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单元学习评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国、法国、俄国建立的军事集团是()A.三国同盟B.法西斯同盟C.三国协约D.独立国家联合体2.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A.爆发的原因B.复杂的进程C.战争的性质D.深远的影响3.1917年俄国的一场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这场革命是()A.二月革命B.四月革命C.七月革命D.十月革命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两幅图片,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武昌起义B.光荣革命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革命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C.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D.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6.有人说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大多只是“道具”,因为许多事情已由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决定了。这说明巴黎和会()A.被大国所操纵B.体现平等协商C.复苏德国经济D.挑起美苏冷战7.“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曾经酿成这场战争的那个大问题——德国问题,仍依旧摆在国际事务的中心。”这预示着()A.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B.第二次世界大战祸根已然埋下C.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D.欧洲各国将“用一个声音说话”8.1921年11月,美国倡导召开国际会议,以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个国际会议是()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9.一战后,美、英等国从支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到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该转变反映了()A.美英尊重维护中国主权B.日本的国力走向衰落C.美英不愿日本独霸中国D.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10.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九年级历史(第1页共6页)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基于这一认识,苏联(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施两个五年计划D.成立“华约”组织11.1925-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D.垦荒运动12.“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13.甘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内容包括“(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与该计划有关的是()A.印度民族大起义B.华夫脱运动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卡德纳斯改革14.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发生在非洲地区的是()A.纳米比亚的独立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C.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5.1929—1933年,美国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贸易额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导致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A.工业技术的停顿B.世界大战的冲击C.殖民范围的萎缩D.经济危机的爆发16.“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A.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法西斯专政17.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起先是给各州盖房、筑路、修桥、兴校提供贷款,后来是实施直接的联邦工程方案。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稳定农产品价格B.恢复银行信用C.加强对工业指导D.解决失业问题18.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纳粹主义强调种族优越论,违背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的理念。下列史实中最能体现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及德国法西斯政权反人类罪行的是()A.残酷迫害和屠杀大量犹太人B.纳粹党煽动复仇情绪C.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D.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20世纪3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因素是()A.德国进行无限制潜艇战B.宗教纷争严重C.不同意识形态的两大阵营的对抗D.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九年级历史(第2页共6页)20.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A.意大利法西斯上台B.1933年希特勒上台C.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21.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获悉本国“黎明前在西太平洋与美国和英国进入战争状态。”导致“战争状态”的是()A.德国突袭波兰B.日本偷袭珍珠港C.德国进攻苏联D.盟军登陆诺曼底22.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联合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通过该宣言的国际会议是()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开罗会议D.雅尔塔会议23.以下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联合国家宣言》签署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③《凡尔赛条约》的签署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④②①D.④②①③2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很多新式武器,包括喷气式飞机和雷达等;有空中火力支持的航空母舰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水面横行的“巨舰大炮”彻底过时。这表明()A.战场形势变幻莫测B.科技改变战争形态C.海洋战争成为关键D.战术战法灵活多变25.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美国对苏冷战成立的军事集团是()A.华约B.北约C.三国同盟D.三国协约二、非选择题(本题3小题,共50分,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26.“危”与“机”并存,关键是在危机中能否把握住正确的航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却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厉的粮食无偿征集,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就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而1920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913年的一半。在许多产粮区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问题。(2分)材料二……无疑体现了列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实事求是态度和正确抉择。它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社会逐步安定。而且它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即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而以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为根本标准。这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改革都有一定的启发性。——刘景华《人类六千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采取的政策,并简析其意义。(4分)九年级历史(第3页共6页)材料三随着大萧条的到来,西方经济变得一团糟,与此同时,苏联的五年计划经济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独特的经验虽然伴随着严格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它确实使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通过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指出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4分)材料四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保守势力和大商业领袖抨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批评罗斯福抛弃了自由政策。不过,广大中下层民众热情讴歌了“新政”,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据【美】布林克利《美国史》等(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罗斯福用什么手段扭转了美国经济?新政哪些措施使“广大中下层民众”视罗斯福为“救星”?(8分)(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27.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战。——摘编自徐蓝《第一大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材料二九年级历史(第4页共6页)(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漫画中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的目的,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4分)材料三(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哪一事件?1916年2月,德、法两国展开的阵地战是哪次战役?(4分)材料四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3)材料四中的“宣言”指的是哪部文件?该文件签署的标志意义是什么?为共同抗击法西斯,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军事行动是什么?(6分)材料五一战深刻影响殖民地世界。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曾这样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指殖民者)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二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了独立。——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修订版(4)根据材料五,分析归纳两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2分)九年级历史(第5页共6页)28.世界格局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摘编自黄安年《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1)材料一中的“新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什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哪一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