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行书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比楷书更加灵动。让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的审美价值。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结构严谨,字体方正,又风格多样,或飘逸灵动,或雄峻清刚,或法度严谨。是对前代书法的继承和创新。书法融入了人的个性,字的风貌能体现书写者的气韵风度和精神品格,即使同一书体,也会因书写者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这就是常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改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十五讲》)材料三: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形,是指由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笔画多变且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组合而成,同一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的长短、粗细、浓淡必须有所变化。这样,字才显得灵动。2字的重心稳健。字有千姿百态,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3字势自然。王羲之主张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他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4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需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章法上的所有变化都根源于“阴阳对偶”这四个字,包括大小、粗细、轻重、阔狭、长短、连断、虚实、缓急、渴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适当留白,疏密得当。好的作品既要体现书写者的独特性情、气质、境界和格调,又要有能够将其表现出来的精熟技法。此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两幅作品都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平和愉悦时所书,《丧乱帖》是极度哀痛时所写,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丧乱帖》(选自孙晓燕《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探析》,有删改)【了解书法】13.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幅字所写内容是汉字,且具有艺术性,就可判定其为书法作品。B.书法艺术品能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书写技法的借鉴,丰富书法欣赏者的精神世界。C.书法作品的“神”,是指字的笔画、线条、布局和整幅字的章法、神韵、情感等。D.书法家在极度哀痛时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会大打折扣。【概说演变】14.小林不知道汉字书体有哪些,又是如何演变的。请根据材料二向他作简述。【赏析书法】15.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请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作简要赏析。【推荐书体】16.学校将开展书法比赛,就下列三条主题语向全校征集意见,你最想推荐哪一条?它最适合用哪种书体书写?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理由。①笔间论书道,翰墨育雅趣②工工整整写字,端端正正做人③笔墨肆意写人生,青春飞扬显豪情我想推荐第()条,推荐的书体是。理由:【答案】13.B14.汉字书体有:①甲骨文——分离扇刻在龟甲兽骨上,称为甲骨文;②金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③小篆——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④隶书——由金文简化而来;⑤草书——出现在西汉晚期。⑥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⑦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15.毛主席的这幅作品笔法飘逸,笔意连绵,如行云流水,体现一种动态的流动之美,故应为行书。字形斜侧,笔画多变,有昂扬向上之感。大小错落,粗细相间。作品中的“飘”字,既有风吹之感,又有雪落之势,展现了雪花的轻盈姿态。字体虽为行书,但气势雄强,好像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16.②楷书因为楷书结构严谨,字体方正。与“工工整整”“端端正正”相照应。【解析】1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A.有误,根据材料一“确定书法作品的判断标准:一、所写对象为汉字且内容健康;二、字迹具有艺术性”可知,所写对象为汉字且内容健康,选项中“所写内容是汉字”表述片面;B.根据材料一“书法艺术品应该是可以作为人们师法对象的‘法书’,因为书法应该为世人提供某些营养——或者在笔墨技巧上可供学习,或者在精神层面上能打动人心”可知,选项理解正确;C.有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形,是指由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可知,选项中“指字的笔画、线条、布局”指的是书法作品的“形”,表述错误;D.有误,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快雪时晴帖》是平和愉悦时所书,《丧乱帖》是极度哀痛时所写,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可知,书写者在不同的‘情’绪下,赋予了书法作品不同的气韵。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14.本题考查汉字书体的演变。根据材料二“汉字书体的演变”表格中“书体”一列可知,汉字书体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七种。由来:根据材料二“汉字书体的演变”表格中“概说”一列可知,①甲骨文是因为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②金文是因为铸造在青铜器上而得名;③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书体;④隶书是由金文简化而来;⑤草书出现在西汉晚期。⑥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15.本题考查书法赏析。可以根据材料三第一段中“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去入手。从该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字形上呈现出斜侧姿势,笔画多变,同一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的长短、粗细、浓淡均有所变化。有昂扬向上之感。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适当留白,疏密得当。作品中的“飘”字,既有风吹之感,又有雪落之势,展现了雪花的轻盈姿态。字体虽为行书,但气势雄强,好像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16.本题考查意见和建议。三条主题语中任选一条,阐明适合用什么书法,写出推荐理由即可。示例一:我想推荐第①条。推荐的书体是行书。行书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示例二:我想推荐第③条。推荐的书法是草书。草书飞扬飘逸,能自由抒发情感,表现洒脱不羁的个性。(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班级开展“走进中国园林文化”项目式学习,需要制作一份“园林旅游手册”,请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①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有其特有的风格,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园林建筑,处处体现园林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内涵。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因为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士人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所以又被称为“文人园林”或“江南园林”。皇家园林以宏伟壮丽著称,私家园林则以小巧清幽取胜。②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手法,“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将山光水色与人亲的想法变为现实。峰石作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被广泛使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尤其以苏州狮子林中的奇石最为著名。放眼望去,那些石头有的瘦骨嶙峋,有的风姿绰约,有的娇憨可爱,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深沉含蓄……③很多江南园林中都开辟有或大或小的水池以蓄水。以池水映蓝天、映花木、映建筑,也以池水照身、照心。在尽显园林景观之美的同时,也尽显文人的优雅气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可以说都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佼佼者。(摘编自王其均《雨中村树人家》,有改动)【材料二】①私家园林深邃的意境,往往来源于文人复杂的心境和文化追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的意境,通过建筑的排布、景观的设置、题字、命名,甚至是家具的陈设、铺地的样式等各个方面营造出来,令人神驰心往,游兴大增。②我们在游览和了解中国文人园林时,需要留意的地方就是:文人园林总是与文人阶层对于人格理想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通过园林来表现士人的人格精神。文人园林中几乎随处可见“寄傲”“洗耳”“后乐”“颐志”等标举园居者人格追求的题额。北宋苏舜钦官场失意之后,在苏州筑“沧浪亭”一园,并著《沧浪亭记》以记其事。“沧浪”园名语出《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以表现园主不随波逐流的高远志向。③名士贤人的道德气节、文采风流,不仅是士人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对士人生活环境有相当影响。比如苏州“沧浪亭”园中的“仰止亭”里,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文徵明的画像以及清乾隆皇帝咏赞他的诗篇。这种设计使小园的景观环境,具有了一种文化和人格传承上的脉络和底蕴。(摘编自王毅《翳然林木》,有改动)【材料三】①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这六种园林造景的手法,也是我们欣赏中国园林的六个角度和方法。②点景,从字面上来看,它就是一个小“点”。它可以是一个亭子、一块石头、一座小桥等等。它对于周围的环境,起到点缀的作用,但又不仅仅是点缀。它更是画龙点睛中的那个“点”,对周围的景色起到一个点题的作用,是人们视线的聚焦点。③隔景,就是园林中的隔断。有的是完全隔断,就成了障景。障景,顾名思义,就是起到屏障作用的景物。障景是为了不让园林景色一览无余,而是要让游人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欣赏。所谓“欲扬先抑,欲露还藏”是也。琉璃影壁就是一处障景(如图一),它不但起到屏障的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一处非常值得欣赏的景点。有的不完全隔断,或者说是隔而不断,就成了透景、漏景、框景(如图二)。④借景,就是借用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根据所借景致的位置和形式,又分为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实借、虚借等等。苏州拙政园远处的北寺塔,被借来当作园林中的景致,这是远借,也是实借。仰望苏州拙政园见山楼的天空,蓝天白云都成了园林中的景色。这就是仰借,也是远借。而蓝天白云、清风明月、春花冬雪这些景物,都是变化的,只在某个时间才会出现。所以,这也是虚借。(摘编自《欣赏中国园林的6个角度和方法》,有改动)【任务一

园林概述】17.根据三则材料,下面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①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②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峰石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③私家园林小巧清幽,其深邃的意境往往来源于文人复杂的心境和文化追求。④园林造景的六种方法中,“隔景”是为了让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A.① B.② C.③ D.④【任务二

景点赏析】18.结合材料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园林主人以“仰止亭”命名亭子的意图。【链接材料】《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①,景行②行止。”[注]①止,语气词。②景行,指大道。19.下面是苏州园林“荷风四面亭”的图片,亭子周围荷塘环绕。请结合材料三造景的方法,赏析这一景点的妙处。【任务三

攻略撰写】20.根据三则材料将“赏园攻略”补充完整,以指导游客更好地欣赏私家园林。赏园攻略①储备园林的知识:②选择游览的观看点:③运用合适的欣赏方法:【答案】17.D18.示例:园林主人以“仰止亭”命名亭子,表现了他对高尚崇高品德的仰慕与向往。19.示例:“荷风四面亭”运用了点景这一造景方法,被荷叶荷花围绕的亭子成了人们视线的焦点,它对于环境不仅起到了点缀的作用,还对周围的景色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20.①储备园林的知识: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园林建筑,体现了园林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内涵;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皇家园林以宏伟壮丽著称,私家园林则以小巧清幽取胜;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手法;②选择游览的观看点: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③运用合适的欣赏方法:要留意园林的题额与园名;可从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的六个角度和方法去欣赏。【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材料内容。第④句“园林造景的六种方法中,‘隔景’是为了让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结合【材料三】第③段“隔景,就是园林中的隔断。有的是完全隔断,就成了障景。障景,顾名思义,就是起到屏障作用的景物”,第④段“借景,就是借用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可知,园林造景的六种方法中,“隔景”是园林中的隔断,起到屏障作用的景物;“借景”是为了让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故选D。18.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二】第②段“我们在游览和了解中国文人园林时,需要留意的地方就是:文人园林总是与文人阶层对于人格理想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通过园林来表现士人的人格精神”,第③段“名士贤人的道德气节、文采风流,不仅是士人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对士人生活环境有相当影响。比如苏州‘沧浪亭’园中的‘仰止亭’里,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文徵明的画像以及清乾隆皇帝咏赞他的诗篇”可知,园林的命名表现了士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了他们崇尚的名士贤人的道德气节、文采风流;结合《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知,句子的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高尚崇高品德的仰慕。故园林主人以“仰止亭”命名亭子,表现了他对高尚崇高品德的仰慕与向往。19.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三】第②段“点景,从字面上来看,它就是一个小‘点’。它可以是一个亭子、一块石头、一座小桥等等。它对于周围的环境,起到点缀的作用,但又不仅仅是点缀。它更是画龙点睛中的那个‘点’,对周围的景色起到一个点题的作用,是人们视线的聚焦点”和“荷风四面亭”的图片可知,这个景点运用了点景这一造景方法,荷花围绕的亭子成了人们视线的焦点,它对于环境不仅起到了点缀的作用,还对周围的景色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结合【材料三】第④段“借景,就是借用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根据所借景致的位置和形式,又分为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实借、虚借等等。苏州拙政园远处的北寺塔,被借来当作园林中的景致,这是远借,也是实借。仰望苏州拙政园见山楼的天空,蓝天白云都成了园林中的景色。这就是仰借,也是远借。而蓝天白云、清风明月、春花冬雪这些景物,都是变化的,只在某个时间才会出现。所以,这也是虚借”和“荷风四面亭”的图片可知,这一景点运用了借景的造景方法:站在这荷塘边上,仰头可以看见蓝天白天,这是仰借,也是远借;眼前的清风明月,盛开的荷花,碧绿的荷叶与青翠的树木与伫立的亭子也都形成了美好的景致,这是虚借。20.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一】第①段“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有其特有的风格,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园林建筑,处处体现园林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内涵。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因为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士人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所以又被称为‘文人园林’或‘江南园林’。皇家园林以宏伟壮丽著称,私家园林则以小巧清幽取胜”,第②段“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手法,‘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将山光水色与人亲的想法变为现实”可知,我们可储备园林的知识有: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园林建筑,体现了园林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内涵;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皇家园林以宏伟壮丽著称,私家园林则以小巧清幽取胜;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手法;结合【材料一】第②段“现存的古典园林中,尤其以苏州狮子林中的奇石最为著名”,第③段“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可以说都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佼佼者”可知,我们选择游览的观看点有: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结合【材料二】第②段“我们在游览和了解中国文人园林时,需要留意的地方就是:文人园林总是与文人阶层对于人格理想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通过园林来表现士人的人格精神。文人园林中几乎随处可见‘寄傲’‘洗耳’‘后乐’‘颐志’等标举园居者人格追求的题额。北宋苏舜钦官场失意之后,在苏州筑‘沧浪亭’一园,并著《沧浪亭记》以记其事。‘沧浪’园名语出《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以表现园主不随波逐流的高远志向”,【材料三】第①段“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这六种园林造景的手法,也是我们欣赏中国园林的六个角度和方法”可知,我们游览中国文人园林时,要留意园林的题额与园名;我们欣赏中国园林时,可从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的六个角度和方法去欣赏。(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咱们的大熊猫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有大熊猫的身影,成都大运会吉祥物又选择了它。大熊猫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让人如此青睐?②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在自不必多说:圆滚滚的身子,呆萌萌的样子,还有那看似笨拙实则灵活的上蹿下跳、左右腾挪……人们喜欢它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它的黑白两色深深契合了中国文化中黑白相衬、阴阳相生之说;它喜食竹子,常于竹林之中饮食、休憩的特性,又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思想相匹配,这让它赢得“竹林隐士”的美誉。③诗文中的“隐士”,曲高和寡,难以亲近,熊猫“隐士”却与之不同。它见到陌生人时往往会“怕羞”,一旦熟悉起来,就会抱着你的双腿或者搂着你的脖子,撒娇不停,温柔万分。④虽然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到两百年,但在典籍中却不乏它的身影。据载,古时两军鏖战不休,只要有一方举起熊猫旗帜,双方就会鸣金收兵。原来,被称为“驺虞”的熊猫,食竹,不杀生,啃吃铁器,符合“化干戈为玉帛”的要义。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摘自《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有删改)乙大熊猫,你爱它有多深①从熊猫的先祖始熊猫到今天的大熊猫,已有约800万年的历史。不过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到两百年,而在今天所有动物里,估计受喜爱指数最高的,非它莫属。②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假如你作出肯定回答,那请“扪心自问”:和大熊猫一样外形庞大且毛茸茸的动物何其多也,一身金毛的狮子、披着美丽斑纹的老虎,以及外形与之更为接近、动作同样呆萌的北极熊,为什么你不那么喜爱呢?说到底,以貌取“物”并不成立,人类喜欢的不过是它庞大身躯之下那份与人亲近的温顺罢了。从人类本性来说,凡是具有攻击性或威胁性的生物,从来就不会被划入喜爱之列。③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种类更多、分布更广的恐龙早已消失,它为何还可以存活至今?食肉类猛兽在“物竞天择”的法则面前节节败退,它为何可以转“荤”为“素”?繁殖能力如此低下的它,如何能够“香火不断”……这些,比起人们赋予它的隐含意义,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④人类根据自己所“需”来选择所“爱”,亘古不变,在大熊猫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摘自《成都日报》,有删改)21.甲文谈及的“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哪些不符合乙文的表述?请分点概括。22.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谈及“大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时间短”这一事实,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说明。23.两文都围绕“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展开,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够匹配,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答案】21.①憨态可掬的外在;②契合中国文化的特性;③和平的象征。22.①甲文画线句引出典籍中有关大熊猫的记载,进而引出对它象征和平的介绍。②乙文画线句引出大熊猫“受喜爱指数最高”的观点,进而引发有关大熊猫受喜爱之处的论述。23.乙文题目不够匹配。乙文围绕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会因所需有别从而所爱不同展开论述,而乙文题目则聚焦人们对大熊猫喜爱的程度。【解析】2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比较分析。从甲文第②段的“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在……它的黑白两色深深契合了中国文化中黑白相衬、阴阳相生之说……它喜食竹子,常于竹林之中饮食、休憩的特性,又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思想相匹配,这让它赢得‘竹林隐士’的美誉”和④段的“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可以看出,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在于憨态可掬的外在,契合中国文化的特性,“竹林隐士”的美誉,和平的象征。结合乙文第②段的“说到底,以貌取‘物’并不成立,人类喜欢的不过是它庞大身躯之下那份与人亲近的温顺罢了”和③段的“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它为何还可以存活至今……它为何可以转‘荤’为‘素’……如何能够‘香火不断’……这些,比起人们赋予它的隐含意义,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可知,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在于庞大身躯之下那份与人亲近的温顺,大熊猫的科学研究价值。两者进行比较,可判断出,甲文不符合乙文的特点是:憨态可掬的外在,契合中国文化的特性,“竹林隐士”的美誉,和平的象征。2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甲文④段中划线句后面的“但在典籍中却不乏它的身影……原来,被称为‘驺虞’的熊猫,食竹,不杀生,啃吃铁器,符合‘化干戈为玉帛’的要义。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可以看出,甲文画线句引出了后面典籍中有关大熊猫象征和平的记载,表明它“和平大使”的身份。结合乙文①段画线句后面的“而在今天所有动物里,估计受喜爱指数最高的,非它莫属”和②段的“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及③段的“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引出了后面的大熊猫“受喜爱指数最高”的观点,进而引发有关大熊猫受喜爱之处的论述。23.本题考查内容与题目分析。甲文题目“咱们的大熊猫”,对大熊猫的称呼很亲切,可以看出对它们的喜爱;接下来①段提出“大熊猫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让人如此青睐”的问题,其它段落回答这个问题,表明原因很多,题目与内容相符;乙文的题目是“大熊猫,你爱它有多深”,表明人们对大熊猫有多喜爱;而结合②段的“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从人类本性来说,凡是具有攻击性或威胁性的生物,从来就不会被划入喜爱之列”和③段的“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可以看出,④段的“人类根据自己所‘需’来选择所‘爱’”才是本文的中心观点。因此乙文题目与内容并不相符。(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材料一】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比如,1957年,杨钟健在《演化的实证与过程》一书中,从自己20世纪30年代研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没有发现龙的遗存说起,考虑到甲骨文中又确有“龙”字(繁体写作“龍”),大口、纹身、蜿曲,都是鳄鱼的形象。但这个“龙”字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进入21世纪,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认为扬子鳄形象凶猛,具有威慑力,其吼声及仅头部浮露水面、夜间目光如炬的形象,使人们对它产生敬畏感,它的吼声又与天将下大雨的气象有联系,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扬子鳄有通天的神威,所以古人把龙视为能够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灵。后来,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求雨的目的早已淡化了,现在的舞龙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传统民间艺术。(摘自2024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改)甲骨文金文简帛小篆隶书楷书【材料二】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金中都铜坐龙见证了女真从上京迁都中都,开启北京千年之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反映了来到中原的女真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融入。这座铜坐龙出土于北京市金中都宫殿区遗址,质地为铜,通高24.5厘米,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头顶独角,鬃毛向后一直延伸到脊部。目圆睁,吻部较宽,颈部细长,向后弯曲。龙身肩部前弓,双前腿直立,双后腿曲踞后向前平伸。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整体形象已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龙形象相差无几。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表明,龙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摘自2024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有删改)【材料三】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既是对春节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族群最大节日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春节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的肯定,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春节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2024年,我国将启动申报春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今年春节所在的夏历甲辰年又是龙年,因而,今年的春节也必将更加热闹,尤其是舞龙、耍龙灯等龙文化活动会更多更盛大。中国龙正昂首阔步走向全球大舞台。(摘自2024年2月15日《浙江日报》,有删改)24.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龙的起源与演变过程。25.扬扬对“龙”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感到困惑,请你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为他解释。26.针对部分老人迷信龙王的现象,社区举办“龙年说龙”活动,请你担任“龙文化”宣讲人。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宣讲思路。【答案】24.(1)龙的起源认为龙和鳄鱼、蛇有关;(2)先是由古人创造想象出来的;20世纪30年代,考古发现龙的形象和鳄鱼、蛇有关;进入21世纪最后认定扬子鳄的形象更为符合。25.甲骨文呈现的“龙”字的形象更符合蛇的样子,金文的“龙”的形象更符合躬着身体坐着的形象。26.示例:先介绍龙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然后以首都博物馆的金中都铜坐龙为例介绍龙形象的具体演变,体现龙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同时科普“龙王”不存在的迷信思想,但是肯定了传统活动作为宣扬文化的手段。最后解说以龙为代表的春节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宣传“龙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解析】24.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起源:根据材料一中“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可知,多数学者认为龙是古人根据鳄鱼和蛇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由此可知空的起源被认为和龙、鳄鱼、蛇有关。演变:根据材料一中“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可知,龙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根据材料一中“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比如,……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发现龙的形象和鳄鱼、蛇有关;再根据材料一中“进入21世纪,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认为扬子鳄形象凶猛,具有威慑力……所以古人把龙视为能够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灵”可知,进入21世纪后,研究认为扬子鳄的形象更符合龙的形象,并赋予了龙更多的文化内涵。2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材料一中“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和“考虑到甲骨文中又确有‘龙’字(繁体写作‘龍’),大口、纹身、蜿曲,都是鳄鱼的形象。但这个‘龙’字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可知,甲骨文中“龙”字(繁体写作“龍”)的大口、纹身、蜿曲等特征都与鳄鱼的形象相吻合。然而,他也注意到“龙”字并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一点又与蛇的形象比较接近。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可能更多地体现了蛇的特点,比如它的蜿曲和没有四肢的特征。根据材料二中“这座铜坐龙出土于北京市金中都宫殿区遗址,……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可知,材料二描述了金中都铜坐龙的形象,这座铜坐龙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这种形象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龙形象相差无几,特别是其躬着身体坐着的姿态。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金文中的“龙”字形象可能更多地体现了这种躬着身体坐着的龙的形象。26.本题考查开放性回答、拓展应用。在回答关于“龙文化”宣讲的问题时,首先,需要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和背景材料。其次,应从龙的形象起源、历史演变、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确保内容全面且条理清晰。由材料一中“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可知,龙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古人创造出的文化符号。同时,“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这句话揭示了龙的形象可能来源于鳄鱼和蛇的形象特点。由材料二中“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表明,龙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可知,龙的形象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也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由材料三中“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既是对春节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族群最大节日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春节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的肯定。”可知,龙文化作为春节文化的一部分,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示例:首先,我会向老人们解释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的深远意义,它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古人智慧和想象的结晶。接着,我将通过金中都铜坐龙的例子,阐述龙文化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然后,我会强调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如春节舞龙等活动的盛行,以及龙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最后,我会呼吁老人们理性看待龙文化,摒弃迷信,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2024·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鸟菜的鲜美等。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材料二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摘编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材料三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2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28.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是(

)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C.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莼喜共烹。D.桂汀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鲈。29.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30.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答案】27.C28.B29.①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②食材合理搭配,采用多种烹饪方法;③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30.示例:张骞通西域带来了物产交流,如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梨、桃等西传,丰富了食材种类;香辛料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菜的味道记忆,推动了中国菜的发展;物产交流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这种交流本质上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促进了文明的共赢。【分析】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C.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可知,题干中“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说法过于绝对,并不是直接进入;故选C。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该句意思是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说的是黄州当地的美食“鱼”和“笋”;B.该句意思是忠州的胡麻饼,完全是按京城长安的样子烤制的,刚出炉的饼冒着热气,又香又脆,看着真是诱人。“胡饼”这种食物,最早是在汉代从胡地传入中原,这两句从侧面反映出了从胡地传入的胡饼在中原受欢迎的程度极高;C.该句意思是姜与山茗适宜留着闲暇时慢慢品味,豆豉与湖莼一起烹饪令人欣喜,提及的是当地的美食“姜”“茗”“豉”“莼”;D.该句意思是桂汀这个地方的鲫鱼长得很长,非常像松江那长一尺的鲈鱼;说的是桂汀本地的美食“鲫”;故选B。2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材料一第②段“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可知,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食以材为先”;结合“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可知,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会利用多种烹饪方法来达到俱佳效果;结合第③段“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可知,中国饮食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调味、配菜;第④段“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可知,中国饮食还是一种社交活动,讲究饮食礼仪。据此整理概括作答即可。3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题目要求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结合材料三第一段“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可知,“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体现在物产交流,如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库尔勒香梨等的传入,中原本土的梨、桃等的西传,丰富了中西两地的食材种类;结合“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可知,香辛料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菜的味道记忆,推动了中国菜更多味道种类的的探索与发展;结合材料三第二段“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可知,“凿通”的多元交流不仅促进了物种的传播,还促进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及创新等,让中国饮食更加丰富多彩;结合“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可知,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食材的引进与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促进了文明的共赢。(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航天种子谷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听着讲解,时不时举手提问;3D打印实验室里,他们观察、记录,不时发出惊叹声……②这生动的场景近日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孩子们正参加科普研学活动,感受科学魅力,享受探索乐趣。2023年,东莞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鼓励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沉浸式体验科学的魅力。一年来,东莞积极推动市内学校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约500场次。(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材料二①“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②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显著特点有:第一是实践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是一个群体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③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④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作为课程来开发,当作一种没有教室、没有校门的社会大课堂来开发,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总结、反思。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一、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二、合理规划,保证系统性。三、强化管理,确保安全性。四、自愿选择,保证多样性。(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材料三①学生面对的真实世界是一个不分学科的整体,传统分科教学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