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法学(何志鹏第三版)》 教案 第9-19章 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_第1页
《国际公法学(何志鹏第三版)》 教案 第9-19章 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_第2页
《国际公法学(何志鹏第三版)》 教案 第9-19章 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_第3页
《国际公法学(何志鹏第三版)》 教案 第9-19章 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_第4页
《国际公法学(何志鹏第三版)》 教案 第9-19章 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国际公法学

(第三版)

目录

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与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国际法的渊源................................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国际法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国际法的主体................................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国际法上的国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国际组织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国际法上的个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笫九章国际人权法....................................................1

第十章国家领土法....................................................4

第十一章国际海洋法...................................................7

第十二章空间法......................................................10

第十三章国际环境法..................................................14

第十四章条约法......................................................17

第十五章外交与领事关系法...........................................22

第十六章国际责任法..................................................26

第十七章国际争端解决法.............................................29

第十八章国际刑法....................................................32

第十九章国际人道法..................................................36

第九章国际人权法

一、教学目的

国际人权法是指关于人权保护的国际法,而不是关于国际人权的法。由于其

所保护的对象绝大部分是个人的权利,所调整的关系是个人与国家特别是个人与

其本国(对于外国人来说是其与所在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国际法的一个

特殊分支。通过本章学习,旨在使学生对国际人权法中的问题形成系统全面的认

识和把握,其中重点掌握国际人权保护制度的内容,理解中国立场与实践。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

四、教学重难点

1.国际人权法的渊源

2.国际人权法的保担对象和渊源

3.国际人权保护的监督机制

4.国际人权法的特点

5.人权条约机构的职能

6.普遍定期市议

7.人权的国际保护实施机制

8.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

9.国际人权法在21世纪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国际人权法实际上是指关于人权保护的国际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国

际人权法与其他国际法的分支相比具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特殊性。国际人权法的

形成和发展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国际习惯法和国际人权公约构成了

其主要渊源。通常认为国际人权法所保护的对象是个人不是国家。联合国的所有

活动都围绕着和平、发展和人权展开,由此我们探讨人权时也应将目光聚焦于和

(4)通常认为国际人权法所保护的对象是个人不是国家。个人作为人权的主

体不是仅指单个的人,也包括由个人组成的群体,例如殖民地的人民与被外国统

治和压迫的人民,又如种族、宗教和语言的少数群体等。

(5)法国学者瓦萨克将人权分成三代:第一代人权,即公民和政治权利,产

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第二代人权,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产生于社会主

义革命时期;第三代人权,即集体权利,产生于非殖民化时期。

(6)以国家保护人权的义务性质为基础,权利类型可分为消极与积极权利。

(7)目前唯一的一个规定和平与安全权的国际公约是《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

章》。

(8)联合国体系内设有人权理事会和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等人权保护机构。

人权理事会负责对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履行人权义务和承诺的情况进行普遍定

期审议,这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联合国体系内建立的独特的报告审议制度。

(9)普遍性国际人权公约建立的条约机构有10个,均位于日内瓦。与联合

国人权机构不同,其以条约为基础,以个人身份工作。具有独立性、专业性、规

范性的特点。

条约机构设立了报告制度、国家对国家的指控制度、个人来文制度以保护人

权。其中报告制度是国际人权条约执行机制中唯一的具有强制性的制度。

(10)国家人权机构,是主权国家设立的关于人权的专门国家级机构的统称,

“是指一国根据宪法或法律而设立的专司促进和保护人权职能的国家机构”。

(11)2021年2月,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

会议高级别会议上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球人权进步》的讲话阐述了

我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权普遍性与各国实际

相结合;坚持系统推进各类人权;坚持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

4.课堂讨论

(1)国际人权法有哪些特点?

(2)国际人权宪章由哪些文件构成?

(3)联合国有哪些人权保护机构?

(4)人权条约机构有哪些职能?

(5)中国关于人权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第十章国家领土法

一、教学目的

国家领土(stateterritory)是指隶属于国家主权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国家领土

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领土问题。本章对领

土的相关概念、构成、取得变更方式、领土边界及南极北极等问题进行介绍,通

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对领土法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4

四、教学重难点

1.领土主权及其限制

2.边界与边境制度

3.传统国际法取得领土的方式与现代国际法变更领土的方式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本章分为国家领土概念与构成、领土的取得与变更、领土主权及其限制、边

界和边境制度、南极和北极五个小节对国家领土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节是国家领土的概念与构成。首先说明了国家领土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领土作为国际法的客体,其权力具有最高性和排他性是被国际法所承认的,

这意味着国家在其领土内可以充分独立而无阻碍地行使其权力。没有领土,国家

就没有管辖的空间.其次说明了领十由领陆、领水、底土和领空几个部分构成,

本节针对每一部分作出相应讲解。

第二节是领土的取得与变更。在传统国际法中,领土的取得方式有先占、时

效、添附、割让和征服五种。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现代国际法上产生了一

些新的领土变更方式,主要有民族自决和全民公决两种方式。领土的取得与变更

也常常伴随着争端,在此前提之下需要诸多方式方法予以解决。

第三节是领土主权及其限制。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人和物

所行使的最高的和排他的权力,主要包括领土管辖权、领土所有权、领土完整不

可侵犯三个方面内容。国际法主体在行使领土主权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主

要包括一般性限制和特殊限制两种类型。本节将对共管、租借、势力范围和国际

地役等几种特殊限制方式进行展开讲解。

第四节为边界和边界管理制度。边界乂称国家边界或国界,是划分国家领土

范围的界线。国家边界可以分为陆地边界、水域边界、海上边界、空中边界以及

地下边界等。国家之间划分边界线主要有三种方法,即自然划界法、几何学划界

法和天文学划界法。边境是国家边界线两边的一定区域。边界管理制度是指国家

为维护两国边界的稳定和边境地区的安宁,通过双边条约和国内立法的方式而确

立的法律制度。本节结合我国现阶段情况,介绍了我国边界的现状。

第五节是南极和北极。通过对南极北极地理位置、法律地位、相关法律文件

及与之相关的国际事件的介绍,对南极和北极两个重要的地区进行介绍和分析。

2.基本概念

国家领土、领陆、领水、内水、河流、内河、界河、多国河流、国际河流、

通洋运河、湖泊、内海水、领海、先占、时效、添附、害U让、征服、民族自决、

全民公决、领土主权、领土管辖权、领土所有权、领土完整不可侵犯、共管、租

借、势力范围、国际地役、边界、自然划界法、几何学划界法、天文学划界法

3.基本原理

(1)国家领土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领土是国家的构成

要素之一。领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领土,国家就不可能存在。因

此,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没有领土的,至于领土面积,则可以有大有小。第二,领

土是国家主权活动和行使排他性权力的空间。国家领土是国际法的客体。国际法

承认国家领土权力的最高性和排他性,就意味着国家在其领土内可以充分独立而

无阻碍地行使其权力。没有领土,国家就没有管辖的空间。

(2)解决领土争端应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和平方法,而不是诉诸武力。

在国际实践中,解决国家间领土争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通过双方谈

判,签订边界条约;其二,提交仲裁或国际司法程序。

(3)边界又称国家边界或国界,是划分国家领土范围的界线。由于国家的领

士由各个部分组成,因此国家边界也可以分为陆地边界、水域边界、海上边界、

空中边界以及地下边界等。

(4)边界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为维护两国边界的稳定和边境地区的安宁,通过

双边条约和国内立法的方式而确立的法律制度。一般来说,边界管理制度主要包

括:边界标志的维护;边民的往来;界河和边境地区的生产生活;边界事件的处

理。

(5)鉴于南北极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今后中国政府,一要进一步加深对南

北极,尤其是南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资源状况等的认识;二要进一步

强化中国在南北极地区的实质性存在,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考察活动;三要积极参

与国际极地事务,确立中国在南北极事务中的战略地位。

4.课堂讨论

(1)各国之间应如何解决领土争端?

(2)试论领土的变更方式。

(3)什么是领土主权?它有哪些限制?

(4)试述南极地区的法律制度及如何进一步维护我国在南极地区的权益。

(5)试论近年来北极地区的主权和资源争夺战的新动向及中国的对策。

第十一章国际海洋法

一、教学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海洋经济、军事和科学等方面的活动不断发展,规范

各国在利用海洋方面的行动准则亦愈来愈多,现今已发展成为国际法一个相对独立

的部门一海洋法”木章重点介绍国际海洋法中各种元素如基线,内水、领海、毗

连区等概念,详细解读国际海洋法的概念、产生、编纂与发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

际海洋法有关的知识和理论。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4

四、教学重难点

1.领海与毗连区制度

2.专属经济区制度

3.大陆架制度

4.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及群岛水域制度

5.公海制度

6.国际海底区域制度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八大海域的法律地位及界限划定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本章分为国际海洋法的概念与发展,内水、领海与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

陆架,岛屿、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和群岛水域,公海,国际海底区域七个小节。

国际海洋法不是一个内容单一的国际法分支,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法分支。国

际海洋法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处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着符合各

国间正义和权利平等的方向发展。由于海洋在国际中的重要地位,推进了国际海

洋法的产生、编纂与发展。以时间为动线介绍国际海洋法的产生、编纂及发展历

程,并着重介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为国际海洋法的概念与发展,本节介绍了何为海洋、其相关权益在国

际上重要地位及国际海洋法的概念,简单介绍了我国海洋的相关情况及有关法律

文件制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为内水、领海与毗连区。本节分为四小部分:内水的范围离不开领海

基线的确定;领海作为伴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产生的概念,对于沿海国

的和平、安全、社会秩序、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毗连区,又称邻接区,是领

海以外毗连领海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的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在国

际海洋法的背景下,我国制定了相关的领海制度、毗连区基本制度,出台了一系

列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节为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从测算领海宽度的

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的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五部

分确认了专属经济区的国家管辖范围内海域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

第四节为大陆架。从地质学角度和法律角度分析大陆架的构成及地理位置,

大陆架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沿海国为勘探和开采自然资源的目的而行使主

权权利和专属管辖权的海域。大陆架的法律地位十分重要,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

的划分、大陆架界限的认定、大陆架主权管辖权等权利问题,以及中国的大陆架

制度,都是本节的重点讨论问题。

第五节为岛屿、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和群岛水域。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

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是指在公海或专属经济

区的一部分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部分之间的和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部

分与外国领海之间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是指一群岛屿,包括若干岛屿的

若干部分、相连的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彼此密切相关。三类主体在国际法中都

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关的权利、义务和制度都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六节为公海。公海制度相对干领海制度而存在,何公海白由名义卜.是所有

国家的自由,实际上是海洋强国才能完全享有的刍由。公海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

在航行权、船旗国制度、救助义务等方面,在公海领域上世界各国应遵循的相关

规定是本节的学习重点。

第七节为国际海底区域。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

及其底土,是构成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海域。面对西方海洋强国企图瓜分公海海

底及其资源的严峻形势,国际海底区域是当代国际海洋法的全新的发展模块。针

对国际海底区域的发展,国际上设立了“国际海底委员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十一部分规定了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和开发、管理制度。

2.基本概念

海洋、国际海洋法、内水、领海基线、正常基线、直线基线、河口、海湾、

港口、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岛屿、岩礁、过境通过权、无害通

过权、群岛基线、公海、登临权、紧追权、国际海底区域

3.基本原理

(1)国际海洋法K是一个内容单一的国际法分支,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法

分支:

第一,它既要满足包括内陆国在内的各国的共同要求,也要满足沿海国的特

殊要求。第二,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领海和公海制度,而是包括内水、领海、毗

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

区域等海域的制度;不再局限于航行、捕鱼等传统海洋活动,而是包括了海洋科

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争端的强制性解决程序等一系列制度。第三,最靠

近沿海国海岸的领海海域,特别是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内水海域,沿海国享有

较多的专属权利。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要在以下方面发展了海洋法:规定领海宽度不

得超过12海里;允许沿海国设立20()海里专属经济区;确立基于自然延伸原则的

大陆架制度;确认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确认了新的公海自由;确立了群岛水域的法律地'立及相关法律制度;确保了内陆

国出入海洋的权利;确立了各国的海洋环境的保尹和保全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确

立了导致有拘束力的裁判的海洋争端解决方法,并设立了国际海洋法法庭。

(3)沿海国在其领海的权利和义务:对航行和飞越的管辖权;对资源的专属

权利:属地管辖权:行沿海航运及贸易的专属权利。

(4)无害通过。无害通过权是领海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指为了穿过

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为了驶入或驶出内水而通过领海的航行。“通过”应继续不

停和迅速进行。“通过”不包括停船和下锚在内,不包括停靠泊船处和港口设施,

但通常航行所附带发生的停泊和下锚,或因不可抗力或遇难所必要的或为援助遇

险或遭难的人员、船舶或飞机的目的停泊或下锚则是允许的。无害通过则是指通

过只要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就是无害的.外国船舶在行使无

害通过权时应遵守沿海国的法律和规章;沿海国对所有行使无害通过权的船舶不

应有任何形式上或事实上的歧视。

(5)沿海国可在其毗连区行使下列事项所必要的管制:防止在其陆地领土或

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惩治在其陆地领土或领海

内违反上述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4.课堂讨论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来海洋法有哪些发展?

(2)依据国际海洋法,如何理解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强国建设?

(3)如何理解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的异同?

(4)国家在不同海域的管辖权各有哪些特点?

(5)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制度是如何确立和演变的?

第十二章空间法

一、教学目的

在当今国际社会,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日常生活都与空间活动紧密相

连,因此,确立规范人类在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制度十分重要。通过本

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空间法有基本的认识,了解空气空间法与外层空间法的含义并

加以运用。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

四、教学重难点

1.空气空间法

2.外层空间法

3.国际民用航空运输法律制度、国际航空安保法律制度中涉及的各类公约,以及

公约间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L内容摘要

第一节为概述,讲述了人类从认识到探索空间空气的过程。在联合国框架下,

国际社会围绕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这一主题通过了一系列国际条约,逐步形

成了现行的外层空间法,称作空间法。国际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立

法,逐步形成了现行的空气空间法,亦称航空法,即规制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航空器的法律地位、航空运输责任及航空安全等问题的各类原则、规则和制度。

航空法与空间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节为空气空间法。首先,空气空间法的法律渊源包括国际法渊源和国内

法渊源两个层次。国际条约是空气空间法的主要国际法渊源,国内立法是空气空

间法的主要法律渊源,国际组织通过的国际文件和司法裁决是空气空间法的转助

渊源。其次,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在1919年《巴黎航空公约》之前分为完全自由

论、有限自由论、国家主权论和有限主权论,在1919年之后则为完全和排他的主

权,主要包括自保权、管辖权、管理权及支配权。随后,《巴黎航空公约》《国际

民用航空公约》《国际航空运输协定》《百慕大协定》等国际法律文件规定了国际

民用航空运输法律制度。最后本节介绍了国际航空安保法律制度及中国的航空法

律制度。

第三节为外层空间法。外层空间法起源于2()世纪5()年代,其发展大致经历

了三个阶段。外层空间法的法律渊源主要为: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内法以及

联合国机构通过的决议、司法判决、外空法的权威著作等。经1961年联合国大会

1721号决议、1963年《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以下简

称《外空宣言》)、1967年《外空宣言》等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发展和探讨,最终确

立了外空不得据为己有、各国平等自由探索和利用、必须为全人类谋福利和利益

的法律地位。本节还介绍了外层空间的九项基本法律制度及中国的外层空间立法

历程及立法现状。

2.基本概念

航空法、空间法、空气空间法的法律渊源、完全自由论、有限自由论、国家

主权论、有限主权论、自保权、管辖权、管理权、支配权、非航班飞行、航班飞

行,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罪行、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空间物体登记制度

3.基本原理

(1)航空法与空间法的联系

一方面,两者有相似的法律渊源。航空法与空间法的法律渊源都包括国际条

约、国际习惯及相关的国内立法,同时,国际组织通过的一些国际文件也是航空

法与空间法的重要法律渊源。另一方面,两者的法律属性相似。航空法与空间法

都兼具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属性,也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属性。

(2)航空法与空间法的区别

调整对象不同。空间法的调整对象是空间活动,即人类在外层空间或与外层

空间相关的活动;而航空法的调整对象是航空活动,即人类在空气空间或与之相

关的活动。此外,两者管辖的客体亦不同。空间法管辖的客体主要是外层空间、

天体及空间物体,空间物体主要是指飞越大气层,依靠地球引力运行的人造物体。

而航空法管辖的客体是空气空间及航空器,航空器主要是指依靠空气的反推力能

在空气空间运行的飞行器。

(3)《国际航空运输协定》则明确规定国际定期航班空中自由,被称为“五种

自由协定”。这五种自由主要是指:不降停而飞越其领土的权利;非商业性降停的

权利;卸下来自航空器国籍国领土的旅客、货物、邮件的权利;装载前往航空器

国籍国领土的旅客、货物、邮件的权利;装卸前往或来自任何第三国领土的旅客、

货物、邮件的权利。

(4)《百慕大协定》确立的国际航空运输的双边管理模式:一是充分肯定领空

主权原则,并以此作为国际航空运输的法律基础,通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负责创

制和拟订统一的航空运输的技术性规范。二是各国通过签订双边的航空运输协定

相互赋予经营定期国际航空运输的运营权利,并确定双边通航的航线、交换运营

权利和运力管理,非定期航空运输由飞入国实施单方面管理。三是通过国际航协

多边运价机制统一协调各国之间的航空运价。

(5)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将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概括为下列五

种: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从事暴力;破坏使用中的航空器使它不能飞行;在

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危及其飞行安全的装置或物质;破坏、损害或妨碍航行设

备危及其飞行安全;传送假情报危及飞行中航空器的安全。

(6)外空活动的基本原则:一是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必须为全人类谋福利

和利益原则;二是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自由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及

天体原则;三是外层空间和天体不能通过主权要求、使用或占领或者其他任何方

法为一国所有原则;四是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必须遵守国际法原则;五是各

国对本国在外层空间的活动负有国际责任原则;六是各国在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

时应遵守合作和互助的原则;七是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原则;八是保护外空

环境原则。

(7)卫星遥感地球活动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一是遥感活动应为所有国家谋

福利和利益;二是进行遥感活动的国家以及联合国和联合国系统内有关机构都应

促进遥感活动方面的国际合作,包括技术援助和协调;三是被遥感国管辖下领土

的原始数据和处理过的数据已经制就,该国即可以在不受歧视的基础上依照合理

费用条件取得这些数据;四是遥感应促进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侵袭。

(8)空间物体登记制度中发射国登记信息:发射国的名称;外空物体的标志

或其登记号码;发射的日期和地点;基本的轨道参数;外空物体的一般功能。

(9)《外层空间核动力源应用安全框架》提供了3个主要的行动指南:第一,

对政府的指南,即对负责授权、批准或执行空间咳动力源飞行任务的国家政府和

有关国际政府间组织(如区域空间机构)提供指导;第二,管理指南,即对涉及

空间核动力源应用的组织提供管理方面的指导;第三,技术指南,即对涉及空间

核动力源应用的组织提供技术指导。

4.课堂讨论

(1)论述外层空间法与空气空间法的关系。

(2)阐述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3)论述现行航空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4)阐述外层空间法的法律渊源及基本原则。

第十三章国际环境法

一、教学目的

国际环境法是国际法为了应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挑战而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逐

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构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国际环境法本质上体现

了国际法主体之间由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

协调意志。本章对国际环境法的概念、特征、法律地位、基本原则等问题送行介

绍及深入分析,使学生能够了解国际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内容,掌握国际环境法基

本概念及原理,并把握国际环境法的改革发展方向。

二、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四、教学重难点

1.国际环境法的基本主体

2.掌握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国际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

4.掌握国际环境法领域特有的争端解决机制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L内容摘要

第一节为国际环境法概述,国际环境法作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

设的重要法律基础和保障,在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环境

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目标方面,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环境法具有法的约束力,有着独特的调整对象及调整

方法。国际环境法在国际法主体、国际法渊源、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责任制度

及国际法争端解决机制等几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准则以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

受国际法基本原则确定标准的支配和指导;特殊性准则应充分考虑人类环境问题、

国际环境保护及国际环境法的特点,要能够反映国际环境法的特殊性。可以将下

列原则确定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家资源开发主权权利和不损害国外环境

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损害预防原则、风险预

防原则、国际合作原则。

第三节为国际环境保护制度分述。分别介绍了大气层的国际保护、海洋环境

的国际保护、自然资源的国际保护、危险物质和废物的国际管制、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等领域的相关问题。其中既包括世界范围内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也介绍了在

应对上述问题时的中国对策。

2.基本概念

国际环境法、国际法的主体、非政府组织委员会、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条约、习惯、国家资源开发主权权利、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

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损害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国际合作原则、

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清洁的水、世界遗产基金

3.基本原理

(1)国际环境法的特征:第一,国际环境法作为现代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具有

法的约束力。第二,它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即它调整的是国际法主体在开发、利

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国际关系。第三,国际环境法有独特

的调整方法。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五项原则:第一,各缔约方应当在公

平的基础上,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刍的能力,为当代人类和子孙后

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第二,各缔约方应当采取预防措施,预测、防止或尽量

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并缓解其不利影响。第三,当存在造成严重或不可逆

转的损害的威胁,时,不应当以科学上没有完全的确定性依据为理由推迟采取应对

措施,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应当讲求成本效益,确保以尽可能最低

的费用获得全球效益.第四.各缔约方有权并且应当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五,各

缔约方应当合作促进有利的和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这种体系将促成所有缔约方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从而使其有能力更好地应对

气候变化的问题。

(3)国际环境法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影响:一方面国家对自然资源拥有主权

权利,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要承担“不损害境外环境

的责任,

(4)国际环境法对国际责任制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第一,国际环境法重视无

过错责任(包括严格责任和绝对责任)在国际责任中的应用,以弥补“过失责任论”

的不足。第二,国际环境法促成了《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

任条款草案》的编纂。第三,个人国际环境刑事责任的兴起也是国际环境法促进国际

法责任制度发展的一个体现。

(5)采取“不遵守程序”机制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有关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关

系到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且不遵守情势所造成的环境后果通常具有全球影响的性

质,而不只是具有国别或区域性质,因而要求各缔约国尽力履行条约义务。第二,该

条约具有协助各缔约国履行条约义务的能力和机制。《蒙特利尔议定书》设立了一个

多边基金机制和技术转让机制,以使在议定书规定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缔约国可以

履行议定书的义务。

(6)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家资源开发主权权利和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

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损害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国

际合作原则。

4.课堂讨论

(1)国际环境法市现代环境法有哪些发展?

(2)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些原则是如何确立的?

(3)试列举国际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4)国际环境法领域特有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什么?

(5)中国己经加入的重要国际环境公约有哪些?这些公约对国内环境法有何

影响?

第十四章条约法

一、教学目的

条约是国家之间、政府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政府间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的

国际协议。条约的发展与国际法的发展息息相关,贯穿了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国

际条约在国际法的渊源中具有重要地位。掌握国际条约的概念、特征、法律地位

及相关分类,了解相关典型的国际条约,使学生对条约法形成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4

四、教学重难点

1.条约的概念

2.条约的特征

3.条约的缔结

4.条约的保留及效果

5.条约的生效和暂时适用

6.条约的遵守和适用

7.条约的解释方法

8.条约终止

9.条约的无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L内容摘要

第一节为概述。《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

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定义了条约,并规范了条约的特征。常见的条约名称

有条约、公约、宪章、规约、盟约、组织法、协定、议定书、换文、备忘录或谅

解备忘录、宣言、声明、公报等。条约可以按照法律性质、缔约方的数目、内容

进行分类。

第二节介绍了条约的缔结。缔约权能包括缔约能力和缔约权两个问题,缔约

的程序主要包括议定约文、认证约文、表示同意受条约拘束及通知批准、交换或

交存批准书。中国的缔结条约程序由《宪法》《缔结条约程序法》规定,其中缔约

权限和程序都规定得较为详尽。

第三节为条约的保留。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或一国际组织在签署、批准、正

式确认、接受、核准或加入条约,或一国发出继承条约的通知时所作的单方声明,

不论其措词或名称如何,该国或该组织意图借此排除或更改条约中某些规定对该

国或该组织适用时的法律效果。条约具有可保留性,且其保留是有范围的,缔约

方只能在允许保留的条约或条款范围内提出。条约的保留可以被接受或反对,且

二者都有其相应的法律效果。

第四节为条约的生效与暂时适用。条约的生效,是指一个条约正式开始对各

当事方产生法律拘束力,各当事方自此承担条约义务和享有条约权利。条约的暂

时适用通常涉及的是须经批准或核准的条约。按照条约的有效期限,条约划分为

无期限和有期限,无期限的条约除非另订新约,永远有效;有限期条约则顾名思

义,缔结方在缔结条约时可以自行约定条约的限期。

第五节为条约的遵守与适用。条约在适用中受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条约冲

突的限制,适用时需遵守相应的规则限制。在解决时间范围问题时,要注意条约

是否有有效期或溯及力:在解决空间问题时,要注意条约适用缔约方全部领土时

是否有例外情况;在面对条约冲突时,应依照相关条约的规定予以解释和适用。

第六节内容为条约与第三方。条约的相对效力原则,是指条约仅对各当事方

有拘束力,对第三方则不发生法律效力。如果一项条约对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生

效,该国或该组织就是该条约的当事国或当事组织(或当事方);一项条约的非当

事方就是该条约的第三国或第三组织(或第三方)。条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时必须

有给第三方创设权利的意图且第三方要对此表示同意;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时

需要条约当事方有给第三方施加义务的意图曰第三方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此项义

务。

第七节为条约的解释。条约的解释,是指条约当事方或其授权的解释主体按

照一定的规则对有分歧的条约条款或其他条约的适用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说明。

条约解释的主体有条约当事方、经授权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机构、有管辖权的国际

仲裁或国际司法机构等。条约解释的理论有客观论、主观论及目的论,条约解释

的通则包括依照条约用语的通常意义解释,依照条约用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解释、

参照条约的目的及宗旨解释和善意地解释等。

第八节为条约的修订、终止与无效。在两公约中把条约全体当事方对条约的修

订定义为“修正”,把条约的部分当事方对条约的修订定义为“修改”。条约的无效分

为两种情况,一种为自撤销同意时无效,另一种为条约自始无效,分别由不同的事

由导致无效的结果发生。条约的终止发生的是终结的效力,而暂停施行发生的是中

止、暂停的效力,导致两种结果的发生事由程度不同,给条约缔结方造成的权利义

务的改变状况也有所不同。

2.基本概念

条约、协议、公约、宪章、规约、盟约、组织法、协定、议定书、换文、备忘

录或谅解备忘录、宣言、声明、公报、“两公约”、缔约能力、缔约权、全权证书、

约文的认证、签署、正式确认、批准、加入、条约的保留、条约的生效、条约的

暂时适用、全部领土、条约相对效力原则、约定对第二者既无损也无益、条约的

解释、上下文、有效原则、条约的修订、修改、无效、条约的终止、情况的基本改

变、条约的暂停施行

3.基本原理

(1)条约的特征:第一,条约由国家、国际组织缔结;第二,条约受国际法支

配;第三,条约是书面协议。

(2)缔约能力与缔约权是相互联系的。缔约能力是缔约权的前提,无缔约能力

的实体就不存在由谁或如何行使缔约权的问题;缔约权是实现缔约能力的条件,

缔约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职能部门行使缔约权来实现。

(3)国家的缔约代表通常须通过持有和出示全权证书来表明其缔约权限。担任

国家的特定职务的人无须出示全权证巾也被认为是代表其所任职的国家。

(4)缔约程序:议定约文、认证约文、表示同意受条约拘束、通知批准、交换

或交存批准书。

(5)一国或一国际纪织得以加入方式表示承受条约拘束的同意:①条约本身规

定该国或该组织得以加入方式表示这种同意;②另经谈判方协议确定该国或该组

织得以加入方式表示这种同意;③全体当事方嗣后协议,该国或该组织得以加入

方式表示这种同意。

(6)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和相关法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

区在国防、外交以外的特定领域享有缔约权。

(7)条约保留的目的,是排除或更改条约中某些规定或整个条约的特定方面对

提出保留的国家或国际组织适用时的法律效果。

(8)“两公约”规定,以下三种情况不得提出保留:其一,条约禁止保留;其

二,条约仅准许特定的保留,而有关保留不在其内;其三,该项保留不符合条约

的目的和宗旨。

(9)依照国际法或“两公约”有效成立的保留的效果,只及于保留国或国际组

织与其他缔约国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影响其他缔约国或国际组织相互间

的关系。凡是依条约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对另一当事方成立的保留,在保留国或国

际组织与该另一当事方之间的关系上,依保留的范围排除或更改保留所涉及的条

约规定,也就是提出保留的当事方和接受保留的当事方之间适用依照保留的范围

修改过的条约;在其他当事方相互之间,则不排除或更改保留所涉及的条约的规

定,也就是不受条约的保留的影响.

(10)坚持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是维持互相信赖的国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保

证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系国际社会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11)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保证联合国非会员国遵

行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

威胁等原则。

(12)关于条约的解释,存在互有长短的三种理论:客观论主张严格依据条约

用语的通常意思进行解释;主观论主张通过探寻当事国缔约时的真实意图遂行解

释;目的论主张从条约的目的和宗旨出发进行解释。

(13)条约关系的稳定性要求只能在例外的情况下适用情势变迁原则。一是不

得援引情势变迁原则作为终止或退出边界条约的理由;二是如果因为当事方自己

违反条约义务而引起情况改变的,该方不得援引其终止或退出条约。

4、课堂讨论

(1)如何理解条约的特征和条约在国际法渊源中的地位?

(2)如何评价和完善条约保留制度?

(3)谈谈你对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以及你对当今世界是否仍有可能产

生不平等条约的看法。

(4)如何理解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与情况的基本改变(情势变迁)原则的关系?

(5)条约无效与条约终止的原因和效果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第十五章外交与领事关系法

一、教学目的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是适用于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的总称。本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的法律制度,对外交与外交

关系、外交机关体系、使馆的职务、外交人员特权与豁免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外交与领事关系法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

四、教学重难点

1外交与外交关系

2.外交机关与外交人员

3.领馆、使馆、特别使团等制度

4.中国关于外交、领事特权与豁免制度的规定

5.外交、领事的特权与豁免

6.使馆、领馆与其享有的特权

7.豁免人员的义务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为内容概述。首先介绍了外交和外交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类型。其

次,介绍了外交关系法的法律渊源,如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9年

《特别使团公约》、1973年《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

的罪行的公约》和1975年《维也纳关于国家在其对普遍性国际组织关系上的代表

权公约》。对当今世界外交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该公

约于1964年4月24日生效,是适用于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最主要的条约法渊

源。

第一节的内容为外交关系机关与外交人员。国家的外交关系机关可分为国内

的机关和国外的机关,对外交关系的理解需要对相关外交部门有着准确的掌握。

第三节为外交特权与豁免。本节阐述了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国际法理论来源;

使馆、使馆人员、特别使团及其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外交代表机关及其人员对接

受国的义务、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相关制度。

第四节为领事关系法。领事关系法的主要法律渊源为1963年制定的《维也纳

领事关系公约》、国际习惯法以及双边、区域性条约。领事关系的建立需要设立领

馆,领馆人员主要包括领事官员(职业/荣誉)和领馆雇员及服务人员。在豁免与

特权问题上领事特权与豁免和外交特权与豁免基本上相同。

第五节是中国关于外交与领事工作的立法和制度。中国在外交与领事工作方

面制定了许多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领事保护与协助「作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等.这些条例根据我国的法律

和实践,并参照有关国际惯例作出必要的补充,使内容更加明确、具体。

2.基本概念

外交、外交关系法、“临时外交”、外交关系双关、使节权、特别使团、外交

团、外交特权与豁免、“以和平方式”、国家元首、政府、外交部门、外交职员、

行政及技术职员、事务职员、使馆馆舍、应受国际保护人员、侵害应受国际保护

人员的罪行、”或起诉或引渡”原则、领事/领事官员、领馆、领事职务、对等原

则、领事官员。

3.基本原理

(1)使馆的职务:①在接受国中代表派遣国;②于国际法许可之限度内,在

接受国中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利益;③与接受国办理交涉;④以一切合法手段

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并向派遣国政府狙告;⑤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间

之友好关系,及发展两国经济、文化与科学关系.

(2)《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了有关宣告使馆外交人员为不受欢迎的人和

使馆其他人员为不能接受的人的制度。该公约第9条明确规定,接受国得随时不

具解释地通知派遣国宣告使馆馆长或任何外交职员为不受欢迎人员或使馆任何其

他人员为不能接受。

(3)特别使团应曰派遣国的一名或几名代表组成,派遣国可以从其中指定一

人为团长。特别使团也可以包括外交人员、行政和技术人员以及服务人员。

(4)外交团的作用主要是礼仪性的。例如,外交团团长代表外交团在接受国

的庆典或宴会上致辞。

(5)外交代表的职务一般可因下列情况而终止:①任期届满;②本国召回;

③接受国要求召回;④派遣国与接受国断绝外交关系;⑤发生革命产生新政府;

⑥与有关国家达成协议。

(6)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根据:①治外法权说;②代表性说;③职务需要

说。

(7)使馆的特权与豁免。使馆馆舍不得侵犯;使馆档案及文件不得侵犯;通

信自由;免纳捐税、关税;使用国旗、国徽。

(8)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人身不可侵犯;寓所、文书、信件和财产不可

侵犯;管辖豁免(刑事管辖豁免、民事及行政管辖豁免、管辖豁免与执行豁免的

放弃、作证义务的免除、免纳捐税、免除关税和免受查验、其他特权与豁免)。

(9)特别使团的便利、特权与豁免。特别使团的房舍不可侵犯;特别使团的

档案和文件不可侵犯;通信自由;免纳捐税、关税;使用国旗、国徽的权利。

(10)特别使团中派遣国代表和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人身不可侵犯;私

人住所不可侵犯;行动自由;豁免司法管辖;免缴捐税、免除关税和检查;对于

率领或参加特别使团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其他高级人员,在接受

国或第三国内,除享有本公约所规定的特权与豁免外,还应享受国际法所赋予

的便利、特权与豁免。

(11)使馆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尊重接受国的法律和规章;不干涉接

受国内政;通过外交部进行公务联系;使馆馆舍不得用于与使馆职务不相符合的

用途;不从事专业或商业活动。

(12)领事职务与使馆职务的主要区别:使馆全面代表派遣国,与接受国中

央政府进行外交往来,而领馆通常就领事职务范围内的事项同地方当局进行交涉:

使馆着重保护派遣国国家和国民的整体利益,活动范围是接受国全境,而领馆的

保护一般表现为经常性事务,活动范围一般限于有关领区。

(13)领馆的特权与豁免:领馆馆舍不可侵犯;领馆档案及文件不得侵犯;

通信自由与行动自由;与派遣国国民通信及联络;免纳捐税、关税;使用国旗和

国徽。

(14)中国外交职务分为:特命全权大使、代表、副代表、公使、公使衔参赞、

参赞、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随员。

领事职务分为:总领事、副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领事随员。

4.课堂讨论

(1)试述使馆与领馆职务的主要内容及其联系与区别。

(2)结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有关规定,试述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依据

及其主要内容。

(3)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

与豁免条例》的有关规定与实践,试论外交与领事关系法中的对等原则及其适用。

(4)试分析《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

公约》第3条规定的管辖权制度。

(5)结合领事关系法的历史发展与实践,谈谈你对中国应当如何制定和完善

有关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法律制度的看法。

第十六章国际责任法

一、教学目的

国际责任是现代国际法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对于树立国际法的权威、

强化国际法的约束力、促进国际秩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章学习,

使学生对国际责任有基本的认识,并深入了解国际不法行为责任、国际法不加禁

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责任。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

四、教学重难点

1.国际不法行为责任

2.国际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失性后果的国际贲任

3.国际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失性后果的国际责任与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内容为概述。本节阐述了何为国际责任法,总结了国际责任法的特征

和国际责任制度的意义。进入20世纪后,随着国际组织法、空间法等国际法其他

部门的发展,国际责任制度也相应地蓬勃发展起来。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国际责

任的编纂活动不断发展,其中既包括对不法行为责任的讨论也包括国际赔偿责任

的编纂活动。

第二节的内容为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国际不法行为责任是指国际责任主体

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在讲解

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了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界定、特征、构

成要件及免责事由。

第三节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本节将国际损害

行为与国际不法行为对比,也将国际不法行为的国际责任与国际损害责任作了比

较。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适用范围在现行的国际法

中没有明确规定,国际法委员会通过的《关于预防危险活动的跨界损害的条款草

案》中对国际法主体应承担的国际责任范围作出了规范。

2.基本概念

国际责任、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国际不法行为、国际罪行、同意、不可抗

力、反措施、危难、危急情况、恢复原状、国际赔偿责任

3.基本原理

(1)国际责任也称国际法律责任,是指国际责任主体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或损

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国际责任特征:①国际责任的主体与国际法的主体基本上是一致的;②

国际责任的实质就是一种法律后果;③国际责任产生的根据具有多样性;④国际

责任的性质具有特殊性。

(3)国际责任制度的意义:①国际责任制度是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

障;②国际责任制度是维护国际法律秩序的有力手段;③国际责任制度也是纠正

和制止国际法主体的国际不法行为,确保国际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

(4)国际不法行为责任具有如下特征:①国际不法行为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国

际不法行为,不包括国际法不加禁止但造成损害性后果的行为。②国际不法行为

责任的主体与国际法的主体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不包括个人、法人等私人实体。

③国际不法行为责任是一种法律后果,因此,也具有强制性。

(5)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免责事由:同意;不可抗力;反措施:危难和危急

情况;与强制性规范和一致

(6)从有关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国际实践可以发现,一般国际不法行为的

国际责任形式主要包括赔偿、停止国际不法行为、恢复原状和道歉、保证不再犯

等。

(7)在国际实践申,限制主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全面限制严重国际不法行

为实施国的主权;二是部分限制严重国际不法行为实施国的主权。

(8)国际损害行为特点:①其活动是由国家或相关实体在其本国领土或控制

范围内从事的,但其危险具有跨国性;②其活动通常具有潜在的危险性;③活动

本身都是现行国际法未加禁止的;④受害国有权要求加害国给予合理赔偿。

(9)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构成要件:①行为可

归责于责任主体.②行为虽然是国际法未加禁止,但造成了损害性后果.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不包括过错

或过失。

(10)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形式主要有道歉、

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11)赔偿损失的原则是及时、充分赔偿跨界损害原则。

4、课堂讨论

(1)什么是国际不法行为?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2)阐述国际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3)比较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与国际不法行为的

国际责任。

(4)国家能否成为国际刑事责任主体?

第十七章国际争端解决法

一、教学目的

国际争端的存在,对于正常的国际交往是一个障碍,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

威胁,如果解决不当或不及时,甚至有可能酿成武装冲突或战争。通过本章的学

习,使学生对国际争端解决法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

四、教学重难点

1.国际争端的类型

2.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

3.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由于利益冲突或对某种特定时事观点不一致,国家间的纷争和争端是不可避

免的,国际争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风险和威胁。

第一节内容为国际争端的特征与类型。国际争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公认的

国际法主体间,主要是国家之间,由于法律权利或政治利益的冲突所产生的争执

和对立。国际争端和国内争端有两个方面的不同,国际争端分为法律争端、政治

争端及混合型争端三个不同类型。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有非和平的方法与和平的

方法。战争是非和平的方法,战争以外的都是和平的方法,而在和平方法当中又

可分为非强制的和平方法和强制的和平方法。

第二节为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国际争端常见的政治解决方法主要包括

谈判和协商、斡旋与调停以及其他方法。国家间处理争端的正常方法是通过外交

途径直接谈判,对争端的事项进行讨论协商,以求得争端的和平解决。

第三节为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包括仲裁、司

法或准司法方法等。国际仲裁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制度,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

已经出现,对国际仲裁制度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条约有《杰伊条约》《和平解决国

际争端总议定书》等。

第四节为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与实践。中国一贯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坚持协商与谈判为首选方法,也不排除法律方法或准司法方法。

2.基本概念

国际争端、法律争端、政治争端、反报、报复、平时封锁、斡旋、调停、调

查、和解、仲裁、国际法院、自愿管辖、协定管辖、任择强制管辖

3.基本原理

(1)管制私人间争端的有三个要素:一般适用的法则;适用法规的法庭;执

行法庭判决的公共权力。

(2)仲裁具有如下特点:①诉诸仲裁就包含着遵守裁决的义务,仲裁裁决

对当事国有拘束力。②仲裁案件的当事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③仲裁裁决通常是

终局性的。

(3)国际法院的法律适用:①国际条约;②国际习惯;③文明各国所承认的

一般法律原则;④作为确定法律的补助资料的司法判例和权威国际法学说。

(4)国际法院的管辖权:①诉讼管辖权:自愿管辖、协定管辖、任择强制管

牯;②咨询管辖权。

(5)国际法院所适用的程序:①诉讼程序:起诉、书面程序、口述程序。②

咨询程序:咨询案的提出、书面和口述程序、咨询意见的作出。

(6)除常设国际法院和国际法院外,国际上亦有不少与其类似的司法或准司

法机构,如中美洲法院、联合国国际海洋法法庭、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

等。

(7)裁判公权力与个人之间争端的机构主要包括两类国际司法机构:一是刑

事国际司法机构;二是人权国际司法机构。

(8)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司法机构,主要是指欧洲联盟的司法体系。欧洲联盟

设有欧盟法院,受理和裁判欧盟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欧盟机构之间、欧盟机构

相互之间、个人与欧盟机构之间涉及欧盟法的解释与适用的各种争端。

(9)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坚持和

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国家不分强弱大小,一律通

过平等协商解决彼此间的各种分歧和争端。在总体上,中国愿意将协商和谈判作

为解决国际争端的首选方法。

中国也对仲裁和国际司法的局限性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第一,中国对仲

裁或司法解决国际争端持积极和开放的态度,不排除利用任何仲裁庭、国际法

院或法庭以及准司法机制解决中国与他国间争端的可能。第二,对于经济、贸

易、文化等领域中法律性较强、不涉及重大主权利益的争端,中国可以接受以

仲裁、国际司法或者准司法的方法来解决。第三,仲裁和国际司法方法一般不

适合用来解决涉及领土归属、国家尊严以及重大主权利益的争端。

对于涉及领土归属、国家尊严以及重大主权利益的争端,中国依然坚持通

过协商谈判加以解决的既定立场。

4.课堂讨论

(1)国际争端与国内争端之间有何主要区别?

(2)国际争端政治解决的方法有哪些?相互间有何区别?

(3)仲裁和司法解决有何异同?

(4)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国际法院有权处理哪些类别的诉讼案

件?其诉讼管辖权是自愿性的,还是强制性的?

(5)试述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与实践。

第十八章国际刑法

一、教学目的

在国际刑法实践中,国际法庭案例一般都会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和讨论,

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国际刑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及其发展,以及国际刑法中

的国际罪行和对这些罪行进行管辖的法律依据等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探讨。木章讨

论国际刑法的基本概念,分析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罪行及国际刑事责任的

原则,并结合历史上著名的国际刑事案件探讨国际刑法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对国

际刑法形成系统且深入的理解。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

四、教学重难点

1.国际刑法的概念与特征

2.国际刑事司法机构

3.国际刑法基本原则

4.国际罪行中的“核心罪行”

5.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

6.如何理解侵略罪

7.官方身份不免责原则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L内容摘要

第一节为概述,国际刑法兼具国际法及刑法两方面内容。本节介绍了国际刑

法的概念、国际刑法的特征及特设、混合和常设三种类型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

其中特设国际刑事法庭主要有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国

际刑事法庭与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黎巴嫩特别法庭;混合型法庭主要有东帝汶

严重罪行特别法庭、塞拉利昂特别法庭、柬埔寨特别法庭及非洲特别法庭。

第二节为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原则、合法性原则、司法公正原则、

被告的人权保障原则等,都属于国际刑法中的基本原则。国际刑法是国际法里的

刑法部分与刑法里的国际法部分的结合。

第三节为国际罪行。从国际刑法的实践来看,灭绝种族罪、反人道罪、战争

罪和侵略罪等,被认为是国际法上最严重的罪行。国际法称这些罪行为“核心罪

行”,是国际社会认为必须要予以惩治的罪行。

种族灭绝罪由《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明确规定,该罪行包含三个要

件:特别的杀人动机、表现形式及犯罪主体。国际法禁止并惩罚反人道罪的犯罪

行为,酷刑、非法人体实验、奴役、种族隔离等行为,在法律上都属于反人道罪

的犯罪行为。战争罪是国际法的重要罪行之一,战争罪一词,涵盖着国际公约和

国际习惯法里许多被禁止的行为。迄今为止国际社会仍未能就“侵略罪”的定义

达成共识。

第四节为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在国际刑法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国际刑

事责任原则,国际刑事责任主要分为个人刑事责任、指挥官责任、官方身份不免

责及执行命令引起的刑事责任等。

第五节为中国对国际刑法的贡献。中国全程参加了东京审判,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国际刑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不管是在联合国成立的前南国

际刑事法庭还是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都

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年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后来成立国际刑事法院的过程中,

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基本概念

国际刑法、特赦、甲级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