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中学六校联考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罗振玉在《教育五要》中认为:“凡一切国民,无论才技如何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益于国家乎?有损于国家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之。”就是说“任何人不管他才能多么高、技术多么好,但是,如果他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会对国家有利吗?还是对国家不利呢?这个道理是没有智慧的人都明白的”。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反复教育学生:要时时考虑到公共利益,对于自己的亲人要相亲相爱,对于人民要仁慈。他又从反面说明:如果教育偏于技术的传授,而修身则仅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学校不设立修身的课程,立足长远而言,就会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显然,这种结果是对国家不利的。罗振玉所主张的办学原则是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可见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他在《教育世界》列出了一个他拟定的课程表,这张表显示:首先要开设“修身”的课程。具体的开设要求是:6岁到9岁的普通小学课程内容是“童训讲话”,以后逐渐增加儿童容易接受的“本朝名人言行”;10岁到14岁的高等小学要讲授“外国名人言行”;14岁到18岁的普通中学则改授伦理课程,内容是从古今人物言行到伦理学。可见罗振玉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讲授不同的内容,对于小学生就多讲道理并通过讲有道德的名人的故事来进行道德启蒙,对于中学生则讲授古代名人的言行,并讲授伦理学,专门学习道德现象的起源、发展、本质以及道德规范等内容。这种设置是很合理的,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教育世界》1902年4月第24期上刊登了罗振玉的《学制私议》,其中的第一条教育宗旨的第一项就明确表示:“守教育普及之主义。先教道德教育、国民教育之基础及人生必须之知识技能(即小学教育)。”可见他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的。(摘编自黄耀明《论罗振玉的德育与修德》)材料二:追溯现代大学精神,我们可以回到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的时代,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那个风云时代。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这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论语》里孔子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蔡元培把这句话的理念总结成四个字“朴素静穆”。孔子言及学生颜回时又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就是朴素的典范。奢侈放纵会损害德行的培养,会妨碍学业的精进,朴素成就君子。“静穆”是指希望学生养成蹈厉之精神,养成浩然之气,不然容易成为狂躁之士。做学问要头脑冷静,“敏于事而慎于言”,沉淀自己专心学问,以至“修业而进德,任事而成功”。随后,蔡元培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向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抱定宗旨”是指上大学不为其他,只为养成高深的学问和健全的人格。“砥砺德行”是指要磨炼意志,养成好的德行,这样学问才能精进,而德行的养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而“敬爱师友”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素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信朋友、友爱同学,正如孔子所言,“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们能看出蔡元培所看重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关于德行的养成,与孔子的“好学”理念一脉相承,这也是蔡元培所提倡的大学精神之所在。若干年后,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了北大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年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遥相呼应,引人深思。钱理群在回复一封学生的来信时说:一些青年为什么工具化、浅薄化与老化,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精神的信念,没有信仰与追求,“因此,现代的中国最迫切的是‘文化的重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的重建”。换言之,我们培养出了会做题、会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很高,顺利毕业,但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综合能力差,甚至品德低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于是出现了精神危机。事实证明,立德树人必须是教育的重心所在,这才是其根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要归结为品德教育,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记住鲁迅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摘编自夏雨《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教育既要传授技术,也要设立修身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才能、有德行,对国家有利的人。B.罗振玉主张开设“修身”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情况讲授不同内容,因材施教。C.学校的德育教育极其重要,只要学校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就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综合能力强的人才。D.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罗振玉把德育放到第一位,因为在他看来.德育远远比智育和体育重要得多。B.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这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C.罗振玉指出要先进行德育教育.作者赞同该观点,也认为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D.两则材料均综合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蔡元培“朴素静穆”观点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C.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罗振玉和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异同。(5)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纪念(节选)孙犁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叫他回来吗?”“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2)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起伏有致之美。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3)文中有两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7分)3.(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程氏亲授以书”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授”字含义相同。B.《范滂传》与“六艺经传”(《师说》)中的“传”字含义不相同。C.“得轼《刑赏忠厚论》”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中的“得”字含义不相同。D.“殿试中乙科”与“其曲中规”(《劝学》)中的“中”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课内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B.《春秋》是“六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C.“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与“君子不齿”(《师说》)中的“君子”指代对象一致。D.《师说》中的“说”是古文中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的文体。(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C.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你认为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天下英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农家[明]钟芳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D.陶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2)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表现出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后的失落之感。(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3)“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也运用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4)古诗中,猿猴的叫声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怨、愁苦、凄怆无以出之,故借猿声写出,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偏毫厘不敢安”的,“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1)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B.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C.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D.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有网友发文表示,在南京九华山公园玄奘寺地藏殿内,一排长生牌住竟然供奉着侵华日军战犯。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众多国人出离愤怒,要求一查到底。时隔不久,有关“南京夏日祭”活动的话题也引发了网友热议,许多人认为在南京庆祝日本传统节日,无异于在南京人民的伤口上撒盐一但在讨论中也不乏有这样的声音:如今已是和平年代,我们应当关注眼前与日本的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不要破坏国际友好关系。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与态度。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中学六校联考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罗振玉在《教育五要》中认为:“凡一切国民,无论才技如何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益于国家乎?有损于国家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之。”就是说“任何人不管他才能多么高、技术多么好,但是,如果他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会对国家有利吗?还是对国家不利呢?这个道理是没有智慧的人都明白的”。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反复教育学生:要时时考虑到公共利益,对于自己的亲人要相亲相爱,对于人民要仁慈。他又从反面说明:如果教育偏于技术的传授,而修身则仅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学校不设立修身的课程,立足长远而言,就会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显然,这种结果是对国家不利的。罗振玉所主张的办学原则是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可见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他在《教育世界》列出了一个他拟定的课程表,这张表显示:首先要开设“修身”的课程。具体的开设要求是:6岁到9岁的普通小学课程内容是“童训讲话”,以后逐渐增加儿童容易接受的“本朝名人言行”;10岁到14岁的高等小学要讲授“外国名人言行”;14岁到18岁的普通中学则改授伦理课程,内容是从古今人物言行到伦理学。可见罗振玉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讲授不同的内容,对于小学生就多讲道理并通过讲有道德的名人的故事来进行道德启蒙,对于中学生则讲授古代名人的言行,并讲授伦理学,专门学习道德现象的起源、发展、本质以及道德规范等内容。这种设置是很合理的,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教育世界》1902年4月第24期上刊登了罗振玉的《学制私议》,其中的第一条教育宗旨的第一项就明确表示:“守教育普及之主义。先教道德教育、国民教育之基础及人生必须之知识技能(即小学教育)。”可见他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的。(摘编自黄耀明《论罗振玉的德育与修德》)材料二:追溯现代大学精神,我们可以回到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的时代,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那个风云时代。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这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论语》里孔子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蔡元培把这句话的理念总结成四个字“朴素静穆”。孔子言及学生颜回时又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就是朴素的典范。奢侈放纵会损害德行的培养,会妨碍学业的精进,朴素成就君子。“静穆”是指希望学生养成蹈厉之精神,养成浩然之气,不然容易成为狂躁之士。做学问要头脑冷静,“敏于事而慎于言”,沉淀自己专心学问,以至“修业而进德,任事而成功”。随后,蔡元培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向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抱定宗旨”是指上大学不为其他,只为养成高深的学问和健全的人格。“砥砺德行”是指要磨炼意志,养成好的德行,这样学问才能精进,而德行的养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而“敬爱师友”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素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信朋友、友爱同学,正如孔子所言,“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们能看出蔡元培所看重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关于德行的养成,与孔子的“好学”理念一脉相承,这也是蔡元培所提倡的大学精神之所在。若干年后,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了北大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年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遥相呼应,引人深思。钱理群在回复一封学生的来信时说:一些青年为什么工具化、浅薄化与老化,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精神的信念,没有信仰与追求,“因此,现代的中国最迫切的是‘文化的重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的重建”。换言之,我们培养出了会做题、会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很高,顺利毕业,但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综合能力差,甚至品德低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于是出现了精神危机。事实证明,立德树人必须是教育的重心所在,这才是其根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要归结为品德教育,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记住鲁迅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摘编自夏雨《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学校教育既要传授技术,也要设立修身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才能、有德行,对国家有利的人。B.罗振玉主张开设“修身”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情况讲授不同内容,因材施教。C.学校的德育教育极其重要,只要学校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就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综合能力强的人才。D.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罗振玉把德育放到第一位,因为在他看来.德育远远比智育和体育重要得多。B.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这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C.罗振玉指出要先进行德育教育.作者赞同该观点,也认为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D.两则材料均综合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蔡元培“朴素静穆”观点的一项是D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C.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罗振玉和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异同。(5)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1)C.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如果教育偏于技术的传授,而修身则仅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学校不设立修身的课程,立足长远而言,就会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显然,这种结果是对国家不利的”,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德育,就会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但并不能说只要重视德育,就一定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2)A.罗振玉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是德育远远比智育和体育重要得多。C.“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是罗振玉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的观点。D.这几个论证方法的作用不都是使论证有理有据。故选:B。(3)“朴素静穆”是生活俭朴,养成蹈厉精神,养成浩然之气。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强调办好学校,培养学生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品德,不属于“朴素静穆”。故选:D。(4)“罗振玉所主张的办学原则是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可见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蔡元培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可见,二人都主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同点:罗振玉:“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可见罗振玉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讲授不同的内容,对于小学生就多讲道理并通过讲有道德的名人的故事来进行道德启蒙,对于中学生则讲授古代名人的言行,并讲授伦理学,专门学习道德现象的起源、发展、本质以及道德规范等内容”可知,罗振玉关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认为培养德行以公德最为重要,培养道德品质要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不同阶段教授不同内容。蔡元培:“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蔡元培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向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可知,蔡元培关注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提出“朴素静穆”的观念,并提出三点具体要求。(5)学习上:由“凡一切国民,无论才技如何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益于国家平?有损干国家平?此不待智者而知之”“如果教育偏子技术的传授,而修身则仅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学校不设立修身的课程,立足长远而言,就会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显然,这种结果是对国家不利的”可得出:提高认识。时时注重道德品质的养成,分数重要,道德品质更重要,欲成才,先成人。由“一些青年为什么工具化、浅薄化与老化,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精神的信念,没有信仰与追求我们培养出了会做题、会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很高,顺利毕业,但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综合能力差,甚至品德低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于是出现了精神危机”“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这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论语》里孔子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可得出:虚心学习,端正学习目的。要善于从古今中外先贤的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生活上:由“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反复教育学生:要时时考虑到公共利益,对于自己的亲人要相亲相爱,对于人民要仁慈”可得出:养成公德心。遇事多考虑公共利益,关爱家人,善待周围的人。由“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这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分析,“朴素静穆”是生活俭朴,养成蹈厉精神,养成浩然之气。故要严格自律,加强个人修养,脱离低级趣味,养成浩然之气。答案:(1)C(2)B(3)D(4)①相同点:罗振玉和蔡元培都主张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②不同点:①罗振玉关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认为培养德行以公德最为重要,培养道德品质要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不同阶段教授不同内容。②蔡元培关注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提出“朴素静穆”的观念,并提出三点具体要求。(5)学习上:①提高认识。时时注重道德品质的养成,分数重要,道德品质更重要,欲成才,先成人。②虚心学习,端正学习目的。要善于从古今中外先贤的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生活上:①养成公德心。遇事多考虑公共利益,关爱家人,善待周围的人。②严格自律,加强个人修养,脱离低级趣味,养成浩然之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纪念(节选)孙犁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叫他回来吗?”“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2)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起伏有致之美。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3)文中有两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要联系前后文语境对其进行理解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和读者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1)A.“与主题无关的闲笔”错,闲笔不闲,该情节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故选:A。(2)B.“分歧”和“支持程度的差别”错。“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表现了小鸭的担心,她并没有坚持要让父亲回来,和母亲没有分歧,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没有差别。故选:B。(3)第一处,“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结合“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可知,“我”望着堤坡是因为“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第二处,“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把“三星”比作“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意思是“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第三处,“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4)如果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需要把信件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呈现出来,而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体现小说主旨。答案:(1)A(2)B(3)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4)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7分)3.(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母程氏亲授以书”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授”字含义相同。B.《范滂传》与“六艺经传”(《师说》)中的“传”字含义不相同。C.“得轼《刑赏忠厚论》”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中的“得”字含义不相同。D.“殿试中乙科”与“其曲中规”(《劝学》)中的“中”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课内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B.《春秋》是“六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C.“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与“君子不齿”(《师说》)中的“君子”指代对象一致。D.《师说》中的“说”是古文中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的文体。(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C.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你认为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天下英才?【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轼之才/远大器也”为判断句,在“才”后断开,大意是“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排除AD;“然后”意为“这样之后”,是联系紧密的两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译文: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故选:B。(2)D.“含义相同”有误,根据句意“殿试考中乙科/它的弯曲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可知,两句中“中”分别解释为:考中/合乎。两句中的“中”字含义不相同。故选:D。(3)C.“指代对象一致”有误,应分别指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士大夫之族,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两句中的“君子”指代对象不一致。故选:C。(4)A.“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分析有误。据原文“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可知,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故选:A。(5)①“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言”,字。译文: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②“利弊”,利弊的地方;“修”,修订;“进止”,进入停止。译文: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③“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是“利爪牙”“强筋骨”;“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6)据原文“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可知,父亲出去游学之后,是母亲亲自教他读书;据原文“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知,苏轼自己勤奋好学,能够融会贯通;据原文“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可知,他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举荐他进入秘书阁为官。答案:(1)B(2)D(3)C(4)A(5)①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②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6)①母亲教导;②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③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欧阳修。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议论不休,后来才终于信服。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农家[明]钟芳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D.陶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2)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答出这三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可分别分析三首诗的情感,后归纳情感的不同。【解答】(1)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误。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故选B。(2)在陶诗中,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陶渊明是士大夫出身,但其厌倦了官场的黑暗现实,所以自愿归隐乡间。这里作者写劳动中露水沾湿衣服,但作者并不以此为意,表明自己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诗句中洋溢着归隐的恬适和理想实现的坚定。与陶诗不同的是,钟诗最后两句“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意思是晚上酒醉归来,与妻子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是陶朱之富也比不了的。这句诗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答案:(1)B(2)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钟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白话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诗歌鉴赏: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两句,表现出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后的失落之感。(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也运用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4)古诗中,猿猴的叫声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怨、愁苦、凄怆无以出之,故借猿声写出,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重点字:悸)(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重点字:涩、歇)(4)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暮、鹃)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偏毫厘不敢安”的,“千万锤成一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教育培训回购担保融资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股权交易合同范本及风险防范策略3篇
-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车辆赠与及充电站建设合同3篇
- 2025外墙清洗合同正规版样本
- 二零二五版LED显示屏行业人才招聘与培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管桩制造行业环保达标合同范本3篇
- 2025宾馆装修的合同
- 旅游行业导游技能培训会议指南
- 农村土地租赁合同:乡村垂钓中心
- 建筑排水工程合同样本
- 电机制造行业的竞争对手分析
- 广西失败企业案例分析报告
- 湖南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服务费计费规则
- 【基层版】中国房颤中心认证标准
- 磨工技能试卷及答案
- 稀土铝合金电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会展行业的薪资分析
- GB/T 16886.23-202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3部分:刺激试验
- 司法鉴定业务管理制度
- 升压站设备基础施工方案
- 洪恩识字识字卡(001-100)可直接打印剪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