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482-2015 草原主要蝗虫防治技术规范_第1页
DB21T 2482-2015 草原主要蝗虫防治技术规范_第2页
DB21T 2482-2015 草原主要蝗虫防治技术规范_第3页
DB21T 2482-2015 草原主要蝗虫防治技术规范_第4页
DB21T 2482-2015 草原主要蝗虫防治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DB21DB21/T2482—2015草原主要蝗虫防治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trolofmainlylocustandgrasshopperingrassland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DB21/T2482—2015前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防治指标 25防治适期 26防治技术 26.1生态防治 26.2生物防治 26.3化学防治 36.4理化抑控 3附录A(资料性附录)草原主要蝗虫形态特征 4附录B(资料性附录)草原主要蝗虫发生规律 7DB21/T2482—2015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草原监理站共同提出。本标准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辽宁省草原监理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辉、程旭、陈曦、邱学思、丛斌、王欢、曲波、纪明山、李丹莉、王坤芳、王文成、王安、杨松竹。1DB21/T2482—2015本标准规定了草原主要蝗虫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和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草原上发生的本标准适用于草原上发生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黄胫小车蝗Oedaleusinfernalis、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breviabrunneriana等蝗虫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5875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草原蝗虫grasslandlocustandgrasshopper在草原上发生、分布的直翅目蝗总科和蚱总科昆虫的总称。3.2防治指标controllingthresshold指蝗虫的某一种群密度值,当蝗虫种群密度达到此值时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蝗虫危害损失达到经济允许损失水平。3.3防治适期controllingoptimumstage即最佳防治时期,开始于优势种蝗蝻大部分出土,结束于进入暴食期前。3.4安全间隔期safetyintervalperiod最后一次施药至放牧、收获(采收)、使用、消耗作物前的时期,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间隔时间。3.52DB21/T2482—2015植物源农药plantpesticide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植物本身和按活性结构合成的化合物及衍生物。3.6生态防治ecologicalcontrol根据各种类型草原蝗区的特点,结合草原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改变蝗虫发生的生态环境。3.7生物防治biologicalcontrol利用各种有益的生物及其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方法。3.8化学防治chemicalcontrol指使用化学杀虫药剂防治害虫的方法。4防治指标4.1小型蝗虫:短星翅蝗、大垫尖翅蝗防治指标的虫口密度为25头/每平方米。4.2中型蝗虫: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的防治指标虫口密度为15头/每平方米。4.3大型蝗虫:笨蝗虫的防治指标为5头/平方米。5防治适期防治适期为3~4龄的蝗蝻盛期。其中,大垫尖翅蝗6月中、下旬为防治适期;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6月上、中旬为防治适期;短星翅蝗7月上、中旬为防治适期;笨蝗5月上、中旬为防治适期。6防治技术6.1生态防治6.1.1封育草场对宜蝗区(按照GB/T25875规定的1~3级蝗虫宜生区)草场进行封育,不应放牧、刈割,补种多种类蝗虫拒食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和羊柴HedysarumlaeveMaxim等豆科植物,建立不利蝗虫暴发成灾的生境。6.1.2草场改良通过浅耕翻、补播、施肥等草场改良措施改变蝗虫发生的适生环境来实现对蝗虫的持续控制。6.2生物防治6.2.1生物制剂3DB21/T2482—2015草原蝗虫平均虫口密度在5~50头/平方米的蝗区占总发生面积的85%以上时,用绿僵菌100亿孢子/毫升的油剂超低容量喷雾或静电喷雾,用量为750mL/hm2;或用印楝素、苦参碱、鱼藤酮等植物源农药喷雾防治(喷药方法及用量见表1)。6.2.2牧鸡治蝗6.2.2.1牧鸡品种应选择具有体格健壮、适应性强、反应灵活、适于野外放牧等特点的本地鸡种。6.2.2.2宜选择地势平缓、视野开阔、无高大灌丛、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或便于直接提供饮水等条件的放牧草场,草场蝗虫平均虫口密度应在8~20头/平方米以上。6.2.2.3应选择60~70日龄雏鸡,经7~15天的适应性驯养后,分群管理,单群鸡规模控制在800~1000只,放牧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防范鹰、狐狸等天敌捕食,搞好疫病防治。6.3化学防治在平均虫口密度大于50头/平方米时使用。化学防治可以使用飞机或地面机械施药。选药原则是高效、低毒(LD50>500)、低残留。可选择化学农药及其施药方法、用量参考表1。应严格执行GB4285、GB/T8321和NY/T1276等相关规定。喷药后3~5天内,牲畜尤其是小牲畜不能进入草场放牧。表1草原主要蝗虫药剂防治方法药剂类别药剂名称有效成分使用量(g/hm)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植物源农药印楝素9.4~11.3叶面喷雾—苦参碱7.5~18.0鱼藤酮37.5化学农药O,O-二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酯450.0~900.0叶面喷雾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羧酸-α-氯基-(3-苯氧酸)-苄酯15.0~22.5α-氰基苯氧基苄基(1R,3R)-3-(2,2-二溴乙烯基)-2,2二基甲环丙烷羧酸酯8.0~15.01-(6-氯-3-吡啶基甲基)-4,5-二氢-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18.0~22.5N-(N-氰基-乙亚胺基)-N-甲基-2-氯吡啶-5-甲胺15.0~30.03-氰基-5-甲代烯丙基氨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吡唑15.0~20.0注:施药时要保证药量准确,喷雾均匀,喷雾器械达到规定的工作压力,尽可能在无风条件下施药,施药时间为每日10:00以前和17:00以后,施药后12小时内降雨应补喷。应交替使用药剂。6.4理化抑控推广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挖杀虫卵等防治措施。4DB21/T2482—2015AA(资料性附录)草原主要蝗虫形态特征A.1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A.1.1成虫体中型,绿色、灰褐色或暗褐色。雌成虫体长31.0mm~37.0mm,前翅长28.5mm~34.5mm;雄成虫体长21.0mm~25.0mm,前翅长18.0mm~24.5mm。头大而短,头顶圆形而高出前胸背板。颜面垂直或略倾斜,颜面隆起宽平,仅中单眼处微凹陷,两侧缘近于平行。复眼卵形。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具粗细基本一致的淡色“x”形斑纹,侧面观“x”形条纹的前端条纹略向下倾斜或近于平直。前胸背板的中隆线略低,侧面观平直或近于平直;背板中部明显缩窄,沟后区两侧呈肩状隆起。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较宽,中隔的宽度约为长度的1.4~1.6倍。前翅具暗黑色斑纹;后翅基部浅黄色,后翅车轮形黑褐色带纹较宽,不伸达翅后缘。前、后翅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后足股节内侧具2个浅黑色斑。胫节红色,基部色略浅,胫节刺端部黑色。雄性下生殖板短锥形,顶端钝。雌性产卵瓣短粗,顶端钩状,上产卵瓣的上外缘无细齿;下生殖板长方形。A.1.2蝗蝻1龄:蝗蝻体长4.8mm~6.9mm,较粗壮。头在背面隆起,头顶平,颜面侧隆线明显脊状与头顶侧隆起相连,中间无界限,为一相通的沟。前胸背板有两对“x”纹,前1对明显较大,几乎达中间,后1对不清或无。翅芽不明显,较肥厚。2龄:雄蝗蝻体长7.0mm~10.5mm,雌蝻7.2mm~10.8mm。触角17节。头顶低平,侧缘隆起与颜面侧隆线情况同一龄蝗蝻。前胸背板后1对“X”纹出现。翅芽明显长出背板侧缘,翅脉可见,翅尖指向后下方。3龄:雄蝗蝻体长9.0mm~14.2mm,雌蝻9.0mm~14.3mm。雄幢輔触角21节,雌蝻20节。头顶微凹,其侧缘隆起与颜面侧隆线情况同一龄。前胸背板“x”纹前1对较后1对长。雄蝻翅芽翻到背上,长达第一腹节,后翅明显长于前翅,翅尖指向后下方,前翅可见一部分;雌蝻翅芽明显宽出背板侧缘,翅脉明显。4龄:雄蝗蝻体长13.3mm~18.5mm,雌蝻13.1mm~19.4mm。雄蝻触角23节,雌蝻22节。头顶凹下。雄蝻前胸背板X纹前后两对约等长,雌蝻前对稍长于后对。雄蝻翅芽长达第三腹节后缘,翅尖指向后下方,前、后翅等长;雌蝻翅芽翻到背上,长达第一腹节后缘,后翅长于前翅,可见一部分前翅,翅尖指向后方。5龄:仅雌性有5龄蝗蝻,体长18.3mm~30.3mm,触角24节。头顶稍凹。前胸背板“x”纹前对与后对长度约等。翅芽长达第3腹节后缘或第四腹节中部,后翅稍长于前翅,翅尖指向后方。A.2黄胫小车蝗OedaleusinfernalisA.2.1成虫体中型,绿褐色、黄褐色或深褐色。雌成虫体长30.0mm~39.0mm,前翅长26.0mm~34.0mm;雄成虫体长20.0mm~27.0mm,前翅长22.0mm~26.0mm。体黄褐色至绿褐色。前胸背板“x”形淡色斑纹在沟后区宽于沟前区。前翅超过后足腿节顶端,具褐斑;后翅宽大,基部淡黄色,主要脉不染蓝色,中部具暗色横带纹,常达或接近后缘;翅顶暗色。后足腿节底侧及后足胫节:雄红色;雌黄色。A.2.2蝗蝻蝗蝻有5个龄期。前胸背板向上拱起,略呈屋脊状。体多为灰褐色,从二龄开出现绿色个体,且体色的深浅及花纹的变化颇不一致。1龄:体长5.0mm~7.0mm,蝗蝻体色较深,由复眼前后直到前胸背板后缘中央两侧,各有1条较粗的黑褐色带纹;由上唇基直到前胸背板侧缘也各有1条较细的褐色条纹。后足股节有3个完整的褐色5DB21/T2482—2015环带。体上有各种花纹异常分明。翅芽很小,不明显,呈半圆形,其长几乎与中胸和后胸背板相平。2龄:体长6.0mm~9.0mm,体色较浅,仍保留一龄蝗蝻时的各种花纹,但花纹的深浅不明显;翅芽较明显,呈半椭圆形,略突出于中胸和后胸背板的后缘。3龄:体长8.0mm~13.0mm,体色稍深,头部及前胸背板上的花纹大部消失,仅保留部分残余痕迹,后足股节上的环带也不完整,在前胸背板上开始出现“x”形花纹,但不甚明显。翅芽远远超过中胸和后胸背板的后缘,前翅芽狭长,后翅芽略呈长三角形。4龄:体长12.0mm~19.0mm,蝗蝻体色、花纹等与三龄蝗蝻相似,但前胸背板上“x”形花纹较显著。翅芽向背后方翻折,其长可伸达第四腹节背板的后缘,并将听器掩盖。5龄:蝗蝻头及前胸背板上的花纹又较四龄蝗蝻明显,后足股节的黑色环带不完整。A.3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breviatusA.3.1成虫体小型,粗壮,褐色或灰褐色。雌成虫体长25.0mm~32.5mm,前翅长13.8mm~19.5mm;雄成虫体长12.5mm~21.0mm,前翅长7.8mm~12.2mm。体褐色;雄头顶低凹,雌性较平。无中隆线,头侧窝消失或不显。前翅较短,通常不达或刚达后足腿节顶端,翅上具许多黑色斑点;后翅略短于前翅,本色透明。后足腿节上侧具3个暗色横斑,外侧下隆线具1列黑点,内侧红色,有两个黑色横纹。后足胫节红色。A.3.2蝗蝻1龄:体长5.0mm~6.5mm。平均5.8mm。触角、头部及腹部均为黑色,前胸背板、前足及中足均为白色,后足股节为黑色,并有3个白斑,胫节为黑褐色,基部有1个白色花纹。前胸背板呈筒形。侧隆线不明显,中、后胸背板后缘平直。翅芽尚未显现。2龄:体长6.0mm~9.0mm,平均7.5mm。全身为灰褐色,头部及腹部颜色稍深。前胸背板白色,宽平。侧隆线出现,但不甚明显。翅芽虽已出现,但不明显,前翅芽略突出于中胸背板,向后下方伸展。3龄:体长7.0mm~10.0mm,平均8.5mm。全身均呈灰褐色,以后各龄体色变化不大。前胸背板有“H”形白色纹,侧隆线明显。后足股节黑白花纹更为明显;翅芽较明显,突出于中胸及后胸背板,前翅芽较小,后翅芽较大,均呈半圆形,向后下方伸展。4龄:体长10.0mm~13.0mm,平均11.5mm。前翅芽狭长。基部为前胸背板所掩盖,顶端仍为圆形,翅脉明显。5龄:体长11.0mm~18.0mm,平均14.5mm。翅芽均向后方翻折但大小差异很大,一般不超过第一腹节。6龄:体长16.0mm~25.0mm,平均20.5mm。翅芽均向后方翻折,但大小差异很大,超过第二腹节的一半。A.4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coerulipesA.4.1成虫体中小型,暗褐色、褐色、黄褐或黄绿色。雌成虫体长23.0mm~29.0mm,前翅长17.0mm~27.0mm;雄成虫体长14.5mm~18.5mm,前翅长13.0mm~16.5mm。头顶圆形略向前倾斜,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于平行。头侧窝三角形。触角丝状,长度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中部常有红色或暗色条纹;中隆线低细,侧面观平,侧隆线无;前胸背板沟前区较窄,沟后区较宽,后横沟在中隆线中部切断;前胸背板前缘近于平直,后缘为钝角形。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的长度约为其宽度最窄处的1.2倍。后胸腹板侧叶分开距离较大。前翅狭长,有暗色小斑点,翅长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中脉域的中闰脉基部较接近前肘脉。后翅透明本色。后足股节上侧的上隆线无细齿,股节内侧有3个黑色横斑,股节底侧暗红色。后足胫节浅黄白色,有3个不完整的浅黑色灰环,胫节刺的顶端黑色。A.4.2若虫蝗蝻分为5个龄期。蝗蝻头顶向前下方倾斜与颜面成钝角,由头顶到腹部末端的背面中央有1条淡6DB21/T2482—2015黄色带纹,在带纹两侧有黑褐色小斑点密集成两条深色带纹。蝗蝻体色多为灰褐色,1至3龄前、后翅芽与中胸和后胸的背板相连接,向后下方伸展,4~5龄的翅芽向背后方翻折。3龄蝗蝻以后,前胸背板开始出现“x”花纹。后足股节外缘的羽状构造上有3个黑斑。爪垫较大。1龄:体长5.0mm~6.5mm,翅芽不明显。2龄:体长6.0mm~8.0mm,翅芽比较明显,呈半圆形,略突出于中胸和后胸背板的后缘。3龄:体长7.0mm~12.0mm,翅芽超过中胸和后胸背板的后缘,前翅芽狭长,后翅芽呈三角形。4龄:体长11.0mm~15.0mm,翅芽向背后方翻折,伸达第一腹节背后的后缘。5龄:体长14.0mm~25.0mm,翅芽向背后方翻折,长度可达第4腹节背板后缘。A.5笨蝗HaplotropisbrunnerianaA.5.1成虫雌成虫体长34.0mm~49.0mm,雄成虫体长28.0mm~37.0mm。体粗大,有粗密的颗粒和隆线。体通常呈黄褐色、褐色或暗褐色。头较短,后头常有不规则的网状隆线。颜面隆起明显,在中单眼之上有纵沟。触角丝状,淡褐色,基部较淡,顶端较暗。复眼红褐色,卵形。前胸背板的前、后缘淡黄色,沿中隆线的两侧在前、后端各有1较大的黑色斑块;侧片中部的前缘具较短的黑色条纹,常和复眼后端的黑色斑纹相接。前胸背板中隆线片状隆起,侧面观呈圆弧形。前翅长卵形,前缘暗褐色,后缘较淡。后足胫节上侧青蓝色,底侧黄褐色或淡黄色;股节上侧具3个暗色黄斑。A.5.2若虫蝗蝻有5个龄期。一至三龄没有翅芽,四龄开始出现小翅芽,这时雌、雄体长的差异比较显著。蝗蝻和成虫在形态上基本相同,在体长上有明显差异。1龄:体长8.0mm左右。2龄:体长12.0mm~16.0mm。3龄:体长16.0mm~24.0mm。4龄:体长24.0mm~32.0mm。5龄:体长32.0mm~40.0mm。7DB21/T2482—2015BB(资料性附录)草原主要蝗虫发生规律B.1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亚洲小车蝗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正常年份5月中旬开始孵化。蝗蝻有5个龄期,6月中下旬为幼虫三龄高峰期,第5次脱皮后,7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开始产卵。亚洲小车蝗为地栖性蝗虫。适生于裸露、向阳、板结的砂质土地表环境,具有明显的向热性:中午为活动高峰,阴雨天活动很少。成虫具有趋光性。成虫产卵时选择向阳、温暖、裸露、湿润板结的砂质土。土壤pH为7.5~8.8为宜,土壤含水量7%时所产卵块最多。亚洲小车蝗喜食禾本科牧草,如羊草、隐子草、针茅、冰草等。除禾本科牧草外,还危害水稻、小麦等作物。B.2黄胫小车蝗Oedaleusinfernalis黄胫小车蝗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中旬开始孵化。蝗蝻有5个龄期,6月中下旬为幼虫三龄高峰期,第5次脱皮后,7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开始产卵。黄胫小车蝗发育温度范围为22℃~42℃,适宜发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