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29分)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那么音乐则比诗更哲学”,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是关注“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音乐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其内涵于今日则更加明晰深刻且具体;“天地万物都同音乐一样,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正如米盖尔海夫纳所说。音乐,乃是“通向哲学的一条特殊道路”。在中国人长达千年的对于“美”的描绘与求索历程中,素有以音乐之美及音乐审美规律为中心议题的价值论探讨——“乐道”,即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管窥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和边缘延展。欣赏乐曲、参悟乐道,实则就是将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只有“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符合“乐道”的规律,也唯有此,才能真正诱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深思与灵感,虚静与狂逸。“德音”才能称之为“乐”,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了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成人之用。孔子认为,音乐才是超越诗教、礼教的限制,形成君子人格的最后阶段,能够在心理上塑造、规劝人的行为,陶铸为完美人格并使其由衷地认同这种秩序和情感,形成习惯性自律。孟子强调了蕴含仁爱思想的音乐——仁声在感化人心方面的优越性。可见乐教所具有的能够浸造人的心脾、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沐春风般塑造功用的举证在儒家诸贤的思想中不乏其例。(摘编自李海燕《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材料二:魏晋时期,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时被魏晋文人发现。这种审美思想的觉醒有复杂的因素,该时期以儒家为主流的文人阶级思想产生了剧烈的震荡,大批名士求助于佛、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艺术思潮的转向。他们极力推崇从无限的宇宙中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的情怀抒写正是主体精神张力的表达。各门类艺术如书法、绘画在这一时期步入了文人的视野而被作为审美对象来进行观照。表征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状态,最终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显现,这种显现随着审美主体的建构和审美主体经验的积累,而进一步拓展事物的存在边界,以求获得趋向无限的意趣,为审美世界的可能性揭开帷幕。人格美与自然美共同构成魏晋文人音乐审美中对于自然的向往。这种向往一方面促使魏晋文人对于人格的更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文人音乐摆脱礼教束缚,为建立独立的乐论体系奠定基础。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不论何种美学意象都受到两种不同处世哲学的影响:出世哲学决定了音乐文化形态,入世哲学决定了音乐文化精神。人与世界对话的处世哲学在文人音乐中最大化地展现出来。这些文人音乐作品一方面体现着文人含蓄内蕴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另一方面则散发出文人恬静淡雅、淡泊名利的隐逸之意,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文人主体的审美性特征。“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成为这一时期文人意识中的思维模式,“圣人”与“贤者”相互碰撞形成镜像。因此,如果说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游戏性是其外在表现,伦理性是其传承框架,那么对前两者进行驱动的就是审美性表述。这种特殊的表述结构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魏晋时期文人仍受儒家影响,祈求在不偏不颇的愉悦心态中得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升华,如对琴曲《高山流水》《幽兰》的推崇。另一方面,这时期由于社会巨变,文人群体深受道家玄学影响,从人的本性出发,顺天地之律、成万物之性,玩于世间,为了本体的修养在自由心态中获得自然本质的生长,摆脱“比德”的束缚。如嵇康的《广陵散》《渔舟唱晚》、阮籍的《酒狂》《潇湘水云》等琴曲的诞生,由此文人雅士开始寄情于山水之趣。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音乐从社会功用向精神慰藉的调适,从而实现了道德功用向审美功能的转换,使中国文人音乐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独特审美品格的有意味的形式。“徇情道性、崇尚自然”的磨合即是文人“本我”与“超我”游戏辩证的结果。因此,魏晋时期文人音乐既可以看作是文人群体发展的偶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交融的必然产物。(摘编自胡南《论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三重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外哲人都力求突破节奏的表象,理清有关音乐的哲理,阐明音乐与哲学的关系。B.中国人的“乐道”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理解音乐艺术,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C.魏晋时期一些艺术作品以不同方式显现人与世界关系,以便获得趋向无限的意趣。D.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导致了音乐功能的变化,使中国文人音乐具有个性审美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人格的角度论及音乐的作用,但二者的重心不同。B.音乐在人的性格塑造中有着规劝行为、感化人心的“成人”之用。C.魏晋文人思想的剧烈震荡是该时期审美思想觉醒的复杂因素之一。D.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受入世哲学影响,从而实现超越自我的人生理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B.左思: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C.曹植: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D.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行文思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①茹志鹃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千里之外的老百姓,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可是咱呢?……老寿想到这里,心里像开了的锅,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他刚一进门,老寿都不敢认他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凹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他一进门,就背靠着炕沿,坐倒在蒲垫上,说:“老寿,快帮我通知党团员、积极分子,马上来开个会。还有……你有没有热水,给我一碗。”“有!有!”老寿连连应着,走出门去,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膛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说道:“老甘哪,遇见啥困难了,你开口嘛!”“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老甘说着,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胡茬子搓得刷刷响。“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啊!”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十多个人,跟着老寿走到屋里,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最后,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相互坚决的眼色,点点头,散了会。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没再进来。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这枣树不大,可是结的小甜枣,可真没说的,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铁栓娘,还是你想得好啊!”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可不,你早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鸡叫三遍,晨曦初露的时候,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哼”的一声,向枣树砍了下去,树不大,老寿哼了三下,树就倒了,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一哄而上。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打量这棵树,捆捆扎扎,不过担把光景,七棵树,不过七担柴。“少是少了点儿,总比没有的强。”老寿想着,又“哼”的一声,向第二棵枣树砍了下去。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再一看,周围站着的,不尽是孩子,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老寿笑着说:“这地里的东西嘛!去了还能再长。去了枣树种梨树,咱拿枣儿换梨吃。那梨又水灵又甜,比枣强多了。”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说:“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不过现在,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说话时,那些参加哑巴会的,也有没有参加的,挑的挑,扛的扛,都来了。大木柜,石榴树,旧水车,洋槐树,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抬来了一副板,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咱没树,我有副寿材板,可行?”老甘没有说话,他环顾着大家,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最后说道:“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老甘含着两眶热泪,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运走了一千担硬柴。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这是老寿最高兴的事情了,眉毛一耸一耸地说:“桃三梨四,大伙儿算算看,再过四年,老甘说的那种铁牛,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抱着膝盖,乐得直摇晃身子。【注】①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四)》,“‘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是节选部分的标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寿听着战场上不断的枪炮声,“心里像开了锅”“尽冒汗”是因为自己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支援这场百年难遇的大战。B.小说对老甘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肖像描写尤其精彩,凸显了他矢志革命的形象特点。C.老甘看着村子成了“赤膊”,满含“两眶热泪”主要是因为他自责运走了全村的柴草,心疼村子里百姓的生活艰难。D.茹志鹃作品一贯以委婉、细腻而优美的抒情见长,而本小说却另辟蹊径多用心理等描写,给读者以深沉蕴藉之感。(2)关于文中几处细节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有多处“鸡叫”声,既作为时间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有效地营造出战时人们紧张的生活氛围。B.“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是老寿对战争势态的理解,“搓”字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的强大有力。C.“使劲拽了两把屋草”,“使劲”写出了此时老寿为老甘煮吃食时内心的急切,也为写柴草的缺失作铺垫。D.梨树在小说中代表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梨树苗“已有筷子长了”预示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即将实现。(3)文中插入“老伴”与枣树的相关内容,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妙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课内文言实词检测。3.(3分)下列加点词句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莳未匝。匝:布满,遍及枉用相存。存:思念羁鸟恋旧林。羁:约束 B.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忽然迨诸父异爨。迨:等到乳二世。乳:喂养 C.以手阖门。阖:打开夙婴疾病。婴:缠绕逮奉圣朝。逮:及、至责臣逋慢。逋:逃避 D.日薄西山。薄:迫近犹蒙矜育。矜:看重,推崇亦遂增胜。胜:美亭亭如盖。盖:伞盖(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10.(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荀彧少有才名。及天下乱,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荀彧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西迎天子。操问彧以策谋之士,彧荐颍川郭嘉。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十七年冬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彧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B.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C.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D.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尘,蒙被尘土。文中比喻帝王流亡在外或失位,遭受垢辱。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C.九锡,古代天子赐给大臣的最高礼遇,有车马、服饰、乐器等。D.生民,指百姓,相类似的称呼还有“黎民”“黔首”“黥面”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彧列举了奉迎汉献帝的好处,非常符合曹操的政治需要,达到从民望、服群雄、弘德义的目的。B.荀彧不但精于计谋,而且明于知人,推贤进士,他择明主而投,并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这样的能人。C.荀彧忠于汉室,劝迎天子,但在加九锡的问题上,与曹操内心不合,被闲置不用,最终饮药而死。D.荀彧不图赏赐,选择牺牲生命来换取名声,司马光认为此观点是前人的言论加以修饰,不值得相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5)荀彧死后,人们为之感到可惜的原因是什么?(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江夜近景,选取典型意象,写出诗人旅居在外的境况。B.颔联视角转向远方,用雄浑阔大之景反衬诗人孤苦凄凉的心境。C.颈联表达诗人想通过文章显名的愿望和年老多病无法为官的无奈。D.全诗景情互生,结构谨严,符合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2)试比较本诗结句“天地一沙鸥”与《登高》结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所抒发的感情及其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以声衬静,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优美的意境。(2)《琵琶行》中“,”两句用邻船寂静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3)“鹿”在古代诗词常被诗人赋予丰富的内涵,并灵活运用于作品之中。如:曹操《短歌行》中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3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宋时期,敦煌艺术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历经一千多年①的发展,直到现在,敦煌艺术仍闪耀着艺术的光芒。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结合的②,汇聚成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形象。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可以看到敦煌精美绝伦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通过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人们对远古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线条用于造型艺术。这种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③,佩服不已。(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B.通过那种心声的同声同气、同频同振,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人们对远古艺术、对信仰的真诚。C.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D.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人们对远古艺术、对信仰的真诚。(3)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毫火针既是火针针灸的专用针具,①。这种疗法结合了西医学特点,体系完整、安全有效、简捷易学。毫火针有特制专利针具,有独特的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有技术操作的标准与规范。毫火针适用于多种症状,②。例如:脉管炎、静脉曲张等症,用毫火针一刺便减缓症状;溃疡久不收口,毫火针一点,去腐生新,很快愈合;毫火针止痛,针出痛止;毫火针治疗面部黄褐斑,散刺在斑上,一周就消失掉,没有疤点等等。普通毫针、烧针受针具长度规格制约,不能精准量化进针的深度,刺穴深浅需靠手感控制,操作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无论从针具的材质、针身所能携载的热能方面,还是从使用者的临床诊治思路、操作方法方面,毫火针皆有很大的优势。毫火针疗法不仅得到针灸界的推崇,③。(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问题。(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5分)8.(5分)《红楼梦》是本学期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然而目前不少同学怕读不懂不敢去读。请你仿照示例,再写两条阅读建议。示例:读《红楼梦》,抓住情节发展脉络,你就能够快速了解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总有许多的身影会勾起我们无限的感慨:父母下班回家后的疲惫,白衣战士抗击疫情时的坚定,边防战士坚守哨卡时的执着,体育健儿奋力拼搏时的激动……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你的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29分)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那么音乐则比诗更哲学”,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是关注“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音乐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其内涵于今日则更加明晰深刻且具体;“天地万物都同音乐一样,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正如米盖尔海夫纳所说。音乐,乃是“通向哲学的一条特殊道路”。在中国人长达千年的对于“美”的描绘与求索历程中,素有以音乐之美及音乐审美规律为中心议题的价值论探讨——“乐道”,即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管窥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和边缘延展。欣赏乐曲、参悟乐道,实则就是将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只有“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符合“乐道”的规律,也唯有此,才能真正诱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深思与灵感,虚静与狂逸。“德音”才能称之为“乐”,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了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成人之用。孔子认为,音乐才是超越诗教、礼教的限制,形成君子人格的最后阶段,能够在心理上塑造、规劝人的行为,陶铸为完美人格并使其由衷地认同这种秩序和情感,形成习惯性自律。孟子强调了蕴含仁爱思想的音乐——仁声在感化人心方面的优越性。可见乐教所具有的能够浸造人的心脾、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沐春风般塑造功用的举证在儒家诸贤的思想中不乏其例。(摘编自李海燕《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材料二:魏晋时期,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时被魏晋文人发现。这种审美思想的觉醒有复杂的因素,该时期以儒家为主流的文人阶级思想产生了剧烈的震荡,大批名士求助于佛、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艺术思潮的转向。他们极力推崇从无限的宇宙中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的情怀抒写正是主体精神张力的表达。各门类艺术如书法、绘画在这一时期步入了文人的视野而被作为审美对象来进行观照。表征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状态,最终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显现,这种显现随着审美主体的建构和审美主体经验的积累,而进一步拓展事物的存在边界,以求获得趋向无限的意趣,为审美世界的可能性揭开帷幕。人格美与自然美共同构成魏晋文人音乐审美中对于自然的向往。这种向往一方面促使魏晋文人对于人格的更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文人音乐摆脱礼教束缚,为建立独立的乐论体系奠定基础。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不论何种美学意象都受到两种不同处世哲学的影响:出世哲学决定了音乐文化形态,入世哲学决定了音乐文化精神。人与世界对话的处世哲学在文人音乐中最大化地展现出来。这些文人音乐作品一方面体现着文人含蓄内蕴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另一方面则散发出文人恬静淡雅、淡泊名利的隐逸之意,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文人主体的审美性特征。“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成为这一时期文人意识中的思维模式,“圣人”与“贤者”相互碰撞形成镜像。因此,如果说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游戏性是其外在表现,伦理性是其传承框架,那么对前两者进行驱动的就是审美性表述。这种特殊的表述结构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魏晋时期文人仍受儒家影响,祈求在不偏不颇的愉悦心态中得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升华,如对琴曲《高山流水》《幽兰》的推崇。另一方面,这时期由于社会巨变,文人群体深受道家玄学影响,从人的本性出发,顺天地之律、成万物之性,玩于世间,为了本体的修养在自由心态中获得自然本质的生长,摆脱“比德”的束缚。如嵇康的《广陵散》《渔舟唱晚》、阮籍的《酒狂》《潇湘水云》等琴曲的诞生,由此文人雅士开始寄情于山水之趣。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音乐从社会功用向精神慰藉的调适,从而实现了道德功用向审美功能的转换,使中国文人音乐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独特审美品格的有意味的形式。“徇情道性、崇尚自然”的磨合即是文人“本我”与“超我”游戏辩证的结果。因此,魏晋时期文人音乐既可以看作是文人群体发展的偶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交融的必然产物。(摘编自胡南《论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三重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外哲人都力求突破节奏的表象,理清有关音乐的哲理,阐明音乐与哲学的关系。B.中国人的“乐道”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理解音乐艺术,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C.魏晋时期一些艺术作品以不同方式显现人与世界关系,以便获得趋向无限的意趣。D.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导致了音乐功能的变化,使中国文人音乐具有个性审美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人格的角度论及音乐的作用,但二者的重心不同。B.音乐在人的性格塑造中有着规劝行为、感化人心的“成人”之用。C.魏晋文人思想的剧烈震荡是该时期审美思想觉醒的复杂因素之一。D.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受入世哲学影响,从而实现超越自我的人生理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B.左思: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C.曹植: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D.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行文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中外哲人都力求突破节奏的表象,理清有关音乐的哲理,阐明音乐与哲学的关系”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可知,原文是说“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且突破节奏表象的主语应该是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故选:A。(2)D.“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受入世哲学影响……”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这时期由于社会巨变,文人群体深受道家玄学影响,从人的本性出发,顺天地之律、成万物之性,玩于世间,……由此文人雅士开始寄情于山水之趣”可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是受出世哲学的影响。故选:D。(3)材料二的观点是:魏晋时期文人音乐是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交融的产物。ABC三项中“琴中趣”“山水有清音”“秦筝”“齐瑟”分别从音乐的角度论证了材料二的观点。D.“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意思是白云环绕着幽远的山石,翠绿的嫩竹在清澈的水波旁,显得妩媚动人,并不是描写音乐的。故选:D。(5)材料二最后一段的主要陈述对象是魏晋时期文人音乐。首先,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述结构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魏晋时期文人仍受儒家影响,祈求在不偏不颇的愉悦心态中得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升华,如对琴曲《高山流水》《幽兰》的推崇。另一方面,……”可以概括,文段开篇先是指出这种特殊的音乐表述结构形成的两点原因;然后,通过“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音乐从社会功用向精神慰藉的调适,从而实现了道德功用向审美功能的转换,使中国文人音乐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独特审美品格的有意味的形式。……游戏辩证的结果”这几句话论述了文人音乐审美观点变化所产生的意义;最后,用总结句“因此,魏晋时期文人音乐既可以看作是文人群体发展的偶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交融的必然产物”一句,提出文人音乐的形成是文化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交融的必然产物。答案:(1)A(2)D(3)D(4)文段围绕魏晋文人音乐展开,首先指出这种音乐结构形成的原因;然后论述文人音乐审美观点变化所产生的意义;最后提出文人音乐的形成是文化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交融的必然产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①茹志鹃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千里之外的老百姓,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可是咱呢?……老寿想到这里,心里像开了的锅,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他刚一进门,老寿都不敢认他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凹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他一进门,就背靠着炕沿,坐倒在蒲垫上,说:“老寿,快帮我通知党团员、积极分子,马上来开个会。还有……你有没有热水,给我一碗。”“有!有!”老寿连连应着,走出门去,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膛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说道:“老甘哪,遇见啥困难了,你开口嘛!”“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老甘说着,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胡茬子搓得刷刷响。“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啊!”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十多个人,跟着老寿走到屋里,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最后,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相互坚决的眼色,点点头,散了会。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没再进来。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这枣树不大,可是结的小甜枣,可真没说的,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铁栓娘,还是你想得好啊!”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可不,你早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鸡叫三遍,晨曦初露的时候,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哼”的一声,向枣树砍了下去,树不大,老寿哼了三下,树就倒了,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一哄而上。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打量这棵树,捆捆扎扎,不过担把光景,七棵树,不过七担柴。“少是少了点儿,总比没有的强。”老寿想着,又“哼”的一声,向第二棵枣树砍了下去。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再一看,周围站着的,不尽是孩子,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老寿笑着说:“这地里的东西嘛!去了还能再长。去了枣树种梨树,咱拿枣儿换梨吃。那梨又水灵又甜,比枣强多了。”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说:“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不过现在,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说话时,那些参加哑巴会的,也有没有参加的,挑的挑,扛的扛,都来了。大木柜,石榴树,旧水车,洋槐树,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抬来了一副板,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咱没树,我有副寿材板,可行?”老甘没有说话,他环顾着大家,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最后说道:“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老甘含着两眶热泪,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运走了一千担硬柴。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这是老寿最高兴的事情了,眉毛一耸一耸地说:“桃三梨四,大伙儿算算看,再过四年,老甘说的那种铁牛,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抱着膝盖,乐得直摇晃身子。【注】①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四)》,“‘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是节选部分的标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老寿听着战场上不断的枪炮声,“心里像开了锅”“尽冒汗”是因为自己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支援这场百年难遇的大战。B.小说对老甘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肖像描写尤其精彩,凸显了他矢志革命的形象特点。C.老甘看着村子成了“赤膊”,满含“两眶热泪”主要是因为他自责运走了全村的柴草,心疼村子里百姓的生活艰难。D.茹志鹃作品一贯以委婉、细腻而优美的抒情见长,而本小说却另辟蹊径多用心理等描写,给读者以深沉蕴藉之感。(2)关于文中几处细节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中有多处“鸡叫”声,既作为时间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有效地营造出战时人们紧张的生活氛围。B.“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是老寿对战争势态的理解,“搓”字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的强大有力。C.“使劲拽了两把屋草”,“使劲”写出了此时老寿为老甘煮吃食时内心的急切,也为写柴草的缺失作铺垫。D.梨树在小说中代表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梨树苗“已有筷子长了”预示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即将实现。(3)文中插入“老伴”与枣树的相关内容,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妙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细节描写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内容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内容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C.“主要是因为他自责运走了全村的柴草”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可知,满含“两眶热泪”主要是因为乡亲们为革命贡献的精神让他深深感动。故选:C。(2)A.“又有效地营造出战时人们紧张的生活氛围”说法错误。文中出现的几处“鸡叫”声,只作为时间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文章写作的背景是我军捷报频传,并没有描写战争的紧张氛围。故选:A。(3)从内容上看,“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表现出了老伴对枣树的喜爱;“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表现了百姓对解放军的拥护,对解放军真挚的感激。对于老寿来说如此重要的枣树,在部队急需柴草的情况之下,他一棵接一棵的砍倒了它们,更加凸显了老寿这种行为的无私和伟大,体现了百姓对于前线部队的大力支持,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看,正是因为通过插入的内容,才交代清楚这几棵枣树的特殊意义,所以才引出了后文“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等老甘“阻止砍树”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从表现手法上看,“大地啊!母亲”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把“大地”比作“母亲”,其相似点在于,大地养育了人,没有大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大地和母亲一样养育人,没有母亲就没有子女,大地像母亲一样无私伟大。在文中,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淮海大战的胜利,无私地奉献,故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母亲,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标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表达的主题更加形象生动。从表达效果上看,标题“‘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中“大地啊!母亲”,表达了对大地的热爱;借助否定句的形式引出主题:创造了伟大胜利的并不是某个诗人,而是老甘、老寿这样的共产党人用生命书写的,作者形象又富有深情地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对支持革命的人民群众的赞美。从读者角度来看,标题“‘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中“大地啊!母亲”,直接将大地呼作母亲,直抒胸臆,富有诗意;同时又以否定句的形式命名,引人深思,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那是由谁创造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1)C(2)A(3)①内容上,“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表现老伴对枣树的喜爱,“全部都送到了部队”表现百姓对解放军热爱的真诚。凸显出老寿砍树行为的伟大,百姓支前的毅然决然;②结构上,引出了老寿“砍树”、老甘“阻止砍树”等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①“大地啊,母亲”,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大地比作母亲,大地像母亲一样孕育了生命,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母亲,人民群众无私的支持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障。②“不是诗人创造的”,令人深思,革命成功是老甘、老寿这样的人书写的,表达了对热情支持革命的人民群众的由衷的赞美。③文题充满诗意,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课内文言实词检测。3.(3分)下列加点词句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莳未匝。匝:布满,遍及枉用相存。存:思念羁鸟恋旧林。羁:约束 B.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忽然迨诸父异爨。迨:等到乳二世。乳:喂养 C.以手阖门。阖:打开夙婴疾病。婴:缠绕逮奉圣朝。逮:及、至责臣逋慢。逋:逃避 D.日薄西山。薄:迫近犹蒙矜育。矜:看重,推崇亦遂增胜。胜:美亭亭如盖。盖:伞盖【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掇:拾取,摘取。句意:一片一片摘下来。匝:布满,遍及。句意:秧苗还没有插完。存:问候,思念。句意:(宾客)屈驾前来探望我(和我互相问候)。羁:系住,关押。句意: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B.暝:昏暗。句意: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暂:忽然。句意: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迨:等到。句意: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乳:喂养。句意:给两代人喂过奶。C.阖:关闭。句意:用手关门。婴:缠绕。句意:又早被疾病缠绕。逮:及、至。句意:到了晋朝建立。逋:懈怠、拖延。句意:责备我怠慢不敬。D.薄:迫近。句意:太阳快要落山了。矜:怜悯。句意:仍然受到(您的)怜悯和养育。胜:美景。句意:也增加了新的光彩。盖:伞盖。句意: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10.(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荀彧少有才名。及天下乱,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荀彧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西迎天子。操问彧以策谋之士,彧荐颍川郭嘉。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十七年冬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彧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B.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C.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D.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蒙尘,蒙被尘土。文中比喻帝王流亡在外或失位,遭受垢辱。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C.九锡,古代天子赐给大臣的最高礼遇,有车马、服饰、乐器等。D.生民,指百姓,相类似的称呼还有“黎民”“黔首”“黥面”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荀彧列举了奉迎汉献帝的好处,非常符合曹操的政治需要,达到从民望、服群雄、弘德义的目的。B.荀彧不但精于计谋,而且明于知人,推贤进士,他择明主而投,并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这样的能人。C.荀彧忠于汉室,劝迎天子,但在加九锡的问题上,与曹操内心不合,被闲置不用,最终饮药而死。D.荀彧不图赏赐,选择牺牲生命来换取名声,司马光认为此观点是前人的言论加以修饰,不值得相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5)荀彧死后,人们为之感到可惜的原因是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真的应该借此时机,奉迎天子来顺从民心,这是顺应时势的行动;用最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这是远大的谋略;恪守君臣大义而招揽天下英才,这是高尚的德行。(这样,)尽管四方还有叛逆的人,但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主上”是专有名词,做“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逆节”是“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2)D.“黥面”不是百姓之意。“黥面”指在脸上刺字、涂墨,是古代部分地区的风俗,或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故选:D。(3)C.“被闲置不用”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可知,曹操并没有完全闲置荀彧。故选:C。(4)①“本”,本意;“兴”,兴举;“以”,表目的,来;“秉”,怀有;“实”,实意。译文:曹公您的本意是兴举义兵来匡扶朝纲、使国家安宁,应该怀有忠贞的诚心,坚守退让的实意。②“凡”,总共;“得”,能够;“殆”,大概。译文:(项脊轩)一共遭到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吧。(5)根据原文中荀彧能提前看出“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并成功劝服曹操西迎天子,可看出他眼光前瞻。因此,他的死使人们为之感到可惜。从原文中荀彧“操问彧以策谋之士,彧荐颍川郭嘉”可以看出他有知人之明。因此,他的死使人们为之感到可惜。从原文中当众人都劝曹操进爵国公时,荀彧却没有从众逢迎,而是劝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可看出他有忠贞之诚。因此,他的死使人们为之感到可惜。答案:(1)B(2)D(3)C(4)①曹公您的本意是兴举义兵来匡扶朝纲、使国家安宁,应该怀有忠贞的诚心,坚守退让的实意。②(项脊轩)一共遭到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吧。(5)眼光前瞻;知人之明;忠贞之诚。参考译文:荀彧从小就有才名。到天下大乱时,袁绍用对待上宾的礼节接待荀彧。荀彧料定袁绍终究难以成就大业,听说曹操有雄才大略,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与他谈话后,非常高兴,说:“这是我的张良。”于是任命他为奋武司马。荀彧说:“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倡导兴起义军,如今忠义之士有保全汉室的思想,百姓也有怀念过去的悲哀。真的应该借此时机,奉迎天子来顺从民心,这是顺应时势的行动;用最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这是远大的谋略;恪守君臣大义而招揽天下英才,这是高尚的德行。尽管四方还有叛逆的人,但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不及时决定,使英雄豪杰生出念头,以后就算再费尽心思,也来不及了。”曹操于是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请荀彧推荐谋略之士,荀彧推荐了颍川的郭嘉。原先,郭嘉前往拜谒袁绍,袁绍对他非常尊敬,几十天以后,郭嘉说:“智谋之士应该慎重地选择主人,因此才能保全自己、建立功名。袁绍只想要仿效周公礼贤下士,但不懂得用人的奥秘。他想法很多却难以把握要点,喜欢谋略却缺少决断。想要和他一起拯救天下危难,建立王霸大业,太难了。”不再说话,就离开了。曹操召见了他,和他谈论天下大事,高兴地说:“使我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是这个人了!”郭嘉出来,也高兴地说:“这真是我要找的明主了。”建安十七年冬季十月,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任何臣下救国匡世,从来也没有立下今天这样的功劳;而立下今天这样的功劳,从来没有能久居于臣下地位的人。”于是就与列侯、诸位将领商议,认为丞相应该加封爵位为国公,赐给他九锡之物,用以表彰特殊功勋。荀彧认为“曹公的本意是兴举义兵来匡扶朝纲、平定国乱,应该怀有忠贞的诚心,坚守退让的实意。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不应该这样。”曹操因此而心中不高兴。等到进攻孙权时,(曹操)上表请求让荀彧在谯县劳军,趁势留下了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来参与丞相府的军务。曹操大军向濡须前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服毒药而死。荀彧品行高尚而有智谋,喜欢推荐选拔贤士,所以当时人都(为他的死)深感惋惜。臣司马光说:孔子谈到“仁”时是很慎重的,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难道不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广泛地救助百姓吗?荀彧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他的功劳难道在管仲之下吗!可是杜牧却认为“荀彧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比作汉高祖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还将他比作项羽、刘邦,等到大事已经完成,(荀彧)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臣认为孔子曾说“文采胜过内容则是史家浮华的说辞”,所有写历史的人记载人们的言论,必然有加以修饰的地方。那么所谓把曹操比作汉高祖、汉光武帝、项羽、刘邦的说法,只是史家的修饰,哪能都是荀彧说的话呢?用这些话贬低荀彧,是强加罪名。况且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彧将成为开国功臣,应与萧何享有同等待遇;荀彧不图赏赐却选择牺牲生命来换取名声,难道这是人之常情吗!(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江夜近景,选取典型意象,写出诗人旅居在外的境况。B.颔联视角转向远方,用雄浑阔大之景反衬诗人孤苦凄凉的心境。C.颈联表达诗人想通过文章显名的愿望和年老多病无法为官的无奈。D.全诗景情互生,结构谨严,符合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2)试比较本诗结句“天地一沙鸥”与《登高》结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所抒发的感情及其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所抒发的感情及其表现方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C.“诗人想通过文章显名的愿望”错。“名岂文章著”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故选:C。(2)本诗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孤独,在自然面前的自感渺小的伤感;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本来“艰”“难”“苦”“恨”还可以借酒浇愁,然而生活的残酷让他连这一点排遣方式也不能了。“潦倒”一句借助于生活细节,表达诗人生活困顿,愁绪无法排解的苦闷。答案:(1)C(2)“天地”一句以景结情,更多的表达诗人漂泊无依,在自然面前的自感渺小的伤感;“潦倒”一句借助于生活细节,表达诗人生活困顿,愁绪无法排解的苦闷。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名字或许因文章而显著,官位应该在年老多病时停止。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以声衬静,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优美的意境。(2)《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用邻船寂静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3)“鹿”在古代诗词常被诗人赋予丰富的内涵,并灵活运用于作品之中。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呦呦鹿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且放白鹿青崖间”。【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悄)(3)呦呦鹿鸣且放白鹿青崖间(重点字:呦、崖)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3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宋时期,敦煌艺术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历经一千多年①的发展,直到现在,敦煌艺术仍闪耀着艺术的光芒。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结合的②,汇聚成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形象。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可以看到敦煌精美绝伦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通过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人们对远古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线条用于造型艺术。这种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③,佩服不已。(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CA.通过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B.通过那种心声的同声同气、同频同振,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人们对远古艺术、对信仰的真诚。C.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D.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人们对远古艺术、对信仰的真诚。(3)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C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解答】(1)第①处,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发展一直未断,故应填“连绵不绝”。连绵不绝:连续而不中断。第②处,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结合的的完美,故应填“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浑然一体:融合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第③处,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让我们佩服、惊叹,故应填“顶礼膜拜”。顶礼膜拜:比喻极端崇拜。(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介词“通过”淹没主语,去掉“通过”;二是语序不当,感受到的应该是“远古人们”对于艺术的感受,可改为“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把“敦煌藏经洞绢画”比作“艺术明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万里”“百年”为夸张。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四万八千丈”夸写山高。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辞官归田比作脱出“樊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复得返自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D.运用了互文和借代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是互文手法;“管弦”借代音乐,是借代。故选:C。答案:(1)①连绵不绝②天衣无缝(浑然一体)③顶礼膜拜(2)C(3)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毫火针既是火针针灸的专用针具,①。这种疗法结合了西医学特点,体系完整、安全有效、简捷易学。毫火针有特制专利针具,有独特的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有技术操作的标准与规范。毫火针适用于多种症状,②。例如:脉管炎、静脉曲张等症,用毫火针一刺便减缓症状;溃疡久不收口,毫火针一点,去腐生新,很快愈合;毫火针止痛,针出痛止;毫火针治疗面部黄褐斑,散刺在斑上,一周就消失掉,没有疤点等等。普通毫针、烧针受针具长度规格制约,不能精准量化进针的深度,刺穴深浅需靠手感控制,操作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无论从针具的材质、针身所能携载的热能方面,还是从使用者的临床诊治思路、操作方法方面,毫火针皆有很大的优势。毫火针疗法不仅得到针灸界的推崇,③。(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问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段落主要意思,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段落的内容,抓住要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根据各段内容合理提出问题。【解答】(1)第一空,根据前文关联词“既是”,和后文“这种疗法结合了西医学特点,体系完整、安全有效、简捷易学”,可知此处应是填毫火针的医疗作用,故可填:也是有效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