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25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_第1页
【四上】第25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_第2页
【四上】第25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_第3页
【四上】第25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_第4页
【四上】第25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上】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世/说/新/语

单元导页

人文主题:

历史传说故事

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习作要求: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目录

任务一:熟读成诵,了解大意

任务二:想象表达,复述故事

任务三:巧抓对比,思辨人物

任务一:

熟读成诵,了解大意

激趣导入——看图猜故事

这幅图讲了谁的故事?谁能来说一说,填一填。

骆宾王七岁,能_______。

激趣导入——看图猜故事

这幅图讲了谁的故事?谁能来说一说,填一填。

曹冲七岁,能_______。

激趣导入——看图猜故事

这幅图讲了谁的故事?谁能来说一说,填一填。

司马光七岁,能_______。

激趣导入——看图猜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故事都是文言文,故事的主人翁都是我国古代儿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聪慧儿童——王戎。

初识王戎

王戎是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他自幼聪颖,神彩秀美。

魏晋时期有七位文人,他们不流于世俗,经常在竹林里面聚会、喝酒、清谈,被人誉为“竹林七贤”。

资料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读好课题,知晓题意

王戎/不取/道旁李

谁能根据课题,说说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以读促思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王戎不取道旁李①

王戎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③取之,唯④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⑤。

zhū

róng

zhé

jìng

wéi

我会读

戎诸折竞唯

zhū

jìng

wéi

róng

zhé

戎:“戈”+“十”,表武器、军队之意。

多音字

zhē

shé

折腾

折本

折秤

折跟头

zhé

多子折枝

折扣

我会写

róng

斜钩的书写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要写出锋芒。

我会写

jìng

三部分的比例不要平均分,做到“上下舒展,中心对正”。注意不要写成“竟"。

以读促思

画上停顿符号,读好停顿。

王戎不取道旁李①

王戎/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③取之,唯/④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⑤。

以读促思

借助注释,知晓文意,读出意境。

王戎/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③取之,唯/④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⑤。

众,许多

多子折枝:李树上长着许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以读促思

“之”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的意思一样吗?

王戎/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③取之,唯/④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⑤。

李子

李子

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以读促思

填空读,尝试背诵。

王戎七岁,()。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唯()。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取之,信然。

任务二:

想象表达,复述故事

梳理情节

自主朗读课文,找出关键词,梳理情节并填空。

取之,信然

与诸小儿游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此必苦李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吗?

想象表达,复述故事

分组合作,演读课文。

四人一组合作表演。1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3名学生表演故事。表演要以课文的句子为依据,可适当增添内容,人物要有台词。

演读要求

想象表达,复述故事

聚焦诸小儿的表现,想象他们当时的想法。

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心想:_________,乃竞走取之。

②看王戎站立不动,诸小儿心想:_,乃问之:“_________?"

想象表达,复述故事

聚焦王戎的表现,想象王戎当时的想法。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王戎心想:_________,便知道此必苦李。于是站着不动。

想象表达,复述故事

“此必苦李”的结论得到了诸小儿的验证,此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诸小儿取之,信然,乃曰:______!"

想象表达,复述故事

分组合作,演读课文。

评价标准:是否能生动自然地把每一句话的内容表演出来,把人物形象演绎出来。

展示区

任务三:

巧抓对比,思辨人物

巧抓对比,思辨人物

竞走取之

诸小儿

王戎

唯戎不动

VS

思考:王戎真的不动吗?

王戎身体不动,脑袋在动。

巧抓对比,思辨人物

故事中王戎与诸小儿的不同表现,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李子味美路人定摘

李树多子路人不摘

路人不摘此必苦李

(观察)

(思考)

(判断)

品析人物: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冷静分析的人。

链接资料

《世说新语》中的儿童

在《世说新语》的众多故事中,作为主角出现的儿童或少年有将近一百位。这些儿童少年们的言行彼此不同,但大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他们不输成年人的聪颖豁达。

故事中的少年,有的知恩图报,有的洁身自好,有的反应机敏,有的处变不惊,有的恪守孝道,有的笑谈生死。这些都是当时为人赞颂的优点。他们的故事经由《世说新语》的记载和传播,为后世津津乐道。甚至直到今天,我们说起儿童的机智对答故事时,有很多经典情节或对话,都出自《世说新语》。

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原文故事是“识李观虎”,是关于王戎七岁时的两个小故事,其中“识李"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观虎”则是另一个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王戎观虎》原文,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并交流分享。

谢谢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会认“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语文要素】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尝试演一演。

2.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课前热身

1.老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古诗名句,让我见识一下好吗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欲穷千里目——(___)读书破万卷——()一言既出——()

2.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二、揭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小故事。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

2.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两部分合起来就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3.指名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王戎是谁(相机出示简介)(2)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

4.搞清楚“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是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字词看注释,问同桌。

2.同学们发现今天读的文章和前面哪一课很相似?(引导学生联系《精卫填海》一课的语言特点,归纳出这两则文言文的特点:文章短小、语言简练。)

3.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1)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来读一读?(出示:“诸小儿”“竞走")

①“诸”是什么意思?(众,许多。)

②“诸小儿"就是指许多小伙伴。在座的许多同学我们可以用“诸位同学”来表示,还可以简称“诸生"。

③理解“竞走”的意思。观看“竞走"视频。现在,竞走是田径比赛的一个项目。在文中“竞走”是什么意思?

④“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分辨,学写“竞”字。

⑤从“诸小儿"竞”“走"这几个词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古文多单字,解释可以组成词语。)再考考大家,(出示“尝:曾经;道:道路;取:采摘;游:游玩;唯:只有”)古文多单音词,今天多用双音词,所以古文语言凝练简洁。

(2)字词理解了,相信大家会读得更通顺。谁再来读(指名读)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在哪里?(读得很有节奏,注意了停顿。文言文和古诗一样,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二二停顿,二三停顿,主谓之间停顿。)自己读读,在哪儿停顿好?对照范文,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生齐读)

(3)古时文章是竖排,从右往左竖着写的,谁来像古人一样读?

(4)其实文言文在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需要自己根据语义断句。现在老师去掉标点符号,谁来挑战读一读?(指名读)

(5)读得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学着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诵读《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理解这个故事了吗?同学们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指名讲述)刚才有两位同学把这篇文言文改编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3.我们试着来对读。那何为对读呢?就是老师读白话文,你们来读文言文。这对读啊,可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就行了,还要读出味道来。听的时候要注意老师语气语调的变化。咱们试试,注意力要集中啊!(师生对读)

4.初次合作就如此默契。话说看到路边李树上的李子又大又红,把枝条都压弯了,此时诸小儿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王戎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出示任务单:六人一组,一人当导演,一人演王戎,其他人演小伙伴。)

5.合作前采访导演:诸位导演,你们知道导演的职责吗?交流补充中明确导演的三大职责:解读剧本、分派角色、宣传新剧。

(1)剧本中有三处出现了“之”,意思是否一样导演可以与演员商量一下。

“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指李子,“人问之”中的“之"指王戎,“取之”中的“之”指李子。

(2)作为导演,你觉得该如何分配角色,为什么引导学生演出时将王戎的冷静思考与诸小儿迫不及待摘李、尝李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王戎的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合理推测的性格特点。(学生练习,全班展示。)

(3)采访表演成功的小组导演:你们小组演出很成功,作为导演,你们组是如何宣传主角王戎的呢?(引导学生感受王戎这一主要人物的核心品质)

6.感受着王戎的聪慧,我们再来学着古人读书的姿态,一起来读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