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4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概。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特别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接着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相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变更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动和闪耀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变更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变更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确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会,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假如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方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概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活灵活现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宏伟奇崛的气概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见。《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争论,将自己对世事的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争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材料二: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好像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别,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就形式的演化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特别荒谬,也不行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终归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行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旧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变更,它仍旧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行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旧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概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救济,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璧,很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确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线仍旧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接着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C.韩愈熟识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会。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全部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B.诗与文有着亲密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依次是先文后诗。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行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变更,它仍旧还是文学的核心。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概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塑身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答案】1.C2.D3.C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终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
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其次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5.①“押韵之文耳,虽塑身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宏伟奇嵋的气劳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②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
③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实力。C.“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错误,原文是说“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没有提到“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A.“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全部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是“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B.“韩愈的创作依次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依次。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行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变更”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说“诗的本质意义并无变更,它仍旧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行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旧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实力。依据材料一可知,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篇布局、引入争论、增加虚字等。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变更了整齐划一的局面,具有古文特点;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对仗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无古文特点;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争论,具有古文特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实力。从材料一第一段“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知,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从其次、三、四段“在诗歌创作中尝试变更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动和闪耀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变更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变更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假如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方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争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从第五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可知,最终,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综上所述,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材料二第一段“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可知,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从“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行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可知,其次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从“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救济”可知,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综上所述,材料二由诗文不分到进一步确定诗的核心地位,最终明确以文为诗的意义、作用,依次不行打乱,符合认知逻辑,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实力。沈括认为“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塑身富赡,然终不是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韩愈诗歌具有以文为诗特点,二是认为他的诗不是诗。从材料一“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概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活灵活现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争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押韵之文耳,虽塑身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宏伟奇崛的气概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从材料一“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确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会,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从材料二“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别,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就形式的演化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救济”可知,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洪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袱得密密层层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洁: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英勇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访契丹,以学识阻挡斗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探望,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始终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宏伟壮美。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围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吩咐。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最终鼓足志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干脆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起先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探望他的人不知为什么川流不息。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挚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哀痛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全部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静静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起先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遮天蔽日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奇妙,还要危急。这两口缸最终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担心。他知道,他必需立刻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协作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尽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行。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找觅。最终,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莫非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很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喧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真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摘自《宋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务“砸缸”。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挡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平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困难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呈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灵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决。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一口“被金纸包袱得密密层层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奇妙色调。B.中进士、殿试、出访,王拱辰这些经验让人钦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专心推至幕前。8.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9.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金钱的诱惑以及内心贪欲的欲望。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②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川流不息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③未知的威逼和舆论的压力。面对生活中的不明状况,司马光感到惶惑担心。9.①形象塑造上,文本一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既写到司马光坚守节操,也写到他犹疑、纠结;文本二真实客观,以简笔勾画人物,形象显明。②叙事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有铺垫伏笔,曲折生动,情节引人;文本二平铺直叙,简约明白。③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实力。B.“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了半天,最终鼓足志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微环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子准备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次要人物的鉴赏实力。D.“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专心推至幕前”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宏伟壮美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另外,“推至幕前”也表述不当,这里仍是以司马光为描写对象,并未对王拱辰做干脆描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及其作用的实力。王拱辰送来的这口缸“被金纸包袱得密密层层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表明里面装了很多东西,很重;后来缸被砸破之后“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真是黄白细软之物”。王拱辰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由此可见,这口缸代表的是金钱的诱惑。而面对这口缸,老管家劝他不要砸,“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儿子也不让他砸,“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因此这口缸也代表内心贪欲的欲望。再看这口缸的来源,“他接到京城一位挚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原来王拱辰是听到他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才送来这口缸,其他的人们也是为了攀附司马光才川流不息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可见这口缸代表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而对于司马光来说,这口缸带给他无形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起先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探望他的人不知为什么川流不息”“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遮天蔽日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奇妙,还要危急。这两口缸最终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担心”,面对生活中的不明状况,司马光感到惶惑担心。可见这口缸还代表未知的威逼和舆论的压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手法及艺术效果的实力。形象塑造上,文本一是小说,因此采纳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如写司马光面对送来的缸,内心的狐疑,“这缸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呢?”;也写了他承受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起先让他分心”;同时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他坚守节操的形象,如语言“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动作“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找觅。最终,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而文本二是史料,简洁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以简笔勾画人物,形象显明,显得客观真实。叙事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者想象虚构了一个二次砸缸,从而塑造司马光的坚守节操的形象。叙事上实行铺垫、伏笔等手法。如开头写王拱辰送来一口大缸,“被金纸包袱得密密层层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司马光想要砸缸,老管家劝阻“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缸没有砸成,里面原委装了什么?让读者也很想知道;接着写司马光生活的变更,“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探望他的人不知为什么川流不息”,更让读者新奇,这口缸原委有什么奇妙的作用?直到接到挚友的密札,读者才茅塞顿开。这样的铺垫和伏笔使得情节引人入胜。而文本二叙事很简洁,“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平铺直叙,简约明白。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这缸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呢?”“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起先让他分心”,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藻和篇,众莫能及。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迁著作佐郞。时王黼与藻同舍,素不成,出通判宣州,提点江州太平观,投闲凡八年,终黼之世不得用。高宗践祚,召试中书舍人。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艳之。属时多事,诏令类出其手。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又言:“崇、观以来,赀结权幸,奴事阉宦,与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高校士而下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者,近稍镌褫,而建炎恩宥,又当甄复,盍依国初法,止中大夫。”绍兴元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争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已。郡人颜经投匦诉其敷籴军食,遂贬秩停官。六年,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藻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秩有差。言者论其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诏赠端明殿学士。(节选自《宋史·汪藻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B.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C.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D.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育统治人才的场所。B.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黄麻:古代诏书用纸。亦借指诏书。C.秩:可指官员的官阶、品级。“贬秩”指官员降级,“增秩”指官员加级,“秩满”指官员品级到了最高级。D.元符庚辰:这里兼用年号、干支纪年。从汉武帝起,皇帝起先有年号。干支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藻文才出众。群臣纷纷为徽宗亲自编制的诗写和诗进呈,只有汪藻写的无人能及;时值国家多事,当时的诏令多出自他之手。B.汪藻仕途坎坷。他与同舍的王黼不合,在整个王黼当权的时期不被重用;后来还被谏官以做过蔡京、王黼的门客为由夺去官职。C.汪藻正直敢言。他建言,对于那些贿赂当权、侍奉宦官、开边误国却取得职位官员,应依照国初的惯例,授予官职不行过高。D.汪藻致力史学。他亲自参加编修《九域图志》《徽宗实录》。绍兴八年,汪藻呈上他主持编撰的实录,他和僚属都因此得到嘉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2)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14.请简要概括汪藻为抢救文献资料做了哪些事?【答案】10.B11.C12.D13.(1)他因为颜真卿尽忠唐皇室,曾经担当过湖州的太守,上疏皇帝恳求褒扬颜真卿,皇帝于是下诏赐颜真卿建忠烈庙。(2)每日大事记,是国家的重大典籍,近来皇帝曾吩咐汪藻纂修,但事情又被迫中止了。14.①上书建言,自告奋勇奏请主持修史工作;②后因故停官,在朝廷允许下,接着修史;③他和同僚们一起完成了共计六百六十五卷的编撰工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译:汪藻曾论奏诸大将手中握有重兵,渐渐形成了国家内轻外重的局面,并且陈说了所以待将帅的三件事,后来十年形势的发展完全证明他所说的。“论诸大将拥重兵”是动宾短语,“论”的是“诸大将拥重兵”这件事,而不是“诸大将”,所以在“兵”后断开,可以解除AD;“卒”修饰“如其策”,中间不能断开,可以解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实力。C.“‘秩满’指官员品级到了最高级”错误,“秩满”是官吏任期届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D.“他亲自参加编修……《徽宗实录》”错误,从“《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可知,《徽宗实录》不是汪藻参加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第一句中,“以”,因为;“尝”,曾经;“守”,名词动用,担当太守;“章”,通“彰”,表彰,褒扬;“赐庙忠烈”,是“赐(之建)庙忠烈”的省略句。其次句中,“日历”,每日大事记;“日历,国之大典”,推断句;“比”,近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从“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争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可知,汪藻上书建言,自告奋勇奏请主持修史工作;从“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可知,汪藻后因故停官,在朝廷允许下,接着修史;从“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可知,汪藻和同僚们一起完成了共计六百六十五卷的编撰工作。参考译文: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幼年即特别聪慧,别出心裁,后进入太学,又考中进士。徽宗亲自撰写了《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纷纷写诗进呈,只有汪藻写的和诗群臣里面没有人能够赶得上。没有多久,汪藻被提升为《九域图志》编修官,再升著作佐郎。当时的宰相王黼与汪藻同舍,关系素来不好,汪藻就被迫离开朝廷做宣州通判,又做提点江州太平观,居此职共八年,在整个王黼当权的时期不被重用。高宗即位,召试中书舍人。皇帝以他所御制的白团扇,亲自由上面写了“紫诰仍兼馆,黄麻似《六经》”十个字送给他,士大夫阶级都对他艳羡。适逢当时国家多事,皇帝的诏令多数都出自汪藻之手。汪藻曾论奏诸大将手中握有重兵,渐渐形成了国家内轻外重的局面,并且陈说了所以待将帅的三件事,后来十年形势的发展完全证明他所说的。他又上奏章说:“崇宁、大观以来,那些用钱贿赂当权的大臣和侍臣,像奴隶一样侍奉宦官,以及开拓边疆祸国殃民,取得自观文殿高校士而下至直秘阁和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职位名称的人,近年来对他们略微有些削级和革职,可是从建炎起先,却对他们进行恩赦,现在又该甄别和复原他们的官职,臣认为,何不依国初的惯例,这些人的官只让他们做到中大夫。”高宗绍兴元年,汪溪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任湖州。他因为颜真御尽忠唐皇室、曾经担当过湖州的太守,上疏皇帝,恳求褒扬颜真卿。皇帝于是下诏,赐颜真卿建忠烈庙。汪藻在疏中又说:“古代有国家就必定有史书,因此记皇帝书榻前争论的,就有时政记;把柱下所见所闻的事实登记来的,就有起居注;类列而加以编排,就形成了每日大事记;修而成书,就称作实录。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年,可是不再看到每日大事记,这怎么能够昭示于来世?臣恳求就在臣所主管的湖州,允许臣寻访旧的官宦人家的文书,编集哲宗元符庚辰以来的诏旨,作为编写每日大事记的准备。”皇帝同意了他的要求。汪藻负责的史馆得以顺当开办,但是修撰綦崇礼却向皇帝上疏说不必在朝廷外面设局,这样湖州史馆就被迫停止。与汪藻同郡的人颜经又向朝廷投书控告汪藻购买大量的军食,汪藻因此被贬级停官。绍兴六年,修撰范冲向皇帝上疏说:“每日大事记,是国家的大典,近来皇帝曾吩咐汪藻纂修,但事情被迫中止;臣恐资料遂因此散失,应当让他现在就闲职的时间再完成以前的事业。”皇帝于是就下诏颁赐给汪藻史馆修撰的伙食费,听任他自己聘请僚属进行编纂。绍兴八年,汪藻向朝廷呈上他所修成的书,该书收集了自哲宗元符庚辰年至徽宗宣和乙已年全部的皇帝诏旨,共计有六百六十五卷。汪藻因此再得升官,他的僚属鲍延祖、孟处义也都分别得到加级。谏官弹劾他曾做过蔡京和王黼的门客,因此被夺职谪居永州,屡次遇到大赦,都没有得到宽宥。奏桧死了以后汪藻得以复原官职,并授予他的两个儿子官职。绍兴二十八年,《徽宗实录》修成。右仆射汤思退上疏,说汪藻曾纂集过诏旨,近来纂修的实录,所采纳的材料十之七八是取自汪藻编的诏旨,汪藻的确大有力于这部实录。皇帝于是下诏追赠汪藻端明殿高校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高咏菊尽罗隐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①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②?要时③还许上金樽。陶公没后无知已,露滴幽丛见泪痕。【注】①兰荪:一种香草。②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③要时:迎合时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深秋菊花迟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荪炫耀芳香的季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B.“阳和”指春煦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用语浅俗,饱含豁达之意。C.颈联上句运用反问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阶”,暗指诗人沉沦下层、晋升失路。D.诗歌照应紧密,“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等张本。16.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简要赏析尾联。【答案】15.B16.①上句化用陶渊明爱菊逸事这一熟典,陶有“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等名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手法,说行将开尽的菊花因为陶公逝世之后再也难遇知己了,所以那带露残菊仿佛为此而难过落泪。
②诗人由登高所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象残菊带露是为不得知己的陶公而“泪痕”斑斑,抒发了诗人清高孤介的品行和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实力。B.“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这一理解不精确,该句是说菊花得不到春天的一点恩惠,隐喻自身沉沦,明珠暗投,“饱含豁达之意”这一赏析也不当,应是“幽怨愤德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与情感内涵的鉴赏分析的实力。诗的尾联“陶公没后无知已,露滴幽丛见泪痕”很有特点。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此句运用了用典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写有大量关于菊花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等,所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所以“陶公没后无知已”一句就是运用了陶渊明爱菊逸事这一个人人熟知的典故,交代自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了。同时,“露滴幽丛见泪痕”一句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泪痕”一词将菊花人格化,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爱菊之陶公,而难过落泪,这一比拟联想自然,想象合理,形象显明。其次,在情感内涵方面,尾联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熟典,通过将菊花带露想象为菊花因失去作为知己的陶公而难过落泪,隐喻自己高洁孤介的品行,以及世无知音,横遭冷落、排挤的苦闷。(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常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美之情。“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骄傲之感。(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扪参历井仰胁息②.徘徊于斗牛之间③.孙仲谋处④.人道寄奴曾住⑤.杨花落尽子规啼⑥.闻道龙标过五溪示例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示例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示例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示例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示例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示例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易错字词:扪、胁、徘徊、觅、溪、溅、噪、逾、幽、蓬、殷勤、踪。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遂川于公元199年建县,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建县以来,遂川没有发生过______的历史事务,也少有让人______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但它有______的狗牯脑茶。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适合茶生长的自然家乡。特别地质长出来的狗牯脑茶,茶芽叶嫩,富含氨基酸、咖啡碱、自然芳香质等元素,其香醇______,甘甜经久不去,是绿茶中的上品。因为有了狗牯脑茶,遂川人也就有了与茶有关的文化与习俗。遂川人见面问安不是问吃了没,而是问喝茶了没。上山砍柴、下田干活,必用竹筒带茶水闲暇时喝……遂川的大小圩镇茶馆林立,人们谈买卖在茶馆,农事筹划在茶馆,相亲约见面也在茶馆。一座座茶馆里,茶气芳香,茶水蒸腾。岁月如流,只有这茶,始终在茶杯里翻滚、深思,仿佛是时间的主子。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流芳推崇备至著名遐迩芳香馥郁B.彪炳千秋推崇备至名副其实沁人心脾C.彪炳千秋耳熟能详著名遐迩沁人心脾D.千古流芳耳熟能详名副其实芳香馥郁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乃是适合茶生长的自然家乡。B.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是适合茶生长的自然家乡。C.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适合茶生长的自然家乡。D.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自然是适合茶生长的家乡。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B.漫山遍野的树,像绵延不绝的绿色画卷,像鳞次栉比的自然屏障,像严阵以待的戍边将士。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萎靡不振的,是渴睡人的眼。【答案】18.C19.D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实力。第一空,“千古流芳”,指好名声恒久流传。“彪炳千秋”,形容宏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此处语境是指遂川没有发生过流传千秋万代的历史事务,所以应当用成语“彪炳千秋”。其次空,“推崇备至”,形容极其推重和钦佩。“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识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此处语境是指也少有让人熟识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所以应当用成语“耳熟能详”。第三空,“著名遐迩”,声名远播,远近皆知。“名副其实”,流传开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形容的确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此处语境是指狗牯脑茶声名远播,远近皆知,所以应当用成语“著名遐迩”。第四空,“芳香馥郁”,一般用来形容盛开的花朵漂亮芳香、香气深厚。也可用来比方漂亮的女性,周身散发的浓烈香气。“沁人心脾”,指吸入芳香、簇新空气或喝了凉爽饮料,感到特别舒适。形容美妙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爽爽朗的感受。此处语境是指狗牯脑茶的香醇让人感到特别舒适,所以应当用成语“沁人心脾”。
故选C。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遂川……适合……家乡”搭配不当,应当是“遂川……是……家乡”,在“适合”前加“是”;二是语序不当,“自然”放在“是”前面。
故选D。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实力。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深思”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予“茶”人的情态。
A.比方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花”比方成“张满了的帆”。B.比方的修辞手法,把“漫山遍野的树”比方成“画卷”“自然屏障”“戍边将士”。C.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歌声”来写“花香”,原来“缕缕芳香”是靠嗅觉感知的,作者在这里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读者的感受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D.拟人的修辞手法,“萎靡不振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予“灯光”人的情态。
故选D。
(二)语言运用文字Ⅱ(本题共2题。9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多数信号。多数时候,①,譬如树叶温顺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困难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整细胞间信号传输的特地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②。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科研人员发觉,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③。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淌,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答案】①人脑会忽视无关紧要线索;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③与某些常驻免疫细胞有关【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实力。第一处,结合后文“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可知,此处“树叶温顺的沙沙声”应指无关紧要的线索,所以此处应填“人脑会忽视无关紧要的线索”;其次处,结合后文“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可知,“另一些”应是“加速信号传输”,所以此处应填“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第三处,结合后文“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可知,“常驻免疫细胞”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所以此处应填“与某些常驻免疫细胞有关”。22.“多情公子”贾宝玉身上最珍贵的是“共情”,爱护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请举出原著中的一个详细情节,简要说明。【答案】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龄官的关切爱护。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直到下雨,宝玉连忙提示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宝玉同样有痴心,特别理解龄官的痴心,对这样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都能关爱,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香菱的帮扶。香菱和小丫头们斗百草,被小丫头们使促狭,污了宝琴给她的新石榴裙,宝玉见状,便把袭人的拿给她。宝玉可以站在香菱的立场上想问题,他明白香菱的境况,并主动排忧解难,体现出他的“共情”。(黛玉葬花……)【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要点的实力。“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境况,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实力。是指可以深化理解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心情的实力。再结合题干中所给出的“爱护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这一说明,不难理解,题目是要考生举出文中宝玉爱护他人的例子。例如在《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中,黛玉将落花埋入土中。若是别人,难免觉得黛玉太过敏感、矫情。但宝玉知她的多愁善感,懂她的高洁、浪漫。他连声叫好,陪她一起掊土、一起葬花、一起伤感。宝玉听懂了黛玉凄苦惨淡的心情,体会出她孤苦飘舞的命运。又例如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香菱与豆官“斗草”,因说“夫妻蕙”被小丫头讪笑,从而弄脏了石榴裙。“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自己不好意思,忙夺了手跑了。众人笑个不住,怕香菱拿他们出气,也都哄笑一散”,从原文的描绘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香菱当时的窘迫。别人讪笑香菱,可宝玉却满怀爱护。“宝玉跌脚叹道:‘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呢。’”,宝玉这话句句说到香菱心里,后来,宝玉又献上计策,让袭人给她一条一模一样的裙子。这一情节,体现出他的“共情”。再如在《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当宝玉见龄官一边拿着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流泪时,误以为她是个东施效颦的“痴丫头”,即使心有怀疑,但宝玉照旧没有打搅她,“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始终、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则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不禁让人感叹于宝玉的温顺爱护。后来,字没写完,天却下雨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宝玉连忙提示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这时候的宝玉是不相识龄官的,但正是对一个不相识的女子能够心生关爱之心,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生活在消费主义和消遣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学问的实力。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习惯了在爽快、碎片化的段子和资讯中消磨时间,“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但看完之后茫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有学者把这称之为“青年人的童稚化”,它的标记之一是缺乏延迟满意的耐性。材料二: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细化管理心得体会3000字【五篇】
- 2025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第16讲 力学实验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期末培优训练(含答案)
- 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四年级口算除法(公开课)
- 2017-2018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作业课件:第一单元考试热点突破 (共17张)
- 5.1 半波整流教学课件
- 高一(纲要上)统编版 历史 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
- 2024年四川省达州市73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
- 《乒乓球基础理论》课件
- 初级电焊工培训课件
- 井下修井作业技术课件
-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知识提纲
- 博尔赫斯简介课件
- 公司战略规划和落地方法之:五看三定工具解析课件
- 2021年山东交投矿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应用宋文阁课件
- 化脓性脑膜炎治疗的指南
- 2023-2023学年第一学期“1530”安全警示教育记录
- 提高内镜中心内镜洗消合格率PDCA
- The Golden Ax金斧头的故事英语伊索寓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