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系统内部控制指引_第1页
北京市教育系统内部控制指引_第2页
北京市教育系统内部控制指引_第3页
北京市教育系统内部控制指引_第4页
北京市教育系统内部控制指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财会〔2023〕2225号附件1

北京市教育系统内部控制指引

2023

目录

目录....................................................1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内部控制实施指引..................................4

第三章预算业务控制.....................................12

第四章收支业务控制.....................................21

第五章政府采购业务控制.................................29

第六章资产业务控制.....................................34

第七章合同业务控制.....................................43

第八章工程项目控制.....................................50

第九章对外投资业务控制.................................59

第十章科册项目业务控制.................................64

第十一章收费业务控制...................................69

第十二章内部控制信息化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75

第十三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82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北京市教育系统各预算单位(以下

统称“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加强廉

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升总体治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内

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工作实后,

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中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

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

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三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规范各类

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活动运行机制,加强经济活动全过程管

理。

(二)合理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坚持资产

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资产管理和配置机制,提

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合理保证单位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客

观反映单位运行管理和经济活动运行实际情况,为外部监管

和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四)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加强内部权力制衡,

强化内部监督,建立预防舞弊与腐败长效机制。

(五)提高单位公共教育服务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教

育服务能力和质量。

2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主要包括:

(一)全面性原则。单位内部控制覆盖单位所有经济活

动,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嵌入经

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单位应当关

注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针对重要业务、重

要事项、高风险领域和环节,采取更为严格、全面的控制措

施。

(三)制衡性原则。单位应当在岗位设置、职责分工、

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完善

权力配置,健全监督体系。

(四)适应性原则。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应当符合国家有

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

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3

第二章内部控制实施指引

第一节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第一条单位党委应切实发挥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领

导作用;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负责,是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单位领导班

子其他成员要抓好各自分管领域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单位

内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承担具体责

任。

第二条单位应成立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单

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一般由负责相关工作的单位分管

领导担任,主要成员一般包括但不限于纪检监察、办公室、

财务、审计、人事、采购、基建、资产、科研、后勤、信息

等部门负责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内部控制建

设工作小组和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小组。

第三条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规划和制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工作

重点、建设计划等。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组织体系,推动内部

控制建设常态化。

(三)组织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检查并督促内部控

制建设进度,加强经济活动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提升单位

治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四)听取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和内部控制评价与监

4

督小组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内部控制建设、评价与监督过程

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决定其他有关内部控制建设的重

要事宜。

第四条单位应当定期召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会

议,应做好会议记录并跟踪决议执行情况。

第五条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应当成立专门负责内部控

制建设的职能部门,或者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牵头部门,井组

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组长由负责相关工作的单位分管

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内部控制建设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负责

人担任,主要成员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室、财务、审计、

人事、采购、基建、资产、科研、后勤、信息等部门相关人

员。

第六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落实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体工作,推进单位

内部控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解决内部控

制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保证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有效实

施。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二)根据单位工作实际,研究起草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编制单位年度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编制

单位年度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报告。

(三)全面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

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

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

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

5

(四)其他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相关的工作。

第七条单位应当成立与内部控制建设部门独立的部门

或内部审计部门牵头组成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小组,组长由

负责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单位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成员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办公

室、财务、审计、人事、采购、基建、资产、科研、后勤、

信息等部门负责人。

第八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单位工作实际,研究起草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与监督检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

施情况开展内部监督检查。

(二)编制单位年度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检查工作计划

和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内部评价工

作,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性、有效性等做出客观评价,编

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三)编制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开展

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编制单位风险评估报告,完成单位

风险的日常监控。

(四)负责对接上级单位有关内部控制建设外部评价与

风险评估工作,落实相关工作要求。

(五)其他与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风险评估相关

的工作。

第九条单位应当统筹安排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内部评价制度。负责评价与

6

监督工作的部门同内部控制建设部门应当分离,确保评价与

监督的独立性。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应由与内部控

制建设部门独立的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条单位受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等条件限制,无法

按要求组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和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

小组,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依据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由

不相容岗位人员组建上述小组,确保单位内部控制相关工作

有效开展。

第十一条单位应当明确办公室、财务、审计、人事、

采购、基建、资产、科研、后勤、信息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

控制建设、评价与监督检查中的职责权限,以及内部控制建

设、评价与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内

部控制建设、评价与监督检查中的作用。

第二节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第十二条单位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大额资

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

并应记录集体决策过程。对于重大事项,任何个人不得单独

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

体内容或标准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根据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

权、定期轮岗的原则,构建经济活动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健

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济活动内部权力运行。

(一)分事行权。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必

7

须明确分工、相互分离、分别行权,防止职责混淆、权限交

叉。

(二)分岗设权。对涉及经济活动的相关岗位,必须依

职定岗、分岗定双、权责明确,防止岗位职责不清、设权界

限混乱。

(三)分级授权。对单位各管理层级和工作岗位,必须

依法依规分别授灰,明确授权范围、授权对象、授权期限、

授权与行权责任、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界限,防止授权不当、

越权办事。

(四)定期轮岗。对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在健全岗位

设置、规范岗位管理、加强岗位胜任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单

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当根据工作实际,通过明确轮岗范围、轮

岗条件、轮岗周期、交接流程、责任追溯等要求,建立干部

交流和定期轮岗制度,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用专项

审计等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单位应当切实加强经济活动制度建设。单位

应当根据上级部门管理要求和工作实际,定期梳理制度文

件,确保相关制度合法性、规范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切

实规范经济活动,约束不当行为。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定期全面梳理各项经济活动业务流

程,查找流程缺陷和控制盲区,优化完善业务流程,明确各

项经济活动目标、范围和具体内容,科学规范绘制流程图并

严格执行。

第十六条单位应当按照经济活动各项业务实现的流

8

程,明确业务环节,细化各环节中部门和岗位设置,明确其

职责范围和分工。有效识别各业务环节风险点,明确防范措

施和应对方案。

第十七条单位应当在明确经济活动业务范围和业务环

节基础上,通过风险评估机制,全方位开展风险信息收集,

做好风险识别,对重大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风险

排序,制定相应应对措施和整体策略。

第十八条单位应当全面系统分析、梳理单位组织层级

和经济活动中涉及的不相容岗位和职责,科学设置机构,划

分机构职能与分丁,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确保不相

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第十九条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关键性岗位,明

确其岗位职责权限和人员配备,按照岗位既定目标实施考核

评价,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第二十条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

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确保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

的资格和能力。

第二十一条单位应在实行不相容职位分离操作的前提

下,保持单位内设部门和下级单位之间,业务流程之间以及

流程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切实发挥内部控制各级组织

机构职能保障作用,明确权责和职能分工,明确工作任务和

要求,切实发挥各相关机构内部控制作用,保证内部控制在

分权设计上高效运行。

9

第二十二条单位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结

合工作实际,制定年度评价与监督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

严格落实,采用科学、适当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方法,对

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第二十三条单位应当有效利用为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

部控制监督意见、建议,对发现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中的问

题和薄弱环节,予以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有效性。

第二十四条单位应当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按

照合法性、基础性、重要性、谨慎性信息公开原则,逐步建

立规范有序、及时可靠的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机制,切实发挥

信息公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第二十五条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培训制度,提高单

位全员内部控制和风险意识,提升内部控制建设、评价、监

督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第三节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

第二十六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

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第二十七条本指引中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是指量化测

评经济活动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造成的后果。经济活动

风险表现为经济活动的实际结果与内部控制目标之间的差

异程度。

第二十八条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工作坚持统一领

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机制。

10

单位应当在评价与监督小组下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第二十九条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工作可由单位内部

审计部门或相关部门在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按照风

险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工作,每

年至少开展一次;当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

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三十条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

经单位风险评估工作小组讨论通过后及时提交单位内部控

制评价与监督小组及单位领导班子,为推进和完善单位内部

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单位应全面分析、梳理经

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不相容岗位,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

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

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授权审批。单位应当全面梳理各项经济活动的审

批权限,明确各岗位办理经济活动事项的审批权限、审批程

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

作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

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

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单位应强化我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预算在经济活动事前计

11

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约束作用,确保预算管理贯穿单

位经济活动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日常管理

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

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和使用有效。

(六)会计控制。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

度,建立健全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

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

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七)单据控制。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

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

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并严格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

填制、审核、归咎、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

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

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提高信息公

开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规范性。

(九)绩效评价控制。单位应当建立和实施预算绩效评

价制度,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流程,强化评价

结果应用,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完善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

用效益。

第三章预算业务控制

12

第一节概述

第一条本指引所称预算,是指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规划

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

出组成,反映预算年度内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和资金使用方

向,是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

第二条单位预算业务应重点规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

预算调整、决算、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及归档管理等内部控

制流程。

第三条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面反映各项收支情况。

(二)确保预算编制真实、准确、完整、合规、合理、

可行,保障重点支出和单位收支平衡,妥善安排各项需求。

(三)加强预算审批和调整程序规范性,强化预算执行

控制,提高资金次行安全性、规范性。

(四)加强决算管理,提高决算信息质量。

(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预算收支质量

和效益,确保单位年度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的实现。

(六)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提高监

督效能。

(七)规范整理预算业务档案,做好归档管理工作。

第四条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应当重点关注下列风

险: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

13

流程不完备,可能导致预算控制失效。

(二)预算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分工

不明确,可能导致管理职责不清晰。

(三)预算编制缺乏依据,不科学、不合理,单位内部

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充分,可能导致经济活动与财力支持相

脱节。

(四)未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出现无预算、超预算开

支,或者预算执行力度不足,可能导致资金浪费或闲置。

(五)预算调整依据不充分、调整方案不合理、随意调

整预算,可能导致预算控制失效或产生相关舞弊行为。

(六)未按照规定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预算绩效管

理机制不完善,管理过程缺失,或绩效管理资料准备不完整、

不真实,可能导致绩效管理结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七)未按照规定编报年度部门决算和政府部门财务报

告,编制决算资金范围不仝面、收支不真实、金额不准确、

内容不完整、报送不及时,预算与决算管理相脱节,可能导

致决算分析结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八)预决算公开信息不完整、不及时,数据不准确,

公开方式不规范,可能导致不便于社会公众查询监督。

第五条单位应完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制机制建设,

明确各相关机构职责权限、业务归口管理和授权审批等控制

要求。梳理预算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识别并系统分析各个

层面风险,确定风险点,并采取充分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完善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督促相关机构认真执行。

14

第二节岗位设置和职责

第六条单位应当完善预算业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

立健全预算管理运行机制,明确预算决策、执行、监督职能

权限,落实责任分工。

(一)预算业务决策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严格执行“三

重一大”决策制度,审议预算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审议年

度预算及具体分解方案,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研究和审议财

务运行状况,提出改进财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审批预算调

整事项;研究和审议预算绩效考核和预决算结果分析评价

等。

(二)预算业务执行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负责年度预

算方案设计与实施,督促各部门预算执行进度,负责开展预

算绩效管理等归口管理工作;提出部门预算需求,严格执行

本部门预算经费,负责本部门日常经费使用的审批和监控,

对预算执行进度和预算的绩效负责,主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等。

(三)预算业务监督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监督预算编

制、执行、调整等过程的规范性;对预决算进行审计,督促

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等。

第七条单位应当合理设置预算业务相关岗位,明确其

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

单位应当确保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

行、预算执行与预算监督、决算编制与审核、决算审核与审

批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15

预算业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一般包括预算编制、审批、

绩效管理、监督等。

第三节预算编制

第八条单位应结合单位职能、发展规划、财政政策等

情况,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上级主管

部门要求编报年度预算,合理安排预算资金,提高预算编制

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九条单位应统筹协调内部各部门,细化任务分工,

各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预算数据汇总和审核,并综合

考虑结转资金、非财政拨款结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

制预算。

第十条单位应夯实收支预算编制基础,统筹安排支出

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并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原则,根据当年收入预计情况和下一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

素,测算各项收入来源,做到全面充分、合理预计,确保收

入预算的完整。

第十一条单位应建立健全立项评估决策机制和项目库

管理,运用预算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方式,完善项目预算评估

论证、批准立项并进入项目库的决策程序。

第十二条单位应加强项目支出预算评审,分类别对纳

入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评审范围的项目以及单位自行开

展预算评审的项目,提前做好项目评审所需的项目资料、申

报依据和实施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预算的科学性、规

范性。

16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坚持依法依规、分步实施、绩效导

向的原则,将委托外包预算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已通过

编外用工实施的,不得再委托外包。

第四节预算执行与调整

第十四条单位应当根据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对上级

部门批复的预算履行单位内部分解和下达程序,明确经费负

责人和执行部门责任。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按要求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确保单

位日常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正

常有序开展,预算绩效得到有效落实。

第十六条单位应当按照预算批复的功能科目和预算额

度,严格执行预算,不得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

第十七条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加快预算

执行进度,规范支出行为,管控业务风险,及时发现与纠正

执行偏差,保障预算顺利执行;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制

定政策盘活存量为金。

第十八条单位应增强预算刚性约束,保持预算的稳定

性和严肃性,明确预算调整的范围和程序,严格履行单位内

部、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核和审批手续。

第五节决算管理

第十九条决算包括预算会计核算方式下的部门决算以

及财务会计核算方式下的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单位应建立协

同开展工作机制,统筹部门决算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国有

资产年度报告等专项信息统计工作,保证同口径数据的一致

17

性。

第二十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决算编制要求,做好资料

收集、汇总分析、审批上报工作,确保及时准确上报部门决

算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第二H--条单位应重视决算数据的分析和结果运用,

通过决算数据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和资产的使用情况,为以后

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

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节绩效管理

第二十二条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

全方位格局、全过程闭环、全范围覆盖、全成本核算预算管

理,提高预算质量和效益,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

第二十三条绩效目标管理。单位应聚焦单位发展规划

和年度工作目标,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可行性论证,绩

效目标应细化、量化、可执行、可考核,绩效指标设置应与

项目绩效相关合理。

第二十四条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单位应通过科学、合

理的方法,开展新增事业发展类项目事前绩效评估,项目应

符合设立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

可行性、筹资合规性等要求。

第二十五条绩效运行监控管理,预算执行中,单位应

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等开展预算绩效运

行监控,分析偏离绩效目标原因,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第二十六条绩效评价管理。单位应对项目总体绩效目

18

标、各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

价。对未完成绩效目标或偏离绩效目标较大、预算执行率较

低的项目要分析说明原因,研究提出整改措施。

第二十七条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管理。单位应当

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整理、分析,并作为本单位完善政策和

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强化预算约束力,奖优罚劣,发挥绩

效的作用。

第七节监督

第二十八条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业务监督体系,形成

审计、纪检监察及信息公开监督合力,完善工作机制,提高

预算编制、执行等过程的监督效能。

第二十九条单位应组织开展预算的执行情况、决算、

绩效评价工作和结果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监督工作。

第三十条单位应完善纪检监察预算监督贯通协调机

制,开展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等情

况监督检查,并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单位应按规定推进预决算和绩效信息公开

工作,通过教代会、单位内网等多种渠道向单位内部公开,

接受内部监督;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主动公开,接受社会

监督。

第八节归档管理

第三十二条单位应完善预算业务资料归档工作,对业

务执行中涉及的控制资料应按年度执行文书档案归档工作,

及时收集、分类整理,进行移交、立卷、装订和归档,包括

19

但不限于预算申报资料、预算调整审批资料、预决算草案及

绩效管理等资料。

第三十三条单位应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做好数据备份

和信息安全工作。

20

第四章收支业务控制

第一节概述

第一条本指引所称收入,是指单位为开展经济业务依

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上

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非同级财政拨

款收入、其他收入等。(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

和代收费业务控制内容,详见第十一章收费业务控制。)

本指引所称支出,是指单位开展经济业务发生的资金耗

费和损失,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

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等。

第二条单位收支业务应重点规范收入及票据、支出审

批、支出审核、支付、收支核算、监督及归档管理等内部控

制流程。

第三条单位收支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确保各项收入及时、准确、完整取得和统一核算

管理,并开具相应的收入票据。

(二)严格支出审批管理,确保重大项目和大额资金支

出履行集体决策程序。

(三)确保支出审核控制到位,真实反映经济业务活动。

(四)规范支付管理,确保正确使用资金类型和结算方

式。

(五)加强收支核算管理,确保各项支出事项客观、真

实、合理、合法、合规。

21

(六)加强对收支业务的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提

高监督效能。

(七)规范整理会计档案,做好归档管理工作。

第四条单位收支业务内部控制应当重点关注下列风

险:

(一)收入支出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完整,未

及时更新管理制度,可能导致控制失效。

(二)收入支出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实

现分离,岗位职责不清晰,可能导致发生错误或产生舞弊。

(三)收入支出授权审批范围、标准及流程不明确、不

合理,单位内部业务归口管理不明确,可能导致管理职责不

清晰。

(四)收入申请或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收入无法及时、

准确或完整取得,资金使用效果低下,收入应收未收、收入

金额不实、或者存在私设“小金库”的情形。

(五)未按照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各类非税收入,可能导

致违规截留、挤占、挪用各类非税收入。

(六)开具的票据不符合规定的适用范围,票据填写内

容不符合要求,未按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等问题,可能导致

违规收费等问题。

(七)收支范围及标准不符合相关政策与制度的要求,

可能导致收支活动不合规,收支事项与预算相脱节。

(A)收入支出事项未按规定提供真实合法的凭据,核

算不规范,原始票据审核不严格,可能导致资金被套取或浪

22

费。

(九)支付控制不到位,资金类型使用错误,可能导致

资金损失或浪费。

(十)往来款项长期挂账未及时清理,可能导致收支数

据不真实、不完整。

第五条单位应完善收支管理内部控制体制机制建设,

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权限、业务归口管理和授权审批等控制

要求。梳理收支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识别并系统分析各个

层面风险,确定风险点,并采取充分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本单位实际管理需要,完善收支管

理规章制度,督促相关部门认真执行。

第二节岗位设置和职责

第六条单位应当完善收支业务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明

确收支决策、执行、监督职能权限,落实责任分工。

(-)收支业务决策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规范单位内

部经济秩序,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

财务风险;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审批重大项目

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

(二)收支业务执行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负责收入项

目立项与标准核定、收入确认、收入核算与结算分配、收款

和票据管理、各项支出审核和支付等归口管理工作;落实事

前审核责任,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依法依规办理

收入立项、费用报销,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和必要性负责,

并接受经费管理用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23

(三)收支业务监督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监督审计财

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并督促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等。

第七条单位应当合理设置收入与支出岗位,明确其职

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

单位应当确保收款与会计核算、支出申请和支出审批、

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与稽核、支付录入和审核、

出纳与档案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收入与支出业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一般包括收款、稽

核、审核、支付、会计核算、票据管理等。

第三节收入及票据管理

第八条单位应建立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各项收入的取

得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具体的收入项目、

范围和标准,应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项目立项任务书、经

济合同等确定。

第九条单位各项收入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及时全

额进入规定的银行账户,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任何单位或

个人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不得账外设账,

严禁收款不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二

第十条单位应当积极开源,并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及时

进行结算,单位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不得“以收抵支”,

严禁以个人名义取得单位收入。

第十一条单位应建立健全收入退付管理制度,将收取

的款项退回交款单位或个人时,应当严格执行相应的审批程

24

序。

第十二条单位应建立健全收入票据管理制度,明确票

据的管理机制和使用范围,规范票据申领、启用、登记、保

管、使用、核销、销毁手续,做好票据管理台账,保留使用

证据等。不允许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私自领购、买卖、代

开、转借、自制和销毁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使用范围,

不得开具虚假票据。

第十三条单位应加强电子票据管理,电子票据和纸质

票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充分依托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管

理电子票据开具、存储、传输和接收,实现电子开票、自动

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并通过有关票据服务平台进行

电子票据查重验真。

第四节支出审批管理

第十四条单位应明确办理支出业务审批的权限范围、

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不得越权审批,对于重大项目安排和

大额度资金使用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十五条单位应建立经费支出审批责任制,各级审批

人对经济业务支出应严格控制,认真审查经费支出与预算安

排的一致性,确保经济活动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和效益性。

第十六条单位应加强重点支出审批协同机制,人员类

支出(含代发助学金等)应通过人事、学工等部门确定相关

信息,财务部门做好确认和逐级审批;主办会议和培训类支

出应履行报批或备案手续,从严从紧审批“三公”经费支出。

25

第五节支出审核管理

第十七条单位应加强支出业务审核,审核支出事项是

否符合预算批复要求,是否履行审批程序,是否超出各类规

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涉及合同的,要严格按

照合同约定内容次行。

第十八条单位应当加强和规范支出业务涉及的各类单

据的审核。重点审核票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

整,使用是否正确,签章是否齐全、完整,是否存在使用虚

假票据套取资金等情形。发现虚假票据的,应查明原因,根

据情节轻重及时艰告处理。

第十九条单位应当明确界定各项支出业务所涉及的原

始凭证类型,要求相关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和保

管,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及时提交财务部门作

为账务处理依据。

第六节支付管理

第二十条单位应当明确报销业务流程和结算方式要

求,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严格执行公务卡结算制度

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第二十一条单位应加强资金支付管理,支付款项时严

格核实使用资金的类型,根据政府采购类型正确选用采购支

付和一般支付等支付方式并规范使用。

第二十二条单位应当明确业务类型对应的支付款项收

款人类别,严格按规定范围使用现金结算,支付款项时,收

款单位名称应与合同签订单位、发票开具单位一致。

26

第七节收支核算管理

第二十三条单位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手

册和成本核算指引等要求将收支事项准确、及时地进行确认

和计量,并利用会计核算信息化软件,通过科学设置会计核

算项目、会计科目和经济科目,及采用其他辅助核算满足成

本核算信息获取需求。

第二十四条单位应建立往来款项管理制度,抓紧清理

往来款项,严禁在往来款项中列收列支;加强对应收和预付

款项的监控和管理,每年末应开展一次全面清理,对挂账时

间超过一年的事项,应采取有效措施,列入重点清理范围。

第二十五条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对资金收入和资金支

付进行对账,及时办理收入催缴、支付结算和银行对账工作;

做好年中收支对账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全面、如

实反映单位年度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

第八节监督

第二十六条单位应建立健全收支业务监督体系,形成

审计、纪检监察及信息公开监督合力,完善工作机制,提高

收入与票据管理、支出审批、支出审核、支付、收支核算与

归档等过程的监督效能。

第二十七条单位应组织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的监

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九节归档管理

第二十八条单位应严格执行上级部门会计档案管理规

定,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27

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

利用和鉴定销毁等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技术和措

施,保证会计档案的真实、完整、可用、安全。

第二十九条单位应当加强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确保电

子会计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提高信息

化管理水平。

第五章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一节概述

第一条本指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单位使用纳入预算

管理的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

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单位应参照政府采购业务控制相关规定,对集中采购目

录以外且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采购,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采购制度,明确采购的范围、方式、程序、

28

要求等,并在采购活动中严格执行。

第二条单位政府采购业务应重点规范政府采购预算与

需求管理、采购实施、合同签订、履约验收、资金支付、监

督管理、档案管理等流程,其中资金支付由本指引第四章《收

支业务控制》规范。

第三条单位政府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机制,实现对政府采购活

动内部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

(二)加强对采购活动的流程控制,突出重点环节,确

保政府采购项目规范运行。

(三)科学确定事权归属、岗位责任、流程控制和授权

关系,推进政府采购流程优化、执行顺畅,提升政府采购整

体效率、效果和效益。

(四)强化单位作为采购人的主体责任,严防廉政风险

和控制法律风险C

第四条单位政府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应当重点关注下列

风险:

(一)采购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未

落实,可能导致采购行为违法违规。

(二)采购申请审查不严格,预算编制不合理,无预算

或未严格按照预算批复进行采购,可能导致重复采购、闲置

浪费或超标准采购问题。

(三)采购方式不合规,需求审查不严格,采购程序不

规范,授权审批程序不规范,不相容岗位未分离,可能导致

采购货物和服务质次价高,出现廉政风险。

29

(四)合同审核不严格,合同相对方的主体资格和履约

能力等不符合要求,采购合同存在重大疏漏或欺诈,可能导

致合同纠纷或使单位合法权益受损。

(五)履约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格,可能导致单

位造成财产损失、信誉受损、或形成安全隐患。

(六)采购业务相关档案保管不当或丢失,可能导致采

购业务违法违规问题无法回溯的风险,造成单位利益受损。

第五条单位应当完善采购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采购

业务相关管理制度。实施归口管理,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职责

和审批权限。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责任主

体,细化各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执行标准,强化权责

对应。分级授权,明确不同级别的决策权限和责任归属,按

照分级授权的决策模式,建立与组织机构、采购业务相适应

的内部授权管理体系,推动科学决策。

第二节岗位设置和职责

第六条单位应当完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设

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或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明确采购决策、执

行、监督等职能分离,并建立采购、资产、财务、审计、纪

检监察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决策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审议单位采购工作的

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决定采购工作的重大事项或特殊事项,

协调解决单位重大项目的有关采购问题等。

(-=.)归口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统一管理单

位采购业务活动,牵头建立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明

确单位相关部门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建立政府

30

采购与预算、财务(资金)、资产、使用等业务机构或岗位

之间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实

施计划、确定采购需求、组织采购活动、履约验收、答复询

问质疑、配合投诉处理及监督检查等。

(三)执行部门(岗位)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严格执

行单位采购管理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参与采购管理工作。

(四)监督部门(岗位)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监督检

查采购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督促落实整改。

第七条单位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业务相关岗位,明确其

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

单位应当确保预算编制和审核、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

核、采购文件编制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采购管理与履

约验收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一般包括预算、采购、合同、

验收管理与审核等岗位。

第三节预算与需求管理

第八条单位应当落实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制度,切实履

行在采购活动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本单位采购需求管理

制度和机制,加强对采购需求的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内部控制

和风险管理。

第九条单位应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采购计划,严禁

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采购和铺张浪费。

第四节采购实施

第十条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凡

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品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

31

第H"一条单位采购公开招标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服

务项目,以及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应当采用公开招标

的方式进行采购c严禁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

开招标。

第十二条单位应当落实政府采购意向公开相关规定,

按项目实施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

货物、工程、服务采购均应当公开采购意向。

第十三条单位采购进口产品应当落实政府采购进口产

品相关规定,严格履行进口论证和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单位采购涉密采购项目应当落实涉密政府采

购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涉密政府采购项目集体研究与内部会

商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完善内部审核制度,严格按规定

组织采购。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严格遵照执行《北京市政府采购负

面清单》,落实支持创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

采购政策功能,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五节政府采购合同

第十六条单位签订、变更、追加、备案政府采购合同

等应严格落实政府采购相关规定。

第十七条单位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政府采购

合同。

第十八条政府采购合同审核、签署等业务控制由本指

引第七章《合同业务控制》规范。

第六节履约验收

第十九条单位应当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履约验收相关规

32

定,加强对采购项目履约验收的管理,制定完善验收管理制

度,明确验收的时间、内容、方式、程序、人员等。

第二十条单位应当成立验收小纽,严格按照采购合同

的约定对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验收时,应当按照采购合同的约定对每一

项技术、服务、安全标准的履约情况进行确认。验收结束后,

应当出具验收书,列明各项标准的验收情况及项目总体评

价。验收结果应当与采购合同约定的资金支付及履约保证金

返还条件挂钩。

第七节监督

第二十二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采购监督检查机制,审

计部门加强对采购业务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

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整改建议。

第二十三条单位应当畅通问题反馈和受理渠道,通过

检查、考核、设置监督电话或信箱等多种途径查找和发现问

题,有效分析、预判、管理、处置风险事项。

第二十四条单位对于评审现场纽织、单一来源采购项

目议价、预算编制、需求制定、采购文件编制、合同签订、

履约验收等重点环节,原则上应当由2人以上共同办理、相

互监督,并明确主要负责人。

第八节归档管理

第二十五条单位应当落实政府采购项目档案管理及合

同备案相关规定,加强对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确保采购过

程的可追溯性。

第二十六条单位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政府采购项目档

33

案并指定专人负责政府采购项目档案的管理,确保政府采购

项目档案存放有序、查阅方便,严防毁损、散失。

第六章资产业务控制

第一节概述

第一条本指引所称资产,是指单位占有、使用的,依

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表现形

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其中对

外投资由本指引第九章《对外投资业务控制》规范。

第二条单位资产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机制,确保流程清晰、

管理规范、责任可查。

(二)明晰职责,责任到人,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高效

利用。

34

(三)强化重点环节的管控,确保资产配置科学、使用

有效、处置规范防止资产流失。

(四)建立顺畅的沟通协作机制,形成管理合力。

第三条单位资产业务内部控制应当重点关注下列风

险:

(一)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

职责权限不清晰,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财务内控制度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货币资金被

挪用或贪污等对单位造成损失。

(三)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验收盘点不及时或手续不

全、使用不当、维护不力、出租出借管理不规范和处置程序

不合规等,可能导致资产价值贬损、使用效能低下、资产遗

失、引发产权纠纷,出现安全隐患或者资源浪费。

(四)无形姿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

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

展能力。

(五)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计提折旧或无形

资产未按规定摊销,可能导致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第四条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

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

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完善资产业务流程,及

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改

进,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第二节岗位设置和职责

35

第五条单位应当完善资产业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分

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或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明确资产决

策、执行、监督等职能相互分离。

(一)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审议单位资产工

作的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决定重大资产配置、处置和资产对

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

(二)归口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统一管理单

位资产业务活动,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尹组

织实施;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

管理,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

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

出借和担保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

有资产收益;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

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工作。

(三)执行部门(岗位)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严格执

行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参与资产管理工作。

(四)监督部门(岗位)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监督检

查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第六条单位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业务相关岗位,明确其

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

单位应当确保流动资产业务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

行、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

计监督,存货的采购与验收、入库与出库,出纳和收支与债

权债务账务登记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36

单位应当确保固定资产业务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审批

与执行,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固定资产的保

管与会计记录,固定资产的处置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

互分离。

单位应当确保无形资产业务无形资产的预算编制、审批

与执行,无形资产的取得、验收与款项支付等不相容岗位相

互分离。

单位应当确保对外投资业务对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与评估,对外投资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

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单位资产业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一般包括货币资金支

付、货币资金审核,固定资产验收入库、资产处置,无形资

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等岗位。

第三节流动资产

第七条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存货、应收及预付款

项等。货币资金收支和票据管理,以及应收和预付款管理,

由本指引第四章《收支业务控制》规范。

第八条单位应当加强现金库存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

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确

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发现不符,应查明原因,

及时做出处理。

第九条单位应当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开立、变更或

撤销银行账户要严格按照规定报批、备案。指定专人定期核

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做到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

37

第十条单位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

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

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第十一条单位应规范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等各类

存货的管理流程,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

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强化存货会计核算、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

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十二条单位依据北京市《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

理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做好危险化学品的采

购、存储、使用、处置等工作。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定期对存货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

少盘点一次,全面掌握并真实反映存货资产的数量、价值和

使用状况,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发现账实不符的,应

编制资产盘盈、盘亏表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

第四节固定资产

第十四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和单位价值在规定标

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

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

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等。

第十五条单位应强化固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关

键环节的管控。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采购、财务、人事

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管理合力。

第十六条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履职需要和事业发展需

求,厉行节约,合理配备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配置应当在摸

38

清存量基础上,经可行性研究后合理提出配置需求,并从严

审核控制。严格执行新增资产配置优先通过公物仓调剂政

策。严禁超标准配置。

第十七条单位要加强固定资产使用管理,落实固定资

产内部领用和离岗归还制度,领用人要合理使用、妥善保管,

出现损坏及时报修,避免闲置浪费或公物私用。发生岗位变

动应当按规定及时办理资产移交,资产移交或归还后方可办

理岗位变动手续C

第十八条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维修保养制度,保证

资产正常运行,控制资产维修保养费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定期

检查,及时消除风险。固定资产需要大修的,应由资产管理

部门、使用部门共同组织评估,提出维修方案,经单位负责

人或其授权人员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单位应加强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做到有物必

登、登记到人、一物一卡、不重不漏。对于权证手续不全、

但长期占有使用并实际控制的固定资产,应当建立并登记固

定资产卡片;对于租入固定资产,应当单独登记备查,尹做

好维护和管理。固定资产卡片应当符合规定格式,载明固定

资产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以及使用信息,并随资产全生命周

期管理动态更新,在单位国有资产报告中如实反映。

第二十条单位要严格落实政府会计准则等要求,按规

定设置固定资产账簿,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及时进行会计处

理,并定期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确保账卡相符。

第二十一条单位应当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一

39

经确认,不得随意更改,并按规定定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

规范固定资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单位应切实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管理,及时

办理土地、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权属证书,资产变动应办

理权证变更登记,避免权属不清。涉及产权纠纷或不清晰的

固定资产,应按照产权管理规定,厘清产权关系。

第二十三条单位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每

年至少盘点一次,全面掌握并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价

值和使用状况,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发现账实不符的,

应编制资产盘盈、盘亏表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

第五节无形资产

第二十四条无形资产是指单位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

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

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第二十五条单位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无形

资产管理制度,落实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促进无形资产有

效利用。具体包括无形资产登记、使用、权益维护、费用摊

销等,并通过定期评估无形资产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对无形

资产及时进行升级更新,努力做到核心技术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十六条单位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确保单位无

形资产权属关系清晰,防范侵权行为和法律风险。对具有保

密性质的无形资产,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第二十七条单位应当定期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

产及校名、校誉的使用情况进行清查和规范,切实维护和提

40

升单位的社会认可度。

第二十八条单位应对使用年限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

销,非大批量、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可以于购买

的当期将其成本一次性转销。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

应摊销。

第六节房屋、土地出租(出借)

第二十九条房屋、土地出租是指单位在保证履行职能

和完成事业任务的前提下,以有偿方式将房屋、土地在一定

时期内让渡给其他单位、企业或公民使用的行为。

第三十条房屋、土地出借是指单位在保证履行职能和

完成事业任务的前提下,将房屋、土地在一定时期内以无偿

方式让渡给其他单位使用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单位应加强房屋、土地出租(出借)管理,

按照“统一管理,明确职责,管用结合,程序规范”的原则,

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单位所有房

屋、土地出租(出借)管理工作应由归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其他任何部门均不得擅自对外出租(出借)。

第三十二条单位房屋、土地出租(出借),必须履行“三

重一大”等内部决策程序,并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逐级审

批,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不得出租(出借)。

第三十三条单位出租房屋、土地,应按照公开、公平、

公正的原则,采用公开招租或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公

开、公正的方式进行。出租价格根据市场参考价(或委托有

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出租价格建议书或公开竞价拍租等公

开、公正方式确定的价格)确定。

41

第三十四条单位应当严格落实出租(出借)合同及收

入管理要求,充分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七节资产的处置

第三十五条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单位根据工作需

要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

行为。包括调拨、捐赠、置换、出售、报废、报损等。

第三十六条单位应当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主体责

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程

序。

第三十七条单位应正确处理资产处置与新购置资产的

关系。不得为了新购资产,随意处置资产。新购资产应坚持

厉行节约原则,严格按照配置标准配置资产,无配置标准的,

应当从严控制、避免浪费。

第三十八条单位应严格按资产最低使用年限标准进行

管理。对于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标准,且没有毁损的资产,

不得进行报废。对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仍可以继续使用的资

产,应继续使用,以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益。

第三十九条资产处置的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按有关

规定执行。

第八节监督

第四十条单位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检查制度,对本单

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单位国有资产监督检查应当坚持单位内部

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

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42

第四十二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

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

和个人,加强对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考核,依法维护

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四十三条单位应建立国有资产处置信息公开机制,

应通过单位网站对国有资产处置事项进行公开,接受单位内

部监督公开的内容应清晰完整,包括处置部门、处置清单、

处置方式、处置服务机构等信息。

第九节归档管理

第四十四条单位应当完善资产业务资料归档工作,建

立真实完整的资产管理档案,确保资产管理档案存放有序、

查阅方便,严防毁损、散失。

第七章合同业务控制

第一节概述

第一条本指引所称合同,是指单位开展教学、科研及

其他活动时,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

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第二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根据合

同类型分类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合同执行部门。明确合

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登

记报关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

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

保、投资和借贷合同。单位应明确重大合同的范围,针对不

43

同类别合同,制定不同责任权限,分级分类管理。

第三条单位合同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合同文本内容规范,表达严谨准确,相关手续齐

备,违约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