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文学性的语言风格,提高对诗歌意象的辨析、赏析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木”意象在多个诗句中的使用,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特质的方法——归纳法,培养逻辑概括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4.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诗句与古人心灵交流。
课前预习
一、作者名片
1.“盛唐气象”的提出者——林庚
(1)生平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2)评价
①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
——谢冕
②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二、背景透视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林庚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背后,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三、文学常识
文学评论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由选择“东方树叶”和“东方木叶"两种饮料,分析“木”“叶"二字,说明原因
二、任务驱动·攻重点
任务驱动一:梳理文章内容及结构
【知识点拨】
1.如何进行快速阅读——①删去例子②划记观点③整理脉络
2.如何阐释概念——①寻找文中的概念所在区间。②理解文本对概念的界定: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描述法、内涵分析法、外延分析法、事例法)③注重分类归纳和对比分析:通过具体事例提炼概念内涵、阐释概念比喻义。
(1)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木(叶)"与“树(叶)”,拍照上传交流
(2)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呢?请从文中勾画要点,概括回答。
【明确】“木叶"在形象上具有两个艺术特征。1.“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2.“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树”则没有。
(3)课文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
【明确】所谓“暗示性”,就是指词语的形象颜色和联想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颜色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暗示着落叶。
(4)“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如何理解句中的“一言难尽”和“富于感染性启发性"?
【明确】“一言难尽”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它是由诗句的暗示性决定的。“难尽"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难以穷尽,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的力量”。“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句的暗示性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受到感染。
任务驱动二:分析标题妙处
【知识点拨】
分析标题的作用、效果:①词语本身丰富内涵②手法技巧方面。③文章结构:设置悬念,交代写作对象,线索作用等。④内容主旨。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有人认为,本文题目“说‘木叶’”与文章内容不匹配,应改为“诗歌语言暗示性";有人认为本文题目很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明确】不应改为“诗歌语言暗示性”。以“说‘木叶’"为题,先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再对“木”“叶"等概念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最后从中得出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样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三、比较鉴赏·破难点
1.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对“树”与“叶"树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意内涵做了十分明晰的区分。但对“落叶”着墨不多,只在第三段写道:“‘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这些意象各有自己的什么优势?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中,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干落尽叶子,干枯的形象;“落叶”则仅仅集中于落下的叶子本身,并且常常是飞舞空中或落在地面。②因为“木"这个字,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干冷、萧索。“落叶”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并不肃穆,比较轻松。
2.别的诗歌是否也有这种现象?请查找相关诗文并分析,拍照上传提交
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采桑子·九日
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树叶
仇远
不知何树叶,红润极鲜明。
一片风吹落,几番霜染成。
止啼诚诳语,题字亦閒情。
把玩真堪惜,攜归予绣枰。
3.由此过程中,可否总结出一种方法?
从“木”外在的形象到枯萎萧瑟、清秋疏朗(萧瑟凄凉)的意境,从事物的象延伸到事物所表达的情感(心理感觉),即通过联想,由浅到深,从外在的物理形态,到内在的心理情态
四、迁移运用·促实践
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
1.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面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之情
脱俗之境
高洁傲岸
2.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五、作业布置
请查找“梅"月”“鸿雁"等具有暗示性意象的相关诗句,仿照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写一篇“说XX”,不少于500字
补充资料
主旨归纳
林庚先生首先点明中国古典诗歌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现象,又用事例说明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并深入挖掘“木”字外形和颜色所带来的情感方向,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指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除了使用物象的概念意义,即词典意义或字面意义之外,还由表及里、由物象到情感,发挥联想想象,暗示着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情味、意境等丰富的潜在内容,所赋予物象的某种特定内涵。
技法总结
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言近旨远,深入浅出,通过引子,接引出谈论的话题
2.逐层深入,说理科学,运用大量例证,使对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据
3.引用丰富,富有文采,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林庚先生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作者在文中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木叶”意象的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拓展应用
一、素材聚焦·挖教材
诗人学者——肩挑的林庚
他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九五之尊”,留给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日子。
他一生布衣蔬食,淡泊无争。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亦以此要求门人弟子。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
[运用角度]追求极致;一切源于热爱;坚守;修心。
二、人文主题·背名言
①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
②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宋)朱熹
③大凡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宋)黄庭坚
④学者的工作就是通过向大众提示存在于现象中的事实来鼓舞大众、教育大众、引导大众。
——(美)爱默生
⑤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
高考链接
——古诗鉴赏题意象分析
一、考点解读·知考向
诗歌功能为表情达意,“立象以尽意”,所以意象可以作为鉴赏的切入口,一方面了解作者所记录的外部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明晰诗人的主观世界,从而通晓诗意,体悟情感。古诗鉴赏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读诗时可以以意象为了解诗人内心情感突破口。
二、原题呈现·知内容
(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物业公司关于小区公共设施更新合同
- 练腹肌教学课程设计表格
- 2025年度油气田钻井工程地质风险防控合同3篇
- 2025年度红砖供应风险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沪教版五年级英语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苏科版七年级英语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版服务业员工集体合同及劳动合同签订与实施细则2篇
- 2025年浙科版四年级英语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人脸识别考勤机精英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年外研版必修1英语上册月考试卷
- 2024年销售员工年度工作总结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监测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电子招投标平台搭建与运维服务合同
- 人工智能 课件 第五章 机器学习
- 食品研发调研报告范文
- 2024-2030年国家甲级资质:中国干热岩型地热资源融资商业计划书
- 【MOOC】人因工程学-东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食材配送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4年)解读
-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综合测试卷(一)(原卷版)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治课件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