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节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20世纪入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编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里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文前区域文明的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后,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学,以陶寺、时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的较稻作农业文化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促使“黄土文明”开始崛起。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平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B.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证实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从而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贡献。D.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当时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B.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了萌芽、生长。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的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的一项是A.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B.《请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D.《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测年技术、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5)复兴中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据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总结,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文学类阅读-双文本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鸡白酒(节选)迟子建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政府规定,如果不获得所在楼的半数以上的居民通过,是不能强行改造的。红砖楼的住户,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最终二十五户居民签字表决时,十二户同意,十二户反对。剩下一户没签字的,就是春婆婆。如此,她也就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春婆婆不识字,两派都来人找她,送她卤煮的蚕豆或是炒得浓香酥脆的黄豆,要代她签字。最终她是怎么站在同意一方的呢?一个夏日的午后,春婆婆惯常地来黄鸡白酒小馆吃酒时,三门洞的刘蓝袍找来了。刘蓝袍本名刘银珠,四十出头。她男人是铁路局货栈的搬运工,九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撇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刘银珠虽然改嫁了,但仍念着前夫,终年穿着那男人穿过的蓝袍子,一脸哀怨的,人们就唤她刘蓝袍。刘银珠瘦弱,她死去的男人肥胖,那件蓝袍子在她身上,一副冤鬼的模样,软塌塌的,挺不起来。刘蓝袍家住一层,连着地下室。她的后夫许前,瘦骨伶仃的,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他,看中的是他的忠厚,虽说他比她小五岁。卖菜虽不用出苦力,但毕竟风里来雨里去的,刘蓝袍不想让许前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因为这一带拥有浴室的人家,少而又少。人们洗澡,还得去公共浴池。浴池开张后,生意还不错。他们在地下室安装了两台小锅炉,一台供热,一台上水。许前负责买煤,烧锅炉,刘蓝袍负责浴池的清扫,客人需要搓澡、拔火罐或是刮痧,也由她做。她备了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火罐,玉质和牛角的刮痧板各一块。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说她这岁数的人去洗澡,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了。所以每年春节,春婆婆都会包上一个红包,一百两百的,给小巴夺做压岁钱,变相将钱还上。小巴夺是刘蓝袍和前夫的孩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的,大嗓门,暴脾气,春婆婆说他的冲劲很像哈尔滨早年的老巴夺香烟,便叫他小巴夺。刘蓝袍直肠子,见着春婆婆就诉苦,说是煤涨价了,水和电也涨价了,以前一张澡票四块钱还能盈利,现在一张五元,也没什么赚头了。再涨一块吧,又怕没人来洗了。最可气的是那些中年妇女,进了澡堂子,一洗就是两个钟头,恨不能把皮搓烂了才出来。她们来洗澡,费水费煤费电,不赚反赔。这样呢,她不得不打分户供暖的主意了。因为她家有小锅炉,浴池完全可以自主供热,供热公司每年送的热,白白浪费了。如果供暖分户了,她就可以顺理成章停热,省下一笔钱。刘蓝袍说完,递上一张字体缭乱的纸,又拿出一盒红色印泥,点着唯一的空格,说春婆婆要是不反对,就帮她填上“同意”二字,然后请她按个手印。若是别人来劝说,春婆婆会置之不理,她已经到了可以不理踩万事万物的岁数。可刘蓝袍求她,她不忍拒绝。看看这女人那张皱纹累累的脸吧,看看她身上那件已被磨出洞来的蓝袍子吧。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你要是能陪我喝上几盅,我就给你按手印。刘蓝袍连忙掏出笔,在空格写上“同意”二字,然后画了一颗五角星,说万一自己陪醉了,春婆婆就在五角星里按手印。刘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刘蓝袍一口干掉,擦了擦眼泪,哆嗦着嘴,说:“赶上喝辣椒水了。”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她说了,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春婆婆是小姑娘的时候,哈尔滨满大街的俄国人,他们夏天喜欢躺在松花江的沙滩上晒太阳。她知道他们爱花,稍有空闲,就在草甸子采了各色野花,配上柳枝,一把把捆上,插在盛着凉水的铁桶里去卖花。每卖一束,她都要悄悄打开铁桶旁的一个小铁皮罐,摸一条捉来的毛毛虫,悄悄投到花束里。往往是拿着花的人刚走开,突然间“啊——啊——”大叫起来,将鲜花丢到地上。春婆婆这么干,也是因为听不懂叽哩咕噜的洋话,心生气闷。而洋人“啊——啊——”的惊叫声,她却听得懂。春婆婆做这些小坏事时,心底是愉悦的。材料二(记者)柏琳:一部优秀的小说,你看重的品质是什么?你所钟爱的小说需要有怎样的质地?迟子建:首先它应该跟好作家的气质一样,要朴素,而真实(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真实)是朴素的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作品要有气韵。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节选自《迟子建:在写作上,我是个不知疲惫的旅人》,载于《青年作家》)(1)下列关于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先交代事由、人物,指出春婆婆在分户供暖问题上成为两派争夺的对象,结尾处提出疑问,巧妙设置悬念。B.文章简要插叙刘蓝袍的丧夫经历,“哀怨”“冤鬼”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刘蓝袍的不幸遭遇与她重感情的性格特征。C.“小巴夺”是春婆婆给刘蓝袍儿子取的名字,既交代了这孩子的性格,又幽默风趣,同时表达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D.“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同时表达了刘蓝袍大功告成、喜出望外的心情。(2)关于文中春婆婆捉弄洋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婆婆捉弄哈尔滨的俄国人,是给自己找乐子,给生活增添一些欢乐的色彩。B.春婆婆将毛毛虫投到花束里,这件“小坏事”体现了当年春婆婆人小胆大的特点。C.这段文字补叙了春婆婆少年时的生活经历,给小说增添了沧桑感与文化内涵。D.春婆婆听不懂俄国话,但“啊——”的惊叫声让她愉悦,这符合“促狭鬼”的特点。(3)春婆婆为什么要刘蓝袍喝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材料二中提到优秀的小说要“朴素”,“要有气韵”。《黄鸡白酒》(节选)中的“朴素”“气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荆王①伐吴,吴使沮卫、蹙融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汝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以汝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知伯②将伐仇由③,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遣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起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三百里以赂之。荆伐陈、吴妆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诱破吴军。(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①民王:楚王。②知伯:春秋时晋国大夫荀。③仇由:春秋时山西白狄人诸侯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位置是(填对应字母)不A可B此C小D之E所F以G事H大I也J而K今L也M大N以O来P卒Q必R随S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视将军怒”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字的含义相同。B.“除道将内之”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字的含义不相同。C.“西起师而从越”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师”字含义相同。D.“军间三十里”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字的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国沮卫、蹙融前往楚军慰劳,当楚将军以衅鼓相威胁时,他们慷慨陈述,杀身可以保全吴国是吉祥,表现出视死如归英雄气概。B.知伯为人足智多谋,因道路不通而以送大钟为由诱骗仇由国君,可国君贪婪昏庸不听臣子谏言,最终落得引狼入室而亡国的下场。C.左史倚相识破越王的真实意图,劝楚王趁机进兵跟踪越国;因灭吴之后越军实力大损,所以越王迫于形势而割让五百里地给楚国。D.天降十日大雨,倚相料定吴军必来偷袭,当吴军失望返回之时,他又料定吴军恪守君子风度,可以趁机偷袭,可见倚相智谋过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②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5)左史倚相战胜越国与吴国分别运用了什么谋略?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春晚书山家(其一)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B.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C.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D.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2)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用行路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对绵延山峰、倒挂松树的描写,表现了蜀道高险奇绝,给人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3)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将扬州城昔日长街繁华的景象与今日野草丛生的景象进行对比,表达痛惜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间四月,芳菲争艳。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真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本文作者李广田,发表于1962年,有删改)(1)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除了引用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写“大家”到公园里看花,画横线的句子却用了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纷纷的清明时节,黄山茶氤氲着春日气息,勃然而生,嫩绿欲滴,清香鲜醇。中国是茶的故乡,黄山茶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①),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家时代。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黄山茶制作工艺既简朴又细致,共分为采摘、杀青、揉捻、烘焙四道工序。为了保质保鲜,要求当天采当天制。杀青时,要求翻拌快,使茶叶接触锅面受热均匀一致。这时,茶叶的叶质变软,(②),呈暗绿色。揉捻则是将杀青适度的茶叶起锅放在揉匾上,轻轻加揉,揉捻后的茶叶,水分较之上个阶段变化不大,颜色却呈现出微微的白色。烘焙一般四个烘灶并列,火温逐个逐次降低,出锅茶坯先在开头火温较高的烘笼上烘焙,待又有茶叶出锅时,将前茶坯移至第二个烘笼上来,以后逐次类推,直至全干。黄山人善制茶,也喜饮茶。注重一个“品”字,不但有领略饮茶情趣之意,而且有鉴别茶叶优劣之功。在忙碌之余,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黄山人热衷于制茶、饮茶,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③)。(1)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在“内卷”与“躺平”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节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20世纪入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编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里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文前区域文明的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后,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学,以陶寺、时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的较稻作农业文化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促使“黄土文明”开始崛起。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平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B.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证实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从而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贡献。D.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当时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B.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了萌芽、生长。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的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的一项是BA.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B.《请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D.《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测年技术、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5)复兴中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据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总结,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理解选项中的论据,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B.“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错误。“国际学术界”只是持续关注研究课题而不是潜心研究,且实证我国文化史、文明史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故选B。(2)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3段“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化发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还没有形成,更淡不上进步,“高等级建筑……”只能说明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性社会组织。B.“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萌芽、生长”理解有误,文中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指中国的多个区域。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错误。原文是“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D.正确。故选D。(3)材料一第3段的观点是:合理借鉴西方文明理论以补充发展自身。B.最符合借鉴的含义。AC.都体现学习他人是为了制服他人的意味,不符合材料一的相关态度。D.是说要向有德行的人学习,与国家间文明理论的借鉴无关。故选B。(4)由“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分析可知,积淀深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由“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分析可知,科技发展:将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运用到古代遗存的分析之中;由“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分析可知,学科融合: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5)由“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分析可知,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提高生产力,是文明进步、繁荣发达的第一要务(基础);由“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分析可知,各区域文明体之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多元融会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分析可知,科技创新与优秀传统相结合,是文明主导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答案:(1)B(2)D(3)B(4)①积淀深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②科技发展:将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运用到古代遗存的分析之中;③学科融合: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5)①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提高生产力,是文明进步、繁荣发达的第一要务(基础);②各区域文明体之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多元融会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科技创新与优秀传统相结合,是文明主导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文学类阅读-双文本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鸡白酒(节选)迟子建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政府规定,如果不获得所在楼的半数以上的居民通过,是不能强行改造的。红砖楼的住户,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最终二十五户居民签字表决时,十二户同意,十二户反对。剩下一户没签字的,就是春婆婆。如此,她也就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春婆婆不识字,两派都来人找她,送她卤煮的蚕豆或是炒得浓香酥脆的黄豆,要代她签字。最终她是怎么站在同意一方的呢?一个夏日的午后,春婆婆惯常地来黄鸡白酒小馆吃酒时,三门洞的刘蓝袍找来了。刘蓝袍本名刘银珠,四十出头。她男人是铁路局货栈的搬运工,九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撇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刘银珠虽然改嫁了,但仍念着前夫,终年穿着那男人穿过的蓝袍子,一脸哀怨的,人们就唤她刘蓝袍。刘银珠瘦弱,她死去的男人肥胖,那件蓝袍子在她身上,一副冤鬼的模样,软塌塌的,挺不起来。刘蓝袍家住一层,连着地下室。她的后夫许前,瘦骨伶仃的,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他,看中的是他的忠厚,虽说他比她小五岁。卖菜虽不用出苦力,但毕竟风里来雨里去的,刘蓝袍不想让许前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因为这一带拥有浴室的人家,少而又少。人们洗澡,还得去公共浴池。浴池开张后,生意还不错。他们在地下室安装了两台小锅炉,一台供热,一台上水。许前负责买煤,烧锅炉,刘蓝袍负责浴池的清扫,客人需要搓澡、拔火罐或是刮痧,也由她做。她备了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火罐,玉质和牛角的刮痧板各一块。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说她这岁数的人去洗澡,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了。所以每年春节,春婆婆都会包上一个红包,一百两百的,给小巴夺做压岁钱,变相将钱还上。小巴夺是刘蓝袍和前夫的孩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的,大嗓门,暴脾气,春婆婆说他的冲劲很像哈尔滨早年的老巴夺香烟,便叫他小巴夺。刘蓝袍直肠子,见着春婆婆就诉苦,说是煤涨价了,水和电也涨价了,以前一张澡票四块钱还能盈利,现在一张五元,也没什么赚头了。再涨一块吧,又怕没人来洗了。最可气的是那些中年妇女,进了澡堂子,一洗就是两个钟头,恨不能把皮搓烂了才出来。她们来洗澡,费水费煤费电,不赚反赔。这样呢,她不得不打分户供暖的主意了。因为她家有小锅炉,浴池完全可以自主供热,供热公司每年送的热,白白浪费了。如果供暖分户了,她就可以顺理成章停热,省下一笔钱。刘蓝袍说完,递上一张字体缭乱的纸,又拿出一盒红色印泥,点着唯一的空格,说春婆婆要是不反对,就帮她填上“同意”二字,然后请她按个手印。若是别人来劝说,春婆婆会置之不理,她已经到了可以不理踩万事万物的岁数。可刘蓝袍求她,她不忍拒绝。看看这女人那张皱纹累累的脸吧,看看她身上那件已被磨出洞来的蓝袍子吧。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你要是能陪我喝上几盅,我就给你按手印。刘蓝袍连忙掏出笔,在空格写上“同意”二字,然后画了一颗五角星,说万一自己陪醉了,春婆婆就在五角星里按手印。刘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刘蓝袍一口干掉,擦了擦眼泪,哆嗦着嘴,说:“赶上喝辣椒水了。”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她说了,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春婆婆是小姑娘的时候,哈尔滨满大街的俄国人,他们夏天喜欢躺在松花江的沙滩上晒太阳。她知道他们爱花,稍有空闲,就在草甸子采了各色野花,配上柳枝,一把把捆上,插在盛着凉水的铁桶里去卖花。每卖一束,她都要悄悄打开铁桶旁的一个小铁皮罐,摸一条捉来的毛毛虫,悄悄投到花束里。往往是拿着花的人刚走开,突然间“啊——啊——”大叫起来,将鲜花丢到地上。春婆婆这么干,也是因为听不懂叽哩咕噜的洋话,心生气闷。而洋人“啊——啊——”的惊叫声,她却听得懂。春婆婆做这些小坏事时,心底是愉悦的。材料二(记者)柏琳:一部优秀的小说,你看重的品质是什么?你所钟爱的小说需要有怎样的质地?迟子建:首先它应该跟好作家的气质一样,要朴素,而真实(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真实)是朴素的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作品要有气韵。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节选自《迟子建:在写作上,我是个不知疲惫的旅人》,载于《青年作家》)(1)下列关于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第一段先交代事由、人物,指出春婆婆在分户供暖问题上成为两派争夺的对象,结尾处提出疑问,巧妙设置悬念。B.文章简要插叙刘蓝袍的丧夫经历,“哀怨”“冤鬼”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刘蓝袍的不幸遭遇与她重感情的性格特征。C.“小巴夺”是春婆婆给刘蓝袍儿子取的名字,既交代了这孩子的性格,又幽默风趣,同时表达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D.“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同时表达了刘蓝袍大功告成、喜出望外的心情。(2)关于文中春婆婆捉弄洋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春婆婆捉弄哈尔滨的俄国人,是给自己找乐子,给生活增添一些欢乐的色彩。B.春婆婆将毛毛虫投到花束里,这件“小坏事”体现了当年春婆婆人小胆大的特点。C.这段文字补叙了春婆婆少年时的生活经历,给小说增添了沧桑感与文化内涵。D.春婆婆听不懂俄国话,但“啊——”的惊叫声让她愉悦,这符合“促狭鬼”的特点。(3)春婆婆为什么要刘蓝袍喝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材料二中提到优秀的小说要“朴素”,“要有气韵”。《黄鸡白酒》(节选)中的“朴素”“气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结合语境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到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段落或句子,最后对其加以分析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结合文本分别找出文中表现“朴素”“气韵”的内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解答】(1)D.“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错误。由原文“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可知,“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的是手印,而非“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并且原文并未交代春婆婆醉酒。故选D。(2)C.“增添了沧桑感与文化内涵”错误。“增添文化内涵”于文无据。故选C。(3)由原文“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可知,春婆婆喜欢捉弄人,没见过刘蓝袍喝酒,因此想开个玩笑。由原文“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可知,春婆婆嗜酒,找机会让刘蓝袍陪她喝酒。由原文“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可知,春婆婆洞察人性,知道刘蓝袍借酒宣泄情感,又倒了一盅。(4)文章开篇写到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但是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春婆婆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文中还对刘蓝袍进行了介绍,它的后夫本来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她后,不想让他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他们为了生计日常生计而拼尽全力、历尽艰难。文中还写到刘蓝袍开了浴池后,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写出了春婆婆与刘蓝袍之间的相互扶持。在刘蓝袍陪春婆婆喝酒的时候,刘蓝袍想起了前夫,所以人物之间的情感非常的真挚,朴素而真实。文中写到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这是春婆婆的嗜好。春婆婆说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从而知道九十高龄的春婆婆嗜酒、好捉弄人,平常的生活饶有情趣。刘蓝袍陪春婆婆喝酒的时候想起前夫,无限伤感;春婆婆去刘蓝袍浴池洗澡的时候,刘蓝袍不收她的钱,她精心照顾春婆婆,并说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刘蓝袍向春婆婆诉苦,希望春婆婆签字,最终春婆婆同意按了手印,这些人情美、人性美使生活焕发出诗意,赋予苦难的生活以希望与气韵。答案:(1)D(2)C(3)①春婆婆喜欢捉弄人,没见过刘蓝袍喝酒,因此想开个玩笑。②春婆婆嗜酒,找机会让刘蓝袍陪她喝酒。③春婆婆洞察人性,知道刘蓝袍借酒宣泄情感,又倒了一盅。(4)①小说叙写的底层百姓生活朴素而真实: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在分户供暖的问题上起争执,他们为日常生计而拼尽全力、历尽艰难;小说表达的情感朴素而真实:刘蓝袍对前夫的思念、春婆婆与刘蓝袍之间的相互扶持,情感真挚深沉。②苦难中的诗意使小说富有气韵:九十高龄的春婆婆嗜酒、好捉弄人,平常的生活饶有情趣;刘蓝袍丧夫多年不忘旧情,精心照顾春婆婆却说沾了仙气、接福,春婆婆同情贫困的刘蓝袍而按了手印,这些人情美、人性美使生活焕发出诗意,赋予苦难的生活以希望与气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荆王①伐吴,吴使沮卫、蹙融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汝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以汝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知伯②将伐仇由③,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遣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起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三百里以赂之。荆伐陈、吴妆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诱破吴军。(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①民王:楚王。②知伯:春秋时晋国大夫荀。③仇由:春秋时山西白狄人诸侯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位置是(填对应字母)BJP不A可B此C小D之E所F以G事H大I也J而K今L也M大N以O来P卒Q必R随S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固视将军怒”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字的含义相同。B.“除道将内之”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字的含义不相同。C.“西起师而从越”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师”字含义相同。D.“军间三十里”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字的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吴国沮卫、蹙融前往楚军慰劳,当楚将军以衅鼓相威胁时,他们慷慨陈述,杀身可以保全吴国是吉祥,表现出视死如归英雄气概。B.知伯为人足智多谋,因道路不通而以送大钟为由诱骗仇由国君,可国君贪婪昏庸不听臣子谏言,最终落得引狼入室而亡国的下场。C.左史倚相识破越王的真实意图,劝楚王趁机进兵跟踪越国;因灭吴之后越军实力大损,所以越王迫于形势而割让五百里地给楚国。D.天降十日大雨,倚相料定吴军必来偷袭,当吴军失望返回之时,他又料定吴军恪守君子风度,可以趁机偷袭,可见倚相智谋过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②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5)左史倚相战胜越国与吴国分别运用了什么谋略?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不可”是发表意见,单独成句;“此小之所以事大也”为判断句,在“也”后断开;“卒必随之”表意完整,指“军队一定会跟在后面”,应在“卒”前断句,综上断句处为BJP三处。译文:不行。送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的事情,现在大国已经送钟来了,那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面。(2)A.“含义相同”有误,根据句意“本来就等着将军发怒呐”和“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可知,两句里“固”,分别是“副词,本来”和“形容词,顽固”。故选:A。(3)D.“吴军恪守君子风度”分析有误,原文“其君子必休”意思是“当官的一定在休息”。故选:D。(4)①知:知觉;鸣:鸣响。译文: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②索:借;病:受损;分:瓜分。译文:越军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5)①由“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次音,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因起师而从越……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可知,战胜越国运用了军事胁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②由“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谱破吴军”可知,战胜吴国运用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谋略。答案:(1)BJP(2)A(3)D(4)①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②越军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5)①战胜越国运用了军事胁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②战胜吴国运用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谋略。参考译文:楚王伐吴,吴王派沮卫、蹙融用酒食慰劳楚军。而楚国将军说:“把他们捆起来,杀了来祭鼓。”楚人问沮卫、蹙融说:“你们来时,占过卜吗?”他们回答说:“占卜过。”“是吉兆吗?”他们说:“是吉兆。”楚人说:“现在楚军将要用你们祭鼓,怎么说呢?”他们回答说:“这正是吉利的所在了。吴王派我们来的时候,本来就等着将军发怒呐!将军发怒了,吴军就深挖壕沟,高筑城墙;将军不发怒呢,吴军松懈疲惫。现在将军杀了我们,吴军就一定会警惕起来严加防守了。再说国家的占卜,不是为臣子个人占卜。杀掉一个臣子而使一个国家得以保全,这不叫吉利叫什么呢?再说如果死人无知觉的话,那么你们拿我们来祭鼓也没有用处;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楚人因而没杀他们。智伯将要征伐仇由,但道路艰险不通,于是铸了一口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修通道路把大钟接受下来。赤章曼枝说:“不行。送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的事情,现在大国已经送钟来了,那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面,大钟是不能接受的。”仇由国君不听,于是接受了大钟。赤章曼枝于是就截短车毂两端横木而赶路,逃到了齐国。七个月后,仇由国就灭亡了。越国已经战胜吴国,又向楚借兵去攻打晋国。左史倚相对楚王说:“越国攻占吴国,豪杰之士战死,精锐部队耗尽了,武器装备毁坏了。越国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楚王说:“好。”于是楚国就起兵跟踪越军。越王非常气愤,准备发动进攻。大夫种说:“不行。我们豪杰之士战死了,武器装备毁坏了。我们和他们打,一定不能取胜,还不如贿赂他们。”于是越国就把露山北面五百里的地方割让给了楚国。楚国攻打陈国,吴国前去解救,楚吴两军相距三十里。下了十天雨后,晚上放晴了。史官倚相对子期说:“下了十天雨,盔甲和兵器都集中存放着。吴军一定会来,不如多加防备。”于是楚军就摆出战阵。战阵还没摆好时,吴军就到了。看到楚军布阵,吴军就折兵返回。倚相说:“吴军来回六十里,当官的一定会在休息,当兵的一定正在吃饭。我们行军三十里去袭击他们,一定能把他们打败。”于是楚军跟随过去,就把吴军打败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春晚书山家(其一)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B.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C.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D.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2)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使用此意象的作用。【解答】(1)D.“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错误,应是借儿啼表现山家生活纯朴自然。故选D。(2)王诗第三句“妇姑相唤浴蚕去”转而正面描写农事,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第四句“闲着中庭栀子花”,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没人欣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贯诗“春雨晴”后的“山家”炊烟缕缕而“柴门寂寂”,想象农夫在田中忙碌的情景,暗示农夫不违农时而去田里抢时春耕。“庭花蒙蒙水泠泠”,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蒙蒙”叠字,让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写出了春雨晴后的景色。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答案:(1)D(2)①王诗妙用“闲”字,写出桅子花的寂寞、无人观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②贯诗用“蒙蒙”叠字,写庭花宛若披上轻纱、隐约朦胧,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译文: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赏析: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第二句中,“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译文: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赏析: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用行路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李白《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两句,通过对绵延山峰、倒挂松树的描写,表现了蜀道高险奇绝,给人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3)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两句,将扬州城昔日长街繁华的景象与今日野草丛生的景象进行对比,表达痛惜之情。【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至)(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重点字:盈)(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重点字:荠)三、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间四月,芳菲争艳。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真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本文作者李广田,发表于1962年,有删改)(1)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除了引用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写“大家”到公园里看花,画横线的句子却用了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成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事人称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称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人就更多了”,由前后句可知,强调游人多,可以选用“摩肩接踵”。成语意思:肩擦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第二空,“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可知表现花潮之热烈,可选用“四面八方”。成语意思是: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第三空,“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写游人矛盾犹豫的神情,与“满怀向往”相对,可选用“依依不舍”。成语意思是: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离开。(2)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可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海棠树的“炫耀”与海棠花的“说出自己的喜悦”,让海棠树和海棠花拥有了人的情感行为特征,增强语言的亲切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代的礼赞。(3)从“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可知,文中写“大家”到公园里看花,“大家”指所有看花的人;从“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可知,“你”是第二人称,这里指赏花的某一个人,也可以指“读者”。此处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谈,可以将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有身临共境的真实感觉;同时,转换为第二人称以后,作者好像在和读者面对面交流,也便于抒情;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使表达更有感染力。答案:(1)①摩肩接踵②四面八方③依依不舍(2)拟人,描写海棠树的“炫耀”与海棠花的述说“喜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时代的礼赞。(3)“大家”指所有看花的人,“你”是第二人称,这里指赏花的某一个人,也可以指“读者”。用“你”将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更有感染力。同时,转换人称也便于抒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纷纷的清明时节,黄山茶氤氲着春日气息,勃然而生,嫩绿欲滴,清香鲜醇。中国是茶的故乡,黄山茶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①),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家时代。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黄山茶制作工艺既简朴又细致,共分为采摘、杀青、揉捻、烘焙四道工序。为了保质保鲜,要求当天采当天制。杀青时,要求翻拌快,使茶叶接触锅面受热均匀一致。这时,茶叶的叶质变软,(②),呈暗绿色。揉捻则是将杀青适度的茶叶起锅放在揉匾上,轻轻加揉,揉捻后的茶叶,水分较之上个阶段变化不大,颜色却呈现出微微的白色。烘焙一般四个烘灶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工行业客服工作总结耐心解答疑问提升产品品质
- 二零二五年度甲方乙方高尔夫球场租赁合同示范3篇
- 商混买卖合同(2篇)
- 国际投资信托协议书(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古建筑修缮装修合同2篇
- 2025年度O2O电子商务代运营数据共享与保密协议3篇
- 基础会计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习题及答案中国人大出版
- 二零二五年度演出票务代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四人合作经营火锅店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学长的经典名著阅读与讨论合同2篇
- 2024年煤矿溺水事故心得体会(四篇)
- 快乐寒假安全先行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天天练题卡2
- 滑模施工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 充电桩四方协议书范本
- 酒店宾馆安全生产三项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操作规程)汇编
- 2024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碳监测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2024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设备部年终总结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共30课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