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民间文化遗产不同于经史子集、皇家经典、宗教精华、文物精粹等中国文化的极致和阳春白雪,它存在于大片的民居和人们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世俗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在各个民族、地域、乡村和城市中,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民间生活文化及其遗存,有有形的物质遗产,如民居、雕塑、碑刻、器皿、服饰、玩具等;也有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遗产,如口头文学、历史传说、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经济、政治等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独特载体的民众的文化。保护和珍爱民间文化遗产就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已经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伟大的业绩。但是,因为中华56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无比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依然迫在眉睫。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高潮时刻,不约而同地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法国进行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遗产“总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巨细无遗,全要登记造册。日本也实施了由国家组织的“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80年代又再次实施由政府专项拨款进行的无形文化记录工作,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举办全国民俗艺能大会等。他们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清理得心中有数,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有鉴于这些经验,也基于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损毁、消亡严重,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家底不清”,我们呼吁:立即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开展一次史无前例的民俗文化普查,编纂普查成果,搜集具有收藏性、典型性民俗器物和实物,编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摘编自《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材料二:对民间文化档案的处理,除了必要的抢救和保护之外,我们还应该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使之有效延续和发展。这样,民间文化就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上,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整体融入全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尽管“野”“俗”等名号,是文人阶层对民间文化的蔑称,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民间文化的个性。统治者则通过“求俗”“问风”的方式,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控制和管理,相应出现了“祭祀志”“五行志”和“风土志”等,尤其是明清方志材料中,“入境问俗”成为修志治史的必要环节。很多文献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代民间文化历史的基础参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很多典籍几乎都存在着“缺失”,即任意删节,许多有珍贵价值的材料被人有意无意地丢弃了。那么,我们今天的“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就成了更为有意义的活动。显然,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要将每一个民间文化生活内容都完整地记述,这是极其艰辛的工作。建立民间文化档案,是全民族共同的职责和使命,急需各方面齐心协力,将专业的博物馆、档案馆作为硬件来参与保存。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在全国各地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大量的博物馆和档案馆是不现实的。如何使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这样一种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文化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正视这种现实。首先要选取典型的民间文化生活片断,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尤其鼓励各种专题形式的个人行为,同时也要将这种抢救、保护与政府的修志工作、文化开发工作相结合,在进行民间文化产业开发时,还要充分注意向全社会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建国前,张长弓先生呕心沥血,将民间艺人请到家中记录民间鼓子曲,整理出《鼓子曲谱》《鼓子曲存》《鼓子曲言》《鼓子曲词》等珍贵资料,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本”,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典范。学有所养的学者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从个人做起,从眼前做起,这样,民间文化的档案保存才能免受更大的损失。(摘编自高有鹏《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再思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间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载体独特,有着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B.作者以法国、日本不约而同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为例,强调我国抢救文化遗产的迫切性。C.“野”“俗”等是文人阶层对民间文化的概括,虽带有歧视意味,但符合民间文化的独特个性。D.将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结合起来保护民间文化,是文化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正视的现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印刻着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体现了国情、民情。B.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毁损消亡现象也很严重,当今很有必要编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C.文化理念的差异造成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对民间文化进行“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显得更为重要。D.文章举张长弓先生整理民间鼓子曲的事例,既表达对他保存民间文化的敬意,又呼吁其他学者向他学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B.为了打造新的旅游景点,某地兴建了中华民俗旧居园,汇聚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C.“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用“茶文化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乡村文化大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D.莫家炳还原了濒临失传的花鼓灯曲目,并建立了皖南花灯艺术交流馆,让花鼓灯演出重回大众视野。(4)选出当地的一个民间文化遗产,结合材料二内容为其策划保护方案,请列出方案的提纲。(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旷野的呼喊萧红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囤头上的泥土在翻花,鸡和鸭子们被刮得站也站不住。一些红纸片,那是过新年时门前粘贴的红对联——“三阳开泰”“四喜临门”——的条子,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陈公公一推开房门,刚把头探出来,他的帽子就被大风卷跑了。“这刮的是什么风啊!这还叫风了吗!简直……”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了?纳闷……这事真纳闷……”陈公公于是又带着沉吟和失望的口气:“纳闷!”陈公公跑到瓜田上才抓住了他的帽子。“可就真忍心走下去啦!……他也不想想,留下他爹他娘,又是这年头,出外有个好歹的,干那事,若是犯在人家手里,那还……那还说什么呢!就连他爹也逃不出……义勇队,义勇队,好汉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你一个……”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还让他的母亲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他说:“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你要干什么呢?”当时,他只反问他父亲一句没有结论的话,可是陈公公听了儿子的话,只答应两声:“唉!唉!”也是同样的没有结论。“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在黄昏的晚霞之后,风完全停息了。地面好像刚刚被大旋风扫过的柴栏,又好像被暴雨洗刷过的庭院,狂乱和暴躁的完全停息了。停息得那么断然,像是在远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陈姑妈站上锅台去,房门忽然打开了。陈姑妈受着惊,几乎从锅台上跌下来。回头一看,她说:“哟哟!”陈公公的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对野鸡。一对野鸡,当他往炕上一摔的时候,他的大笑和翻滚的开水卡啦卡啦似的开始了,声音还带着回声似的,和冬天从雪地上传来的打猎人的笑声一样。但是做父亲和做母亲的反而奇怪起来。他笑得在陈公公的眼里简直和黄昏之前大风似的,不能够控制,无法控制。“这不是疯子吗……这……这……”陈公公想着。他忍不住问:“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呢?”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么!跟前村的李二小子一块……跑出去100多里……”那一对野鸡是陈公公的儿子用了三天的工钱在松花江的北沿铁道旁买的。他给日本人修了三天铁道。对于工钱,还是他生下来第一次拿过。他没有做过佣工,没有做过零散的铲地的工人,没有做过帮忙的工人,工钱从没有落过他的手上,这修铁道是第一次。况且他又不是专为着修铁道拿工钱而来的,所以三天的工钱就买了一对野鸡:第一,可以使父亲喜欢;第二,可以借着野鸡摧一套谎。现在他安安然然地睡着了,他以为父亲对他的谎话完全信任了。第二天,他照着前回的例子,又是没有声响的就走了。这次他去了五天,比第一次多了两天。今天,最讨厌大风的陈姑妈发现大风把屋脊抬起来了,陈公公说:“那算什么……你看我的……”他说着就蹬着房檐下酱缸的边沿上了房。陈公公对大风十分有把握的样子,他从房檐走到房脊去是直着腰走的。虽然中间被风压迫着弯过几次腰。他用石头或砖头压着房脊上已经飞起来的草。他一边压着一边骂着。乡下人自言自语的习惯,陈公公也有:“你早晚还不得走这条道吗!你和我过不去,你偏要飞,飞吧!看你这几根草我就制服不了你……”陈公公一直吵叫着,好像风越大,他的吵叫也越大。住在前村卖豆腐的老李来了,因为是顶着风,老李跑得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你下来一会,我有点事,我告……告诉你。”陈公公说:“什么要紧的事?还有房盖被大风抬走了的事要紧……”卖豆腐的老李把嘴塞在袖口里,大风大得连呼吸都困难了。他在袖口里边招呼着:“这是要紧的事,陈大叔……陈大叔你快下来吧……”“你要说就在那儿说吧!你总是火烧屁股似的……”老李和陈姑妈走进屋去了。老李仍旧用袖口堵着嘴像在院子里说话一样。陈姑妈靠着炕沿听到:“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什么!什么!是么!是么!”陈姑妈的黑眼球向上翻着,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我就是来告诉这事……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你们那孩子……”“为着啥事抓的?”“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啦!”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去了,当天的夜里就非向着西南大道上跑不可。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是黑滚滚的;远处是黑滚滚的,近处是黑滚滚的。就是这样黑滚滚的夜,陈公公离开了他的家,离开了他管理的田,离开了他的小草房,离开了陈姑妈……他向着西南大道,向着儿子的方向,向着连他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向着旷野里跑去……他凶狂地呼喊着,他好像发疯了,他好像一只野兽,大风要撕裂了他,他也要撕裂了大风。(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新年时门前粘贴的红对联”“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寓示着故事悲剧性的结局。B.陈公公反复说“纳闷”一词,写出了陈公公对儿子所做事情的不解,表现出两代人在心理上的隔膜。C.陈公公儿子的一句“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是无疑而问,表明陈公公心里已知道儿子破坏铁路的事。D.儿子被抓后,陈公公向着旷野奔跑呼喊,“像一只野兽”“要撕裂了大风”,暗示陈公公有了反抗的意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公公的儿子要求母亲“做棉裤要做厚一点”“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为后文写他离家埋下了伏笔。B.对陈公公儿子大笑的细节描写,既体现人物爽朗的性格,又暗含他能亲自参加抗日活动的兴奋,丰富人物性格。C.卖豆腐的老李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他的报信,揭开陈公公的儿子外出的真相,将故事情节推向小说的发展部分。D.陈公公的儿子从始至终没有被赋予名字,使他具有了超脱个体之上的普遍意义,这样安排使文章更具艺术张力。(3)简要分析小说中“风”的作用。(4)萧红擅长把时代的风云变幻隐藏在人物的语言中,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进行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寡人愿与君王A会B武关C面D相约E结盟F而去G寡人之愿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同“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内”词义相同。B.属,连接,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词义不同。C.遗,送给,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中“遗”词义不同。D.见,表被动,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昭王想和楚怀王会面商讨与楚国通婚的事,屈原劝谏楚怀王不要前往,而楚怀王最终还是听了儿子子兰的话去了。B.顷襄王即位,任用子兰为令尹。屈原因嫉妒子兰而被顷襄王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着楚国,念念不忘回到朝廷。C.秦王写信给楚王说明秦国攻打楚国的原因,并表达与楚王会面结盟的心愿。楚王开始有些犹豫,后听儿子劝说前往。D.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自己,在武关伏下重兵,将楚王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使楚王朝拜章台,行属国使臣的礼节。(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②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5)同是写楚怀王前往秦国,材料一略写而材料二详写,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书愤②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时诗人被免官移居成都。②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六十有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表明诗人病后身体的消瘦,又暗含诗人被贬后心情的落寞。B.“位卑未敢忘忧国”表明诗人虽职位低微,但从未忘记忧国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C.“早岁那知世事艰”写自己少不更事,不知世事艰险,表达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悲观。D.一“空”与一“已”互为映衬,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已老、功业难成的伤感和愤懑。(2)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借用《出师表》这一典故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起兴是诗歌常用的一种手法,目的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2)高适在《燕歌行》中用“,”歌颂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3)面对现实,有些人躺平摆烂,贪于安逸的享乐生活,你会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话对他们进行告诫。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历代的书画收藏家,无不讲究钤盖自己的收藏印,有的还喜欢自题或请人题跋。其用意不仅表明这件作品曾为吾所拥有过,为文化传承做出过贡献,而且也能提高书画的品位和作为私有物的珍秘性、赏玩性。旧时,有些藏家收藏了几十甚至几百方印,根据不同书画的题材内容、尺幅大小、藏玩时间,以及传承过程钤盖相应的印章。而当代的不少书画藏家、玩家买来书画后,想钤印而不敢钤,不会钤,甚或无印可钤。而有的藏家,又因为印鉴知识的欠缺,随意盖上收藏印,由于不得要义,贻笑大方。书画收藏钤印也是一种创作。除直叙的姓氏名号、馆堂斋室,内容还应有创造性、独特性,以体现藏者的个性和情趣。另外,收藏书画为儒雅之事,因此,印面的篆刻风格,一般以秀美的细线朱文和规整的白文为宜,大小则应和书画本身尺幅题款相协调,不能喧宾夺主。再有,视书画的构图布局,选择适当的钤印位置,收藏印可以钤在画心上,但宜偏不宜中,宜少不宜多;也可以钤在裱件或骑缝上,最好加以题跋,这样能拓展空间范围,使之更具观赏性。(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2)请根据语段内容,对书画收藏爱好者提出几点关于收藏钤印的建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来,多肉植物成为绿植界的新宠。越来越多人爱上它们,成为忠实的“肉迷”。在多肉植物的诸多优点中,A,即使人们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忘记给它们浇水,它们也能存活下来。那么,多肉植物是怎么抵御干旱的呢?从细胞层面上来看,①植物细胞中超出95%以上的水分都储存在液泡中。液泡中的液体称为细胞液,多肉植物的细胞液特别粘稠。②多肉植物粘稠的细胞液有利于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同时使自身的水分不易挥发。③沙漠里的降水不仅通常是短暂的,而且在强烈的阳光下土壤会迅速干燥。④为了达到提升储水效率的目的,几乎所有的多肉植物都有粗大的浅根系。此外,⑤通常情况下,植物是通过表面的气孔结构进行气体交换的,蒸发的水蒸气也主要是通过气孔向大气中逸散的。因此,B,很多多肉植物的气孔数量会有所减少,或者气孔下陷形成气孔窝。外表“呆萌”的多肉植物好像武艺精湛的“扫地僧”,不起眼的外表下有一身抗旱本领。如此具有生命力和趣味性的植物,你心动了吗?(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第二段画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书写5分)8.(6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对《屈原列传》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同学认为屈原不应该投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对《苏武传》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同学认为苏武应该选择以死明志,“士可杀不可辱”。屈原和苏武面对生死作出的不同抉择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民间文化遗产不同于经史子集、皇家经典、宗教精华、文物精粹等中国文化的极致和阳春白雪,它存在于大片的民居和人们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世俗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在各个民族、地域、乡村和城市中,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民间生活文化及其遗存,有有形的物质遗产,如民居、雕塑、碑刻、器皿、服饰、玩具等;也有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遗产,如口头文学、历史传说、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经济、政治等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独特载体的民众的文化。保护和珍爱民间文化遗产就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已经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伟大的业绩。但是,因为中华56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无比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依然迫在眉睫。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高潮时刻,不约而同地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法国进行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遗产“总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巨细无遗,全要登记造册。日本也实施了由国家组织的“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80年代又再次实施由政府专项拨款进行的无形文化记录工作,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举办全国民俗艺能大会等。他们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清理得心中有数,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有鉴于这些经验,也基于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损毁、消亡严重,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家底不清”,我们呼吁:立即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开展一次史无前例的民俗文化普查,编纂普查成果,搜集具有收藏性、典型性民俗器物和实物,编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摘编自《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材料二:对民间文化档案的处理,除了必要的抢救和保护之外,我们还应该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使之有效延续和发展。这样,民间文化就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上,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整体融入全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尽管“野”“俗”等名号,是文人阶层对民间文化的蔑称,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民间文化的个性。统治者则通过“求俗”“问风”的方式,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控制和管理,相应出现了“祭祀志”“五行志”和“风土志”等,尤其是明清方志材料中,“入境问俗”成为修志治史的必要环节。很多文献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代民间文化历史的基础参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很多典籍几乎都存在着“缺失”,即任意删节,许多有珍贵价值的材料被人有意无意地丢弃了。那么,我们今天的“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就成了更为有意义的活动。显然,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要将每一个民间文化生活内容都完整地记述,这是极其艰辛的工作。建立民间文化档案,是全民族共同的职责和使命,急需各方面齐心协力,将专业的博物馆、档案馆作为硬件来参与保存。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在全国各地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大量的博物馆和档案馆是不现实的。如何使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这样一种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文化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正视这种现实。首先要选取典型的民间文化生活片断,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尤其鼓励各种专题形式的个人行为,同时也要将这种抢救、保护与政府的修志工作、文化开发工作相结合,在进行民间文化产业开发时,还要充分注意向全社会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建国前,张长弓先生呕心沥血,将民间艺人请到家中记录民间鼓子曲,整理出《鼓子曲谱》《鼓子曲存》《鼓子曲言》《鼓子曲词》等珍贵资料,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本”,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典范。学有所养的学者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从个人做起,从眼前做起,这样,民间文化的档案保存才能免受更大的损失。(摘编自高有鹏《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再思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民间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载体独特,有着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B.作者以法国、日本不约而同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为例,强调我国抢救文化遗产的迫切性。C.“野”“俗”等是文人阶层对民间文化的概括,虽带有歧视意味,但符合民间文化的独特个性。D.将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结合起来保护民间文化,是文化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正视的现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印刻着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体现了国情、民情。B.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毁损消亡现象也很严重,当今很有必要编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C.文化理念的差异造成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对民间文化进行“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显得更为重要。D.文章举张长弓先生整理民间鼓子曲的事例,既表达对他保存民间文化的敬意,又呼吁其他学者向他学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B.为了打造新的旅游景点,某地兴建了中华民俗旧居园,汇聚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C.“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用“茶文化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乡村文化大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D.莫家炳还原了濒临失传的花鼓灯曲目,并建立了皖南花灯艺术交流馆,让花鼓灯演出重回大众视野。(4)选出当地的一个民间文化遗产,结合材料二内容为其策划保护方案,请列出方案的提纲。(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意义。【解答】(1)D.“将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结合起来保护民间文化”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如何使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这样一种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第四段“文化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正视这种现实”,可知,“如何使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这样一种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是“文化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正视的现实”。故选:D。(2)A.“与西方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文中只是陈述中国的民间文化的特点,没有与“西方”进行比较。故选:A。(3)材料二的观点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肩负职责与使命参与保护,建立文化档案,尤其鼓励个人行为参与各种专题形式搜集和记录。A.是国家行为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不符合。B.属于兴建了中华民俗旧居园,不属于个人行为,不符合。C.乡村属于举办文化节吸引游客,不属于个人行为,不符合。D.莫家炳还原花鼓灯曲目,并建立了皖南花灯艺术交流馆,属于个人行为的搜集记录。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首先提出要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如皋杖头木偶戏,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对民间文化档案的处理,除了必要的抢救和保护之外,我们还应该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使之有效延续和发展。这样,民间文化就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概括出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使之有效延续和发展。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我们今天的‘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就成了更为有意义的活动”“建立民间文化档案,是全民族共同的职责和使命,急需各方面齐心协力,将专业的博物馆、档案馆作为硬件来参与保存”,材料二第四段“首先要选取典型的民间文化生活片断,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可以概括出建立民间文化档案,“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其内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如何使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这样一种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材料二第四段“尤其鼓励各种专题形式的个人行为”,可以概括出鼓励各种专题形式的个人整理行为。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在进行民间文化产业开发时,还要充分注意向全社会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可以概括出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向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宣传。(5)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这种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独特载体的民众的文化”,可以概括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就是保护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可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保护和珍爱民间文化遗产就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可以概括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他们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清理得心中有数,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可以概括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可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整体融入全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民间文化的个性”,可以概括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可以丰富全民族的精神生活,保留住民间文化的个性。答案:(1)D(2)A(3)D(4)保护如皋杖头木偶戏,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方案:①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使之有效延续和发展。②建立民间文化档案,“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其内容。③鼓励各种专题形式的个人整理行为。④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向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宣传。(5)①抢救、保护民间文化就是保护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可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②抢救、保护民间文化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③抢救、保护民间文化可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④抢救、保护民间文化可以丰富全民族的精神生活,保留住民间文化的个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旷野的呼喊萧红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囤头上的泥土在翻花,鸡和鸭子们被刮得站也站不住。一些红纸片,那是过新年时门前粘贴的红对联——“三阳开泰”“四喜临门”——的条子,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陈公公一推开房门,刚把头探出来,他的帽子就被大风卷跑了。“这刮的是什么风啊!这还叫风了吗!简直……”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了?纳闷……这事真纳闷……”陈公公于是又带着沉吟和失望的口气:“纳闷!”陈公公跑到瓜田上才抓住了他的帽子。“可就真忍心走下去啦!……他也不想想,留下他爹他娘,又是这年头,出外有个好歹的,干那事,若是犯在人家手里,那还……那还说什么呢!就连他爹也逃不出……义勇队,义勇队,好汉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你一个……”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还让他的母亲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他说:“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你要干什么呢?”当时,他只反问他父亲一句没有结论的话,可是陈公公听了儿子的话,只答应两声:“唉!唉!”也是同样的没有结论。“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在黄昏的晚霞之后,风完全停息了。地面好像刚刚被大旋风扫过的柴栏,又好像被暴雨洗刷过的庭院,狂乱和暴躁的完全停息了。停息得那么断然,像是在远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陈姑妈站上锅台去,房门忽然打开了。陈姑妈受着惊,几乎从锅台上跌下来。回头一看,她说:“哟哟!”陈公公的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对野鸡。一对野鸡,当他往炕上一摔的时候,他的大笑和翻滚的开水卡啦卡啦似的开始了,声音还带着回声似的,和冬天从雪地上传来的打猎人的笑声一样。但是做父亲和做母亲的反而奇怪起来。他笑得在陈公公的眼里简直和黄昏之前大风似的,不能够控制,无法控制。“这不是疯子吗……这……这……”陈公公想着。他忍不住问:“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呢?”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么!跟前村的李二小子一块……跑出去100多里……”那一对野鸡是陈公公的儿子用了三天的工钱在松花江的北沿铁道旁买的。他给日本人修了三天铁道。对于工钱,还是他生下来第一次拿过。他没有做过佣工,没有做过零散的铲地的工人,没有做过帮忙的工人,工钱从没有落过他的手上,这修铁道是第一次。况且他又不是专为着修铁道拿工钱而来的,所以三天的工钱就买了一对野鸡:第一,可以使父亲喜欢;第二,可以借着野鸡摧一套谎。现在他安安然然地睡着了,他以为父亲对他的谎话完全信任了。第二天,他照着前回的例子,又是没有声响的就走了。这次他去了五天,比第一次多了两天。今天,最讨厌大风的陈姑妈发现大风把屋脊抬起来了,陈公公说:“那算什么……你看我的……”他说着就蹬着房檐下酱缸的边沿上了房。陈公公对大风十分有把握的样子,他从房檐走到房脊去是直着腰走的。虽然中间被风压迫着弯过几次腰。他用石头或砖头压着房脊上已经飞起来的草。他一边压着一边骂着。乡下人自言自语的习惯,陈公公也有:“你早晚还不得走这条道吗!你和我过不去,你偏要飞,飞吧!看你这几根草我就制服不了你……”陈公公一直吵叫着,好像风越大,他的吵叫也越大。住在前村卖豆腐的老李来了,因为是顶着风,老李跑得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你下来一会,我有点事,我告……告诉你。”陈公公说:“什么要紧的事?还有房盖被大风抬走了的事要紧……”卖豆腐的老李把嘴塞在袖口里,大风大得连呼吸都困难了。他在袖口里边招呼着:“这是要紧的事,陈大叔……陈大叔你快下来吧……”“你要说就在那儿说吧!你总是火烧屁股似的……”老李和陈姑妈走进屋去了。老李仍旧用袖口堵着嘴像在院子里说话一样。陈姑妈靠着炕沿听到:“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什么!什么!是么!是么!”陈姑妈的黑眼球向上翻着,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我就是来告诉这事……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你们那孩子……”“为着啥事抓的?”“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啦!”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去了,当天的夜里就非向着西南大道上跑不可。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是黑滚滚的;远处是黑滚滚的,近处是黑滚滚的。就是这样黑滚滚的夜,陈公公离开了他的家,离开了他管理的田,离开了他的小草房,离开了陈姑妈……他向着西南大道,向着儿子的方向,向着连他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向着旷野里跑去……他凶狂地呼喊着,他好像发疯了,他好像一只野兽,大风要撕裂了他,他也要撕裂了大风。(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过新年时门前粘贴的红对联”“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寓示着故事悲剧性的结局。B.陈公公反复说“纳闷”一词,写出了陈公公对儿子所做事情的不解,表现出两代人在心理上的隔膜。C.陈公公儿子的一句“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是无疑而问,表明陈公公心里已知道儿子破坏铁路的事。D.儿子被抓后,陈公公向着旷野奔跑呼喊,“像一只野兽”“要撕裂了大风”,暗示陈公公有了反抗的意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陈公公的儿子要求母亲“做棉裤要做厚一点”“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为后文写他离家埋下了伏笔。B.对陈公公儿子大笑的细节描写,既体现人物爽朗的性格,又暗含他能亲自参加抗日活动的兴奋,丰富人物性格。C.卖豆腐的老李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他的报信,揭开陈公公的儿子外出的真相,将故事情节推向小说的发展部分。D.陈公公的儿子从始至终没有被赋予名字,使他具有了超脱个体之上的普遍意义,这样安排使文章更具艺术张力。(3)简要分析小说中“风”的作用。(4)萧红擅长把时代的风云变幻隐藏在人物的语言中,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进行分析。【解答】(1)C.“表明陈公公心里已知道儿子破坏铁路的事”错误。结合“当时,他只反问他父亲一句没有结论的话,可是陈公公听了儿子的话,只答应两声……也是同样的没有结论”“他忍不住问:‘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呢’”可知,当时陈公公不知道儿子破坏铁路的事。故选:C。(2)C.“线索人物”“发展部分”错误。原文“住在前村卖豆腐的老李来了”“你下来一会,我有点事,我告……告诉你”“我就是来告诉这事……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你们那孩子……”“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啦”可知,老李是本文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推动人物,而不是线索人物(之前和之后都没有再出现过)。故选:C。(3)由原文“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这刮的是什么风啊!这还叫风了吗!简直……”“在黄昏的晚霞之后,风完全停息了”“最讨厌大风的陈姑妈发现大风把屋脊抬起来了”“什么要紧的事?还有房盖被大风抬走了的事要紧……”“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是黑滚滚的;远处是黑滚滚的,近处是黑滚滚的”“大风要撕裂了他,他也要撕裂了大风”可知,风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成为一条明线,表现出独特的环境,营造了小说的悲壮氛围。由原文“那是过新年时门前粘贴的红对联——‘三阳开泰’‘四喜临门’——的条子,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这刮的是什么风啊!这还叫风了吗!简直……”“大风要撕裂了他,他也要撕裂了大风”可知,风不仅是自然现象,象征日寇对东北人民的摧残。(4)由原文“干那事,若是犯在人家手里,那还……那还说什么呢!”可知,表达了日寇统治下东北人民备受压迫奴役和没有自由的状况。由原文“义勇队,义勇队,好汉子是要干的”可知,传达了东北民众奋起反抗日寇,并在人们心中是英雄的历史地位。由原文“他也不想想,留下他爹他娘,又是这年头,出外有个好歹的,干那事,若是犯在人家手里,那还……那还说什么呢”可知,大量使用省略号,说明人物的欲言又止的矛盾内心活动,表达了陈公公对儿子从事抗日活动,一方面内心是担忧,另一方面也心存抗日的爱国热情。答案:(1)C(2)C(3)①风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成为小说的一条明线,表现出独特的环境,营造了小说的悲壮氛围;②风不仅是自然现象,象征日寇对东北人民的摧残。(4)①体现了日寇统治下东北人民备受压迫奴役和没有自由的状况。②传达了东北民众奋起反抗日寇,并在人们心中是英雄的历史地位。③大量使用省略号,说明人物的欲言又止的矛盾内心活动,表达了陈公公对儿子从事抗日活动,一方面内心是担忧,另一方面也心存抗日的爱国热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寡人愿与君王A会B武关C面D相约E结盟F而去G寡人之愿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内,同“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内”词义相同。B.属,连接,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词义不同。C.遗,送给,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中“遗”词义不同。D.见,表被动,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秦昭王想和楚怀王会面商讨与楚国通婚的事,屈原劝谏楚怀王不要前往,而楚怀王最终还是听了儿子子兰的话去了。B.顷襄王即位,任用子兰为令尹。屈原因嫉妒子兰而被顷襄王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着楚国,念念不忘回到朝廷。C.秦王写信给楚王说明秦国攻打楚国的原因,并表达与楚王会面结盟的心愿。楚王开始有些犹豫,后听儿子劝说前往。D.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自己,在武关伏下重兵,将楚王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使楚王朝拜章台,行属国使臣的礼节。(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②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5)同是写楚怀王前往秦国,材料一略写而材料二详写,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解答】(1)句意: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约,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会武关”中省略介词“于”,应为“会(于)武关”,故在“武关”后断开;“面相约”“结盟而去”两句表示两件连续的事件,故在两句中间断开;“寡人之愿也”中,“寡人”作主语,故在“寡人”前断开。故选CEG。(2)D.“用法相同”错,“自见者不明”意思是固持己见而不兼听众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见,表现。故选D。(3)B.“屈原因嫉妒子兰而被顷襄王流放在外”错,由原文“屈平既嫉之”可知,应为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而非嫉妒。故选B。(4)①存,思念;反覆,使……回归富强;致,表达。译文: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②觉,察觉;遮,封锁;走,逃跑。译文: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5)由甲文“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可知,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可见甲文侧面凸显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由乙文“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等可知,乙文是想要表现楚王的懦弱、刚愎自用。答案:(1)CEG(2)D(3)B(4)①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②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5)甲文侧面凸显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所以略写楚怀王前往秦国;乙文是想要表现楚王的懦弱、刚愎自用,所以详写楚怀王前往秦国。参考译文:材料一: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材料二:秦国向楚国发动进攻,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你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臣,不辞而别,我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婚姻亲家。如果今日秦国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去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约,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楚怀王为此深感忧虑,想前往赴约,又担心上当受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会更加愤怒。丞相昭睢说:“秦国如豺狼一般,有吞并各诸侯之心,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于是楚怀王到了秦国。秦王命令一位将军装扮成自己,并在武关埋伏下重兵,楚王一到便关闭城门将他劫持,带着他西行到咸阳,秦王在章台宫以藩臣的礼节接待了他,逼迫楚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楚王想与秦王缔结盟约,秦王却想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喊道:“秦国欺骗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不肯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周赧王十八年(前297年),楚怀王逃跑,准备回到楚国。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楚怀王又准备逃往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国。周赧王延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十分悲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书愤②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时诗人被免官移居成都。②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六十有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表明诗人病后身体的消瘦,又暗含诗人被贬后心情的落寞。B.“位卑未敢忘忧国”表明诗人虽职位低微,但从未忘记忧国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C.“早岁那知世事艰”写自己少不更事,不知世事艰险,表达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悲观。D.一“空”与一“已”互为映衬,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已老、功业难成的伤感和愤懑。(2)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借用《出师表》这一典故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解答】(1)C.“写自己少不更事,不知世事艰险,表达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悲观”错,“早岁那知世事艰”,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其中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故选C。(2)《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为: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志,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赞美诸葛亮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表达了自己不得实现收复失地宿志的悲愤。本诗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为: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采用诸葛亮自请北伐典故,赞扬了诸葛亮讨贼报国的诚志,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尾联以诗人挑灯夜读《出师表》作结,表现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总之,这两首诗都用提到了《出师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都用《出师表》诸葛亮自请北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但是用典抒发的情感也有不同之处:《书愤》的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病起书怀》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答案:(1)C(2)同:对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景仰。异:《书愤》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的愤懑(或对朝廷求和偏安的愤懑)以及自己不得实现收复失地宿志的悲愤(或壮志难酬的悲愤);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虽然被罢官后久病多日依然渴望北伐收复失地的执着。《病起书怀》译文: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期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企盼着君主(出征)。《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赏析:诗是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的。诗人落职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这个和病起抒怀一样。《书愤》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记得曾在瓜洲渡痛击金兵,车船在雪夜里飞奔。秋风中骑着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渐白,盼望收复故土的愿望已成空谈。《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能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起兴是诗歌常用的一种手法,目的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高适在《燕歌行》中用“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歌颂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3)面对现实,有些人躺平摆烂,贪于安逸的享乐生活,你会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话对他们进行告诫。【解答】故答案为:(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重点字:瑟、弦)(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重点字:顾、勋)(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豫)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历代的书画收藏家,无不讲究钤盖自己的收藏印,有的还喜欢自题或请人题跋。其用意不仅表明这件作品曾为吾所拥有过,为文化传承做出过贡献,而且也能提高书画的品位和作为私有物的珍秘性、赏玩性。旧时,有些藏家收藏了几十甚至几百方印,根据不同书画的题材内容、尺幅大小、藏玩时间,以及传承过程钤盖相应的印章。而当代的不少书画藏家、玩家买来书画后,想钤印而不敢钤,不会钤,甚或无印可钤。而有的藏家,又因为印鉴知识的欠缺,随意盖上收藏印,由于不得要义,贻笑大方。书画收藏钤印也是一种创作。除直叙的姓氏名号、馆堂斋室,内容还应有创造性、独特性,以体现藏者的个性和情趣。另外,收藏书画为儒雅之事,因此,印面的篆刻风格,一般以秀美的细线朱文和规整的白文为宜,大小则应和书画本身尺幅题款相协调,不能喧宾夺主。再有,视书画的构图布局,选择适当的钤印位置,收藏印可以钤在画心上,但宜偏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