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区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另外,必修三都是以区域为话题进行扩展,因此学好这一节为以后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又结合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进行两个或多个区域差异的对比研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3、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2)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4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不是很好,特别对初中知识遗忘较多,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温故知新,为学生分析问题做好铺垫,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2、说学法指导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构成。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也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本节课我采用模拟旅游激趣导课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模拟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展示沿途的所见所闻。)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作一次有趣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在沿途中,你将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准备成果。(让学生亲身体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从气温差异,自然景观,建筑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五、板书设计高中地理说课稿2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以下是“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说课稿模板。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二.三维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方法和手段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四.学法指导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五.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介绍最近几日里齐市的天气变化,阐述要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二)讲授新课:一.锋面系统(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3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高中地理说课稿3一、说教材本节课主要来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从城市形态到城市土地利用到城市功能分区最后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三部分内容实质是相互联系的,从外到里,从表到内,构成本节内容。本节课在本章城市化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才能有助于下面课程的深入,更好地学习理解下面的内容。同时在本教材中属城市这一内容,是人类聚落的结果,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即是与前一章的紧密联系,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同时可以强化一下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聚落到城市与生活到生产生活人地关系再到可持续发展,谨记这一思路学习思考人文地理的知识。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与类型。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二、说教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多媒体城市结构相关材料三、说学法1、利用图片展示信息,引入问题;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2找出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又形成怎样的功能分区?通过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知道有那些利用方式以及建立在土地利用基础上的功能分区。◆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问题,创设思考。3、问题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结合课本找出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类型及各自特点,模式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学生回答,使其掌握基本模式及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每一模式各自的特征,学会把握事物本质。◆设计意图:阅读课本,总结归纳,同时引导,通过原因规律的探究,大胆设想,总结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4、活动设计: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5、作业布置:◆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五、说板书设计板书按照知授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高中地理说课稿4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节,尤其是本课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业小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贴近社会实际,对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的合理选择和布局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3.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法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3.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四、说学法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高中地理说课稿5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二)。说教材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2。教学难点教学难点: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二、说学情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任然已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知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三、说教法与学法1。实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讨论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说教学过程构思导入:从观看各种地形图片,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增强学生兴趣,也使导入对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通过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能让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态?”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列表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引出板块学说)①。引导分析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教师澄清讲解】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通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活动探究1。2。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这里我是采用先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拓展】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高中地理说课稿6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锋与天气。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锋与天气是《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从微观角度进一步介绍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锋、气旋与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并可以联系具体的天气现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说出气团与锋的概念,能够判断冷锋和暖锋;会说明锋面特征和锋面移动对天气的影响。2.通过读图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联系我国的天气现象,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锋的组成与分类。【难点】冷暖锋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五、说教法方法【过渡句】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地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通过分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与什么天气现象有关,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知的歌曲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环节二:新课教学1.锋面的定义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锋面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问题:(1)什么是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哪两种?(2)什么是“锋面”、“锋线”、“锋”?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够把握与锋相关的基础概念,我会进一步提问:回忆冷暖气团的性质,想想冷暖气团相遇时会怎样运动?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得出冷暖气团相遇时,冷气团密度大而重,在锋面的下面;暖气团密度小而轻,在锋面的上面。【设计意图】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在地理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建立和谐课堂氛围,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与学的作用。2.锋的分类对于锋的分类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重点让学生把握分类的标准——按照主导地位的不同,能够说出锋的分类即可。3.冷锋及其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冷锋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过程。通过画示意图以及播放冷锋过境的动画,讲解冷锋的锋面天气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在讲解的过程中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1)什么是冷锋?(2)过境前本地区受什么气团控制?气压、气温是怎样的?形成怎样的天气?(3)过境时有哪些天气现象?(4)过境后本地区受什么气团控制?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老师向学生讲授冷锋的构成要素和冷锋的基本形成过程。然后着重强调的是冷锋的降水区域和移动方向。最后由老师总结出冷锋过境前中变化情况的表格内容:【设计意图】通过绘制示意图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冷锋过境的各个环节的特点,再加上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能够使得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最后在通过表格的方式总结,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环节三:巩固提高【过渡句】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对其进一步的巩固。我会提出问题: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影响吗?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能够得出: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设计意图】能够将学生实际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环节四:小结作业【过渡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需要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着重对冷暖锋控制下的天气变化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作业:根据冷锋的学习思路,预习暖锋。【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归案概括的能力。七、说板书设计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高中地理说课稿7各位老师: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我确定本节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它认为有效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特点,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我借助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说学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节课结合地图采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具体学法有: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2.绘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3.比较法。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来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四、说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地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达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创设一个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国旧金山市有一个童工,他在海滨浴场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张纸条写着“我的遗嘱:将我的遗产平分给拾到瓶子的走运人,和我的保护人巴里·科辛。”这是哪里来的东西呢?经调查得知,写遗嘱的人是英国一个拥有12亿美元财产的资本家。那么,瓶子怎么会从英国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呢?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讲授新课、形成概念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读图绘图、概括规律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可以说这是个对洋流模式图读图分析过程,也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图文转换,学会借助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故应着重引导训练。思考小结、问题探究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最后在和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还设计了相关的探究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间可相互补充,最后老师做以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以鼓励、评价,对知识加以总结概括,使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五、说板书设计:我认为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最好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就力争比较直观、系统、精练,争取既提炼要点,也突出重点、难点,揭示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与学生总结回顾的同时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一)洋流的定义暖流(二)洋流的分类寒流判断:凸高为低,凸低为高风海流(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补偿流(四)洋流的分布1.洋流的形成模式2.世界洋流的分布3.洋流的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以上就是我教学的全过程。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多指教,谢谢大家!高中地理说课稿8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主要介绍大气运动、气压带饿风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前两节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在认识需加以引导。(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和差异。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二.三维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四.学法指导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五.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由今年初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的冻雨危害实例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二)讲授新课:一.锋面系统(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气团、冷暖气团,了解锋面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1概念及类型:2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问: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3天气特点:(问:①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特点?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③气压、湿度、温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5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简入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设计表格,学生填写)【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传授;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进行简单的编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在学习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在设计这个课题的时候,充分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结合高一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增加地理课堂的文学性】1.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在这里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启发学生从低压、高压的气流特征入手,讨论分析二者所影响的天气特点,运用比较方法,更能使学生掌握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情况,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总结新课巩固练习)最后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环节的3小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个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板书设计2.5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1概念:冷锋、暖锋2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3天气特点: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水位置锋后锋前例子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1气压类型2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特征高中地理说课稿9尊敬的各位考官: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下面开始我的说课。一、课标与教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人教版(20__版)地理2第五章第一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当今社会现实问题,是本节内容的一大特色。教材呈现的方式除了有文字说明之外,还用示意图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地图上展示了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能够清楚的展示出不同地区和国家表现出的不同环境问题,也对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具体体现做出了清晰的呈现,有助于在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更多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该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培养综合思维。因此,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说出什么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判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感悟人地关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而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难点是:针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二、学情与教法我所面对的学生已经是高中生,对于环境问题通过新闻或微博有所了解,但有些学生可能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或者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不少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有可能为环境问题献计献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地图法、案例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并意识到环境问题事关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从的点点滴滴践行环保,形成环保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采用时政新闻导入。在多媒体上展示: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学生思考: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设计意图】采用新闻导入,能够体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的特点,贴近生活实际,拉近学生生活与课堂的距离。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二:新课讲授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会在多媒体展示图片:郊区的垃圾场、海洋污染、森林面积减少、工厂烟筒排放废气、造纸厂排放污水等。提问学生: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思考问题,我随机进行提问。学生结合课本资料及生活实际能够回答出:人类将废弃物排放到大自然,超过了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能力,产生污染的现象叫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所导致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在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提出问题:人类社会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从此图中总结出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思考和讨论,小组代表回答。他们可能会说: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向自然界中排放废弃物。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向自然界中无节制的索取物质和能量,又向自然界中排放过多的废弃物,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得出:通过图示可以看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地环境。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地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地恢复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对于人类排放地废弃物,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主要的环境问题打好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师生总结可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我会进行讲解: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并提出问题: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学生同桌两人一组交流探讨。【注意事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参与,听听他们的讨论内容和想法,并给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学生能说出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等。最后我们会以表格的方式总结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不仅有教师讲解的部分,也有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的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格总结的方式使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整理复习。3.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表现在不同空间表现有所不同,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资料“城市环境问题和乡村环境问题”和图片《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有何不同?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资料,以地理小组为单位展开分析和讨论。学生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在农村和城市的表现有所不同,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欧洲河道改造和污染,切诺尔贝利核电站泄漏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如南美洲过度砍伐雨林。我会进行总结: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环境问题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图5.6可以看出,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甚至发展成全球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还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设计意图】教学难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即能够调动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教师也能够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本环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环节三:巩固提高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承接上一知识点,让学生结合课本资料及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会出现差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师生一起总结: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不同,是因为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和工业排放大量废弃物,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农村地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如过度开垦,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设计意图】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也要知道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表象到本质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发思考,树立环保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环节,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布置作业:完成活动题: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设计意图】师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利于知识的整合。作业的布置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四、板书设计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本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我设计了如下图解式的板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高中地理说课稿10一、教材分析:《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四)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确立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三、教学方法及手段1.确立依据: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2.方法和手段:①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②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四、教学过程(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一、三圈环流1.成因2.单圈环流的形成3.三圈环流的形成4.三圈环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2.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板书)四、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的成因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五。板书设计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一、三圈环流1.成因2.单圈环流的形成3三圈环流的形成4.三圈环流的作用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2.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四、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的成因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六。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高中地理说课稿11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人口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中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现实生活和历史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增强地理信息的提取和表达能力;利用比较法理解不同范围、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3、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流向、原因和特点。难点: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流向、原因和特点。五、说教学方法【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名人名言的方式进行导入。我会在PPT上出示布洛赫《希望原理》中的话“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提问学生: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什么现象?由此引出课题——人口的迁移。【设计意图】结合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其话中的含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教学做好准备。环节二:新课教学1、人口迁移的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样教学理念也将贯穿我的课堂始终。因此在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时,我会先出示三则案例:案例一——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船舶建造船员聘用及质量控制合同3篇
- 2024年股权转让合同标的股权比例与交易金额确认
- 2024年电子产品代工加工合同
- 2024投融资居间服务合同书
- 2025年度标准二手豪华车交易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版夫妻房产过户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技术开发合同4篇
- 2024年药品质量控制及保障标准协议版B版
- 著作权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 2024年金融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合同
- 2023年广东湛江海关所属事业单位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笔试真题
- 期末检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 雏鹰计划培训方案
- 精装修施工图的深化设计管理办法
- 2024智慧水厂建设标准化规范
- 2024年(全国教材培训专题系列)素养导向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课件
- 多感官交互对文化参与的影响
- 文化旅游场所运营设备更新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专项
-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1《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2课时 直角的认识
-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