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培优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江苏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培优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江苏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培优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江苏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培优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江苏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培优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培优练创新应用练1.[2024江苏盐城模拟]北宋赵普为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太祖知道后特别不满,李与赵上朝时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相互隔开。太祖这一做法旨在()A.拆散两家的联姻 B.维护传统宗法制 C.加强对相权限制 D.分化权臣的事权2.[2024辽宁模拟]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渐渐康复,学士刘敞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指抗击西夏名将狄青),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八月,仅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最终被罢官。这体现出宋代的治国理念是()A.分权制衡 B.崇文抑武 C.强干弱枝 D.文武制衡3.以下材料是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缘由的不同看法。由此得出()人物评价司马光“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挚友争论于私室”钱穆“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A.评价历史要客观公正,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为精确可信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历史真相也不同D.后人驾驭资料丰富,评价较全面结论更牢靠4.[2024江苏常州模拟]明人在总结元朝行省制度时讲道:“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由此可知()A.元朝推行民族同等政策 B.边疆地区职官僧俗并用C.行省官员权力受到节制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5.[2024江苏南通联考]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削减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这反映出()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 B.江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大C.新式农具的普及程度高 D.小农经济出现革命性突破6.[2024江苏南通月考]宋神宗时期,实行以钱代役的政策,对乡村户和城市的坊郭户均征收役钱,商税也由城市向农村拓展。这反映了当时()A.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 B.重农抑商政策渐渐瓦解C.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赋税制度货币化的完成7.[2024江苏扬州检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中期后,东京城的蔬菜种植由城内渐渐向城郊转移,京郊蔬菜、花卉园圃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 B.坊市制度突破 C.市场管理强化 D.市民阶层壮大8.[2024江苏泰州检测]元朝统一后,岭北行省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在全国占有特别地位。元廷频繁派遣内地各族人民进入牧区,大力兴办屯田,发展工商业。这些措施()A.使岭北成为赋税主要来源地 B.促进了蒙古贵族的汉化进程C.推动了元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边远地区经济的改善和发展9.[2024江苏模拟]下图中的宋代蹴鞠纹青铜镜描绘了男女四人共同蹴鞠嬉戏的场景。浮雕靠左侧部分,有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靠右侧部分,有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聚精会神地盯着球,仿佛正在防守,此外还有两人在旁观看。该作品体现了()宋代蹴鞠纹青铜镜蹴鞠纹青铜镜摹本A.尚武好勇的时代风貌 B.追求意境的美术风格C.充溢活力的社会风情 D.追求解放的思想观念10.[2024江苏常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原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摘编自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材料二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述材料二的观点。真题实战练11.[2024江苏卷]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确定12.[2024湖北卷]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淌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13.[2024山东卷]目前考古发觉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异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更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14.[2024广东卷]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缘由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见()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15.[2024湖南卷]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简单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16.[2024天津卷]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A.中心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旺盛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17.[2024天津卷]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18.[2024海南卷]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特别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19.[2024北京卷]北宋中期,各地知州主动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意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限制C.激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20.[2024海南卷]元延祐元年(1314年)复原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高校》《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敬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心与地方的冲突 D.复原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21.[2024天津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须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状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地区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温州、台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区30——摘编自《中国通史》等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学问予以论述。22.[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验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育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来回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单元培优练创新应用练1.C[解析]材料中宋太祖的做法,是为了防止宰相赵普与枢密使李崇矩交好进而掌控军权,加强对相权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要拆散两家联姻,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依据血统远近以区分亲疏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材料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分化事权是把一项职权分解到多重机构去完成,材料与此无关,故D项错误。2.B[解析]依据材料“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指抗击西夏名将狄青),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朝廷上下把狄青当作最大的威逼,致使他被罢免了枢密使的官职,这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故B项正确;分权制衡,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A项;强干弱枝,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C项;文武制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D项。3.A[解析]材料中司马光和钱穆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缘由存在的不同看法,都有肯定道理,但也只是针对某方面的评价,都不全面,所以评价历史要客观公正,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过于肯定,解除。4.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规定少数民族不上贡赋,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由此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限制,故D项正确;元朝推行民族不同等政策,故A项错误;职官僧俗并用是宣政院特点,并非行省特点,故B项错误;行省官员权力受节制表述正确,但无法从材料得出,故C项错误。5.B[解析]依据材料“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以及“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削减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表明新式农具的出现,传统农具的改进都是为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故B项正确;“出现”表述错误,解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普及程度高,解除C项;“革命性突破”表述错误,解除D项。6.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神宗时期,乡村和城市都实行以钱代役,商税也从城市向农村拓展,这说明宋朝政府对百姓人身限制的松弛,在肯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经济结构,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重农抑商政策渐渐瓦解均不符合宋朝时期的史实,解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货币化的发展,而不是完成,解除D项。7.D[解析]京郊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反映了城镇经济的发展,而城镇的主要居民为市民阶层,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南北方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引起的,解除A项;坊市制度突破指的是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被打破,不符合题意,解除B项;材料与市场管理无关,解除C项。8.D[解析]元朝统一后,统治者派遣内地各族人民在岭北行省兴办屯田,发展工商业,有利于发展边远地区经济,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材料只讲到元廷对岭北行省的管理措施,不能说明整个元朝,且措施包括农业和工商业,解除C项。9.C[解析]由材料“男女四人共同蹴鞠嬉戏的场景”“有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有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聚精会神地盯着球,仿佛正在防守”可知,宋代蹴鞠运动男女皆可参加,浮雕彰显出充溢活力的运动场景,体现当时的社会风情,故C项正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解除A项;追求意境是中国画的特点,该浮雕属于风俗画的代表,解除B项;浮雕描绘的是生活中的运动场景,不能体现出思想的解放,解除D项。10.(1)地域:京师,首都,都城;中原地区。民族:华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权;近代国家的代称。(2)材料二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全部区域。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域不断拓展,“中国之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日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澎湖巡检司的设立加强对台湾的管辖;随着民族不断交融,文化趋于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渐渐形成。真题实战练11.B[解析]依据材料“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代监察行省的行御史台在法令上被确认,地方权力受到节制,说明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行御史台权力的变更,行省长官特权并未被否定,解除A项;行御史台监察行省,可以起到制约行省长官的作用,但无法解决吏治问题,解除C项;行省事务由行省长官确定,解除D项。12.D[解析]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姓“赵”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故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解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解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13.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觉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方都是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贸易,解除A项;宋朝的衣料材质没有发生变更,解除C项;材料体现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解除D项。14.C[解析]依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依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迥然不同。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者主见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故C项正确;宋代儒学并没有汲取法家思想,解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解除B项;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解除D项。15.D[解析]作者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它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当时艺术水准下降”明显不符合题意,解除A项;诗中既描述了山水画也提到花鸟画,“绘画题材集中”明显也不合题意,解除B项;诗人自嘲画山水画不如画牡丹,反映不出当时画家地位不高,解除C项;画家李唐生活在南宋,结合所学学问,随着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兴盛,画家感叹寄情山水的山水画不如浓色重彩的牡丹受时人欢迎,故D项正确。16.B[解析]宋代这种好新求奇风尚甚至不顾及皇帝禁令等现象产生的缘由包括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旺盛与活跃、政府放宽对社会限制等开明政策,故B项正确;伴随中心集权加强的可能是思想的统一与限制,与材料信息相悖,解除A项;海外贸易旺盛只是商品经济旺盛的一部分,不足以作为说明材料所述现象的全部缘由,解除C项;好新求奇风尚并不意味着封建等级秩序不存在,宋代只是出现自由同等趋势,解除D项。17.A[解析]材料中都城布局中北面皇城是契丹皇帝与贵族理政生活场所,而南面汉城则突出汉人与使节居住之所,正与其南北面官制度符合,故A项正确。B、C两项都只提取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解除;辽上京在辽河上游,且辽主要限制区没有达到中原地区,解除D项。18.C[解析]依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激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C项正确;西夏和金朝属于独立王朝,不属于宋朝的疆域,解除A项;政府激励种植桑树和枣树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解除B项;周边少数民族认同的是中原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政权本身,解除D项。19.A[解析]依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主动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引导民众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