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那言外的韵味,尤其需要细细咀嚼。所以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滋味”二字,并用以说诗。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绝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也常常为此感到困惑。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曰:“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我们研究古人的诗歌艺术,如果拘泥于字句的表层意义,而不能品尝出声吻之间字句之外更多的滋味,就无法深入。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泳的重要,在吟诵涵泳之际可以深深品味到诗的意蕴情趣,得诗人之用心。诗歌的品味,既不能穿凿附会,也不能停留在字句上。可以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于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品味到风格,就达到了对诗人的总体把握。(摘编自袁行霈《博采精鉴深味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材料二:诗是最精炼的情思表现于最精炼的语文,所以比其他种类文学较难理解。有些诗难在情思深微,境界迷离隐约,词藻艰深,典故冷僻,本事隐晦。但是我们一望而知其难,便知道要费一番苦心去摸索,不至把它轻易放过;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真正“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经意,便滑了过去,犹如佛家所说的身怀珠玉,不知其为宝而去行乞一样。最大诗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这种平淡无奇、不易令人经意处。比如说,陶渊明比李商隐难懂,虽然表面看来恰恰相反,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看诗话或批评文,常看见修养比我们深厚的鉴赏家们指出某一首或某一两句诗特加赞叹,不免惊讶:这是我们常读的诗,向来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原来竟有人这样激赏它!稍加玩味,我们会开始发现它果然佳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粗心。这是普遍的经验,它证明读诗必须极细心,也证明我们通常很粗心。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诗寓情志于景于事,表达于语文。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眼见印在书上的十六字是语文,杨柳雨雪是景,来往是事,而诗人所写的对于时序变迁的感慨是情。我们读诗,第一步须透懂语文,由语文以见景事;第二步须把景事在心中融会成一种完整境界,由此以推见情志。懂语文大非易事,我们须明白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有些诗字面意义有些艰深,我们入手,不得不虚心得像一个小学生,不惜勤翻字典、类书和注释,或是请教师友,总之,不能囫囵吞枣,不容许有一字一句没有透懂就放过。诗有时有本事,与作者生平或时代背景有关,在本文中或不易见出,也必须尽量地把它理得清清楚楚。这是起码的工夫。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音节奏抓住。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总之,它就在心中活着,而且不断地生长着。真正的欣赏都必寓有创造,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最重要的是视觉想象,无论读哪一首诗,“心眼”须大明普照,把它的情景事态看成一个完整境界,如一幕戏或一幅画。有时单是“看”还不够,有气味时须能嗅,有声音时须能听,有运动时须能以皮肤筋肉去感触。比如读杜工部的一首七绝《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果在想象中眼睛没有看见那春天乡下百花盛开、莺啼蝶舞的状况,鼻子没有嗅到花香和江边春天的新鲜空气,耳朵没有听见莺啼,皮肤没有感觉到暄风丽日,筋肉没有体验到“压”“舞”“流连”“自在”的风味,而且如果在想象中没有这一切见闻嗅触综合成为恰如杜工部所经历的境界,我们对于那首诗绝不能完全了解。诗主要由感官透入心灵,如果感官活动不灵敏,接受诗的影响就比较微薄,读诗时我们也不妨随时分析,看哪些意象该用哪种感官去了解。(摘编自朱光潜《研究诗歌的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嵘以“滋味”说诗,可谓对诗歌深有会心。但诗歌艺术极其精微,连诗人自己有时也很难用语言道出其精微之处。B.古代诗人的某些诗看起来平淡无奇不易引人注意,其实却有“微言妙蕴”,这类诗比那些一望便知其难的诗更应多用心思。C.诗人用语文写景叙事,表达情志;读者由语文以见景事,然后推见情志。可见语文只是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D.一首诗经朗诵熟读之后,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产业”的一部分;随着人生经验的增加,读者会对这首诗有更多领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多是短小的抒情诗,这应与古人重含蓄、汉语贵简洁的特点有一定关系。B.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本事隐晦,情思深微,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C.李白《蜀道难》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字句间的声音节奏可领悟其豪放风格。D.有的诗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读者所得的深浅,常常和他自己的想象能力成正比。(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宋代戴复古:“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B.清代王夫之评崔颢《长干行(其一)》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C.瞿蜕园:“写景要就眼前所见的景物细加体会,然后再用真切而朴素的字句写出来。”D.林庚:“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4)元好问论诗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遍)良未足。”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5)诗是最精炼的文学,请结合材料二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欣赏诗。(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自修生活唐弢我在华童公学读过三年书,到正科二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为止,没有毕业,这三年也是勉强度过的。我能在那里读书,完全出于几位远房亲戚——包括一个在南货铺里当账房的舅父的资助:他们让我住在家里,免费供给食宿;或者安排我和店员学徒同住,象征性地交纳一点房饭钱。学费则由父亲筹措。我家世代务农,我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由于没有文化吃过大亏,因此他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为了凑足学费,千方百计节衣缩食,甚至将几间破屋典押出去,也毫不惋惜。他决心很大,不过他实在太穷了。而我那时又年轻,很任性,不懂事。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大概是刚刚转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课余爱好中国古典诗歌,喜欢温庭筠、李商隐一路的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我读字发音不准,很想有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辞书。有一次,父亲从乡间出来,我和他同往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到了柜台面前,向一个店员说明来意,店员捧出一部上下两本、刚刚出版的《辞源》来,我一面翻检内容,一面询问定价,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四块。”“什么?”父亲几乎跳了起来。看来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最贵的一部书吧,他从来不曾想到过一部书要卖四块钱,比两担稻谷还要贵。我也暗暗地吃惊了。但当我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能不能不买呢?”他带着商量的口气。“买。我读书离不开它。”“太贵啊,你再想想……”他的声音有点发抖。我还是固执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在亲戚家借住的那间小阁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晚上,做完功课,推说身体不适,将头蒙在被子里,又独自痛哭了一个整夜。我为贫穷痛哭,为父亲的衰迈痛哭,为自己的任性痛哭。虽然新得的工具书对我是一个诱惑,然而出于内疚,出于强烈的自我谴责的心情,在开头两个多月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碰都不去碰,它使我痛苦,我的创伤太深了。我终于将《辞源》作为工具书拿出来使用,是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时我不仅喜欢古典诗歌,自己还偷偷地学着作,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也有一些律诗,五言的比较少。我们学校有一位年纪最大的教师余槐青,大家都称他老余先生。老余先生负责中文教务工作,没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常常抽阅我的课卷,到高年级同学面前夸奖我,说我文章写得好,为我延誉。大约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知遇之感吧,我对老余先生很感激,很尊敬,很信任,一心想将自己的诗歌习作送给他看,课余到朵云轩买了一些八行笺,将所有的诗抄写下来,订成一本。总有一百来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听课,窥个方便,我跑到前面,将抄本送给他。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眼镜摘下来,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这真是当头一棒,将我的“诗人”的美梦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处,一发狠,把那本诗撕得粉碎,烧掉了。往后怎么办呢?摆在我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从此洗手不干,不再写旧体诗;二,一切从头做起,决定攻下难关,把旧体诗学会、写好。我选择了第二条路。从那时开始,我读了许多古典诗歌,不仅温庭筠、李商隐,并且上溯至庾子山、陶渊明、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一直没有翻动的《辞源》也在这个时候打开了。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结想。我从多方面探索诗歌的规律: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熟悉每一首诗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这样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积了近百首习作,陆续抄写下来,送给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旧戴上眼镜,翻了几首,这一回,他没有再说什么,点点头,把诗收下了。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了修正。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不久我就离开了这所相当于中学的学校,走上社会,到邮局工作。我没有上过高中,也没有上过大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将学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必须钻研的学问上,努力在业余时间自修,写文章。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会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一九八O年六月于北京(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回忆少时读书经历,对供给食宿的“几位远房亲戚”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体现出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B.父亲“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不过他实在太穷了”,为下文叙述父亲忍受心里苦痛为儿子购买《辞源》做了铺垫。C.《辞源》一书串连起了父子、师生等主要人物和买书、学诗等主要事件,使得文章主体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致显得松散。D.作者认为上大学是重要的,但上大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之后仍要锲而不舍地钻研。(2)关于文中购买《辞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辞源》的定价,“我”和父亲却很吃惊,更衬出“我”家的贫穷。B.读诗和写诗并不是“我”的功课,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C.“吃力地摸出”四块钱,“颤巍巍地”递给店员,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人深刻的印象。D.父亲的态度、眼神和动作,使“我”认识、反省自己的“冷酷”,因而强烈地谴责自己。(3)文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传情达意,请举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4)作者在《文章修养》中说:“质朴应该是文章的本色。”本文从哪些方面实践了这一主张?请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山上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训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质:箭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B.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C.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D.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缺少德行之人。诸侯夫人也自称寡人。B.百姓,战国之前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是对平民的统称。文中指后者。C.社稷,本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社)和谷神(稷),后用来借指国家。D.“鱼乘塞涂”中的“涂”字与《苏武传》“常愿肝脑涂地”中的“涂”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景公狩猎时,在山上和沼泽中分别碰到老虎和大蛇,心中不安,回去后召见晏子询问是不是不祥之兆。晏子认为,这些都不在“三不祥”之中。B.齐景公边走边哭,赶去吊唁晏子,到晏府后伏尸痛哭。他认为自己行为放纵不知收敛,如今上天降灾,没有加在自己身上却加在了晏子身上。C.齐景公宴请大臣时,亲自射箭助兴,但未射中,不想众臣齐声叫好,景公变了脸色退席。弦章认为,众人的做法和景公平时的好恶有关。D.齐景公赏识弦章之言,赐鱼五十车。弦章仔细思索,回想起晏子对自己的遗训,觉得违反了晏子的行为准则,于是坚决辞谢,没有接受赏赐。(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②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5)晏子去世多年,齐景公为何仍对他怀念不已?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经杭州顾非熊郡郭绕江濆【注】,人家近白云。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注】江濆(pēn):江岸。(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为诗人远眺之景,下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城内不少房屋依山而建的特点。B.颔联视听结合,以声衬静,上句写槛边即可观看江涛,下句写橹声隔城可闻。C.颈联诗人立足船中,随行观景,描画出一幅山水相依、彩虹和雨水齐现的美景。D.全诗境界开阔,气势雄浑,章法井然,前三联的写景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指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2)鸡犬在田园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鸡犬有关的句子是“,”。(3)自然界大雁的南来北往会引发古人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这是临流的小楼一角,兀立在浔阳江畔,白塔洋头。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①_____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村外田畴一片,碧浪无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柏,把小河迎进村里。窗下是镇日潺潺的浔江,对岸有一座路亭,亭边系一只挪亚方舟式的野渡。东望白塔洋,烟波浩淼,白茫茫②_____。普照寺玲珑剔透的琉璃阁矗立其间,远处是隐约苍茫的天涯云树。这不是什么名山胜水,地图上找不到,方志中无记载,却在唐宋人的画境中似曾相识。它未经名人雅士的讽咏礼赞,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它不是珠围翠绕、搔首弄姿的名媛闺秀,而是蓬门荜户中光彩照人的③_____,荆钗布裙,风鬟雾鬓,自有她天生隽秀的气韵。“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我抄下刘大白的诗句,张之素壁,当作“江楼铭”。(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高尿酸是引发肾脏损害、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人在例行体检中被查出尿酸高和高尿酸血症,并没有任何症状,①_____。但我们必须知道,高尿酸血症其实是痛风的前期,这类患者在早期除了血尿酸水平升高以外,基本上没有痛风症状,但是如果血尿酸水平长期持续升高,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②_____。痛风是因嘌呤代谢发生障碍,以致血液和组织中积聚大量尿酸和尿酸盐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症状是手指、脚趾、膝、肘等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变形。痛风不能等到疼痛发作时才去就医,只要查出血尿酸水平升高,确诊了高尿酸血症,就要及时治疗。科学梯度降尿酸治疗,是预防脏器损伤的关键。没有“三高”等基础疾病,也没有痛风症状,③_____,但是必须控制饮食,少吃动物内脏、海鲜、豆制品、啤酒、浓汤等高嘌呤食物。另外,适当运动、多饮水,都能促进尿酸排泄。一段时间后,如果血尿酸水平仍无法降至合理水平,则需及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并在治疗期间严密检测肝肾功能,以防对肝肾造成损害。(1)下列句子中的“关节”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关节”,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说书人卖了这么个关节,大家自然要追问,也不能怪他们性急。B.经过陈教授的耐心指导,公司技术员终于找到问题的关节所在。C.蔡福和蔡庆两人商议定了,暗地里把金子买上告下,关节已定。D.古代医术中说的“关节不利屈伸”,通常是由炎症等因素引起的。(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张舜徽先生在《清代扬州学记》中记载:扬州学人王懋竑和朱泽沄是同乡好友,二人易子而教,并结为儿女亲家。可是两人的哲学观点颇有分歧,他们展开讨论辩难,彼此尊重,从不互相诋毁。凌曙和刘文淇是舅甥、师徒关系,但凌氏研究今文学派的《公羊传》,刘氏研究古文学派的《左传》,二人各专所学,并行不悖。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那言外的韵味,尤其需要细细咀嚼。所以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滋味”二字,并用以说诗。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绝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也常常为此感到困惑。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曰:“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我们研究古人的诗歌艺术,如果拘泥于字句的表层意义,而不能品尝出声吻之间字句之外更多的滋味,就无法深入。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泳的重要,在吟诵涵泳之际可以深深品味到诗的意蕴情趣,得诗人之用心。诗歌的品味,既不能穿凿附会,也不能停留在字句上。可以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于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品味到风格,就达到了对诗人的总体把握。(摘编自袁行霈《博采精鉴深味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材料二:诗是最精炼的情思表现于最精炼的语文,所以比其他种类文学较难理解。有些诗难在情思深微,境界迷离隐约,词藻艰深,典故冷僻,本事隐晦。但是我们一望而知其难,便知道要费一番苦心去摸索,不至把它轻易放过;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真正“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经意,便滑了过去,犹如佛家所说的身怀珠玉,不知其为宝而去行乞一样。最大诗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这种平淡无奇、不易令人经意处。比如说,陶渊明比李商隐难懂,虽然表面看来恰恰相反,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看诗话或批评文,常看见修养比我们深厚的鉴赏家们指出某一首或某一两句诗特加赞叹,不免惊讶:这是我们常读的诗,向来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原来竟有人这样激赏它!稍加玩味,我们会开始发现它果然佳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粗心。这是普遍的经验,它证明读诗必须极细心,也证明我们通常很粗心。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诗寓情志于景于事,表达于语文。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眼见印在书上的十六字是语文,杨柳雨雪是景,来往是事,而诗人所写的对于时序变迁的感慨是情。我们读诗,第一步须透懂语文,由语文以见景事;第二步须把景事在心中融会成一种完整境界,由此以推见情志。懂语文大非易事,我们须明白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有些诗字面意义有些艰深,我们入手,不得不虚心得像一个小学生,不惜勤翻字典、类书和注释,或是请教师友,总之,不能囫囵吞枣,不容许有一字一句没有透懂就放过。诗有时有本事,与作者生平或时代背景有关,在本文中或不易见出,也必须尽量地把它理得清清楚楚。这是起码的工夫。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音节奏抓住。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总之,它就在心中活着,而且不断地生长着。真正的欣赏都必寓有创造,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最重要的是视觉想象,无论读哪一首诗,“心眼”须大明普照,把它的情景事态看成一个完整境界,如一幕戏或一幅画。有时单是“看”还不够,有气味时须能嗅,有声音时须能听,有运动时须能以皮肤筋肉去感触。比如读杜工部的一首七绝《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果在想象中眼睛没有看见那春天乡下百花盛开、莺啼蝶舞的状况,鼻子没有嗅到花香和江边春天的新鲜空气,耳朵没有听见莺啼,皮肤没有感觉到暄风丽日,筋肉没有体验到“压”“舞”“流连”“自在”的风味,而且如果在想象中没有这一切见闻嗅触综合成为恰如杜工部所经历的境界,我们对于那首诗绝不能完全了解。诗主要由感官透入心灵,如果感官活动不灵敏,接受诗的影响就比较微薄,读诗时我们也不妨随时分析,看哪些意象该用哪种感官去了解。(摘编自朱光潜《研究诗歌的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钟嵘以“滋味”说诗,可谓对诗歌深有会心。但诗歌艺术极其精微,连诗人自己有时也很难用语言道出其精微之处。B.古代诗人的某些诗看起来平淡无奇不易引人注意,其实却有“微言妙蕴”,这类诗比那些一望便知其难的诗更应多用心思。C.诗人用语文写景叙事,表达情志;读者由语文以见景事,然后推见情志。可见语文只是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D.一首诗经朗诵熟读之后,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产业”的一部分;随着人生经验的增加,读者会对这首诗有更多领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国古典诗歌多是短小的抒情诗,这应与古人重含蓄、汉语贵简洁的特点有一定关系。B.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本事隐晦,情思深微,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C.李白《蜀道难》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字句间的声音节奏可领悟其豪放风格。D.有的诗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读者所得的深浅,常常和他自己的想象能力成正比。(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DA.宋代戴复古:“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B.清代王夫之评崔颢《长干行(其一)》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C.瞿蜕园:“写景要就眼前所见的景物细加体会,然后再用真切而朴素的字句写出来。”D.林庚:“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4)元好问论诗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遍)良未足。”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5)诗是最精炼的文学,请结合材料二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欣赏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把握以探究。要理解评价语,结合材料一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C.“可见语文只是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不对,从两则材料中都看不出语文只是工具,情志才是根本,了解情志后可以抛开语文这一意思。故选:C。(2)B.“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不对,材料二第一段说“有些诗难在情思深微……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不是说所有这一类型的诗费过苦心,都会豁然贯通。故选:B。(3)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读诗要通过想象,调动感官,“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A.戴复古诗的主要意思是作诗应匠心独运,不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B.王夫之的评语是称赞崔诗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C.瞿蜕园的话是指出诗中写景的方法:这三项与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或全无关系,或只是略有牵连。D.林庚对“木叶”的感受,正是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从词语直示的有限见出了它所暗示的无限。故选:D。(4)评价语中提及“文须字字作”,意思是作诗用语要严谨,因为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艺术,往往是一字千里,对应材料一中句子“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还说到“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遍)良未足”,是说诗歌要多读,要字字读,反复咀嚼,百遍都不为过,对应材料一中句子“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泳的重要,在吟诵涵泳之际可以深深品味到诗的意蕴情趣,得诗人之用心”,只有多读,才能品尝到诗歌的言外之意,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感情。(5)材料二中说到“真正‘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经意,便滑了过去,犹如佛家所说的身怀珠玉,不知其为宝而去行乞一样。最大诗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这种平淡无奇、不易令人经意处”“这是普遍的经验,它证明读诗必须极细心,也证明我们通常很粗心。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这些启示我们要养成细心的习惯,不放过诗歌的应有之意和言外之意;还说到“懂语文大非易事,我们须明白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音节奏抓住”,这些启示我们要明白诗句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要反复吟诵熟读诗歌;最后一段说到“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启发我们要借助想象和感官建立完整的境界,从有限中见出无限。答案:(1)C(2)B(3)D(4)①“文须字字作”是要求作诗严谨,因为诗歌艺术极其精微,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间。②“亦要字字读”等三句是讲述读诗之法,要字字细读,咀嚼涵泳,才能品尝到诗歌言外之味。(5)①养成细心的习惯,不放过诗歌的应有之意和言外之意。②须明白诗句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要反复吟诵熟读诗歌。③借助想象和感官建立完整的境界,从有限中见出无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自修生活唐弢我在华童公学读过三年书,到正科二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为止,没有毕业,这三年也是勉强度过的。我能在那里读书,完全出于几位远房亲戚——包括一个在南货铺里当账房的舅父的资助:他们让我住在家里,免费供给食宿;或者安排我和店员学徒同住,象征性地交纳一点房饭钱。学费则由父亲筹措。我家世代务农,我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由于没有文化吃过大亏,因此他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为了凑足学费,千方百计节衣缩食,甚至将几间破屋典押出去,也毫不惋惜。他决心很大,不过他实在太穷了。而我那时又年轻,很任性,不懂事。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大概是刚刚转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课余爱好中国古典诗歌,喜欢温庭筠、李商隐一路的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我读字发音不准,很想有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辞书。有一次,父亲从乡间出来,我和他同往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到了柜台面前,向一个店员说明来意,店员捧出一部上下两本、刚刚出版的《辞源》来,我一面翻检内容,一面询问定价,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四块。”“什么?”父亲几乎跳了起来。看来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最贵的一部书吧,他从来不曾想到过一部书要卖四块钱,比两担稻谷还要贵。我也暗暗地吃惊了。但当我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能不能不买呢?”他带着商量的口气。“买。我读书离不开它。”“太贵啊,你再想想……”他的声音有点发抖。我还是固执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在亲戚家借住的那间小阁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晚上,做完功课,推说身体不适,将头蒙在被子里,又独自痛哭了一个整夜。我为贫穷痛哭,为父亲的衰迈痛哭,为自己的任性痛哭。虽然新得的工具书对我是一个诱惑,然而出于内疚,出于强烈的自我谴责的心情,在开头两个多月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碰都不去碰,它使我痛苦,我的创伤太深了。我终于将《辞源》作为工具书拿出来使用,是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时我不仅喜欢古典诗歌,自己还偷偷地学着作,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也有一些律诗,五言的比较少。我们学校有一位年纪最大的教师余槐青,大家都称他老余先生。老余先生负责中文教务工作,没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常常抽阅我的课卷,到高年级同学面前夸奖我,说我文章写得好,为我延誉。大约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知遇之感吧,我对老余先生很感激,很尊敬,很信任,一心想将自己的诗歌习作送给他看,课余到朵云轩买了一些八行笺,将所有的诗抄写下来,订成一本。总有一百来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听课,窥个方便,我跑到前面,将抄本送给他。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眼镜摘下来,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这真是当头一棒,将我的“诗人”的美梦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处,一发狠,把那本诗撕得粉碎,烧掉了。往后怎么办呢?摆在我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从此洗手不干,不再写旧体诗;二,一切从头做起,决定攻下难关,把旧体诗学会、写好。我选择了第二条路。从那时开始,我读了许多古典诗歌,不仅温庭筠、李商隐,并且上溯至庾子山、陶渊明、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一直没有翻动的《辞源》也在这个时候打开了。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结想。我从多方面探索诗歌的规律: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熟悉每一首诗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这样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积了近百首习作,陆续抄写下来,送给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旧戴上眼镜,翻了几首,这一回,他没有再说什么,点点头,把诗收下了。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了修正。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不久我就离开了这所相当于中学的学校,走上社会,到邮局工作。我没有上过高中,也没有上过大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将学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必须钻研的学问上,努力在业余时间自修,写文章。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会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一九八O年六月于北京(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回忆少时读书经历,对供给食宿的“几位远房亲戚”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体现出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B.父亲“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不过他实在太穷了”,为下文叙述父亲忍受心里苦痛为儿子购买《辞源》做了铺垫。C.《辞源》一书串连起了父子、师生等主要人物和买书、学诗等主要事件,使得文章主体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致显得松散。D.作者认为上大学是重要的,但上大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之后仍要锲而不舍地钻研。(2)关于文中购买《辞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辞源》的定价,“我”和父亲却很吃惊,更衬出“我”家的贫穷。B.读诗和写诗并不是“我”的功课,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C.“吃力地摸出”四块钱,“颤巍巍地”递给店员,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人深刻的印象。D.父亲的态度、眼神和动作,使“我”认识、反省自己的“冷酷”,因而强烈地谴责自己。(3)文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传情达意,请举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4)作者在《文章修养》中说:“质朴应该是文章的本色。”本文从哪些方面实践了这一主张?请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手法的种类和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归纳概括。【解答】(1)D.“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于文无据。(2)B.“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不对,“我”为了学习古典诗歌想买一部《辞源》也是合理的,不能因为读诗和写诗不是正式功课,就认为“我”的做法没有必要。(3)①将“我”的心的冷酷和父亲的爱子之心进行对比。结合“但当我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可知,“我”明知父亲的艰难,却坚持要买《辞源》,结合“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可知,父亲爱子情深,终于咬紧牙关替儿子买书。结合“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可知,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和冷酷,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创痛。②将两次送诗的结果进行对比。结合“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眼镜摘下来,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可知,第一次老余先生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结合“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了修正”可知,第二次老余先生认可了“我”的诗,并作了细心的指正。结合“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可知,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4)①语言风格朴实无华。结合全文语言来看,全文没有生僻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辞藻,遣词造句平易浅近,却能打动人心。②写人记事平铺直叙。结合文本写的人物,一个是父亲,一个是余先生,文章写人叙事平平道来,不营造曲折波澜,却能平淡有味。③情感内容朴实淳厚。结合文本表露的情感,如“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等,文章记叙往事,袒露内心,毫无掩饰;如“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会导致失败”等,告诫青年,语重心长,情意殷切。答案:(1)D(2)B(3)①将“我”的心的冷酷和父亲的爱子之心进行对比。“我”明知父亲的艰难,却坚持要买《辞源》,父亲爱子情深,终于咬紧牙关替儿子买书。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和冷酷,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创痛。②将两次送诗的结果进行对比。第一次老余先生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第二次老余先生认可了“我”的诗,并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4)①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全文没有生僻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辞藻,遣词造句平易浅近,却能打动人心。②写人记事平铺直叙。文章写人叙事平平道来,不营造曲折波澜,却能平淡有味。③情感内容朴实淳厚。文章记叙往事,袒露内心,毫无掩饰;告诫青年,语重心长,情意殷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山上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训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质:箭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B.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C.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D.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寡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缺少德行之人。诸侯夫人也自称寡人。B.百姓,战国之前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是对平民的统称。文中指后者。C.社稷,本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社)和谷神(稷),后用来借指国家。D.“鱼乘塞涂”中的“涂”字与《苏武传》“常愿肝脑涂地”中的“涂”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齐景公狩猎时,在山上和沼泽中分别碰到老虎和大蛇,心中不安,回去后召见晏子询问是不是不祥之兆。晏子认为,这些都不在“三不祥”之中。B.齐景公边走边哭,赶去吊唁晏子,到晏府后伏尸痛哭。他认为自己行为放纵不知收敛,如今上天降灾,没有加在自己身上却加在了晏子身上。C.齐景公宴请大臣时,亲自射箭助兴,但未射中,不想众臣齐声叫好,景公变了脸色退席。弦章认为,众人的做法和景公平时的好恶有关。D.齐景公赏识弦章之言,赐鱼五十车。弦章仔细思索,回想起晏子对自己的遗训,觉得违反了晏子的行为准则,于是坚决辞谢,没有接受赏赐。(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②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5)晏子去世多年,齐景公为何仍对他怀念不已?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2)本题考査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把握句意,明确对应内容,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题干内容,从文中找关键句,再仔细比对。(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首先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再回归文言文,仔细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翻译,得出答案。【解答】(1)“齐景公”是主语,“游”是谓语,“于菑”是“游”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下车而趋”是“自以为迟”的结果,两句中间应该断开,据此排除D。句意为:齐量公正在菑河上游玩,听到了晏子去世的消息,他(赶紧)穿上白色丧服,驾马驱车赶回去,他觉得车子走得太慢了,于是就下车快走,下车后又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故选:C。(2)D.“与《苏武传》‘常愿肝脑涂地’中的‘涂’含义相同”错。“常愿肝脑涂地”中的“涂”,动词,涂抹。句意:常常希望肝血脑浆涂抹满地。“肝脑涂地”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后指牺牲的生命。“鱼乘塞涂”中的“涂”,同“途”,道路。句意:鱼车塞满了道路。故选:D。(3)D.“回想起晏子对自己的遗训,觉得违反了晏子的行为准则,于是坚决辞谢,没有接受赏赐”错。现代汉语中的“遗训”指前人遗留下来的训示,教诲,从文中看不出晏子生前对弦章有何训示,教诲,文末君子之语中的“遗训”其实是遗风。遗留下来的美好品行的意思。故选:D。(4)①重点字:“如”,到;第三个“之”,老虎和大蛇;“曷为”,为什么。译文:到老虎出没的地方去,到大蛇的洞穴那里去,而看见了老虎和大蛇,为什么算是不祥呢?②重点字:“此诸臣之不肖也”,判断句,这是众位臣子不才;第一个“知”,同“智”,智慧;“颜色”,脸色。译文:到老虎出没的地方去,到大蛇的洞穴那里去,而看见了老虎和大蛇,为什么算是不祥呢?(5)①根据“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概括为:晏子恪尽职守,对齐景公直言进谏,不停督促。②根据“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今诸臣谄谀以于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概括为:晏子死后,齐景公身边的臣子多是阿谀奉承之辈,只顾谋求私利。答案:(1)C(2)D(3)D(4)①到老虎出没的地方去,到大蛇的洞穴那里去,而看见了老虎和大蛇,为什么算是不祥呢?②这是众位臣子不才,(他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王的过失,(他们的)勇气不足以冒犯君王的脸色。(5)①晏子恪尽职守,对齐景公直言进谏,不停督促。②晏子死后,齐景公身边的臣子多是阿谀奉承之辈,只顾谋求私利。参考译文: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到山上碰见老虎,下到沼泽又碰见大蛇。回去后,召见晏子并询问他:“今天我出去打猎,上到山上碰见老虎,下到沼泽又碰见大蛇,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不祥之兆吧?”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祥,这些都不算在内。国有贤士而不了解,这是一不祥;了解了又不任用他,这是二不祥;任用他却不信任他,这是三不祥。人们所说的不祥,就像这三种情况。现在大王您上山碰见老虎,因为那是老虎的出没之地;到沼泽碰见大蛇,因为那是大蛇的洞穴所在,到老虎出没的地方去,到大蛇的洞穴那里去,而看见了老虎和大蛇,为什么算是不祥呢?”齐量公正在菑河上游玩,听到了晏子去世的消息,他(赶紧)穿上白色丧服,驾马驱车赶回去,他觉得车子走得太慢了。于是就下车快走,下车后又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等到回到都城时,已经像这样上上下下反复了好几次。(他)边走边哭前往奔丧,一到晏子府中,便伏在晏子尸身上放声哀号:“先生您日夜督促我,连很细微的事也不放过,但我还是肆意放纵而不知收敛,在百姓身上累积了多少怨恨和罪过。现在上天把灾祸降给齐国,却不加在我的身上,反而加祸于先生,恐怕齐国很是危险了!百姓将去向谁诉说啊?”晏子死后十七年,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夫(并亲自射箭助兴)。齐景公的箭射脱了靶,厅堂上的大夫却齐声叫好,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齐景公变了脸色,长叹一声,抛下弓和箭(便退席了)。(大夫)弦章走了进去,齐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至今已有十七年了,从未听到有人指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脱了靶,可是叫好声却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回答说:这是众位臣子不才,(他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王的过失,(他们的)勇气不足以冒犯君王的脸色。但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我听说过:“君王喜欢穿的服饰,那么臣子也喜欢穿,君王喜爱吃的食物,那么臣子也喜欢吃。尺蠖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青黑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青黑色,大概君王您有时仍然爱听谄谀之人说的话吧?”齐景公说:“说得好!凭今天这番话,你是国君,我是臣下。”当时海边渔民进献鲜鱼,齐景公就将五十车鱼赏赐给弦章。弦章回去时,鱼车塞满了道路,(他)拍着赶车人的手说:“方才那些叫好的人,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从前晏子以拒绝常赐来匡正君王,所以君王有什么过失从不遮掩;现在这些臣子以谄媚阿谀来求取利益,所以箭脱了靶反而齐声叫好,如同出自一人之口。现在我对君王的辅佐,还未在众人中见效,却要接受这些鱼,这是违背了晏子的行为准则,却迎合了阿谀奉承者的欲望。”(因此他)坚决退还了鱼不接受赏赐。君子说:“弦章的廉洁,是晏子的遗风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经杭州顾非熊郡郭绕江濆【注】,人家近白云。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注】江濆(pēn):江岸。(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为诗人远眺之景,下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城内不少房屋依山而建的特点。B.颔联视听结合,以声衬静,上句写槛边即可观看江涛,下句写橹声隔城可闻。C.颈联诗人立足船中,随行观景,描画出一幅山水相依、彩虹和雨水齐现的美景。D.全诗境界开阔,气势雄浑,章法井然,前三联的写景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把握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的探究。先要理解尾联内容,再准确地答出所使用的手法,最后分析所抒发的感情。【解答】(1)D.“气势雄浑”不对,“雄浑”指雄健浑厚或雄壮浩瀚,像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可称气势雄浑。本诗语言较为质朴,境界开阔,谈不上气势雄浑。故选:D。(2)尾联中“群鸥”是一个叫做“鸥鹭忘机”的典故。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后来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诗人感叹“有谁知我意”,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所想,世无知己,抒发一种孤独寂寞之情。既然世事无人知“我”意,那就只能“归与白鸥盟”,流露出归隐之情,表达的是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答案:(1)D(2)用典。“鸥群”语出《列子》,说海边有人与鸥鸟为伴,后用作避世隐居之典。①孤寂之感。无人知晓诗人的心意,他为此感到寂寞。②归隐之情。诗人心绪追逐鸥群,其实是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指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2)鸡犬在田园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鸡犬有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3)自然界大雁的南来北往会引发古人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利)(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重点字:巷、颠)(3)示例一: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雁、潜)示例二: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示例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示例四: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这是临流的小楼一角,兀立在浔阳江畔,白塔洋头。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①_____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村外田畴一片,碧浪无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柏,把小河迎进村里。窗下是镇日潺潺的浔江,对岸有一座路亭,亭边系一只挪亚方舟式的野渡。东望白塔洋,烟波浩淼,白茫茫②_____。普照寺玲珑剔透的琉璃阁矗立其间,远处是隐约苍茫的天涯云树。这不是什么名山胜水,地图上找不到,方志中无记载,却在唐宋人的画境中似曾相识。它未经名人雅士的讽咏礼赞,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它不是珠围翠绕、搔首弄姿的名媛闺秀,而是蓬门荜户中光彩照人的③_____,荆钗布裙,风鬟雾鬓,自有她天生隽秀的气韵。“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我抄下刘大白的诗句,张之素壁,当作“江楼铭”。(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短句变长句,首先确定句子主干,然后将其他句子变成修饰成分加进去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空,此处修饰“青山”,且有“横亘”,可用“连绵起伏”。连绵起伏: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第二空,此处指浔江水面辽阔,可用“一望无际”。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第三空,此处与“名媛闺秀”相对,又有“蓬门草户”“荆钗布裙,风鬟雾鬓,自有她天生隽秀的气韵”,可用“小家碧玉”,小家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2)可将刘大白的诗句“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当做句子的主语,谓语部分是“张之素壁”,也可稍微修改下,变成“张挂在素壁上”,此为句子主干。“我抄下刘大白的诗句”改为“被我抄下”;“当作‘江楼铭’”与“被我抄下”结合,改成“被我当作‘江楼铭’抄下后”做句子的状语。最后整合为:刘大白的诗句“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被我当作“江楼铭”抄下后张挂在素壁上。(3)画线句是“村外田畴一片,碧浪无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柏,把小河迎进村里”。其中“村外田畴一片,碧浪无垠”运用比喻手法,本体是“村外田畴”,喻体是“碧浪”,二者相似点是颜色翠绿,且都是动态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碧绿一片、在风中起伏的特点。“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柏,把小河迎进村里”,“迎”字是人的情态动作,这里用来写“石桥”“乌柏”和“小河”,是拟人的手法;石桥,乌柏仿佛夹道欢迎小河的到来,赋予了景物人的情感,使所写之景温馨动人。答案:(1)①连绵起伏②一望无际③小家碧玉(2)示例:刘大白的诗句“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被我当作“江楼铭”抄下后张挂在素壁上。(3)①比喻:将“田畴”比作“碧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碧绿一片、在风中起伏的特点。②拟人:将“石桥”“乌柏”和“小河”当作人来写,一个“迎”字,赋予了景物人的情感,使所写之景温馨动人。(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牛津译林版(2020)必修一-Unit3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基础夯实训练~词汇短语句型(含答案)
- 2025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人教版)同步课件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多样性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湖南省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广兆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无答案)
- 高一 人教版 英语必修一 第一单元《Lesson 4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课件
- 绿色建筑之经典美术馆案例分析
- 五年级语文上册《28.毛主席在花山》
- 高一人教版英语必修一Unit 4《NATURAL DISASTERS Lesson Two Reading and Thinking》 课件
-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美国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东北师范大学
- 北京保障性住房政策文件
- 中小学与幼儿园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
- 干部任免审批表1
- 《广东省安装工程综合定额》第九册《通风空调工程》
- 重庆市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及实施指导意见
- 浅谈热贡霍念藏地区的五月嘛尼法会
- 水资源管理工作程序PPT课件
- 上海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范围内特定施工作业申请
- 民航机场不停航施工管理及技术措施
- 施耐德断路器产品参数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