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好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也方纷纷上演“抢人”大戏,奇招迭出,当真是令人________。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仔细的看来却有________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要“量身定做”,不要________。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要“实用主义”,不要“贪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唯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________,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手忙脚乱千人一面一哄而上脱颖而出B.眼花缭乱千篇一律蜂拥而上崭露头角C.手忙脚乱千人一面蜂拥而上崭露头角D.眼花缭乱千篇一律一哄而上脱颖而出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3.下列在史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B.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电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D.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引才政策成功的关键标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弋阳,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弋阳腔被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的“鼻祖”,。雨的声音不时从门外传来,场内的观众却全然进入了戏中。①听弋阳腔的演唱,强烈地感受到它超越地域文化的艺术穿透力和亲和力②弋阳腔因弋阳而立身,弋阳亦因弋阳腔而扬名③让人一接触即被那激越清雅的气质所打动④那响脆的锣鼓和昂厉的唢呐,无不动魄惊心⑤那或高亢狂放或抑郁婉转的曲调⑥你看,一个演员在台上唱,幕后数人接腔相伴,如回声般美妙A.②①③⑥⑤④ B.②⑥⑤④③①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⑥③②①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学习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性。王阳明的一生很短暂,仅有五十七年,但他留给世人的财富却是无穷的。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挺立道德主体。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心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它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他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甚至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反抗当下社会拜金主义、权力崇拜、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提供生态智慧。王阳明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等,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挥了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来,不仅是动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权利,都要顾惜。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大众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可书本上、讲堂上的道理,但离开书本和讲堂后却难以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其实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涵养官德。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在于官德不好。阳明在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加强党员干部修养、化解社会矛盾、转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阳明心学要旨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生态智慧。这些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躬身实践。(摘编自郭齐勇《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道德主体性即人的良知,良知具有提升道德人格、彰显人性光辉的道德自由。B.“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现出了仁者使万物安其位、遂其性的普遍的道德关怀。C.“知行合一”强调的是道理需要躬行才能理会透彻,践履才能真正体认心中的良知。D.“明德、亲民”是指官员发挥良知、亲爱百姓,从而引领政治正义、从事政治实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结构,前半部分属理论层面,后半部分属践行层面。C.文章既分析了心学的理论,也结合了当代的某些问题,简明扼要,深入浅出。D.作者在肯定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时,措辞有分寸感,体现出理性的行文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学习王阳明思想,是因为当下社会异化,存在各种危机,需要拯救。B.如果现代人对万物有深厚的生命关怀和扩充仁爱的践行,社会风气应该会好转。C.只要践行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的为政之道,就可以实现民不骇政、四方咸宁。D.对阳明心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品味与躬行,是现代人延续民族文化根脉的保证。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数据说明]:(摘编自人大新闻系RUC新闻坊《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材料三: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古时军事防御,通常建有烽火台。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B.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破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D.民国期间,电报盛行,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事得到张父同意后,张兆和二姐给沈从文发电报“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尼尔·波兹曼认为语言媒介原始而不可或缺,但也有丰富多样的媒介创造出和语言不同的独特话语符号。B.RUC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C.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D.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C.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4.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5.“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上面相关材料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①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节选)苏轼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②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注释)①嘉祐六年苏轼被任命凤翔签判,十一月动身赴任,弟苏辙(子由)由汴京送至郑州西门外告别。②兄弟俩参加科举考试时,寓居怀远驿,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人”和“居人”欢歌笑语,反衬诗人的凄恻,诗人之悲苦令僮仆心生埋怨。B.诗的第三句表面上看是自我开解,但诗人想到岁月飘忽,又感到凄伤。C.第六句表现诗人情感的手法,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最后两句相同。D.这首诗既有简洁的叙事,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行文跌宕情深意切。2.最后四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3)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5)________________,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团圆(节选)韩东一姥爷当年是南京武定门小学校长。姥姥显然是小学校长的太太。有一段铁路穿小学而过,铁路两边竖起两道隔墙,架起一座木制天桥。铁路和天桥是当年武定门小学与众不同的景观。日本人轰炸南京时向这个可疑目标共投掷三枚炸弹。三枚都是哑弹。三枚哑弹即三块石头。一块把操场砸个大洞。一块穿顶而入落在姥爷的办公桌上。还有一块不知去向。日本小飞机丢下一二三枚炸弹,然后飞走了。姥爷一面看一面数,绝不可能有误。他忠于职守,最后一个撤离学校。不仅数了炸弹,而且静候它们落地时的爆炸。接着炸弹就躺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姥爷拿起躺椅上的毛毯裹好炸弹,锁好门,前往区政府。由此诞生了携带炸弹的两种方式:怀抱婴儿式和腋下夹包式。姥爷一路上两种姿势换来换去。他不愿让人看见自己逃难还怀抱婴儿,或被怀疑为席卷公款在逃。火光冲天,远处爆破声不断,区政府大门紧闭。姥爷把炸弹轻放在门前台阶上,才转身离开。二陶吴是姥爷的老家。轰炸开始姥爷就把姥姥及他们唯一的子女我妈妈(当时只有六岁)送到了那里。轰炸的范围规模迅速扩大。陶吴也呆不下去了。姥爷就去了芜湖。他计划在那租一处房子,再来接姥姥和妈妈。买了车票,临时又带上了妈妈。因为分别时妈妈又哭又闹。妈妈是被从车窗塞进车厢的,南下的火车已爆满。父女俩去芜湖投奔一个亲戚。这是失散的开始。我比较相信妈妈合乎情理的描述,尽管当时她只有六岁。姥姥的回忆更戏剧化、色彩浓烈。她是变故的直接受害者,以致一度精神失常。她提供的画面完全是非现实的。覆盖江堤的难民使人联想起大型团体操。前面的人直接走下江去。后面的,仍在努力向前。日本飞机在外围投弹、扫射。在最后一班渡轮上,姥爷抱着妈妈站在栏杆边。姥姥在上船时挤丢了。于是就有了她驾一条小船去追大船。居然让她追上了。大船上放下软梯,她放下橹起身去抓。由于某种力学原理小船反而向后移去。她失败了。——这段记忆的不可靠之处在于姥姥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自驾船划桨的人。除了当校长太太她绝对一无所长。三有一点可以肯定:姥爷、妈妈先去了芜湖。再接姥姥已不可能,陆路交通全断了。姥爷捎信给姥姥,让她尽快从水路来芜湖。从此他天天带妈妈去码头接人,直到芜湖几天后也被夷为平地。按部就班的姥爷战争年月也没变灵活一些,反而增添了另一些习惯、成规和仪式。守望亲人便是其一。有车站码头他在车站码头,没车站码头他在村口路边。手笼在袖子里,腰背挺得笔直,下巴上翘,眼睛微眯。三十多年后这一情景仍反复重现。姥爷头发全白,在村口守望他的女儿,后来守望爸爸、哥哥和我。如此固执的守望源于战争年月芜湖的遭遇。姥姥终于没有出现在登岸的难民中。他带着妈妈向郑州方向而去,临走在芜湖大街小巷断壁残垣及电线杆遍贴告示,试图告诉姥姥他们的去向。四姥姥没有及时赶到芜湖。当时姥爷把她托付给一个姓张的,妈妈的干爸爸。姥姥和张爸爸一家一截一截地雇船划向芜湖,到达时芜湖已是一片废墟。连岸也没上。船停在芜苇洲,每天雇人打探消息。大家分析认为姥爷、妈妈已遇难。于是姥姥和张爸爸一家号啕大哭。哭了一场,毕竟没看见尸首,张爸爸继续雇人探听消息。大约受雇的人都是些不识字的船民,没人提到贴满芜湖大街小巷的告示。然后姥姥就看见了老虎,说是在水边淘米时看见了它的尾巴。一截白一截黑,不是老虎尾巴是什么?芦苇再怪也不生成这样啊。一阵风过芦苇顺势倒伏,唯这根东西逆风而去。姥姥慌得扔下米箩向渔村狂奔。山林之王来到江上和鱼雁争食,事情过分蹊跷。都说姥姥思夫心切神志不清了。五打探姥爷的路线变长了,姥姥仍坚持不懈,准备在这件事上花掉自己所有的私房钱。每天船夫们从码头上来,向她报告消息。再后来报告的人有了座位、茶碗和其他听众。再无人关心听者本身的遭遇。大伙儿把此举理解成阔太太花钱雇人到家里说书解闷。最后一位说书人是姥爷的同事,准备去武汉,便鼓动姥姥在武汉的报纸上登报寻夫。姥爷经郑州南下,越千山万岭,此时正在武汉一小学任教。一共有十七张剪报被寄至姥爷的办公室。也有夹着整份报纸找来的。姥爷关门谢客,独对报纸,造表做计划。姥姥就是按这张计划表一站一站到武汉的。姥爷如期出现在汉口的码头上。有一身藏青色的呢料中山装大约就是这时买的。可以想象姥爷穿着它登码头上岸的样子。这一次他是被自己以外的别人守候着。(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姥爷静候炸弹爆炸、离开时不忘锁门、送炸弹时交替更换姿势等细节,从中可以看出他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谨慎拘泥的性格。B.对姥姥重金寻夫的行为及遭遇,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己》中看客心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C.小说关于轰炸、火光等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不多,主要从夷为平地的城市、流亡的人们侧面表现战争,写作角度较为独特。D.小说写姥爷一家在战火中历经曲折实现团圆的故事,再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展现了人性中温暖感人的一面。2.小说写姥姥“不可靠”的记忆,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艺术有三个方向与境界。第一个是礼教的、伦理的方向。三代钟鼎和玉器都联系于礼教,而它们的图案画发展为具有教育及道德意义的汉代壁画(如武梁祠壁画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也还是属于这范畴。第二是唐宋以来笃爱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使中国绘画艺术确立了它的特色,获得了世界地位。然而正因为这“自然主义”支配了宋代的艺坛,遂使人们忘怀了那第三个方向,即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八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其是近来才被人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争辉千古!雕刻之外,在当时更热闹、更动人、更炫丽的是彩色的敦煌壁画,这个灿烂的佛教艺术,在中原本土,因历代战乱及佛教之衰退而被摧毁消灭。富丽的壁画及其崇高的境界真是“如幻梦如泡影”,从衰退萎弱的民族心灵里消逝了。支持画家艺境的是残山剩水、孤花片叶。虽具清超之美而乏磅礴的雄图。天佑中国!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敦煌壁画中的极其生动而具有神魔性的动物画,我们从一些奇禽异兽的泼辣的表现里感知到世界生命的原始境界,意味幽深而沉厚。现代西洋新派画家厌倦了自然表面的刻画,企求自由天真原始的心灵去把握自然生命的核心层。德国画家马尔克震惊世俗的《蓝马》,可以同这里的马精神相通。而这里《释尊本生故事图录》的画风,尤其“游观农务”一幅简直是近代画家盎利卢骚的特异的孩稚心灵的画境。不过这里的一切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意味和内心的迸发,浑朴而天真。而西洋新派画家是在追寻着失去的天国,是有意识的回到原始意味。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这方面与希腊相似。但希腊的人体的境界和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分别。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缠绕着的带纹。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一幅广大繁富的旋律,象征着宇宙节奏,以容包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这是敦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只有英国的画家勃莱克的《神曲》插画中的人物,也表现这同样的上下飞腾的旋律境界。近代雕刻家罗丹也摆脱了希腊古典意境,将人体雕像谱入于光的明暗闪灼的节奏中,而敦煌人像却系融化在线纹的旋律里。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汉代壁画,还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都体现出中国艺术礼教的、伦理的方向。B.中国封建时代的雕塑艺术,在数量、规模等方面,可以和希腊的雕塑艺术争辉千古。C.敦煌壁画中动物画极其生动且具神魔性,对奇禽异曾表现得较为泼辣,因而最使人感兴趣。D.希腊人像重在“体”,敦煌人像重在飞腾的舞姿,虽然没有“体”,却有飞动的旋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为总分式结构,先论证中国艺术的三个方向与境界,再谈敦煌壁画及其动物画等。B.第二段谈敦煌洞窟中保留的壁画艺术,引出第三段对敦煌壁画中动物画的相关论证。C.三四段采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围绕敦煌艺术,论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异同。D.结尾敦煌艺境“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的结论是对本段细致生动论证的艺术概括。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主义”支配宋代艺坛,使中国艺术“第三个方向"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被人们忽略了。B.如果没有战乱,那么中原本土的佛教艺术也会像敦煌壁画艺术一样,完好地保存下来。C.敦煌壁画里的马和马尔克的《蓝马》精神相通,说明东西方艺术家创作上都体现原始意味。D.勃莱克的作品也有类似敦煌人像那种飞腾的特点,但这仅是沉露,而非西方人物画的主流。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①向子諲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②。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注)①北宋末年徽宗大观四年闰八月,作者曾与朋友登高望远,抒怀写志,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又是闰秋,作者感时抚事,写作此词。②芗林秋露:作者自制的香水。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补天修月人去”来赞美朋友有补天修月的才能,抒发了豪迈和洒脱的感情。B.诗人回忆当年与朋友登高送日,东楼望月,志趣相投,词间有真切醇厚的朋友之谊。C.诗人自制香水,芳香弥漫,举杯畅饮,借酒消除忧愁,表面洒脱,更多的却是无奈。D.时间过去四十年,而今又逢闰中秋,其间的沧桑变化让诗人心中千头万绪,难以名状。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中蕴含了哪些深沉的感慨。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日:“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令为母寿,市内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日:此人可方比千,第朕非纣耳。”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开,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会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金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常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B.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C.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D.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文中指代理,暂任。文言文中,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兼、假、摄、补、陟、领、行等。B.斋醮,也称斋醮科仪,是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其中,按道教的理解,“斋”即斋戒、洁净,以示祈祷者的庄严和虔诚。C.崩,文中指世宗去世。古人言“死”有讳称,且有等级尊卑之别。比如,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D.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也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中国封建历史中,第一个被使用的年号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建元”。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瑞居官清廉,生活俭朴。在淳安任上,他穿布衣,食糙米:疏菜是让家中老仆种的:为母亲祝寿,他买了两斤肉,竟然被传到总督胡宗宪耳中了。B.海瑞不媚上官,秉公处事。署理南平县教谕时,对到县学视察的御史不行礼:总督胡宪宗儿子路过淳安时违法,海瑞断然给予处置。C.海瑞刚正忠直,敢于直谏。世宗专意斋醮,不临朝处理政事。海瑞买好棺材,诀别妻儿,上疏进言,世宗终为所动,将他比作比干。D.海瑞从政不顺,仕途多舛。张居正掌政时,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内外朝臣都举荐,但在当时海瑞也未被召用。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趣执之,无使得遁!”(2)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侨居始平。少有才干,两郡并举孝廉。安定皇甫商州里年少,恃豪族,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遂讽州以短檄召含为门亭长。会州刺史郭奕素闻其贤,下车擢含为别驾,遂处群僚之右。司徒选含领始平中正。秦王柬薨,含依台仪,葬讫除丧。尚书赵浚有内宠,疾含不事己,遂奏含不应除丧。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义贬含。中丞傅咸上表理含曰:“秦王之薨,悲恸感人,百僚会丧,皆所目见。而今以含俯就王制,谓之背戚居荣,夺其中正。天王之朝,既葬不除,藩国之丧,既葬而除。藩国欲同不除,乃当责引尊准卑,非所宜言耳。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帝不从,含遂被贬,退割为五品。后为始平令。及赵王伦篡位,或谓孙秀曰:“李含有文武大才,无以资人。”秀以为东武阳令。河间王颙表请含为征西司马,甚见信任。顷之,转为长史。颙诛夏侯奭,送齐王冏使与赵王伦,遣张方率众赴伦,皆含谋也。后颙闻二王兵盛,乃加含龙骧将军。初,梁州刺史皇甫商为赵王伦所任,伦败,去职诣颙,颙慰抚之甚厚。含谏颙曰:“商,伦之信臣,惧罪至此,不宜数与相见。”商知而恨之。初,含之本谋欲并去乂、冏,使权归于颙,含因得肆其宿志。既长沙胜齐,颙、颖犹各守藩,志望未允。颙表含为河南尹。时商复被乂任遇,商兄重时为秦州刺史,含疾商滋甚,复与重构隙。商说乂曰:“河间之奏,皆李含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且河间前举,由含之谋。”乂乃杀含。(节选自《晋书•李含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B.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C.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D.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陈情表》中“察臣孝廉”即是此意。B.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中一种上行文书的名称,常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D.刺,有检核问事的意思。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含少有才干,得到举荐任用。李含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先受到陇西、始平两郡的推荐,后又得到郭奕的提拔重用。B.李含依礼服丧,遭到诋毁被贬。秦王司马柬去世,李含按制度服丧除丧,却遭到存有私心的赵浚、傅祗等人的中伤诋毁,后被贬官。C.李含富有谋略,深受上司信任。司马颙杀夏侯奭,派张方投赴司马伦等计策,都出自李含;被司马颙视为心腹,先后被封征西司马、龙骧将军。D.李含志愿未遂,最终惨遭杀害。李含辅佐司马颙想使其掌管执政大权,但最终愿望还没实现,后在皇甫商的挑唆下,被司马乂所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州刺史郭奕素闻其贤,下车擢含为别驾,遂处群僚之右。(2)时商复被乂任遇,商兄重时为秦州刺史,含疾商滋甚,复与重构隙。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爆发于2020年之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考试”。上到国家,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考试的参与者。“考场”设在医院,也设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家庭。“考试”中,很多人交出了满分的“答卷”,有些人也许可以勉强及格,也有少数人只能得零分甚至负分。你也正身处这场特殊的“考试”中,你所经历、见闻的也将对你日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或见闻,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对这场“考试”的认识与思考,并给同龄人提出希望和建议。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C3.B【解析】1.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近义成语辨析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选“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选“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选“脱颖而出”。故选D。2.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A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该项错误。B项,最后一个分句“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应该是“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该项错误。C项,正确。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句式杂释,可改为“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或“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末句同B项末句一样,表意不通,该项错误。故选C。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前后句的关系。A项,“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与“唯一”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该项错误。B项,正确。C项,“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把“引才”变成了“人才”,扩大了概念,又偏离了文段的中心话题,改变了文意,该项错误。D项,“用得好”“留得住”语序不当,应调换位置,该项错误。故选B。【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2、A【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引句,首句应阐明弋阳腔与弋阳的关系,所以选②。接着总写“弋阳腔”的艺术效果,故选①,因为“穿透力和亲和力”,所以能一下子打动人,应接③。下面是具体举例,“你看”是领句,所以先选⑥,再看④⑤两句,“无不动魄惊心”是总结句,故④应在⑤后面。故选A。3、1.A2.A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人的道德主体性即人的良知”错,文中“它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知题干偷换概念。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论述了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错,无中生有。文中第一段提到“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第二段提到“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第四段提到“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文中并未提到“世界影响”。故选A。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只要践行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的为政之道,就可以实现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错,说法太绝对。文中“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可知,除了明明德与亲民外,还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等。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4、1.B2.A3.D4.①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②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③界定重要概念。④注重数据分析。⑤表述客观。⑥精确归纳,分类梳理。5.答案一:同意。①传统媒介素养过于偏重“认识”与“评判”,不能适应“传播者”的身份需求。②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这是传统媒介素养缺失的。③面对新的传播技术,作为使用者需要更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这些在传统媒介素养中是缺失的。答案二:不认同。①传统的媒介素养尚未完全普及,仍有存在的价值。②新的传播技术降低传播者门槛,媒介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更需要“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传统媒介素养。③传统的媒介素养是形成新媒体素养的基础,使得新媒介使用者在利用媒介发声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保持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材料一中说“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材料一的观点是“除了语言之外,其他文化也可以传递信息”。A项,“烽火”在战争中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B项,这只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没有提到哪种事物作为文化传递了信息,不能作为论据;C项,“甲骨文”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D项,“电报”也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B项,“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错,原文是“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应当是为了研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C项,“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错,原文是“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可见他们之所以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主要原因是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丰富报道主题,提供多元视角等,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体现”,而不是“原因”。D项,“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错,原文是“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4%。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可见没有“自媒体比市场媒体做得更好”的比较。故选A。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恰恰体现的是新媒体使用者不够理性,素养有待提升。故选D。4.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二以及“数据说明”部分。根据“为了对比不同性质媒体的报道差异,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健康报(国家卫健委旗下报纸)5家媒体作为党媒样本,财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第一财经6家媒体作为市场化媒体样本,丁香园、八点健闻作为垂直领域权威自媒体样本”,可概括出“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根据“在具体样本选取上,本研究以电子版报纸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样本收集来源,过滤掉直接转载、无信源标注的简单网络信息整合等非原创报道”可概括出“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根据“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看,我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媒体都可以算是党媒,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狭义的‘党媒’概念,即本研究中的‘党媒’相对‘市场化媒体’偏机关报刊性质,后者对前者偏市场化运营”,可概括出“界定重要概念”;根据“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4%。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可概括出“注重数据分析”;根据“三类媒体中,党媒的报道更偏正面,从疫情中寻找正能量,对疫情中的做法、成绩进行肯定,是整块抗疫情绪版图中情感色彩最鲜亮的模块。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等语言可概括出“表述客观”;根据“数据说明”部分的“一”“二”“三”可以概括出“精确归纳,分类梳理”。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问,“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如果认同这一说法,可从材料三中找根据。如“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传统媒介素养过于偏重“认识”与“评判”,不能适应“传播者”的身份需求;再比如“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这是传统媒介素养缺失的;还有“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面对新的传播技术,作为使用者需要更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这些在传统媒介素养中是缺失的。如果不认同这一说法,就要说明传统的媒介素养的价值还存在,可从当前信息多而乱,仍然需要“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传统媒介素养;传统的媒介素养是形成新媒体素养的基础等方面分析即可。【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5、1.A2.“寒灯”句是对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诗人对往事的回想,对未来的期盼,都表达了深厚真诚的兄弟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诗人之悲苦令僮仆心生埋怨”分析错误,“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路人、居人都很快乐,不了解自己的痛苦,甚至连随身僮仆也不了解,而对自己的“凄恻”深感奇怪。身边的僮仆随诗人去上任,对主人深重的凄恻之情感到奇怪,并非埋怨责怪。故选A。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关键诗句的每一个重点,对其内容、情感、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这是苏轼最早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诗,抒发手足之情和离愁别恨。最后四句是诗人与弟弟相约,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寒灯”句是对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诗先写临别时心境,次写对对方身影的顾望关念,再写情怀凄苦、岁月易逝,末写对往事的的回想和对未来的期盼。情深意切,曲折顿宕,充分抒发了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点睛】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诗歌赏析:《宋史‧苏辙传》称美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诗的开头四句写离别之苦。胡为即何为;兀兀,昏沈貌。“不饮”为何醉得昏昏沉沉,神不守舍,自己的心已随着弟弟的“归鞍”而回到京城去了,一下子就烘托出因离别而精神恍惚的神态。汪师韩说“起句突兀”,纪昀说“起得飘忽”,这样开头确实既突兀而又飘忽。庭帏,束哲《补亡诗‧南陔》(《文选》卷十九)有“眷恋庭帏”语,李善注:“庭帏,亲之所居。”多用以指父母,此指苏洵(苏轼母程夫人已去世)。弟弟(“归人”)即将见到亲人都还思念不已,自己从此远离庭帏,更何以堪?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离亲之苦。“登高”四句抒发别后思念弟弟之情。登上高处,回望归去的弟弟,却被坡垅所遮蔽,只见弟弟的乌帽时出时没而已。陈岩肖说:“昔人临岐惜别,回首引望,恋恋不忍遽去而形于诗者,如王摩诘云:‘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欧阳詹云:‘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东坡与其弟子由别云:‘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咸纪行人已远而故人不复可见,语虽不同,其惜别之意则同也。”《庚溪诗话》卷下〉陈岩肖既指出了苏诗之所本,又点明了这两句是写“惜别”这两句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模写甚工”(《吴礼部诗话》),善“写难状之景”《纪评苏诗》,它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苏轼回望弟弟的神情。后两句对子由更是体贴入微,“苦寒”句,怕他归途受凉;“独骑”句,担心他途中孤独;而裘薄、马瘦、月残,更烘托出别后的凄冷寂寞气氛。“路人”四句写自己悲苦的原因。前两句说,路人、居人都很快乐,不了解自己的痛苦,甚至连随身僮仆也不了解,而对自己的“凄恻”深感奇怪。后两句是“明所以‘苦凄恻’之故”。(王文浩《苏海志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免有别,不应过份“凄恻”。这是自我宽解之词,先宕开一层,行文就曲折而不直泻。但想到岁月飘忽,盛时难再,又不免“凄恻”,仍紧紧扣住主题。为防“岁月去飘忽”,最后四句写与弟弟相约早退。“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苏轼这篇七古,在用韵上或如王鸣盛所讥,不甚严格,全诗十六句除第三、第十五句未用韵外,共“用十四韵而跨其五部(指月、药、陌、职、屑五部)”。(见《蛾术编》卷七十八《东坡用韵》)但这并未妨碍它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其原因就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正如汪师韩所评:“起句突兀有意味,前叙既别之深情,后忆昔年之旧约。‘亦知人生要有别’,转进一层,曲折遒岩。轼是年甫二十六(1061),而诗格老成如是!”(《苏诗选评笺释》卷一)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闲云潭影日悠悠槛外长江空自流【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要求直接填写上下句,作答时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慕、诉、筋、疏、做、霭、蔽、潭、槛”等字。【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1.B2.人物塑造:突出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与惶恐,使姥姥形象更真实典型。主题表达: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使反战主题深及精神层面,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3.示例:①整合多方讲述,突破了“我”的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②再现不同个体的不同体验和记忆,使故事更为真实、立体;③突显家破人散盼团圆的不幸与艰难,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己》中看客心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说法有误。在姥姥寻夫之初,大伙儿是积极报告消息的,只是时间的流逝和报告消息的形式渐渐冲淡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心。作者以大伙儿的误解及姥姥特殊精神状态下的行为消解了故事悲剧的意味,以此还原战时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给人更为真切的感受。这与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有本质区别。文中多处可见热心人给予姥姥、姥爷的帮助,民众的愚昧麻木并非文章要表现的内容。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品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要求,认真阅读理解题干所指定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写作背景、人物经历等全面分析其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最后组织语言、概括作答。文本中写姥姥关于战争的记忆,因为姥姥特殊的精神状态,这部分内容多是不可靠的,但其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有独特作用。人物塑造方面,离散时姥姥没有挤上船,自己驾小船去接近大船却没能上去,突显了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无助、惶恐。姥姥在水中见到老虎的情节更为荒诞不经,但却是长时间精神折磨下姥姥紧张、不安以致神志不清的表现。这些“不可靠”的记使姥姥这一在战争中饱受惊吓的女性形象更为真实典型。在主题层面,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似乎只是经历些磨难,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和团圆的结局,似乎也冲淡了离散带来的痛苦。但人的精神世界历经摧毁后的重建,却再不是从前的样子,他们的人生乃至家庭都将因此而改变。作者并没有聚焦战争带给人们的外在伤害,将战争的伤害深及精神层面,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据此整理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的综合认识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及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主题;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纵观全文思考,文章在叙事上的特点对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好处作用;最后组织语言,概括作答。本题的设计意在引导考生关注小说讲述故事的匠心所在。题干表述中包含:“‘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明确讲述者的身份;“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指向文本多角度叙事的特色;“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我”作为小说的讲述者,却并非战争的亲历者,“我”的视角是有局限的,整合多方的讲述,拓展了叙事的视野和自由度。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来自他们各自在战争中的记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呈现战争带给每个人的独特体验,构成一个真实的也更为立体的故事。文中抗战只是作为背景呈现,作者重点写了风雨飘摇中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的过程,展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艰难守望及对团圆的渴盼,以小家庭折射大时代中的民生疾苦。同时,不同个体的不同记忆构成故事的不同侧面,还原了战争阴影下的百姓生活,突显了守望的艰难与团圆的不易,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让作品更具批判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分点作答即可。【点睛】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8、1.A2.A3.B【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B项,“中国封建时代”扩大范围,文中说的是“从六朝到晚唐宋初”“这七八百年”;C项,“因而最使人感兴趣”,强加因果,原文是“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敦煌壁画中的极其生动而具有神魔性的动物画,我们从一些奇禽异兽的泼辣的表现里感知到世界生命的原始境界,意味幽深而沉厚”;D项,“虽然没有‘体’”有误,敦煌人像有“体”,只是侧重在飞腾的舞姿。故选A。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总分式结构”有误,第一段是“总”,写的是“中国艺术有三个方向与境界”;但二三四段并没有逐一对应“总”去“分述”。二段说的是敦煌壁画竟在西陲敦煌洞窟里得以保存;三段说的是敦煌壁画中的极其生动而具有神魔性的动物画;四段说的是敦煌壁画在处理人物时与希腊不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B项,“如果没有战乱……原本土的佛教艺术也会像敦煌壁画艺术一样,完好地保存下来”错,从文中“因历代战乱及佛教之衰退而被摧毁消灭”可知,战乱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9、1.A2.①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当年的朋友相聚,如今自己年老,故人多已离逝,只剩孤单凄凉。②世事变迁,浪迹他乡,北归不得。当年欢乐快意,如今诗人像浮萍一样漂泊南方,平添几多伤悲。③山河破碎,空有一腔爱国真情。诗人心中充满对故都的向往和留恋,但是中原沦丧,“神京”终究已成黄粱一梦。【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此类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内容广,包含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诗人用‘补天修月人去’来赞美朋友有补天修月的才能,抒发了豪迈和洒脱的感情”分析错误。作者通过写“补天修月”并不是赞美朋友有补天修月的才能,而是感叹时光飞逝;“人去”写的是朋友离世。综合分析可知,作者抒发的感情应是遗憾之情,而不是“豪迈和洒脱的感情”。故选A。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联系题目、诗歌内容、关键字词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分析。词的上阕回忆了作者与友人往日登高望远的情景,词的下阕“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将今昔进行对比,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根据词的下阕“萍迹落南州”可知,漂泊的人最终停留南州,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的愁苦悲伤之情。根据词的下阕“忍问神京何在”“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可知,作者强忍忧伤询问京城在哪,只有酒才能让作者忘忧。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中原沦丧的无奈与悲恸之情。考生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回答时注意分点作答。10、1.B2.A3.B4.(1)(世宗)皇帝看了奏章非常生气,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侍臣说:“赶紧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逃了。”(2)下属官吏害怕他的威势,贪污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有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又)把门涂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一句的意思是: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饭食(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其中,“张居正当国”主谓宾俱全,其后应断开,排除A。“亦不乐瑞”中,“瑞”做“乐”的宾语,排除D;“令巡按御史廉察之”中,“巡按御史廉察之”句子成分完整,主谓宾俱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兼、假、摄、补、陟、领、行等”表述不当,其中,补:补任空缺官职。陟:提升官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署理南平县教谕时,对到县学视察的御史不行礼”表述错误,从原文“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可见,海瑞署理南平县教谕时,对到县学视察的御史并非“不行礼”,而是“长揖”,只是未行跪拜之礼。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抵”,扔、掷;“顾”,回头;“趣”,赶紧、赶快;“遁”,逃跑。第二句中,“墨者”,贪污的官吏;“自免”,自动离职;“朱丹”“黝”,都活用成动词,译为“漆成红色”“漆成黑色”。【点睛】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糙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自足。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举行宴会(款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县库里,派人骑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于海瑞。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临朝理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侍臣说:“赶紧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逃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知冒犯(皇上)当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仆人也都逃散没有留下的,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一天内看了多次,被感动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做应天十府的巡抚。下属官吏害怕他的威势,贪污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有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又)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大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饭食(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荐海瑞,但(海瑞)最终也没有被召用。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授予他先前的官职。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皇帝屡次想要召用海瑞,当政的大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劝慰挽留,不准辞职。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海瑞没有儿子。灵柩经过江面时,穿戴着白色衣帽(丧服)的民众站满江岸两边,洒酒祭奠哭泣送行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朝廷赐予太子太保的官爵,谥号“忠介”。海瑞平生治学,以刚直为主,因此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11、1.B2.B3.B4.(1)恰巧州刺史郭奕平素听说李含贤能,到任后便提拔李含为他的别驾,李含地位处在其他僚属之上。(2)当时皇甫商又被司马乂相知并任用(任用赏识),皇甫商的哥哥皇甫重此时任秦州刺史,李含更加嫉恨皇甫商(疾恨皇甫商更加厉害),又和皇甫重产生了矛盾。【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终丧”的意思是“服满丧期”,中间不能断开,所以“丧”后断句,排除选项AD,“明以丧制宜隆”的意思是“我们强调丧制应该隆重”,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租赁合同租金调整及维修责任
- 2024版房地产买卖及租赁合同
- 如何做到合理膳食与健康
- 2024贷款分款协议书
- 2024年高端化妆品市场exclusivity合同
- 四川三河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高端智能设备采购与技术转让合同
- 防水施工监理旁站记录
- 电气培训资料:电缆敷设方式与代号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学外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庆阳市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车间现场防错培训课件
-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选拔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无痛分娩与镇痛管理制度
- 2025届中考英语复习课件(外研版广西专用)13-八年级(下)Modules 1-2
- 2024-2025学年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第11章 全等三角形单元试卷(含答案)
- 软科职教:2024年度中国高职院校升本分析报告
- 华电考试初级理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 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营销赛项赛卷第一套
- 塔吊司机和指挥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