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_第1页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_第2页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_第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_第4页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与哲学》前言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2、必修: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三、《生活与哲学》模块: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5、《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四、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单元是构成本教材的基本单位,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单元导语简要地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每课由课文导语和框构成。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它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正文和辅助文具有不同的功能。◎正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字和宋体字组成;从内容上看,它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探究活动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我们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辅助文,设三个栏目:“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1学时。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生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与——单元:哲学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目标综合探究:探究活动建议综合探究: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探究路径参考理论评析理论评析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第二框共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单元结构】本单元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生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介绍什么哲学、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阐释,都是置于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二、知识结构: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有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生活处处有哲学有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美好生活的向导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百舸争流的思想: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百舸争流的思想: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代精时代精神的精华唯心主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三、单元导语: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哲学,终生受益。四、【复习指导】: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把握“十大关系”——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五、【课文导语】: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生活与哲学的关系一、【课程标准】:1.内容目标: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2.提示与建议:

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

许多充满智慧、富有哲理的故事,表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二、【考纲要求】:§4.1(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三、【新课教学】:一、生活处处有哲学——生活与哲学的关系(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来自生活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1.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及其表现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补充:1.办事情即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2.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2)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基于人对世界的惊讶和困惑;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答案:A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资料: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注意: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并不是对周围世界的所有思考都属于哲学思考,只有对世界本质与规律的思考才具有哲学性质。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就是辩证法答案:B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对生活的反作用[※考点1:哲学的作用01]1.从哲学的本义角度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提示:马克思称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相对于被称作是“来世的智慧”的宗教而言的。

课堂练习:哲学的本义是指()A.智慧B.聪明的人C.真理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答案:D解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从哲学的功能角度看:

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真正哲学的任务(功能);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真正哲学的任务的表现: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从哲学得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5名言)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答案:C解析: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A、B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本框题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主要要掌握如下知识:

2个表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2个表现:第一,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自生活(1)生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智慧,需要哲学及其表现。(2)哲学的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基于人对世界的惊讶和困惑;②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第二,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哲学的任务:①真正哲学的任务(功能);②真正哲学的任务的表现:正确看待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的变化;正确处理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的关系。

1对关系:生活与哲学的关系——重点(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什么是哲学一、【课程标准】:1.内容目标: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2.提示与建议:

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

许多充满智慧、富有哲理的故事,表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二、【考纲要求】:§4.1(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三、【新课教学】: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回答哲学的内涵

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注意: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那些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二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提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同一种意思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一定看法。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注意:掌握世界观的含义要注意:①“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三部分,而不是世界某一部分;②“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③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有自发性与系统化、理论化的区别,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2)二者的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②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课堂练习:哲学()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B.就是世界观C.都是正确的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答案:D解析: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C两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正确的不妥。B项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了.是错误的。专家点评: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以何种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我们究竟能不能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世界现的范围.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课堂练习: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答案:B解析: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项排除。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项可排除。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排除。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①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GB3②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联系:=1\*GB3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提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把世界观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纯粹的世界观和纯粹的方法论是不存在的。=2\*GB3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哲学问题]的两个方面。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图所示:人们对整个世界世界观总的看法根本观点用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统一哲学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根本原则方法论根本观点

课堂探究:(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课堂练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答案:C解析:此题属于基本理论观点的考查。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就可以知道,只有c;项正确表达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思维特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角度回答什么是哲学

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1.具体知识的内容(1)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2)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3)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图示为:自然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艺、伦理、政治等思维知识心理学、逻辑学等

课堂练习:具体知识不包括()A、自然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答案:D解析:注意此题的关键字“不”,此题为反向选择题。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考点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提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提示:如何看待“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命题,正确的一面是看到了“反思”在哲学思想的形成中的作用;缺陷是认为哲学思想来自于主观的“精神”和“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思想来源于人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思维拓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历史上,哲学曾被当作“知识的总汇”“科学的科学”。后来,哲学与具体科学分离,这时,哲学一方面真正获得了作为最抽象、最概括的学说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具体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体现其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性质。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为哲学提供思想素材,哲学发展的过程应当是整个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管某些人是否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一切领域的工作、一切科学的研究都在起指导作用,它总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所以,哲学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总结,用说几个故事、讲几个成语来进行哲学教育,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毕竟不是扎实的做法。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彻底地说服人。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课堂探究:(1)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吗?(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1)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2)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人混乱和失败。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思维拓展:对哲学概念的总结。(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在不断处理自己与自然界、自己与他人和社会、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逐步形成一种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世界观。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如果将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哲学。必须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哲学都是科学的,其实不然,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主要是从哲学的体系上来讲的,至于其内容,则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人们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文明史开始后,逐渐有了具体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运动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当人们将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成了哲学。可见,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以指导,两者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答案:C解析:A、B、D项是错误的,可用排除法,得到正确选项。2、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答案:C解析:此题为反向选择题。C项错在“科学化”上,因为哲学不一定都正确,不一定都是科学的。本课小结: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本课板书设计: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本义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的任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

本框题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主要要掌握如下知识:

3对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GB3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2\*GB3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世界观与方法论:=1\*GB3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GB3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具体科学(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个内容:即具体科学的3个内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2个含义: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1个小结:哲学概念的小结:(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本课主要是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介绍哲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本课主要是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介绍哲学。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介绍什么是哲学[阐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课程标准】:1.内容目标: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提示与建议: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二、【考纲要求】:§4.2(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三、【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提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关系问题,这些不同的说法,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第一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①地位: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②意义: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注意:唯物主义从总的方面来说是正确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含着某些缺陷和错误;唯心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错误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不能认为唯物主义就完全正确,唯心主义就完全错误。(2)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①地位: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②意义: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注意:绝大多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不能够认为唯物主义必然坚持可知论,唯心主义必然坚持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的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GB3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可知论的观点及其正确性: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了的,是正确的。=4\*GB3④不可知论的观点、错误原因及其代表人物:否认世界可知性,或者至少否定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因而是错误的。代表人物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解读: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休谟的不可知论: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康德的不可知论: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物的真实反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否认正确反映存在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否认正确反映存在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可知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可知论唯物主义注意:

课堂练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答案:C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选C。其余选项错误。(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1.从其对生活影响的角度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它决定着人们思想与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2.从其对哲学本身影响的角度看:(1)回答的必要性: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2)回答的意义:①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②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③决定着哲学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课堂练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答案:A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B、C、D三项都从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选。

本框题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主要要掌握如下知识: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①地位: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②意义: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①地位: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②意义: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3\*GB3③可知论的观点:=4\*GB3④不可知论的观点及代表人物: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人世界和改造世界;(2)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1)回答的必要性:(2)回答的意义: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哲学存在和发展形态介绍哲学[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一、【课程标准】:1.内容目标: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提示与建议: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二、【考纲要求】:§4.2(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三、【新课教学】:(一)、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划分标准(根本分歧):①[加《名师领航》P251]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即对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的唯一标准;②课本P13相关链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他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图、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如费尔巴哈、丹麦哲学家施达克),也有人把心硬和心软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如实用主义者),都造成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上的混乱。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考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代表人物:如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火。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考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3\*GB3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考点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科学性的原因: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义: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4\*GB3④三者共同点:[加《名师领航》P251]它们在根本观点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10名言)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据此回答1~2题。1.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答案:D解析: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项正确,应;选。其余选项均是错误的。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答案:D解析:A项否认其承认物质世界是错误的,因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只是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不选A。B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题干不符。C项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也不选。(二)、唯心主义

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咀就没有世界吗?(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课堂提示:(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1.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考点4:主观唯心主义]A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代表人物:王守仁:“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被感知”,“物观念的集合”。

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②客观唯心主义[※考点5:客观唯心主义]A基本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B代表人物:朱熹:“理在先,气在后”。“理”:精神的本体;“气”:物质。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

课堂练习: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⑤存在即被感知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应舍去。③共同点: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都是错误的。注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属于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提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观精神的作用。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区别:①地位不同: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②回答的问题不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即世界是“怎样”的问题。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包括:世界是否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还是彼此隔绝、孤立存在、互不相关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否发展、如何发展、为何发展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联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因此,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3.两元论的实质是唯心论。

课堂练习: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哲学领域的几个“对子”的掌握,弄清各个“对子”在哲学上的地位即“对子”之间的关系。题中B、c、D项都是哲学上的斗争形式。因为哲学上研究的最根本问题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因此,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其他斗争都从属于这一斗争。故应选C。本课小结: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本课板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百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舸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想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本框题小结1: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主要要掌握如下知识:

3种基本形态:即唯物主义的3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1)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2种基本形态:即唯心主义的2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1)客观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

1对关系:即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1)区别:①地位不同:②回答的问题不同:(2)联系:

本框题小结2: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主要要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