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六单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七上第六单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七上第六单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七上第六单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七上第六单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上第六单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流传最广的一部了,曾多次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甚至被改变成电子游戏。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全书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尤为精彩。在塑造人物上也都写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这是一部“百读不厌的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较复杂,有些孩子可能没有读过《西游记》,或者读过简版《西游记》《漫画西游记》,但大多数孩子应该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对师徒四人的形象并不陌生,对经典故事情节有些许了解。

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整本书阅读应以综合运用浏览、跳读、精读的阅读策略,结合典型的故事情节,掌握《西游记》的叙事特色,进行专题解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导读,引导学生学习目录阅读法,激发阅读《西游记》及其他古典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叙事特点,增强阅读古典名著的信心。

3.尝试制订阅读计划。

教学重点:

通过导读,引导学生学习目录阅读法,激发阅读《西游记》及其他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叙事特点,增强阅读古典名著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你眼中的《西游记》

1.你第一次了解《西游记》,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大约是什么年龄?

2.你最喜欢或崇拜《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3.用一个词概括《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你会选择哪个词语,为什么?

二、你不知道的《西游记》

(一)神魔小说:

“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神魔小说。”——鲁迅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魔小说的热潮。这批神魔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山海经》)、六朝志怪(干宝《搜神记》)、唐代传奇(李朝威《柳毅传》)、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

神魔小说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雾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二)儒释道文化

吴承恩本人以儒为主体,兼受佛道两家影响,即以儒治世师,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三教各流思想。

孙悟空第一位师傅须菩提祖师,即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就是三教合一的庄严体。须菩提祖师精通佛教般若智慧,被佛陀称为解空第一,即觉知“空”的智慧。

对中国影响甚大的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佛对须菩提提出27个问题加以解答的:但须菩提在小说中称祖师,又带有道教的味道了。

须菩提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和方寸都是心的另名,斜月三星是心字的形状:所谓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祖师修行之处又有佛味了。

祖师收悟空于门下并取名:孙,正合婴儿之本论,这是道家之论。须菩提对解空之理领悟最深,故为孙猴子选名悟空是非常合适的。

在西游记中祖师开讲大道课程中可以看出,这位祖师既不是正统的佛教中人,也不是纯正的道教徒,而是精通三教九流的大杂家。

这位祖师还涉世极深,知道世道的险恶以及全身之策…悟空在修成大法后,在人前卖弄手段,惊动了祖师,祖师大怒,将悟空逐出师门。临别之际,祖师一再叮嘱: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悟空从此不敢提起师傅一字。悟空后来大闹天宫,惹了大祸,也没有牵带祖师:悟空就是在这门庭里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明白了世道人情,学会了许多本领。

悟空也成了大杂家,在第四十七回中,作者借孙悟空之口对车迟国君臣离别赠言道:“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这里的僧道不须解说,而养育人才,正是儒学之见: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这种安邦治国之道,正是当时士林阶层的一般议论。

(三)世代累积型作品

《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它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

敦煌壁画中现存六幅唐僧取经图,其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幅绘于西夏时期榆林窟第3窟的普贤变中。此幅唐僧取经图看起来像是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遭遇难关,诚心祈求菩萨协助渡难。图中,唐僧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弯腰向前,遥望普贤菩萨参拜。唐僧身后,猴面的孙悟空亦双手合十,抬头仰望,向普贤致礼。师徒身后有一匹白马,静立等待。他们站在悬崖深壑前,面前呈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画面近乎白描,线条优美,十分精彩。

(1)玄奘取经是唐代的一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他會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内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已有一些神异的色彩。

(2)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不时地用夸张神化的笔调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

(3)唐代末年的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4)“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于北宋年间,大致勾面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并开始将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实际上已成了取经路上的主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形。

(5)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首次出现,已有的深沙神也改称了沙和尚。至迟在元末明初,有一部故事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原书已佚,现今只有一段残文。

(6)世德堂本《西游记》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刊本,20卷100回,刊于万历二十年。

(7)清初汪象旭、黄周星评刻的《西游证道书》引《释厄传》的故事作为第九回。

(四)心学

《西游记》完成于明代心学思想流行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念深受心学影响。心学以“求放心”为宗旨,即把受外物迷惑的放纵不羁之心收回到“良知"为宗旨。

以孙悟空象征“心猿”,以大闹天宫喻“放心”,以其被压五行山下喻“定心”,以取经成正果喻“修心"。但心学本身存在张扬个性与追求道德完善的内在矛盾,小说在相当程度上破了作者预设的理性框架,表现出对于自我价值、自我个性的肯定和向往。

《西游记》的心学痕迹

孙悟空修道成仙所在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心"字的别称,暗示了所谓修道,就是修心。

主角孙悟空的化名,则是“心猿”。紧箍儿咒,则叫做“定心真言"。

西游记的故事主体是西天取经,恰恰也正是孙悟空修心得道的过程。孙悟空从一开始的愚昧无知、暴躁易怒,在取经过程中,逐渐明心见性,有菩萨心肠、雷霆手段,对黎民之苦施手搭救,对作恶之徒惩罚锄奸。这恰恰与不少儒家知识分子推崇的“内圣外王”思想吻合,也与心学中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相一致。

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过程。在一次一次与邪魔斗争的过程中,最终领悟了成佛的真谛,完成了修心的大道。在实践中求知,在求知中修心,这才是得道的最佳途径。

《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却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笔触所至,多处映射着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所写的神佛与妖魔的微妙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与社会黑暗势力之间微妙关系的缩影。所写的各色神佛,都“极似世上人情”,展现了尘世间种种情态。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传统社会等级制度不可动摇;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李老君的守炉童子;各路神佛收走牛魔王扩充自己的力量等。

众生的名利之心,孙悟空在修得长生之道后,最大的想法却是到天界做官,原文是“贯通一姓身归本,只待荣迁仙箓名”。玉帝授予弼马温的职务后,孙悟空毫不满足,反而领兵造反,对抗天庭,以求更高的名位。孙悟空的名利心之强,比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谓得道神仙,不也是天天想着争名夺利“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么?这里对神仙、天界真是巨大的嘲讽,书中赤裸裸地暗示,这个世界没有人能逃过名利之心,包括神仙在内。

(五)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1.戏笔中存至理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生活,也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它在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于“游戏之中暗含密谛”,在神幻、诙谐之中蕴含着“三教合一"的哲理。这个哲理的主体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心学,维护社会秩序,但在客观上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2.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西游记》的作者在改造和加工传统的大闹天宫和取经的故事时,纳入了心学的框架,但在具体的描绘中,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突破、超越了这一预设的理性框架,并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从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态意“放心”的“大圣”,有限度而不自觉地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这一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鲜明地饱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

3.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是他的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征。在经历八十一难的具体过程中,孙悟空是作为一个解除磨难的英雄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这种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与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光彩。而取经的圆满完成,更使他的品格显出完美性和普遍性。这种英雄风采,正是明代中后期人们所普逼追求的一种人性美。孙悟空就成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4.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西游记》作为一部累作型的长篇小说,其整体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

(1)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导,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

(2)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的过程中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

(3)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

可见,《西游记》这部“幻妄无当"的神魔小说确实与明代中后期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六)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1.极幻与极真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而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这部小说就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自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物性”,是指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从“真"转化为“幻”。然而,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捋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如孙悟空、猪八戒等。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如用多角度、多色调对猪八戒的塑造,使其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真实性。《西游记》无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4.戏言寓诸幻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