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2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分类知识点宝典类文本:新闻、访谈(重点)(原卷版+解析)_第1页
冲刺202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分类知识点宝典类文本:新闻、访谈(重点)(原卷版+解析)_第2页
冲刺202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分类知识点宝典类文本:新闻、访谈(重点)(原卷版+解析)_第3页
冲刺202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分类知识点宝典类文本:新闻、访谈(重点)(原卷版+解析)_第4页
冲刺202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分类知识点宝典类文本:新闻、访谈(重点)(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重难点讲解•一新闻、访谈(重点)

一'知识点详解

新闻类文本阅读

1.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一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

指消息。

2.文体特点

⑴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⑵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⑶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

一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

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吴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

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

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

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

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3.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阅读方法

①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②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③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④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⑤控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⑥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5.解题技巧

(1)导语的作用

①概括事实;②激发兴趣(悬念);③情感基调(全文);④情感态度(作者);⑤

引出下文(铺垫)

(2)标题的作用

①标题: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②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③正题(主标):揭示新闻事实,对内容的高度概括。

④副题(副标):对正题补充说明。

(3)背景作用

①补充情况,事实充分,帮助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②突出主题,阐述意义,有助于提高新闻价值。

③提供知识,引发兴趣。

④借用背景,表明作者观点。

(4)主要表现手法(可参考《散文阅读技巧指导》)

补充:引用的作用

①有助于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②有助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③使报道更客观,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④增强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增强感染力

(5)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

①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

②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

③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

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6)分析新闻中的时间

①渲染了紧张气氛,现场感强

②时间对新闻人物的作用

③时间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④时间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⑤时间性词语使文章真实可信,条理清晰。

(7)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

①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有个性色彩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

②联系时代,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和风貌代表

的时代意义。

访谈类文本

1.定义

就某个人、某事件、某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2.阅读技巧

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

访谈的收效。

3.提问方式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

(1)直切主题,直接发问。

(2)紧接上文,用提示性的话语引导采访对象进入新话题。

(3)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4)用请教的方法,引入一个重要的新话题。

(5)欲擒故纵。

(6)适时地应和,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

(7)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因此还应注意: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访问

者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

访谈者会进行对比提问。也会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4.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一组问题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的。

②每个问题是明确单一的,一次发问不会包含两个以上的问题。

③不同的问题均采用一定的语气。

④用的是平实的口语化语句。

⑤访问者善于简单点评对方的话或精要讲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引出对方的进一步阐述。

二、真题重现

(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

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

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

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

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

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

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

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

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

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娘爱情,他在

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

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

低,有的人令人高上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

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

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

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

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

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

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

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

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

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

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

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

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

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

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

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15.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3.D14.D15.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

南III: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

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殂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错,原文〃但这想象不

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

带来“震撼效果",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e

1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

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

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D项,“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可知是人类

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

故选D。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

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

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

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

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

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原文“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

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一一,时间与空间〃泪水〃挫

折〃敢医敢言〃记忆巴可分析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

苍生在上》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为

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可分析出“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

话题,营造对话氛围"。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

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

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为

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

的写作方式",可分析出“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

学观

【点睛】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时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

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

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习题演练

(2022・四川•成都七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转。“同学们,你们

好!大家还记得我吗?”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响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

光富出现在镜头之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继2013年以来,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

二次太空授课。

将科学课堂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难度可想而知。信号场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

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俣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

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

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仅地而一卜的孩子

们可以看到“太空教师”的精彩表现,王亚平等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孩子

们的一举一动。

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进行了升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

分系统主任李皖玲表示,空间站内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

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就期间的舱内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

在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屏呆正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重要议备之一。

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8

年前,天宫一号的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如今,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则达到约50立方米。此次“天宫

课堂”的第一个主题,便是由王卫平展示在轨生活的场景。镜头中,除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的睡

眠区、卫生区、锹炼区和就餐区第生活区域也都精彩亮相,让人大开眼界。

授课内容和教具选择也有讲究。此次太空授课,除了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等内容外,

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失重条件下,通过空间站中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

胞的跳动。而在教具方面,在太空物资极为宝贵的情况下,教具的选择要精打细算。在失重环境的影响下,

从教具的使用到摄像设备的稳定,航天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练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伴随本次太空授课成功开讲,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

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绐人很大的想象和实践空间。10年后,也许这些孩

子就可以进入空间站讲课。”太空授课科普专家团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这次太空授课为新

时代科学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开了个好头。

此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不仅通过空间站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太空实验室,还通过“天宫

课堂”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太空授课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

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直观的认知,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惊喜。特别是“天地”实验的差异,让

学生看到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的现象、观察到物理规律的异同,在一连串“为什么”“原来是这样”的疑问

和惊叹中,确立梦想的起点。

(描编自《“天宫课堂”点亮科学梦想》《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有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的技术支持,“太空教师〃才能与同学们如约见面。

B.升级后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既能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又能提供环境照明。

C.工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展示了除工作区以外的航天员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

D.此次“天宫课堂〃展示了航天员在轨生活的场景和一些科学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天地”的差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陀螺写起,并且引用航天员亲切的问候,起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

用。

B.为了说明空间站信号畅通这一事实,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

证。

C.“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因此从教具到摄像设备,可以不考虑失重环境的影响,而选择质量最好的。

D.作者在行文时将此次太空授课与八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在否定后者的基础上肯定此次太空授课取得的

成功。

3.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洁①访谈录

荒林⑵

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

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

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

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

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

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

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

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

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

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

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

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

事,然后豁然开朗。

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

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

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

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

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

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

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

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

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

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

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惟一,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

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

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

之中?

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

完戌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

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了。

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

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

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

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

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

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

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有删改)

【注】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②荒林,原名刘

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

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

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产

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求。

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

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

D.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

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

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

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

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

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

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

D.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晶,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

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6.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2・四川遂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奥会期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其中有几天PM2.5浓度低至个位数.创造了有

PM2.5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兑现了中国申办冬奥会时的庄重承诺。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

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

身处北京,放眼全国,你看到的大气污染治理有哪些显著变化?

朱彤:近十年,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年

均值90微克/立方米,再到去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相比2013年多了

招近四个月篮天。

监测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0席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30$以

上。特别是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低至5微克/立方米。

北京的变化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自2013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

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

大三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我国钢产量、水泥产量都是巨量的,治理大气污染面临挑战。

你是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头看走过的路,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总结?

朱彤:应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当时,为了解空气污染如何

冷省榆送,我们团队负责的《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课题组发起、组织协调了200名左右国内外研究人

员,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运立一个涵盖六个省份的监测网,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

及污染物形成的三维观测数据,还通过分析控制区域输送和转化的重要物理化学过程,量化了区域污染物

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观测证明,空气污染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输送,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需要区

域协同推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与北京、天津、

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

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使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这个机制后来得以

保留,成为区域空气治理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机动车限号,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多种方式,

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柒源得到了有效治理。

我国污染治理实践对世界有何贡献?

朱彤:而对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我国逐步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对于排放源、化学

反应和气象条件的研究也有一定积累,可以用于模拟空气污染的形成过程,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空气污染。

从数据来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策、能源政策、

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

一方面,坚持基础研究先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率先研究PM2.5,比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

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指导值还早。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在1997年就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榻念,为揭示中

国大气污染成因、开展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质量快速提升,已

和国际上的研究基本同步,有一些领域还走在前沿。

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强有力行动将政策落地。2012年2月,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大%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朱彤:研究数据表明,全球20%左右的过早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我们现在更大的责任是研究污染和健康的关系,在全社会好这一问题关注之前做一些有效的基础和前

沿研究,努力降低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和北京大学医院合作,完成了对120名受试者总计589人次的健康随访,发现空

气污染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等人群有很大影响,对年轻人的生育率也有影响。同时一些有基础性疾

病人群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

(摘编自《如何让大气治理更上层楼一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瞭望》2022.04.06)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2013年相比,2021年北京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年均值从90微克/立方米卜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

空气优良天数增加近四个月。

B.为了解空气污染如何跨省输送,朱彤团队负责的课题组量化了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

为北京大气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C.我国为世界污染治理做出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显模型,可模拟空气污染形成过程,

使空气污染像天气一样得到预测。

D.唐孝炎院士提出的大气复合污染概念,为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和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使我国大气

污染治理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有了大幅度下降,开幕式当天北京的PM2.5日均浓

度更是低至5微克/立方米。

B.为确保北京冬奥会空气质展达标,环境保护部与多个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效果显著,

为区域空气治理提供了经验。

C.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各项空气治理政策落到实处的同时坚持基础研究,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在

全球史无前例的重要原因。

D.大气污染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会引发多种疾病,已导致全球约20%的人过早死亡,因此进行有效的基础

性和前沿性研究势在必行。

9.某中度污染城市把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50微克/立方米作为“十四五〃奋斗目标,请根据材料,为该市

拟写几条具体建议。

(2022・吉林省实验中学二模)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诞生记

10月2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同心〃揭晓。奖牌是冬奥会景观元素的重要内容,体

现着举办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共发布标志着北京冬奥会在筹办的征程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双奥之城”,奖牌展现文化传承

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寓意五环

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冬

奥荣光、全球共享。

“双奥〃奖牌正面圆环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均来自中国传统纹样。冬奥奖牌背面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

动弧线,残奥奖牌背面圆环上刻有13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浩瀚无限的星空,人与自

然的和谐,也象征着冬奥会上运动员群星璀璨,创造精彩。

“双奥〃奖牌挂带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选用红色,与中国春节文化特色相契合,表达对运动员的节

日祝福。

“五环同心〃,设计传递团结理念

2020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杭海与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李文龙、首饰专业教师刘骁以及几

名学生组建了“双奥”奖牌设计小组。

李文龙、刘骁带领部分学生拿出了以玉琮为基本造型的设计方案,尝试在形态优化与新材料的选用等

方面有所突破。小组成员林帆受双环玉璧的启发,构思了两环同心奖牌草案。与此同时,小组成员高艺桐

受古代铜镜上的同心圆启发,设计了三环同心圆环奖牌样式。

杭海认为这是两个极具潜质的想法。之后,林帆阅读了大量同心圆环玉璧的文献,提出以殷墟妇好墓

出土的五弦玉璧等为视觉来源。经过反复讨论,设计小组确定了“五环同心〃的设计,传递了凝聚、团结的理

念。设计小组在2020年6月底提交给北京冬奥组委8套奖牌设计方案。

“一起向未来",共享奥林匹克盛会

2020年8月起,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召开了奖牌设计评审会,确定“同心〃为候选方案。

设计小组的成员很快就投入到修改工作中。随后,北京冬奥组委委托上海造币厂进行奖牌打样与测试。

设计与制作两个团队围绕着奖牌的打样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研诃。

“我们希望奖牌表面有光泽,但要内敛一些,文字与纹样下凹雕刻,但要有镜面光亮。这样与表面柔和

的光泽形成对比,易于识别文字信息。”刘骁说,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手工抛光,工艺复杂程度非常高。

2021年7月13日,北京冬奥组委确认了奖牌的最终设计制作。李文龙表示:”奖牌汇聚了所有参与者

的心血,展示出精湛的工艺,也饱含着我们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祝福和期待。”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同心”奖牌构成元素的寓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22年双奥奖牌“同心〃,是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景观元素重要内容。

B.奖牌牌体由圆环加圆心构成,五环同心,体现了“天地合、人心同”的文化内涵。

C.奖牌背面的点及运动孤线,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冬奥会上运动员群星璀璨。

D.奖牌挂带选用红色,与中国春节文化特色相契合,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节日祝福。

11.下列对本文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标题简明、凝练,表明这则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双奥”奖牌的诞生过程。

B.本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呈倒金字塔结构,用小标题彰显层次,层层递进,清晰严谨。

C.从文中对奖牌创意及寓意的语言表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华文化自豪之情。

D.新闻用大量笔墨介绍奖牌的中华元素,表明设计者立足本国文化取材并努力创新。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同心〃奖牌从图案设计、挂带织造,到奖牌制作工艺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

B.高艺桐受古代铜镜同心圆启发,林帆受双环玉璧启发,设计中"五环同心”样式。

C.要达到奖牌设计者对图案、文字及光泽的要求,需手工抛光.对工艺的要求很高。

D.经过设计与制作团队近一年的努力,"同心”通过了北京冬奥组委会设计评审。

(2022•山西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正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机器人送外卖,写诗,虚拟大学生,还是各种自动化

设施,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而且这种趋势还正继续深化。与此同时,何为人工智能的本质,却并没有统

一的、清晰的定义。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也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在讨论人工智能

的各种人群主体中,也不缺少哲学家的身影。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英崖。

封面新闻:相对而言,很多人会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偏工科的科学研究,而您研究哲学,为什么

想到要用哲学来谈论人工智能呢?您是如何看待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是怎么想到要将人工智能作

为自己的哲学思考对象?

徐英瑾:哲学思考有一个问题,很多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欣赏莱布尼茨的话,任何事情

都可以通过演算去弄清是非。有一些终极体悟算不出来,但是这个比例不会很高。分析哲学比较重视论证

性,但忽略全局性。欧陆哲学重视全局性,却忽略论证性,我想要做的就是把这两者取长补短,加以综合。

这不是很简单就能做到的,但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封面新闻: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预测很多。不少人担心“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您

如何看?

徐英瑾:任何事物,我们不能光要它的好处,不要它的风险。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一个方向就是,要

让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活人。但这样肯定会带来风险,但如果发展人工智能就还必须冒这

个风险。如果不冒这个险,它会变得非常笨,也不是人类想要的人工智能。这就像打仗,有人嬴,那么就

有人败。人类对风险是有相当高的控制能力的,尽管这种控制不是绝对的。其实不只是对机器人,人类对

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为了把飞机突然“发疯〃这件事情的概率降到最低,人会用“任

何时候驾驶室必须至少有两个人同时在场”的规则。但这也不能再风险降到绝对为零,因为还是有两个人在

驾驶室里一起发疯的可能。我个人觉得,人类是怎么防范自己失控,就应该怎么去防范人工智能失控。如

果人工智能拼命往邪恶的方向发展,这不是人工智能干坏事,而是人在利用人工智能干坏事。当然人工智

能会让坏事变得更加严重。至于担心人工智能在肉体、物理上时人的毁灭,我觉得大可不必太担心。因为

很强的人工智能与黑暗之间的结合,要加很多安全阀。只要不给人工智能独当一面的机会,就能很好拦阻

这种状况的发生。但我不确定我的想法是不是过于理想主义。毕竟现在世界处于比较分裂的状态,各个国

家的人类会不会坐下来协商,也都是不确定的、未知的。

封面新闻:你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什么规则来约束一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防止从事人工智能的从

业者是十足的科技狂,创造出一个疯狂的机器人,没有底线,做出对人类杀伤性极强的事情吗?

徐英瑾:其实越是定规范,人类越是会有逆反心理。我觉得,相比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较为不用担心。

对于进攻的恶势力,我不认为防御方会失手。因为防御方也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会支持对计算机技术

的利用。我觉得,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失控的人工智能,而是要去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防止人性的

恶,才是关键。我个人觉得最好的状态是这样的: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不要依赖

它。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又要与它的缺点作斗争。比如大数据时代对人的信息全面采集造成对人隐私权的

侵犯,我个人有一个思考是可以发展小数据技术。当这个技术帮我们进行信息处理时,不会把个人信息上

传到及,而是当下处理。就像保密单位那样对信息进行小范围使用和相对封闭化的处理。

封面新闻: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有怎样独特的优势?

徐英瑾:不少人注意到,一些物理学、社会学概念经常会被混搭用到其他领域内,比如量子婚姻、量

子物理学,烯的增加和递减。而哲学就是让这些概念用在正确的抽屉上,不要混场,不要串戏。有的人会

说,不是讲究融合嘛。但是融合的前提是分开。先分清楚概念才有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封面新闻:如果用比较简要精练的语言来概述,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主题是在讨论什么?

徐英瑾:就是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我把天下学科都罗列一下,发现只有哲学才

能干得动这活儿。研究人工智能不能不知”意向性〃,而“意向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概念。

(摘编自2021年11月26日•中国经济网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李心月)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的问题,徐英瑾认为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能对诸如量子婚姻、量子

物理学等概念进行区分与融合。

B.被问到有人担心未来"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时,徐英瑾认为干坏事的不是人工智能,而

是人利用人工智能干坏事。

C.面对是否有必要制定规则来约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提问,徐英瑾表示防御方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

也支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

D.关于为何想到要用哲学来谈论人工智能的问题,徐英瑾解释自己想要把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结合起来研

究,取长补短,加以综合。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访谈是在人工智能深入发展,正在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背景下进行的,访谈试图探寻人工智

能的本质,聚焦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B.作为哲学教授的徐英瑾,将偏工科的人工智能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思考对象,在取长补短,综合分析中

以哲学视角思考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

C.面对“强人工智能〃的威胁,徐英瑾教授举飞机驾驶室的例子,说明人类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风险控制

并不绝对,但他同时也认为人类对风险有很高的控制能力。

D.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是人工智能哲学讨论的核心主题,只有哲学才能探寻出人工

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

15.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徐英瑾建议怎样防控“强人工智能”与黑暗的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工

(2022•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

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

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

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闵读,

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

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

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

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

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

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

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囤,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

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

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