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多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高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乎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摘编自费孝通《乡土•血缘和地缘》)材料二:从早期关于城中村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移民聚集在一起,呈现出同乡聚居的现象,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乡土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机制。城市移民中的同乡网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如在上海的现代化历史变迁过程中,会馆、同乡会这种带有浓郁乡土社会特征的社会组织团体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一组织与乡土社会的籍贯紧密相关,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尤其在向城市中的乡土人群提供情感认同的场所和仪式、解决与外乡人之间的纠纷、在市政府无暇顾及的公共领域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这些功能对于进入都市生活的农村人群具有重要意义。外地人在城市中的居住,并不是一个随机分布的过程。由于城市自身利益和相关制度政策的约束,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受到制度性排斥,只能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从而形成聚居现象、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同群体的聚居现象日益明显,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往往倾向于在特定类型的居住地聚居,与本地人口存在着明显的居住隔离。外地人在城市中的就业结构与就业形态、往往与同乡网络纠缠在一起。很多外地人通过同乡网络来到城市,并利用同乡网络的优势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对珠三角的研究发现,扎堆就业是导致同乡聚居的重要因素,来自同一地方的农民工通常会从事相同的工作,或在同一企业工作。同时,当来源地农民工聚集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从家乡吸引从事周边服务的人,如理发、餐饮、小百货等社会服务。如广州的“湖北村”中,不仅湖北方言成为社区内最常用的交流语言,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湖北特色的日常生活生态圈,如餐馆、杂货铺、菜市场等。同乡聚集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首先,同乡聚集会影响收入。研究显示:同乡聚集确实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同时,越有可能进入同乡聚集的农民工,同乡聚集为其带来的收益越大,说明农民工是在理性地利用这种聚集效应。其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网络,同乡关系不仅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正向作用,而且在心理层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入城吊之后,作为一种适应性策略,老乡庇护型纽带有助于提供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和维持心理健康。但这一作用机制会随时间而逐渐淡化,随着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外地人会建立新的社会网络。最后,同乡聚集也会影响到农民工的权益,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同乡关系,会对农民工的底线权益具有保障作用,但同时会对其基本权益和发展性权益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摘编自孙秀林《老乡找老乡:上海市外来人口居住迁移的同乡聚居效应》)(1)下列对材料二“同乡聚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中同乡聚居现象的出现,受到传统乡土社会中血缘、地缘、业缘的影响。B.城市在制度上对外来者居住权有限制,同乡聚居现象只在某些特定区域出现。C.外地人进入城市越久,对城市生活越适应,同乡聚集的正向作用就会渐渐消退。D.同乡聚集往往是进城的外地人的理性选择,但也可能对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口的繁殖扩张与有限的生存资源存在矛盾,人口流动现象的出现与此有关。B.福州祠堂门楣彰显祖籍的“江夏传芳”字样,在根本上体现了血缘构成的影响力。C.如果外地人不选择在城市中同乡群聚,那么他们进入都市生活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D.在美国地图上可找到纽约(新约克)、伦敦等英国地名,说明地缘的影响超越血缘。(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的许多村庄,建有共同祭祀的同姓宗祠,其居民往往由同姓家族成员组成。B.唐人常用郡望自称以显扬家世,如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C.清末民初,黄河下游灾荒致使百姓迁徙到东北谋生,这一历史事件称作“闯关东”。D.周天子将王畿周围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家族和亲属,从而建立了诸侯国。(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述“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这一观点。(5)请联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谈谈材料二除“血缘和地缘”外,还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2.(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远去的白马朱秀海从哪儿说起呢?从白马吧。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自己带着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首长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口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腚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刘抗敌想,司令员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都比不上这匹“飘雪”。他的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第二年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前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滹沱河边上了小船,树叶一般的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画出的太行山曲折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脊线下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嘛顾不上。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1943年了,胶东军区昆嵛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当了独立营营长。他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是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因为是日本马,知道内情的战友开玩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飘雪二郎”。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把这匹马留了下来。刘抗敌仗打得好,屡建战功,胯下又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设问开头,引出白马,照应题目,又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刘有才接受白马时,“炸响”“扯”“吼”等词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深谋远虑的战士形象。C.小说开篇写将军托付白马,文末写多年后刘有才仍记得当年承诺,首尾呼应,结构紧凑。D.小说两次描写如树叶一般摇晃远去的小船,富有意蕴,引发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2)文中关于刘有才告别白马的场景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马没有回头,“奔驰起来”“迅速冲进”表明白马的决绝态度,说明虽然刘有才舍不得马,但马并无依恋之情。B.送别时为黄昏时分,“落日”“暗黑”“青色”,色调暗淡,作者以此烘托刘有才沉重的心情,表现他对白马的不舍。C.刘有才告别白马时引用的民谣具有艺术魅力,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并串联起下文情节,凸显小说的主旨。D.“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此处描写富有画面感,写出“飘雪”的轻盈姿态,又增添浪漫色彩。(3)“白马”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请简析“白马”在文中的作用。(4)文中“白马”和主人公有三个不同称谓,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加以评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六州歌头张孝祥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①。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②纵横。看名王③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④,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⑦。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注】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②区(ōu)脱: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③名王:少数民族中的著名将帅。④埃囊: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⑤干羽:干盾和翟羽,舞者所执的道具。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⑥若为情:何以为情,即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难为情吗”。⑦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面对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作者悲痛难抑。B.“当年事”当指汴京失陷的“靖康之变”,“殆天数”中蕴含着无限沉痛。C.下片承上片渲染的景象而来,表达了空怀报国壮志却苟延岁月,一事无成的无奈。D.“冠盖使”们为国事鞍马劳顿,相形之下,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2)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这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豪放词。试分析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得出“,”的结论。(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3)《赤壁赋》中,苏轼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短促而渺小”的感慨的诗句是“,”。(4)在《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群峰在晨曦的映照下色彩错杂,且都似弯腰俯首,拱绕着日观峰。(5)从《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可以看到,爱人所赠之物本身未必美,是爱情让人爱屋及乌。(6)《涉江采芙蓉》中“,”两句写主人公怅立船头,徒劳望乡的情状,充满羁旅怀乡的愁绪。(7)自《楚辞•招魂》中“美人既醉,朱颜鮀些”的诗句后,“朱颜”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李煜《虞美人》中就有“,”的名句。(8)秦观《鹊桥仙》中“,”两句,赞叹牛郎织女虽一年方可一聚,但其美好却胜过人间诸多的长相厮守。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①,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注】①讦牾(jiéwǔ):攻击或指责别人的话。(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涧讽百姓A遮索军顿B役直C后D刺史恶之E按其狱F贬涧房州司马。(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也指这六部经书。B.博士,古为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迁,有迁移、搬换、转变等意思,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文中“迁监察御史”指韩愈官职提升。D.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历朝历代每位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晋做宣武节度使时、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护送灵柩。B.韩愈被贬为阳山令时,因爱护百姓而受拥戴,当地百姓生了孩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C.韩愈因上疏直陈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而激怒宪宗被贬潮州。D.镇州动乱时,韩愈主动请命前往招抚,与王廷凑及其士兵唇枪舌剑,最终顺利完成使命。(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②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5)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韩愈如何说服王廷凑归顺朝廷。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龙岩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各类AI绘画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普通人只需在屏幕上输入几个关键词,AI绘画工具就能快速生成令人惊艳的绘画作品,如此体验令不少人_____。AI绘画算不算艺术?仅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AI绘画确实算得上是一种艺术。不过,这种艺术更多是一种科技艺术,而非人文艺术。即使AI绘画工具呈现出名家的画风,也只是基于精密计算的临摹,而绝非_____的创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件“精仿”的赝品。仅在绘画领域而言,各种足以乱真的赝品多如牛毛,但它们何曾不阻止那些真正的创作?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而我们只能临摹已有的流派和表现形式,既无法开辟新的表现形式,更无法创造新的流派。承认AI绘画属于“艺术”,或许能在危机中促进艺术的创新,倒逼已有的艺术形式不断改进。这”。()不仅不会绞杀真正的艺术,反而可能成为推动艺术创新的“_____每一次科技发展,都一定有人被迫走出“舒适区”;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必定有人被“夺去饭碗”;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必然意味着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但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______,反而爆发出更大的创造力。究其原因,在于科技无法替代人类的思考和创造。(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下列选项最合适的一项是A.欲罢不能苦心孤诣催化剂停滞不前B.叹为观止苦心孤诣磨刀石畏蒽不前C.欲罢不能处心积虑催化剂畏蒽不前D.叹为观止处心积虑磨刀石停滞不前(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而,AI绘画技术的推进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安全与公平等方面的问题。B.因而,随着AI绘画技术的推进,人们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安全与公平等方面的问题。C.因而,随着AI绘画技术的推进,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产生了不少安全与公平等方面的问题。D.然而,AI绘画技术的推进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产生了不少安全与公平等方面的问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7.(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大学毕业生王晓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欣闻您曾是令尊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以惊喜。(1)将改为;(2)将改为;(3)将改为;(4)将改为。六.作文(共1小题)8.(2021秋•荔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自古至今,我们山西都是一方人才辈出之地。誓扫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充分发扬民主,办好农民实事”的改革先锋申纪兰;出色完成神舟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特级飞行员景海鹏……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被民族和时代铭记。当然,更多的是负重前行、风雨兼程的无名英雄。他们或鞠躬尽瘁做着行业里的“螺丝钉”,或拼尽全力托起自己的小家庭……他们没有声震天下,却也用自己微弱的点点星光为璀璨星空增添光彩。一位“躺平青年”来信表达自己的人生困惑:“反正自己做不了大英雄,何不佛系度过此生?”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结合材料阐述你对“英雄”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多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高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乎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摘编自费孝通《乡土•血缘和地缘》)材料二:从早期关于城中村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移民聚集在一起,呈现出同乡聚居的现象,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乡土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机制。城市移民中的同乡网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如在上海的现代化历史变迁过程中,会馆、同乡会这种带有浓郁乡土社会特征的社会组织团体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一组织与乡土社会的籍贯紧密相关,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尤其在向城市中的乡土人群提供情感认同的场所和仪式、解决与外乡人之间的纠纷、在市政府无暇顾及的公共领域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这些功能对于进入都市生活的农村人群具有重要意义。外地人在城市中的居住,并不是一个随机分布的过程。由于城市自身利益和相关制度政策的约束,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受到制度性排斥,只能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从而形成聚居现象、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同群体的聚居现象日益明显,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往往倾向于在特定类型的居住地聚居,与本地人口存在着明显的居住隔离。外地人在城市中的就业结构与就业形态、往往与同乡网络纠缠在一起。很多外地人通过同乡网络来到城市,并利用同乡网络的优势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对珠三角的研究发现,扎堆就业是导致同乡聚居的重要因素,来自同一地方的农民工通常会从事相同的工作,或在同一企业工作。同时,当来源地农民工聚集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从家乡吸引从事周边服务的人,如理发、餐饮、小百货等社会服务。如广州的“湖北村”中,不仅湖北方言成为社区内最常用的交流语言,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湖北特色的日常生活生态圈,如餐馆、杂货铺、菜市场等。同乡聚集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首先,同乡聚集会影响收入。研究显示:同乡聚集确实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同时,越有可能进入同乡聚集的农民工,同乡聚集为其带来的收益越大,说明农民工是在理性地利用这种聚集效应。其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网络,同乡关系不仅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正向作用,而且在心理层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入城吊之后,作为一种适应性策略,老乡庇护型纽带有助于提供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和维持心理健康。但这一作用机制会随时间而逐渐淡化,随着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外地人会建立新的社会网络。最后,同乡聚集也会影响到农民工的权益,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同乡关系,会对农民工的底线权益具有保障作用,但同时会对其基本权益和发展性权益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摘编自孙秀林《老乡找老乡:上海市外来人口居住迁移的同乡聚居效应》)(1)下列对材料二“同乡聚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城市中同乡聚居现象的出现,受到传统乡土社会中血缘、地缘、业缘的影响。B.城市在制度上对外来者居住权有限制,同乡聚居现象只在某些特定区域出现。C.外地人进入城市越久,对城市生活越适应,同乡聚集的正向作用就会渐渐消退。D.同乡聚集往往是进城的外地人的理性选择,但也可能对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人口的繁殖扩张与有限的生存资源存在矛盾,人口流动现象的出现与此有关。B.福州祠堂门楣彰显祖籍的“江夏传芳”字样,在根本上体现了血缘构成的影响力。C.如果外地人不选择在城市中同乡群聚,那么他们进入都市生活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D.在美国地图上可找到纽约(新约克)、伦敦等英国地名,说明地缘的影响超越血缘。(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中国的许多村庄,建有共同祭祀的同姓宗祠,其居民往往由同姓家族成员组成。B.唐人常用郡望自称以显扬家世,如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C.清末民初,黄河下游灾荒致使百姓迁徙到东北谋生,这一历史事件称作“闯关东”。D.周天子将王畿周围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家族和亲属,从而建立了诸侯国。(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述“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这一观点。(5)请联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谈谈材料二除“血缘和地缘”外,还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答案】(1)C(2)D(3)C(4)①比喻论证,作者以细胞分裂为喻,论述分化出的新村落与原村落保持着血缘的联系;以“空间投影”为喻,论述“籍贯”中的血缘性作用强于地缘性。②举例论证,作者以“我”和“我的孩子”多年在外,籍贯仍是“江苏吴江”为例,论证籍贯由血缘决定。(5)①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外地人即使到了大城市,往往倾向于在特定类型的居住地聚居,与本地人口存在明显的居住隔离。②乡土社会具有“熟悉”的特点(是“熟人社会”)。如广州的”湖北村“中以湖北方言为社区最常用的交流语言,且形成了湖北特色的日常生活生态圈,保持着熟悉的生活习惯。③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农民工从家乡吸引更多的人进城务工聚居形成老乡庇护型纽带,体现了差序格局以“私”为中心的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分析、梳理文章论证结构与方法的能力。考生在分析论证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作者所使用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更应注意对所使用论证方法针对性的分析,对论证语言的关联性做出解释。(5)本题考查考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完成的任务,需要结合整本书阅读中掌握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对材料二主要论述的城市中同乡人群往往选择聚居的现象进行阐释。因此,一方面学生要阐述相关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文本事例具体分析。【解答】(1)C.材料二第六段指出“但这一作用机制会随时间而逐渐淡化”中,“这一机制”指代的是“提供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和维持心理健康”的作用。而C“正向作用”则包括了经济、心理两方面。故选:C。(2)D.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恰恰说明了血缘的影响超越地缘。故D是错误的。故选:D。(3)ABD.均可用于论证“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这一观点。C.只说明了人口迁移,并未体现材料一的相关观点。故C是最不合适的。故选:C。(4)“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乎否定了空间的分离”,比喻论证,作者以细胞分裂为喻,论述分化出的新村落与原村落保持着血缘的联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比喻论证,以“空间投影”为喻,论述“籍贯”中的血缘性作用强于地缘性。“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举例论证,作者以“我”和“我的孩子”多年在外,籍贯仍是“江苏吴江”为例,论证籍贯由血缘决定。(5)“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由于城市自身利益和相关制度政策的约束,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受到制度性排斥,只能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从而形成聚居现象、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同群体的聚居现象日益明显,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往往倾向于在特定类型的居住地聚居,与本地人口存在着明显的居住隔离”,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外地人即使到了大城市,往往倾向于在特定类型的居住地聚居,与本地人口存在明显的居住隔离。“对珠三角的研究发现,扎堆就业是导致同乡聚居的重要因素,来自同一地方的农民工通常会从事相同的工作,或在同一企业工作。同时,当来源地农民工聚集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从家乡吸引从事周边服务的人,如理发、餐饮、小百货等社会服务。如广州的‘湖北村’中,不仅湖北方言成为社区内最常用的交流语言,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湖北特色的日常生活生态圈,如餐馆、杂货铺、菜市场等”,乡土社会具有“熟悉”的特点(是“熟人社会”)。如广州的”湖北村”中以湖北方言为社区最常用的交流语言,且形成了湖北特色的日常生活生态圈,保持着熟悉的生活习惯。“同乡聚集确实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同时,越有可能进入同乡聚集的农民工,同乡聚集为其带来的收益越大,说明农民工是在理性地利用这种聚集效应”,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农民工从家乡吸引更多的人进城务工聚居形成老乡庇护型纽带,体现了差序格局以“私”为中心的特点。答案:(1)C(2)D(3)C(4)①比喻论证,作者以细胞分裂为喻,论述分化出的新村落与原村落保持着血缘的联系;以“空间投影”为喻,论述“籍贯”中的血缘性作用强于地缘性。②举例论证,作者以“我”和“我的孩子”多年在外,籍贯仍是“江苏吴江”为例,论证籍贯由血缘决定。(5)①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外地人即使到了大城市,往往倾向于在特定类型的居住地聚居,与本地人口存在明显的居住隔离。②乡土社会具有“熟悉”的特点(是“熟人社会”)。如广州的”湖北村”中以湖北方言为社区最常用的交流语言,且形成了湖北特色的日常生活生态圈,保持着熟悉的生活习惯。③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农民工从家乡吸引更多的人进城务工聚居形成老乡庇护型纽带,体现了差序格局以“私”为中心的特点。2.(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远去的白马朱秀海从哪儿说起呢?从白马吧。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自己带着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首长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口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腚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刘抗敌想,司令员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都比不上这匹“飘雪”。他的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第二年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前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滹沱河边上了小船,树叶一般的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画出的太行山曲折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脊线下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嘛顾不上。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1943年了,胶东军区昆嵛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当了独立营营长。他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是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因为是日本马,知道内情的战友开玩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飘雪二郎”。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把这匹马留了下来。刘抗敌仗打得好,屡建战功,胯下又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以设问开头,引出白马,照应题目,又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刘有才接受白马时,“炸响”“扯”“吼”等词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深谋远虑的战士形象。C.小说开篇写将军托付白马,文末写多年后刘有才仍记得当年承诺,首尾呼应,结构紧凑。D.小说两次描写如树叶一般摇晃远去的小船,富有意蕴,引发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2)文中关于刘有才告别白马的场景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白马没有回头,“奔驰起来”“迅速冲进”表明白马的决绝态度,说明虽然刘有才舍不得马,但马并无依恋之情。B.送别时为黄昏时分,“落日”“暗黑”“青色”,色调暗淡,作者以此烘托刘有才沉重的心情,表现他对白马的不舍。C.刘有才告别白马时引用的民谣具有艺术魅力,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并串联起下文情节,凸显小说的主旨。D.“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此处描写富有画面感,写出“飘雪”的轻盈姿态,又增添浪漫色彩。(3)“白马”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请简析“白马”在文中的作用。(4)文中“白马”和主人公有三个不同称谓,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加以评析。【答案】(1)B(2)A(3)①“白马”是叙事线索,能够串联故事,使情节集中紧凑。②“白马”凸显人物形象,烘托刘有才英勇善战、信守承诺的形象。③“白马”承载人物情感,表现刘有才对聂司令的忠诚。④“白马”的美丽形象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浪漫的诗意。⑤“白马”象征着信仰与希望,深化了小说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4)①“刘有才”与“白马”的称谓,点出了小说的主要形象。②“刘抗敌”与“飘雪”的称谓,表现了人马关系的密切,以及人物在斗争过程中的成长。③“白马营长”与“飘雪二郎”的称谓,人马合一,表现了战斗的胜利及人物的英雄形象。【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的基本能力。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3)本题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此题关联课内阅读,分析时可以关联高中语文教材的《百合花》《哦,香雪》等课文,通过运用“百合花”“铅笔盒”等意象的鉴赏知识来分析白马在文中的作用。(4)本题考查对形象称谓的分析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概括。【解答】(1)B.“深谋远虑”错误,而是表现他作为军人的豪放与坚毅性格。故选B。(2)A.联系前文,“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懂事地”一词意味着白马“奔驰起来”“迅速冲进”是因为怕刘有才伤心,才一次也没回头,这是从另一角度表明了白马对刘有才的深厚情意。故选A。(3)《远去的白马》这篇小说风格鲜明,“白马”意象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留给读者感触最深的地方。“白马”作为叙事的线索,能够串联小说各阶段的故事,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而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以“白马”为纽带,通过刘有才与不同白马的离别与相聚,更好地表现刘抗敌英勇善战、信守承诺的形象。小说以“白马”为意象贯穿始终,白马的美丽形象在暗黑与血色的战争背景下,给人无限美好的希望与遐想,使小说从头至尾都弥漫着一种雅化的情趣。当然,白马是高洁的情感寄托,作为一种诗性的隐喻关乎革命的初心,象征着信仰与希望,以此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答题思路,言之有理即可。《远去的白马》这篇小说称谓很有特色,三个不同称谓的背后是作者的情感及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人物的称谓从“刘有才”到“刘抗敌”到“白马营长”,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战士的成长历程,较之“刘有才”,“刘抗敌”这个称谓含有家国情怀,能表现出人物的成长,再到“白马营长”带职位的称呼,突显了人物的战斗英雄形象。而对白马的称谓,从简洁的“白马”称呼,到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飘雪”称呼,再到风趣的“飘雪二郎”,与主人公的成长相呼应,也展现了人马之间关系的逐渐融合。答案:(1)B(2)A(3)①“白马”是叙事线索,能够串联故事,使情节集中紧凑。②“白马”凸显人物形象,烘托刘有才英勇善战、信守承诺的形象。③“白马”承载人物情感,表现刘有才对聂司令的忠诚。④“白马”的美丽形象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浪漫的诗意。⑤“白马”象征着信仰与希望,深化了小说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4)①“刘有才”与“白马”的称谓,点出了小说的主要形象。②“刘抗敌”与“飘雪”的称谓,表现了人马关系的密切,以及人物在斗争过程中的成长。③“白马营长”与“飘雪二郎”的称谓,人马合一,表现了战斗的胜利及人物的英雄形象。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六州歌头张孝祥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①。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②纵横。看名王③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④,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⑦。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注】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②区(ōu)脱: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③名王:少数民族中的著名将帅。④埃囊: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⑤干羽:干盾和翟羽,舞者所执的道具。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⑥若为情:何以为情,即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难为情吗”。⑦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面对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作者悲痛难抑。B.“当年事”当指汴京失陷的“靖康之变”,“殆天数”中蕴含着无限沉痛。C.下片承上片渲染的景象而来,表达了空怀报国壮志却苟延岁月,一事无成的无奈。D.“冠盖使”们为国事鞍马劳顿,相形之下,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2)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这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豪放词。试分析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D.“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错误,表述曲解了“若为情”的意思,下片表达了对朝廷无心抗金、热衷议和的讽刺,对“冠盖使”们忙于议和的举动作者也是充满不屑的,这里的“若为情”是说给统治者听的,并非自己难为情。故选D。(2)同:①都有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对时局的担忧。本词“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宋与金约以淮水中流为界,昔日淮河,如今变成边境,国家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诗人通过战后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愤慨。辛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作者担忧时局,沉痛于国土沦丧。②都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感。本词“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写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词人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抒发了词人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辛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不同:①辛词在表达北伐主张的同时还借史事提醒统治者切勿草率北伐。“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②张词表达了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心情。“渺神京”一句写出汴京渺远,光复时间之渺茫,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笔触直指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抒发了词人对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的愤慨。“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表达了词人与中原人民空盼光复的难过之情的共鸣。答案:(1)D(2)同:①都有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对时局的担忧。②都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感。异:①辛词在表达北伐主张的同时还借史事提醒统治者切勿草率北伐。②张词表达了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心情。译文: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赏析: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受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宴会的地点在建康,词人唱出“长淮望断”,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实中来。一阕之内,波澜迭起。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同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赤壁赋》中,苏轼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短促而渺小”的感慨的诗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写出了群峰在晨曦的映照下色彩错杂,且都似弯腰俯首,拱绕着日观峰。(5)从《诗经•邶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可以看到,爱人所赠之物本身未必美,是爱情让人爱屋及乌。(6)《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写主人公怅立船头,徒劳望乡的情状,充满羁旅怀乡的愁绪。(7)自《楚辞•招魂》中“美人既醉,朱颜鮀些”的诗句后,“朱颜”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李煜《虞美人》中就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名句。(8)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赞叹牛郎织女虽一年方可一聚,但其美好却胜过人间诸多的长相厮守。【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绛皓驳色而皆若偻(5)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遗)(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粟)(4)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重点字:偻)(5)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重点字:匪)(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重点字:浩)(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重点字:犹)(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重点字:暮)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①,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注】①讦牾(jiéwǔ):攻击或指责别人的话。(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涧讽百姓A遮索军顿B役直C后D刺史恶之E按其狱F贬涧房州司马。(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也指这六部经书。B.博士,古为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迁,有迁移、搬换、转变等意思,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文中“迁监察御史”指韩愈官职提升。D.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历朝历代每位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董晋做宣武节度使时、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护送灵柩。B.韩愈被贬为阳山令时,因爱护百姓而受拥戴,当地百姓生了孩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C.韩愈因上疏直陈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而激怒宪宗被贬潮州。D.镇州动乱时,韩愈主动请命前往招抚,与王廷凑及其士兵唇枪舌剑,最终顺利完成使命。(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②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5)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韩愈如何说服王廷凑归顺朝廷。【答案】(1)CEF(2)D(3)D(4)①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②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5)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正等归顺【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遮索军顿役直”是柳涧所讽百姓所做之事,A处、B处不宜断开;“后刺史”是主语,与前一句的“前刺史“相对而言,“后“前即C处应断开,D处不宜断开;“之“指前面柳涧的做法,与后文的“狱”(案件)相呼应,“之”后即E处应断开,“狱”后即F处应断开。综上应在CEF三处断开。句意: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2)D.“历朝历代每位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说法有误,一位皇帝可以不只一个年号。如,唐玄宗先后用了先天、开元、天宝这三个年号。故选:D。(3)D.“韩愈主动请命前往招抚”错,从文中“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可知,是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主动请命”于文无据。故选:D。(4)①数黜,多次被贬,被动句;谕,告诉,使人知道。译文: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②然,但是;安,怎么。译文: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5)对王廷凑的招抚集中在选文的第四段。原文“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以反问晓之以理;还说到“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这两句以归顺与叛乱不同结局的对比明以利害;当士兵提出“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时,韩愈以“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动之以情。答案:(1)CEF(2)D(3)D(4)①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②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5)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正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调任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疏直言陈论宫市的弊端,德宗发怒,把他贬为阳山令。受到百姓的拥戴,百姓生了儿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言语冒犯,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全国上下都感到恐惧。即使是外戚替韩愈说情,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整顿军士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龙岩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各类AI绘画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普通人只需在屏幕上输入几个关键词,AI绘画工具就能快速生成令人惊艳的绘画作品,如此体验令不少人_____。AI绘画算不算艺术?仅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AI绘画确实算得上是一种艺术。不过,这种艺术更多是一种科技艺术,而非人文艺术。即使AI绘画工具呈现出名家的画风,也只是基于精密计算的临摹,而绝非_____的创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件“精仿”的赝品。仅在绘画领域而言,各种足以乱真的赝品多如牛毛,但它们何曾不阻止那些真正的创作?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而我们只能临摹已有的流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初中教师学年工作计划范文
- 消防安全大检查措施及计划
- 《光纤连接器法兰盘》课件
- 度中学语文组工作计划
- 培优补差计划和措施语文培优补差计划范文
- 学校2021学年第一学期工会工作计划
- 湖南省邵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 中学第二学期德育2024年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统考版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02太阳能利用
- 统考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小题专练专练五十三辉煌灿烂的文学
- 眼科延续性护理
- 上海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运用提高题(教师版)
- 高等数学(第二版)课件: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
- 《EXCEL基础教程》课件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拟题指导+课件
- 《专业演讲技巧》课件
-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
- 糖尿病足与压疮
- 202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A类)
- 2024春期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法》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5)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