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语文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4北京怀柔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

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

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

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

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

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

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

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

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

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览菜、油爆虾、成鸭

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

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范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

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

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

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

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革委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

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

"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

《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

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

不全,油亦走散。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

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

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

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

么咸鸭蛋呢!

④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

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

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

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

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

味,白嘴吃也可以。

⑤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

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

极了!

⑥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

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

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取材自汪曾祺同名散文《端午的鸭蛋》)

1.下列诗句中的端午节习俗,和本文最相符的一项是()

A.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陈与义《菩萨蛮》)

B.粽包分两鬓,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C.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舒螟《小重山・端午》)

D.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鹏鹃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F碗的一项是()

A.第①段详写放黄烟子,该习俗是高邮独有的,表达驱邪避毒的愿望:成年人用黄烟子熏五毒,孩子

则用黄烟子驱老虎。

B.第②段“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是因为家乡在他的眼里还有很多美好的地方,

不只是鸭蛋闻名。

C.第③段写到“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巧妙运用对比反问,意

在称颂高邮鸭蛋之好。

D.第④⑤两段写到孩子们挑鸭蛋一装鸭蛋一挂鸭蛋一吃鸭蛋一玩蛋壳,富有童真童趣,表达作者对童

年和家乡生活的怀念。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不亚强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是为下文写鸭蛋作铺垫,表现了作者的故乡情结。

B.第②段运用加点虚词“确实”“完全”“实在”,尽显“高邮鸭蛋”独步天下的豪情。

C.文章引用袁枚《腌蛋》一文,既表明高邮鸭蛋名气之大,又彰显本文的文化气息。

D.第⑥段提到“囊萤”故事,与“鸭蛋壳来装萤火虫”对比,突出后者在照明上更胜一筹。

4.本文在语言上追求“平淡而有味”,试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

5.美食和传统节日是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传统美食,无论是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还是作为人与人交

流的纽带,都有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请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谈谈美食给你带来的传统节日的体验。

(不少于150字)

(2024北京海淀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心手相应的美丽

①正午,阳光均匀地洒在墙头蹲着的一排大陶罐上,也落在她沾满黄泥的双手上。

②只见她从盆里挖出一块泥,放在陶盘上,陶盘旋转起来了,越转越快。有温度的双手,抚着泥

巴,于旋转中拥抱、粘连、轻触,手指与泥土在无声中传递着浓情。

③陶盘上,土陶的生命在转动中孕育。塑造出一个底座,随着手指向上挪移,不一会儿鼓起了线条

柔美的圆肚。之后,双手在三分之一处收拢,与底座对称的瓶口现出雏形,手指再轻轻下压,瓶口向内凹

陷转出一个圆洞,不光滑处被磨润,湿漉漉的泥坯包裹着一层柔光。稍作停顿,用一个塑料小齿轮,对着

泥胎腰身和瓶颈转了一圈,立刻有了两圈立柱式的花纹,接着又拿出三齿小叉子在两圈立柱间顺势一转,

三道水波花纹流动起来。放下叉子,以一根牙签对准隆起的花瓶肚,上上下下划出平衡对称的山形纹。时

间仿佛停止了,人群的嘈杂声、照相机的咔嚓声、鸽子的呼哨声,尽在时间之外。

④女子的神情专注,动作轻柔,像是在为自己培育的孩子编织美丽的衣裳,概括、提炼、想象、夸

张,这还不够,又怎么能够呢?她把一小块泥搓成泥条,把泥条卷成一模一样的云纹,分别贴在花瓶两

侧,像两只听风纳雨的耳朵。她轻轻托起花瓶,小心地放在晾架上,细细地打量,露出一丝微笑。

⑤一件土陶花瓶诞生了,诞生在这位名叫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的年轻女子手里。

⑥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是喀什地区第一位制作土陶的女子。她的父亲吐尔逊•肉斯坦是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坦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陶

器,十七岁便开始独立工作。而现在,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成了更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⑦我坐在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身边,看她制作土陶,听她把自己的故事【甲】娓娓道来。

⑧在泥巴炕上,她听到的第一种声音是陶盘转动的嗡嗡声,看到的第一件器物是屋子里的土陶,玩

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团泥巴。爷爷带着孩子们认识各种土,尝土的味道。爷爷告诉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和

她的哥哥,土不但颜色不同,味道也千差万别,学做土陶的第一项技能是要学会选土。如同品酒,只有品

出苦、甜、咸、酸、涩不同的味道,说出土的产地,爱上它们的味道,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制陶师……

⑨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惊讶于爷爷肚子里的“百宝箱”,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学问,总也取不完。

哥哥不愿学习做陶,小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则不同,她留心着爷爷的话,每天看着爷爷把一团泥巴变成

各种器物。比如洗手的水壶,壶口与壶顶融为一体,经过壶顶正面的龛形口即可将水注入,壶腹两侧有着

精美的孔洞状镂空纹饰,看起来孔洞之间相互连通,实际上里面是封闭的。在壶内填上水,水沿容器四周

的通道流过,一点也不会从孔眼流出来,水只能从壶嘴里倒出,壶身镂空而不漏水。

⑩爷爷做的每一件器物都让小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感到稀罕神奇,引得她手心发痒。她常蹲在爷

爷的身边,学着爷爷的样子捏泥巴,想捏出她眼中看到的东西。可是,弄得浑身泥水,泥巴仍是泥巴。不

过,她仍旧喜爱土陶,喜爱爷爷,喜爱土楼梯的家和房子压房子、巷道接巷道的民居。

⑪从前,这里做土陶的人家很多,做土陶并不稀奇,和织地毯、打土炕、生火做饭一样平常。双手

玩泥巴长大的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很想拥有自己的土陶作坊,把一辈子奉献给土陶。事与愿违,家里一

心要培养哥哥做传承人。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恋爱、结婚、生子,去一家医院做了一名清洁女工。

⑫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希望和梦想,在三十岁的时候,她等来了机会。哥哥不愿做土陶,担心这门

技艺要在自己手中失传的吐尔逊•肉斯坦,开始手把手地教女儿制陶技术。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迎来了

属于自己的土陶人生,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未来,她是自豪的、幸福的。

⑬在喀什这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里,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乙】应有尽有。政府把他们曾经的没

有下水道、没有自来水、依靠煤炭木柴取暖的土房子改造得漂漂亮亮的,请有手艺的人回来经营,有制作

铜器的、做皮鞋的、绘画的……俨然是一座手工艺博物馆。这里艺术气息浓郁,比以往更热闹,从早晨到

黄昏,旅人【丙】络绎不绝。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继承了爸爸的手艺,每天能卖出去二三十件土陶。

⑭日子一天天向好,谁也没想到,她唯一的儿子突然病了。做陶时,她忍不住落泪,手常常难以控

制。爸爸对她说,生活不会总是【丁】一帆风顺,今后的日子还很漫长,学艺的路也很漫长。制作土陶时

心要纯净,要没有杂念,要一心向美、向善、向真。一件浑然天成的陶器,一定出自淡然恬静之手。人们

只有从土陶中看到美丽的灵魂,才会花钱买,有了钱,孩子的病就有救。

⑮有爸爸开导,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她不允许自己消沉,只要手里有泥巴,

世间所有炀恼、痛苦都随之消散,对生活的希冀与热情尽数倾注在制陶中。她坚信困难是暂时的,生活会

越来越好。

⑯说到土陶艺术,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的话长得像一根抽不完的丝线。

⑰客什土陶纹饰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花卉、枝叶、藤蔓,器型单是模仿各种瓜果植物的

就有二十多种,比如哈密瓜形、甜瓜形、桃形、梨形、葫芦形等。土陶有素陶和釉陶两类,素陶是陶坯直

接烧制而成,釉陶是陶坯施釉后再进行烧制。釉彩以黄绿色系为主,也有局部施釉的,外壁沿至腹部大面

积挂釉,下腹部及底足露胎,增加了土陶的稚拙美,装饰性很强。而谈到自己,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谦

虚地说,我还是个小学生,艺术造诣还差得很远。

个女子在陶艺中创造生活、寻找幸福,唤醒一个个土陶的生命,改变泥土的同时改变自己。我

想,无论是她的手艺还是她的人生,都会越来越好。

(取材于李佩红的同名散文)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的“娓娓道来”可用“谈笑风生”替换。

B.【乙】处的“应有尽有”可用“琳琅满目”替换。

C.【丙】处的“络绎不绝”可用“不绝如缕”替换。

D.【丁】处的“一帆风顺”可用“顺风顺水”替换。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讲述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土陶人生”的过程中,自然叙写了祖孙三代匠人对土陶艺术的传承

和发扬。

B.⑨⑩两段写儿时的主人公被爷爷的制陶工作吸引,对土陶艺术感到惊奇,主要目的是表现爷爷制陶

技艺的高超。

C.第慎介绍了喀什古城的文化环境和政府扶持,交代了主人公发扬土陶艺术的时代背景,使文章更

具深度和广度。

D.第须中主人公在介绍喀什土陶时如数家珍,不仅表现出她的专业与热爱,也展现出喀什土陶艺术

土壤的丰厚。

8.在介绍主人公姓名之前,文章为什么先描述她制作土陶花瓶的过程和场景?请简要回答。

9.综观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心手相应的美丽”涵义的理解。

(2024北京昌平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老舍的济南

如果山是济南的骨骼,水就是它的灵魂了。至刚至柔,这就是济南。诗人孔孚《泉城山色》只有三

句,“绿得有些倦/现一些忧郁/思念着雨”。何来忧郁?那是因为山与泉历经了太多的人间苦痛。

我一个人早早地坐了公交车,颠簸三个小时,去济南的历下看泉。在历下的小巷里,顺着幽幽的泉

水曲曲折折地走。然后,再去大明湖畔寻一个僻静处,半日半日地发呆,走神。这样的时候,总会想起一

个人来,想起那个对济南的山与水爱得无以复加、也是至刚至柔的人。

这个人就是老舍。人走了,他的文字与留在文字上的生命,便如这冠华而婉转的泉水,不竭不涸。

想起他在《吊济南》中几乎是带点儿幸福感的话:”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

在济南住过四载(实际是四年又三个月)。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

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笑脸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

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时短情

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中华民族最危殆的时候,日寇入侵,内乱不已,民不聊生。所幸的是,当

时受着压迫与凌辱的中国,民众与知识分子双双觉醒,合力反抗。在这觉醒与反抗的知识分子队伍里,有

两个劳作费力前期的作家,上海的鲁迅与济南的老舍。

在鲁迅生命的最后九个月零十九天里,先生有八个月在重病之中。但在这最后的九个月又十九天

里,先生却出版了《故事新编》《药用植物》《死魂灵百图》等;编校成书的有《海上述林》两卷,编好的

有《苏联作家七人集》《且介亭杂文二集》,平均每个月有一本书出版。十月十六日(死前三天),先生写

下了《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一文;十七日,先生勉力写出未完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

事》,记下当天的日记;十八日晨,已无力说话,还不满足于许广平的举管,还要亲自看过报纸,关心着

刊物和青年们的文章。这是民国二十五年,鲁迅的1936年。

济南的老舍呢?那时他在齐鲁大学任教,假期便成了他创作的正日。他的夫人胡挈、青女士在《旧

居》一文里这样记载:“就在那样的盛暑中,就在这个闷热难当的小院里,老舍一天也没敢歇着。他抢在

太阳出来之前起床动手写作,头上缠着湿毛巾,肘腕子下面垫着吸墨纸,以防汗水湿透稿子。就这样每天

至少赶出两千字来。一个暑假,他‘拼’出了一部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离婚》。”这是民国二十一年,

老舍的1932年暑假,一个热死了许多卖苦力者的酷暑。

民族与民众的苦难,为鲁迅与老舍的文字铺下了灰暗而又感伤、悲苦而又愤怒的底色。只是鲁迅的

文字,是带火的讽刺;而老舍的,则是含泪的幽默。

老舍的《大明湖》写的就是震惊全国的济南惨案。《大明湖》焚毁于日寇的飞机轰炸之中,老舍又将

这部长篇小说里最精彩的部分,重写成一部可以列于世界经典之林的中篇小说《月牙儿》。

近八十年过去了,我于晚春的暮霭里流连于济南历下旧巷的泉水边,似乎老舍与他的月牙儿,都还

在汩汩的清流里晃动。老舍的作品也如这泉水般,将大地上野草一样的底层民众的苦难含蕴其中。那是个

将没有一点生途的母女俩渐次逼入妓女境地的社会。那个女子悲凉的呻吟——我每每读时都读到对于这两

个美丽生命无望凋零的无限怜惜,和对于那个非人社会的无尽的控诉——“我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

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它无依无靠地在灰篮的天上挂着,光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

“我还不如一条狗,狗有个地方便可以躺下睡,街上却不准我躺着。”那个吃人的社会,终于将妓女的女

儿逼进监狱,这个酷爱着月牙儿的女子,竟“不再想出去了”,因为“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

老舍是在最后时刻才不得不离开济南的。直到济南北面的黄河桥被炸了,日寇的铁蹄已经逼近济

南,他才提起那个早已收拾好的箱子,“挨个看看极幼小的孩子们”,踏上了八年的抗战路。他绝不可能

留下来侍奉敌伪政权。他那文人的脊梁,是如济南的华不注山一样,硬且峭拔。

我们都知道老舍名篇《济南的冬天》。其实济南的春夏秋冬他都饱蘸着深爱,一一写过。他与济南匆

匆作别在愁港画季之时,其后的岁月里,他的梦境中应当会皴染起济南的秋意吧——“秋山秋水虚幻地吻

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上善若水”,“逝者如斯”,老子与孔子虽然说的是水,又是在说人。我每次来到济南,亲近着

万古常新的泉水,总会想起老舍与老舍的那些写着济南的文字。我相信,一世一世的后人来到济南,亲近

着这些常流常新的泉水,仍会想起老舍与老舍的那些写着济南的文字。

(取材于李木生的同名散文)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如这演粤而婉转的泉水清幽:凄清,幽怨

B.有两个劳作鬟力军勃的作家最力最勤:最努力最勤勉

C.还不满足于许广平的个管报告:转告,传达

D.匆匆作别在秋富阚硼之时秋意阑珊:秋季已接近尾声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巧妙地由济南的山水落笔,引出对老舍其人其作的思考,富有韵味。

B.作者写鲁迅重病中仍坚持创作,和老舍形成对比,突出表达了对鲁迅的赞颂。

C.老舍最后被迫离开济南,既表现了他对济南的不舍,也体现了他抗战的坚决。

D.文中多处引用老舍作品中的句子,丰富了文章内容,情感深沉,富有感染力。

1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1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标题“老舍的济南”包含了哪几层涵义。

(2024北京丰台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老君山的一

在去栾川老君山之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攻略。首先好奇的是别的地方有没有也叫老君山的,搜了

一下,全国各地的老君山居然有十来个。不过转念一想,也在情理之中。或是有传说遗留,或是因尊崇之

心,总之是种种原由使得那么多山共享此名,山不同名同,这就是大道同归吧。

不过,虽有这么多老君山,以我的私心,即便是第一次来栾川老君山,也会不落地觉得这里最亲

切。原因么,这里是河南,我是河南人。还有一条很硬扎的依据:《道德经》写于函谷关。在所有的老君

山里,没有比栾川的老君山和函谷关更近的了。对了,还有一条可说的:这里的老君山其实是秦岭余脉伏

牛山的主峰,世人皆知老子骑青牛,眼前这初春的山,可不正如巨大的青牛?

山门离栾川县城很近,车程不过十来分钟便到了。在山下看山上,天色阴沉,乌云滚滚,导游小哥

说可能有雨。那便有雨吧。“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那不妨就在老君山赏一下百重泉。

乘着缆车徐徐上山。风很大,但缆车很平稳。随着海拔升高,索道有两级。第一级分两支,一日中

灵索道,是老君山修成的第一条索道,起于灵官殿,上卫中天门,因此名为中灵。一目云景索道,下起寨

沟,上至中天门。比中灵索道要长一些,赏心悦目的景致更多一些。感谢这些伟大的发明。我这样胆怯的

人,绝不会去尝试翼装飞行,如果想拥有俯瞰的视角,也就只能托福于这样的发明。

真是好看啊,这春山。无论叶之绿还是花之娇,一切颜色都是最初的颜色,纯净至极。连翘和迎春

都开黄花,二者却有分别,一个艳丽,一个迎着。玉兰也分了红玉兰和白玉兰两种,白玉兰更多一些。奶

奶名字叫玉兰,所以玉兰是我的爱树。真是投缘,这里的人似乎也很喜欢玉兰。在县城便处处可见玉兰,

行道树也以玉兰居多。上山的路两旁也都种着玉兰。但这山上的玉兰和山下的又不一样,花朵小一些,小

小的花朵,朵朵向上,饱满坚硬,仿佛每一朵都聚着光。

上了第一级,到了中天门。泰山也有中天门,想来叫中天门的地方也挺多吧?下了缆车,我们漫步

到观景台,朝着栾川县的方向望去,原以为会被云遮住视线,不料却清晰得很。进入视野的是一片偌大的

平川,团团绿意中是微缠的楼房道路和蚂蚁般的车辆。中间隐隐可见伊水的轮廓。忽想起100多公里外的

龙门石窟,也在伊水旁边。想起卢舍那的微笑,宛如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智者写下此话时,是不是也想到了伊水呢?换乘峰林索道继续上山,山势越发陡峭。出

了这更高一级的索道站,向里看山,这时的山全都笼罩在云雾中,果然是“云深不知处不过身处云雾

中,和云雾亲近着,竟然没有阴沉之色,只是湿气渐重。

循着步道慢慢行来。一边听导游小哥讲古,讲来讲去自然离不开老子,离不开老子和老君山的渊

源。据说东周时期老子曾到此归隐修炼。在行政属地上,老君山曾多年归于卢氏。《卢氏县志•碑志》中

有记载,称北魏时山上便建了老君庙。在唐贞观十一年时——即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尉迟敬德

做监工对老君庙做了重修。明万历年间卢氏县令高出也曾作《登景室山赋》——景室山是老君山又一名,

序中写道:“余至卢氏,闻境有山,巍峨际天,俗传为老子之居,即以老君名之。”

和所有的名胜一样,山上香火也很鼎盛。即便是这样的天气,上山的人也很多,且多为祈福而来。

只是如今的祈福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树枝上,栏杆上,到处都是祈福牌子。初春的树摇曳着清新的嫩绿,

密密匝匝的红牌子随风而动,如心意起舞。有的宏大,如“祝世界和平有的具体,如“尽快暴富发大

财”“考研成功”“早日上岸看着看着,我总忍不住要猜想一下祈福者都是些什么人。“希望自己能早日到

适合的平台发光发热,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想来这位刚刚走出校门。“祝女儿最迟年底和某某某定终

身“,这口气想来该是位母亲吧。情感牌很多。“祝异性感顺利”,这位或许是同性朋友太多,所以得强调一

下异性?“我一直爱着你、你要好好活着,让我好好爱。”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不管是怎样的人,爱着就

好。

漫步到“十里画屏”,在云雾中,导游小哥很尽职地梢事着。讲云海浩荡时云遮千里,讲枫林秋色染

尽万峰,讲太向杜鹃如何惊艳,讲盛夏的彼晓在山顶看星星,讲瑞雪初降,雪后初晴,阳光、雪色和大殿

顶上的金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指着茫茫的远处,如数家珍地报着景点的名字:巨龙巡山,观音赏曲,

妙步莲花...

就是今天天气不大好。很多东西都看不到。他口气里满是遗憾。

挺好的。我说。

要是天气好的话,就能看到可多,更多。

我看到的已经够多了。你说的那些,我也都已经看到了。

他的神情显然不大信,大概是觉得我在敷衍。我也不辩解。一言半语怎么能解释清楚我的心境呢?

我深知这里的美,山这边和山那边不一样,这个坡和那个坡不一样。每一天都不一样,每一刻都不一样。

雨中和雪中不一样,初春和深秋,盛夏和隆冬都不一样。但我不能长居在此。我,有限的我,只能在此时

来到这山中。各种局限决定着,或许我以后也来不了很多次。那就专注地享受此刻的美吧。只要我专注地

享受了此刻的美,即便只来这么一次,那就等于很多次,无数次。

正如只有一次的人生,而过好了这一次人生,其实就等于生活了很多次。

这就是我的一o我要守好我的一O

——所以,真的,能看到的都挺好。那些看不到的,我其实也都已经看到了。以心为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这句话,一瞬间,我忽然有些懂了。传说老子写成《道

德经》后,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其实这所终不必知,他

就在道上啊。

朝着西方望去,群山茫茫。用手机查了一下,老君山到函谷关是168.1公里。看着这个有零有整的数

字,我默默笑。这4"一,多么好。

(取材于乔叶的同名散文)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会天然地觉得这里最亲切天然:自然

B.一个艳丽,一个迈着沉着:冷静

C.微缱的楼房道路和蚂蚁般的车辆微缩:缩小

D.导游小哥很尽职地承奉着描摹:细致讲述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发现各地老君山同名现象多,他认为这种现象符合情理。

B.第二段提到作者对栾川的老君山有亲切感,春山似青牛是原因之一。

C.第六段作者想去亲近并不阴沉的云雾,结果他却迷失在了山林之中。

D.在文章结尾处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而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16.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17.文中提到导游“口气里满是遗憾”,请你说出他的“遗憾”。并结合全文,解释作者不认同导游“遗憾”的

原因。

(2024北京通州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右玉看堡

融雪的春天,在山西右玉已近四月。

每到这时,来自京津冀鲁的画家便会迫不及待地走进右玉。他们放下行囊,背起画板,走向城墙外

面的原野,急切地去看望那一座座沉浸在春风里的古堡。

右玉多堡,且多是古堡。掐指算来,差不多每座堡都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年龄了。它们在右玉的土地

上星罗棋布,这里有一座,那里也有一座,梅花间竹般错落有致。仔细看,每座堡都像是从泥土里硬生生

扯拽出来,自带一种浑然天成的优越。有些随性了,也有些意趣了,还有些超然独处的孤傲,却由里而外

透着金戈铁马的铿锵气势。离开右玉,往东行,左云、天镇那一带也有堡,也有苍凉若梦的古堡,但大多

零散而不成规模,仿佛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上的一叶浮萍。右玉的堡则不同,这里的堡或方或圆,或空或

满,有平地而起的突兀,也有跌落尘埃的性怩,有厚实的可载史册的记忆,也有喧嚣后留下的溟蒙与空

灵,看上去就像“不著人间一点尘''的神仙,风姿绰约,飘然出尘。

我的故乡也是一座堡,名字叫威远堡。这个充满霸气的村子,同样是右玉百八十座古堡之一。几百

年了,故乡一直被高高的堡墙围拢着,斋醮嫁娶,开市修造,乃至繁衍生息,人世间的大事小情,莫不在

堡墙内宛转轮回。冬天刮大风的时候,堡外寒风呼啸飞沙走石;而堡内听风,如鼓琴瑟。

我的画家朋友以饱满的色彩和凌厉的笔触描摹过无数座右玉的古堡,而他营造在画布上的堡,总是

穿透我们被世俗包裹起来的迟钝的灵魂,显得悲壮而旷远。他惯常使用的黄、白、绿色调中的那一抹浓烈

的“黄”,似乎永远为右玉的大地和古堡保留着。有一年,他的一个学生也慕名从山东滨州赶来右玉,并且

是奔着古堡来的。以后的每一年春天或是秋天,这位学生就像守时的候鸟,总会出现在那一座座历尽沧桑

的古堡前,并洋洋洒洒皴染出许多幅关于古堡的油画,一幅比一幅画得出彩——那是时间与顿悟的层层学

后来,他的兴趣慢慢转移了,画笔转向了右玉的羊群,右玉的丘陵,还有右玉的小老杨,但时不时地

总会从他浓淡相宜的色块里找到古堡的影子。

右玉的古堡深深浸润了画家们的思想与神韵!比方那座矗立在荒野上的铁山堡,朋友说铁山堡的神

韵不在于内核,而在于表象。于是,他很少一个人走进空荡荡的铁山堡里写生,只是远远地观望和想象。

十多年前,最后一户人家搬离铁山堡,属于凡间的声息就此落下帷幕。铁山堡仿佛一个被时代遗弃

了的披坚执锐的戍士,在晴空之下,屹立了几百年。几百年的长度我们一眼望不到底,没有谁记得从那扇

堡门里呼啸而出的一哨人马后来去了哪里。多少兴盛过的家族,衰落后又东山再起;多少豆蔻年华的青

春,垂暮后又枯木逢春。每一座堡,其实都成了一个令人界好的谜。

也不单是铁山堡,还有牛心山下的牛心堡,还有杀虎口边的杀虎堡,还有等吸在山谷间的马堡……

它们在我们平凡的目光下,变得苍老而了无生趣,残垣断壁,色泽枯黄,仿佛天然一副老相。曾经的楼阁

拆了又起,曾经的草木枯了又绿,那只把巢筑在墩台上的燕子也是去了又回,而古堡依然矗立在时间的经

纬中。

右玉的古堡大多来自遥远的明朝。洪武年间修筑的右卫城是定边卫的卫城,面积并不大,一面城墙

平均不足两里半,徒步走也就一炷香的时间。右卫城其实就是一座被堡墙圈起来的城堡,只不过多了四座

城门而已。在右玉,仅在明朝嘉靖年间修筑的城堡,据说就不下一百座。堡门外往往嵌有一块青石门匾,

匾上阴刻着诸如红土堡、破虎堡、云石堡、云阳堡之类的堡名,也有镌刻“铁塞金汤”之类门额的。

明清以降,随着疆域的拓展,刀枪渐渐入了库,萧萧的战马也被放养到了南山,右玉的军堡自然而

然都转化成了民堡。多少兵戎成往事,只剩下柳门竹巷,炊烟袅袅。我站在苍老的古堡前,时光不停地倒

流,恍惚也做了一回顶盔攒甲、横刀立马的将军。城里依旧是熙熙攘攘的街市,城外却是斩将搴旗的沙

场...

岁月如同一把锋利的雕刀,把每一座古堡的墙垣都剥蚀出形态各异的浮雕。断壁残垣处,留有明显

的夯筑层,宛如树木的年轮。墙身与墙根的土壤泯然一色,枯黄里夹一点点焦墨,像是画师随意勾勒出的

枯笔。右玉的土壤多为中厚层黄土质地的栗钙土和风沙土。乡人们记不住那么长的一串学名,他们会把脚

下的泥土泛称为黄沙土。黄沙土,多简单啊!颜色、形状和质地,几乎都一目了然,既简约,又全面。就

像我们的祖先用这种土,在右玉古老的大地上,夯筑起一座座土堡一样明智,留下的是简洁明了的敦实与

厚朴,以及世代不朽的坚不可摧。而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总是让那些不修边幅的画家、那些

啧啧称奇的游客,对历史的右玉滋生恒久的痴迷。

在右玉看堡,显然是一件极稀松平常的事。无论拙朴如一件老式农具的土堡,还是精致如一件青铜

器的砖堡,抑或是那些敦实如山岗的石堡,都敞开了心扉等待远方的客人莅临。只要你走进右玉,走近那

些浑厚的古堡,你就会发现,被炊烟或岑寂覆盖着的古堡并未缺失最初的原色,那些沉睡在铁马冰河里的

古堡也并未被时光幽闭。

(取材于郭虎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巧确的一项是()

A.也有跌落尘埃的怆惋怆惋:悲伤惋惜

B.那是时间与顿悟的层层累簟累叠:积累堆迭

C.其实都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费解:难以理解

D.还有箓牛在山谷间的马堡箕踞:正身而坐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E强的一项是()

A.开头单句成段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融雪的春天渲染轻松愉悦氛围。

B.几百年来威远堡为作者故乡的村民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所。

C.右玉古堡不仅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也增加了他们画作的神韵。

D.全文围绕着“我”的所见所思叙写右玉古堡,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20.请概括文章第三段描写的右玉古堡的特点,并分析该段叙写古堡特点的用意。

2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2024北京东城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耀我”之光

我第一次看到太阳雨,约莫是八九岁的时候。那天,隔壁奶奶来我家串门,外面的天空慢慢地上了

云,落下一阵急雨。不大会儿雨声小了些,隔壁奶奶就支使我说:“娃啊,你给奶奶出去看看‘耀我’出

来没有?这雨下得把人急躁的,一会儿后晌还要到‘姑姑庙’上去看戏。奶奶带你去!”

在我的家乡,祖祖辈辈都把太阳叫“耀我”,很长的岁月里,我一直以为这是“照耀着我”的简

称。我自小爱看戏,听到这话立马放下书。当我掀开门帘子来到屋外,一下子就呆住了:清新灿烂的阳光

从遮盖着院子的各种树木的叶隙间投射下来,像一道道金色的箭矢射进泛着七彩水泡的水洼里;在无数金

色的光束中,布谷鸟和斑鸠在树冠顶端的茂密叶丛中扑扇着翅膀上的雨珠;麻雀们傻呆呆地瑟缩在树枝上

任凭雨线抽打;急雨如珍珠编织的珠帘展开在亮堂堂的院子里,如梦如幻……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太阳雨,一时如同木雕泥塑。过了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大叫一声便狂喜地冲进了

金色的雨中,大声欢呼着,在院子里的树木和水洼间奔跑,体会着一种莫可名状的疯狂。

急雨把村庄冲洗得分外干净清爽,来得快去得也快,雨水没来得及使村庄的道路变得泥泞,就一路

猛冲,向着村西的小河奔涌而去。黄昏到来之前,早早吃过晚饭的人们夹着板凳,提着马扎子,络绎穿过

村西的田野,在黑青色的麦田中说笑着走向古老幽深的河谷。明明人欢马叫、孩子哭闹、大人呵斥很是热

闹,在霞光中的旷野上却有着特别的尊修庄严。

历时近两个月的“姑姑庙”庙会已经接近尾声,却一天比一天热闹,人们摩肩接踵如同嗡嗡闹闹的

蜂房。好容易来到那座高大巍峨的门楼下,上面挂着一块匾额,我以为写的是“姑姑庙”,仰头看了一

眼,却是“唐尧故园”。园中人更多更吵,我个子小,几乎四面都是人墙。然而隔壁奶奶奋起耕多拉着我

从人缝里奇迹般地来到了戏台下,就势把我往上一托,我就攀上了戏台边沿,她则在前几排挤出一个空档

放下马扎子坐好。

几分钟后,一阵高亢激越的电铃声响过,戏台下的人山人海顿时鸦雀无声,连那些卖冰棍和瓜子的

小贩也不敢出声了。大幕在或急或缓的喷呐二胡旋律中缓缓拉开,只见被花布套着的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出现在戏台中央。角儿还没有出来,台下观众就抢着报出戏名了。

在我们晋南乡村,人们最爱看的是蒲剧和“眉户儿”。庙会上剧目不是很多,最受欢迎的是《杀狗

劝妻》《杨排风》《穆桂英招亲》,轮番上演,人们还是百看不厌。也会有角儿来,引起老百姓的阵阵欢

呼,比如蒲剧名家任跟心的保留曲目《挂画》老百姓最爱看。任老师那时候还很年轻,一身丫鬟装扮,轻

盈地跳上细细的圈椅背,穿着镶有小毛球的绣花鞋的双脚跳来跳去,动作俏皮,优美流畅。台下的人们为

她捏一把汗,心里惊叹着却大气也不敢出,生怕她摔下来,然而艺高人胆大,她总是能有惊无险地完成表

演。

我最爱看的是武生戏,之前看的是热闹,可就在看见太阳雨的那天晚上,我趴在戏台边沿上,看着

那个武生甩掉头上的缨盔,双腿跪地,一边甩着马尾长发,一边悲怆地唱着心中的懊悔,我忽然间看到他

的脸在灯光下闪着光,仔细一看是满脸的泪水。我心想唱个戏他怎么真的就哭了?一摸自己的脸,竟然也

是满脸的泪水。就在那一天,我在太阳雨和戏台上武生的泪水中完成了审美的觉醒,感悟到了艺术与人生

的真谛。

庙会上演的戏当然首先是娱神的,所以戏台的台口冲着大殿,很多年里我一直以为戏台对面的大殿

上挂的匾额是“姑姑殿”,直到参加工作后作为县报的记者去庙会上采访,才赫然发现大殿匾额上写的是

“娥皇女英殿”。

翻阅史料,才明白这看似乡野民俗的庙会居然是上古历史文明的传承。我的家乡相传是尧帝故里,

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把尧王称作“爷爷”,把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称为“姑姑”。相传尧帝老年访贤时

在历山遇到舜,为了考验他“以观其内”,就把一双女儿嫁给他。每年农历三月三,我家乡的人们都会抬

轿穿越20多个村庄去往汾河西边的历山,把两位“姑姑”接回来,住到四月二十八,历山那边的人们又

会抬轿来到唐尧故园,把他们的“娘娘”接回去,这期间人们就会在唐尧故园举行近两个月的“姑姑庙”

庙会。

这个“接姑姑迎娘娘”民俗活动,历经千百年而从未中断,以活标本的形式佐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

性,每年都会有十万左右民众参与,沿途村庄的群众焚香遮道、高接远送。2008年,洪洞走亲习俗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乡间学者告诉我,“耀我”,其实就是家乡土语“尧王”的发音。人们把尧王的功德视为太阳,正

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取材于李骏虎的同名文章)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理的一项是()

A.一种莫可名状的疯狂疯狂:内心震撼到发狂的一种状态

B.有着特别的肃穆庄严肃穆:形容气氛郑重、恭敬

C.奋起神勇拉着我神勇:极为勇猛的力量

D.然而艺高人胆大艺高人胆大:技艺高超且胆量很大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无理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用“金色的箭矢”突出了阳光的色泽与穿透力,形神兼备。

B.文中写“我”想错匾额上的题字,与后文“我”的认识形成对比,欲扬先抑。

C.作者对家乡人爱戏,懂戏的叙写,表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鲜活亲切。

D.“姑姑庙”庙会体现了唐尧故里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

24.请结合上下文,解说文中“审美的觉醒”的涵义。

25.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4北京朝阳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每到年关乘着风雪而来的“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总会带回一口“宝箱”o打开箱子,里面塞满了好看的布料和我们平时从未见过的

糖果,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东西——钱。当天晚上,父亲把要上交给生产队买工分和口粮的钱留出来,

把供养爷爷奶奶的钱留出来,把大年初二出门的盘缠留出来,然后把剩下为数不多的钱全部交给母亲。这

笔钱,是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的生活开销。

父亲长年在外省做手艺。因为交通不便利,也为了省钱,他一般都是每年正月初二出门,腊月二十

八回家。

父亲是木匠,他的雕花手艺尤其出色。木匠需要工具,做出来的家具需要油漆,而父亲和他的徒弟

们一起干活,一帮男人的头发需要有人剃,于是,父亲又自学成为铁匠、漆匠、剃头匠。

“万事不求人。”这是父亲的生活原则。

这样的父亲,在礼尚往来的乡村显得格格不入。父亲极少有朋友,乡邻们私下里对他的评价也不

佳,认为他“小气”,把钱看得太重。

然而,在物资短缺,粮食不够吃,大多数人家都要靠红薯等杂粮撑上小半年的乡村,正是父亲的

“小气”给了我们较为殷实的生活。山村里水田不够,人们便在山坡上种红薯。人们把收回来的红薯剁碎

晒干,做成红薯米,这样便于贮存,能在青黄不接时派上用场。我被家人传为笑谈的一件事情是,儿时的

我曾端着一碗白米饭跑到伯妈家,要跟她换一碗红薯米吃,我想尝尝红薯米的味道。

父亲不仅让我们衣食无忧,也让我的母亲比村里其他女人更早戴上手表,踩上缝纫机,让我们在没

有电视机的年代听上了收音机。

那台收音机的神奇作用,在许多年后显现了出来。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关于一只猪的故事——

《会说话的猪》。那时的我,猪只会让我想到猪肉,我没想到猪还会说话,有计谋,对我们人类有那么多

意见!这个故事令我震惊,让我从此换了一种目光看家里的一切牲畜。也许,我的童话想象就是那时萌生

的。

因为父亲寡言,还因为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所以,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和

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

高中时,我是宁乡七中的学生,而高考考场设在六中。高考前一天下午,学校用一辆辆大卡车把我

们送往考点。正是七月酷暑,大卡车没有车篷,乡村公路上尘土飞扬。到达考点后,一身尘土的我们立即

扑向水龙头,洗脸,洗手,洗去身上的尘垢。

将自己洗得清清爽爽回到学生宿舍休息时,我才发现,手表不见了!

为了让我考试时能掌握好时间,母亲将她心爱的上海手表摘下来戴在我的手腕上。我在洗脸洗手的

时候把手表摘下来放在盥洗台上,离开的时候给忘了。

我飞奔回盥洗台,手表当然不在了,谁都说没有见到。

手表丢了!

那个时候,手表是家里的“三大件”之一。不知道父亲攒了多久才攒够买这块手表的钱,母亲自然

对手表格外珍惜。我记起了儿时因为丢失五毛钱而被母亲狠揍的经历。那几天,我白天考试,夜里哭泣,

吃不下任何东西。最后一门考试时,我浑身发抖。因为考完这门我就得回家了,我害怕回家。

我最后一个走出教室,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看见了父亲。

个子矮小的父亲穿着一件白色衬衣、一条深色裤子,手里拎着几个雪梨,站在那里等我。

原来,老师担心我出事,把我丢了手表的事情通过电话辗转告诉了我父亲。

父亲从外地赶了回来。

看见父亲,我的眼泪再次溢满眼眶。

父亲递给我一个梨。

我接过梨,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我把手表丢了。”

“丢了不要紧,再买就是,你吃梨。”父亲说。

我咬了一口梨,将清甜的梨汁和眼泪一并吞下。

学校的大卡车已经开走了。我跟着父亲去镇上搭汽车回家。我们沿着河堤走,迎面的是正在西落的

太阳,我们的家就在太阳将要落下的大山深处。父亲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旁边是从我家村子里流过来

的楚江水。

路上,父亲再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问我考得怎样。把挣钱和时间看得无比重要的父亲,得知我

丢了手表,特意从外地赶来接我回家。我牢牢地记着这件事。这是一个确证——在父亲的心中,我也是重

要的。

我一直以为父亲只是一个独来独往、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乡下手艺人。然而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有

一天,校长拿着花名册来问我是不是某某人的女儿,我说是,校长说;“我跟你父亲是同学,你父亲写得

一手好文章,你比不比得上他?”

我这才知道,当年父亲成绩很好,小学毕业时他想继续读书,他的老师还特意找过爷爷,劝爷爷卖

了田送我父亲读书,但爷爷不肯,父亲只好当了木匠。

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很高兴。他背着一口亲手打制的樟木箱,和母亲一起送我到长沙上学。

直到六十多岁,父亲才结束了在外奔波的生活,安居老家。

我毕业后在出版社当编辑,因为写作,有了一点小名气。有一次,母校请我去做讲座,我提前一天

开车回家看望父母,第二天上午去学校,讲座结束便回了长沙。

后来听母亲说,那天父亲蹬着自行车骑行了三十多里,到学校去听我的讲座。可是父亲到学校的时

候,讲座已经结束了,他只看到了欢迎我的横幅。

“他怎么不跟我说?我要是知道他感兴趣,我开车一并带上他就是了。"我抱怨。

”他去的时候也没跟我说,是回来后才说的。“母亲说。

父亲从未跟我说过这件事,我也未跟父亲提起。但从此以后,我只要出了新书,便会带一本回去给

父亲。我编辑了新书,也会带给父亲,让他了解我的工作。

父亲接过书,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父亲去世后,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一个从村里考上大学,如今很有成就的年轻人,他对我说:

“素姑,我也是读着您的书长大的呢。”

他接着说:“我小的时候,桂阿公经常到我家来,每次来总是会带一本书送给我。我们乡里的小

孩,哪里有课外书看,看书全靠桂阿公。”村里的孩子都叫我父亲“桂阿公”。

原来如此。难怪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没有看到我给他的那些书。我想起了我童年时代父亲带回

的那台收音机。我希望父亲悄悄送给村里孩子的那些书,也像当年的收音机一样,起了神奇的作用。

(取材于汤素兰的同名散文)

26.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父亲是“陌生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7.本文多处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2024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便利店烟火

在上海,便利店随处可见,便利店中最让人感觉便利的,是食物。

一进店,前台边是热食柜。包子饺子,鸡翅鸡腿,各式热狗,还有一个个小方格中“咕嘟”的关东

煮,在清冷的夜里自顾自冒着热气,反复沸腾。时令至秋冬,玻璃柜中就多红薯,虽然外皮上还挂着薄簿

冰霜,但藏在每个人记忆深处的味道如同时光机,带人穿越,闻到暖烘烘的甜香。往里走,在最深处的开

放式冷藏架上,是琳琅满目的各式冷食。从八大菜系到越南春卷,不曾漏掉任何一个“地域性遗珠”。一

杯在“梧桐区”的精致咖啡店里售价不低于25元的咖啡,如今却静静躺在便利店的货架上,标价12.8

元。依次排开的沙拉,排法讲究,根据沙拉的主要颜色,从红薯、土豆、牛肉、鸡肉的大地色系,到甘

蓝、生菜、西兰花的只此青绿。对了,还有甜食,那些芋泥芝士蛋糕、巧克力冰麻薯、奶油冰红豆面包、

提拉米苏、半熟芝士双皮奶……总有一款能稳稳浮进女孩子心里。

一入夏,便利店门口就摆出巨型冰淇淋模型。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只有武康路上的手作冰激凌

才能唤醒夏天,一支只要6元的香草甜筒,上面高高堆砌奶油,螺旋转出一圈又一圈。夏夜,人手一支,

坐在店门口,低声絮语,夜风味甜,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夏夜皆是如此。

我喜欢逛便利店。上海的精致,也流到了便利店里,煮成了独一份。

在淮海中路的中心位置,每到午饭时分,便利店里总是人满为患,年轻白领和保安大叔共聚一堂,

店员忙不过来,声线拉高让你尽量自助买单,自助热饭;而微波炉里无论转过多少便当,都干干净净,没

一点汤汁洒出来。梧桐叶落,小方砖上层层叠叠。窄窄路肩上,穿着过膝羊绒大衣和布洛克鞋的行人拿着

便利店食物,仿佛走在“小红书”头图般的取景框中,尽量让不和谐物消失。

保安大叔们三五成群,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店员已处成朋友,“老李”“老王”声此起彼伏。孤身

漂泊在外,“老家”已成脑后的一个小凸起,但又硬得无法让人忽视。于是他们便以此为节点,构建了一

层新网,网住了每个口音相同、命运相似的人。

便利店的人越来越多了,等待工作机会的男生女生在店内吃得随意,视线牢牢钉在手机上,玩游戏

的间隙看一眼招聘信息,冲淡一点等待的苦涩。隔壁桌旁几个中学生手边各有一杯咖啡,埋头写着作业,

专心钻进了书里,令人觉得还有一点现世中的安定。

食物如纽带,能串联起人与人,形成连接。

住处楼下的便利店,店员圆脸、马尾辫,微壮。有一段时间上班前,我总会去买两个肉包当早餐,

久之,彼此见面就会微笑。起晚时,肉包已卖光,她见到我第一句便是“今天又没了哦”,语调中有调侃

意味。结账的空隙,会与她聊聊今天的天气:“是啊,又降温了,好冷。”“几天没看到你,还以为你辞

职了呢。"她笑,路人在店门口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