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关于母教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二是为什么在邹鲁之地,同时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首先从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说起。在那个时代,在邹鲁之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两千多年以来被人们称为“邹鲁之风”。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才能产生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家风形成的关键转型期,在此之前的社会,是世卿世禄的贵族统治社会。社会统治者是贵族,因此政治与文化也都是由贵族所垄断,所以当时的家庭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周朝当时有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就证明当时还没有形成后来所说的家族和家庭,也就是贵族统治的崩溃,其实就是说在孟子时期开始形成后来的传统意义上的家族和家庭。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家族、家庭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形成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邹鲁之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气。而这种特殊风气的形成,也是和儒学的创始及创始后的发展历史相联系的。孔子去世后,儒学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意思就是说,成为一种被废弃的学问,但在齐鲁之地,孔子逝世以后,儒学陷入了低潮,邹鲁之地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气,这种风气就是“邹鲁士风”,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儒学衰弱了,可以说民不聊生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关注文化与读书,战国时期邹鲁之地先从知识分子开始形成了一种读书的良好风气,这种风气就是我们说的“邹鲁之风”。概括来讲,第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崇尚读书,崇拜孔子,践行儒学。第三,首先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又逐步走向了普通群众。也就是从上层到基层总的讲,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家族和家庭形成时期,邹鲁之地是一个示范区。所以说,正是希望我们要传承、发扬两千多年前邹鲁之地上的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正是邹鲁之地社会上所形成的这样一种风气,产生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才不是偶然的,其核心内涵,实质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读书。《三字经》上提到:子不学,就是因为她千方百计让孩子读书、学知识。所以说,邹鲁之风就是一种读书的风气,孟母才会产生教育孟子读书的想法。第二个是向善。今天讲孟子的“性善论”,可以说是他从小就从母亲那里获得了向善的基因。所以孟子之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除了他对孔子学说的学习、传承和弘扬,孟母是有着很大贡献的,所以我们今天讲弘扬历史上的优良家风,这种家风就是在家庭教育中贯彻落实儒家的思想,学习的榜样就是她所教育出的孩子——孟子。孔子之后,儒学陷入了发展低潮期,是谁把孔子的儒学高扬起来?是孟子。孟子从其母亲那里获得了这样一种教育,所以孟子说“舍我其谁?”讲的就是这种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担当。正是在这样一种抱负下,孟子提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者数百人”的壮观场面。孔子的学说在孟子时重新获得发展的高潮期,而且孟子也从理论体系上发展了孔子学说,更能治国理政,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仁政”学说。正是建立了这样一套体系,才有了后来孔子被尊封为至圣。而从历史来看,亚圣非孟子莫属;没有孟子百家争鸣时儒学就不会被称为“显学”;没有孟子(当然还包括荀子等儒家后学的发展),没有孟子就不会有孔子的伟大,也就不会有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干。两千五百多年前邹鲁之地是家风家教的示范区,今天这里是建设家风家教的国家示范区。这是邹鲁人民自豪的地方,更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摘编自王志民《中国优良家风的文化根基》)材料二杜甫家世显赫,其第十三世祖是晋朝当阳侯杜预。杜预写过一部儒学名著《春秋左传集解》,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为迄今为止《左传》注释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典范著作,《左传》学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影响。杜甫曾写《祭远祖当阳君文》表达对杜预的敬仰:“小子筑室,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其中就突出了“不敢忘本杜甫从家族中继承了儒学传统,他自身就是大儒者,心怀天下,无一不体现“以人为本”的仁之理念。他的诗歌创作也处处体现儒学,写给儿子宗武的诗《又示宗武》中,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而自己就必须定位于孔子的三千弟子之列,达到曾参、子游、子夏的境界。这是杜甫对于宗武的教导杜甫的家族是优良家风传承千年的文化家族,杜甫在家风的传承和经营方面更是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杜诗中。杜诗写国事,写时局,写生活。而在家庭与生活的描写当中,蕴涵着家风的内涵。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家风,例如对宗族的凝聚、手足兄弟的情深等等。对儿女晚辈,杜甫也多次写诗教导,勉励他们辛勤劳作、为人诚恳。杜甫《元日示宗武》,已老病孤愁,开头“汝啼吾手战,是说儿子宗武为自己的老病担忧,而自己为宗武的成长高兴。父慈子孝(摘编自徐语杨《以儒学和文学传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代,就是所谓的家族、家庭形成的一个关键转折期。而这种转折与当时的“礼崩乐坏”的社会巨变有关。B.中央将曲阜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是希望传承、发扬两千多年前邹鲁之地的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是因为邹鲁之地产生了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C.杜甫家世显赫,其第十三世祖是晋朝当阳侯杜预。杜甫曾写《祭远祖当阳君文》表达对杜预的敬仰,也从侧面表现了儒学对家风的影响。D.杜甫重视对子女及晚辈的教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吾笑汝身长”,也是父慈子孝家风的体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迁择邻”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是邹鲁之风感染了孟母,孟母才会产生教育孟子读书的想法B.孟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孟母功不可没。C.杜甫注重家风的传承,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写诗寄家风蕴含于诗意之中,诗作多有家风的述说与教诲。D.杜甫作为大儒者,心怀天下,怜悯苍生,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并希望下一代得以继承。(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儒学影响的一项是A.《三字经》上提到:子不学,断机杼。B.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D.杜诗彰显出孝友仁爱、淳厚朴实的特点。(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不可否认,“邹鲁之风”在当下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洋(杨)掌柜冯骥才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这因为他有两个古董店,店名叫杨记古董铺,专卖中国的老东西。在老城这边他叫洋掌柜,只卖洋人的洋东西。洋人喜欢中国人的老东西,中国人喜欢洋人的洋东西。头一个看明白这些事的是他,头一个干这种事的也是他。于是,再弄来洋人的东西卖给中国人。这事他干得相当成功,不少赚钱。关键是他还有许多诀窍。要想把东西卖得好,首先要把店铺、车马、行头都做得像模像样。租界那边的杨记古董铺看上去无奇不有,老城这边的洋记洋货店看上去古怪离奇。杨记古董铺在戈登堂西边街对面,来天津办事或游玩的洋人都住在利顺德大饭店里,走出饭店便能瞧见古色古香的杨记古董铺了。洋记洋货店在海河边娘娘宫前广场旁的一条横街上,风水宝地,人气旺足他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在租界那边,他把自己扮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做工考究,关键是样子一定要古里古气,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这边,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还有,他就成了店铺里最招人的肉幌子。他刚刚干这买卖时,不缺中国古董,就缺洋货。他想出了一招——以物易物。这招很得用。若是洋人喜欢上哪一样中国的老东西,拿件洋东西来交换即可。然后他把这些从租界那边换来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的洋货店来卖。两边的货源都不缺,洋人不懂中国东西的价钱,中国人也不懂洋东西的价钱。中间的差价全由他随机应变,这种无本买卖干起来就太容易了。没有几年,他就在粮店前街买了一块挺宽敞的空地,大约六七亩,磨砖对缝的高墙,石雕门楼,去到宫前或租界全都舒舒服服坐在自家的车上。有多少钱享多大的福。在海河两岸上干古董这行的,没人不羡慕他。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卖祖宗,可是你有他这种本事——一手托两家,来回赚,华洋通吃吗?人家杨老板还下功夫学了几句洋话呢,在租界里开古董铺,人家是第一家,人家也是头一号。过去天津人知道嘛叫洋货店吗?都是人家杨老板开的头儿。别听人骂他,这帮人一边骂他,也开洋货店。如今在他周边至少冒出六七家洋货店来。这条原本不知名的小街,人人都称作“小洋贸街”了。洋货店多了,争嘴的人多了。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租界里的洋人们更喜欢跑到南门外的破烂市上淘老东西,那边的杨记古董铺也不新鲜了。这事难了他,却难不住他。一年后,他忽然在两边店铺各花一笔钱,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他从租界花钱请来一个法国人,叫马尔乐。人高腿长,金色卷发和胡须,八哥赛的蓝眼睛,胳膊上长了许多金毛,会不会咬人?但是马尔乐分外和蔼可亲,总是迷人地笑着,耐心向买家解释每一件洋货。他还挺会开玩笑,这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洋人才能把洋货说明白。马尔乐的出现,表明只有洋记洋货店里的洋货才是地道的洋货。别的店里的洋货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他租界这边也用了一个奇招。他花钱把杨记古董铺后边一个空仓库买下来,打通了隔墙。这仓库铁顶木墙,高大宽阔,这仓库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古玩市场。租界里的洋人不用再跑到老城那边去找古玩市场了。它开在了洋人身边,一扭身就进去了。半年之后他目光如炬,能够看透买家的心理,买卖必然是战无不胜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买卖真叫他玩活了。北京那边干古董的,都羡慕他,但那边没有杨掌柜这种人。(选自冯骥才《世俗奇人》)(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做什么事情,掌柜的不做则已,做就做到位,所以,他很在意自己的店铺车马等。B.商场如战场,尽管干古董这行的都羡慕洋掌柜,但也有人骂他吃里扒外,也开洋店,揭露了国人的劣根性。C.“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表明马尔乐的出现的确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也写出了招数之奇。D.“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人看不伦不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小说开篇的介绍简单但又非同凡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情趣。B.小说写“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C.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津腔津味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用类似旁白的方式讲述杨掌柜的故事,同时对杨掌柜进行了外貌和语言描写(3)小说的结尾看似简单,但别具匠心,请简要说明结尾的作用。(4)小说选自冯骥才的《世俗奇人》,“杨(洋)掌柜”又是怎样一位“奇人”?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有弗问,问之弗知;有弗思,思之弗得;有弗辨,辨之弗明;有弗行,行之弗笃,已百之,人十能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节选自戴圣《博学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形容词,指高尚、光辉B.而,表承接,与《劝学》“锲而不舍C.恐,指惊慌害怕,“恐”与《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的“恐”字含义不同。D.齐,使动用法,指使……和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材料一第二段提出“八目”,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材料二画横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请结合材料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分析“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雪晴晚望①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②。【注】①背景:作者贾岛公元816年长安应举落第,次年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写得独行踽踽B.“溪云几万重”,表面看是写溪水与白云二景,但“几万重”的背后,也是对于未来何去何从的一种担忧与困扰。C.颔联中的“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遍山皑皑白雪,白屋的背后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D.“野火”“断烟”是一联近景,它一明一暗,山下的野火烧燃着山冈上的枯草,也让整个雪晴图多了一丝温暖的气息。(2)贾岛作诗精益求精,自称“二句三年得”。《雪晴晚望》中“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2)《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豪爽豁达、醉傲尘世的品格。(3)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写梦境中夫妻相见,他们彼此之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读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读泰戈尔的作品。我们学校是所百年老校,图书馆有很多老书。我在周末到图书馆,摸到一本《飞鸟集》,作者是泰戈尔,郑振铎翻译。郑振铎听说过,泰戈尔第一次见。书很薄,每一小节只是简单一两句,有点儿像我们古诗中的绝句,很有味道,我一下子便喜欢上了,站在那里读了很长时间。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这样的句子。(1)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美好的诗句,(2)都是在日常微小事物引发出的诗情和思考。(3),(4)那些思考并不故作高深,(5)是那样真切动人。(6),那些鸟、草、麻雀、云、花……多么②_____,为什么我也看见了,却写不出这样动人的句子?我真的很佩服泰戈尔高一那年暑假,我在一家旧书店,看见一套《泰戈尔全集》插在书架中间的一层上。我抽出全集中的第一卷,一幅泰戈尔的彩色画像,是徐悲鸿画的。画像前面有一张透明玻璃纸,画像显得③_____,有些梦幻般的色彩(1)请在文中标有序号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有时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天气晴朗,一个人。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美不胜收。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阳光更浓了,一切气味也都被蒸发出来。稻香扑人,再有点醺然欲醉的味儿。这时候,只恨自己不能着一身宽袍,好兜两袖素馨回去。路旁更有许多叫得出来和叫不出来的野花,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我想起一首极喜欢的歌:“我的财产放置在一个地方,远远地在青天之上。”真的,直到那天我才忽然领悟到,像清风明月、像山松野草。我要把它们寄放在溪谷内,我要把它们珍藏在云层上,我要把它们怀抱在内心中。(1)文中画虚线的句子使用了破折号,请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述其妙处。(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生动典雅,请作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材料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劝学》材料三: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关于母教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二是为什么在邹鲁之地,同时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首先从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说起。在那个时代,在邹鲁之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两千多年以来被人们称为“邹鲁之风”。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才能产生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家风形成的关键转型期,在此之前的社会,是世卿世禄的贵族统治社会。社会统治者是贵族,因此政治与文化也都是由贵族所垄断,所以当时的家庭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周朝当时有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就证明当时还没有形成后来所说的家族和家庭,也就是贵族统治的崩溃,其实就是说在孟子时期开始形成后来的传统意义上的家族和家庭。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家族、家庭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形成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邹鲁之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气。而这种特殊风气的形成,也是和儒学的创始及创始后的发展历史相联系的。孔子去世后,儒学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意思就是说,成为一种被废弃的学问,但在齐鲁之地,孔子逝世以后,儒学陷入了低潮,邹鲁之地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气,这种风气就是“邹鲁士风”,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儒学衰弱了,可以说民不聊生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关注文化与读书,战国时期邹鲁之地先从知识分子开始形成了一种读书的良好风气,这种风气就是我们说的“邹鲁之风”。概括来讲,第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崇尚读书,崇拜孔子,践行儒学。第三,首先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又逐步走向了普通群众。也就是从上层到基层总的讲,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家族和家庭形成时期,邹鲁之地是一个示范区。所以说,正是希望我们要传承、发扬两千多年前邹鲁之地上的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正是邹鲁之地社会上所形成的这样一种风气,产生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才不是偶然的,其核心内涵,实质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读书。《三字经》上提到:子不学,就是因为她千方百计让孩子读书、学知识。所以说,邹鲁之风就是一种读书的风气,孟母才会产生教育孟子读书的想法。第二个是向善。今天讲孟子的“性善论”,可以说是他从小就从母亲那里获得了向善的基因。所以孟子之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除了他对孔子学说的学习、传承和弘扬,孟母是有着很大贡献的,所以我们今天讲弘扬历史上的优良家风,这种家风就是在家庭教育中贯彻落实儒家的思想,学习的榜样就是她所教育出的孩子——孟子。孔子之后,儒学陷入了发展低潮期,是谁把孔子的儒学高扬起来?是孟子。孟子从其母亲那里获得了这样一种教育,所以孟子说“舍我其谁?”讲的就是这种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担当。正是在这样一种抱负下,孟子提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者数百人”的壮观场面。孔子的学说在孟子时重新获得发展的高潮期,而且孟子也从理论体系上发展了孔子学说,更能治国理政,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仁政”学说。正是建立了这样一套体系,才有了后来孔子被尊封为至圣。而从历史来看,亚圣非孟子莫属;没有孟子百家争鸣时儒学就不会被称为“显学”;没有孟子(当然还包括荀子等儒家后学的发展),没有孟子就不会有孔子的伟大,也就不会有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干。两千五百多年前邹鲁之地是家风家教的示范区,今天这里是建设家风家教的国家示范区。这是邹鲁人民自豪的地方,更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摘编自王志民《中国优良家风的文化根基》)材料二杜甫家世显赫,其第十三世祖是晋朝当阳侯杜预。杜预写过一部儒学名著《春秋左传集解》,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为迄今为止《左传》注释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典范著作,《左传》学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影响。杜甫曾写《祭远祖当阳君文》表达对杜预的敬仰:“小子筑室,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其中就突出了“不敢忘本杜甫从家族中继承了儒学传统,他自身就是大儒者,心怀天下,无一不体现“以人为本”的仁之理念。他的诗歌创作也处处体现儒学,写给儿子宗武的诗《又示宗武》中,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而自己就必须定位于孔子的三千弟子之列,达到曾参、子游、子夏的境界。这是杜甫对于宗武的教导杜甫的家族是优良家风传承千年的文化家族,杜甫在家风的传承和经营方面更是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杜诗中。杜诗写国事,写时局,写生活。而在家庭与生活的描写当中,蕴涵着家风的内涵。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家风,例如对宗族的凝聚、手足兄弟的情深等等。对儿女晚辈,杜甫也多次写诗教导,勉励他们辛勤劳作、为人诚恳。杜甫《元日示宗武》,已老病孤愁,开头“汝啼吾手战,是说儿子宗武为自己的老病担忧,而自己为宗武的成长高兴。父慈子孝(摘编自徐语杨《以儒学和文学传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春秋战国时代,就是所谓的家族、家庭形成的一个关键转折期。而这种转折与当时的“礼崩乐坏”的社会巨变有关。B.中央将曲阜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是希望传承、发扬两千多年前邹鲁之地的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是因为邹鲁之地产生了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C.杜甫家世显赫,其第十三世祖是晋朝当阳侯杜预。杜甫曾写《祭远祖当阳君文》表达对杜预的敬仰,也从侧面表现了儒学对家风的影响。D.杜甫重视对子女及晚辈的教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吾笑汝身长”,也是父慈子孝家风的体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三迁择邻”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是邹鲁之风感染了孟母,孟母才会产生教育孟子读书的想法B.孟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孟母功不可没。C.杜甫注重家风的传承,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写诗寄家风蕴含于诗意之中,诗作多有家风的述说与教诲。D.杜甫作为大儒者,心怀天下,怜悯苍生,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并希望下一代得以继承。(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儒学影响的一项是CA.《三字经》上提到:子不学,断机杼。B.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D.杜诗彰显出孝友仁爱、淳厚朴实的特点。(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不可否认,“邹鲁之风”在当下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B.“是因为邹鲁之地产生了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央将曲阜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发扬两千多年前邹鲁之地上的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文化贡献”,产生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才不是偶然的、浓厚的社会文化风气培育出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可知,不是因为产生了孟母。本题属于强加因果。故选:B。(2)A.“使孟母意识到环境对孩子培养的重要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邹鲁之风就是一种读书的风气,孟母才会产生教育孟子读书的想法”,是让孟母意识到读书。故选:A。(3)根据文章内容,儒学的影响是指继承儒学精神,崇尚知识,崇尚道德等。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这句话来源于周朝,与儒学影响无关。故选:C。(4)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等方面考虑。从论证结构看,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二、三、四、五段以逐层深入,“邹鲁之风”形成的原因,孟子对儒学的传承弘扬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论点明晰。从论证方法看,文章论证方法多样;第六段孟子对儒学的弘扬为例证法,使说理具体,令读者信服,莫非王土,莫非王臣”为引证法;引用《史记》《庄子》的中话为引证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进一步说明文章的论点。还可以从论证语言看,论证语言平实质朴;论证语言准确严谨,表述严谨明晰。(5)材料一第四段中总结说:“这种风气(邹鲁之风)有四个特点:第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崇尚读书;第二,践行儒学,崇尚道德,首先在知识分子中形成。也就是从上层到基层。”答题的时候要围绕“邹鲁之风”的主要特点。崇尚读书,崇尚知识,可以提高思维能力,无论是书香校园、书香城市乃至书香中国的建设。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可以提升个体的竞争力,并为个人成长提供支持,积极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崇拜孔子,践行儒学,无论是自强不息、讲信修睦,还是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和平共处,在当下都有其积极意义。崇尚道德,人心向善,生动地勾勒了中国人的“和善”心性。孟子主张的“恻隐之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要求一脉相承。答案:(1)B(2)A(3)C(4)①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观点,儒学是如何影响家风和家教,接着再进一步论述“邹鲁士风”的发展及特点;最后指出其当代意义。文中引用《庄子》《史记》《孟子》等著作的语句;列举孟子其人其事。(5)①崇尚读书,崇尚知识,知识助力发展仍代表着社会的主流追求,践行儒学、为人处事中,国学热就是最实在的体现,人心向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洋(杨)掌柜冯骥才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这因为他有两个古董店,店名叫杨记古董铺,专卖中国的老东西。在老城这边他叫洋掌柜,只卖洋人的洋东西。洋人喜欢中国人的老东西,中国人喜欢洋人的洋东西。头一个看明白这些事的是他,头一个干这种事的也是他。于是,再弄来洋人的东西卖给中国人。这事他干得相当成功,不少赚钱。关键是他还有许多诀窍。要想把东西卖得好,首先要把店铺、车马、行头都做得像模像样。租界那边的杨记古董铺看上去无奇不有,老城这边的洋记洋货店看上去古怪离奇。杨记古董铺在戈登堂西边街对面,来天津办事或游玩的洋人都住在利顺德大饭店里,走出饭店便能瞧见古色古香的杨记古董铺了。洋记洋货店在海河边娘娘宫前广场旁的一条横街上,风水宝地,人气旺足他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在租界那边,他把自己扮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做工考究,关键是样子一定要古里古气,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这边,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还有,他就成了店铺里最招人的肉幌子。他刚刚干这买卖时,不缺中国古董,就缺洋货。他想出了一招——以物易物。这招很得用。若是洋人喜欢上哪一样中国的老东西,拿件洋东西来交换即可。然后他把这些从租界那边换来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的洋货店来卖。两边的货源都不缺,洋人不懂中国东西的价钱,中国人也不懂洋东西的价钱。中间的差价全由他随机应变,这种无本买卖干起来就太容易了。没有几年,他就在粮店前街买了一块挺宽敞的空地,大约六七亩,磨砖对缝的高墙,石雕门楼,去到宫前或租界全都舒舒服服坐在自家的车上。有多少钱享多大的福。在海河两岸上干古董这行的,没人不羡慕他。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卖祖宗,可是你有他这种本事——一手托两家,来回赚,华洋通吃吗?人家杨老板还下功夫学了几句洋话呢,在租界里开古董铺,人家是第一家,人家也是头一号。过去天津人知道嘛叫洋货店吗?都是人家杨老板开的头儿。别听人骂他,这帮人一边骂他,也开洋货店。如今在他周边至少冒出六七家洋货店来。这条原本不知名的小街,人人都称作“小洋贸街”了。洋货店多了,争嘴的人多了。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租界里的洋人们更喜欢跑到南门外的破烂市上淘老东西,那边的杨记古董铺也不新鲜了。这事难了他,却难不住他。一年后,他忽然在两边店铺各花一笔钱,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他从租界花钱请来一个法国人,叫马尔乐。人高腿长,金色卷发和胡须,八哥赛的蓝眼睛,胳膊上长了许多金毛,会不会咬人?但是马尔乐分外和蔼可亲,总是迷人地笑着,耐心向买家解释每一件洋货。他还挺会开玩笑,这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洋人才能把洋货说明白。马尔乐的出现,表明只有洋记洋货店里的洋货才是地道的洋货。别的店里的洋货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他租界这边也用了一个奇招。他花钱把杨记古董铺后边一个空仓库买下来,打通了隔墙。这仓库铁顶木墙,高大宽阔,这仓库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古玩市场。租界里的洋人不用再跑到老城那边去找古玩市场了。它开在了洋人身边,一扭身就进去了。半年之后他目光如炬,能够看透买家的心理,买卖必然是战无不胜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买卖真叫他玩活了。北京那边干古董的,都羡慕他,但那边没有杨掌柜这种人。(选自冯骥才《世俗奇人》)(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不管做什么事情,掌柜的不做则已,做就做到位,所以,他很在意自己的店铺车马等。B.商场如战场,尽管干古董这行的都羡慕洋掌柜,但也有人骂他吃里扒外,也开洋店,揭露了国人的劣根性。C.“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表明马尔乐的出现的确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也写出了招数之奇。D.“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人看不伦不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小说开篇的介绍简单但又非同凡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情趣。B.小说写“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C.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津腔津味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用类似旁白的方式讲述杨掌柜的故事,同时对杨掌柜进行了外貌和语言描写(3)小说的结尾看似简单,但别具匠心,请简要说明结尾的作用。(4)小说选自冯骥才的《世俗奇人》,“杨(洋)掌柜”又是怎样一位“奇人”?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解答】(1)B.“揭露了国人的劣根性”错,“也有人骂他吃里扒外,也开洋店”所表现的是一种“既羡慕、恨”的常人心态。故选B。(2)D.“同时对杨掌柜进行了外貌和语言描写”错,在本文中主要是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故选D。(3)在结尾,作者提及北京“没有杨掌柜这种人”,表明就像是北京那样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没有这种人,是一个“奇人”。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他的“姓名‘奇’”。由“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做工考究,大拇指套着鹿骨扳指。在老城这边,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中国人看洋气十足,他的“装扮‘奇’”。由“他目光如炬,能够看透买家的心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洋人信洋人,他的“思路‘奇’”。答案:(1)B(2)D(3)塑造“杨(洋)掌柜”这一人物形象,凸显其“奇”的形象特点。(4)姓名“奇”,他有两个同音不同字的姓。装扮“奇”,他的装扮不中不洋、中中有洋。思路“奇”,他的经商思路奇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有弗问,问之弗知;有弗思,思之弗得;有弗辨,辨之弗明;有弗行,行之弗笃,已百之,人十能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节选自戴圣《博学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明,形容词,指高尚、光辉B.而,表承接,与《劝学》“锲而不舍C.恐,指惊慌害怕,“恐”与《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的“恐”字含义不同。D.齐,使动用法,指使……和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材料一第二段提出“八目”,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材料二画横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请结合材料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分析“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看到东西如同没有看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焉”是“在”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B,应分别在“视”前,排除D。故选C。(2)A.正确。高尚;/彰明。/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B.“用法相同”错误。表承接/表假设。/如果不断地雕刻。C.正确。句意:有所恐惧的时候。/又害怕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D.使……和睦/使……成就功业。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和睦。故选B。(3)D.“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错误,他们躲藏的目的是“掩其不善,即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故选D。(4)①“欲”,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端正,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②“自……以至于”,从……到……,都;“本”。译文:从天子到平民百姓。(5)材料二分为三部分,“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是观点,学之弗能;有弗问,弗措也,思之弗得;有弗辨,弗措也,行之弗笃。人一能之,人十能之,“果能此道矣,虽柔必强”是“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的效果,审问之,明辨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意思是“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审问之,明辨之,详细地求教,明白地辨别,可见,审问之,明辨之,而“人一能之,人十能之,这样,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答案:(1)C(2)B(3)D(4)①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②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5)①“此道”具体是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②原因: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明白地辨别。不断地修身,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内心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族、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就叫知道了根本。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这样才算是满足自己的心意。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殊不知,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所谓修身在端正心念,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逸乐的时候;有所忧患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听到声音也如同没有听见。这就叫做修身在于端正心念。材料二:要广博地学习,慎重地思考,切实地力行,学了没有学会决不罢休,问了没有懂得决不罢休,想了没有想通决不罢休,分辨了没有明确决不罢休,实行了没有成效决不罢休,我做一百遍,我做一千遍,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雪晴晚望①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②。【注】①背景:作者贾岛公元816年长安应举落第,次年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写得独行踽踽B.“溪云几万重”,表面看是写溪水与白云二景,但“几万重”的背后,也是对于未来何去何从的一种担忧与困扰。C.颔联中的“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遍山皑皑白雪,白屋的背后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D.“野火”“断烟”是一联近景,它一明一暗,山下的野火烧燃着山冈上的枯草,也让整个雪晴图多了一丝温暖的气息。(2)贾岛作诗精益求精,自称“二句三年得”。《雪晴晚望》中“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的把握。解答此题时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解答】(1)D.“‘野火’‘断烟’是一联近景”错误。颈联两句,“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故选:D。(2)这是一首写景诗。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晴雪和暮色这两种所写景物,中间两联写雪中景色。结尾“闻打暮天钟”写诗人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听见了悠扬的暮钟,夜幕渐渐降临。这“打暮天钟”,一方面以声衬静,平添诗意。末句点活全诗,前六句全是静谧的。第七句“却回山寺路”一转,虽然在远处、清脆,视听,可谓绘声绘色,表现了山寺幽静之美,读完末句,余韵无穷,视觉所见,犹如身临其境,却余韵悠长。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后虽还俗,仕途偃蹇,栖身荒山古寺,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澎湃,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闻打暮天钟”言简意深,震响山寺路,自然会萌生“归卧故山”的思想。答案:(1)D(2)①内容上: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②写作角度: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望景,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活泼的诗境,回味全诗,余韵无穷。③情感:此时作者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澎湃,表面看是交代诗人平安返寺。除了科举这一条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表现了诗人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精神;“但愿长醉不愿醒”表现了诗人豪爽豁达、醉傲尘世的品格。(3)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写梦境中夫妻相见,他们彼此之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多强化记忆,特别是要注意不写错别字,不多写也不漏写。【解答】故答案为:(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省)(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重点字:馔)(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重点字: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读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读泰戈尔的作品。我们学校是所百年老校,图书馆有很多老书。我在周末到图书馆,摸到一本《飞鸟集》,作者是泰戈尔,郑振铎翻译。郑振铎听说过,泰戈尔第一次见。书很薄,每一小节只是简单一两句,有点儿像我们古诗中的绝句,很有味道,我一下子便喜欢上了,站在那里读了很长时间。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这样的句子。(1)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美好的诗句,(2)都是在日常微小事物引发出的诗情和思考。(3),(4)那些思考并不故作高深,(5)是那样真切动人。(6),那些鸟、草、麻雀、云、花……多么②_____,为什么我也看见了,却写不出这样动人的句子?我真的很佩服泰戈尔高一那年暑假,我在一家旧书店,看见一套《泰戈尔全集》插在书架中间的一层上。我抽出全集中的第一卷,一幅泰戈尔的彩色画像,是徐悲鸿画的。画像前面有一张透明玻璃纸,画像显得③_____,有些梦幻般的色彩(1)请在文中标有序号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解答】(1)①结合“站在那里读了很长时间”可知,此处说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却写不出这样动人的句子”可知,动人心弦。真切动人:清楚明白。③结合“画像前面有一张透明玻璃纸,此处说画像不很清楚。若隐若现:隐隐约约,很难分清。(2)(2)“在日常微小事物引发出”介词使用错误,“在……引发出”搭配不当;(5)“那些思考并不故作高深,前后句子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答案:(1)①流连忘返②真切动人③若隐若现(2)(2)把“在”改为“从”;(5)把“是”改为“却是”。(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有时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天气晴朗,一个人。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美不胜收。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阳光更浓了,一切气味也都被蒸发出来。稻香扑人,再有点醺然欲醉的味儿。这时候,只恨自己不能着一身宽袍,好兜两袖素馨回去。路旁更有许多叫得出来和叫不出来的野花,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我想起一首极喜欢的歌:“我的财产放置在一个地方,远远地在青天之上。”真的,直到那天我才忽然领悟到,像清风明月、像山松野草。我要把它们寄放在溪谷内,我要把它们珍藏在云层上,我要把它们怀抱在内心中。(1)文中画虚线的句子使用了破折号,请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述其妙处。(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生动典雅,请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熟悉相关标点符号的作用,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是否运用修辞、蕴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解答】(1)作用:前文描写天气、云雾,接着写“我”在曲折回环的山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