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罗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章回小说存在三种创作方式:一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所谓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是指一部小说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的主要人物与情节是众多作者集体创造出来的,不是某个作家独立完成的。中国早期的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等属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在文人独创章回小说产生之后,世代累积型小说并没有就此消失,如晚清的《三侠五义》。二是文人独立创作。文人独创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不同,这类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没有前人作品作基础,而是文人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观念虚构想象出来的。如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三是根据前人作品改编、续写。一些章回小说续书、补书便属于此类,如清代的《荡寇志》等,其主要人物均从《水浒传》中来,虽然立意和人物性格不完全相同,但前后的因袭关系是非常明确的。在上述三种创作方式中,文人独创无疑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创作方式,不仅取得了较其他创作方式更为杰出的成就,而且给章回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文人独创给章回小说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题材方面。世代累积型小说取材于前代历史和传说,文人独创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早期章回小说大多从讲史演变而来,史书记载的主要是政治、军事、外交大事。章回小说虽然掺入了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是所叙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特点与史书一脉相承。文人独创章回小说则完全不同,作者不再关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斗争,而是从自己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或为友人的事迹,或为自身的经历,或为家族的兴衰。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尽管他将小说背景放在明代初年,这只不过是作家为避清朝文网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所写人物与故事,都出现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乃至作者的身边。文人独创给章回小说带来的最关键的转变,便是写现实生活中人。而现实中人并非“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因此,文人作家独立创作章回小说,不再将笔下人物作善恶绝对化的处理,而是将他们写得和现实生活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很难给他们贴上好人或者坏人的标签。《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吴敬梓是以其至交冯粹中为原型创作的,作家既写了他的庸俗迂拙,对八股的执迷不悟让他失去了一切的人生乐趣和创造才能;又写了他的忠厚诚笃,他真心诚意地规劝匡超人习八股考科举,听说匡生父亲病重,并不富裕的马二先生还资助十两银子,让他回家奉养父母。庸俗而又善良,马二先生就是如此矛盾的统一体。刻画真实而普通的形象,则是此类小说共同特征。从借鉴前人的作品到文人作家独立创作,是中国章回小说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外小说发展的共同规律。文人独创方式一旦成熟,其创造力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作家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于是作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能够彰显人文色彩与时代精神,其深刻性与丰富性可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肩。作家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为近代乃至现代小说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摘编自傅承洲《文人独创与章回小说的新变》)材料二:众所周知,在中西小说的叙事方式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章回小说,几乎没有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情况,但无论在印度、埃及还是希腊、罗马,用第一人称叙述都是相当常见的类型。如世界上最早的小说之一、属于埃及十二王朝早期的《遇难水手的故事》的主体部分就是一位水手讲述其早年在海上遇险的经历,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在希腊、罗马,色诺芬的《远征记》,就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创作的传奇体。中西小说之间的这种差异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至于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讨。有人认为:中国小说来源于史传,而历史叙述需要干预的绝对自由,并忠实于实录的原则,因此只能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而儒家文化对个性的约束,小说地位的卑微与文人惧祸的心理,都使得小说家对第一人称叙事心怀顾虑。这种解释对于文言小说来讲是部分成立的,因为文言小说确实属于历史性书面叙事,与史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这种解释对于白话章回小说来说则远远不够,因为白话章回小说的渊源与文言小说完全不同,它脱胎于从西域传入的讲唱表演,原本属于表演性口头叙事。为什么它同样缺少第一人称的叙述?这就必须从早期中西方职业说书艺人不同的表演方式中寻找原因。在西方,很早就存在着以吟唱史诗为职业的所谓游吟诗人,在希腊的史诗吟唱传统中,诞生了像荷马这样伟大的游吟诗人。而在印度,同样存在着职业的史诗吟唱者,正是这些史诗吟唱者的长期积累,才产生了《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这样的长篇史诗。在此基础上,西方社会产生了一种职业说书人,他们走村串乡,在集市上讲述种种娓娓动听的故事以换取微薄的报酬。他们被称为“阿雷托劳戈斯”,意为颂美者,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颂扬某种美德的主题;或者被叫做“伊昔科劳戈斯”,意为表演者,因为他们讲述得生动传神,并不时伴以各种姿式,表现出一定的表演技能。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不致遗忘故事的细节或者为了传授给他们的子女,常常把所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于是便形成了希腊小说的最初的书面形式。中国同样存在着一批以表演为生的职业艺人,这其中包括了主要以讲故事谋生的说话者。但与印度、希腊等地流动性极强的表演方式不同,中国职业表演者的演出往往是具有固定地点的。从早期资料来看,这些固定地点主要是宫廷和达官贵人的堂会,如秦始皇时期的优旃、汉武帝时期的郭舍人,是职业的宫廷表演者。而三国时期的大臣吴质宴请宾客时,会邀请说书人前来助兴。随着经济的发展,集市成为艺人表演最普通的场所,如宋朝以后的职业说书人有专门的瓦舍勾栏。而中国市集的形制是周置市门,早启晚闭,市内有店肆,依行业列肆,完全是一个集中、封闭的场所。因此,在中国,很难诞生以流动表演为职业的艺人。无论在宫廷、堂会还是集市,都属于在固定场合的表演,与西方职业表演者那种流动性极大的表演方式有显著不同。流动性表演所面对的观众群自始至终是陌生的,今后也不会有熟悉的机会,表演者对于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外乡人与流浪者,他们的表演是一次性的。表演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路人解释他何以流落此地的原因,早期经历与现实状况的反差愈大,经历越是具有传奇色彩,就越容易博得听众的同情,从而越容易获得报酬。但在固定场合表演的艺人,他们面对的许多观众则是熟悉的或是今后有可能熟悉的,观众中时时可能存在了解表演者底细的人。而他们的表演则是需要多次重复的,这导致中国的表演者不适合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虚构故事。设想一下,当表演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其海外历险、或其他英勇传奇时,观众中认识他的人会当场揭穿,“我从你出生时就认识你,你从未去过你所说的那些地方”。这会使得表演无法继续下去,甚至无法获得报酬;但在面对陌生的观众时就无须有这些顾虑,中国的表演者尽可以发挥自己想象虚构的天赋。(摘编自王青《中西说书方式对小说叙事的不同影响》)(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世代累积型、文人独创型与改编续写型是中国章回小说的三种创作方式。在清朝,这三种类型的小说都有相对应的作品。B.在文人独创章回小说出现之前,中国章回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全部依照“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标准进行创作。C.当文人独创方式成熟,致使小说家创作力被彻底地激发时,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才能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D.文言小说的渊源与白话章回小说完全不同,它脱胎于从西域传入的讲唱表演,属于表演性口头叙事,缺少第一人称叙述。(2)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吴敬梓很有可能将《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放在清朝。B.中西方的职业说书人,虽然他们的表演场地不同,但他们表演的相同目的是获得报酬。C.早期章回小说大多从讲史演变而来,在叙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特点与史书一脉相承。D.中国表演者不适合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虚构故事是因为观众限制了他们想象虚构的天赋。(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位贵族青年鲁齐伊远游途中寄宿友人家中,误以魔药涂身变成一头驴子后的故事。小说情节荒诞离奇,语言幽默风趣。B.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他的小说《酉阳杂俎》续集四《贬误》中提到,“太和后期,先生因为弟弟生日观看了杂戏,借生日之机请戏曲艺人说书,那说书艺人将‘扁鹊’读作‘褊鹊’”。C.小说家施耐庵积极参加张士诚的军事活动,张士诚因贪享逸乐而身亡国灭,施耐庵随之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最后隐居在兴化县白驹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自己的情感。D.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经是一个职业的讲故事者。他在亡国以后,家产荡然无存。随后他便在雅典等地漫游,公开诵读他的著作,听众会给他一定的报酬,用于支付漫游各地的旅费。(4)假如你是小说写作的初学者,即将在班级分享小说写作经验,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提炼出小说写作经验的要点。2.(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父子(节选)石钟山在我上小学二年级前,从没见过爷爷奶奶,甚至在父母嘴里都没听过关于爷爷奶奶的片言只字。可别人却有爷爷奶奶,比如王大头、朱革子等人,①从我记事起,他们的爷爷奶奶就生活在家里,似乎与生俱来他们就是一家人。上幼儿园时,朱革子的爷爷和奶奶还成双入对地每天接送他。刚上小学那一年,朱革子在外面打碎了人家一块窗子上的玻璃,人家找上门来时,朱革子他爹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树条要抽朱革子,我见到他爷爷死死地抱住朱革子的爹,把朱革子隔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说:要打你就打我吧,不就是块玻璃嘛,我去赔人家就是了。我眼见着朱革子他爹挥舞柳树枝的那条手臂垂落下去。从那一次开始,我就非常羡慕朱革子,因为他有爷爷奶奶。有一次,趁父亲心情较好的时候,我问父亲:别人家都有爷爷奶奶,我怎么没有?我问这话时,正是某天吃晚饭时,记得二哥在桌子下踢了我一脚。当时我不明就里,拿眼睛瞪了二哥几眼,他却没看我,匆匆扒拉几口饭,便离开了饭桌。父亲似乎没有看我一眼,他把酒杯里还剩一半的酒一口倒进嘴里,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响,之前心情还算好的父亲,似乎不好了,脸阴着,眉头疙瘩似的拧在一起。记得那天晚上,父亲背着手,望着窗外,许久,动都不动一下。②母亲的目光在我身上扫了几个来回,我在母亲的目光中读到了叫复杂的东西,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总之,那晚,家里的气氛很凝重。从那以后,我没敢再提爷爷奶奶的话题。直到我上了小学二年级,记得是一个夏天,我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多了两位老人,确切地说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我们那会儿,一般会把这个年龄的老人称为爷爷、奶奶。我进门时,两位老人一起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脸上,那位奶奶坐在沙发上的身子似乎欠起来一些,想站起来,目光又瞥到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们的父亲,最后终于没站起来,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投在我身上的目光是火热的。因为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我像一只老鼠似的钻回到了我和二哥住的房间,把门留了一条缝,暗中观察着外面的动静。许久,我听见父亲长长叹息了一声说:跟我去招待所吧,家里孩子多,没地方住。另两个人没说什么,就听见他们移动身子的声音,然后就是门响。从那天开始,我知道,那一对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但他们和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又不太一样,父亲似乎对他们很疏远,一点儿也不像一家人。③过了几天,听二哥说,爷爷奶奶搬到院外去住了,在一条胡同里,有一片平房,是父亲为爷爷奶奶租下来的。我还看到,父亲肩上扛了米袋,手里提着面袋,在那条胡同口出入过。那会儿,大姐下乡,大哥刚参军不久。家里只剩下二姐二哥和我三个孩子,其实凑合一下,完全有爷爷奶奶住的地方。但不知父亲为何为爷爷奶奶租了一处房子,而不让他们住到家里来。我晚上睡不着,曾和住在上铺的二哥探讨过这样的话题。二哥刚上初中,总把自己当成大人模样,对我问他的许多问题,总是嗤之以鼻,果然,那天也是同样以不耐烦的口气对我说: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我在放学的路上,途经爷爷奶奶居住的那条胡同口,每天放学时分,都会见到爷爷奶奶。两人小心地站在胡同口,爷爷的腰佝偻着,奶奶立在爷爷的身旁,两人看见我的那一刻,爷爷用手背擦擦眼睛,奶奶抿着嘴,小声地叫道:三儿。爷爷也把缺了门牙的嘴咧开一条缝。因为父亲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我一时拿捏不好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况且,我就和爷爷奶奶在家里见过几次面,别说有感情,连熟悉都算不上。面对爷爷奶奶的热情,我只能快步,逃也似的过了马路,一直走到军区大门前时,才回头向马路对面望过去,见爷爷奶奶仍立在原地,奶奶还用一只手搭了凉棚向我这里张望着。他们不仅对我这样,对二哥二姐也一样热情。有两次我看见二哥途经爷爷奶奶面前时,还停了下来,离爷爷奶奶很近地站着,我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见奶奶伸出手在二哥的脸上摸了一把。二哥离开爷爷奶奶时,还挥舞了几次手臂,一步三回头的样子。晚上,我冲上铺的二哥问:今天爷爷和奶奶跟你说了什么?二哥身子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静了好半晌,才鼻子不通气似的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我对二哥故作高深的回答很不满意,伸出脚朝上铺踹了两下。二姐那会儿上小学五年级,有天放学我看见她照着镜子正朝头发上扎红头绳,那条红头绳很显眼,鲜艳得有点刺眼,映得二姐的一张小脸也红扑扑的。二姐见我望着她,她转过身子,把那条红头绳在手里抖了抖说:你知道这是谁送给我的吗?——是奶奶送给我的。二姐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瞪大眼睛说:你见到爷爷奶奶了?二姐抿着嘴一边笑一边说:爷爷奶奶每天等在胡同口,一放学就看到了。二哥和二姐都见了爷爷奶奶,就我像胆小的老鼠一样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④再一次见到爷爷奶奶时,我大胆地走过去,显然,这有点出乎爷爷奶奶的意料。爷爷还把双手在裤子上蹭了蹭,奶奶又揉了揉眼睛,伸出手在我头上摩擦了一下,颤了声说了句:三儿……我看见奶奶湿了眼睛,眼泪含在眼圈里。爷爷也咧着嘴,热气从缺牙的嘴里呼出来,黏稠着扑在我的脸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讲述了别人家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的故事,与“我”家的家庭状况形成对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往事的方式进行叙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给读者展现出两代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C.对于“我怎么没有爷爷奶奶”的问题,二哥想要阻止“我”又怕被父亲发现,而父亲没有看“我”,是因为根本无法回答。D.小说未明确指出写作背景,却通过“下乡”“军区大院”等词暗示了当时的特殊背景,这似乎也是“父子”关系尴尬的缘由。(2)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似乎与生俱来”强调了“我”作为孩子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懵懂认知。B.句子②母亲的目光既有对“我”的责怪,又透露出母亲对父亲的父子关系的无奈和难受。C.句子③中“听二哥说”可见二哥一直关注着爷爷奶奶,并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D.句子④中“我”的“大胆”与前文形成照应,反映出“我”对爷爷奶奶态度的改善。(3)二哥曾对我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一句是“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请分析这两句话透露出来的二哥的心态。(4)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这一特殊的小说叙述方式,请结合小说谈谈这一叙述方式所起到的艺术效果。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①苏轼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②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③。[注]①辛未年苏轼从杭州升调京城,张弼(字乘道)送他到润州。②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③西汉贤士王生设法成就廷尉张释之的好名声。此处王生指张弼等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词人劝友人归隐,“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意思不同。B.词人表示无论“江南”还是“塞北”自己都可以去,体现他随遇而安的心境。C.词人离任杭州后,仍然心系百姓,希望听到吴越一带农作物丰收的消息。D.下阕因事用典,连用几个相关典故表达了词人为人处世态度,含蓄而贴切。(2)词评家认为苏轼为官“造福百姓”“功成不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龙岗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荀子在《劝学》中说,能成为君子的人,同一般人的差别并不在天性上,而在于他们能“”,这个“物”当然也包括“师”,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师”之作用在于“”。②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曹操在《短歌行》中直接唱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笑自己“”,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叹自己“”。但在这些无奈感慨的背后,都隐藏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求。③年轻的我们更容易体会到的是“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欢乐,如果不把自己代入作者的身世中,就很难真切体会到李清照晚年那种“”的度日如年般的煎熬。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避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不战》)材料二: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就如冲①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②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节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注:①指郭冲,太康年间述《条亮五事》,材料二第一段即《条亮五事》相关内容。②指司马懿的儿子司马骏。(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亮尚不以延为万人A别统B岂得C如冲言D顿使E将重兵F在前G而以轻弱H自守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坚壁,指加固城墙和堡垒的屏障,与成语“坚壁清野”中的“坚壁”意思相同。B.侦候,指侦察兵,与《苏武传》中“募士斥候百余人俱”的“斥候”意思相同。C.垂,文中指将近,将要,与《报任安书》中“思垂空文以自见”的“垂”意思相同。D.难,文中指疑问、质疑,以此来表明作者裴松之要发表与上述内容不同的看法。(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战时,如果对方的实力比较强大,且补给丰富,就应该避其锋芒,以静制动。B.唐太宗讨伐刘武周的时候,和李道宗的看法一致,避免正面迎敌,最终不战而胜。C.郭冲所述司马懿在明知诸葛亮兵少力弱的情况下,仍因多疑撤兵,失去大好机会。D.《条亮五事》记载诸葛亮在得知大军压境时,大唱空城计,意在称颂诸葛亮的智慧。(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②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5)裴松之认为郭冲《条亮五事》所记载的内容并不可靠,理由有哪些?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A,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B。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小说不再是“雕虫小技”,⑤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⑥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书,⑦是“为人生”的文学,⑧是“经国之大业”,⑨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伟大事业。⑩我们无法想象,⑪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⑫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7.(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①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②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袅袅、殷殷、安安”,说说它们有何妙处。(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①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②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盐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很多视频向我们展示了无数普通人的精彩人生。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常感慨人生并非如此精彩。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罗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章回小说存在三种创作方式:一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所谓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是指一部小说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的主要人物与情节是众多作者集体创造出来的,不是某个作家独立完成的。中国早期的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等属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在文人独创章回小说产生之后,世代累积型小说并没有就此消失,如晚清的《三侠五义》。二是文人独立创作。文人独创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不同,这类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没有前人作品作基础,而是文人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观念虚构想象出来的。如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三是根据前人作品改编、续写。一些章回小说续书、补书便属于此类,如清代的《荡寇志》等,其主要人物均从《水浒传》中来,虽然立意和人物性格不完全相同,但前后的因袭关系是非常明确的。在上述三种创作方式中,文人独创无疑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创作方式,不仅取得了较其他创作方式更为杰出的成就,而且给章回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文人独创给章回小说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题材方面。世代累积型小说取材于前代历史和传说,文人独创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早期章回小说大多从讲史演变而来,史书记载的主要是政治、军事、外交大事。章回小说虽然掺入了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是所叙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特点与史书一脉相承。文人独创章回小说则完全不同,作者不再关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斗争,而是从自己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或为友人的事迹,或为自身的经历,或为家族的兴衰。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尽管他将小说背景放在明代初年,这只不过是作家为避清朝文网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所写人物与故事,都出现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乃至作者的身边。文人独创给章回小说带来的最关键的转变,便是写现实生活中人。而现实中人并非“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因此,文人作家独立创作章回小说,不再将笔下人物作善恶绝对化的处理,而是将他们写得和现实生活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很难给他们贴上好人或者坏人的标签。《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吴敬梓是以其至交冯粹中为原型创作的,作家既写了他的庸俗迂拙,对八股的执迷不悟让他失去了一切的人生乐趣和创造才能;又写了他的忠厚诚笃,他真心诚意地规劝匡超人习八股考科举,听说匡生父亲病重,并不富裕的马二先生还资助十两银子,让他回家奉养父母。庸俗而又善良,马二先生就是如此矛盾的统一体。刻画真实而普通的形象,则是此类小说共同特征。从借鉴前人的作品到文人作家独立创作,是中国章回小说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外小说发展的共同规律。文人独创方式一旦成熟,其创造力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作家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于是作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能够彰显人文色彩与时代精神,其深刻性与丰富性可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肩。作家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为近代乃至现代小说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摘编自傅承洲《文人独创与章回小说的新变》)材料二:众所周知,在中西小说的叙事方式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章回小说,几乎没有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情况,但无论在印度、埃及还是希腊、罗马,用第一人称叙述都是相当常见的类型。如世界上最早的小说之一、属于埃及十二王朝早期的《遇难水手的故事》的主体部分就是一位水手讲述其早年在海上遇险的经历,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在希腊、罗马,色诺芬的《远征记》,就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创作的传奇体。中西小说之间的这种差异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至于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讨。有人认为:中国小说来源于史传,而历史叙述需要干预的绝对自由,并忠实于实录的原则,因此只能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而儒家文化对个性的约束,小说地位的卑微与文人惧祸的心理,都使得小说家对第一人称叙事心怀顾虑。这种解释对于文言小说来讲是部分成立的,因为文言小说确实属于历史性书面叙事,与史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这种解释对于白话章回小说来说则远远不够,因为白话章回小说的渊源与文言小说完全不同,它脱胎于从西域传入的讲唱表演,原本属于表演性口头叙事。为什么它同样缺少第一人称的叙述?这就必须从早期中西方职业说书艺人不同的表演方式中寻找原因。在西方,很早就存在着以吟唱史诗为职业的所谓游吟诗人,在希腊的史诗吟唱传统中,诞生了像荷马这样伟大的游吟诗人。而在印度,同样存在着职业的史诗吟唱者,正是这些史诗吟唱者的长期积累,才产生了《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这样的长篇史诗。在此基础上,西方社会产生了一种职业说书人,他们走村串乡,在集市上讲述种种娓娓动听的故事以换取微薄的报酬。他们被称为“阿雷托劳戈斯”,意为颂美者,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颂扬某种美德的主题;或者被叫做“伊昔科劳戈斯”,意为表演者,因为他们讲述得生动传神,并不时伴以各种姿式,表现出一定的表演技能。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不致遗忘故事的细节或者为了传授给他们的子女,常常把所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于是便形成了希腊小说的最初的书面形式。中国同样存在着一批以表演为生的职业艺人,这其中包括了主要以讲故事谋生的说话者。但与印度、希腊等地流动性极强的表演方式不同,中国职业表演者的演出往往是具有固定地点的。从早期资料来看,这些固定地点主要是宫廷和达官贵人的堂会,如秦始皇时期的优旃、汉武帝时期的郭舍人,是职业的宫廷表演者。而三国时期的大臣吴质宴请宾客时,会邀请说书人前来助兴。随着经济的发展,集市成为艺人表演最普通的场所,如宋朝以后的职业说书人有专门的瓦舍勾栏。而中国市集的形制是周置市门,早启晚闭,市内有店肆,依行业列肆,完全是一个集中、封闭的场所。因此,在中国,很难诞生以流动表演为职业的艺人。无论在宫廷、堂会还是集市,都属于在固定场合的表演,与西方职业表演者那种流动性极大的表演方式有显著不同。流动性表演所面对的观众群自始至终是陌生的,今后也不会有熟悉的机会,表演者对于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外乡人与流浪者,他们的表演是一次性的。表演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路人解释他何以流落此地的原因,早期经历与现实状况的反差愈大,经历越是具有传奇色彩,就越容易博得听众的同情,从而越容易获得报酬。但在固定场合表演的艺人,他们面对的许多观众则是熟悉的或是今后有可能熟悉的,观众中时时可能存在了解表演者底细的人。而他们的表演则是需要多次重复的,这导致中国的表演者不适合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虚构故事。设想一下,当表演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其海外历险、或其他英勇传奇时,观众中认识他的人会当场揭穿,“我从你出生时就认识你,你从未去过你所说的那些地方”。这会使得表演无法继续下去,甚至无法获得报酬;但在面对陌生的观众时就无须有这些顾虑,中国的表演者尽可以发挥自己想象虚构的天赋。(摘编自王青《中西说书方式对小说叙事的不同影响》)(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世代累积型、文人独创型与改编续写型是中国章回小说的三种创作方式。在清朝,这三种类型的小说都有相对应的作品。B.在文人独创章回小说出现之前,中国章回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全部依照“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标准进行创作。C.当文人独创方式成熟,致使小说家创作力被彻底地激发时,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才能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D.文言小说的渊源与白话章回小说完全不同,它脱胎于从西域传入的讲唱表演,属于表演性口头叙事,缺少第一人称叙述。(2)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如果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吴敬梓很有可能将《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放在清朝。B.中西方的职业说书人,虽然他们的表演场地不同,但他们表演的相同目的是获得报酬。C.早期章回小说大多从讲史演变而来,在叙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特点与史书一脉相承。D.中国表演者不适合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虚构故事是因为观众限制了他们想象虚构的天赋。(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A.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位贵族青年鲁齐伊远游途中寄宿友人家中,误以魔药涂身变成一头驴子后的故事。小说情节荒诞离奇,语言幽默风趣。B.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他的小说《酉阳杂俎》续集四《贬误》中提到,“太和后期,先生因为弟弟生日观看了杂戏,借生日之机请戏曲艺人说书,那说书艺人将‘扁鹊’读作‘褊鹊’”。C.小说家施耐庵积极参加张士诚的军事活动,张士诚因贪享逸乐而身亡国灭,施耐庵随之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最后隐居在兴化县白驹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自己的情感。D.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经是一个职业的讲故事者。他在亡国以后,家产荡然无存。随后他便在雅典等地漫游,公开诵读他的著作,听众会给他一定的报酬,用于支付漫游各地的旅费。(4)假如你是小说写作的初学者,即将在班级分享小说写作经验,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提炼出小说写作经验的要点。【答案】(1)A(2)D(3)C(4)①关注现实生活中,从现实生活中取材。②对人物形象善恶不作绝对化处理,刻画真实而普通的形象。③在作品中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彰显人文底色和时代精神。④采用第一人称,让作品显得更真实。⑤让作品人物前后形成反差,让作品情节充满传奇色彩。⑥充分的发挥想象虚构的天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解答】(1)B.“全部依照‘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标准进行创作”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而现实中人并非‘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因此,文人作家独立创作章回小说,不再将笔下人物作善恶绝对化的处理”可知,文中只是说文人作家独立创作章回小说创作不再作善恶绝对化的处理,选项说法绝对。C.“致使小说家创作力被彻底地激发”“才能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文人独创方式一旦成熟,其创造力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作家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于是作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能够彰显人文色彩与时代精神”可知,“文人独创方式成熟”与“小说家创作力被彻底地激发”之间不存在前后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同时“小说家创作力被彻底地激发”,能够让作者们对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但二者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条件关系。D.“文言小说的渊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因为白话章回小说的渊源与文言小说完全不同,它脱胎于从西域传入的讲唱表演,原本属于表演性口头叙事”可知,本句的主语是“白话章回小说”,选项属于张冠李戴。故选:A。(2)D.“因为观众限制了他们想象虚构的天赋”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段“但在固定场合表演的艺人,他们面对的许多观众则是熟悉的或是今后有可能熟悉的……而他们的表演则是需要多次重复的,这导致中国的表演者不适合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虚构故事”可知,是固定的演出场所,导致中国表演者不适合用第一人称讲述虚构想象的故事,不能理解为是观众限制了他们想象虚构的天赋。故选:D。(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材料提出的话题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章回小说,几乎没有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情况,但无论在印度、埃及还是希腊、罗马,用第一人称叙述都是相当常见的类型。然后重点从中西方职业说书艺人不同的表演方式中寻找原因,即西方是不固定的、陌生的场所,中国是固定的、熟悉的场所。A.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荒诞离奇的故事,符合西方职业说书人不固定的、陌生的场所的表演方式。正确。B.写因为弟弟生日观看了杂戏,所以在生日之机请戏曲艺人说书,属于中国职业说书人固定的、熟悉的场所表演方式。正确C.写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历史背景,与职业说书人没有关联,故错误。D.希腊的希罗多德在雅典等地漫游,公开诵读自己的著作,符合西方职业说书人不固定的、陌生的场所的表演方式。正确。故选:C。(4)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而是从自己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或为友人的事迹,或为自身的经历,或为家族的兴衰”“所写人物与故事,都出现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乃至作者的身边”,可以概括出,创作小说时,要能够关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取材,描写生活中或身边的人物。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文人作家独立创作章回小说,不再将笔下人物作善恶绝对化的处理,而是将他们写得和现实生活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刻画真实而普通的形象,则是此类小说共同特征”,可以概括出,创作小说时,不要对人物形象作善恶绝对化的处理,要让他们和现实生活中一样真实而复杂,刻画真实而普通的形象。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作家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于是作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能够彰显人文色彩与时代精神”,可以概括出,创作小说时,要能够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能够彰显人文底色和时代精神。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无论在印度、埃及还是希腊、罗马,用第一人称叙述都是相当常见的类型”,可以概括出,创作小说时,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用“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让作品显得更真实。根据材料二第五段“表演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路人解释他何以流落此地的原因,早期经历与现实状况的反差愈大,经历越是具有传奇色彩”,可以概括出,创作小说时,可以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经历前后形成反差,让作品情节充满传奇色彩。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在面对陌生的观众时就无须有这些顾虑,中国的表演者尽可以发挥自己想象虚构的天赋”,可以概括出,创作小说时,充分的发挥自己想象虚构的天赋,使情节曲折生动。答案:(1)A(2)D(3)C(4)①关注现实生活中,从现实生活中取材。②对人物形象善恶不作绝对化处理,刻画真实而普通的形象。③在作品中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彰显人文底色和时代精神。④采用第一人称,让作品显得更真实。⑤让作品人物前后形成反差,让作品情节充满传奇色彩。⑥充分的发挥想象虚构的天赋。2.(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父子(节选)石钟山在我上小学二年级前,从没见过爷爷奶奶,甚至在父母嘴里都没听过关于爷爷奶奶的片言只字。可别人却有爷爷奶奶,比如王大头、朱革子等人,①从我记事起,他们的爷爷奶奶就生活在家里,似乎与生俱来他们就是一家人。上幼儿园时,朱革子的爷爷和奶奶还成双入对地每天接送他。刚上小学那一年,朱革子在外面打碎了人家一块窗子上的玻璃,人家找上门来时,朱革子他爹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树条要抽朱革子,我见到他爷爷死死地抱住朱革子的爹,把朱革子隔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说:要打你就打我吧,不就是块玻璃嘛,我去赔人家就是了。我眼见着朱革子他爹挥舞柳树枝的那条手臂垂落下去。从那一次开始,我就非常羡慕朱革子,因为他有爷爷奶奶。有一次,趁父亲心情较好的时候,我问父亲:别人家都有爷爷奶奶,我怎么没有?我问这话时,正是某天吃晚饭时,记得二哥在桌子下踢了我一脚。当时我不明就里,拿眼睛瞪了二哥几眼,他却没看我,匆匆扒拉几口饭,便离开了饭桌。父亲似乎没有看我一眼,他把酒杯里还剩一半的酒一口倒进嘴里,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响,之前心情还算好的父亲,似乎不好了,脸阴着,眉头疙瘩似的拧在一起。记得那天晚上,父亲背着手,望着窗外,许久,动都不动一下。②母亲的目光在我身上扫了几个来回,我在母亲的目光中读到了叫复杂的东西,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总之,那晚,家里的气氛很凝重。从那以后,我没敢再提爷爷奶奶的话题。直到我上了小学二年级,记得是一个夏天,我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多了两位老人,确切地说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我们那会儿,一般会把这个年龄的老人称为爷爷、奶奶。我进门时,两位老人一起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脸上,那位奶奶坐在沙发上的身子似乎欠起来一些,想站起来,目光又瞥到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们的父亲,最后终于没站起来,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投在我身上的目光是火热的。因为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我像一只老鼠似的钻回到了我和二哥住的房间,把门留了一条缝,暗中观察着外面的动静。许久,我听见父亲长长叹息了一声说:跟我去招待所吧,家里孩子多,没地方住。另两个人没说什么,就听见他们移动身子的声音,然后就是门响。从那天开始,我知道,那一对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但他们和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又不太一样,父亲似乎对他们很疏远,一点儿也不像一家人。③过了几天,听二哥说,爷爷奶奶搬到院外去住了,在一条胡同里,有一片平房,是父亲为爷爷奶奶租下来的。我还看到,父亲肩上扛了米袋,手里提着面袋,在那条胡同口出入过。那会儿,大姐下乡,大哥刚参军不久。家里只剩下二姐二哥和我三个孩子,其实凑合一下,完全有爷爷奶奶住的地方。但不知父亲为何为爷爷奶奶租了一处房子,而不让他们住到家里来。我晚上睡不着,曾和住在上铺的二哥探讨过这样的话题。二哥刚上初中,总把自己当成大人模样,对我问他的许多问题,总是嗤之以鼻,果然,那天也是同样以不耐烦的口气对我说: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我在放学的路上,途经爷爷奶奶居住的那条胡同口,每天放学时分,都会见到爷爷奶奶。两人小心地站在胡同口,爷爷的腰佝偻着,奶奶立在爷爷的身旁,两人看见我的那一刻,爷爷用手背擦擦眼睛,奶奶抿着嘴,小声地叫道:三儿。爷爷也把缺了门牙的嘴咧开一条缝。因为父亲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我一时拿捏不好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况且,我就和爷爷奶奶在家里见过几次面,别说有感情,连熟悉都算不上。面对爷爷奶奶的热情,我只能快步,逃也似的过了马路,一直走到军区大门前时,才回头向马路对面望过去,见爷爷奶奶仍立在原地,奶奶还用一只手搭了凉棚向我这里张望着。他们不仅对我这样,对二哥二姐也一样热情。有两次我看见二哥途经爷爷奶奶面前时,还停了下来,离爷爷奶奶很近地站着,我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见奶奶伸出手在二哥的脸上摸了一把。二哥离开爷爷奶奶时,还挥舞了几次手臂,一步三回头的样子。晚上,我冲上铺的二哥问:今天爷爷和奶奶跟你说了什么?二哥身子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静了好半晌,才鼻子不通气似的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我对二哥故作高深的回答很不满意,伸出脚朝上铺踹了两下。二姐那会儿上小学五年级,有天放学我看见她照着镜子正朝头发上扎红头绳,那条红头绳很显眼,鲜艳得有点刺眼,映得二姐的一张小脸也红扑扑的。二姐见我望着她,她转过身子,把那条红头绳在手里抖了抖说:你知道这是谁送给我的吗?——是奶奶送给我的。二姐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瞪大眼睛说:你见到爷爷奶奶了?二姐抿着嘴一边笑一边说:爷爷奶奶每天等在胡同口,一放学就看到了。二哥和二姐都见了爷爷奶奶,就我像胆小的老鼠一样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④再一次见到爷爷奶奶时,我大胆地走过去,显然,这有点出乎爷爷奶奶的意料。爷爷还把双手在裤子上蹭了蹭,奶奶又揉了揉眼睛,伸出手在我头上摩擦了一下,颤了声说了句:三儿……我看见奶奶湿了眼睛,眼泪含在眼圈里。爷爷也咧着嘴,热气从缺牙的嘴里呼出来,黏稠着扑在我的脸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头部分讲述了别人家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的故事,与“我”家的家庭状况形成对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往事的方式进行叙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给读者展现出两代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C.对于“我怎么没有爷爷奶奶”的问题,二哥想要阻止“我”又怕被父亲发现,而父亲没有看“我”,是因为根本无法回答。D.小说未明确指出写作背景,却通过“下乡”“军区大院”等词暗示了当时的特殊背景,这似乎也是“父子”关系尴尬的缘由。(2)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中“似乎与生俱来”强调了“我”作为孩子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懵懂认知。B.句子②母亲的目光既有对“我”的责怪,又透露出母亲对父亲的父子关系的无奈和难受。C.句子③中“听二哥说”可见二哥一直关注着爷爷奶奶,并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D.句子④中“我”的“大胆”与前文形成照应,反映出“我”对爷爷奶奶态度的改善。(3)二哥曾对我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一句是“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请分析这两句话透露出来的二哥的心态。(4)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这一特殊的小说叙述方式,请结合小说谈谈这一叙述方式所起到的艺术效果。【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语言描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找到人物语言的具体背景,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心理特点。(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故事的方式及其艺术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是因为根本无法回答”分析错误,父亲是可以回答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父亲不愿意说。故选C。(2)C.“并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于文无据,原文无法确定,并且与当时的情况不符。故选C。(3)①第一句话“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相关的语言环境是“不知父亲为何为爷爷奶奶租了一处房子,而不让他们住到家里来”“我晚上睡不着,曾和住在上铺的二哥探讨过这样的话题。二哥……以不耐烦的口气对我说: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可见这是二哥对父亲与爷爷奶奶之间尴尬关系的默认,内心无奈而痛苦。②第二句话的语言环境是“有两次我看见二哥途经爷爷奶奶面前时,还停了下来,离爷爷奶奶很近地站着,我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见奶奶伸出手在二哥的脸上摸了一把。二哥离开爷爷奶奶时,还挥舞了几次手臂,一步三回头的样子”“晚上,我冲上铺的二哥问:今天爷爷和奶奶跟你说了什么?”“二哥身子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静了好半晌,才鼻子不通气似的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可见这是二哥认识到爷爷奶奶对我们的爱,体会到久违的亲情,内心激动。从以上两句话里,可以看到二哥对爷爷奶奶情感认知的改变。(4)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这一特殊的小说叙述方式,①原文“记得那天晚上,父亲背着手,望着窗外,许久,动都不动一下。母亲的目光在我身上扫了几个来回,我在母亲的目光中读到了叫复杂的东西,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总之,那晚,家里的气氛很凝重。从那以后,我没敢再提爷爷奶奶的话题”,以儿童的视角写父子之间的关系在叙述中呈现出一种与现实不符的扭曲,却是“我”所认为的合理,形成内部张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原文“我在放学的路上,途经爷爷奶奶居住的那条胡同口,每天放学时分,都会见到爷爷奶奶。两人小心地站在胡同口,爷爷的腰佝偻着,奶奶立在爷爷的身旁,两人看见我的那一刻,爷爷用手背擦擦眼睛,奶奶抿着嘴,小声地叫道:三儿。爷爷也把缺了门牙的嘴咧开一条缝。因为父亲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我一时拿捏不好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况且,我就和爷爷奶奶在家里见过几次面,别说有感情,连熟悉都算不上。面对爷爷奶奶的热情,我只能快步,逃也似的过了马路,一直走到军区大门前时,才回头向马路对面望过去,见爷爷奶奶仍立在原地,奶奶还用一只手搭了凉棚向我这里张望着”,以儿童的视角写“我”与哥哥姐姐的天真与家庭的尴尬关系形成鲜明的反差,“我”的叙述越是平静、超然好奇,读者就越会激动、不能自已。③原文“刚上小学那一年,朱革子在外面打碎了人家一块窗子上的玻璃,人家找上门来时,朱革子他爹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树条要抽朱革子,我见到他爷爷死死地抱住朱革子的爹,把朱革子隔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说:要打你就打我吧,不就是块玻璃嘛,我去赔人家就是了。我眼见着朱革子他爹挥舞柳树枝的那条手臂垂落下去”“从那一次开始,我就非常羡慕朱革子,因为他有爷爷奶奶”,小说以儿童的语言叙述日常生活,直接无雕饰,更能表现家庭关系的本相,直达深层的精神层面。答案:(1)C(2)C(3)①第一句话是二哥对父亲与爷爷奶奶之间尴尬关系的默认,内心无奈而痛苦。②第二句话是二哥认识到爷爷奶奶对我们的爱,体会到久违的亲情,内心激动而动情。③两句话反映出二哥对爷爷奶奶情感认知的改变。(4)①形成了陌生化效果:父子之间的关系在叙述中呈现出一种与现实不符的扭曲,却是“我”所认为的合理,形成内部张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带来更强烈的情感震撼:“我”与哥哥姐姐的天真与家庭的尴尬关系形成鲜明的反差,“我”的叙述越是平静、超然好奇,读者就越会激动、不能自已。③语言自然生动,独特新鲜:小说以儿童的语言叙述日常生活,直接无雕饰,更能表现家庭关系的本相,直达深层的精神层面。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①苏轼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②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③。[注]①辛未年苏轼从杭州升调京城,张弼(字乘道)送他到润州。②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③西汉贤士王生设法成就廷尉张释之的好名声。此处王生指张弼等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句词人劝友人归隐,“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意思不同。B.词人表示无论“江南”还是“塞北”自己都可以去,体现他随遇而安的心境。C.词人离任杭州后,仍然心系百姓,希望听到吴越一带农作物丰收的消息。D.下阕因事用典,连用几个相关典故表达了词人为人处世态度,含蓄而贴切。(2)词评家认为苏轼为官“造福百姓”“功成不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意思不同”错,两个“归去”都是归隐之意,意思相同。故选A。(2)题干中“造福百姓”“功成不居”提示我们要找到相关诗句加以理解,其中“功成不居”就是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与之相关的诗句是“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此句运用典故,庚桑:复姓,此处为庚桑楚,老子的弟子。庚桑楚治理地区受人民爱戴,而自认为无功。这里借指苏轼自己,由此说:“真过矣”。南荣:庚桑楚的弟子。此处指杭州百姓。根据注释可知,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苏轼治理杭州时治理西湖,为杭州百姓办了实事,受到百姓爱戴,想要为他建造生祠,而苏轼却请张弼转告百姓不要这么做,认为治绩应归功于乡贤。正体现苏轼为官“造福百姓”“功成不居”。答案:(1)A(2)杭州百姓感念苏轼,为他建造生祠,苏轼不赞成,认为治绩应归功于乡贤。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龙岗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荀子在《劝学》中说,能成为君子的人,同一般人的差别并不在天性上,而在于他们能“善假于物也”,这个“物”当然也包括“师”,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师”之作用在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曹操在《短歌行》中直接唱出“人生几何”,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笑自己“早生华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叹自己“廉颇老矣”。但在这些无奈感慨的背后,都隐藏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求。③年轻的我们更容易体会到的是“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欢乐,如果不把自己代入作者的身世中,就很难真切体会到李清照晚年那种“凄凄惨惨戚戚”的度日如年般的煎熬。【答案】(1)善假于物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生几何早生华发廉颇老矣(3)凄凄惨惨戚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善假于物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字:受)(2)人生几何早生华发廉颇老矣(重点字:颇)(3)凄凄惨惨戚戚(重点字:戚)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避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不战》)材料二: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就如冲①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②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节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注:①指郭冲,太康年间述《条亮五事》,材料二第一段即《条亮五事》相关内容。②指司马懿的儿子司马骏。(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亮尚不以延为万人A别统B岂得C如冲言D顿使E将重兵F在前G而以轻弱H自守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坚壁,指加固城墙和堡垒的屏障,与成语“坚壁清野”中的“坚壁”意思相同。B.侦候,指侦察兵,与《苏武传》中“募士斥候百余人俱”的“斥候”意思相同。C.垂,文中指将近,将要,与《报任安书》中“思垂空文以自见”的“垂”意思相同。D.难,文中指疑问、质疑,以此来表明作者裴松之要发表与上述内容不同的看法。(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战时,如果对方的实力比较强大,且补给丰富,就应该避其锋芒,以静制动。B.唐太宗讨伐刘武周的时候,和李道宗的看法一致,避免正面迎敌,最终不战而胜。C.郭冲所述司马懿在明知诸葛亮兵少力弱的情况下,仍因多疑撤兵,失去大好机会。D.《条亮五事》记载诸葛亮在得知大军压境时,大唱空城计,意在称颂诸葛亮的智慧。(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②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5)裴松之认为郭冲《条亮五事》所记载的内容并不可靠,理由有哪些?【答案】(1)BDG(2)C(3)B(4)①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这群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②司马懿必然认为我是在示弱,应该有强大的埋伏,(他一定)顺着山而逃走了。(5)①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镇守宛城,两人不可能相遇作战。②司马懿在明知诸葛亮兵少力弱的情况下轻易逃走,不符合常理。③诸葛亮不可能把重兵交给魏延,自己领弱兵守城。④郭冲宣扬司马懿短处,其子司马骏却深表赞同,这不合常理,以此佐证郭冲的记载不可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岂”表反问,其前一般要断开;“岂得如冲言”大意是“怎么可能如郭冲所说”,表意完整,其后断开;“而”表转折,连接的两个句子中间需要断开,应在“而”前断句,综上应在BDG三处断开。句意:诸葛亮既然都不让魏延率兵万人独自统帅,怎么可能如郭冲所说,突然让重兵交予魏延,而自己领弱兵独自守城?(2)C.“意思相同”有误,“垂”,将要;流传。句意:当时诸葛亮也获知司马懿马上攻打阳平;想让自己的著作流传后世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故选:C。(3)B.“最终不战而胜”错,原文表述为“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意思是“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故选:B。(4)①“深”,挖深;“挫”,挫败。译文: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这群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②“怯”,示弱,;“循”,顺着;“走”,逃跑。译文:司马懿必然认为我是在示弱,应该有强大的埋伏,(他一定)顺着山而逃走了。(5)文中说到“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镇守宛城,两人不可能相遇作战;还说到“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司马懿在明知诸葛亮兵少力弱的情况下轻易逃走,不符合常理;还说到“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诸葛亮不可能把重兵交给魏延,自己领弱兵守城;还说到“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郭冲宣扬司马懿短处,其子司马骏却深表赞同,这不合常理,以此佐证郭冲的记载不可靠。答案:(1)BDG(2)C(3)B(4)①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这群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②司马懿必然认为我是在示弱,应该有强大的埋伏,(他一定)顺着山而逃走了。(5)①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镇守宛城,两人不可能相遇作战。②司马懿在明知诸葛亮兵少力弱的情况下轻易逃走,不符合常理。③诸葛亮不可能把重兵交给魏延,自己领弱兵守城。④郭冲宣扬司马懿短处,其子司马骏却深表赞同,这不合常理,以此佐证郭冲的记载不可靠。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们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对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用计谋使他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这群乌合之众,一定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材料二: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遣魏延等军队合兵向东,只留有不足一万人守城。司马懿亲率大军二十万抵挡诸葛亮,恰好与魏延军队错道,直接开到阳平,距离六十里路时,其侦查哨兵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当时诸葛亮也获知司马懿马上攻打阳平,大战在前,考虑与魏延军队合兵,但是军队已经走远,派人令军队回防,恐怕时间也来不及,将士失色,都不知道如何应对。诸葛亮神态自若,命令军中都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命令打开四方城门,出几个人于城门前扫地。司马懿经常说诸葛亮谨慎持重,但是很少见到其示弱,因此怀疑有伏兵,于是领军向北依山而走。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与身边的参谋说话时,拊手大笑,说“司马懿必然认为我是在示弱,应该有强大的埋伏,他一定顺着山而逃走了。”等司马懿的侦察兵回复情况,跟诸葛亮所言一致。司马懿知晓后,非常后悔。问:按记载阳平在汉中。诸葛亮在阳平时,司马懿还只是荆州都督,镇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后,才与诸葛亮相抗衡。魏明帝曾经派遣司马懿从宛城途经西城伐蜀,正值大雨,未成。这前后,在阳平根本没有战争记载。即便如郭冲所言,司马懿既然统领二十多万军队,已经探知其兵少力弱,如果怀疑有伏兵,正可以设防慢攻,何至于迅速撤退?根据魏延记载,“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即请兵万人,与其分道在潼关相会,诸葛亮并未答应;魏延认为诸葛亮怯弱,感叹自己才不尽其用。”诸葛亮既然都不让魏延率兵万人独自统帅,怎么可能如郭冲所说,突然让重兵交予魏延,而自己领弱兵独自守城?况且郭冲与扶风王说,彰显司马懿的劣迹,面对人子揭其父的短处,理所不容,居然说“扶风王慨然赞同郭冲所说”,就可以知道该叙事都为子虚乌有。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A,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B。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小说不再是“雕虫小技”,⑤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⑥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书,⑦是“为人生”的文学,⑧是“经国之大业”,⑨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伟大事业。⑩我们无法想象,⑪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⑫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A目的在于揭出病苦B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2)语句②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语句③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⑫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解答】(1)A处,根据“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引起疗救的注意”可知,此处可填“目的在于揭出病苦”。B处,根据“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及下一段“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可知,此处填“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2)语句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提升”;语句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句式杂糅,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⑫“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语序不当,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答案:(1)A目的在于揭出病苦B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2)语句②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语句③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⑫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7.(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源用语基础知识》课件
- 2024建材销售工作计划范文
- 学校开展卫生保健活动计划
- 2024中班安全工作计划例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 2024年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报告
- 2024年全国外贸跟单员工作计划
- 《旅游心理学·激励》课件
- 民政工作基本思路
- 2024年度小班安全工作计划
- 大气环境化学课件 第四章 对流层气相化学
- E英语教程1unit1-5教案
- 杭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
- 学院培训费管理办法
- GB/T 5231-2001加工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
- GB/T 27806-2011环氧沥青防腐涂料
- GB/T 11170-2008不锈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 2023年现行建筑施工规范目录
- 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普查实施方案设计
- 工程变更联系单【范本模板】
- hsk教程5上练习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