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杭州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培优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就梁庄村而言,整体的、以宗族、血缘为中心的“村庄”正在逐渐淡化、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虽然,作为村庄中的大姓氏,仍然会有安全感和主人翁感,但这种感觉已经被削弱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与此同时,村庄的规划,村庄家庭之间的内在联结,都在发生变化。村庄的最好位置往往是最有钱的住户,并以此形成村庄新的等级与阶层。而宗族家庭之间的感情往往很淡,尤其是新一代家庭,人们各自出门打工,春节回来一聚。对于村庄的政治事务、公共事务,譬如选举、修路、砖厂的去留、学校的建设,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家庭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父母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孩子各种行为规范,变为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劳,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只有单纯的金钱关系。而随着学校在村庄的停办——它可以看做是统摄整个村庄向上精神的象征物,随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去世——他们往往是村庄的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村庄从内部开始溃败,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这一溃败意味着中国最小的结构单位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个体失去了大地稳固的支撑。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地。它意味着,孩童失去了最初的文化启蒙,失去了被言传身教的机会和体会温暖健康人生的机会。它也意味着,那些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独特个性与独特品质正在消失,因为它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存在地。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摘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给空间划分方向和位置的,只能是血缘的坐标,因为血缘坐标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B.随着人口的不断繁殖,社群的土地面积不断向外无限扩大,因此,社群分裂成为必然现象。C.籍贯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是血缘性的地缘。D.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结成社群,从而将血缘和地缘分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里,“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是一个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社群概念。B.在中国乡土社会,村子里的“客边”“新客”“外村人”很难获得身份认同,说明血缘关系的力量强大。C.以宗族、血缘为中心的梁庄村,现如今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其根本原因是地缘和血缘的淡化。D.村里人平时各自出门打工,逢年过节会回家祭祖,这说明宗族家庭间情感虽在淡化,但血缘关系仍发挥着作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贵州台江县南刀村是一个偏远的苗族村寨,交通很不便。很多村民选择到村里人缘好、信誉高的小卖部或电商服务站去购买生活必需品。B.浙江衢州市柯城区白云街道春江月苑小区常给业主发红包、送年货,小区居住氛围和谐,邻里关系融洽,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C.同一个地方的人到外面做生意,会自动抱团,遇到什么难事大家一起解决。他们在家乡也不见得亲厚,但出来以后就变得像一家人。D.江西罗溪周氏族人迁徙定居青岚湖畔,不断开枝散叶,向外扩张,构成以共同的风俗习惯和规范为纽带的自治群体“十八周”村落。(4)类似梁庄,“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假如你是大学生村官,你打算如何改变这种乡村局面?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2.(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哦,香雪(节选)铁凝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寒寒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②一轮满月升起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⑤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幹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寒寒窣宰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⑥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某读者认为画波浪线处将小溪写得活灵活现。小溪是如何被写活的?请你写一则批注。(60字以内)⑦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门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⑧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⑨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⑩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⑪哦,香雪!香雪!(1)某读者在画波浪线处这样批注:读到这里,忍不住在心里(填一词语)地呼唤:“哦,香雪!香雪!”群山被感动了,我也被感动了,因为(补充一段话,60字以内)。(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通过呈现“小时候”“长大了”“现在”三个时间段里香雪的各种害怕,与后文形成抑扬,凸显了人物形象。B.第④段中“大山原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形成排比,表现了香雪夜归时心理的变化。C.第⑧段以全知视角,用类似电影的长镜头,由远及近,逐步呈现台儿沟姑娘们迎接香雪回家的场景,为下文香雪被感动蓄势。D.作为小说中的核心物象,铅笔盒是知识、文明的代名词。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实质上是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山外文明的向往。(3)选文第②段关于香雪夜归途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通过对山谷、小路等景物的描写,突出月色皎洁,为香雪只身走完夜路做铺垫。B.本段借衰败的秋草、丛生的荆棘怪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充满诗意。C.本段用三个“还有”不断转换香雪月夜所见之景,反映了她恐惧心理逐渐缓解的过程。D.此段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对西山口幽黑寂静环境的描写,引出下文与铅笔盒相关的内容。(4)文中四次写到月亮的变化,并点明“它(月亮)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请梳理香雪夜归的心理“路程”。(5)批注是人们品析文章常用的方法,请根据要求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进行批注。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客至杜甫舍①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②市远无兼味③,樽酒家贫只旧醅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①舍:指诗人所居的成都浣花溪草堂。②盘飧:盘中菜肴。③无兼味:指菜肴很简单。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④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B.《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C.《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D.《登高》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2)古人饮酒赋诗,诗情酒意,从来都是相影相随。《登高》《客至》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杭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2)《琵琶行》中“,”两句通过比喻写出了音乐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3)同样写赤壁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江水的汹涌。(4)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写出了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杜甫《登高》中“”写出的是秋日他乡之客远离故土的悲苦。(5)叠词常可增强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如宋词中“,”。(6)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中的“,”,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复返斋”。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①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节选自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注】①赵德:潮州潮安人,号天水先生。(1)材料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衙推官A专勾B当州C学D以督生E徒F兴恺悌之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字含义丰富,“则耻师焉”“巫医乐师”“圣人无常师”中“师”的意思各不同。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道”意为风尚,与材料乙中“道之以政”的意思相同。C.“其皆出于此乎”与“其可怪也欤”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二者作用不同。D.“郯子之徒”的“之”与材料乙中“能知先王之道”的“之”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甲通过三组对比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其可怪也欤”一句充分展现作者强烈的慨叹之情。B.材料甲中韩愈以郯子等人贤能不及孔子,但孔子仍谦逊地认为几个人一起必然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为例,来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C.材料乙中韩愈认为刺史县令应该亲自当老师,否则乡里的年轻人没有处所可以从师学习,表明地方官员应该重视当地教育。D.材料乙中韩愈认为儒学中的德礼应该通过学校教育来推行,并认为要以通晓儒家经典且知先王之道的君子为师,足见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5)韩愈的散文多针砭时弊,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原本的现实世界,A。现实世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①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认识它,观察它,改变它。但人类同时还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就是传播到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它不是我们目睹的世界,②而是别人用电话、报纸、电视、微信以及各种媒介(不一定是大众媒体)传播给我们的世界。它必须依赖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关注了它,它才存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过自身直接获得的信息实在太少,对生活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来自传播。比如,大家知道唐朝李白写诗,北京有一个动物园老虎咬死了人,美国总统对中东问题发表谈话,印尼发生了地震……如果B,或者传播了没有被关注,那么,它们仍然属于现实的世界,而不是舆论的世界。传播来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日日在更新,时时在更新。除了少数带有明显破绽的信息,③再除去息息相关切身利益必须亲自核实的信息,绝大部分人都会假定它是真的。否则,我们将在现实世界寸步难行。那么,这个传播过来被人类关注的舆论世界,到底能不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现实世界?答案当然是“不能”!就像电脑视窗里的信息,不可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硬盘信息一样。(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句子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7.(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二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1)下列句子中的“教”和“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中的“教”,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学校寝室窗口教大树挡住了阳光。B.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教我们切莫张扬!C.好好的一张画儿教墨水把它给染了。D.钢笔教我搞坏了,我得按原价赔偿。(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你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不断刷新人类的认知,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学习的新思考。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杭州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就梁庄村而言,整体的、以宗族、血缘为中心的“村庄”正在逐渐淡化、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虽然,作为村庄中的大姓氏,仍然会有安全感和主人翁感,但这种感觉已经被削弱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与此同时,村庄的规划,村庄家庭之间的内在联结,都在发生变化。村庄的最好位置往往是最有钱的住户,并以此形成村庄新的等级与阶层。而宗族家庭之间的感情往往很淡,尤其是新一代家庭,人们各自出门打工,春节回来一聚。对于村庄的政治事务、公共事务,譬如选举、修路、砖厂的去留、学校的建设,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家庭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父母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孩子各种行为规范,变为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劳,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只有单纯的金钱关系。而随着学校在村庄的停办——它可以看做是统摄整个村庄向上精神的象征物,随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去世——他们往往是村庄的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村庄从内部开始溃败,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这一溃败意味着中国最小的结构单位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个体失去了大地稳固的支撑。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地。它意味着,孩童失去了最初的文化启蒙,失去了被言传身教的机会和体会温暖健康人生的机会。它也意味着,那些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独特个性与独特品质正在消失,因为它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存在地。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摘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给空间划分方向和位置的,只能是血缘的坐标,因为血缘坐标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B.随着人口的不断繁殖,社群的土地面积不断向外无限扩大,因此,社群分裂成为必然现象。C.籍贯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是血缘性的地缘。D.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结成社群,从而将血缘和地缘分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里,“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是一个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社群概念。B.在中国乡土社会,村子里的“客边”“新客”“外村人”很难获得身份认同,说明血缘关系的力量强大。C.以宗族、血缘为中心的梁庄村,现如今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其根本原因是地缘和血缘的淡化。D.村里人平时各自出门打工,逢年过节会回家祭祖,这说明宗族家庭间情感虽在淡化,但血缘关系仍发挥着作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DA.贵州台江县南刀村是一个偏远的苗族村寨,交通很不便。很多村民选择到村里人缘好、信誉高的小卖部或电商服务站去购买生活必需品。B.浙江衢州市柯城区白云街道春江月苑小区常给业主发红包、送年货,小区居住氛围和谐,邻里关系融洽,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C.同一个地方的人到外面做生意,会自动抱团,遇到什么难事大家一起解决。他们在家乡也不见得亲厚,但出来以后就变得像一家人。D.江西罗溪周氏族人迁徙定居青岚湖畔,不断开枝散叶,向外扩张,构成以共同的风俗习惯和规范为纽带的自治群体“十八周”村落。(4)类似梁庄,“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假如你是大学生村官,你打算如何改变这种乡村局面?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D(4)①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祠堂、修族谱等行为,强化村庄人员的宗族血缘意识,以此来作为稳定村庄的力量。②村庄需要有统摄向上精神的象征物。因此。我们需要重建村庄的精神文化中心,比如建立村民俱乐部等。③村庄需要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村里核心人物的带动作用,扩大他们的影响力,提高整个村庄的道德水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1)A.“只能是血缘的坐标”说法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一第一段“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可知,应是“这是血缘的坐标”,而不是“只能是”。B.“社群的土地面积不断向外无限扩大”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可知,不是“无限扩大”,而是“机会很有限”。D.“从而将血缘和地缘分离”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可知,“将血缘和地缘分离”是“相当困难”的。故选:C。(2)C.“其根本原因是地缘和血缘的淡化”中“根本原因”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就梁庄村而言,整体的、以宗族、血缘为中心的‘村庄’正在逐渐淡化、消亡”可知,没有提到是“根本原因”。故选:C。(3)原句强调血缘和地缘的合一。A.“村民选择到村小卖部或电商服务站购买生活必需品”只体现地缘,体现不出血缘。B.“邻里关系融洽”只体现地缘,体现不出血缘。C.“出来以后就变得像一家人”只体现地缘,体现不出血缘。D.“周氏族人”体现了血缘关系,“迁徙定居”体现了地缘。所以体现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故选:D。(4)①依据材料一第一段“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可知,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祠堂、修族谱、召集宗族会议等行为,不断地提升强化村庄人员的宗族血缘意识,让他们知道不管世代间人口怎么繁殖,最终都是同一血缘的。②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变为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劳,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只有单纯的金钱关系。而随着学校在村庄的停办——它可以看做是统摄整个村庄向上精神的象征物”可知,村庄需要有统摄向上精神的象征物。因此,我们需要重建村庄的精神文化中心,比如建立村民俱乐部、定时召集村民进行多项集体活动、组织学生精神文明学习等。③依据材料二第二段“随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去世——他们往往是村庄的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村庄从内部开始溃败,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这一溃败意味着中国最小的结构单位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个体失去了大地稳固的支撑”可知,村庄需要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村里核心人物,即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让他们起到带动作用,无论是言行教育,还是实践教导,扩大他们的影响力,提高整个村庄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以此改变乡村的不稳固。答案:(1)C(2)C(3)D(4)①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祠堂、修族谱等行为,强化村庄人员的宗族血缘意识,以此来作为稳定村庄的力量。②村庄需要有统摄向上精神的象征物。因此。我们需要重建村庄的精神文化中心,比如建立村民俱乐部等。③村庄需要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村里核心人物的带动作用,扩大他们的影响力,提高整个村庄的道德水平。2.(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哦,香雪(节选)铁凝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寒寒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②一轮满月升起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⑤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幹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寒寒窣宰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⑥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某读者认为画波浪线处将小溪写得活灵活现。小溪是如何被写活的?请你写一则批注。(60字以内)⑦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门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⑧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⑨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⑩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⑪哦,香雪!香雪!(1)某读者在画波浪线处这样批注:读到这里,忍不住在心里深情(填一词语)地呼唤:“哦,香雪!香雪!”群山被感动了,我也被感动了,因为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感动着我;人们的热情感动着我;古老的大山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也感动着我(补充一段话,60字以内)。(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①段,作者通过呈现“小时候”“长大了”“现在”三个时间段里香雪的各种害怕,与后文形成抑扬,凸显了人物形象。B.第④段中“大山原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形成排比,表现了香雪夜归时心理的变化。C.第⑧段以全知视角,用类似电影的长镜头,由远及近,逐步呈现台儿沟姑娘们迎接香雪回家的场景,为下文香雪被感动蓄势。D.作为小说中的核心物象,铅笔盒是知识、文明的代名词。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实质上是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山外文明的向往。(3)选文第②段关于香雪夜归途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段通过对山谷、小路等景物的描写,突出月色皎洁,为香雪只身走完夜路做铺垫。B.本段借衰败的秋草、丛生的荆棘怪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充满诗意。C.本段用三个“还有”不断转换香雪月夜所见之景,反映了她恐惧心理逐渐缓解的过程。D.此段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对西山口幽黑寂静环境的描写,引出下文与铅笔盒相关的内容。(4)文中四次写到月亮的变化,并点明“它(月亮)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请梳理香雪夜归的心理“路程”。(5)批注是人们品析文章常用的方法,请根据要求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进行批注。【答案】(1)深情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感动着我;人们的热情感动着我;古老的大山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也感动着我。(2)C(3)B(4)夜行开始时的恐惧;拥有铅笔盒后获得自尊的满足;想起父母生活不易而心怀愧疚;重温台儿沟淳朴人情的欢乐幸福。(5)第一处示例:将小溪人格化,通过连续的动作状态描写,比如高昂地歌唱、欢腾地奔跑、撞击石块、溅起浪花,表现出小溪的轻松、欢快。第二处示例:深情地呼唤。香雪独自夜行三十里,她由自卑封闭跨越到自信开放,是一次心灵的觉醒和成长,让读者为她感到自豪。【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要求合理答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批注。【解答】(1)根据“哦,香雪!香雪!”的语境及与“呼唤”的搭配可知,第一空可填深情。第二空为续写,实际上是写自己阅读的感受,开放性较强,合理即可。示例: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感动着我;人们的热情感动着我;古老的大山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也感动着我。(2)C.“全知视角”错误,应该是香雪的“有限视角”。故选C。(3)B.“凄凉的意境”错误,这个氛围不是悲凉的,伤感的,应该是“清幽”,渲染香雪夜行的恐惧。故选B。(4)第一次写月亮在第二段:“一轮满月升起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在这段前,第一段写了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此处写月亮,是为了渲染这种恐惧。第二次写月亮是在第四段:“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这次描写是在香雪“仔细端详”铅笔盒之后“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第三次写月亮是在第五段:“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香雪想象台儿沟今晚发生的一切:“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香雪愧疚的内心投射在月亮上,月色就暗淡了。第四次写月亮是在第九段:“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因为香雪“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这些人一晚上在找香雪,让香雪体会到台儿沟人们的淳朴,想到关心他的姐妹们,想到曾经的玩闹时光,心里是幸福的。(5)第一处,作答时,要答对手法并分析艺术效果。小溪的“歌唱”“奔跑”等使其具有了人的动作和心理,从“高昂”与“欢腾”可知小溪的欢快,同时,这也是在传达处香雪摆脱恐惧后内心的欢快,所以,作者用了一连串动作状态的描写,表现行路中的人物心情。第二处,从呼唤的内容“哦,香雪!香雪!”来看,“呼唤”是表达情感的,而且人名的重复,表达赞美之深,所以填“深情地”。我感动的原因是小说写了香雪一个人走夜路,从一开始的“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到内心如小溪在“欢腾着向前奔跑”,她变得勇敢。而且她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铅笔盒,感觉“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她变得不自卑了。这段走夜路的经历,让香雪从心灵上成长起来,令读者也为她欢呼、赞叹。答案:(1)深情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感动着我;人们的热情感动着我;古老的大山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也感动着我。(2)C(3)B(4)夜行开始时的恐惧;拥有铅笔盒后获得自尊的满足;想起父母生活不易而心怀愧疚;重温台儿沟淳朴人情的欢乐幸福。(5)第一处示例:将小溪人格化,通过连续的动作状态描写,比如高昂地歌唱、欢腾地奔跑、撞击石块、溅起浪花,表现出小溪的轻松、欢快。第二处示例:深情地呼唤。香雪独自夜行三十里,她由自卑封闭跨越到自信开放,是一次心灵的觉醒和成长,让读者为她感到自豪。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客至杜甫舍①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②市远无兼味③,樽酒家贫只旧醅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①舍:指诗人所居的成都浣花溪草堂。②盘飧:盘中菜肴。③无兼味:指菜肴很简单。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④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B.《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C.《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D.《登高》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2)古人饮酒赋诗,诗情酒意,从来都是相影相随。《登高》《客至》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1)B(2)《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要理解有关写酒的诗句,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1)B.“夸张多病时间之长”有误,“百年”指晚年。故选:B。(2)《登高》里写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大意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诗人本来心理有许多愁,愁国事,愁个人处境不好,现在又多病更愁了,本想借酒消愁,但现在因病断酒,各种愁绪郁结于心,不能派遣,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客至》里写到“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大意是“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隔年的陈酒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答案:(1)B(2)《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客至》译文: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隔年的陈酒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赏析: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颈联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杭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2)《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两句通过比喻写出了音乐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3)同样写赤壁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白露横江”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江水的汹涌。(4)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出了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写出的是秋日他乡之客远离故土的悲苦。(5)叠词常可增强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如宋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6)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复返斋”。【答案】(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白露横江卷起千堆雪(4)万类霜天竞自由万里悲秋常作客(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哺)(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重点字:幽、咽)(3)白露横江卷起千堆雪(重点字:卷)(4)万类霜天竞自由万里悲秋常作客(重点字:竞)(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重点字:觅)(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重点字:樊、笼)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①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节选自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注】①赵德:潮州潮安人,号天水先生。(1)材料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衙推官A专勾B当州C学D以督生E徒F兴恺悌之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师”字含义丰富,“则耻师焉”“巫医乐师”“圣人无常师”中“师”的意思各不同。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道”意为风尚,与材料乙中“道之以政”的意思相同。C.“其皆出于此乎”与“其可怪也欤”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二者作用不同。D.“郯子之徒”的“之”与材料乙中“能知先王之道”的“之”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甲通过三组对比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其可怪也欤”一句充分展现作者强烈的慨叹之情。B.材料甲中韩愈以郯子等人贤能不及孔子,但孔子仍谦逊地认为几个人一起必然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为例,来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C.材料乙中韩愈认为刺史县令应该亲自当老师,否则乡里的年轻人没有处所可以从师学习,表明地方官员应该重视当地教育。D.材料乙中韩愈认为儒学中的德礼应该通过学校教育来推行,并认为要以通晓儒家经典且知先王之道的君子为师,足见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5)韩愈的散文多针砭时弊,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ADF(2)B(3)C(4)①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②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5)都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材料一针对的是“师道之不传”的不良风气,材料二针对的是“学疾日久”的社会弊病。都用事实来作论证材料:材料一用“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事实,和“圣人无常师”点明“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之关键;材料二用当时人才不成、乡风不正等事实,”提出推行道德礼教的重要性。【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充当衙推官”,是完整一句话,需要断开。“州学”是固定名词,联系前文“此州学废日久”可以判断出“州学”是固定名词,不可以断开。“生徒”指学生、门徒,固定称谓不分开;另外可以根据“兴恺悌之风”推断“督生徒”是一个动宾搭配,不可以断开。故选:ADF。(2)B.“道”的意思不同,材料乙中“道”通“导”,教导,句意:用政令来训导百姓。故选:B。(3)C.“否则乡里的年轻人没有处所可以从师学习”理解有误,不是没有处所,而是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故选:C。(4)①重点词语:相若,和……相比;师,“以……为师;谀,谄媚。句意: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②重点词语:邑,城镇;忠信,忠实诚信的人;岂……耶,难道……吗。句意: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5)材料一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不良风气,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材料二针对“此州学废日久”的问题进行批判,从反面例子“刺史县令”不做表率,“里闾后生无所从学”的方面论述人才不成、乡风不正等事实,“赵德秀才”“延请赵德担任海阳县尉”的事迹强调了推行道德礼教的重要性。答案:(1)ADF(2)B(3)C(4)①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②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5)都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材料一针对的是“师道之不传”的不良风气,材料二针对的是“学疾日久”的社会弊病。都用事实来作论证材料:材料一用“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事实,和“圣人无常师”点明“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之关键;材料二用当时人才不成、乡风不正等事实,”提出推行道德礼教的重要性。参考译文:甲: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盐城工学院《大学物理上》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大学《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许昌学院《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集锦
- 徐州工程学院《民间艺术创新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水电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打造特色教学品牌计划
- 生物科技前沿讲座安排计划
- 信阳师范大学《舞蹈Ⅰ(形体、民族舞)》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数据分析在医疗决策中的应用总结计划
- 《政府采购方式》PPT课件.ppt
- 张店三中关爱困境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 维生素D实用PPT课件PPT课件
- CSR 蓝牙开发指南
- 城市排水管网项目经济评价效益分析
- 《20211国标给排水专业图集资料》04S531-4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阀门井
- 基坑降水专项方案与降水计算
- 外来车辆及随车人员安全告知书
- 碳酸丙烯脂吸收二氧化碳
- 美国宪法中英文对照版
- 关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