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第2课时这篇游记不仅让我们全面认识了各拉丹东,而且它还展现了各拉丹东的迷人的美。今天,我们通过赏析品味语言,来感受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浓厚情感。情境导入1.阅读全文,沿着作者的游踪找出作者看到的景物并概括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任务一:合作探究时间行踪景物特征总结情感第一天山脚下,草坝子,营地远眺
冰河砾石,堆上四顾接近冰山,进入冰塔林冰塔林冰窟中第二天冰塔林
学习任务一:合作探究时间行踪景物特征总结情感第一天山脚下,草坝子,营地远眺山峰被冰雪覆盖,高大雄伟,变化多端。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景物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冰河砾石,堆上四顾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天地间浩浩苍苍。接近冰山,进入冰塔林冰山像屏风,各种图案难以名状。冰塔林冰窟中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冰体晶莹、洁白,形态各异;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第二天冰塔林
流水漫溢出来,听到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学习任务一:合作探究1.试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作用。(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学习任务一:文本分析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这里天气变幻莫测,气候恶劣的情形,突出了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任务一:文本分析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角度,写出了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并想象了大自然的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使写景富有神韵,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东雪山、冰川的赞叹、敬畏之情。“川流不息”突出表现了各拉丹冬风的连续不断;“呼啸”“扫荡”“洒落”等词表现了风声之大、风力之猛。1.试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作用。(2)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学习任务一:文本分析这里的景物描写表现各拉丹冬主峰难现尊容,从侧面写出了这里常年严寒、天气变幻莫测的特点,表现了气候之恶劣,为登山的艰辛做铺垫。2.本文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试分析下列语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1)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学习任务一:文本分析作者并不去详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2.本文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试分析下列语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2)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学习任务一:文本分析各拉丹冬山峰冰雪融化成的水,源远流长,最终汇成了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儿女,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叹和敬佩之情。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学习任务一:语言品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高峻雄壮、傲然挺立的整体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敬之情。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学习任务一:语言品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劲旅”写山脉的威武挺拔,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作者由衷地赞美了各拉丹冬的景色。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学习任务一:语言品析“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炫耀。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作者的强烈震撼以及他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褶皱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习任务一:语言品析虚实结合,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冰山经历的沧桑巨变,引发人们思考万物的生存和意义。文章开头两句浓缩了作者的行踪——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雪山、冰峰、冰河、冰塔林等)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不同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景物的。学习任务二:写作特色“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记述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移步换景:学习任务二:写作特色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到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抒写了在各拉丹东的见闻和感受,通过描写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敬佩,同时,也体现出坚强不屈、敢于探索、不怕牺牲、互相团结、协力拼搏的团队精神。主题归纳:学习任务二:写作特色在课文中,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此外,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课堂小结1.基础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