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4页
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磁性等的基本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地球的密度: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推算出地球的质量是5.98×1027g。地球整体的平均密度为5.52g/cm3.地表的密度直接测得其平均值为2.7g/cm3.地球密度变化的总趋势是向深处增大,由地表的2.6g/cm3,可增加到地心的13.06g/cm3,甚至更大。地球的压力:地球内部物质从总体上说是处于高压状态的。岩石的重量是引起内部物质承压的主要原因。压力是随深度递增的。地球的重力:地球任何一点上的物质所承受的重力的数值都是地球的万有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地球各点所受万有引力F=G×M×m/r2。因此总的来说赤道半径长,重力加速度小。两极半径短,重力加速度大。重力的计算公式:g=978.0318(1+0.0053024sin2θ-0.0000058sin2θ)。Θ为纬度,g的单位为伽。重力异常指由于物质的不均一性,特别是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各处所测得的重力数据经过高度校正后所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的不同,正异常,负异常。重力勘探。地球磁性:磁力线是由磁南极出发到磁北极汇入的一条条环行线。地表上各点的磁场可用磁场强度(单位面积上的磁力大小,包括它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单位为奥斯特或高斯),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夹角)和磁倾角(磁场强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等地磁的三要素表示。磁场强度北为正值,南为负值。磁偏角东为正,西为负。磁倾角把磁针的指北针下倾为正,指南阵下倾为负。地磁场在地表的变化主要受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和结构的影响。地磁场在空间的变化总的是远离地球由强变弱。古磁场是指保存于古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地磁场对正在凝固或沉积的岩石都会有磁化作用。地球温度:地表温度主要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引起的增温,又被称为变温层。主要受控于地质构造条件,可用热流值来表示。热流值指单位面积上的热量。地球内部的温度则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发射性元素的蜕变热能。其变化的总体趋势随深度加大而递增。常用地温梯度来表示,指的是每向下加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数值,一般平均值为3度。地核温度为6800°。按全球平均地温梯度值或区域地温梯度可以理论的计算出各地区的理论地表温度和地下温度,但这常于实测值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出现地热异常。弹性和塑性:一切处于固体状态的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后都可以产生变形。只要不超过弹性限度,外力一去,它的变形就会恢复原状,这种特性称为弹性。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外力去后变形仍然存在而不恢复原状,但也不破裂的性质称为塑性。2重力、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地温深度、地热异常、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古地磁的概念?3地球的主要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地球主要的圈层结构主要依据地震波资料来分析。一般把地球由表面向中心划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是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一个球体部分。其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半径约为3480km。主要由铁镍组成,也称铁镍核心。其划分依据是横波(剪切波)不能通过外核(4170km以上),内核(5155km以下)和过渡层(4170和5155)均可以通过横波。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厚度约为2850km左右,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67.8%。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大致以1000km处为界。地幔主要为含铁镁较多的硅酸盐和辉石橄榄石等组成。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的最表层,也是岩石圈的上部圈层,其总厚度不大。陆壳平均厚33km,洋壳平均厚5km。占地球总体积的1.55%,总质量的0.8%。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或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上地壳不连续,又称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主要分布于大陆表层,构成大陆表层的主体部分。下地壳厚度不均匀,但它是一个连续的层。有称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30~60km平均33km深度处,称为莫霍面。2900km处波速突变为古登堡面。4岩石圈与软流圈、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差异?岩石圈包括了整个地壳及软流圈以上的固体上地幔部分。厚度在50~100km以上,平均厚度75km。是一个脆性的坚硬岩石层。相对于下面的软流圈来说是一种具刚性的物质层。它在整体上就象漂浮于软流圈上的一个巨大的板状岩块。软流圈是位于岩石圈这个固体圈下的一个柔性层或塑性层。其厚度在100~250km之间。因物质处于一种高温高压条件下,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熔融状态,而是一种柔性可塑状态,受力后容易发生流动。相对于岩石圈来是个软弱层。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大洋地壳仅有硅镁层一层。在厚度上,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5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根据陆地地形的形态和高程划分出山脉(高、中、低山)、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洼地等地形。海洋地形有高山、深谷、山脉、盆地、洋脊、海沟大陆架等。海沟是大陆与海洋真正的分界线。地球在整体上是分圈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组成内圈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6地势的表示方法有那些?各种地形可用摄影照相、地势图法、地形图法表示其轮廓和起伏。其中以地形图和照片最具有使用价值。第二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的概念?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在一些较小的区域内或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内取得了元素的重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如下:1、元素的含量很不均一,十分悬殊。2、氧和硅是最主要的组成元素,几乎占据了大约75~76%的比例。3、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包括:氧、硅、铝、铁、钠、镁、钾等八种,共占据总量的98~99%以上。其他数十种元素总含量都很小很小。

2矿物、岩石、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晶体的概念?矿物: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自然形成于地壳中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存在形式,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岩石: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其他岩石和矿物的碎屑所组成的一种集合体。晶体:具有一定结晶格架排列方式而形成的固体矿物。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内部质点不做格子状规则排列的物质叫非晶质。3矿物、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类型?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可划分为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等。还可以划分为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造岩矿物和非造岩矿物。按成因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在成分、结构和构造以及产出形态上都具有明显差异。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单元。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是鉴定岩石的主要依据。4矿物的物理性质及描述方法?节理、解理、层理的概念?矿物常见的物理性质有:形态、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等光学性质和硬度、解理、断口等力学性质。形态主要是指单个矿物晶体的结晶外形,也包括它们成群成组的组合(称集合体)形态和未结晶的非晶质固体矿物的常见形状。结晶外形描述:按晶体中的三个相互垂直的轴向发育成都来大致把矿物划分为三向延长型(如立方体、四面体、菱面体等)、两向延长型(板状、片状)和一向延长型(长条状、长柱状、针状、纤维i状等)。矿物集合体描述:粒状结合体、纤维状集合体及晶簇等。非晶体:豆状、肾状、葡萄状、鲕状集合体或结核状、钟乳状、皮壳状等。颜色:矿物的岩石是指它吸收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反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光泽:指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折射程度。一般分为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又可细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土状光泽、蜡状光泽等。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使用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划出的痕迹来确定的。实际是指矿物条痕的颜色。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的能力。分为软矿物(指甲可以刻动)、硬矿物(小刀不能刻动)和中等硬度的矿物(硬度介于小刀和指甲之间者)。解理:是指矿物在受到机械作用之后沿着晶体内部的一定方向(即结晶格架中的一些化学键联结的软弱处)分裂的特性。节理:是指岩石中的裂隙或破裂面,沿着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基本没发生过相对位移或明显的相对位移。层理:是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5常见矿物(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白云石)的主要特征?长石:硅酸盐,板状、短柱状、块状,呈白色、黄白色或淡红色,玻璃光泽,条痕无或白色。小刀能刻动,两组解理。石英:SiO2,柱状、块状、双锥柱状,无色或白色,玻璃、油脂光泽,条痕白色或其他均可。小刀刻不动,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橄榄石:(Mg,Fe)2(SiO4),粒状,呈黑绿、黄绿、黄褐色,玻璃光泽,条痕为白色或无,小刀可刻动,无解理,断口贝壳状,易破裂,性脆。辉石:Ca(Mg,Fe,Al)[(Si,Al)2O8],短柱状、八边形断面、粒状,黑色、绿黑色,玻璃光泽,条痕灰绿色。小刀刻动,两组直交解理。角闪石:Ca2Na(Mg,Fe)4[(Si,Al)4O11]2[OH]2,长柱状、六边形断面、针状,黑绿色、黑色、暗绿色,玻璃光泽,条痕白色或灰绿色,小刀刻动,两组斜交解理。云母:硅酸盐,块状、短柱状、片状、板状,无色、黑棕色、褐色、黑色,玻璃、珍珠光泽,条痕白色,指甲刻动,完全解理,具弹性。方解石:CaCO3,菱面体、粒状、钟乳状,无色、灰白色,玻璃光泽,条痕白色,指甲刻动,三组解理,加稀HCL强烈气泡。白云石:CaMg(CO3)2,菱面体、粒状、块状,白色、浅黄色、粉红色,玻璃光泽,条痕白色,指甲刻动,三组解理,加稀HCL微弱气泡。6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概念及其在地壳中的分布特点?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多半分布在地壳表层和不太深的范围内。覆盖地表75%的面积,。变质岩:是地壳已存的岩石,在内生条件下,呈现出一定的活动状态,可出现从原岩的重结晶、变质结晶作用,到部分组分的重熔(或重溶)和再生活动,最后转化成为中酸性岩浆作用形成岩石。可简化为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变质岩常存在于一些大山区中,数量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岩浆岩: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岩浆岩多分布于地壳相对较深处,在地表相对出露不多,为三大类岩石中数量最大的一种,是组成地壳的主体岩石成分。7岩石结构与构造的概念?三大类岩石常见的结构构造?结构:一般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碎屑个体本身的特征三大岩类常见结构:沉积岩: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碎屑结构;岩浆岩:斑状结构(花岗结构)、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非晶质结构);变质岩:变晶结构、变余结构。构造:是指由组成岩石的各种结晶矿物,未结晶的物质成分或碎屑等物质在岩石中的整体排列方式或分布均匀程度以及固结的紧密程度等所显示的岩石总体外貌特征。常见构造:岩浆岩: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变质岩:片理构造(片状、千枚状、板状和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沉积岩:层面构造(波纹、泥裂)、层理构造。8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岩浆岩结构构造有何特点?岩浆中根据结构确定矿物结晶顺序,最普遍的法则是空间法则,即是在矿物结晶能力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结晶中心不多时,先结晶的矿物有充足的空间,因此其自形程度高,结晶颗粒大,被晚结晶的矿物所包围。应用法则时应注意:1、矿物颗粒的相对自行程度,自行程度高的一般析出比较早,自行程度较低的析出较晚;2、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3、矿物晶体大小;4、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包括玻璃)相互关系。岩浆岩的构造是指演示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9矿床的概念?矿床的主要类型?矿床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天然产出的赋存于岩石中的各种能满足目前工业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的集合体及岩石的区段(或地质体)。矿床是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可以分为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第三章地球的年龄和地质时代1地球的年龄?岩石圈中最古老的岩石的形成年龄?根据铅同位素演化得出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最古老的岩石的形成年龄在42亿年。46~42亿年为地球的天文时期或前地质时期。42亿年以后具地质记录的时期称为地质时期。2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哪些?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又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主要有地层学法(叠置律)、古生物学法(生物演化律)、构造地质学法(切割律)。岩层是指由沉积形成的一层层的层状岩石,岩层除沉积岩外,还包括层状火山岩及浅变质的层状岩石。底层是指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层。3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测定绝对地质年代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速度恒定的原理,测定矿物和岩石的年龄,从而确定形成这些矿物、岩石的地质时期和地质事件距今的确切年代。因此又称同位素地质年龄。常用方法主要有铀---铅法、钾—氩法、铷-锶法和碳14法等。4年代地层单位有哪些?与地质年代单位有怎样的关系?年代底层单位有宇、界、系、统。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两者的代号都是相同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按照相对地质年代(生物演化阶段)来划分的,在这些地质时间单位内所形成的地层,相应的划分出年代地层单位。5地质年代表的记忆与背诵?见书P45。第四章风化作用1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含义?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或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一方面不断的破坏地壳中已有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形成新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各种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在破坏中不断进行新的建设,在建设中又同时产生破坏,这就是地质作用促使地球不断演化的实质。产生动力地质作用的能力主要来自地球本身和地球以外的能源。2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内能引起整个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它包括构造运动及地震、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动力作用是指由外能引起地表形态和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3风化作用的概念及主要类型?风化作用的产生原因?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原地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主要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引起风化作用的动力有:静压力降低、温度、氧、水溶液及生物等。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矿物在原地产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而分解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4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硅酸盐矿物抗风化系列的特点?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地表岩石本身的性质是影响分化作用的内在因素,不同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差异直接影响风化作用的速度和深度。岩石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岩浆岩中的硅酸盐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与矿物从岩浆中结晶析出的顺序(即鲍文系列)有关。最早结晶的矿物在地表条件下先分解,而在岩浆中最后结晶的矿物---石英抗风化能力最强。因而含铁镁矿物多的基性岩、超基性岩比含硅铝矿物多的酸性岩易于风化。5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产物?风化壳的概念?物理风化作用是纯机械破碎作用,它使岩石、矿物从完整的破裂成零碎的,从大颗粒变成小颗粒。故碎屑物常粗细不等,棱角明显,没有层次。主要变现为崩积物和倒石锥。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形成残余矿床,如粘土矿等。残积物是指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后,不稳定的矿物有不同程度的分解,产生的可溶性物质随水流失,剩下的物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的产物)残留原地称为残积物。风化壳是指残积物和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在陆地上形成的一层不连续的薄壳(层)。风化壳的基本特点是:底部为未经风化的基岩,基岩之上为半风化的岩石和残积层,最上面是土壤层。第五章地面流水地质作用1地面流水的类型?地面流水指的是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地面流水分为暂时性流水(面流和洪流)和河流(具有一定河道的长期性地面流水)。2面流洗刷作用及其堆积物的特点?面流的洗刷作用:面流在斜坡上流动过程中冲走细粒物质,并将这些物质带到斜坡下部的过程。洗刷作用使山坡上松散物质顺坡下搬运。由于面流水力小且不持久,故物质被搬运的距离不远。使地面形成微小起伏不平的溶沟、石芽、土柱。当面流流到缓坡处流速减慢,水分不断下渗,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就在缓坡上沉积,所形成的沉积物就是坡积物。面流洗刷作用特点:坡积物未经长距离搬运,故碎屑棱角明显,分选性不好,略显一些层理,物质成分与山坡上基岩成分相同。山坡上的碎屑在重力驱动下易向山麓移动,以致坡积物中可见角砾。3洪流冲刷作用及堆积物特点:洪流在沟谷中流动,既集中了大量的水,又因沟底坡降大拥有巨大的动能。洪流以巨大的机械力猛烈冲刷沟底及沟壁岩石的过程称为冲刷作用。洪流一旦流出沟口,坡度减小,洪流无侧壁约束,水流分散,动能迅速减弱,所搬运的碎屑物在沟口大量沉积,此种沉积物称为洪积物。特点:由于洪积物是快速沉积下来且未经长途搬运,故分选、磨圆均较差,层理也不好。洪积物常在沟口堆积呈扇形地貌,称为洪积扇。洪积扇的洪积物堆积厚度大,颗粒粗,通常是一些巨大的砾石,砾石表面常有擦痕,扇面倾角大(15~20°)。由扇顶到扇缘,沉积物厚度减小,粒度变细,扇面倾角渐平缓(1~2°)。洪积扇常见于山区和平原交接地。上叠式洪积扇;4泥石流的特征?形成条件?泥石流概念: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称为泥石流。泥石流特征:突然爆发。其形成基本条件:地形、松散物质和气候条件。在山地松散堆积物集中区,堆积物受水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沟底快速运动形成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5流水中水质点运动的方式?河谷地貌类型?流水中水质点运动的方式有层流和紊流两种基本方式。层流是指水质点在流动过程中相对位置保持互相平行的一种有序水流方式。紊流是指水质点在流动过程中,彼此间相对位置随时变换的一种无序水流方式。河流在河谷底部的低洼地带常年流动,河水质点运动河水在陆地表面低洼的沟谷中长期不停的流动。这个低洼的沟谷地带称为河谷。河谷底部平坦的部分称为谷底。河水平水期在谷底所占据的部分称为河床。谷底两侧直达分水岭的斜坡称为谷坡。河谷地貌类型分为谷底、河床和谷坡。6侧蚀作用与下蚀作用的差异及其与河流发育的关系?侵蚀作用:河水从高处从低处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机械动力和化学动力,并以携带的泥沙、砾石做工具,不断对河床产生破坏的过程。侵蚀作用按其作用性质和方式分为:以水的冲击力直接破坏河床的冲蚀作用,以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作为工具对河床产生磨损的磨蚀作用和以溶解方式破坏破坏河床的溶蚀作用。冲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的强度与河水的流速、携带物质的多少和组成河床物质的抗蚀能力大小有密切关系。按照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下蚀作用是指河水侵蚀河床底部岩石,使河床降低的作用。河流形成之后,河谷向源头不断伸长的过程称为溯源侵蚀。下蚀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河水的流速,其次是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等。侵蚀基准面:控制下蚀作用极限的湖面或海面称为侵蚀基准面。暂时侵蚀基准面和最终侵蚀基准面。河水的流速大小取决于河流的纵降比。河流纵降比大,流速则大,动能也在。侧蚀作用:河水侵蚀河床两侧,使河床左右迁徙和谷坡后退的作用。侧蚀作用和下蚀作用的影响在于下蚀作用破坏河床的岩石,使河谷加深形成V字形谷;产生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侧蚀作用使凹岸遭受侵蚀,并在底流的作用下将破坏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使河流不断弯曲,形成曲流。侧蚀作用和下蚀作用的差异:在任何河段,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都在以不同程度进行着。构造支配着两者之间的量比关系。地壳上升,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地壳稳定,随时间变化,下蚀作用逐渐减弱而侧蚀作用相对增强。牛轭湖:由于河水的惯性力作用,常在曲流中产生裁弯取直的现象,形成牛轭湖。7分选作用、磨圆作用和磨细作用的概念?分选作用:随着流速的减小,搬运力降低,大颗粒的物质就要沉积下来,使继续被搬运的碎屑颗粒粒径变小并渐趋一致,这个过程叫机械分选作用。磨圆作用:碎屑颗粒在被河流搬运的过程中,颗粒与颗粒之间,颗粒与河床之间相互产生撞击和磨蚀,只是碎屑颗粒的棱角逐渐消失,磨成椭球体或球体,这个作用称为磨圆作用。磨细作用:磨圆作用之后,颗粒棱角消失,碎屑颗粒愈磨愈小的过程。河流的搬运作用主要指碎屑颗粒以悬浮、跳跃、推移方式运动的过程。河流搬运力是指一条河流能携带的最大颗粒的力量,而搬运量的大小则与河流搬运力和搬运物的供给量有关。河流搬运作用导致碎屑颗粒的分选和磨圆作用。对同一条河流来说,搬运的距离越远,分选和磨圆越好。8河流堆积的地貌有哪些?它们是在哪些条件下,在哪些场所形成?有何特点?河流沉积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机械沉积作用。引起河流机械沉积作用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流速的降低,导致机械动能的减小,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而发生沉积。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的凸岸,河床坡度减缓的地方,支流汇入主流或河流入湖、海处及河道突然变宽等产所。河流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河流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山口、谷底和河口地带,在山口地带常形成冲积扇,在谷底形成河床沉积和河漫滩沉积。河流机械搬运物的大小和重量,严格受流速的控制,当河水流速逐渐减小时,机械搬运物就按粒径大小及颗粒形状或比重,依次从大到小、从重到轻先后沉积下来,这个过程称为沉积分选作用。沉积分选作用的结果,使其在一定动力下沉积的河流沉积物中同种碎屑颗粒的粒径趋于一致,表现为冲积物具有层理,同一冲击层中同种物质颗粒的粒度大致相等。冲积物的特点:冲积物由各种粒度的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组成。它具有与河水动力性质密切相关的特征:①清晰的层理构造,冲积物具有的二元结构中河床沉积物和河漫滩沉积物之间的界面是最明显的层理。微细层理存在于河漫滩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中,河床沉积也以不同砾、砂相间显示层理。②单层沙体横向延伸不远,在较短距离内变薄而消失,呈侧向尖灭现象。③大砾石的最大扁平面以大约10°至30°的倾角倾向上游,并且在同一层中常彼此依靠,排列成叠瓦状。④具有良好的分选性。⑤磨圆度较好甚至良好.eq\o\ac(○,6)冲积物为机械碎屑,常含有用矿物。9河流阶地的类型?阶地要素?阶地研究意义?由于地平面上升或者海平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河床降低,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从而形成断续分布于河床两侧谷坡上的平台成为河谷阶地。河谷阶地由阶坎和阶面组成。河谷阶地根据其剖面上的物质组成,可划分为:堆积阶地、基座阶地、侵蚀阶地、埋藏阶地。堆积阶地:阶坎上所观察到的物质都是冲积物。冲积物内可见明显的二元结构,即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基座阶地:阶坎上部为冲积物,下部为基岩。冲积物与下伏基岩间有一起伏的接触面,代表河流的侵蚀面。侵蚀阶地:阶坎由基岩组成,其阶面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存在。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在河床两侧形成阶地,同时也可以形成深切曲流。第六章地下水地质作用1透水层、隔水层、结合水、重力水、潜水、承压水的概念?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松散堆积物或基岩空隙中的水。地下水常见的气体成分主要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透水层:能透水的岩层成为透水层。(洞穴大且相互连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以及空隙大的砾石层和沙层是最好的透水层)隔水层:具隔水性的岩层称为隔水层。粘土层、粉砂质泥岩及节理不发育的岩浆岩和块状变质岩可视为隔水层。含水层:透水层中蓄满了地下水的部分称为含水层。结合水:受到的表面吸引力大于其自身重力的这一部分水称为结合水。重力水:水分子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运动,这部分水称为重力水。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产生运动称为渗流(渗透)。包气带(未饱和带):含水层之上,岩石空隙未被重力水充满的部分称为包气带。饱和带:包气带之下的岩石空隙中充满了重力水。潜水:饱和带中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含水层中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潜水的自由表面称为潜水面。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水流在压力作用下呈上升运动。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2地下水地质作用的特点?除少数地下水在宽大节理及地下暗河中流动速度较大,具较大动能,可对岩石产生明显的机械作用外,一般的地下水在岩石空隙、节理中流动的十分缓慢,动能较小,故而机械作用十分微弱,但由于地下水与岩石、矿物的接触时间长,加之溶有一定数量的酸类物质(如H2CO3、H2SO4及有机酸),对地下岩石、矿物具有强烈的溶蚀作用。就整个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而言,以化学作用为主。地下水的特点:地下水是一种地质营力。由于流速小,故机械作用较弱,但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的化学溶蚀作用非常强烈。3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形成机制与类型?????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发生在地面一下称为潜蚀作用。滑坡:在重力作用下,松散堆积物或岩块就会沿着某一滑动面从高处向低处发生运动,形成滑坡。向下华东的松散堆积物或岩块称为滑坡体。滑坡体与基岩间的交界面称为滑动面。喀斯特:是指水流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称。喀斯特发育首先应具备水具有溶蚀性和岩石具有可溶性这两个基本条件。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溶洞、溶蚀洼地。地下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主要有钙华、石钟乳、石笋、石柱、硅华(钙华)交代作用:地下水所携带的各种离子,在化学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能与周围的介质产生置换作用。如硅化木4地下水排泄方式有那些?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泄流、蒸发。第七章冰川地质作用1冰川的形成过程?大陆与山岳冰川的概念?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冰体。其运动的原因是因为地面坡度和冰体厚度差异所产生侧压力的作用。大陆冰川:大面积的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为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唯独地区的高山和高原上气温在零度一下的地带称为山岳冰川。形成过程: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下沿地面斜坡或在侧压力作用下从冰层厚的地方向冰层薄的地方缓慢流动便称为冰川。2冰川剥蚀和堆积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冰川剥蚀作用的类型主要为山岳冰川的刨蚀作用(拔蚀作用、锉蚀作用)和大陆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指的是冰川运动对冰床产生的破坏作用。分别为拔蚀作用和锉蚀作用。拔蚀作用是指被冻结的岩块随冰川一起运动而离开原地。主要发生在冰斗后缘和岩石节理发育而破碎的地带。锉蚀作用是指以冰川内部所夹带的石块作为工具,象锉刀一样在冰川冰流动时候对冰床的岩基产生破坏的作用。锉蚀作用使冰床的基岩表面留下平行冰流方向的沟槽状的冰擦痕或光滑的冰溜面。冰斗中的冰川冰沿着山谷向下运动,通过冰川刨蚀作用,使其原来的山谷变直、变宽和变深,形成冰蚀谷。冰川的堆积作用主要有山岳冰川的堆积作用和大陆冰川的堆积作用。山岳冰川从高处往雪线以下运动,大陆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运动,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冰川冰逐渐消融,冰川底部和两侧所带的碎屑含量相对渐渐增多,冰川将不足以使大量的碎屑冻结在一起,以致部分碎屑物质会在中途停积。这些物质的中途停积是暂时的,最终将被冰川带到冰川的末端或边缘堆积起来。冰川的堆积物叫冰蹟。冰蹟物具有如下特征:eq\o\ac(○,1)纯碎屑堆积;eq\o\ac(○,2)分选极差无层理;eq\o\ac(○,3)磨圆度差;eq\o\ac(○,4)冰漂砾表面常有冰擦痕;eq\o\ac(○,5)冰蹟物中常保存有喜冷的植物孢子花粉及化石。3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在冰斗附近,强烈的拔蚀作用常形成鳍脊、角峰等冰蚀地貌。冰蹟物常形成的堆积地貌有终蹟垅、侧蹟垅、中蹟垅等。大陆冰川退却后还能塑造出谷丘、蛇丘及锅穴等堆积地貌。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及其气候意义?地球历史上三次重要冰期发生的时代?冰期是指冰川大规模的增长时期。冰期蚀全球性气温较冷的时期,在此期间冰川覆盖的地表面积最大。间冰期是指冰期之间气温较暖和的时期。即全球性气温变暖的时期。地质历史上三次重要冰期即震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第八章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1湖泊的成因类型有哪些?湖泊的成因较多,除风化和变质作用外,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均可形成湖盆。但大湖湖盆都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海水。湖水的成分主要受气候和入湖水源流经区岩性的影响。2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与气候的关系?湖泊和沼泽的沉积作用明显的受气候的影响。沼泽仅出现在潮湿气候区,而湖泊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均可出现,但其沉积作用的特点却显著不通。因此,湖泊和沼泽的沉积物,尤其蚀化学和生物沉积物,常常是反映气候条件的标志。3为何说湖泊的地质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湖水相对于河水等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由于受风和日月引力等的作用,仍然不停的运动着,不过其运动无一恒定方向。湖水运动及其对湖岸的剥蚀作用和搬运作用等都与海洋相似,仅规模较小,故其主要地质作用为沉积作用。4湖泊与沼泽的沉积作用产物有哪些?与湖泊沼泽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那些?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主要为铁、锰、铝。其中最常见的为铁的沉积。但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其沉积的含铁矿物和铁矿类型亦不相同。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以盐类为主,并形成许多盐类矿床。湖泊的生物层级主要为低等生物形成的腐泥,经成岩作用形成腐泥煤。若腐泥中的含矿物杂质较多(大于40%)则称沥青粘土。成岩后则成油页岩。在特殊情况下,可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沼泽的生物沉积主要为高等植物被掩埋后变成的泥炭。泥炭经成岩作用后,则形成腐殖煤(包括褐煤(含碳60~70%)、烟煤(70~90%)、无烟煤(含碳90~95%))。第九章海洋地质作用1海水的主要物理与化学性质?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那些?海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海水动力破坏海底和滨岸带,同时又将其破坏的产物携带到一定的地方沉积下来的过程称为海水的地质作用。海水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8%。正常情况下海水的盐度约为35%。海水所含盐类物质可分为溶解物质和不溶于液相的物质。海水的化学性质主要分为: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水的盐度、海水的PH值、海水中的气体。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和透明度、海水的温度、海水的密度。海水的运动主要分为:海浪、潮流、洋流和浊流。海水的机械动力是引起海水地质作用的主要因素。2海浪的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那里?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称为海浪。根据海水的深度,海洋分为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海浪的海蚀作用主要作用在岩石松软、节理发育的海岸。3海蚀作用过程及产物?3海水通过自身的动力和所携带的碎屑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称为海蚀作用。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滨海岸,按其性质可分为机械剥蚀、化学溶蚀和生物剥蚀作用。它们共同对海岸地带进行改造,但以机械剥蚀为主。滨海带是海水剥蚀作用最主要的地带,波浪冲击陡峻的海岸形成海蚀凹槽、海蚀崖,并使其向岸后退形成波切台,被剥蚀的物质堆积在海岸附近浅海区形成波筑台。如果地壳上升,波切台和波筑台可称为海成阶地。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将携带的物质移至它处的作用称为海水的搬运作用。海水搬运作用的类型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机械搬运物质呈推运、跃运和悬运三种形式。4滨海区海洋沉积地貌有哪些?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海洋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水本身剥蚀海岸和海底的物质及海洋生物遗骸碎屑。海洋是产生沉积作用的主要场所。滨海区海洋沉积的地貌主要有海滩、泻湖、潮坪及沙嘴等海岸沉积地貌。沙嘴不断发展可以使海湾和广海半隔绝起来,形成半封闭状的泻湖。干燥地区的泻湖有盐类沉积,潮湿气候区的泻湖底部常为还原环境,沉积形成还原条件下的矿物。5浅海区沉积环境特点?浅海区沉积作用类型、产物及其意义?浅海区是最重要的沉积区。绝大多数沉积岩都属于浅海沉积。浅海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和海水剥蚀海岸的物质。浅海区沉积环境:浅海带水深小于200m,海底平坦,海水动力作用由海岸向外海不断减弱。在波浪和潮流的搅动下,海水中氧气丰富,盐度较稳定,加之阳光充足,从大陆或上升洋流中带来的营养物质丰富,因而浅海带称为生物繁殖的理想地带,90%以上的海洋生物集中在浅海区。这些生物在生命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作用,促进了物质的化学沉积。生物死亡后,一方面作为生物堆积的物质来源,另一方面也可造成化学沉积。浅海区沉积作用分为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被带到浅海的碎屑物质,由于海水深度增大,动能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重轻先后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颗粒大的碎屑通常沉积在近岸带,较细的碎屑沉积在远岸带。浅海的机械沉积物主要以沙、粉沙和泥组成,砾石较少。沉积物显示出较好的分选性,碎屑颗粒磨圆度好,具有明显的层理。层面发育波很。在近岸带为不对称波痕,远岸带为对称波痕。大量的碳酸盐在浅海沉积,由于海水动荡,常形成鲕状结构的岩石。6半深海、深海带沉积作用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矿床类型?半深海、深海带的沉积物多为泥质和生物残骸为主的软泥沉积。第十章风的地质作用答案不完善1风蚀作用的方式及风蚀地貌有哪些?风蚀作用:风砂流对地表的破坏作用统称风蚀作用。其方式可分为单纯的吹扬和磨蚀。其地貌有风棱石、风蚀蘑菇和蜂窝石等。2风的沉积作用的特点?沉积地貌有哪些?黄土沉积与风的地质作用?物质在风的搬运过程中磨圆强烈,分选良好,磨圆度和分选性都较高。风成沉积物分布的分带性也很好。其沉积物主要以各种风成砂和黄土为主。沉积地貌主要有沙漠、黄土堆积地形。3风的地质作用结果将产生哪些地貌?4沙尘暴的成因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第十一章构造运动1构造运动的概念?主要类型?构造运动是指内动力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又称为地壳运动。按照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可将其划分为新构造运动和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指晚第三系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晚构造运动是指晚第三系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2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特点与表现?垂直运动是指沿地球半径方向的构造运动,也就是垂直于地表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又称升降运动或造陆运动。它是一种波及范围较广,一般作用时间较长,运动相对缓慢的一种构造运动。它波及的范围大小、位置、幅度和速度均可随时、随地而异。升降运动主要能引起大面积的地面升降和海陆变化。水平运动是指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主要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受到挤压、拉伸和剪切等,一般作用的时间较垂直运动短暂,而且是相对较快速的构造运动。它是形成大陆上高大山脉的主要动力,又称为造山运动。3岩层倾向、走向、倾角的概念?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组成的岩石圈,特别是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因受力而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岩层:沉积物,特别是海洋沉积物,大多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层状堆积物,并按先后顺序,一层层的叠置起来,经固结成岩作用后便形成层状的岩石,称为岩层。水平岩层: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具有这种水平产状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水平产状,岩层面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夹角,于是便形成了倾斜岩层。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称为走向,它指示岩层沿水平延伸。倾向: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倾斜构造:由一套倾向和倾角大致相同的倾斜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倾斜构造。正常产状是指岩层顶面在上,底面在下的产状;即倾向方向岩层岩层由老到新。倒转产状是指岩层顶面在下,底面在上的产状。即顺倾向方向岩层由新到老。4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的概念及其地质意义?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为连续沉积,其岩性和所含化石是相同或递变的,产状也基本相似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反映出在形成两套地层的地质时期,该地区是处于构造相对稳定而没有沉积间断的环境。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不连续而有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某些时代地层的一种接触关系。沉积间断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或有沉积而后又被风化剥蚀了的时期。这种先后沉积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就是不整合接触。两套地层的接触面即沉积间断面,称为不整合面。它是沉积间断时期的风化剥蚀面,面上常保留有风化剥蚀的产物,如风化壳或底砾岩等。根据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关系,又可将不整合接触划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相同,期间缺失了某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在形成两套地层之间曾发生过沉积间断。又称为假整合。平行埠整合的形成是地壳在沉积了下伏一套地层之后,曾有过明显的上升而出露水面遭受风化剥蚀,但没有发生褶皱,经过一段时期后,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上覆地层沉积,于是形成这种关系。这种接触关系是以升降运动为主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下降,接受下伏地层沉积→上升,遭受风化剥蚀,性策划那个不整合面→再下降,接受上覆地层沉积。角度不整合: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某些时代地层,而且产状也不相同。反映在沉积下伏一套地层之后,该区曾发生过一次显著的水平运动,使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并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后,再下降接受上覆地层沉积而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这种接触关系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下降,接受下伏地层沉积→上升,褶皱、断裂,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不整合面→再下降,接受上覆地层的沉积。5背斜、向斜的判别标志?褶皱:是指岩层因受构造运动的力作用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分为向斜和背斜两种。背斜:是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若地面未经剥蚀则背斜常形成山,向斜常形成谷,地表仅见到时代最新的岩层;地面遭受风化剥蚀后,背斜形成的山可被削低,向斜形成的谷可被沉积物充填,使整个地面变得比较平坦;若地面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甚至可使背斜形成谷,而向斜反成为山。背斜和向斜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地表可出露不同时代的新老地层,并呈对称分布。褶皱要素主要为:核、翼、轴面、枢纽等。褶皱按轴面或两翼产状可分为: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按枢纽产状分为水平褶皱和倾斜褶皱。6断层、节理的概念?断层、节理的区别?????节理:是指岩层或岩体破裂后形成的一种裂缝。其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则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是以断层两侧岩块相对滑动的距离即断距和断层水平延伸的长度,以及向下延伸的深度来衡量。7断层的类型及组成要素?断层的分类?断层的基本要素包括段层面和断盘。断层面:是指断裂后的两侧岩块沿其滑动的破裂面。擦痕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断盘是指断层面两侧的岩石。若断层面是倾斜的,则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为下下盘。断层的主要类型包括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一般断层面的倾角较大,常在45°以上。逆断层:指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通常又把总体倾角小于45°的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如果断层面倾角较小,规模又十分巨大,且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逆冲断层,称为推覆构造。组合断层常见有:阶梯式断层、地堑、地垒、叠瓦构造。阶梯式断层是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近于水平,倾角相同的的正断层组合而成,其上盘依次下降称为阶梯状。地堑是指由两条走向大致相同而倾斜相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其公共上盘为下降盘。地垒:是指由两条走向大致相同而倾斜相背的正断层组合而成,其公共下盘为上升盘。叠瓦构造: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大致相近的逆断层,其上盘依次为上升盘并呈叠瓦状排列的构造。8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形式?新构造运动可通过地震和地物地貌上的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研究。古构造运动可通过沉积相、沉积厚度、地层接触关系和褶皱、断层上的表现可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研究。根据构造运动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可将地壳划分为活动区和稳定区。现代巨型活动带有:环太平洋—海沟岛弧带、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洋脊—裂谷带。9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建立、板块构造基本思想?地槽:是指地壳上强烈活动的巨大拗陷带,一般呈狭长带状,常数百至数千公里,宽数十至数百公里,其特征是,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升降幅度和速度大,沉积厚度巨大,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发育,后期强烈褶皱形成高峻山脉。地台:是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平面上具近等轴的不规则外形,直径可达几千公里。其特征是:具有上下两层明显不同的双层结构,下层称为基底(或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是由地槽回返形成的褶皱带被夷平之后形成的:上层称为盖层(沉积盖层),是在地台发育阶段形成的。地台的升降幅度与邻将近地槽相比要小数倍至十几倍,故沉积的厚度较小,褶皱断裂微弱,岩浆作用不发育,无区域变质作用,地形起伏亦小。槽台学说将大陆地壳划分为相对稳定的单元(称为地台)和相对活动的单元(称为地槽)。两者在发展演化上又可以相互转化。槽台学说认为,构造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大陆漂移学说主要是根据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似,岩石、构造遥相对应,气候和古生物特征相似等提出来的。它认为,中生代以前全球只有一个硅铝质的泛大陆,漂移在硅镁质之上,到中生代时开始分裂、漂移直至形成现在海陆格局。海底扩张学学的主要证据为,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分布、大洋沉积物厚度变化和形成时代等。板块构造:岩石圈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圈上,并不断增长、移动和消亡着,由于各板块彼此运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岩石圈中的各种地质构造。板块构造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并将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岩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构造体系:是指具有成因联系的各种构造形迹做成的构造带以及他们之间所夹的岩块(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它是地质力学的核心。扭动的l力是地球自传角速度变化引起的,并认为构造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体系可归纳为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三大类。地质力学认为,构造y10板块边界的类型和运动方式?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分离型、汇聚型(俯冲边界、地缝合线)和平错型三种类型。板块运动有:分离运动(扩张运动)、汇聚运动(俯冲或碰撞运动)和平错运动三种。第十二章火山活动与岩浆的侵入作用1岩浆的概念及其特点?岩浆:是指形成于地下深处,成分以硅酸盐为主的一种高温熔融物质。其特征如下:eq\o\ac(○,1)岩浆成分比较复杂。eq\o\ac(○,2)岩浆温度约700~1300°C。eq\o\ac(○,3)岩浆呈粘稠状。2火山喷发的主要类型?火山喷发按照火山通道(火山喉管)和火山口的形状进行划分可分为:熔透式火山喷发(又称面状喷发或区域喷发)、裂隙式火山喷发、中心式火山喷发。按照喷发状态可分为宁静式火山喷发、猛烈式火山喷发和交替式火山喷发。火山是岩浆喷出地面的场所,一般是由火山口、火山通道和火山锥构成的。3岩浆作用、侵入作用、火山作用、熔岩的概念?岩浆作用:岩浆的运移、对流、演化、冷却直至最后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侵入作用:由地下深处运移至地下浅处并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喷出作用: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运移,一旦喷出地表便形成火山喷发,其全部过程称为喷出作用。熔岩:当岩浆喷出地表后逸失大部分挥发组分后,则称为熔岩。熔岩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4岩浆作用类型有哪些?火山喷发物有哪些类型?岩浆作用类型主要有:火山喷发物主要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液态喷出物(熔岩)按SiO2的含量可分为酸性、中性和基性三种。它们与喷出状态的类型密切相关。酸性熔岩喷发为猛烈式,基性熔岩喷发为宁静式,而中性熔岩喷发为中间式,而且形成的火山锥类型也不相同。5侵入作用方式及形成的侵入岩体有哪些?岩浆矿物的结晶顺序是怎样的?岩浆侵入作用的包括岩浆占据空间的侵位和运移过程中岩浆自身的演化直至冷凝成侵入岩的全部地质作用。岩浆是以热力熔化围岩或推挤围岩的方式在地下占据一定的空间(侵位),前者形成深成侵入岩体,后者形成浅成侵入岩体。谐和侵入体:岩浆岩沿围岩层理(或片理)面挤入而占据空间形成的岩浆岩体。其与围岩的接触面是层理面或片里面平行,则称为谐和侵入岩体。不谐和侵入岩体:岩浆沿围岩断裂面挤入或以热力熔化围岩而占据空间形成的岩体,其与围岩的接触面和围岩的层理面不一致,则称为不谐和侵入岩体。以推挤为主的方式占据空间形成的侵入岩体主要有岩床、岩盆、岩盘、岩盖,以热力熔化围岩形成的侵入岩体主要有岩基和岩株。岩基、岩株、岩墙均属于不谐和侵入岩体;岩床、岩盆、岩盘均属于谐和侵入岩体,且均属于浅成侵入岩体。岩床:为层状谐和岩浆岩体,多为基性岩浆形成的侵入岩体。岩盆:由流动性较大的岩浆沿已向下拗曲的围岩层理而挤入,形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下凹形似盆状的谐和侵入岩体。常为基性岩形成的岩体。岩盘:是指由粘度较大,流动性小的岩浆沿围岩层面挤入并将上覆岩层拱起,形成上凸下平的穹形谐和岩浆岩体。多为酸性和中性岩浆岩形成的侵入岩体。岩墙:是由岩浆沿围岩断裂面(带)挤入形成的板状不谐和侵入岩体。、岩基:是一种规模巨大的不谐和深成侵入岩体,其出露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其与围岩的接触面倾向围岩方向,向下延伸较大。平面形态多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长轴方向与褶皱山脉走向一致,一般由中酸性岩浆形成。岩株:是一种类似岩基,但规模较小的不谐和深成侵入岩体。岩浆矿物的结晶顺序为:含铁镁深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石→石英;浅色矿物的(富钙)斜长石→(富钠)斜长石→钾长石→白云石→石英。结晶顺序可形成由下到下依次为基性(超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岩。最先结晶的是铁镁含量高或钙含量高或SiO2含量少的矿物。6侵入体与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