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复习二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复习二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复习二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复习二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复习二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7一、单选题(共40分)1.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实验标号实验名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观察植物细胞细胞质流动叶绿体随细胞质在细胞中无规律的运动②观察花生子叶中脂肪橘黄色脂肪液滴只存在于子叶细胞中③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后期紫色染色体上的着丝粒一分为二④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答案】D【解析】【分析】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详解】A、叶绿体运动一般是沿液泡边缘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不是无规律的,A不符合题意;B、橘黄色脂肪液滴不仅存在于子叶细胞中,B不符合题意;C、细胞已经被解离而死亡,无法看到动态变化,C不符合题意;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可以看到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D符合题意。故选D。2.人体运动需要神经系统对肌群进行精确的调控来实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如下。下列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突触前膜将Ach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B.突触间隙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结合,将兴奋传递给肌细胞的过程需要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C.有机磷杀虫剂(OPI)中毒者由于AchE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突触间隙积累大量的Ach,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瞳孔放大D.ALS的发生及病情的加重与补体C5(一种蛋白质)的激活相关,使用C5a的抗体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的加重【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Ach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A错误;B、突触间隙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结合,将兴奋传递给肌细胞的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化是化学信号到电信号,B错误;C、AchE能将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则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速率减慢,使突触间隙中会积累Ach,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使瞳孔收缩加剧,C错误;D、C5a的抗体可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进而不能激活巨噬细胞,降低巨噬细胞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导致的损伤,因此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D正确。故选D。3.通过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可以实现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下图为基因工程中获取突变基因的过程,其中引物1序列中含有一个碱基T不能与目的基因片段配对,但不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整体配对,反应体系中引物1和引物2的5′端分别设计增加限制酶a和限制酶b的识别位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PCR反应体系中还需要加入4种游离核苷酸、解旋酶、Taq酶等B.第3轮PCR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占1/2C.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有利于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运载体D.第2轮PCR,引物1能与图中②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等长的突变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PCR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步骤包括高温变性、复性、延伸。该过程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需要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做原料。【详解】A、PCR反应体系通过高温使DNA解旋(变性),不需要加入解旋酶,A错误;B、第3轮PCR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有2个,而总DNA分子有8个,所以占1/4,B错误;C、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可以使目的基因定向插入限制酶切割后的运载体,C正确;D、第2轮PCR,引物1能与图中①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不等长的突变基因,其中②较长,D错误。故选C。4.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涉及DNA序列变化而改变生物表型的机制,并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给子代。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Le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观遗传的调控机制包括多种方式,图中主要介绍其中的3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图中显示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介导的调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非编码RNA可通过介导染色体重塑、RNA干扰等多种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B.正常的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细胞的癌变C.来自父方或母方的相同基因遗传效应相同D.与基因突变引起的相关疾病不同的是,许多表观遗传的改变是可逆的【答案】C【解析】【分析】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非编码RNA可通过介导染色体重塑、RNA干扰等多种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A正确;B、基因的表观遗传改变也可能引起癌症的发生,故正常的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细胞的癌变,B正确;C、相同的基因,由于甲基化情况不同,则来自父方或母方产生的遗传效应可能不同,C错误;D、DNA序列改变不同的是,许多表观遗传的改变是可逆的,故与基因突变引起的相关疾病不同的是,许多表观遗传的改变是可逆的,D正确。故选C。5.沙漠蝗是极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之一。如图所示的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某地区研究“牧鸭治蝗”时构建的鸭-蝗虫模型,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分析错误()A.调查蝗虫的幼虫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B.图中N2→N3时,蝗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在鸭种群数量由P2→P3的过程中,蝗虫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增强D.与化学防治相比,牧鸭治蝗的优势有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横坐标是蝗虫种群数量,纵坐标是鸭种群数量,两者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详解】A、蝗虫的幼虫活动量若,调查蝗虫的幼虫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A正确;B、图中N2→N3时,蝗虫种群数量(横坐标)逐渐增加,推测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C、在鸭种群数量由P2→P3的过程中,蝗虫种群数量由N3→N2逐渐减少,种内竞争逐渐减弱,C错误;D、牧鸭治蝗等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等有益生物,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故选C。6.如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2n=16)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部分视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制片过程中解离后要先用清水洗去解离液,再用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B.细胞①含16条染色体,其处于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C.若持续观察细胞②,则可观察到染色体逐步变为染色质的过程D.对多个视野的细胞进行统计,可估算各时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细胞①中染色体位于细胞中央,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含16条染色体;细胞②中染色体位于细胞两侧,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详解】A、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后要用清水进行漂洗,再用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同时便于染色,A正确;B、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含16条染色体,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B正确;C、实验中经解离过程后细胞已死亡,故无法观察到细胞②中染色体逐步变为染色质的过程,C错误;D、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目呈正相关,对多个视野的细胞进行统计可估算各时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D正确。故选C。7.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体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但在雌配子中失活的X染色体又恢复正常。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体内因缺乏某种酶而患病,其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图1、2分别表示某患者家系遗传系谱图和某个体的体细胞中巴氏小体及相关基因分布示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代谢缺陷型遗传病B.Ⅲ-6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分布如图2C.Ⅲ-8的致病基因是由I-2经Ⅱ-4传递而来D.Ⅲ-7不含致病基因,其女儿一定不患该病【答案】D【解析】【分析】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体内因缺乏某种酶而患病,其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Ⅱ-4、5正常,生出患病后代,可知此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体内因缺乏某种酶而患病,属于代谢缺陷型遗传病,A正确;B、由于Ⅱ-5为正常男性只能XAY,Ⅲ-6患病只能是XAXa,且XA形成巴氏小体,B正确;C、由于Ⅱ-5为正常男性只能是XAY,Ⅲ-8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4,同理Ⅰ-1为正常男性,Ⅱ-4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I-2,C正确;D、III-7不含致病基因,但其配偶的基因型未知,可能会出现女儿为XAXa,且XA形成巴氏小体的患病情况,D错误。故选D。8.某病毒含有HBs、HBc抗原,其中HBs被用于制作疫苗。如表展示了一些个体体内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检测结果,+表示阳性,-表示阴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个体HBsHBc抗HBs抗体抗HBc抗体P1--+-P2--++P3++++P4+-+-A.P1接种过疫苗,并且从未感染过该病毒B.P2可能感染过该病毒,并且已经康复C.P3目前可能正在感染该病毒D.P4可能最近接种了疫苗【答案】A【解析】【分析】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详解】A、P1体内含有抗HBs抗体,不含抗HBc抗体、不含抗原,说明接种过疫苗,但也可能接种疫苗后感染过病毒,但由于体内有抗体,很快将病毒消灭,机体还未来得及产生抗HBc抗体,A错误;B、P2体内含有两种抗体,但不含抗原,表明其可能感染过该病毒,并且已经康复,B正确;C、P3体内既含有两种抗原、又含有两种抗体,说明其正在感染该病毒且没有康复,C正确;D、P4体内只有HBs、抗HBs抗体,可能最近接种了疫苗,D正确。故选A。9.某些患者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会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称为“卵子死亡”。研究明确,它是由PANX1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PANX1通道异常激活,加速了卵子内部ATP的释放,卵子出现萎缩、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不育。PANX家族是形成细胞之间连接的重要离子通道,该基因在男性个体中不表达。下图为某患病女子(4号)的家庭遗传系谱图。基因检测显示,1、4、6号含有致病基因,2、3、5号不含致病基因。(基因用A、a表示)对该家系分析正确的是()A.该病在男女中发病率相等B.卵子死亡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6号与正常女性结婚,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4D.3号和4号个体生出患病孩子概率为1/2【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途径是:①基因通过控制酶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该病的发生是由PANX1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PANX1通道异常激活,加速了卵子内部ATP的释放,卵子出现萎缩、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不育,该基因在男性个体中不表达,因此,该病在男性中不会表现,因而在男女中发病率不相等,A错误;B、卵子死亡的发生是由于PANXl突变引起的PANX1通道异常激活,进而加速ATP释放导致患病,这属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B错误;C、1号含有致病基因,2号不含致病基因,4号患病,因而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若为伴X显性,则5号应该患病,但实际上5号表现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6号含有致病基因,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其与正常女性aa结婚,生出的男孩均正常,生出的女孩一般正常,因此二者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2+1/2×1/2=3/4,C正确;D、3号的基因型为aa,4号的基因型为Aa,婚配生出患病孩子概率为1/2×1/2=1/4,D错误。故选C。10.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B.褐飞虱的存在增加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C.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D.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A、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A正确;B、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分析图中结果,当有褐飞虱的存在,对稻螟赤眼蜂吸引力会下降,所以本实验的结论为: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B错误;C、该实验中的“信息”调节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C正确;D、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B。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后的B淋巴细胞有很强的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B.甲状腺细胞和下丘脑细胞都能选择性表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C.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D.机体在寒冷环境下通过血管收缩等方式途径减少散热,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免疫后的B淋巴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识别抗原,A错误;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会作用于甲状腺,因而甲状腺细胞中不会表达其相应的受体,B错误;C、静息电位依靠钾离子外流维持,细胞膜外KCl浓度上升,钾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C正确;D、机体在寒冷环境下散热量增加,因而产热量也增加,而在炎热环境中散热量下降,因而产热量也下降,因而可推测,寒冷环境下散热量和产热量都比炎热环境大,D错误。故选C。12.细胞周期控制器是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两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下图为多种cyclin在细胞周期中的表达情况,Weel蛋白激酶可抑制cyclinB-CDK复合物的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cyclinA蛋白可能参与DNA的复制B.cyclinB可能与启动纺锤体的组装及纺锤丝与染色体的连接有关C.若细胞要顺利进入M期时,Weel蛋白激酶的活性会增强D.若Weel蛋白激酶活性降低,则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间期:是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此时细胞内发生着活跃的代谢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为G1期(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S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G2期(有丝分裂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的合成)。间期最主要的物质变化是将细胞核中携带有遗传物质的染色质进行复制,染色质复制的结果是DNA分子数加倍,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详解】A、S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cyclinA蛋白在S期合成和增加,与DNA的复制同步,推测cyclinA蛋白可能参与DNA的复制,A正确;B、cyclinB蛋白在G2期开始合成,在M期前期达到最多,之后逐渐降低,可能与前期细胞分裂的变化相关,如启动纺锤体的组装及纺锤丝与染色体的连接等,B正确;C、Weel蛋白激酶可抑制cyclinB-CDK复合物活性,而细胞入M期,cyclinB表达水平上升,说明细胞进入M期cyclinB-CDK复合物的合成及活性表现正常,则此时Weel蛋白激酶的活性减弱,C错误;D、Weel蛋白激酶可抑制cyclinB-CDK复合物的活性,所以它的活性增强会阻止细胞从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它的活性减弱会让细胞进入分裂期更容易,分裂间期时间减少,D正确。故选C。13.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B.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C.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D.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答案】A【解析】【分析】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3、做馒头或面包时,加入酵母菌,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4、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5、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6、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7、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详解】A、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④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B、措施③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⑤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C、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D、措施①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④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故选A。14.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解】A、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A错误;B、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B正确;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故选B。15.环境DNA(eDNA)是“在环境样品中所有被发现的不同生物的基因组DNA的混合”,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土壤、空气、液体,甚至是排泄物,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作为样品的eDNA。对所得的样品,可使用普通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直接霰弹枪法(shotgunstrategy)测序,能够方便获得多个DNA序列。2018年4月12日,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CarenGoldberg通过检测环境DNA(eDNA),确证了全球第四只斑鳖的存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分析环境样品中的eDNA分别是属于哪些物种,这与传统的动植物分类调查其实是一致的B.eDNA技术可寻找环境中是否有单一物种的DNA,用于研究和追踪珍稀物种的分布C.使用PCR测序,能够方便获得DNA序列D.每个eDNA中都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所以可分析环境样品中的eDNA分别是属于哪些物种,这与传统的动植物分类调查其实是一致的,A正确;B、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资源调查手段,是指从环境中提取DNA片段,根据DNA分子的特异性,结合PCR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生物,从而确定其分布状况等,B正确;C、PCR是一项体外扩增DNA的技术,其原理是DNA的复制,故扩增微量的样品eDNA,可获得大量的DNA序列,C正确;D、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若是链状DNA分子,则每个eDNA中都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若是环状DNA分子,则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故选D。16.如图表示胰岛B细胞在较高的血糖浓度下分泌胰岛素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K+进入细胞后除了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还具有促进包含胰岛素的囊泡的形成B.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ATP,此时的ATP不仅可以作为能源物质,还可以作为信息分子C.某药物可以关闭K+通道,则该药物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D.胰岛素释放后,会持续使血糖水平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鸟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详解】A、图中K+进入细胞后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a2+促进包含胰岛素的囊泡的形成,A错误;B、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故图中ATP既可提供能量,也可作为信号分子使K+通道关闭,B正确;C、“某药物”来抑制K+通道活性,导致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C错误;D、激素作用完成以后就失活,所以胰岛素释放后,不能持续使血糖水平降低,D错误。故选B。17.某二倍体生物(2n=4)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如图甲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如图乙。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细胞位于图乙1时期,其为初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图乙的3时期一个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2对同源染色体C.若甲细胞中A和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未分离,则可能会产生4种不同类型配子D.若性原细胞4条染色体均被32P标记且甲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有标记,则该性原细胞DNA至少复制了3次【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第一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但是无同源染色体;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详解】A、图甲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的1时期,细胞属于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由于甲细胞为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应为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B、图乙的3时期由于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造成的,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根据图甲,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的图乙3时期的细胞中也有两个染色体组,但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若甲细胞中A和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未分离,则可能会产生细胞中含AaB和b或者Aab和B的2种不同类型配子,C错误;D、若性原细胞4条染色体均被32P标记,经过一次DNA复制,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4条染色体都是一条DNA链含32P,另一条链不含32P,再经过复制,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只有两条染色体含32P,也是一条DNA链含32P,另一条链不含32P,然后经过减数分裂的间期,DNA复制,进入减数分裂I,并进入减数分裂I的后期,即形成图甲种的细胞,D正确。故选D。18.澳大利亚科学家MichaelGabbett发现了一对“半同卵双胞”龙凤胎,他们来自母亲的基因完全一样,来自父亲的基因却只重合一部分。这次发现用事实告诉我们,“半同卵双胞”龙凤胎的基因相似度为89%。半同卵双胞胎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如下图所示,图2细胞中包含3个原核,为1个雌原核和2个雄原核,一般情况下这种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但是,该受精卵在母体内恢复了分裂,形成了三极纺锤体(图3),并最终分裂成3个二倍体细胞(图4)。细胞A、B继续发育形成两个嵌合体胚胎,而细胞C发育失败。最终该母亲成功诞下两名婴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表示该异常胚胎的受精过程,此时卵子发育到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图3细胞中细胞A、B、C染色体组都是由1个父系染色体组和1个母系染色体组组成C.最终该母亲成功诞下的两名婴儿的性别不一定相同D.图3细胞显示该细胞在该异常情况下,可以从三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三极纺锤体【答案】C【解析】【分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详解】A、图1表示该异常胚胎的受精过程,此时卵子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A错误;BC、这个异常受精卵是由卵母细胞与2个精子受精,故图2细胞中的3个原核包括1个雌原核和2个雄原核,由图3分析可知,此时受精卵形成了3极纺锤体,并最终分裂成3个合子(图4),三个合子的组成可能是:1个合子由1个父系染色体组和1个母系染色体组组成,则另外2个合子的染色体组为1个父系染色体组和1个母系染色体组、2个父系染色体组,设母亲的染色体组成是XX,父亲的是XY,则最终该母亲成功诞下的两名婴儿可能都是XX,也可能是XX和XY,故最终该母亲成功诞下的两名婴儿的性别不一定相同,B错误,C正确;D、图示为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动物细胞分裂不形成纺锤丝而是通过星射线形成纺锤体,D错误。故选C。19.甲、乙、丙三人在一次学校体检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如图1、图2所示。糖尿病的形成往往有许多种病因,图3中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问题所导致的糖尿病,发病机制如图3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据图初步判断甲、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B.由图3知,③的发病机制是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C.甲患糖尿病的可能因素是原因①或②D.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性摄糖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1: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分析图2: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A、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浓度标准,因此甲和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A正确;B、图3中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B正确;C、图中①②所示过程都是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是甲患糖尿病的原因,C正确;D、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引起尿量增多,但不会表现糖尿;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引起尿量增多,但不会表现糖尿,D错误。故选D。20.CTLA-4和PD-1均是T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能抑制T细胞激活或使T细胞凋亡,从而使机体肿瘤细胞免受T细胞攻击。抗CTLA-4或抗PD-1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科研人员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两种不同的杂交瘤细胞融合形成双杂交瘤细胞,双杂交瘤细胞能够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其产生的抗CTLA-4和抗PD-1的双克隆抗体显示具有更好的疗效,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双杂交瘤细胞无需识别CTLA-4和PD-1抗原,就能产生双特异性抗体B.双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的结合具有更强的特异性,从而减少副作用C.对培养到一定密度的双杂交瘤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无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D.使用双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原理是让机体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①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然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②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③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④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⑤用培养基培养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或将其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杂交瘤细胞是由已免疫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无需接触抗原就能产生双特异性抗体,A正确;B、由题意可知:CTLA-4和PD-1均是T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双克隆抗体应该与T细胞结合,而不是肿瘤细胞,B错误;C、杂交瘤细胞是悬浮培养的细胞,细胞之间并未接触,若要传代培养,细胞培养液直接离心,去除上清液培养基,加入新鲜培养基即可,不用胰蛋白酶处理,C正确;D、使用双克隆抗体就可以与T细胞上的CTLA-4和PD-1结合,使T细胞无法与特定的分子结合,从而避免T细胞激活受抑制或避免T细胞进入凋亡程序,T细胞就可以参与细胞免疫,因此可以让机体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下图1是小麦、玉米叶片结构及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相关过程。玉米叶片由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组成,维管束鞘细胞中其中PEPC(酶)与CO2的亲和力比Rubisco(酶)高60多倍。请据图回答问题。(1)小麦叶肉细胞中,进行C3途径的场所是____,该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2)玉米叶片细胞中,C3途径和C4途径固定CO2时,与CO2反应的物质分别是____。维管束鞘细胞中产生丙酮酸的过程除图示过程外还有____。(3)玉米叶片中能进行光反应的细胞是____,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紧密相连成“花环形”结构,其意义是____。(4)研究人员在晴朗的白天测定玉米和小麦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①中午11:00时,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降低,但净光合速率不降低,结合图1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②研究表明Rubisco既能催化C5和CO2反应,也能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CO2(称为光呼吸),光呼吸会降低光合效率。中午11:00时,玉米的光呼吸不明显,其原因是____。③11:00时小麦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其原因是:一方面蒸腾作用过于旺盛,导致____,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叶肉细胞中的CO2浓度较低,____。【答案】(1)①.叶绿体基质②.ATP和NATPH(或[H])(2)①.C5(或五碳化合物)、PEP②.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3)①.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②.有利于叶肉细胞向维管束鞘细胞中运输CO2(4)①.维管束鞘细胞中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高,可以利用较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②.维管束细胞中CO2浓度高,抑制光呼吸的进行③.气孔关闭④.光呼吸增强,消耗的有机物增加【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T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NATPH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进而合成有机物。【小问1详解】小麦叶肉细胞中,进行C3途径,即暗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该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TPH(或[H]),这两种物质在C3还原过程中被消耗。【小问2详解】玉米叶片细胞中,C3途径和C4途径固定CO2时,与CO2反应的物质分别是C5(或五碳化合物)、PEP,其中后者与二氧化碳的亲和力更强,因而能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图中显示,维管束鞘细胞中产生丙酮酸的过程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转移,除图示过程外细胞呼吸过程中也有丙酮酸产生,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该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小问3详解】结合图示可知,玉米叶片中能进行光反应的细胞是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紧密相连成“花环形”结构,该结构有利于叶肉细胞向维管束鞘细胞中运输CO2,维持维管束鞘细胞中高浓度的CO2,进而光合速率。【小问4详解】①气孔导度降低导致胞间的CO2浓度降低,但玉米是C4植物,PEPC(酶)与CO2的亲和力比Rubisco(酶)高60多倍,玉米中的PEP与CO2的亲和力比C5与CO2亲和力高,可以利用胞间的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气孔导度降低对其光合作用无影响。②Rubisco既能催化C5和CO2反应,也能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CO2(称为光呼吸),CO2浓度高时与C5结合,O2浓度高时与C5结合,玉米是C4植物,PEP与CO2的亲和力高,经过一系列变化,在维管束鞘细胞中释放CO2,因此CO2浓度较高,与O2竞争Rubisco的能力强,光呼吸不明显。③小麦是C3植物,11:00时小麦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其原因是:一方面蒸腾作用旺盛,导致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导度变小,胞间CO2降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叶肉细胞中的CO2浓度较低,小麦叶片吸收的CO2减少,O2竞争Rubisco的能力增强,使光呼吸增强。22.上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红树林群落(林龄)群落高度(m)植物种类(种)树冠层郁闭度(%)林下互花米草密度(株/m2)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株/100m2)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株/100m2)无瓣海桑群落(3年)3.23703000无瓣海桑群落(8年)11.038015100无瓣海桑群落(16年)12.5290000秋茄-老鼠簕群落(>50年)5.74900019回答下列问题:(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_________。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_________。【答案】(1)①.群落演替(或演替、或次生演替)②.间接(2)无瓣海桑使树冠层郁闭度(或覆盖度)高,使互花米草缺少充足的光照(3)答案一:有可能。无瓣海桑的幼苗可以生长,能适应滨海湿地环境(或第3年~第8年,无瓣海桑群落高度由3.2长到11m);答案二:不可能。林下没有无瓣海桑幼苗更新,无瓣海桑很难在天然红树林中定居;

(4)上层种植无瓣海桑,中层种植秋茄,下层种植老鼠簕,形成多层群落结构(“引种不同高度的红树植物”、“将无瓣海桑与秋茄、老鼠簕混种”)

【解析】【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知,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则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或演替、或次生演替)。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这是红树林在生态系统方面的调节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问2详解】无瓣海桑是速生乔木,种植后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在与互花米草在阳光等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使树冠层郁闭度(或覆盖度)高,使互花米草缺少充足的光照,能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蔓延。【小问3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瓣海桑群落中植物种类逐渐减少,林下没有无瓣海桑和秋茄更新幼苗,则无瓣海桑的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可能会被本地物种所替代,所以不会成为新的入侵植物。(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入侵植物。无瓣海桑的幼苗可以生长,能适应滨海湿地环境(或第3年~第8年,无瓣海桑群落高度由3.2长到11m))。【小问4详解】通过适当控制引进树种规模,扩大本土树种的种植,增加物种,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防止新的物种的入侵。23.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答案】(1)①.长翅②.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

(2)①.翅型②.翅型的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③.RRXTXT、rrXtY④.rrXtXt、RRXTY(3)红眼长翅∶红眼截翅∶紫眼长翅∶紫眼截翅=3∶3∶1∶1【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分析题意可知,仅考虑翅型,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说明长翅对截翅是显性性状。【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正反交实验,两组实验中翅型在子代雌雄果蝇中表现不同(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该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翅型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且长翅是显性性状,而眼色的正反交结果无差异,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且红眼为显性性状,杂交①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XTX-):长翅红眼雄蝇(R-XTY)=1:1,其中XT来自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长翅红眼RRXTXT,而杂交②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XTX-):截翅红眼雄蝇(R-XtY)=1:1,其中的Xt只能来自亲代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截翅紫眼,基因型是rrXtXt,故可推知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杂交②的亲本基因型是rrXtXt、RRXTY。【小问3详解】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RrXTXt)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RrXtY)杂交,两对基因逐对考虑,则Rr×Rr→R-∶rr=3∶1,即红眼∶紫眼=3∶1,XTXt×XtY→XTXt:XtXt:XTY∶XtY=1∶1∶1∶1,即表现为长翅∶截翅=1∶1,则子代中红眼长翅∶红眼截翅∶紫眼长翅∶紫眼截翅=3∶3∶1∶1。24.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__________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__________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__________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__________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__________而转变为兴奋状态。(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变__________,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__________。(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__________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__________的呼吸中枢产生的。【答案】(1)①.组织液②.神经(2)①.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②.电③.内流(3)①.小②.受抑制(4)①.大脑皮层②.脑干【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小问1详解】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人体细胞可从内环境中获取氧气。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故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小问2详解】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