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决策行为研究_第1页
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决策行为研究_第2页
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决策行为研究_第3页
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决策行为研究_第4页
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决策行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大学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对于构建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对教师参与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间的交互联系开展探讨,能够较好地揭示影响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托该理论,对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决策行为进行建模并分析后发现: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和感知行为控制能直接影响其治理参与过程中的决策行为,而其参与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还通过对其参与意向的影响而发挥间接作用。基于上述发现,文章从态度养成、环境支持以及教师培训等角度,提出了促进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策略和措施。关键词:高校治理;计划行为理论;教师参与;决策行为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的治理是我国促进高等教育治理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治理水平现代化,从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就国外现有相关研究而言,部分学校对教职工共同参与校园内部治理问题相当关注,如杜威认为在民主原则的要求下,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以规定和有机的方式,直接或通过民主选举的代表,参与制定学校管理的相关内容[1];约翰·布鲁贝克认为“所有团队成员参与决策越广泛,就越能有效地实现民主”[2]。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进程的加速,部分学者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且在实践上采取了多种推动措施。如,张维迎认为可以将大学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教师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3]。因此,教师作为高校内部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必须积极参与到高校内部治理中。教育部还通过《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等系列文件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如何打造有中国特色,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加高校建设,共同参与高校治理,共同享受高校发展成果的高校治理格局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行为并不积极。前密歇根大学校长杜德斯达特指出:教师集中精力于所在学科的学术研究,少有机会参与大学中的其他活动,难以深入理解现代大学对其提出的其他要求并承担相应责任[4]。著名高教学者阿特巴赫将之归咎为制度性问题——许多大学在改革中减少了教授权力,使其对学校的实际控制能力被削弱,这导致教师直接参与学校内部治理行为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授权力被行政力量控制已成为美国高校中的普遍现象[5]。相比之下,国内部分高校教师将追求学术发展和职称晋升放在首位,在参与治理上并不上心,加上目前院系内部学科繁杂、专业壁垒增加,部分教师对院系规章制度漠不关心,缺乏深度认同,因此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强[6]。所以,如何促进高校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是中外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一、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教师参与治理的机制很多研究从教师参与治理的正当性、必要性,以及诸如教师使命的追问和顶层设计等宏大叙事的层面探究影响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机理,但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具体过程,特别是其个体做出是否参与治理活动的决策行为实际上往往更为复杂,了解其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将有助于促进教师投身到高校内部治理活动中。计划行为理论提供了一种考察教师作出治理决策的视角,它揭示了影响个体做出参与某项活动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其理论开拓者菲仕宾认为,“行为态度决定意向,预期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价决定人的行为态度”[7]。在此基础上,菲仕宾和爱斯克·贾泽恩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

ReasonedAction,TRA)。该理论指出行为意向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也同时受到客观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此后,贾泽恩在后续研究中发现,在现实中个体行为意向受多重因素干扰,鉴于此,他在理性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增加了自我“感知行为控制”的新概念,衍生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8]。该理论主要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下。态度指的是人对从事某种特殊活动的正向或消极倾向,即指由个体对特定行为的评价概念化而形成态度。主观规范指由个人在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即在预测他人行为时,那些对个人行为决策有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对个人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是否具有相同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指个人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一特定行为的能力评估,反映对施行某一特定行为所面临的阻碍的感知。行为意向指对个人实施一定行动的能力主观概率上的判断,反映了个体实施特定行为的意愿。行为则指个人基于行为意向而实际采取的行动。其中,行为意向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但人的行为还同时受到行为主体的个人能力、获得的机会以及各种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而行为意向则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变量的共同作用。另外,感知行为控制可直接应用到实际活动中,不受行为意向的控制[9]。计划行为理论提供了一种对个人决策行为预测和解释的合理分析框架。大量的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的预测和解释效果显著[10],而教師在作出是否参与学校内部治理决策时,同样也是各要素经过复杂互动。如,教师本人对参与治理活动认可与否、同侪是否参与的影响、对自己能否很好参与相关活动能力的评估,以及参与意愿的强度等要素相互作用。二、教师参与治理决策行为的研究假设笔者参照计划行为理论的各要素及其互动关系,从教师参与治理的态度、主观规范的影响、个人感知行为控制、参与意向等几个方面研究其对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提出理论模型和五个研究假设(见图1)。假设一(H1):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对其行为有正向影响。人的行为是其行为意图的具体表现,那么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行为是否也是如此呢?在此假设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越强烈,他们越有可能做出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行为。假设二(H2):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态度对其参与意向有正向影响。个体对某一特定行为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意向。为此,假设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态度越积极,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也就越强烈。假设三(H3):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参与意向有正向影响。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是一种受到诸多客觀因素影响制约的行为,应该从内、外部控制能力来研究。内部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条件、知识能力等对行为的响应能力,而外部控制能力是指所获得的外在的机会、资源、支持等。因此,假设当教师感觉到自身所具备的响应该行为的能力越强,所获得的外在的机会、资源等支持条件越多,其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也应该越强。假设四(H4):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主观规范对其参与意向有正向影响。理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大多数行为者对某一特殊行动的主观要求都会对个人行动意愿造成干扰,这主要是因为个人在行为中所感觉到的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人如何实施此行为,或他人如何觉得需要实施此行为都会对个人行动意图形成规范。所以,假设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规范的鼓励和支持越明显,其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推动力就越大,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也就越强。假设五(H5):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诚如贾泽恩所认为的,感知行为控制表达了个人对活动过程中的控制感受,并能直接预测现实情况。教师自我评估后的掌控感越高,实际参与行为越强。三、研究设计与调查(一)问卷设计参考贝克和贾泽恩的研究[11],在进行预测试并调整优化后,编制《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研究调查问卷》。题项包括教师参与态度(编码为TD1-TD3)、教师参与感知行为控制(编码为GZ1-GZ3)、教师参与主观规范(编码为ZG1-ZG3)、教师参与意向(编码为YX1-YX3)、教师参与行为(编码为XW1-XW3)五个维度,各三道题(见表1)。题项均通过李克特七点量表测量,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比较不同意,4表示一般,5表示比较同意,6表示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二)样本来源与分布特征调查面向高校教师共发放问卷2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15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5%。样本基本情况:男性教师72人(46.45%),女性教师83人(53.55%);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教师113人(72.90%),非中共党员的教师42人(27.10%);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52人(33.55%),未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103人(66.45%)。四、研究结果分析(一)信度和效度检验本文采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α)的组合信度试验模型信度。教师参与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意向、行为五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数值范围介于0.819~0.923之间,均大于0.7。其组合信度数值范围介于0.822~0.942之间,均大于0.6,说明题项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见表2)。AVE的所有平方根值均大于其与其他因子间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故各变量之间区分效度良好(见表3)。(二)模型拟合度分析选取卡方自由度比值(NC)、规范拟合值数(NFI)、增量拟合指数(IFI)、塔克-刘易斯指数(TLI)、适配度(CFI)、简约拟合指标(PGFI)、简约基准拟合指标(PNF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等适配指标,通过AMOS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运算评价,各项拟合度指标均符合适配指标标准,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见表4)。(三)路径检验综上,形成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决策行为的模型路径图(见图2)。模型的参数检验及研究假设验证表明,五个假设均成立(见表5),即:(1)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对其行为有正向影响。(2)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态度对其参与意向具有正向影响。(3)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参与意向有正向影响。(4)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主观规范对其参与意向有正向影响。(5)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五、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推进策略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分析,认为促使教师做出参与高校内部治理行为的参与意向、参与态度、主观规范,以及参与感知行为控制的四大因素,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参与行为。直接的方式是教师的参与意向和教师参与感知行为控制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决策行为,即教师越有意愿参与,掌控感越强,他们实际的参与行为越多。间接的方式是态度和主观规范这两个因素又是通过作用于参与意愿这一中介而影响参与行为的,即正向的态度和适当的主观规范都可以导致积极的参与意向,从而促进教师实际表现出更多的参与治理行为。其中,还有一个因素即感知行为控制在此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既通过影响参与意向而间接影响参与行为,自身又可以直接影响参与行为。综上所述,从个体行为决策的角度来看,促进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可围绕以下方面开展。第一,帮助教师建立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正向态度。研究表明,行为态度会对行为的意愿产生影响[12],人们对于环境活动的态度能够非常强烈地预测最终的行为意愿[13]。研究证实,教师参与高校治理的态度和意向的关系也一样。其态度越正面和积极,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也就越强烈。而正向态度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认为其参与是“有用的”,即相信其参与行为将对于改善学校治理发挥作用。一方面,有必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大力提升教师对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其对参与活动的认同感,让教师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意识到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既是权力也是责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参与治理的行为“有结果”,而不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建立起教师治理的有效反馈机制,例如各项重大措施的公示和意见收集系统、教师提案的办理和回复机制等均有助于使他们对参与治理的态度更加正面,而正面的态度将会提升参与意愿,进而采取更多实际参与行动。第二,营造适当的教师参与治理支持和压力环境。环境和氛围,以及对教师来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是否支持或者实际参与了学校内部治理会给他们带来社会压力,影响着教师参与治理的意愿。就如阿祖莱发现的那样,教师参与学术创业等活动会受到院系领导、同事的显著影响[14]。更有研究认为,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个体会通过自身对社会道德的感知和自适的方式定义其社会成员角色,在这种文化中,主观规范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会更加强烈地影响个体的行为意愿[15]。所以,营造高校民主治理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以此带领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积极参与到高校内部治理中来,形成一个适当的群体导向和适度的群体压力,将会极大地带动其他教师个体产生参与治理的意愿。第三,帮助教师增强参与治理的“掌控感”。感知行为控制反映了个体对参与活动的自我评估,当教师感到自身具备的治理能力越强时,其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向也就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