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学习目标: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功能。第一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对于维持神经系统微环境的稳态和正常功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一)、神经元神经元第一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胞体合成各种蛋白质的中心,接受和整合传入的信息并发出指令。树突主要是接受传入的信息。轴突产生和传导兴奋末梢可释放神经递质1主要是传导兴奋,具有传导兴奋和轴浆运输的双重功能。第一节2.神经纤维的功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就称为神经冲动神经的功能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神经末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改变受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调整受支配组织内在的代谢活动,持久性影响该组织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只有在结构和功能两方面都保持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引起的兴奋,可同时向神经纤维的两端传导。神经纤维在传导兴奋时一般不会互相干扰。神经纤维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衰减地传导兴奋的能力。第一节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1不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差别较大,这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和温度有着密切关系。2通过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1根据传导速度:A

(αβγδ)

、B、C三类25.神经纤维的分类根据来源与直径:I、II、III、IV四类3根据有无髓鞘:有髓鞘神经纤维、无髓鞘神经纤维两类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6.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指轴浆能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而运输物质的现象。逆向轴浆运输胞体→轴突末梢轴突末梢→胞体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小结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结构。双向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学习目标:掌握突触传递的特征。了解突触的结构、传递过程。第一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是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也称接头。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第一节经典突触(定向突触)经典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分类:轴--体突、轴--树突、轴--轴突(一)定向突触1.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一)定向突触2.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指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过程。电化学电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1)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冲动达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移动至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提高了对Na+的通透性

Na+内流,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提高了对Cl-的通透性

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2).突触后电位第一节(3)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改变的特性或现象称为突触可塑性。从生理学角度看,突触的可塑性主要指突触传递效率的改变。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二)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细胞间信息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但并不是通过经典突触实现的,称为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如曲张体特点①没有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大于20nm④信息传递花费的时间长⑤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三)电突触电突触特点通过缝隙连接实现的一类信息传递方式称为电突触传递。①膜之间的间隙小,只有2~3nm。②轴浆中没有聚集的突触小泡。③细胞间通道将胞浆直接沟通。④信息传递双向性,电阻低,是一种电传递。⑤没有潜伏期,传递速度快。电突触传递:如缝隙连接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突触前末梢→突触后神经元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播时需要较长时间兴奋的总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突触后电位:局部电位兴奋节律的改变突触前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不同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23突触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神经递质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三、神经递质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2神经调质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第一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第一节三、神经递质(二)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HT谷氨酸、甘氨酸下丘脑神经肽、阿片样肽、胃肠肽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三、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三、神经递质(三)递质的代谢1.递质的合成小分子递质在胞浆内由前体物质经酶催化而合成。肽类递质由基因调控,在核糖体上合成。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三、神经递质(三)递质的代谢2.递质的储存和释放Ca2+进入膜内促进囊泡释放递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三、神经递质(三)递质的代谢3.递质的消除被酶水解,吸收回血液,被神经末梢再摄取或被神经胶质细胞摄取。ACh在胆碱脂酶作用下生成胆碱和乙酸NE一部分吸收回血液,在肝脏中被破坏而失火;另一部分

被酶降解失活;大部分被神经末梢重摄取,回收和重新利用。肽类递质靠酶促降解来消除。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胆碱能受体M受体(muscarinicreceptor)M1(脑);M2(心脏);M3(平滑肌);M4(平滑肌,胰腺);M5M样作用(muscarine-likeaction)阻断剂:阿托品N受体(nicortinicreceptor)N1(神经元);N2(骨骼肌)N样作用(nicotine-likeaction)阻断剂:筒箭毒碱33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低位脑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延髓肾上腺素能纤维多数交感节后纤维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α1;α2(突触前膜)阻断剂:酚妥拉明β受体β1;β2;β3阻断剂:普萘洛尔反射中枢的活动方式四、反射中枢的活动方式(三)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1.突触后抑制⑴机制:⑵分类:①侧支性抑制:②回返性抑制:特征:是发生在突触后膜的超极化抑制。

兴奋冲动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性递质突触后N元产生IPSP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兴奋冲动传入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IPSP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EPSP②回返性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N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IPSP兴奋效应细胞突触后膜产生EPSP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抑制。2、突触前抑制先刺激轴2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轴1产生AP幅度↓轴1Ca2+内流量↓轴1释放递质量↓胞3EPSP幅度↓胞3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特征:是发生在突触前膜的去极化抑制。小结突触后抑制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兴奋性递质释放↓轴突-轴突型突触Ca2+内流减少Cl-外流↑:细胞膜去极化→动作电位幅度↓K+外流↑:复极化加快→动作电位时程↓敏感性降低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是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劳动中,人体所处的各种姿势以及所进行的多种形式的躯体运动,都以骨骼肌的活动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舒缩活动,不同肌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均有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三节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位置脊髓前角种类α、γ运动神经元递质乙酰胆碱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脊髓休克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粪尿滁留等躯体和内脏反射减退或消失表现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而兴奋性极度低下所致。

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脊髓休克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恢复结论随意运动、知觉永久丧失,反射可恢复脊髓能完成某些简单反射正常时在高位中枢控制下活动脊反射恢复进化程度蛙——几分钟;犬——数天;人——数周至数月反射复杂程度简单原始→复杂内脏反射:部分恢复屈肌反射、发汗反射亢进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表现为肢体屈曲。意义避开有害刺激,具有保护意义对侧伸肌反射如果受到的伤害性刺激较强,则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是一种姿势反射。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牵张反射腱反射肌紧张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的缩短。特点快速牵拉,快速收缩,单突触反射感受器肌梭效应器快肌纤维效果力量大,同步收缩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临床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或消失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肌紧张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特点缓慢牵拉,肌肉缓慢收缩,为多突触反射感受器肌梭效应器慢肌纤维效果力量小,无明显动作意义对维持身体的姿势有重要作用,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直立→重力→关节弯曲→牵拉抗重力肌→伸肌反射性收缩→维持直立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临床意义反射弧任何部分被破坏,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具体表现为肌肉松弛,身体姿势无法维持。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牵张反射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感受装置肌梭在骨骼肌内与肌纤维并联排列的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型感受装置。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属于本体感受器。中枢脊髓传入、传出纤维该肌的神经效应器肌纤维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牵张反射结构特点梭外肌梭内肌肌梭α运动神经元支配与肌梭呈并联关系γ运动神经元支配与肌梭呈串联关系内有二种感受器反射过程γ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梭外肌拉长→肌梭拉长传入冲动(+)→→同一肌肉收缩(牵张反射)γ环路:由于γ神经元的活动而使梭外肌收缩的反射途径。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牵张反射腱器官位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器,其本质为张力感受器,与梭外肌呈串联关系。

特点对肌肉主动收缩敏感,对被动牵拉不敏感。过度收缩可导致牵张反射的抑制,有保护作用。肌肉受牵拉先兴奋肌梭引起肌肉收缩,对抗牵拉;当肌张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兴奋腱器官抑制牵张反射,避免肌肉过度收缩受损。总结第三节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二)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调节肌紧张的两个区域。抑制区易化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范围较小)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正常情况下抑制区和易化区协调活动,保持平衡。第三节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三)去大脑僵直在麻醉动物,于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本质伸肌紧张性亢进,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产生机制相对不平衡:抑制区↓易化区↑第三节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三)去大脑僵直临床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患者表现出:头后仰,上下肢僵硬,上臂内旋,手指屈曲倒勾。出现去大脑僵直表明病变侵袭到脑干,是预后不良的信号。第三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小脑第三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1动物切除实验不能保持身体平衡第三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2患者的临床表现平衡障碍。如头和躯干摇晃不止,步态蹒跚,站立不稳。平衡失调综合症第三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脊髓小脑(包括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调节肌紧张维持躯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12损伤肌张力降低,甚至肌无力。第三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调节随意运动——皮层小脑脊髓小脑后叶中间带及皮层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1过程开始阶段:不协调学习过程:逐步协调/小脑参与学习熟练:非常协调和精确/小脑贮存受损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协同不能蹒跚步态肌张力减低第三节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核是指大脑皮层下的一些核团。基底核苍白球尾状核壳核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第三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的联系直接通路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发出纤维→兴奋新纹状体→抑制苍白球内侧部→抑制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大脑皮层运动前区活动增强第三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间接通路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发出纤维→兴奋新纹状体→抑制苍白球外侧部→抑制丘脑底核→兴奋苍白球内侧部→抑制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大脑皮层运动前区活动减弱。第三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投射系统多巴胺新纹状体的中型多棘神经元上的D1受体新纹状体的中型多棘神经元上的D2受体直接通路活动直接通路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