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2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2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2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2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2一.名著导读(共1小题)1.(2023秋•西城区校级期末)《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评价探春、王熙凤呢?请从二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2.(2023秋•房山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先天拥有“口语脑”。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不仅如此,即使阅读一篇小说也能够在短期内增强左侧缘上回、角回与右侧颞叶后部等经典阅读脑区的功能连接,引发多脑区间的协同工作。更广泛地说,阅读对大脑的重组并不局限在与阅读相关的脑区中、由于故事情节所激发的想象,阅读还能够影响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以及与肢体动作有关的感觉运动区。同时,还有研究发现阅读对注意力的培养和社会共情能力也具有促进作用。可以说,阅读对大脑的重组是一场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风暴。(取材高丹琪、刘丽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单一的脑区不能完成复杂的阅读任务,阅读过程的实现伴随着多脑区的协同合作。大量研究一致发现,大脑左半球存在两条经典的阅读通路:一条是从枕叶(视觉加工区),经过顶叶、到达前额叶的背侧语音通路;另一条是从枕叶,经过颓下回,到达额下回的腹侧语义通路、在起步阶段,学习者更多依靠背侧的语音通路完成阅读。首先建立字形—语音的映射,再利用口语中已有的语音—语义映射,实现从字形到语音再到语义的通达。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习者不再依靠语音作为字形和语义之间的桥梁,而是建立起字形—语义的直接映射。此时,腹侧的语义通路成为更加高效的阅读通路。由于不同学习阶段所依赖的阅读通路不尽相同,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学生利用的实际阅读通路选择教学方法。在阅读通路上,有两个脑区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是经典阅读脑区——视觉词形区。该脑区最初并非用于加工字形,但由于不断受到视觉文字符号的刺激,最终成功为加工字形特别“挤出”了一部分资源。视觉词形区是两条阅读通路的起点,如果没有它的出现,阅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学习初期,为了尽快建立起视觉文字加工区,需要鼓励学生持续、大量地接触文本材料,这提示教师应当尽早将阅读活动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为“阅读脑”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独特的汉语阅读脑区。因汉语区别于拼音文字,具有独特的二维空间结构。所以在汉语阅读研究中,经常发现左侧额中回的特异激活。左脑额中回的作用是利用书写动作线索加强对汉字字形的记忆。所以,学习汉语阅读,离不开动手抄写的练习。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如按笔画顺序书写等。阅读虽然会形成神经元连接,改变大脑的结构,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这种改变并非“一劳永逸”。如果长时间不阅读,这些连接就会退化。如果一个人天天看短视频,很少阅读,那么原来负责阅读的神经元就会慢慢适应视频,从而降低阅读效率。阅读速度还会受阅读视野的影响。一般人在同一时间只能看到几个字,称为点阅读;而有些人经过训练可以同时看到一片文字,称为面阅读。阅读时眼睛凝视文字,视线停留的时间也与阅读速度有关。这一时间与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有关。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实际上就是记忆的强度。换句话说,你的记性好,知识储备丰富,你凝视文字理解意思需要花费的时间就短,阅读的速度就快。阅读的脑机制极其复杂,对“阅读脑”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大脑的阅读认知将更加深入,人类阅读之谜终将破解。(取材高丹琪、刘丽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先天的口语脑是形成后天的阅读脑的基础。B.“脑的神经可塑性”是形成阅读脑的前提之一。C.研究发现阅读训练可修剪相关脑区的神经突触。D.阅读故事可对人的记忆力和肢体运动产生影响。(2)材料一中,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的实验不能证明的观点是A.受到某种刺激后,大脑会进行特定的重组。B.未经阅读训练的文盲的左脑中没有梭状回。C.有阅读能力者的视觉词形区对文字更敏感。D.后天的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具有塑造作用。(3)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是基于“两条经典阅读通路”这一科学发现的一项是A.对于刚接触阅读的儿童,学习新课文时,要多出声朗读。B.在通路过渡阶段,对不同难度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策略。C.对于英语等拼音文字,初学者应多动手抄写字母和单词。D.让儿童尽早接触阅读,有助于促进视觉词加工区的形成。(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阅读效率的因素的一项是A.读者的社会共情能力。B.阅读依赖的阅读通路。C.读者阅读视野的大小。D.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5)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具体阐释阅读与大脑之间的相互关系。3.(2023秋•东城区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槐树底下搭戏台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座戏台。戏台,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显赫地坐在视觉的高处,与四周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与日常重复的劳动生活划分开的区域,会生出许多激动人心的画面。农村人对戏台真是太热爱了,他们把唱戏看作是村庄的脸面,村庄的荣光。一年能开上两台戏,庄稼汉外出走动那得挺起胸脯仰起脸。戏台,拢着几千年中国人的梦想。“演朝野奇闻兴废输赢可鉴,唱古今人物是非曲直当资。”大幕二幕打开,活生生的历史开合在人间的戏台上。都知道是假,可观众偏偏喜欢。一场戏的开演,让人联想到一日又一日的生活与反复呈现的乡村季节,戏台连着庄稼人过日子的心心念念。那一刻,丢下焦苦,放下农事,美美地望上一眼,望过去,也就望见了虚虚幻幻的来日方长。我见过山西省万荣县孤山脚下的北宋石碑,碑上记录着民间集资建造的最早的戏曲舞台。历史上,山西有过六次大移民,移民们不惮万里跋涉、背井离乡,身处异地,面对与出生地区迥异的方言、风俗习惯,在精神上急需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家乡戏”作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自然也被带到了迁徙地,“音随地改”,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韵味的杂交戏剧。乡戏唱起,星光的闪烁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一刻,出门的人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望着乡戏,听着乡音,看着老树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鸦,那眼泪便一次次地滴落在胸口。要说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肯定是戏台。一年中最值得记住的喜庆是从秋收后的锣鼓声开始的。秋罢,粮食丰收了,一台戏水到渠成。只要唱戏了,生活就进入了最饱满最恣意的时刻。很多人你平常想不起来,在你就要将他忘掉的时候,一转身却和他在戏台下碰面了。舞台是一扇窗户,如果你是演员,你可以由此而向外观望。舞台是四维空间,如果你是观众,它是你观望过往和现实的途径。台上锣鼓家伙一响,台下黑乎乎清一色核桃皮般的脸上,会漾开一片十八岁的春光。走到天涯海角的家乡人,到了过会【注】的节点上,再忙也要找一个借口,回乡看戏去。“回乡看戏”,啥时候念着了,心会吊在腔子里咣咣响。“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四个龙套,一个主将,舞台上转一个圈就一下从长安北上出了雁门关。戏剧脸谱也好看,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概括。生活中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的人脸,被勾勒、放大、夸张,成了戏剧的脸谱。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媒婆嘴角那一颗超级大痦子等,夸张着人们的趣味。从前的舞台上没有麦克,声音不装饰,将自身当作舞台的一部分,尽量让音乐从人烟当中响起,那热闹嘈乱到极致。现在不是了,变幻无穷的灯光让戏剧成为声光电的世界。在乡村,深秋一场戏结束后,冬天才真正开始。村庄成了麻雀的世界,它们把饥饿和焦躁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冬天里的乡村就像黑白电影,而人们在黑白世界里,想着明年春来的第一场戏。女人们冬天里看不得男人闲着,日常生活中会对他们施以一些小惩罚。女人们总喜欢制造一些生活的叽噪打闹,喜欢在冬天里交出眼眶中的泪水。女人喜欢把戏说和现实比较,喜欢冲击感官亦打动心灵的戏。戏让她们更有远见也更懂得生存的智慧。几场戏看过,人生历练的真相所知越多,女人就越显灵动。记得有一年麦黄时节,山外我姑姑家的女儿爱苗进山里来看我。我和爱苗胳膊上挂了丝巾当水袖,两个人在炕上对唱《断桥》,小奶奶坐在对面炕上咧开嘴笑。细碎的阳光紧贴在她的头发上闪着光辉,她的眼睛随着我们的表演渐渐湿润。人这一辈子有多少人事可以入戏?戏剧人生,人生戏剧,它就埋伏在村庄那头,随时可能扑向我们。乡下飘着粮食成熟的味道,我总是在乡下才会认清自己。在乡下,我的反省与幻想绝佳,舞台上生动的时光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姐儿哪门前一棵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前晌唱的梁山伯,后晌又唱祝英台……”一台戏就是一个季节的驿站。庄稼人从大地深处直起身子,暮色斑驳迷幻,在看见戏台的刹那,所有人的心变得澄明如镜。生命充满了生与死、爱与恨,充满感知又处在未知。生存之外,精神在循迹攀升。一台戏结束后,庄稼人便找到了白天与夜晚交替的节奏和韵律,找到纾解、释放、安稳,然后进入周而复始的劳动之境。(取材于葛水平的同名散文)【注】过会: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指通常在每年岁时年节(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进行的集体游艺活动。(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显赫地坐在视觉的高处显赫:明显B.戏台连着庄稼人过日子的心心念念心心念念:心里老是想着的(东西)C.夸张着人们的趣味夸张:形容言过其实D.找到纾解、释放、安稳纾解:缓解(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戏台在村庄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B.作者以山西历史上的六次移民为例,阐释了戏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C.即便在天涯海角也要回乡看戏,说明村民对“乡戏”有着独特情感。D.作者认为过去戏台上没有麦克,声音嘈杂,不如现在的舞台效果好。(3)文中写到:“要说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肯定是戏台。”戏台为什么“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2023秋•东城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饮酒五首(其一)【1】元好问【2】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注释:【1】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辞去官职,过起半隐居的生活,仿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写下《饮酒》诗五首,本诗为其一。【2】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了时令与居住环境,意境幽远。B.颔联写诗人独饮美酒,突出了凄凉之感。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皎洁的月光。D.尾联中两个“万古”的内涵不完全相同。(2)后人评价元好问此诗颇有陶渊明“恬淡”的风格,请你从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四.默写(共1小题)5.(2023秋•延庆区期末)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1)《过秦论》中,写秦国灭亡,国君被杀,遭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总结秦亡的原因在于:“”。(2)《锦瑟》诗中“,”,抒发了“此情”直到现在还在追忆,在当时心里却一片茫然、惆怅。(3)高适《燕歌行》中“,”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将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将领和兵士的矛盾,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4)《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江流曲折、月照花林的景象,既点缀着月夜的原野,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5)《伶官传序》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自然之理也”。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6.(2023秋•怀柔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①,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②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节)[注]:①隐囊:靠枕。②鹿独:流离颠沛的样子。(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冠:冠礼,指成年B.射则不能穿札札:书信C.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顾:通“雇”D.当尔之时,诚驽材也驽:才能低下平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事遍于经史/列器玩于左右B.以启寤汝耳/以此销日,以此终年C.梁朝全盛之时/施之世而无所用D.求诸身而无所得/被褐而丧珠(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因此天机,倍须训诱趁这个时候,(对他们)应该加倍训育诱导B.有识旁观,代其入地有认识他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能)替他钻到地下去C.有学艺者,触地而安有学问和技艺的人,随处可以安身D.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由此看来,怎么可以不自我勉励呢(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少时读《礼》《传》《诗》《论》,等到成年后就更该再接再厉,成就一番功业,否则就会碌碌无为。B.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就应该以读书为重,不要涉猎农商工技,否则即使因家世荫庇,也只能是醉酒饱食,无所事事以终余年。C.作者为告诫后世子孙勤奋学习,在文中列举了大量反例,使用很多对称句式生动描绘出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子弟的丑陋面目。D.作者将梁朝某些贵族子弟全盛与衰败后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将战后俘虏的两种不同结局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勤学的重要性。(5)作者在告诫后世子孙的家训中,指出了拥有学问的重要性,对此,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7.(2023秋•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②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④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注释:【1】放:依据。(1)请用自己的话解释③⑤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利的态度,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8.(2023秋•丰台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①当代书法讲究形式美,鲁迅是研究现代美术与形式美的先驱者,他的著作,基本都是由他自己设计,A书法字体的选择,B图案设计的有无,都是相当用心。②如果看看《野草》,看看《且介亭杂文》,看看《南腔北调集》这些书的封面,都能感觉到一种雅致之美,一种空白之间的那种极简约的意味,让人想到了八大山人的书法和绘画。③《鲁迅手稿全集》和《鲁迅手稿丛编》中,他的手稿有的是红茧行路,并且很多是花信笺,有腊梅、海棠、荷花、牡丹、牵牛花,还有人物、山水等等,绚丽多彩,无形中在宁静和穆的字体中有了一种背景,一种形式感的衬托。④他的手稿书信,放在明清诸大家的信函之中相比,丝毫不逊色。⑤从鲁迅的书稿中,可以深深地认识到,书法不能仅仅只是书法,书法是一种综合的修养,书法是和一个人的精神情趣一脉相承。只有博古通今,只有在不断地积淀实践之中,书法与个人性情才能完全地统一起来。(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A与B两处可以互换位置。B.②句中加点的词语可换成“联想”。C.③句中横线处逗号可改为省略号。D.⑤句中的“一脉相承”不合语境。(2)不改变原意,对④句进行修改,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七.作文(共1小题)9.(2023秋•海淀区期末)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你是i人,还是e人?”这一询问成为了2023年最流行的社交开场白。“i人”(内向内倾)和“e人”(外向外倾)来自一款名为MBTI的火爆性格测试。有的同学愿意将测试结果作为人生参考,有的同学把该项测试当作交际新工具,但也有的同学对性格测试持拒绝态度……同学们对这一性格测试的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名著导读(共1小题)1.(2023秋•西城区校级期末)《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评价探春、王熙凤呢?请从二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用“小才微善”来形容王熙凤是合适的。王熙凤确实有一定才干,比如在协理宁国府时,短时间内就把混乱的局面整肃干净,将大事小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作为家族的经营者,王熙凤缺乏长远目光,秦氏临终托梦,告诉她避免家败之法,但王熙凤并未及时采取措施,最终错失了宝贵的时机。可见,王熙凤的理家之才只可算小才能、小长处。示例二:说探春“小才微善”,是曹雪芹故意为之,以此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一般看法,实则不然。探春在管理大观园时,雷厉风行,将大观园的事物管理得井井有条,让下人们都不敢放肆,还调动了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但可惜她没有机会全面管理贾家的事物,贾家最后的败落与她是没有关系的。可见以“小才微善”来评价不够恰当。【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解答】王熙凤:秦可卿死后,宁国府无人能担起操办丧事的担子,王熙凤不畏困难,答应贾珍请求,协理宁国府,整治丧事,不偏于爱恶,确立规矩,公办事将宁国府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端,短时内一概都解决了,这体现了王熙凤的“微善”。王熙凤管理荣国府上下的事务,并整理的井井有条,体现了王熙凤管理的能力,这就是“小才”。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是书中对她的评价,可见作者对她的能力也是认可的。在管理大观园时,她雷厉风行,将大观园的事物管理得井井有条,让下人们都不敢放肆,还调动了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但可惜她没有机会全面管理贾家的事物,贾家最后的败落与她是没有关系的,“生于末世运偏消”是对她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的惋惜,所以用“小才微善”来评价探春是不够恰当的。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用“小才微善”来形容王熙凤是合适的。王熙凤确实有一定才干,比如在协理宁国府时,短时间内就把混乱的局面整肃干净,将大事小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作为家族的经营者,王熙凤缺乏长远目光,秦氏临终托梦,告诉她避免家败之法,但王熙凤并未及时采取措施,最终错失了宝贵的时机。可见,王熙凤的理家之才只可算小才能、小长处。示例二:说探春“小才微善”,是曹雪芹故意为之,以此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一般看法,实则不然。探春在管理大观园时,雷厉风行,将大观园的事物管理得井井有条,让下人们都不敢放肆,还调动了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但可惜她没有机会全面管理贾家的事物,贾家最后的败落与她是没有关系的。可见以“小才微善”来评价不够恰当。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2.(2023秋•房山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先天拥有“口语脑”。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不仅如此,即使阅读一篇小说也能够在短期内增强左侧缘上回、角回与右侧颞叶后部等经典阅读脑区的功能连接,引发多脑区间的协同工作。更广泛地说,阅读对大脑的重组并不局限在与阅读相关的脑区中、由于故事情节所激发的想象,阅读还能够影响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以及与肢体动作有关的感觉运动区。同时,还有研究发现阅读对注意力的培养和社会共情能力也具有促进作用。可以说,阅读对大脑的重组是一场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风暴。(取材高丹琪、刘丽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单一的脑区不能完成复杂的阅读任务,阅读过程的实现伴随着多脑区的协同合作。大量研究一致发现,大脑左半球存在两条经典的阅读通路:一条是从枕叶(视觉加工区),经过顶叶、到达前额叶的背侧语音通路;另一条是从枕叶,经过颓下回,到达额下回的腹侧语义通路、在起步阶段,学习者更多依靠背侧的语音通路完成阅读。首先建立字形—语音的映射,再利用口语中已有的语音—语义映射,实现从字形到语音再到语义的通达。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习者不再依靠语音作为字形和语义之间的桥梁,而是建立起字形—语义的直接映射。此时,腹侧的语义通路成为更加高效的阅读通路。由于不同学习阶段所依赖的阅读通路不尽相同,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学生利用的实际阅读通路选择教学方法。在阅读通路上,有两个脑区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是经典阅读脑区——视觉词形区。该脑区最初并非用于加工字形,但由于不断受到视觉文字符号的刺激,最终成功为加工字形特别“挤出”了一部分资源。视觉词形区是两条阅读通路的起点,如果没有它的出现,阅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学习初期,为了尽快建立起视觉文字加工区,需要鼓励学生持续、大量地接触文本材料,这提示教师应当尽早将阅读活动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为“阅读脑”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独特的汉语阅读脑区。因汉语区别于拼音文字,具有独特的二维空间结构。所以在汉语阅读研究中,经常发现左侧额中回的特异激活。左脑额中回的作用是利用书写动作线索加强对汉字字形的记忆。所以,学习汉语阅读,离不开动手抄写的练习。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如按笔画顺序书写等。阅读虽然会形成神经元连接,改变大脑的结构,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这种改变并非“一劳永逸”。如果长时间不阅读,这些连接就会退化。如果一个人天天看短视频,很少阅读,那么原来负责阅读的神经元就会慢慢适应视频,从而降低阅读效率。阅读速度还会受阅读视野的影响。一般人在同一时间只能看到几个字,称为点阅读;而有些人经过训练可以同时看到一片文字,称为面阅读。阅读时眼睛凝视文字,视线停留的时间也与阅读速度有关。这一时间与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有关。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实际上就是记忆的强度。换句话说,你的记性好,知识储备丰富,你凝视文字理解意思需要花费的时间就短,阅读的速度就快。阅读的脑机制极其复杂,对“阅读脑”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大脑的阅读认知将更加深入,人类阅读之谜终将破解。(取材高丹琪、刘丽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人类先天的口语脑是形成后天的阅读脑的基础。B.“脑的神经可塑性”是形成阅读脑的前提之一。C.研究发现阅读训练可修剪相关脑区的神经突触。D.阅读故事可对人的记忆力和肢体运动产生影响。(2)材料一中,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的实验不能证明的观点是BA.受到某种刺激后,大脑会进行特定的重组。B.未经阅读训练的文盲的左脑中没有梭状回。C.有阅读能力者的视觉词形区对文字更敏感。D.后天的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具有塑造作用。(3)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是基于“两条经典阅读通路”这一科学发现的一项是CA.对于刚接触阅读的儿童,学习新课文时,要多出声朗读。B.在通路过渡阶段,对不同难度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策略。C.对于英语等拼音文字,初学者应多动手抄写字母和单词。D.让儿童尽早接触阅读,有助于促进视觉词加工区的形成。(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阅读效率的因素的一项是AA.读者的社会共情能力。B.阅读依赖的阅读通路。C.读者阅读视野的大小。D.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5)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具体阐释阅读与大脑之间的相互关系。【答案】(1)C(2)B(3)C(4)A(5)大脑是阅读的生理基础:①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②“脑的神经可塑性”是阅读脑形成的前提。③阅读时所依赖的阅读通路,以及大脑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影响阅读的效率。阅读可以改造大脑:①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具有塑造作用②阅读还会改变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会形成神经元连接,从而改变大脑的结构。③阅读能够增强脑区的功能连接,引发多脑区间的协同工作。④阅读能够影响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以及与肢体动作有关的感觉运动区,对注意和社会共情也具有促进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审读选项,把握选项的关键内容,再回归原文进行比对,得出答案。(5)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1)C.材料一中原文为“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遗漏了“推测”的条件。故选:C。(2)B.原文为“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并非没有“梭状回”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3)C.原文“因汉语区别于拼音文字,具有独特的二维空间结构。所以在汉语阅读研究中,经常发现左侧额中回的特异激活。左脑额中回的作用是利用书写动作线索加强对汉字字形的记忆。所以,学习汉语阅读,离不开动手抄写的练习。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如按笔画顺序书写等。”和题干“对于英语等拼音文字。”偷换概念。故选:C。(4)A.“同时,还有研究发现阅读对注意力的培养和社会共情能力也具有促进作用。”而并非影响阅读速度因素。故选:A。(5)大脑是阅读的生理基础:“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脑的神经可塑性”是阅读脑形成的前提。“大量研究一致发现,大脑左半球存在两条经典的阅读通路:一条是从枕叶(视觉加工区),经过顶叶、到达前额叶的背侧语音通路;另一条是从枕叶,经过颓下回,到达额下回的腹侧语义通路、在起步阶段,学习者更多依靠背侧的语音通路完成阅读”“这一时间与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有关。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实际上就是记忆的强度。换句话说,你的记性好,知识储备丰富,你凝视文字理解意思需要花费的时间就短,阅读的速度就快”,阅读时所依赖的阅读通路,以及大脑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影响阅读的效率。阅读可以改造大脑:“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具有塑造作用。“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阅读还会改变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会形成神经元连接,从而改变大脑的结构。“阅读一篇小说也能够在短期内增强左侧缘上回、角回与右侧颞叶后部等经典阅读脑区的功能连接,引发多脑区间的协同工作。更广泛地说,阅读对大脑的重组并不局限在与阅读相关的脑区中、由于故事情节所激发的想象,阅读还能够影响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以及与肢体动作有关的感觉运动区。同时,还有研究发现阅读对注意力的培养和社会共情能力也具有促进作用”,阅读能够增强脑区的功能连接,引发多脑区间的协同工作。阅读能够影响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以及与肢体动作有关的感觉运动区,对注意和社会共情也具有促进作用。答案:(1)C(2)B(3)C(4)A(5)大脑是阅读的生理基础:①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②“脑的神经可塑性”是阅读脑形成的前提。③阅读时所依赖的阅读通路,以及大脑神经元连接的稳固性影响阅读的效率。阅读可以改造大脑:①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具有塑造作用。②阅读还会改变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会形成神经元连接,从而改变大脑的结构。③阅读能够增强脑区的功能连接,引发多脑区间的协同工作。④阅读能够影响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以及与肢体动作有关的感觉运动区,对注意和社会共情也具有促进作用。3.(2023秋•东城区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槐树底下搭戏台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座戏台。戏台,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显赫地坐在视觉的高处,与四周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与日常重复的劳动生活划分开的区域,会生出许多激动人心的画面。农村人对戏台真是太热爱了,他们把唱戏看作是村庄的脸面,村庄的荣光。一年能开上两台戏,庄稼汉外出走动那得挺起胸脯仰起脸。戏台,拢着几千年中国人的梦想。“演朝野奇闻兴废输赢可鉴,唱古今人物是非曲直当资。”大幕二幕打开,活生生的历史开合在人间的戏台上。都知道是假,可观众偏偏喜欢。一场戏的开演,让人联想到一日又一日的生活与反复呈现的乡村季节,戏台连着庄稼人过日子的心心念念。那一刻,丢下焦苦,放下农事,美美地望上一眼,望过去,也就望见了虚虚幻幻的来日方长。我见过山西省万荣县孤山脚下的北宋石碑,碑上记录着民间集资建造的最早的戏曲舞台。历史上,山西有过六次大移民,移民们不惮万里跋涉、背井离乡,身处异地,面对与出生地区迥异的方言、风俗习惯,在精神上急需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家乡戏”作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自然也被带到了迁徙地,“音随地改”,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韵味的杂交戏剧。乡戏唱起,星光的闪烁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一刻,出门的人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望着乡戏,听着乡音,看着老树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鸦,那眼泪便一次次地滴落在胸口。要说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肯定是戏台。一年中最值得记住的喜庆是从秋收后的锣鼓声开始的。秋罢,粮食丰收了,一台戏水到渠成。只要唱戏了,生活就进入了最饱满最恣意的时刻。很多人你平常想不起来,在你就要将他忘掉的时候,一转身却和他在戏台下碰面了。舞台是一扇窗户,如果你是演员,你可以由此而向外观望。舞台是四维空间,如果你是观众,它是你观望过往和现实的途径。台上锣鼓家伙一响,台下黑乎乎清一色核桃皮般的脸上,会漾开一片十八岁的春光。走到天涯海角的家乡人,到了过会【注】的节点上,再忙也要找一个借口,回乡看戏去。“回乡看戏”,啥时候念着了,心会吊在腔子里咣咣响。“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四个龙套,一个主将,舞台上转一个圈就一下从长安北上出了雁门关。戏剧脸谱也好看,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概括。生活中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的人脸,被勾勒、放大、夸张,成了戏剧的脸谱。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媒婆嘴角那一颗超级大痦子等,夸张着人们的趣味。从前的舞台上没有麦克,声音不装饰,将自身当作舞台的一部分,尽量让音乐从人烟当中响起,那热闹嘈乱到极致。现在不是了,变幻无穷的灯光让戏剧成为声光电的世界。在乡村,深秋一场戏结束后,冬天才真正开始。村庄成了麻雀的世界,它们把饥饿和焦躁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冬天里的乡村就像黑白电影,而人们在黑白世界里,想着明年春来的第一场戏。女人们冬天里看不得男人闲着,日常生活中会对他们施以一些小惩罚。女人们总喜欢制造一些生活的叽噪打闹,喜欢在冬天里交出眼眶中的泪水。女人喜欢把戏说和现实比较,喜欢冲击感官亦打动心灵的戏。戏让她们更有远见也更懂得生存的智慧。几场戏看过,人生历练的真相所知越多,女人就越显灵动。记得有一年麦黄时节,山外我姑姑家的女儿爱苗进山里来看我。我和爱苗胳膊上挂了丝巾当水袖,两个人在炕上对唱《断桥》,小奶奶坐在对面炕上咧开嘴笑。细碎的阳光紧贴在她的头发上闪着光辉,她的眼睛随着我们的表演渐渐湿润。人这一辈子有多少人事可以入戏?戏剧人生,人生戏剧,它就埋伏在村庄那头,随时可能扑向我们。乡下飘着粮食成熟的味道,我总是在乡下才会认清自己。在乡下,我的反省与幻想绝佳,舞台上生动的时光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姐儿哪门前一棵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前晌唱的梁山伯,后晌又唱祝英台……”一台戏就是一个季节的驿站。庄稼人从大地深处直起身子,暮色斑驳迷幻,在看见戏台的刹那,所有人的心变得澄明如镜。生命充满了生与死、爱与恨,充满感知又处在未知。生存之外,精神在循迹攀升。一台戏结束后,庄稼人便找到了白天与夜晚交替的节奏和韵律,找到纾解、释放、安稳,然后进入周而复始的劳动之境。(取材于葛水平的同名散文)【注】过会: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指通常在每年岁时年节(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进行的集体游艺活动。(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显赫地坐在视觉的高处显赫:明显B.戏台连着庄稼人过日子的心心念念心心念念:心里老是想着的(东西)C.夸张着人们的趣味夸张:形容言过其实D.找到纾解、释放、安稳纾解:缓解(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戏台在村庄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B.作者以山西历史上的六次移民为例,阐释了戏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C.即便在天涯海角也要回乡看戏,说明村民对“乡戏”有着独特情感。D.作者认为过去戏台上没有麦克,声音嘈杂,不如现在的舞台效果好。(3)文中写到:“要说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肯定是戏台。”戏台为什么“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答案】(1)C(2)C(3)①戏台是村庄最重要的场所。②戏台上最重要的两场戏,一场在秋收后,一场在春播前,与乡村劳动节奏一致。③戏台上的乡戏艺术源于、贴近村民生活,艺术地表现着村民的生活。④戏台上的戏赋予乡村女人生活的智慧,使之具有远见,更显灵动。⑤戏台上的乡戏使村民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4)内涵:①“从大地深处直起身子”形象地写出了庄稼人暂时结束了辛苦的劳作。②“澄明如镜”生动地表现了村民透过乡戏对人生际遇、生活真谛的理解更加通透。效果: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戏台对于慰藉村民的心灵,丰富、升华村民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句子含义,结合语境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意思,并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含义,结合全篇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C.“夸张着人们的趣味”中“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意思。故选C。(2)A.开头“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座戏台”不是夸张,是基本合乎现实的。B.“阐释了戏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分析错误,原文“历史上,山西有过六次大移民,移民们不惮万里跋涉、背井离乡,身处异地,面对与出生地区迥异的方言、风俗习惯,在精神上急需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家乡戏”’作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自然也被带到了迁徙地,“‘音随地改’,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韵味的杂交戏剧”,可见是为了说明“家乡戏”承载着乡民的文化归属和认同。C.正确。D.“作者认为过去戏台上没有麦克,声音嘈杂,不如现在的舞台效果好”错误,作者没有比较两者的好坏,是在说明时代不同,乡戏发生了变化,呈现的样貌不同,但同样体现着乡村的味道,承载着乡民的感情。故选C。(3)原文“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座戏台”“戏台,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显赫地坐在视觉的高处,与四周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与日常重复的劳动生活划分开的区域,会生出许多激动人心的画面”,可见“戏台是村庄最重要的场所”。原文“农村人对戏台真是太热爱了,他们把唱戏看作是村庄的脸面,村庄的荣光。一年能开上两台戏,庄稼汉外出走动那得挺起胸脯仰起脸”“台上锣鼓家伙一响,台下黑乎乎清一色核桃皮般的脸上,会漾开一片十八岁的春光”,可见戏台、乡戏寄寓着村民对家乡的热爱深情。原文“一台戏就是一个季节的驿站。庄稼人从大地深处直起身子,暮色斑驳迷幻,在看见戏台的刹那,所有人的心变得澄明如镜。生命充满了生与死、爱与恨,充满感知又处在未知。生存之外,精神在循迹攀升。一台戏结束后,庄稼人便找到了白天与夜晚交替的节奏和韵律,找到纾解、释放、安稳,然后进入周而复始的劳动之境”,戏台上最重要的两场戏,一场在秋收后,一场在春播前,与乡村劳动节奏一致。原文“只要唱戏了,生活就进入了最饱满最恣意的时刻。很多人你平常想不起来,在你就要将他忘掉的时候,一转身却和他在戏台下碰面了。舞台是一扇窗户,如果你是演员,你可以由此而向外观望。舞台是四维空间,如果你是观众,它是你观望过往和现实的途径”,可见戏台上的乡戏艺术源于、贴近村民生活,艺术地表现着村民的生活。原文“女人喜欢把戏说和现实比较,喜欢冲击感官亦打动心灵的戏。戏让她们更有远见也更懂得生存的智慧。几场戏看过,人生历练的真相所知越多,女人就越显灵动”,可见戏台上的戏赋予乡村女人生活的智慧,使之具有远见,更显灵动。原文“山西有过六次大移民,移民们不惮万里跋涉、背井离乡,身处异地,面对与出生地区迥异的方言、风俗习惯,在精神上急需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家乡戏’作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自然也被带到了迁徙地”,可见戏台上的乡戏使村民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原文“乡下飘着粮食成熟的味道,我总是在乡下才会认清自己。在乡下,我的反省与幻想绝佳,舞台上生动的时光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可见戏台凝聚着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4)画线句“庄稼人从大地深处直起身子,暮色斑驳迷幻,在看见戏台的刹那,所有人的心变得澄明如镜”,句中的“从大地深处直起身子”形象地写出了庄稼人暂时结束了辛苦的劳作;“澄明如镜”生动地表现了村民透过乡戏对人生际遇、生活真谛的理解更加通透。文句采用诗意的情景化描写,把村民在劳作之余,欣赏乡戏,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重要意义,即: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戏台对于慰藉村民的心灵,丰富、升华村民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答案:(1)C(2)C(3)①戏台是村庄最重要的场所。②戏台上最重要的两场戏,一场在秋收后,一场在春播前,与乡村劳动节奏一致。③戏台上的乡戏艺术源于、贴近村民生活,艺术地表现着村民的生活。④戏台上的戏赋予乡村女人生活的智慧,使之具有远见,更显灵动。⑤戏台上的乡戏使村民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4)内涵:①“从大地深处直起身子”形象地写出了庄稼人暂时结束了辛苦的劳作。②“澄明如镜”生动地表现了村民透过乡戏对人生际遇、生活真谛的理解更加通透。效果: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戏台对于慰藉村民的心灵,丰富、升华村民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2023秋•东城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饮酒五首(其一)【1】元好问【2】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注释:【1】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辞去官职,过起半隐居的生活,仿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写下《饮酒》诗五首,本诗为其一。【2】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写了时令与居住环境,意境幽远。B.颔联写诗人独饮美酒,突出了凄凉之感。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皎洁的月光。D.尾联中两个“万古”的内涵不完全相同。(2)后人评价元好问此诗颇有陶渊明“恬淡”的风格,请你从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答案】(1)B(2)“恬淡”,这里指一种清静淡泊,悠然自得,不追求名利的意趣。“闭门秋草深”意为闭门索居,不愿与名利之徒交往,体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意惬成孤斟”“举杯谢明月”写诗人心情畅快地自斟自饮,在离群索居中欣赏一轮明月的宁静皎洁,表现了隐居生活中的悠然自得之乐。“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意为愿万古不变的月光永远照耀我淳真古朴的心灵;诗人用“万古心”表达了自己不与世沉浮、清高自立的操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突出了凄凉之感”错。“意惬成孤斟”,写诗人心情畅快地自斟自饮。故选B。(2)“恬淡”,这里指一种清静淡泊,悠然自得,不追求名利的意趣。诗中“门秋草深”,写关上宅门,惟见秋草深深,满园皆是;丛丛簇簇,黄而不枯。意为闭门索居,不愿与名利之徒交往,体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意惬成孤斟”,写一个人的酒杯也可以快意地斟满清酒,也可以慰藉暂时安定下来的客居者之心。“举杯谢明月”,写诗人举起满满的酒杯,向着明月,热情地邀请道。这两句表现了隐居生活中的悠然自得之乐。“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意为愿万古不变的月光永远照耀我淳真古朴的心灵;诗人用“万古心”表达了自己不与世沉浮、清高自立的操守。可见,诗人一个人饮酒也可以如此悠然而清雅,即便在如此简陋的园宅之中。就像陶渊明面对好酒,跟自己的影子相伴,尽情畅饮,写诗抒怀,固守穷节,秉持高风。答案:(1)B(2)“恬淡”,这里指一种清静淡泊,悠然自得,不追求名利的意趣。“闭门秋草深”意为闭门索居,不愿与名利之徒交往,体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意惬成孤斟”“举杯谢明月”写诗人心情畅快地自斟自饮,在离群索居中欣赏一轮明月的宁静皎洁,表现了隐居生活中的悠然自得之乐。“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意为愿万古不变的月光永远照耀我淳真古朴的心灵;诗人用“万古心”表达了自己不与世沉浮、清高自立的操守。四.默写(共1小题)5.(2023秋•延庆区期末)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1)《过秦论》中,写秦国灭亡,国君被杀,遭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总结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锦瑟》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抒发了“此情”直到现在还在追忆,在当时心里却一片茫然、惆怅。(3)高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将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将领和兵士的矛盾,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4)《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描绘了江流曲折、月照花林的景象,既点缀着月夜的原野,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5)《伶官传序》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答案】(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4)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重点字:隳)(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字:惘)(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重点字:帐)(4)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霰)(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豫)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6.(2023秋•怀柔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①,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②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节)[注]:①隐囊:靠枕。②鹿独:流离颠沛的样子。(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冠:冠礼,指成年B.射则不能穿札札:书信C.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顾:通“雇”D.当尔之时,诚驽材也驽:才能低下平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此事遍于经史/列器玩于左右B.以启寤汝耳/以此销日,以此终年C.梁朝全盛之时/施之世而无所用D.求诸身而无所得/被褐而丧珠(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因此天机,倍须训诱趁这个时候,(对他们)应该加倍训育诱导B.有识旁观,代其入地有认识他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能)替他钻到地下去C.有学艺者,触地而安有学问和技艺的人,随处可以安身D.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由此看来,怎么可以不自我勉励呢(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少时读《礼》《传》《诗》《论》,等到成年后就更该再接再厉,成就一番功业,否则就会碌碌无为。B.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就应该以读书为重,不要涉猎农商工技,否则即使因家世荫庇,也只能是醉酒饱食,无所事事以终余年。C.作者为告诫后世子孙勤奋学习,在文中列举了大量反例,使用很多对称句式生动描绘出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子弟的丑陋面目。D.作者将梁朝某些贵族子弟全盛与衰败后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将战后俘虏的两种不同结局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勤学的重要性。(5)作者在告诫后世子孙的家训中,指出了拥有学问的重要性,对此,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B(4)B(5)选文主要阐述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只有有学问和才艺的人,才能随处都可以安身的观点。开篇先指明,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再接着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领起分析,强调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最后以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的表现与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的情形加以对比,说明不学无术的危害及“有学艺者,触地而安”的道理,要求子弟要不断努力,学习一技之长。【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言句子翻译的判断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及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解答】(1)B.错误。“札”,指铠甲的叶片,这里代指铠甲。句意:射箭不能穿透铠甲。故选B。(2)A.相同。均是“在”的意思。句意:这类事情在经书典籍中随处可见。/在身边摆满了各种器用玩物。B.不同。表目的,用来;/用。句意:来启发提醒你们。/以此来消磨时光,以此来了结自己的一生。C.不同。结构助词,的;/代词,技艺。句意:梁朝全盛的时期。/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却没有本事。D.不同。转折连词,却;/承接连词,然后。句意: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一无所长。/身披着粗麻短衣,卖掉家中的珠宝。故选A。(3)B.“有认识他的人在旁边观看”错误。“有识”,指的是有识之士,不是“有认识的人”。句意:有见识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得替他钻到地下去。故选B。(4)B.“不要涉猎农商工技,否则即使因家世荫庇,也只能是醉酒饱食,无所事事以终余年”错误,文中涉及工商业说的是“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应的事业,而非认为士大夫子弟不要涉猎农商工技。故选B。(5)本文选自《颜氏家训•勉学》,颜之推教育子弟拥有学问的重要性两段都有提及。具体分析如下:由“自古明王圣帝,犹需勤学,况凡庶乎?”可知,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精致器用,使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当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可知,他认为,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由“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可知,他主张人生世间,无论是农、工、商、学,都必须勤学,以求得进步。他厌恶像士大夫那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消磨岁月。他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由“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可知,当时贵族子弟沉溺于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学无术。“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可知,不学无术的危害性。由“有学艺者,触地而安”可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他要求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不可不自我勉励,不断努力。答案:(1)B(2)A(3)B(4)B(5)选文主要阐述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只有有学问和才艺的人,才能随处都可以安身的观点。开篇先指明,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再接着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领起分析,强调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最后以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的表现与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的情形加以对比,说明不学无术的危害及“有学艺者,触地而安”的道理,要求子弟要不断努力,学习一技之长。参考译文:从古以来,圣明帝王,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呢!这类事情在经书典籍中随处可见,我也不频繁列举,只暂且举近代切要的事例,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等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趁这个时候,应该对他们加倍进行教训诱导。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当农民的就要商议耕稼,当商人的就讨论买卖交易,当工匠的就要致力于制造各种精巧的器用,当艺人的人就要思考研习方法技术,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士的就要研究议论儒家经书。我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业和商业,又缺少手工技艺这方面的本事,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饱食醉酒,无所事事,以此来消磨时光,以此来了结自己的一生。有的人依靠家世荫庇,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的事;等遇到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罢了。有见识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得替他钻到地下去。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奋学习,长时间地受着一辈子的羞愧耻辱呢!梁朝全盛的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没有人不讲究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驾着长檐车,踏着高齿履,坐在织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上,倚靠着用染色丝织成的靠枕,在身边摆满了各种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通过明经答问求取科第,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回答问题;要出席三公九卿的宴会,就借助别人之手帮自己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显得是个豪爽之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负责执掌选拔人才的,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在朝中当道执政掌权的,再不见当年的朋友。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一无所长,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却没有本事。身披着粗麻短衣,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露出本来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像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干涸的河流,在兵马中颠沛流离,在荒沟野壑中辗转等死。当这时候,真正是才能低下平庸的人啊。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我多次见过那些俘虏,其中有些人虽然世代寒士,但懂得《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千载的世家大族子弟,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一个不去给别人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么能不自我勉励呢?7.(2023秋•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②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④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注释:【1】放:依据。(1)请用自己的话解释③⑤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利的态度,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答案】(1)③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或: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⑤吃粗饭,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或:粗茶淡饭,枕手而睡,乐在其中。)(2)①态度: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需求;追求合理的利益,可以不考虑身份、职位的高低;过分求利是小人所为,会招致怨恨:求利必须要合于义,不能见利忘义,求利舍义。启示:财富和名誉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我们不能沽名钓誉,哪怕贫困,也要洁身自好。【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现实进行理解。【解答】(1)第③句,重点词语:喻,明白,懂得。句意: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也就是: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第⑤句,重点词语:饭,这里是动词,吃;曲肱,弯着胳膊。句意:吃粗饭,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用自己的话理解也就是说:吃简陋的食物、喝凉水(粗茶淡饭),弯曲手肘当作枕头(枕手而睡),在这里面也有快乐啊(乐在其中)。(2)根据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知,孔子对利的态度是: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需求。根据④“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知,孔子对利的态度是:追求合理的利益,可以不考虑身份、职位的高低。根据②“放于利而行,多怨”可知,孔子对利的态度是:过分求利是小人所为,会招致怨恨。根据④中“富而可求也”“如不可求”可知,孔子对利的态度是:求利必须要合于义,不能见利忘义,求利舍义。启示:句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需求,但是人们在追求自己“富与贵”时,要坚守正道,不要用不正当手段,以保持君子的尊严。这句话给人们启示:财富和名誉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我们不能沽名钓誉,哪怕贫困,也要洁身自好。答案:(1)③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或: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⑤吃粗饭,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或:粗茶淡饭,枕手而睡,乐在其中。)(2)①态度: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需求;追求合理的利益,可以不考虑身份、职位的高低;过分求利是小人所为,会招致怨恨:求利必须要合于义,不能见利忘义,求利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