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准化基础理论教材
1、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年4月1日施行。共
五章26条。包括:总则、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法律责任、
附则。
2、《食品标签通用标准》标准1994-02-04发布、1995-02-01
实施。
3、《查处食品标签违法行为规定》1995年6月20日以国家
技术监督局40号令发布,1995年10月1日实施。
4、《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1993T273日发布,2001-12-4
日修改。
第一节概述
一、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大量考古发现证明,标准化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同样
久远。例如,在远古时代,北京猿人打猎用的尖状石器就体现了
标准化思想的萌芽。在古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
了分工,标准化开始成为人类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自觉行动,
并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的古代标准化曾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无论秦石专、汉瓦,还是活字印刷
术,无不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标准化思想的光芒。
由于18世纪爆发了工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逐步取代了手
工劳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近代标准化得到蓬勃发展,
其显著特点是开始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
系。近代标准化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作用是任何古
代标准化所不可比拟的。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以后,标准化在
西方国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西方国家已普
遍建立国家标准化组织,在此基础上,国际电工委员会(1EC)和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应运而生。
而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标准化虽然在历史上也
曾经有过辉煌时刻,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经济停滞不前,标准化也
就一蹶不振。在政治腐败和经济落伍的旧中国,虽然也颁布过一
些标准,但是由于标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很差,贯彻和实施非常
困难,标准化效果自然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首要任务是
恢复经济,国家有关部门首先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标准化烂摊子
进行了整顿,使之为恢复经济服务。然后,为了实施苏联援建项
目的需要,又引进了大批苏联标准。与此同时,也制定了一批部
门标准,如1949年9月制定了棉花分级检验标准等一系列纺织
标准;1950年成立了药典委员会,组织中国药典编制工作;1952
年发布了一批钢铁和建材标准;1953年发布了一批出口商品检
验标准;1955,年至1956年发布了二十多项化工产品标准,等
等。这些标准对迅速恢复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到1965年是国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期
间虽然也遭到“大跃进”浮夸风的干扰,标准化工作仍然在曲折
的道路上发展,国家终于把加强标准化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全国开始对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使各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进
一步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中国的标准化事业
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只发布四十多项国
家标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标准化走出
低谷,进入高速发展的全盛时期。
]97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标准总局,进一步加强
了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
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使
中国标准化工作进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中国标准化事业虽然经受了各种干扰和破坏,走过了一
条不平坦的发展道路,但是,在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仍然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50年来,我国制、修订标准的数量
呈直线上升趋势,以国家标准为例,从1958年的100多项,一
直发展到1999年底的19118余项。值得一提的是,从1958年至
1978年的20年间,我国累计制、修订国家标准才2000项,平
均每年仅100项左右;而从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我国
共计制、修订国家标准16000余项,平均每年800多项。后20
年制、修订标准的数量整整是前20年的8倍,这充分说明国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我国标准不但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标
准审查和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特别是从1990年开始,国家技
术监督局依据《标准化法》对现行的各级标准进行了长达三年的
清理整顿工作,使各级标准的质量和水平也稳步提高。到1999
年底,我国有现行国家标准19118余项,通过备案的行业标准
30000余项,地方标准9200余项,企业标准约700000项,已基
本建成了一个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相互衔接、配套的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是经过长期对原来计
划经济时期的标准体系进行反复调整后形成的,与原来的标准体
系相比较,它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制性标准数量大幅度下降。如国家标准由原来全部是
强制性标准,按《标准化法》的规定经过清理整顿以后降为5200
多项,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又组织力量再次对现行的强制性国
家标准进行审查,最后确定保留1666项,截止1999年底,我国
有强制性国家标准2563项,约占国家标准总数的13.4%左右。
这有利于《产品质量法》的贯彻实施,对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也
有重要意义。
二是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逐年下降,而基础标准、高新技术
标准和环保、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则逐年上升。
三是修订标准的数量逐步增加、,新制订标准的数量逐步减
少,而标龄则趋于缩短。
由于目前的标准体系结构比较合理,所以它基本能够适应我
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另外,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还处
于体制改革的进程之中,为了与之相适应,标准体系的调整和不
断完善将继续下去。
除了在制订、修订标准和建立标准体系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外,我国在标准化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
化活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标准化法规建设、标准
化科学研究、标准化协会和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农业标准化
和地方标准化、标准化情报咨询服务和标准的出版发行、高新技
术标准化、能源标准化和环境保护标准化等众多标准化领域也开
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作用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我国于1983年根据当时的ISO第二号指南颁布了国家标准
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1996年,为了在
标准化基本术语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我国又根据1991年的ISO
/IEC第二号指南对GB3935.1—83进行了修订,颁布了
GB3935.1T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一部分:基本
术语》。
该标准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
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
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
准。”
注: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
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该标准对“标准化”所下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
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
则的活动
注:①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②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
性,减少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由此可见,标准是一种文件,而且是一种特殊文件,其特殊
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⑴是经过权威机构批准的文件;
⑵是根据科学、技术和经验成果制订的文件;
⑶是在兼顾各有关方面利益的基础上,经过协商一致而制订的
文件;
(4)是可以重复和普遍应用的文件;
⑸是公众可以得到的文件;
⑹在未经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它是一种非强制性文件。
标准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
来自生产实践,反过来又为发展生产服务,标准随着科学技术和
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而标准化则是一种活动,主要是指制订标准、宣传贯彻标准
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维护等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一次
就完结了,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每完成
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和标准化的效益就提高一步。
(二)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
各行各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搞好标准化,对于参加国
际经济大循环,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国民经济走
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都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标准化至少有下列重
要作用:
1、标准化可以规范社会的生产活动,推动建立最佳秩序,
促进相关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有利于企业间的生产
协作,为社会化专业大生产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适用性
和进行品种的合理控制,有利于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标准化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
3、标准化可以为各种产品和系统提供接口和互换性,使各
种产品和系统的零部件实现互连和互换,促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
步,并且方便了生产和生活。
4、标准化有利于稳定和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促
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
5、标准化可以保护人体健康,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
人类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6、标准化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
7、标准化可以增强世界各国相互沟通和理解,消除技术壁
垒,促进国际间的经贸发展和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标准化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中国标准化经过5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
也应当认识到,这些成就是和过去相比较而言的,如果和工业发
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
赶上工业发达国家,或者与国际接轨,至少还会遇到以下严峻挑
战:
(一)人们对标准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与标准化的重要性不
相称,对标准化的各种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标准化的迅速发展。
(二)现行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难以适应高新技术
发展快、变化快和更新快的特点。目前制订一项标准平均需要两
三年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内,有的高新技术产品可能已经改了
几次型,等标准出来了,要么市场已经被占领,要么产品已经被
淘汰,使标准失去作用。
(三)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产品大量涌现,使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标准制、修订速度不断加快,
标龄不断缩短,使现有的标准体系日趋复杂化和动态化,越来越
难以管理。
(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崇尚多样化,
使产品生产中“小批量多品种”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就对传统
标准化一贯推行的“大批量少品种”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然而,
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我国要实现跨世纪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社
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不断加强标准化,使标准化面临众
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TO)、扩大出口和参加国际经济
大循环需要不断加强标准化管理。
(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以便形成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需要不断加强标准化;
(三)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产权
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经营实体需要不断加强
标准化;
(四)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
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加强标准
化;
(五)鼓励全民创新,发展知识经济,走科教兴国道路需要
不断加强标准化;
(六)节约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环境,使国民
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加强标准化。
总之,标准化只要能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
新需求;那么,它就一定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做出
新的更大的贡献,标准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目前情况看,标准化将朝着下列趋势向前发展:
(一)高新技术标准化将不断得到加强,并迅速发展。由于
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有关键性作用,
所以,对推广、普及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有
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标准化将日益受到重视,并获得更快发展。
(二)对传统标准化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法律法规、原
则方法和工作程序等进行彻底改革的步伐将会不断加快,否则,
它就不能满足发展高新技术的一系列新需求。
(三)标准化将更加全面迅速地与国际接轨。为了参加国际
经济大循环,适应全球经济向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都把
无条件向国际标准靠拢作为重要的标准化工作目标。
(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将日益成为参与各种标
准化活动的主体。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联手制
订标准;以满足急需,这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趋势。这些
大公司或企业集团由于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占有优势,所
以、其标准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
(五)为了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快、变化快和“小批量多品种”
生产方式的要求,标准化将向动态化方向发展。例如,可以在高
新技术发展迅速和变化频繁的领域,开展超前标准化或使标准化
与技术开发同步进行,可以首先对那些最急需的内容先行标准
化,然后再加以补充和追加。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急需,还可以
使用处于DIS和CD阶段的国际标准,也可以使用处于建议和研
究报告阶段的国际标准,有时还广泛使用各种投票稿、约定、协
议、指南和指导性文件等。总之,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急
需就行。
(六)为了迎接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满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要求,标准化的各种活动将全面采用信息技术,并实现信息化。
例如,各种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将全面实现软件化、信息化,
各种标准文本和资料将被各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所代替。同时,
将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进行标准情报交换和咨询服务,还可
以利用各种信息系统召开国际会议、进行投票表决等。可以使标
准的制、修订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
(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洁净化
和生活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与之相适应,诸如“无
污染发动机”、“无污染能源”、“无污染材料”、“无公害食物”、
“节能产品”、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以及医疗保健、延年益寿
和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课题也将会成为今后标准化的一个重点
领域。
第二节标准的体制
一、标准体制
标准体制主要包括标准分级和标准性质两方面内容。
(-)标准分级
所谓标准分级就是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若
干不同的层次口对标准进行分析可以使标准更好地贯彻实施,也
有利于加,强对标准的管理和维护。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不
同,有着不同的标准分级方法。按《标准化法》规订,我国标准
分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另外,
为了适应高新技术标准化发展快和变化快等特点,国家标准化行
政主管部门于1998年通过“质技监局[1998]81号”文《国家标
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订》出台了标准化体制改革的一项新
举措,即在四级标准之外,又增设了一种“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
术文件”作为对四级标准的补充。
1、国家标准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订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和组织草拟,并
统一审批、编号和发布。
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用“国标”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
字母“G”和“B”表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
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
国家标准甚至不经转化就直接采用国际标准。种种迹象表
明,标准化的这种国际化趋势将会持续下去。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
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三部分构成。
2、行业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
术要求,可以制订行业标准。制订行业标准的项目由国务院有关
行政主管部门确订。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编制计划、
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
管部门备案。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行业标准在相应国
家标准实施后,应自行废止。、
行业标准代号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规订。目前,国
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已批准发布了58个行业标准代号。例
如机械行业标准的代号为“JB”。
行业标准的编号由行业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及年号组成。
3、地方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和卫生要求,可以制订地方标准。
制订地方标准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
政主管部门确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
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
案。制订地方标准一方面可以满足地方急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
将来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做准备。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
标准实施后,地方标准应自行废止。
地方标准的代号,由汉语拼音字母“DB”加上省、自治区、
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再加斜线、顺序号和年号共四部
分组成。
4、企业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
准时,应当制订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若已有相应的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国家鼓励企业在不违反相应
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制订充分反映市场、用户和消费者要求的
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订,并按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企业代号可用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者两者兼用组
成。企业代号,按中央所属企业和地方企业分别由国务院有关行
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
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5、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出台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简称指导性文件),是为仍
处于技术发展过程中(如变化快的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
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参
考使用。符合下列两种情况之一的项目,可制订指导性文件:
(1)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或
具有标准化价值,尚不能制订为标准的项目;
(2)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其他国际组织
(包括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
指导性文件不宜由标准引用使其具有强制性或行政约束力。
指导性文件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
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指导性文件的制订按《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GB/T
16733-1997《国家标准制订程序的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的有关规
订办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
“GB/Z”构成。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号,由指导性
技术文件的代号、顺序号和年号组成。
(-)标准性质
《标准化法》第七条规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
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
律、行政法规规订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
荐性标准。
《标准化法》第七条同时还规订,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
化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
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标准:
一是保障人体健康方面的标准;
二是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方面的标准;
三是法律和行政法规规订强制执行的标准。
之所以要把这些标准订为强制性标准,主要是此类标准涉及
人身的安全与健康,违反标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简称《标准化法实施条
例》)第十八条规订了可以制订强制性标准的具体对象。
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违反强制性标准就是违法,就要受到
法律的制裁。强制性标准的强制作用是由国家发布的有关法律法
规赋予的。
强制性标准可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形式:
(1)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需要强制时,为全文强制形式;
(2)标准中部分技术内容需要强制时,为条文强制形式。
除了强制性标准以外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也可以说,推荐
性标准是非强制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推荐性标准,对
于推荐性标准,如果对企业不适用,企业有权不予采用,这才有
利于市场竞争。
二、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
按照《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我国标
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具体分工如下:
(一)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
作。
(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
标准化工作。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
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
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五)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
责分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节标准的制订
制订标准是标准化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标准制订的越好,
实施标准以后所获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越大,反之就会使标准
化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于标准的制订工作一定要按照科学的
原则、方法和程序慎重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高水平和高
质量的标准。
一、制订标准的基本原则
制订标准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并兼顾全社会的综合效益。
(二)有利于保障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保护消费者利益,
保护环境。
(三)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
经济效益,并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和互换,做到技
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四)有利于相关标准的协调配套,有利于标准体系的建立
和不断完善。
(五)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发展对外贸易,有利
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并有利于我国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
的作用。
二、制订标准的对象
(-)国家标准的制订对象
按照《标准化法》的规订,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
要求应当制订国家标准。具体说,对以下八个方面的技术要求可
以制订为国家标准:
1、互换配合、通用技术语言要求;
2、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
3、基本原料、燃料、材料的技术要求;
4、通用基础件的技术要求;
5、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
6、通用的管理技术要求;
7、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
(-)行业标准的制订对象
按《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的规订,需要在行业范围内统一的
下列七个方面的技术要求可以制订为行业标准:
1、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文件格式、制图方法
等通用技术语言;
2、工、农业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参数、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以及安全、卫生要求;
3、工、农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
使用、维修方法以及生产、储存、运输;
4、通用零部件的技术要求;
5、产品结构要素和互换配合要求;
6、工程建设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要求
和方法;
7、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及其管理技术
等要求。
(三)地方标准的制订对象
在既无相应的国家标准,又无相应行业标准的情况下,需要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可以制订为地方标
准:
1、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
2、药品、兽药、食品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种子等法
律、法规规订的要求;
3、其他法律、法规规订的要求。
(四)企业标准的制订对象
1、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没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
方标准可供采用或相应标准不适用时,可以作为制订企业标准的
对象;
2、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技术要求,可以
作为制订企业标准的对象;
3、对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等技术,要求,以及生产
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也可以作为制订企业标
准的对象;
4、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企业可以制订严于国家标
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产品标准。
三、标准化的常用方法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通常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和无序化的状
态,人们利用各种标准化方法使其变为简单化和有序化状态,并
由此达到预期的标准化目的。
标准化方法有时也叫标准化形式。常用的标准化方法有以下
五种:
(一)简化
简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减缩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使之
在一定时间内既能满足一般需要,又能达到预期标准化效果的一
种标准化方法。
(二)统一化
统一化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标准化对象合并成一种或限定在
一定范围内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三)系列化
系列化是指对同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
一种标准化方法。
(四)通用化
通用化是指最大限度地扩大同一产品(包括零件、部件、结构)
使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五)组合化
组合化是指这样一种标准化方法:在对一定范围内使用的产
品进行功能分解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制造出一系列基本单元。
然后,通过对单元的各种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以满足
不同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化目的和对象,可以对以上方法加
以灵活应用,既可以选用一种,也可以选用几种,还可以将几种
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
四、制订标准的一般程序
我国在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ISO/IEC导则第1部分:技术工作程序》(1995年版)的基础
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颁布了国家标准GB/T16733—1997《国
家标准制订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简称aGB/T16733-1997)
该标准将国家标准的制订程序划分为如下九个阶段:
(一)预备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新
工作项目建议。
(二)立项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对新工作项目建议的必要性和可
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审查和协调的基础上,提出新工作项目。
(三)起草阶段
标准起草阶段是制订标准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
容是:按编写标准的基本规定(GB/T1.1-2000)编制标准草案征
求意见稿、编写编制说明和有关附件。
(四)征求意见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向有关单位发送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的专家对标准征求意见
稿进行审查,审查后将意见反馈给标准起草工作组。
标准起草组根据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对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
进行彻底修改。在此基础上编制标准草案送审稿,并将回函意见
进行分类汇总,注明取舍情况,制表作为附件内容之一。经验证
明,标准文本的差错几乎全部来源于标准征求意见稿,凡是在此
阶段漏网的差错在以后各阶段也最难发现。因此,对此阶段应当
给以特别关注。
(五)审查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会审或函审的形式对标准草
案送审稿进行审查。无论是会审还是函审,标准审查组织单位都
应将会审或函审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标准起草组。标准起草组根据
收集到的各种意见对标准草案送审稿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
标准草案报批稿。对于难度较大和争议较多的标准草案送审稿一
般采用会议审查的方式,其余可以采用函审的方式。
(六)批准阶段
标准批准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对标准草案报批稿进行审
查、批准和编号,并提供标准出版稿。
(七)出版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标准出版物。
(八)复审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规订订期对标准进行复审。
(九)废止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复审结果,通过一定形式宣布某标
准废止。
五、制订标准的快速程序
为了适应高新技术标准化发展迅速的特点、进一步缩短标准
研制周期和加速我国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
部门又推出了一项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措施一通过国家标准GB/T
16733-1997《国家标准制订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出台了制
订标准的快速程序。关于制订标准的快速程序,GB/T16733-1997
有如下规定:
(一)快速程序适用于已有成熟标准草案的项目,如等同采
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标准制(>)订项目和对
现有国家标准的修订或我国其他各级标准的转化项目。
(二)等同采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标准
制(修)订项目可由立项阶段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可省去起草阶
段。
(三)对现行国家标准的修订项目或我国其他各级标准的转
化项目,可直接由立项阶段进入审查阶段,可省去起草阶段和征
求意见阶段。
六、标准的备案
所谓标准的备案,是指一项标准发布以后,由申请备案的单
位在规订期限内,按照备案的要求和程序,将标准文本报送到备
案受理机构,进行登记和存档,以被查阅。
七、标准的贯彻实施与监督
申请和办理标准备案应当按照所谓标准的贯彻实施就是将
标准的技术内容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付诸实施,使现实提高生产
力,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活动的总称。标准的贯彻实施
是整个标准化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标准化活动的根本目的。
(一)贯彻实施标准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1、制订贯彻实施标准的计划
贯彻实施标准的计划主要内容包括:贯彻实施标准的方式、
内容、步骤、负责人员、起止时间、应达到的要求等。
2、贯彻实施标准的准备
(1)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贯彻实施标准进行组织协
调;
(2)向有关人员宣传、讲解标准;
(3)进行技术准备,必要时应进行技术攻关或技术改造;
(4)进行物质准备,为贯彻实施标准创造物质条件。
3、贯彻实施标准
按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不同特点,在做好准
备工作的基础上,由各部门分别在各个环节组织贯彻实施有关标
准。
4、检查总结
我国目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比
较,具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计划经济
时期的一套贯彻实施标准的模式,在许多情1117a女6不通。实践
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针对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贯
彻实施模式。
(二)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
《标准化法》第十四条规订:“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
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所以,对于强
制性标准必须贯彻实施,否则就是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三)推荐性标准的贯彻实施
由于推荐性标准是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的标准,所以,是
否贯彻实施标准的决订权掌握在企业手里。话虽这样说,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法律手段以外,人们还广泛采用经济、技术
和行政等手段来促进推荐性标准的贯彻实施。比如:不执行各种
信息系统规订执行的信息技术标准,你的系统就不能和各种系统
联网,也就不能共享各种系统的信息资源;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
不执行规订的标准,国家采购时,可以不购买其产品;在各种经
贸活动中,如果不按合同规定的标准加工制造产品,对方可以拒
绝付款等等。这些非法律手段,在促进标准的贯彻实施方面,往
往比法律手段还有效。对于可以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贯彻实施的
标准,企业可以根据下列因素决定是否采用推荐性标准以及采用
的程度:
1、是否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如果企业已经决定贯彻实施某项或某批标准,接下来就要解
决如何贯彻实施标准的问题,既然对贯彻还是不贯彻的问题都可
以自主决定,对如何贯彻的问题就更可以自行解决了。不过,一
般的作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对标准进行选择、修改、删减或
补充,使之能够满足特订的使用要求,然后选取合适的贯彻实施
标准的模式,如新产品开发贯彻实施标准模式和老产品贯彻实施
新标准模式等。如果是新产品开发,那就要进一步确定新产品研
制、成批生产、贮存和使用等阶段贯彻实施标准的具体任务与方
法。如果是老产品贯彻实施新标准,那就要确定分析、方案、准
备、实施、检查和总结等阶段贯彻实施标准的具体任务和方法。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实施标准应当采取迅速有效和灵
活多样的办法,什么办法最有效就采用什么办法,什么办法能解
决实际问题就采用什么办法。
(四)标准贯彻实施过程中,有关各方任务的分工
1、政府主管部门的任务
(1)采取各种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技术的手段进行有效调
控,促进企业贯彻实施标准;
(2)对企业贯彻实施标准进行检查,建立与健全产品质量监督
与认证制度,确保标准的贯彻实施;
(3)下达专项指令,对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单位进行纠正、公开曝光和依法处罚;
⑷组织有关单位对较复杂的标准贯彻实施项目进行技术攻
关,解决和协调有关难题;
(5)根据实际需要,在行业内组织专业化生产等。
2、标准化归口单位的任务
(1)组织编写宣贯资料,并进行宣贯,培训技术骨干;
(2)加强对企业进行指导,并承担贯彻实施标准过程中的技术
咨询和协调工作;
(3)协助组织技术攻关,参与各种试点工作,并收集各种反馈
意见,为将来修订标准积累资料。
(1)走访用户,引导使用单位提出贯彻标准的具体要求;
(2)编制贯彻实施标准的方案和大纲,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3)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宣贯资料,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
和统一认识;
(4)作为各种技术和物质准备工作,将贯彻实施标准的任务分
解到科研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并抓好具体的落实工作;
(5)协助组织和参加技术攻关,并收集各种问题及时向有关部
门反馈。
(五)贯彻实施标准的监督
对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主要是进行社会、行政、法律和舆
论的监督,违反标准4N。
对推荐性标准的贯彻实施,可以结合对生产各主要阶段的评
审、检查、鉴订和验收等B
动来进行监督。一般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来实现监督:
1、充分发挥用户和使用方的监督作用;
2、将对标准贯彻实施进行监督的工作纳入•全面质量管理渠
道:
3、引导企业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4、建立贯彻实施标准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对贯彻实施标准进
行自我监督。
八、标准的复审
我国《标准化法》第十三条规订:标准实施后,制订标
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
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标准的复
审工作一般是由标准制订单位组织进行的,其周期一般为三至五
年,对于发展变化较快的标准,复审周期可以适当缩短,复审的
结果有三种:
(一)确认标准继续有效;
(二)予以修订标准的程序和制订标准基本一样;
(三)予以废止。
复审标准的结果应当通过适当的媒体予以公布,使有关单位
及时获得需要知道的信息。
九、制订标准应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专业性标准化技术组织,也是一定专业
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制订标准的部门应当
组织由专家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标准的草拟。参加标
准草案的审查工作。截止1999年底我国已有245个全国专业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410个分委员会,全国务行各业有两万多名专
家、学者参加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
第四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为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以适应经济向全球一体化发展的
新形势,我国已经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作为一项
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我国“标准化法”第四条规订:“国家鼓
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并且陆续出台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
进标准管理办法》和《采用国际标准标志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I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同时,
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使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
先进标准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到1999年底为止,我国已经
有43.1%的国家标准和一大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加速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都有重要意义。
一、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本概念:
(一)所谓国际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
委员会(IEC)所制订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标准
题内关键词索引》中所列25个国际组织制订的标准。
(二)所谓国外先进标准是指国际上有影响的区域标准、世界
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和其他先
进标准。
(三)所谓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指把国际标准和
国外先进标准中对我国急需的内容,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
标准的规订,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
同程度地转化为我国各级标准,并贯彻实施的活动。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一)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本原则
1、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之前,要通过调查研究,
确保被采用标准具有先进、合理和安全可靠等特性。
2、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必须结合国情,符合我国
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3、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应突出重点,要有利于建立
健全我国的标准体系,可优先采用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原材料
和通用零部件标准、高新技术标准和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
标准,以便为制订相应标准创造条件。
4、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应该与企业技术改造、新
产品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要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
5、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夕卜先进标准,要考虑开展综合标准化
的要求,如果;是重要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应包括相应原材料、
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检测仪器等标准的采用,相关单位
应相互配合。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一般方法
ISO/IEC在其出版的导则中规定了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
的六种方法是:认可法、封面法、完全重印法、翻译法、重新起
草法和包括(引用)法。
(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和表示方法
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分为等同采
用、修改采用和非等效采用三种。
1、等同采用
所谓等同采用是指技术内容相同,没有或仅有编辑性修改,
编写方法完全相对应。等同采用相当于国际上的翻译法。
2、修改采用
所谓修改采用是指在技术内容上有差异,并把这些差异按规
定标不。
3、非等效采用
所谓非等效采用是指技术内容有重大差异。非等效采用相当
于国际上的包括(引用)法三种采用程度的表示方法如下表所示:
等同idt或IDT
修改mod或MOD
三种采用程度在我国标准封面和首页上的表示方法如下:
GBXXXX—XXXX(idtISOXXXX—XXXX)
GBXXXX—XXXX(modISOXXXX—XXXX)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一般步骤
1、编制计划和规划;
2、收集有关标准资料;
3、对收集的标准资料进行分析和消化,必要时进行实验验证
4、组织论证,做出决策;
5、进行标准转化;
6、贯彻实施标准;
7、对标准化效果进行分析和检验;
8、申请“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
三、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提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不是
权宜之计,而是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应坚持的技术经济政策,因
为我国在资金数量、技术水平和专业人才素质等诸多方面都无法
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在短期内,我国还不可能成为对国际标准
化有重要控制力的国家。不过,在强调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
标准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
进标准的根本目的是在将来赶上或超过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
准,否则,我们就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也就是说,从长远看,
我们不能心安理得地长期满足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
标准,而应当在采用这些标准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
新、有所突破,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将来赶上或超过这些标准。虽
然从总体上看,我国标准水平和国际标准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
差距,但是在某些具体领域,我国标准水平并不低,有的还达到
先进水平,如“粉末冶金测氧方法”、“筑灯型式和尺寸”和“产
品包装标准编写规范”等国际标准就是根据我国提案制订的。从
当前实际情况看,我国在提倡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的同时,至少还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要想方设法将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并不断提高
转化水平;
二是要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提出各种提案或建议,争取被采纳
作为制订国际标准的基础;
三是对于国际标准的草案,要积极提出修改意见,使之能够
尽量多反映我国用户的要求;
四是争取ISO和IEC更多的TC、SC秘书处设在我国,并使
我国在这些机构中担任要职,增加我国对这些机构的控制力或影
响力;
五是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和引导实力雄厚的国内大企业集团
对外代表国家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这也是解决我国在参加
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面临经费、技术和专业人才不足等诸多困难
的有效途径之一;
六是积极推进标准化体制改革,不断加速我国标准化与国际
接轨的进程。
第五节企业标准化
所谓企业标准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
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订、贯彻实施和管
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活动。企业标准化是一切标准化的支柱
和基础,搞好企业标准化对于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
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和
方针政策;
(二)贯彻实施有关的技术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
标准和上级标准;
(三)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四)制订、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企业标准;
(五)建立和健全企业标准体系;
(六)对各种标准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
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订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
活动的依据。企业标准由企业制订,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
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
理。
所谓企业标准体系是指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
学有机整体。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
工作标准。
(一)企业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基础标准、设计技术
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标准、工装标准、原材料
及半成品标准、能源和公用设施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设备
技术标准、零部件和器件标准、包装和储运标准、检验和试验方
法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等。
(二)企业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基础标准、营销管理
标准、设计与开发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设
备管理标准、产品验证管理标准、不合格品及纠正措施管理标准、
人员管理标准、安全管理标准、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标准、能源
管理标准和质量成本管理标准等。
(三)企业工作标准主要包括: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通用工
作标准、一般管理人员通用工作标准和操作人员通用工作标准
等。
三、企业标准的贯彻实施与监督
(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企业
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出厂和销售。推
荐性标准,企业一经采用,应严格执行;企业已备案的企业产品
标准,也应严格执行。
(二)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
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
企业生产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产品标准,
应当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所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
名称。
(三)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
都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
(四)企业应当接受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
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标准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四、企业标准化管理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设置的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的专、
兼职标准化人员,负责管理企业标准化工作。其任务是:
(一)贯彻国家的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
本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
(二)组织制订、修订企业标准;
(三)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四)对本企业实施标准的情况,负责监督检查;
(五)参与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中的
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做好标准化审查;
(六)做好标准化效果的评价与计算,总结标准化工作经验;
(七)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标准,建立档案,搜集国内外标准化
情报资料;
(八)对本企业有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宣传教育,对本企业有关
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进行指导。
(九)承担上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
的标准化工作任务;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
制修订工作,并在制修订中充分反映本企业的意见;
(十)企业标准化人员对违反标准化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
并向企业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或向上级部门报告;对不符合标
准化法要求的技术文件,有权不予签字;
(十一)企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做出突出
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扬或奖励;对贯彻标准不力,造成
不良后果的,应给予批评教育;对违反标准规订,造成严重后果
的,应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节几个重要领域的标准化
一、农业标准化
所谓农业标准化泛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标准化。其
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组织制订和实施农
业标准化规划、计划,制订和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对农业标准的
实施进行监督。农业标准化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技
术基础工作。农业标准化搞好了,有利于推广和普及现代化农业
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保护生态环境、保
护动、植物和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也有重要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农业标准化是一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的总称,其显
著特点有三:一是生命特点,农产品是生物产品,其生产是生命
过程;二是地域特点,同一产品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三是季节
特点,同一产品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农业标准化的内容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种植业标准化
主要包括种植业产品标准化、种子苗木标准化和生产技术规
程等。
2、林业标准化
主要包括林业基础和通用方法标准化、林木种子和苗木标准
化、造林标准化、森林经营管理标准化和林产品标准化等。
3、畜牧业标准化
主要包括畜禽品种标准化、饲养标准化和畜禽产品标准化等。
4、水产业标准化
主要包括苗种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和水产品标准化等。
5、农业综合标准化
主要包括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程序的制订、农业综合标准体
系的建立和试点推广等。在农业领域内,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
要求应当制订标准:
1、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
求;
2、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
法和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
3、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技术术语、符号、代号
等。
(二)农业标准化成效显著
到1999年为止,我国已颁布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达1000余
项,几乎覆盖了粮食、棉花、油料、禽畜产品、水产品、水果、
蔬菜、烤烟等农、林、牧、渔所有领域。另外,我国还颁布了大
批农业方面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我国已初步建立
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
各类农业标准的贯彻和实施,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获得
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由于在许多地方大力开展农业
综合标准化,使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普遍增产15%〜
50%。又如,由于积极开展瘦肉型生猪生产综合标准化,使瘦肉
率由40%提高到53%以上。我国已经在全国29个省、直辖市和
自治区建立了300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试点取得经验,
积极向全国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加速向现
实生产力和产业化方向转化,有力地推动了“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标准化
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研制和信
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的总称。它
是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的基础实现互连、互通、互操作和确保信
息系统高效率安全运行的根本保证。
(一)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开展信息技术标准化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整体最优、统一实用、远近结合、内外结合、协商一致、实
验验证、便于扩充和相对稳定。
(二)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术语标准化
主要包括明确概念体系、确定概念体系中每一个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以及给每一个概念确定个贴切的定义等方面内容。
2、信息表示标准化
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图形符号和条码技术等方面内容。
3、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化
主要包括汉字编码字符集、汉字输人和输出、汉字属性、词
语集和汉字信息处理设备等方面内容。
4、媒体标准化
主要包括磁媒体、光媒体和多媒体等方面内容。
5、软件工程标准化
主要包括软件基础、软件质量保证、软件管理和维护、软件
验证和确认、软件文档、软件图形符号和程序设计语言等方面内
容。
6、数据库标准化
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和维护、数据模型\数据库语言、数据字
典,t远程数据库访问、数据库
开发和应用、数据库软件体系、数据元表示、数据库制作技
术、多种信息贮存媒体之间相互衔接与转换、数据检索技术等方
面内容。
7、网络通信标准化
主要包括数据传输线路、数据交换方式、各种通信设备物理
接口、数据加密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内容。
8、电子数据交换(EDI)标准化
主要包括EDI数据元目录、EDI单证、EDI报文、EDI网络通
信和EDI安全保密等方面内容。
9、办公自动化标准化
主要包括人一机接口、文件格式、网络、数据库和设备等方
面内容。
10、电子卡(1C卡)标准化
主要包括卡的硬件、卡与终端的信息交换、卡的安全与保密
等方面内容。
11、家庭信息系统标准化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构成要素、同外部网络连接和人一机接
口等方面内容。
12、信息系统硬件标准化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品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
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方面内容。
13、工业计算机辅助技术标准化
主要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标准化、CAM(计算机辅助制
造)标准化和CALS(不间断采购和生命周期支援)标准化等方面内
容。
(三)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一般措施
开展信息技术标准化一般应采取下列措施: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加强国际合作,及时掌握用户需求、加快制定标准速度、注重标
准贯彻实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搞
好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建立高
效率的信息交流网。
(四)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新进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主要取得了下列新进
展:
1、基本建成了能够满足当前需要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2、各种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3、条码和组织机构代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能源标准化
能源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是人民生活
的基本必需品,因此,能源和物质、信息一起被列为支撑现代社
会的三大支柱。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世界耗能大国。但
是,无论是能源发展水平,还是人均占有能源数量,我国都远远
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另外,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
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每消耗一吨标准煤所创造的国内生
产总值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2至1/4,也就是说,要想创造
相同数量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比工业发达国家要多消耗几倍能
源。这不但会降低企业效益,而且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能源标准化对规范各种用能行为、提高能源科学管理水平、促进
企业节能。降耗和减轻环境污染都有重要作用,其最根本的目标
就是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一)我国能源标准化发展概况
我国开展能源标准化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1981年,原国
家标准总局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能源标准化会议,同时成立
了“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90年,国家有
关部门颁布了《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能源标准
化工作。到1999年为止,我国已颁布的能源国家标准有600多
项,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织制订的地方能源标准有2000
余项,还有一批能源标准正在制订过程中。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能
源标准体系。
(二)能源标准体系的构成
1、能源基础标准
能源基础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单位与符号、图形及文字代号
和技术通则等方面的标准。
2、能源管理标准
能源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在能源领域内,以计划、组织、控制、
监督、检查、评价与考核等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方式及应该
达到的要求为标准化对象而制订的各种标准。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农业大学《英语听力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科技学院《电动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街办卫生XX县区创建工作计划
- 2024至2030年中国普通温度护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镭射唱机输送盘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铝塑管内丝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压电力线载波远程抄表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阴极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酚氨咖敏胶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学雷锋日学习雷锋精神4
- 创新实践(理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ICD-10疾病编码完整版
- 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 费用报销单模板-通用版
- 液压传动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完整word版)护士聘用证明
- 重症肌无力PPT课件
- 折弯机使用说明书(共38页)
- 浅析羽毛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写意菊花》PPT课件.ppt
- 坊子实验小学《学情会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