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与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药物研发与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药物研发与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药物研发与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药物研发与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研发与监管作业指导书TOC\o"1-2"\h\u28733第1章药物研发概述 4322931.1药物研发的重要性 414741.2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 436171.3国内外药物研发觉状与趋势 415823第2章药物发觉 584662.1目标选择与靶点确认 5313132.1.1目标选择 560642.1.2靶点确认 5280812.2先导化合物筛选 594782.2.1化合物库构建 6184132.2.2筛选方法 6260352.3先导化合物优化 654682.3.1结构改造 6220512.3.2药效团优化 69344第3章药物筛选与评价 6183063.1药物筛选方法与技术 6132173.1.1筛选方法 6126773.1.2筛选技术 7276513.2药物活性评价 7284753.2.1初步活性评价 781733.2.2作用机制研究 7101033.2.3生物标志物研究 7107263.3安全性评价 7260173.3.1急性毒性评价 7324603.3.2慢性毒性评价 7199433.3.3安全药理学评价 8209143.3.4药代动力学评价 8287143.3.5免疫毒性评价 824492第4章药物设计与合成 859124.1药物设计方法 8273734.1.1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 875074.1.2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8265964.1.3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8247274.2合成工艺研究 9133744.2.1合成路线设计 9274474.2.2反应条件优化 9120204.2.3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控制 9282724.3结构优化与改造 94654.3.1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 9154564.3.2增加或去除官能团 9123024.3.3改变分子骨架 998894.3.4前药设计 1023293第5章药物制剂研究 1038055.1制剂设计原理 10299105.1.1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1083995.1.2制剂设计的方法 1069485.2制剂处方与工艺 10106445.2.1辅料筛选 10239115.2.2制备工艺 11241205.3稳定性研究 1166195.3.1影响因素考察 11132745.3.2加速试验 11106465.3.3长期试验 1115849第6章药物临床试验 1177556.1临床试验设计 11274576.1.1试验目的与背景 11101066.1.2试验类型 123056.1.3受试者选择 1286636.1.4治疗方案与干预措施 12275696.1.5数据收集与监测 12110526.2临床试验分期 12297816.2.1Ⅰ期临床试验 1297286.2.2Ⅱ期临床试验 12158036.2.3Ⅲ期临床试验 12132596.2.4Ⅳ期临床试验 1239736.3数据收集与分析 1285816.3.1数据收集 1379776.3.2数据整理与清洗 13250276.3.3数据分析 1392316.3.4结果报告 1318638第7章药品注册与审批 13148107.1药品注册流程 1387837.1.1注册分类 13270917.1.2注册申请 13137067.1.3受理与初审 13155657.1.4技术审评 13133737.1.5审评审批 132477.1.6市场准入 14126967.2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1429397.2.1药学部分 14271227.2.2药理毒理部分 14153247.2.3临床部分 14105317.2.4其他资料 14305707.3审评审批要点 14196297.3.1药学方面 14177447.3.2药理毒理方面 1420667.3.3临床方面 14143357.3.4注册申报资料完整性 1412967.3.5法律法规符合性 14304697.3.6伦理审查 1416957.3.7专利情况 1452687.3.8公众利益 1511484第8章药品监管政策与法规 15297618.1国内外药品监管体系 15105658.1.1发达国家药品监管体系 15298988.1.2我国药品监管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15281568.2我国药品监管政策 15237688.2.1药品研发监管政策 15306888.2.2药品生产监管政策 15192328.2.3药品流通监管政策 1548058.2.4药品使用监管政策 16113528.3药品监管法规体系 16123048.3.1法律层面 1635258.3.2行政法规层面 16275168.3.3部门规章层面 1665318.3.4规范性文件层面 1630430第9章药品质量控制 16127159.1药品质量标准制定 16115449.1.1质量标准概述 1625629.1.2制定质量标准的原则 16198749.1.3质量标准的制定程序 17235179.2药品检验方法 17115949.2.1检验方法概述 17282479.2.2药品检验方法的选择 17200049.2.3检验方法的验证 17156349.3质量风险管理 1781239.3.1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1766769.3.2质量风险识别 17291859.3.3质量风险评估 18193309.3.4质量风险控制 18144859.3.5质量风险监测 1827722第10章药品上市后监测与评价 182696010.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82021610.1.1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 182259610.1.2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182362110.1.3不良反应报告与评价 181754210.2药品有效性再评价 182948110.2.1有效性再评价的目的 18934210.2.2有效性再评价方法 191599010.2.3有效性再评价结果应用 193010310.3药品生命周期管理 192157210.3.1药品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 191292810.3.2药品生命周期管理内容 192193710.3.3药品生命周期管理措施 19第1章药物研发概述1.1药物研发的重要性药物研发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保障人类健康的核心环节。新药的研制成功,不仅能够有效治疗现有疾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还可以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疾病提供防治手段。药物研发对于提升国家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药物研发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并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1.2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药物发觉:通过现代生物学、药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手段,筛选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品。(2)前药研究:对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提高其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3)临床前研究:开展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药代动力学等研究,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4)临床试验:分为I、II、III期,分别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人群等进行评估。(5)药品注册: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注册申请,获取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6)上市后监测:对药品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1.3国内外药物研发觉状与趋势全球药物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药物研发成果丰硕。我国药物研发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差距。(1)国外药物研发觉状:发达国家在新药研发方面的投入和成果领先全球。生物技术药物、精准医疗、细胞疗法等成为研发热点。(2)国内药物研发觉状:我国药物研发能力逐步提升,特别是在传统中药、生物技术药物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政策扶持和产业创新驱动下,我国药物研发呈现快速发展态势。(3)药物研发趋势:未来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联合用药、智能化筛选等技术手段。同时跨学科合作、国际一体化研发将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药物研发的效率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第2章药物发觉2.1目标选择与靶点确认药物发觉过程的首要步骤是选择合适的研究目标以及确认相应的靶点。靶点是药物作用的具体部位,通常为蛋白质、核酸或其他生物大分子。合理的目标选择与靶点确认对于后续药物研发。2.1.1目标选择目标选择应基于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临床需求。此过程包括:(1)疾病分类: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其分为可药物治疗的类别。(2)靶点筛选:从已知的疾病相关基因、蛋白或其他生物分子中筛选具有药物研发潜力的靶点。(3)靶点验证:通过实验验证靶点与疾病的关联性,保证靶点的可靠性。2.1.2靶点确认靶点确认是对潜在靶点的生物学功能、表达特性、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靶点生物学功能研究:研究靶点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2)靶点表达特性分析:评估靶点在不同组织、细胞类型以及疾病状态下的表达水平。(3)靶点结构特征分析:通过蛋白质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揭示靶点的三维结构,为药物设计提供依据。2.2先导化合物筛选先导化合物筛选是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作为后续药物优化的基础。2.2.1化合物库构建构建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化合物库,包括:(1)天然产物库:从天然资源中提取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2)合成化合物库:通过有机合成方法,设计并构建具有特定结构的化合物库。(3)虚拟化合物库: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预测并筛选具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2.2.2筛选方法采用高通量筛选(HTS)和/或高内涵筛选(HCS)技术,对化合物库进行筛选,评估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生物活性及安全性。2.3先导化合物优化先导化合物优化是基于已筛选出的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改造、药效团优化等手段,提高化合物的药效、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2.3.1结构改造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进行改造,包括:(1)骨架跃迁:通过改变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提高其生物活性。(2)官能团修饰:对化合物中的官能团进行优化,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3)电子效应调控:调整化合物的电子分布,改善其与靶点的相互作用。2.3.2药效团优化通过药效团优化,提高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选择性及生物利用度。(1)增强活性:增加活性基团的数目或优化其位置,提高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2)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降低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其半衰期。(3)提高安全性:降低毒副作用,提高化合物的安全性。第3章药物筛选与评价3.1药物筛选方法与技术3.1.1筛选方法药物筛选主要包括传统药物筛选和高通量筛选两大类。传统药物筛选基于生物活性指导,通过对已知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发觉新的药物候选物。高通量筛选则采用自动化技术和微量化技术,快速、高效地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筛选。3.1.2筛选技术(1)生物化学筛选:通过检测化合物对特定生物化学反应的影响,评价其生物活性。(2)细胞筛选: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化合物对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的作用。(3)分子筛选:基于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采用生物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技术,筛选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4)计算机辅助筛选:运用计算机模拟和虚拟筛选技术,预测化合物与生物靶点的结合能力和生物活性。3.2药物活性评价3.2.1初步活性评价对筛选出的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初步活性评价,包括测定其半数最大有效浓度(EC50)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评价化合物的药效和毒性。3.2.2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研究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生物靶点的识别、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等。3.2.3生物标志物研究研究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作用途径和生物标志物,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依据。3.3安全性评价3.3.1急性毒性评价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化合物对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评价其急性毒性。3.3.2慢性毒性评价通过长期毒性试验,观察化合物对实验动物的慢性毒性作用,包括生长发育、器官损伤、致癌性、致突变性等。3.3.3安全药理学评价研究化合物在治疗剂量下对生理功能的潜在不良影响,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3.3.4药代动力学评价研究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评价其药代动力学特性,为药物剂型和剂量设计提供依据。3.3.5免疫毒性评价评估化合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免疫抑制和过敏反应等,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参考。第4章药物设计与合成4.1药物设计方法药物设计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标在于通过对药物分子的合理设计,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下为常用的药物设计方法:4.1.1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是通过对药物作用靶点的结构特性进行研究,设计出能与靶点结合并产生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分子对接技术;(2)药效团筛选;(3)同源模建与虚拟筛选;(4)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4.1.2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是通过分析已知活性的化合物结构,设计出具有相似活性的新化合物。主要方法包括:(1)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2)相似性搜索;(3)基于药效团的药物设计。4.1.3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药物设计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技术:(1)分子对接;(2)分子动力学模拟;(3)药效团预测;(4)虚拟筛选。4.2合成工艺研究合成工艺研究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药物的产量、质量和成本。以下为合成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4.2.1合成路线设计合成路线设计是在药物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原料、反应条件和反应步骤,设计出一条高效、经济的合成路线。4.2.2反应条件优化反应条件优化是在合成路线的基础上,对反应温度、时间、浓度、催化剂等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产率和纯度。4.2.3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控制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合成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和成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保证其符合质量要求。4.3结构优化与改造结构优化与改造是提高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以下为结构优化与改造的主要方法:4.3.1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是通过替换药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保持其生物活性,降低毒副作用。4.3.2增加或去除官能团增加或去除官能团是通过引入新的官能团或去除不利于药物活性的官能团,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4.3.3改变分子骨架改变分子骨架是通过调整药物分子的骨架结构,实现活性提高和毒副作用降低的目的。4.3.4前药设计前药设计是通过改造药物分子结构,使其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物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第5章药物制剂研究5.1制剂设计原理药物制剂设计是基于药物的性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以及临床应用需求,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实现对药物的有效控制释放,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章主要阐述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1.1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制剂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适应药物的性质和临床需求;(3)符合药物质量控制要求;(4)经济、方便、易于生产;(5)环保、可降解、对环境无污染。5.1.2制剂设计的方法制剂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模型构建与验证:构建药物释放、吸收等模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2)制剂处方优化:根据药物性质,筛选适宜的辅料和制备工艺;(3)工艺参数优化:确定最佳的制剂制备工艺参数;(4)稳定性评价:对制剂进行稳定性研究,保证产品质量。5.2制剂处方与工艺制剂处方与工艺是药物制剂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辅料筛选、制备工艺优化等方面。5.2.1辅料筛选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需求,选择适宜的辅料,主要包括:(1)填充剂:用于调整药物含量、提高制剂稳定性等;(2)稳定剂:防止药物降解,提高制剂稳定性;(3)溶解剂:提高药物溶解度,促进吸收;(4)乳化剂:制备乳剂、悬浮剂等;(5)其他辅料:如助溶剂、着色剂、香精等。5.2.2制备工艺根据药物制剂的类型和特点,选择适宜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1)湿法制粒:适用于颗粒剂、片剂等;(2)干法制粒:适用于胶囊剂、颗粒剂等;(3)压制片剂:适用于片剂、丸剂等;(4)注射剂制备: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制备注射剂;(5)其他制备工艺:如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5.3稳定性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影响因素考察、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等方面。5.3.1影响因素考察研究药物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主要包括:(1)温度:考察不同温度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2)湿度:考察不同湿度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3)光照:考察光照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4)氧气:考察氧气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5.3.2加速试验模拟药物制剂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条件,加速药物降解,评价制剂稳定性。5.3.3长期试验在规定条件下,对药物制剂进行长期储存,定期检测其质量,评价制剂稳定性。通过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为制剂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6章药物临床试验6.1临床试验设计6.1.1试验目的与背景药物临床试验应明确试验目的,基于药物研发背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预期适应症的临床需求。6.1.2试验类型根据药物研发阶段和试验目的,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对照试验、单臂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6.1.3受试者选择明确受试者纳入和排除标准,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意义。同时关注受试者权益,保证试验遵循伦理原则。6.1.4治疗方案与干预措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明确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等。同时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比较,保证试验的科学性。6.1.5数据收集与监测制定详细的数据收集计划,保证收集的数据全面、准确、可靠。设立独立的数据监测委员会,对试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保证试验的安全性。6.2临床试验分期6.2.1Ⅰ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试验对象一般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6.2.2Ⅱ期临床试验评估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初步确定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疗程。试验对象为患者。6.2.3Ⅲ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扩大受试者范围,确认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疗程。试验通常为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6.2.4Ⅳ期临床试验药物上市后进行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药物的长期疗效、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等,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6.3数据收集与分析6.3.1数据收集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方案和病例报告表收集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对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记录。6.3.2数据整理与清洗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6.3.3数据分析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等指标。分析结果应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避免误导和偏差。6.3.4结果报告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撰写临床试验报告,详细描述试验设计、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等。报告应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临床试验情况。第7章药品注册与审批7.1药品注册流程7.1.1注册分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药品注册分为新药注册、仿制药注册、进口药品注册及补充申请等。7.1.2注册申请申请人需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提交药品注册申请,包括申报资料和样品。7.1.3受理与初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到注册申请后,对申报资料进行受理和初审,保证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7.1.4技术审评通过初审的药品注册申请,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审评部门进行技术审评,主要包括药理毒理、临床、药学等方面。7.1.5审评审批技术审评结束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注册申请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发放药品注册证书。7.1.6市场准入药品注册申请人获得药品注册证书后,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药品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7.2注册申报资料要求7.2.1药学部分包括药品名称、结构、剂型、规格、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等内容。7.2.2药理毒理部分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7.2.3临床部分包括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临床试验总结等内容。7.2.4其他资料包括药品说明书、标签、包装材料、专利情况、药品生产许可证明文件等。7.3审评审批要点7.3.1药学方面重点关注药品的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生产工艺等方面。7.3.2药理毒理方面重点关注药品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研究结果,评价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7.3.3临床方面重点关注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数据分析及临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7.3.4注册申报资料完整性检查申报资料是否齐全、规范,是否符合法定要求。7.3.5法律法规符合性审查药品注册申请是否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7.3.6伦理审查关注临床试验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要求,保护受试者权益。7.3.7专利情况审查药品是否存在侵犯他人专利权的情况。7.3.8公众利益评估药品注册申请是否符合公众利益,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可及。第8章药品监管政策与法规8.1国内外药品监管体系本节主要介绍国内外药品监管体系的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药品监管体系,探讨其法规框架、监管机构、审批流程等方面的特点;概述我国药品监管体系的演变历程,分析现行体系的优势与不足。8.1.1发达国家药品监管体系(1)美国(2)欧盟(3)日本8.1.2我国药品监管体系的演变与发展8.2我国药品监管政策本节主要从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梳理我国药品监管政策。分析我国在鼓励创新、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质量监管、保障药品安全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8.2.1药品研发监管政策(1)新药审批政策(2)生物制品监管政策(3)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8.2.2药品生产监管政策(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药品生产许可证制度(3)现场检查与飞行检查8.2.3药品流通监管政策(1)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药品流通监管措施(3)跨境电子商务监管8.2.4药品使用监管政策(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2)合理用药政策(3)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管8.3药品监管法规体系本节主要介绍我国药品监管法规体系的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分析各层次法规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药品监管中的作用。8.3.1法律层面(1)《药品管理法》(2)《疫苗管理法》8.3.2行政法规层面(1)《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8.3.3部门规章层面(1)《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3)《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8.3.4规范性文件层面(1)药品监管指导原则(2)药品审评技术指导原则(3)药品检查指南与标准操作规程第9章药品质量控制9.1药品质量标准制定9.1.1质量标准概述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是药品生产、检验和使用的依据。本节主要阐述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程序及要求。9.1.2制定质量标准的原则(1)科学合理:质量标准应基于药品的药理、毒理、药效、稳定性等研究资料,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严谨规范:质量标准应严格遵循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保证标准的规范性和严谨性。(3)实用可行:质量标准应结合实际生产、检验条件,保证标准的实用性和可行性。9.1.3质量标准的制定程序(1)收集资料:收集药品的药理、毒理、药效、稳定性等研究资料。(2)制定初稿: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药品的性质和特点,制定质量标准的初稿。(3)征求意见:将初稿征求相关部门、专家的意见,对质量标准进行修改完善。(4)审批发布:将征求意见后的质量标准提交给药品监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正式发布。9.2药品检验方法9.2.1检验方法概述药品检验方法是保证药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药品检验的常用方法及其适用范围。9.2.2药品检验方法的选择根据药品的性质、剂型、用途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检验方法。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分析法等。9.2.3检验方法的验证对选定的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检测限、定量限等方面,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9.3质量风险管理9.3.1质量风险管理概述质量风险管理是在药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对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活动。9.3.2质量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