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重庆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重庆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重庆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重庆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重庆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重庆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理想,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温柔敦厚”。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以偏概全。除了“温柔敦厚”,中国艺术里也有很多其他风格,比如说还有“怒目金刚”式的。但是我这里指的主要是一种艺术理想。中国的一种最理想化的、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作品通常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中国艺术“温柔敦厚”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儒家道家,一动一静,组成了中国艺术的“温柔敦厚”。第一个层面是政教的态度,“温柔敦厚”有一种道德评价。你讲一件艺术品,比如一首诗“温柔敦厚”的话,里面包含着一种道德评价,是一种政教的态度。这是中国艺术精神自先秦以来一脉相承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乐通伦理”“文以载道”。比如说《诗经•毛诗序》里对于诗歌的主题就有如此的界定:“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意思就是说,《诗》三百篇的那种情感和情调都是“无邪”的,即在道德上是非常纯洁的。我们去阅读《诗经》,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这其中也有些哀怨、矛盾、冲突,但总的来说其风格都是非常敦厚和温柔的。所以对于自然万物,中国艺术精神总是忘不了有一种道德评价。例如中国人在审美方面经常喜欢用玉来打比方,君子比德于玉。这种用玉来比喻,就是一种道德评价。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的评价之中,对于玉是最为珍视的和最珍贵的。所谓“冰清玉洁”。中国很多人都把玉作为他的名称,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凡是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中都有一种把玉推崇到极高的境界的倾向。专门有人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研究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玉。其实,玉的价值算起来并不如钻石。西方人非常重视钻石,西方人对玉石的评价肯定不如钻石那么高,但是在中国人看来却相反。中国人对于玉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评价。对于自然界万物如花木、石头、山川等的评价在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种道德评价。孔子“见大水必观”,对于大江、大海、大河,孔子是一定要去看的。他的这种“看”就是用一种道德的眼光去看。这种思想在儒家是这样,在道家来说也是如此。玉在道教徒心目中也是具有很崇高的地位的,他们的头饰、腰带上都镶嵌着玉,只是道家对于“道”和“德”的理解和儒家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对于人的德性均是很看重的,而且把艺术看作是对人道德的一种熏陶方式,或者说是看作一种做人(成人)的方式。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和乐最后都是导向成人的。中国有所谓“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或者“字如其人”等等这样的说法,这些都包含有一种政教的态度在里面。就是诗歌、艺术、审美等都不是为了它本身,它本身是没有什么的,最主要的方面是可以通过这些东西使人获得一种修养,在人性方面获得一种丰满。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一种“静观”的态度。政教的态度是动态的,就是要培养人向善,把人熏陶为真正的君子。“静观”的态度表现在中国艺术标榜的那种理想:清高、脱俗、质朴、天真。中国艺术特别推崇这样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状态。例如《庄子》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刻意》)道家强调素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认为这是万物之本。佛家和道家在这方面是相同的。又如司空徒对于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等这样赞誉的描述,都是达到了美的极致的。儒家也是这样,比较强调静观、强调内心平静且没有冲动,如孔子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还有“怨而不怒”。“乐而不淫”是说快乐但不放纵,“哀而不伤”是悲哀而不到伤神的地步,“怨而不怒”指你埋怨可以,但是不要愤怒。强调要把握好“度”“中庸”“中和”,这是“温柔敦厚”的要求。你的情感表达是可以的,但是要求温柔敦厚。所以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他们都是崇尚于“静”,强调内心的平静。以静为美,达到了它的极致就有它的表现。儒家的“静”是一种“温静”,这是从儒家的“中和”的伦理观得出来的,认为美的极致就是一种“温静”;道家的“静”是一种“虚静”,这是从道家的“天道无为”的自然观得出来的;佛家从“空寂”的人生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寂静”。我将其称为儒、道、佛的“三静”——温静、虚静和寂静。三家均体现出一种静观的态度。这种静观的态度和政教的态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这就是温柔敦厚。(摘编自邓晓芒《中西艺术精神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理想,中国艺术作品虽然其他风格也多,但往往并非最理想的。B.中国艺术精神包含一种政教态度,强调“乐通伦理”“文以载道”,以至于看待自然万物,也有一种道德评价。C.儒家道家虽对于道德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很看重人的德性,而且把艺术审美看作一种做人或成人的方式。D.“温柔敦厚”这种中国艺术精神深刻影响了儒家和道家,因此二者都比较强调静观、强调内心平静且没有冲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举《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例子,意在指出中国艺术精神对自然万物有一种道德评价。B.文章以中西方对玉石与钻石的价值作比对,意在指出中国人对于玉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评价。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儒家政教的态度和道家静观的态度分析了温柔敦厚这风格的形成。D.文章引用司空徒“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句子,意在证明佛家和道家对极致之美有相同的认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温柔敦厚”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D.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4)从儒家来看,艺术追求“温柔敦厚”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5)下面鲁迅的这个说法,是否与邓晓芒的观点矛盾?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的认识。鲁迅说:“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2.(2023秋•长寿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①马克•吐温一个朋友从东部来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我见到西蒙•威勒的时候,他正靠着安吉尔酒馆吧台旁边的炉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个胖子,秃脑门,一脸安详,透着和气、朴实。他站起身来问了声好我告诉他,朋友托我来打听一位儿时的密友,这人叫列昂尼达斯•斯迈雷,听说这位年轻的福音传教士曾在安吉尔屯子里住过。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墙角,拿自己的椅子封住我的去路,然后讲了一通下面那些枯燥无味的事情。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变过。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事来办。我听凭他按照自己的路子讲下去,一直没有打断。列昂尼达斯神父——嗯,这里从前倒是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别的不说,要比谁最古怪,他算得上天下第一。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着,碰上什么就赌什么。要是他看见一只屎壳郎朝哪里开步走,他就跟你赌它几天才能到——不论到哪儿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会跟着那只屎壳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儿,路上得花几天的时间。这个斯迈雷有一匹母马——小伙子们都管它叫“一刻钟老太太”。因为它慢慢吞吞的,不是得气喘、生瘟热,就是有痨病,他们总是让它先跑两三百码,可等到了终点跟前,它就抖起精神,撒欢地蹶子,四只蹄子到处乱甩,弄得尘土飞扬——赶到裁判席前头的时候,它总是比别的马早一个头。他还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变了另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别的狗抓它,咬它,接二连三地给它来背口袋,可安得鲁•杰克逊②——那条狗的名字——老是装着没什么不自在的,一直到再没钱往上押了。这时候,它就一口咬住另一条狗的后腿,咬得死死的——光咬,叼着不动——直到那狗服软,哪怕等上一年也不要紧。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意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蛤蟆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待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训出来了。只要他从后头点蛤蟆一下,你就看吧,那蛤蟆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爪朝下落地,就像一只猫。他还训那蛤蟆逮苍蝇,勤学苦练,练得那蛤蟆不论苍蝇飞出去多远,只要瞧得见,回回都能逮得着。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③——那蛤蟆叫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从平地往上跳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比你见过的所有蛤蟆都跳得高一个身子。只要比这一项,斯迈雷就一路把注押上去。斯迈雷把他的蛤蟆看成宝贝。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盛着那蛤蟆,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蛤蟆笼子。那汉子拿过笼子,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蛤蟆比别的蛤蟆能好到哪儿去。”“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蛤蟆比加利维拉县随便哪一只蛤蟆都蹦得高。”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说:“要是我有一只蛤蟆,准跟你赌。”这时候斯迈雷说话了:“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就这样,那汉子拿着笼子,把他的四十块钱和斯迈雷的四十块钱放在一起,坐下等着了。这汉子坐在那儿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蛤蟆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蛤蟆的下巴颏——然后把蛤蟆放到地上。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稀里哗啦趟了一气,到底逮住个蛤蟆。他把蛤蟆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行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我喊个号。”然后他就喊:“———二——三——蹦!”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蛤蟆,那只新来的蛤蟆蹦得特有劲,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斯迈雷又纳闷,又上火。当然啦,说什么他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那汉子拿起钱就走。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说:“真闹不明白这蛤蟆怎么栽了?看起来,它肚子胀得不轻。”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蛤蟆掂起来,说:“它要没五磅重才怪呢!”蛤蟆头朝下,吣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蛤蟆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这时候,西蒙•威勒听见前院有人喊他的名字,就站起来去看找他有什么事。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扭头对我说:“就在这儿坐着,老客,歇会儿——我一转眼就回来。”不过,对不住了您呐,我想,再往下听牛皮糖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也打听不到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神父的消息呀,于是我拔腿就走。在门口,我碰上威勒回来了,他拽着我又打开了话匣子:“哎,这个斯迈雷有一头独眼龙母黄牛,尾巴没了,光剩个尾巴蹶子,像一根香蕉,还有——”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一八六五年(有删改)[注]①本文创作背景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当时的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整个美国都十分热衷于商业投机,评判地位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少,所有人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相互欺骗,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②安得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任期1829—1837),此处唤作狗名。③丹尼尔•韦伯斯特,美国政治家(1782—1852),此处用作青蛙名。(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故事因“我”受托打听人而起,而讲故事的西蒙和故事中的吉姆•斯迈雷则是小说中制造笑料的主要人物。B.吉姆•斯迈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他无事不赌的痴迷表现的同时,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C.在跳蛙比赛中,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蛤蟆时,给斯迈雷的蛤蟆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D.小说表面幽默轻松,实质上批评和抨击的威力巨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母马和斗狗的比赛的故事做铺垫,反跌出跳蛙最终失败的结局,故事在读者巨大的心理落差中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B.小说开始时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换为西蒙•威勒讲故事,讲述主体的转换让情节曲折变化,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C.作者以火轮船的前甲板、放光的煤火描写小斗狗比赛时的下巴和下槽牙,此处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D.小说以政坛人物的姓名作为斗狗与跳蛙的名字,这样是作者颇具深意的安排,表现出作者对政治和上层统治者的戏谑与讽刺。(3)小说中的反差技巧是一种通过对比和差异来创造戏剧性的手法,请简要说明小说写西蒙讲故事时含哪些反差。(4)小说在“我”受托拜访的故事中嵌套了西蒙•威勒讲述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事”的表达效果。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江北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送萧处士游黔南①白居易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②月正苍苍。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迁(今重庆忠县)刺史期间。②磨围山,即今重庆彭水摩围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诗题,点出“老萧郎”的能文好饮,且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其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B.颔联上句写萧处士因喜好诗文而抛去生计主业,下句则表明其常年流连于他乡的美酒而忘却家园。C.诗歌前四句既着力刻画了萧处士的形象,又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语言朴实无华。D.颈联设想友人远赴黔南途中所见所闻,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尾联具体分析其中的情感。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江北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君子”不应该追求安逸的生活,而应把“好学”作为自己的德行。做到“,”。(2)遥对明月,古人每有兴怀。李白在《将进酒》中有“”的名句,表达得意之时美酒与明月皆不可辜负;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的名句,则生发哲思,以人赏月来叩问人类起源。(3)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在句内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4)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告诫君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天下稍安,犹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以“,”表达此意。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①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②,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③。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蘖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皆达之于诗。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沈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⑤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注释】①校(jiào):考核,考查。薛蕙曾任绍兴府乡试官,故称“校越”。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③不偶:不得志,指屡试不中。偶,际遇。④麴(qū)蘖:亦作曲蘖,即酒母,酿酒的发酵物,后常用来代指酒。⑤石公:作者袁宏道的号。(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其体格A时有卑者B然C匠心独出D有王者E气F非彼巾帼G而事人者H所敢望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书生,称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统称诸生。B.永陵:明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墓,这里用来代指嘉靖皇帝本人。用皇帝的陵墓名来指称该皇帝,是一种敬称。C.被:意为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义相同。D.间世:间隔几世,形容不常有的。古称三十年为一世。(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愿模仿别人,袁宏道认为就连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曾巩都比不上他。B.徐文长颇有才略,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让他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C.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连他得的病都很奇怪。D.徐文长是个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是一篇奇文。全文既保留了人物传记的基本框架,又不拘泥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介绍,而是通过写徐文长的“奇”来突出其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②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5)作者说“文长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文中写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来表现这一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①。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我②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此时,若按下快门,会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瞬间。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抹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③的冲动。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括号中诗句填写最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B.苏轼口中的“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C.李商隐口中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一大片红红的石榴花,非常引人注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六.作文(共1小题)7.(2023秋•长寿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重庆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理想,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温柔敦厚”。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以偏概全。除了“温柔敦厚”,中国艺术里也有很多其他风格,比如说还有“怒目金刚”式的。但是我这里指的主要是一种艺术理想。中国的一种最理想化的、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作品通常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中国艺术“温柔敦厚”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儒家道家,一动一静,组成了中国艺术的“温柔敦厚”。第一个层面是政教的态度,“温柔敦厚”有一种道德评价。你讲一件艺术品,比如一首诗“温柔敦厚”的话,里面包含着一种道德评价,是一种政教的态度。这是中国艺术精神自先秦以来一脉相承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乐通伦理”“文以载道”。比如说《诗经•毛诗序》里对于诗歌的主题就有如此的界定:“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意思就是说,《诗》三百篇的那种情感和情调都是“无邪”的,即在道德上是非常纯洁的。我们去阅读《诗经》,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这其中也有些哀怨、矛盾、冲突,但总的来说其风格都是非常敦厚和温柔的。所以对于自然万物,中国艺术精神总是忘不了有一种道德评价。例如中国人在审美方面经常喜欢用玉来打比方,君子比德于玉。这种用玉来比喻,就是一种道德评价。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的评价之中,对于玉是最为珍视的和最珍贵的。所谓“冰清玉洁”。中国很多人都把玉作为他的名称,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凡是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中都有一种把玉推崇到极高的境界的倾向。专门有人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研究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玉。其实,玉的价值算起来并不如钻石。西方人非常重视钻石,西方人对玉石的评价肯定不如钻石那么高,但是在中国人看来却相反。中国人对于玉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评价。对于自然界万物如花木、石头、山川等的评价在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种道德评价。孔子“见大水必观”,对于大江、大海、大河,孔子是一定要去看的。他的这种“看”就是用一种道德的眼光去看。这种思想在儒家是这样,在道家来说也是如此。玉在道教徒心目中也是具有很崇高的地位的,他们的头饰、腰带上都镶嵌着玉,只是道家对于“道”和“德”的理解和儒家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对于人的德性均是很看重的,而且把艺术看作是对人道德的一种熏陶方式,或者说是看作一种做人(成人)的方式。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和乐最后都是导向成人的。中国有所谓“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或者“字如其人”等等这样的说法,这些都包含有一种政教的态度在里面。就是诗歌、艺术、审美等都不是为了它本身,它本身是没有什么的,最主要的方面是可以通过这些东西使人获得一种修养,在人性方面获得一种丰满。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一种“静观”的态度。政教的态度是动态的,就是要培养人向善,把人熏陶为真正的君子。“静观”的态度表现在中国艺术标榜的那种理想:清高、脱俗、质朴、天真。中国艺术特别推崇这样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状态。例如《庄子》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刻意》)道家强调素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认为这是万物之本。佛家和道家在这方面是相同的。又如司空徒对于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等这样赞誉的描述,都是达到了美的极致的。儒家也是这样,比较强调静观、强调内心平静且没有冲动,如孔子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还有“怨而不怒”。“乐而不淫”是说快乐但不放纵,“哀而不伤”是悲哀而不到伤神的地步,“怨而不怒”指你埋怨可以,但是不要愤怒。强调要把握好“度”“中庸”“中和”,这是“温柔敦厚”的要求。你的情感表达是可以的,但是要求温柔敦厚。所以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他们都是崇尚于“静”,强调内心的平静。以静为美,达到了它的极致就有它的表现。儒家的“静”是一种“温静”,这是从儒家的“中和”的伦理观得出来的,认为美的极致就是一种“温静”;道家的“静”是一种“虚静”,这是从道家的“天道无为”的自然观得出来的;佛家从“空寂”的人生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寂静”。我将其称为儒、道、佛的“三静”——温静、虚静和寂静。三家均体现出一种静观的态度。这种静观的态度和政教的态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这就是温柔敦厚。(摘编自邓晓芒《中西艺术精神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理想,中国艺术作品虽然其他风格也多,但往往并非最理想的。B.中国艺术精神包含一种政教态度,强调“乐通伦理”“文以载道”,以至于看待自然万物,也有一种道德评价。C.儒家道家虽对于道德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很看重人的德性,而且把艺术审美看作一种做人或成人的方式。D.“温柔敦厚”这种中国艺术精神深刻影响了儒家和道家,因此二者都比较强调静观、强调内心平静且没有冲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举《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例子,意在指出中国艺术精神对自然万物有一种道德评价。B.文章以中西方对玉石与钻石的价值作比对,意在指出中国人对于玉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评价。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儒家政教的态度和道家静观的态度分析了温柔敦厚这风格的形成。D.文章引用司空徒“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句子,意在证明佛家和道家对极致之美有相同的认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温柔敦厚”的一项是D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D.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4)从儒家来看,艺术追求“温柔敦厚”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5)下面鲁迅的这个说法,是否与邓晓芒的观点矛盾?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的认识。鲁迅说:“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答案】(1)D(2)B(3)D(4)①从儒家的政教态度上看,艺术是人道德的一种熏陶方式,要培养人向善,把人熏陶为真正的君子,所以艺术追求“温柔敦厚”。②从儒家的“中和”伦理观上看,艺术美的极致就是“温静”,所以应追求艺术的温柔敦厚。(5)不矛盾。①鲁迅指的是一个伟大的作者的作品并非只有一种艺术精神与风格,其不同作品的艺术精神与风格是不同的,除了温柔敦厚,也有怒目金刚式的。②邓晓芒并未否定中国艺术中怒目金刚式的风格,只是强调温柔敦厚是中国艺术理想境界。③二人各自言说的主体不同,一个是针对一个伟大作者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的类型而言,一个是针对中国艺术精神与风格理想的境界而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D.因果颠倒,是儒家道家强调静观,从而形成“温柔敦厚”这种中国艺术精神。故选D。(2)A.《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例子意在指出“中国很多人都把玉作为他的名称”进而证明“玉是最为珍视的和最珍贵的”。C.政教态度不仅是儒家的,还有道家的,而静观态度也不仅是道家的,还有儒家和佛家。D.司空徒的句子是对诗歌的极致之美的赞誉。故选B。(3)D.陶渊明诗虽多静穆,但这属于“怒目金刚”式。其他诗句的情感表达都是含蓄委婉而节制的。故选D。(4)①结合“第一个层面是政教的态度,‘温柔敦厚’有一种道德评价”等可知,从儒家的政教态度上看,艺术是人道德的一种熏陶方式,要培养人向善,把人熏陶为真正的君子,所以艺术追求“温柔敦厚”。②结合“第二个层次就是一种‘静观’的态度……‘静观’的态度表现在中国艺术标榜的那种理想:清高、脱俗、质朴、天真”等可知,从儒家的“中和”伦理观上看,艺术美的极致就是“温静”,所以应追求艺术的温柔敦厚。(5)不矛盾。①结合“鲁迅说:‘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可知,鲁迅指的是一个伟大的作者的作品并非只有一种艺术精神与风格,其不同作品的艺术精神与风格是不同的,除了温柔敦厚,也有怒目金刚式的。②结合“儒家也是这样,比较强调静观、强调内心平静且没有冲动……你的情感表达是可以的,但是要求温柔敦厚”可知,邓晓芒并未否定中国艺术中怒目金刚式的风格,只是强调温柔敦厚是中国艺术理想境界。③结合以上可知,二人各自言说的主体不同,一个是针对一个伟大作者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的类型而言,一个是针对中国艺术精神与风格理想的境界而言。答案:(1)D(2)B(3)D(4)①从儒家的政教态度上看,艺术是人道德的一种熏陶方式,要培养人向善,把人熏陶为真正的君子,所以艺术追求“温柔敦厚”。②从儒家的“中和”伦理观上看,艺术美的极致就是“温静”,所以应追求艺术的温柔敦厚。(5)不矛盾。①鲁迅指的是一个伟大的作者的作品并非只有一种艺术精神与风格,其不同作品的艺术精神与风格是不同的,除了温柔敦厚,也有怒目金刚式的。②邓晓芒并未否定中国艺术中怒目金刚式的风格,只是强调温柔敦厚是中国艺术理想境界。③二人各自言说的主体不同,一个是针对一个伟大作者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的类型而言,一个是针对中国艺术精神与风格理想的境界而言。2.(2023秋•长寿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①马克•吐温一个朋友从东部来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我见到西蒙•威勒的时候,他正靠着安吉尔酒馆吧台旁边的炉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个胖子,秃脑门,一脸安详,透着和气、朴实。他站起身来问了声好我告诉他,朋友托我来打听一位儿时的密友,这人叫列昂尼达斯•斯迈雷,听说这位年轻的福音传教士曾在安吉尔屯子里住过。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墙角,拿自己的椅子封住我的去路,然后讲了一通下面那些枯燥无味的事情。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变过。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事来办。我听凭他按照自己的路子讲下去,一直没有打断。列昂尼达斯神父——嗯,这里从前倒是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别的不说,要比谁最古怪,他算得上天下第一。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着,碰上什么就赌什么。要是他看见一只屎壳郎朝哪里开步走,他就跟你赌它几天才能到——不论到哪儿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会跟着那只屎壳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儿,路上得花几天的时间。这个斯迈雷有一匹母马——小伙子们都管它叫“一刻钟老太太”。因为它慢慢吞吞的,不是得气喘、生瘟热,就是有痨病,他们总是让它先跑两三百码,可等到了终点跟前,它就抖起精神,撒欢地蹶子,四只蹄子到处乱甩,弄得尘土飞扬——赶到裁判席前头的时候,它总是比别的马早一个头。他还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变了另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别的狗抓它,咬它,接二连三地给它来背口袋,可安得鲁•杰克逊②——那条狗的名字——老是装着没什么不自在的,一直到再没钱往上押了。这时候,它就一口咬住另一条狗的后腿,咬得死死的——光咬,叼着不动——直到那狗服软,哪怕等上一年也不要紧。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意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蛤蟆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待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训出来了。只要他从后头点蛤蟆一下,你就看吧,那蛤蟆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爪朝下落地,就像一只猫。他还训那蛤蟆逮苍蝇,勤学苦练,练得那蛤蟆不论苍蝇飞出去多远,只要瞧得见,回回都能逮得着。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③——那蛤蟆叫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从平地往上跳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比你见过的所有蛤蟆都跳得高一个身子。只要比这一项,斯迈雷就一路把注押上去。斯迈雷把他的蛤蟆看成宝贝。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盛着那蛤蟆,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蛤蟆笼子。那汉子拿过笼子,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蛤蟆比别的蛤蟆能好到哪儿去。”“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蛤蟆比加利维拉县随便哪一只蛤蟆都蹦得高。”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说:“要是我有一只蛤蟆,准跟你赌。”这时候斯迈雷说话了:“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就这样,那汉子拿着笼子,把他的四十块钱和斯迈雷的四十块钱放在一起,坐下等着了。这汉子坐在那儿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蛤蟆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蛤蟆的下巴颏——然后把蛤蟆放到地上。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稀里哗啦趟了一气,到底逮住个蛤蟆。他把蛤蟆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行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我喊个号。”然后他就喊:“———二——三——蹦!”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蛤蟆,那只新来的蛤蟆蹦得特有劲,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斯迈雷又纳闷,又上火。当然啦,说什么他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那汉子拿起钱就走。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说:“真闹不明白这蛤蟆怎么栽了?看起来,它肚子胀得不轻。”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蛤蟆掂起来,说:“它要没五磅重才怪呢!”蛤蟆头朝下,吣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蛤蟆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这时候,西蒙•威勒听见前院有人喊他的名字,就站起来去看找他有什么事。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扭头对我说:“就在这儿坐着,老客,歇会儿——我一转眼就回来。”不过,对不住了您呐,我想,再往下听牛皮糖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也打听不到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神父的消息呀,于是我拔腿就走。在门口,我碰上威勒回来了,他拽着我又打开了话匣子:“哎,这个斯迈雷有一头独眼龙母黄牛,尾巴没了,光剩个尾巴蹶子,像一根香蕉,还有——”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一八六五年(有删改)[注]①本文创作背景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当时的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整个美国都十分热衷于商业投机,评判地位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少,所有人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相互欺骗,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②安得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任期1829—1837),此处唤作狗名。③丹尼尔•韦伯斯特,美国政治家(1782—1852),此处用作青蛙名。(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的故事因“我”受托打听人而起,而讲故事的西蒙和故事中的吉姆•斯迈雷则是小说中制造笑料的主要人物。B.吉姆•斯迈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他无事不赌的痴迷表现的同时,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C.在跳蛙比赛中,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蛤蟆时,给斯迈雷的蛤蟆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D.小说表面幽默轻松,实质上批评和抨击的威力巨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用母马和斗狗的比赛的故事做铺垫,反跌出跳蛙最终失败的结局,故事在读者巨大的心理落差中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B.小说开始时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换为西蒙•威勒讲故事,讲述主体的转换让情节曲折变化,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C.作者以火轮船的前甲板、放光的煤火描写小斗狗比赛时的下巴和下槽牙,此处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D.小说以政坛人物的姓名作为斗狗与跳蛙的名字,这样是作者颇具深意的安排,表现出作者对政治和上层统治者的戏谑与讽刺。(3)小说中的反差技巧是一种通过对比和差异来创造戏剧性的手法,请简要说明小说写西蒙讲故事时含哪些反差。(4)小说在“我”受托拜访的故事中嵌套了西蒙•威勒讲述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事”的表达效果。【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解答】(1)B.“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错误,小说并无赞扬之意,吉姆•斯迈雷的认真执着正是其痴迷于赌博的表现,也是作者着力讽刺之处。故选B。(2)C.“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错误,这里的描写并非象征手法,而是使用了夸张兼比喻的手法,暗示狗主人嗜赌的特点。故选C。(3)由原文“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可知,西蒙讲述的“屎壳郎、小母马、小斗狗和蛤蟆”的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我”打听的是列昂尼达斯•斯迈雷,他却强行讲述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产生戏剧性;由原文“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变过”可知,西蒙的讲述神态与故事内容之间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经地讲述,故事内容却是赌徒的滑稽可笑,造成喜剧效果;由原文“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事来办”和“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可知,西蒙的讲述态度与“我”的表现形成反差。(4)从情节上说,故事相套,“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而西蒙讲述的“屎壳郎、小母马、小斗狗和蛤蟆”的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故事套故事,使情节更加复杂,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人物表现上,小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各自得到展现,可以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情感表达,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共情;从主题上说,大故事套小故事,主题的表现点增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主题呈多向多义性;从艺术效果上说,通过让角色讲述各种荒诞可笑的故事,比如:在跳蛙比赛中,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蛤蟆时,给斯迈雷的蛤蟆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小说在讽刺社会、人性弱点的力度上得到增强,这种讽刺效果可以增加读者的笑点和思考点,也使小说更加引人入胜。答案:(1)B(2)C(3)①西蒙讲述的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我”打听的是列昂尼达斯•斯迈雷,他却强行讲述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产生戏剧性。②西蒙的讲述神态与故事内容之间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经地讲述,故事内容却是赌徒的滑稽可笑,造成喜剧效果。③西蒙的讲述态度与“我”的表现形成反差。他严肃认真,把讲故事当成要紧事,而“我”却毫无兴趣,只想逃离,使小说具有幽默感。(4)①提高情节的复杂性。嵌套故事的形式有利于创建复杂的情节结构,使故事更具吸引力。②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点。各小故事相对独立,便于展现其中角色的性格,突出主故事的人物形象。③增加讽刺效果。让角色讲述各种荒诞故事,加大对社会和人性弱点的讽刺力度。④增强主题的深广度。多个小故事的嵌套,反映多元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和广泛。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江北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送萧处士游黔南①白居易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②月正苍苍。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迁(今重庆忠县)刺史期间。②磨围山,即今重庆彭水摩围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照应诗题,点出“老萧郎”的能文好饮,且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其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B.颔联上句写萧处士因喜好诗文而抛去生计主业,下句则表明其常年流连于他乡的美酒而忘却家园。C.诗歌前四句既着力刻画了萧处士的形象,又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语言朴实无华。D.颈联设想友人远赴黔南途中所见所闻,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尾联具体分析其中的情感。【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常年流连于他乡的美酒而忘却家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因四海漂泊,只能以酒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故选B。(2)“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意思是那里环境恶劣,想到如此让我心忧,那么就让我们今天在磨围山伴着苍苍明月,痛饮美酒,不醉不休。本文是送别诗,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心中有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想借酒表达惜别深情。“磨围山月正苍苍”,展现磨围山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着对友人此去前路漫长,路途艰辛的担忧。同时,月下送别,友人远赴,也引起了自己相同的辗转漂泊之愁,宦海沉浮之苦和故园之思。答案:(1)B(2)①依恋与不舍。月下送别,劝即将远行的友人饮酒赏月,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②关切与担忧。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③悲苦与忧愁。月下送别,友人远赴,自己相同的辗转漂泊之愁,宦海沉浮之苦和故园之思。译文:萧处士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喜欢饮酒,四海为家身似浮云,两鬓如霜雪般斑白。你(萧处士)抛去生计主业,喜诗写文;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我想到你要离开,奔赴黔南,这让我思念不止,当经过长江巴山时我才能缀以文字。想到你要经过巫山,那里猿声哀鸣,听到此音,让人肝肠寸断那里环境恶劣,想到如此让我心忧,那么就让我们今天在磨围山伴着苍苍明月,痛饮美酒,不醉不休。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江北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君子”不应该追求安逸的生活,而应把“好学”作为自己的德行。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遥对明月,古人每有兴怀。李白在《将进酒》中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名句,表达得意之时美酒与明月皆不可辜负;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名句,则生发哲思,以人赏月来叩问人类起源。(3)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在句内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告诫君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天下稍安,犹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表达此意。【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莫使金樽空对月江畔何人初见月(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2)莫使金樽空对月江畔何人初见月(重点字:樽)(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①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②,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③。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蘖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皆达之于诗。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沈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⑤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注释】①校(jiào):考核,考查。薛蕙曾任绍兴府乡试官,故称“校越”。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③不偶:不得志,指屡试不中。偶,际遇。④麴(qū)蘖:亦作曲蘖,即酒母,酿酒的发酵物,后常用来代指酒。⑤石公:作者袁宏道的号。(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其体格A时有卑者B然C匠心独出D有王者E气F非彼巾帼G而事人者H所敢望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书生,称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统称诸生。B.永陵:明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墓,这里用来代指嘉靖皇帝本人。用皇帝的陵墓名来指称该皇帝,是一种敬称。C.被:意为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义相同。D.间世:间隔几世,形容不常有的。古称三十年为一世。(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愿模仿别人,袁宏道认为就连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曾巩都比不上他。B.徐文长颇有才略,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让他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C.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连他得的病都很奇怪。D.徐文长是个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是一篇奇文。全文既保留了人物传记的基本框架,又不拘泥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介绍,而是通过写徐文长的“奇”来突出其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②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5)作者说“文长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文中写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来表现这一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答案】(1)BDF(2)C(3)A(4)①当时胡公督率着几个边镇的军事,威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着说话,十分小心地走路,不敢仰视。②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5)①在胡宗宪面前,他穿着随意,态度十分高傲,完全不像武将们那样“膝语蛇行”;②对于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大加抨击,很是看不起;③他晚年佯狂,有达官显贵登门拜访,他常常拒而不见。【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然”与前面的“虽”照应,构成转折复句,所以B处应断开;“匠心独出”跟“有王者气”均表意完整,所以D、F两处都应断开;“非……所敢望也”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虽然他诗作的体制格局有时不很高明,但整体看却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2)C.弄得血流满面。被:读bèi,覆盖、遮盖/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被:通“披”,披散。两者的读音、意义均不同。故选:C。(3)A.“袁宏道认为就连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曾巩都比不上他”错。原文为“韩、曾之流亚也”,意思是说徐文长是韩愈、曾巩一类的文章大家,而不是说韩愈、曾巩比不上徐文长。故选:A。(4)①介胄:名作动,披甲戴盔;膝:名作动,以膝跪地;蛇:名作状,像蛇一样(爬行),形容十分恭顺小心。句子翻译为:当时胡公督率着几个边镇的军事,威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着说话,十分小心地走路,不敢仰视。②数奇:命运不济,遇事不顺;狂疾:癫狂之症;囹圄:监狱。句子翻译为: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5)“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是说徐文长恃才傲物。原文“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在胡宗宪面前,他穿着随意,态度十分高傲,完全不像武将们那样“膝语蛇行”。原文“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对于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大加抨击,很是看不起。原文“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他晚年佯狂,有达官显贵登门拜访,他常常拒而不见。答案:(1)BDF(2)C(3)A(4)①当时胡公督率着几个边镇的军事,威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着说话,十分小心地走路,不敢仰视。②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5)①在胡宗宪面前,他穿着随意,态度十分高傲,完全不像武将们那样“膝语蛇行”;②对于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大加抨击,很是看不起;③他晚年佯狂,有达官显贵登门拜访,他常常拒而不见。参考译文:徐渭字文长,山阴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作绍兴府乡试官的时候,就非常赏识他的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人才。但是他命途多舛,多次考试不中。中丞胡公宗宪听说之后,聘他作了自己的幕僚。徐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穿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侃侃而谈天下的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督率着几个边镇的军事,威震东南,部下的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着说话,十分小心地走路,不敢仰视。而徐文长作为麾下的一介书生,对胡公的态度却很高傲,好事者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徐文长撰写贺表,表文呈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因此更加器重徐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给他办理。徐文长自信才能过人,当世的士人他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然而他却总是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徐文长在官场不得意,于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风光。他所见到的山峦起伏、海浪壁立、胡沙满天、乌云奔涌、风雨交加、树木倒伏的景象,以及幽谷闹市、奇人异士、珍稀鱼鸟,一切令人惊讶错愕的情状,他都用诗歌表现出来。虽然他诗作的体制格局有时不很高明,但整体看却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不因一味模仿而减损才情发挥,也不因大发议论而影响作品格调,真是韩愈、曾巩一类的文章大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苟合,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大加抨击,很是看不起,所以他的文名只局限在江浙一带,令人为之悲哀!后来,徐文长因为疑心而杀死了自己的后妻,被抓进监狱,判了死刑。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徐文长晚年更加愤世嫉俗,言行也更显疯癫怪异,有达官贵人登门拜访,他常常拒而不见。他还时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们跟他一起喝酒。有时他又拿斧头砍自己的头,弄得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搓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刺入自己双耳,深达一寸多,但他竟然没死。周望说徐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崛,没有刻本,诗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徐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而徐文长最终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不得志,满怀幽愤死去了。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在胡公幕府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赏识他。唯一遗憾的就是身份未能显贵。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百世之后,自会有公正的定论,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本人更要怪,而他的人又比他的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不奇怪的。正因为没有一处不奇怪,这也就注定他到了哪里都不能得志。可悲啊!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①。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我②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此时,若按下快门,会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瞬间。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抹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③的冲动。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括号中诗句填写最正确的一项是AA.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B.苏轼口中的“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C.李商隐口中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一大片红红的石榴花,非常引人注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①心旷神怡②不由自主③大快朵颐(2)A(3)①“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不但能表示数量,还能写出石榴花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