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年来,四川雅安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科技,发展鳄鱼智慧养殖(图1),

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自动投饵、种鱼跟踪,对®寻鱼生长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在®寻

鱼养殖基础上,当地开发了特色餐饮、乡村度假、科普研学等项目,渔旅融合进一步助推

乡村振兴,发展红利惠及当地群众。据此完成1〜2题。

图1

1.雅安应用智慧养鱼技术,主要是为了

A.改善区域生态B.扩大市场范围

C.增加当地就业D.增强产业实力

2.从“智慧养鱼”到“渔旅融合”,雅安乡村振兴之路更加注重产业的

A.空间集聚B.拓展升级

C.品牌建设D.规模扩张

【参考答案】1.D2.B

【考查目标】

雅安位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好山好水”科技赋

能”“渔旅融合”提升了鲍鱼产业的竞争力,当地走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乡

村振兴之路。本组试题围绕四川雅安鳍鱼产业设计2道试题。

【试题分析】

第1题,聚焦雅安智慧养鱼,突出科技进步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立足优越的自然

条件,当地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了鲍鱼智慧养殖,推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养殖质

量与产量。总之,“降本增效”使产业实力得到增强。故正确答案为D。

第2题,从“智慧养鱼”到“渔旅融合”,这一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

过程的认识与思考。以蛹鱼智慧养殖和鱼产品加工为基础,当地依托优美的山水风光,发展特色

餐饮、乡村度假、科普研学等。从“智慧养鱼”到“渔旅融合”,实现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

链条延伸、产业类型拓展、产业结构升级是核心和关键。故正确答案为Bo

飓风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暖水海域的强低压中心。北大西洋热带海域西部飓风生成较多

而东部较少。图3示意某年9月北大西洋热带海域沿18°N的水温分布。据此完成8〜10

题。

■陆地

-23一等水温线/七

图3

8.北大西洋热带海域东部较少生成飓风,主要是受

A.海区形状影响B.海水温度限制

C.入海径流干扰D.海水密度制约

9.图中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东部表层较低,垂向变化较小B.东部表层较高,垂向变化较大

C.西部表层较低,垂向变化较大D.西部表层较高,垂向变化较小

10.直接导致图示海域东、西部垂向水温变化差异大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水运动

C.海底地形D.盛行风向

【参考答案】8.B9.D10.B

【考查目标】

本组试题展示了某年9月北大西洋热带海域沿18N的水温分布剖面图,围统海一气相

互作用这一主题,紧扣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从水温差异的表现、成因和影响等视角展

开设问,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试题分析】

第8题,从北大西洋热带海域东、西部飓风生成数量的差异设问,考查学生对大气运

动原理的认知。由“飓风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暖水海域的强低压中心”可知,海洋表层水温

影响气流上升强度,进而影响飓风生成数量。图中显示,北大西洋东部海域表层水温较低,

导致飓风生成较少。故正确答案为Bo

第9题,要求学生发挥空间思维能力,将日常所学的平面等值线图判读方法在剖面图

中进行迁移运用,判读图中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读图可知,在0~200m范围内,西

部各深度的水温均高于东部。且等水温线西部相对稀疏、东部相对密集。由此得出海水温

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表层较高。垂向变化较小。故正确答案为D。

第10题,考查直接导致图中海域东、西部垂向水温变化差异大的因素。关键词“直接”

意在考查学生对地理过程中各要素关系的辨析能力。该海域表层的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运

动,暖海水在大洋西部堆聚后下沉:而大洋东部表层海水的流出带动下层冷海水上涌,引起该

区域海水热量的重新分配,致使大洋东、西部水温垂向变化差异大,因此,海水运动属于直

接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属于根本性因素,盛行风向属于间接性因素,海底地形属于地方性因

素。故正确答案为B

太湖流域西苕溪冲积平原降水丰沛,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平缓,水

网密度增大,农田越来越破碎。在与自然长期共处中,当地先民打造了与环境相适应的集

防灾、居住与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牛-好田人居系统。疗田指滨湖平原筑堤围出的田地,牛田

是上、中游平原的高堤灯•田。图5为上游河谷牛田、中游平原牛田和下游滨湖好田人居系

统样方(2kmX2km)。据此完成14〜16题。

日围堤围水体臼聚落口农田0山地

图5

14.上游河谷蚪田高筑围堤、建库引水,主要是为了

A.防洪抗旱B.防洪排涝

C.排涝排渍D.抗旱排渍

15.从上游到下游,聚落

A.规模先增后减B.密度先升后降

C.形态均呈带状D.选址近田远水

16.在蚪一坪田人居系统中,上、中、下游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依次为

A.水稻桑鱼一桑基鱼塘一稻麦油茶B.水稻桑鱼一稻麦油茶一桑基鱼塘

C.稻麦油茶一桑基鱼塘一水稻桑鱼D.稻麦油茶一水稻桑鱼一桑基鱼塘

【参考答案】14.A15.B16.D

【考查目标】

聚落和农业生产系统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试题所示西苕溪冲积平原

抖-坪田人居系统集防灾、居住与生产功能于一体、是适应水环境、利用水环境、改造水环境

的人水协调典范。西苕溪冲积平原的上、中、下游地区,地势起伏、水文环境、土壤状况

均有较大差异,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方式:河谷抖田、平原抖田、滨湖珏田,聚

落分布、农业生产模式也都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特点,体现了“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相互作

用与协调关系。

【试题分析】

第14题,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综合利用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等自然

环境信息,分析河谷抖田高筑围堤、建库引水的主要作用。上游河谷距离山地较近,坡度较

大,加之雨季降水丰沛河谷水流湍急,暴涨暴跌,易发山洪。河谷抖田的堤坝高耸,多呈半

包围形态与山体相接,用以拦截山洪并将其引入主河道,保护抖内的农田、聚落。河谷抖田

位于平原上游,坡度较大,沉积物粗大,水的排泄、下渗速度较快,因此抖区地下水位较低,

一般无渍涝灾害,但少雨季节存在干旱风险,建库引水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水源。故正确

答案为Ao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从上游到下游抖-坪田系统中聚落分布的规律性变化,考查学

生从不同维度进行区域比较分析的素养水平。据图所示,从上游、中游到下游聚落形态各

异,密度先升后降,规模先减后增,选址择高而居、多靠近水源故正确答案为Bo

第16题,要求学生结合地形、水文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分析抖-坪田人居系统上、中、

下游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题中述及,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平缓,水网密度

增大,农田越来越破碎。河谷抖田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但能够引水灌溉可因地制宜种

植水稻、大麦、小麦、油菜、茶树等作物。平原抖田的河渠不仅用于蓄排洪水,还

可用于农业灌溉和鱼类放养,堆积于水岸的河泥则用于桑树栽植,形成水稻桑鱼农业生产模

式。滨湖坪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多湖塘漾荡,农田破碎,桑基鱼塘成为特色农业生产

模式。故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图6)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市场

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

现了产业转型(表1),凭借发达的轨道交通,各城市协同发展,形成了区域一体化格局。

表1

主中心城市2019年主要产业部门

a.杜伊斯堡钢铁、物流、精密仪器制造

图例

•主中心城市b.埃森管理咨询、法律、会计

•副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C.多得蒙森保险、物流、电子商务

•节占

~轨着交通d.杜塞尔多夫保险、物流、电子商务

926,?653.2km

e.科隆化学、汽车、传媒

(1)据图凝练体现该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的关键词。(4分)

(2)概述该城市群主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特征。(6分)

(3)说明轨道交通对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多核心(多中心、多节点)、多层次(等级化、多层级)、网络化(互联互通)(4

分)(2)实现了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自身优势产业部门;产业优势互

补(错位发展),分工协作。(6分)

(3)提高了城市间可达性;促进了城市间要素流动;轨道交通网络强化了(主)中心城市

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城市群整体(创新)功能。(6分)

【考查目标】

分工合作与协同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关键所在。试题围绕菜茵-鲁尔城市群,通过逻辑

关联的3个问题,呈现了成熟阶段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

【试题解析】

第(1)题,要求据图凝炼体现该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的关键词。图中中心城市数量众多

可以凝炼出“多中心”特点:城市分为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节点,可以

凝炼出“多层次”特点;纵横交织的轨道交通体现了“网络化”特点。“多中心、多层次、网

络化”等关键词语的凝炼,可考查学生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和高度概括能力。

第(2)题,要求学生概述该城市群主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特征。由文字材料可知,该

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依据

表1,归纳各主中心城市产业部门,可知”实现了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

比各主中心城市产业部门差异,可知“形成自身优势产业部门”,城市间产业“优势互补

(错位发展),分工协作”

第(3)题,要求学生说明轨道交通对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作用。轨道交通带来的“时

空收缩”效应,大幅提升了城市间的可达性,加速了城市问的要素流动。轨道交通网络化

密切了城市间联系,提高了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专业

化发展,提升了城市群的整体功能。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黑土和黑钙土是嫩江流域的典型土壤。多分布在广阔平坦的阶级面上(图7)o分布在

二级阶段(T2)的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分布在一级阶地(Ti)的黑钙土,形成时期气

候暖干,淋溶作用发生了变化,土壤剖面出现钙积层,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近

百年来,因过度开垦,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国

家粮食安全。

(1)简述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6分)

(2)指出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

影响。(6分)

(3)为落实“藏粮于地”,提出对黑钙土保护和利用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嫩江(河流)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稳定期时间长,利于成

土;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上,土壤侵蚀较慢,利于保持。(6分)(2)黑土形成早,黑钙

土形成晚。

影响: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

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6分)

(3)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因时因地)深耕,打破钙积层;通过

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6分)

【考查目标】

中国东北黑土地土壤肥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大规模垦殖,土壤侵蚀与退化严重,黑土地“变薄、变瘦、

变硬”,威胁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7月22日至

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黑土和黑钙土是江流域的典型土壤,河流及其阶地、

气候等因素对嫩江沿岸土壤的形成、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黑钙土存在原生障碍

层(钙积层),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产能的稳定与提升。因此,围绕嫩江流域黑土和黑

钙土的成土因素、土壤剖面、保护与利用等内容设计3个问题。

【试题解析】

第(1)题,要求从成土条件角度,运用要素综合分析思路,简述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

壤形成的促进作用。首先,根据静态剖面图,构建河流阶地形成发育过程的动态链条。江从

上游搬运物质,堆积形成具有二元结构(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的河漫滩,伴随间歇性地壳

抬升与河流下切,河流阶地形成。其次,通过逻辑思辨,建立江与成土母质、河流阶地与

土壤形成发育之间的联系,理清不同环境下主导因素对成土作用的不同影响。据此概括与归

纳,嫩江的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相对于抬升期,稳定期

长,为沿岸土壤形成创造了时间条件;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为土壤形成、保持提供了有利地

形条件,能够在良好的成土环境中发育深厚土壤。

第(2)题,要求从土壤形成过程角度,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分析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

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在河流阶地序列中,高一级阶地较低

一级阶地形成发育早。即T2早于T1,相应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早,T1上的黑钙土形成晚。

解答“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首先,明确土壤剖面中有无钙积层是区别黑土和黑

钙土的显著标志。其次,理清土壤剖面有无钙积层与淋溶作用强弱密切相关。由此探究气候与

土壤形成的关系,即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

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第(3)题,要求从区域认知角度,提出黑钙土的保护与利用措施。“藏粮于地”的关键是

土地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摸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前提。黑钙土既存在“有机质含量减少”“水

土流失严重”等区域土壤共性问题,又存在“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的特殊性问

题,因此在明晰黑钙土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通过施用有机肥或

秸秆粉碎翻埋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针对钙积层过浅问题,因地制宜适时深耕,打破钙积

层,消除石灰反应。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

土、保水、保肥。最终,落实“藏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

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其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

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图8)o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

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成藏提供了封堵条

件。

国泥灰岩自盐层自砂岩巨泥岩0皤CZ1霭)EE群暑

图8

(1)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8分)

(2)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6分)

(3)在图8(d)地层中,存在由盐层封堵(盖)而利于油气成藏的部位,请用“

在盐层中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中各标出一个来。(4分)

【参考答案】

(1)(a)盐层沉积,无变形;

(b)盐上覆地层沉积,为盐层变形提供压力;

(c)受乌拉尔造山作用影响,盆地东缘挤压抬升,斜坡变陡,盐向坡下流动、沿途

聚集,差异压力使盐上拱、上覆地层隆起;

(d)东缘持续挤压抬升,盐继续流动、聚集,差异压力作用加强,盐上拱,刺穿上

覆地层,形成盐底辟构造。(8分)

(2)盐底辟构造是指在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上

拱或刺穿上覆地层,使上覆地层隆起所形成的背斜构造。(6分)

【考查目标】

盐底辟构造是指在区域构造应力和上覆地层差异载荷共同作用下,盐层中盐物质发生塑性

流动,上拱或刺穿上覆地层,使上覆地层隆起形成的(穹隆或蘑菇状)背斜构造。就本题而

言,内力作用导致的区域构造差异活动,为盐物质侧向流动、聚集创造了基础条件:外力搬

运、沉积的盐上地层的物质及厚度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