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二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提能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二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提能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二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提能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二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提能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二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提能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C)A.长路漫浩浩 浩浩:无穷无尽的样子B.悠悠我心 悠悠:思虑连绵的样子C.枉用相存 存:记住D.契阔谈 契阔:久别重逢【解析】C项,“存”,问候,怀念。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A.契阔谈,心念旧恩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解析】,通“宴”。3.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C.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D.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解析】A项,比方;B项,借代;C项,夸张;D项,拟人。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B.汝岂得自由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解析】C项,难忘:难以遗忘。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项,古义:自作主见。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D项,古义:多少。今义:探讨物体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C.何以解忧 D.狗吠深巷中【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句。A、B、D三项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乌鹊南飞A.鼓瑟吹笙 B.天下归心C.有仙则名 D.其一犬坐于前【解析】例句,南:名词作状语,向南。A项,名词作动词,弹奏。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顺。C项,名词作动词,著名。D项,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7.请将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扩展成一段写“初夏风雨”的话。要求:运用比方、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答:__(示例)示例:和风夹着微雨,迈着不慌不忙的步伐从东方姗姗而来。清风徐来,吹面不寒;细雨如丝,沾衣不湿。好一个让人满意的初夏早晨!__8.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幻想,时代背景、生活经验不同,幻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从所给篇目中任选两篇,仿按例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句。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例句:痛恨种族卑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幻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同等友好相处。答:__(示例)感慨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人生,曹操的幻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厌倦黑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幻想是田园和山水,渴盼尽情山水乐天安命。__二、拓展阅读训练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子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挡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B.七、八句借物象改变,既写出时间消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C.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解析】B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的理解错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表现的是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答:__(示例)《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怜悯;表现了诗人有志不得,渴望施展才华(或诗人渴望自由,一展志向)之情。《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__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妙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解析】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妙的人际关系为主,最终四句以争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详细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答:__(示例)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妙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溢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其次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详细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__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加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激励农人们主动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解析】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爱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2)“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答:__(示例)①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安静淡泊之情。②济世与归隐相冲突的困难情感。__阅读提升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家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家乡安可忘!(1)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鸿雁”万里远征,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改变。B.“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验“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特别剧烈。C.“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酷爱之情。D.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调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解析】C项,“对祖国的忠诚与酷爱之情”错,本诗写的是征夫不堪辛苦劳累。(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答:__(示例)借景抒情、比方、用典、比兴(起兴)。_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孤独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苦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漂浮,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②比方: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漂浮、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来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之意。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家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现狐狸不忘家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之意。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漂浮、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剧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之意。__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杂诗十二首(其五)陶渊明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①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②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注】①骞翮:展翅高飞。②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自然运转改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溢了欣悦。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间消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显明的对比。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逐步深化。【解析】D项是对诗歌全篇的理解,全诗明显分为三个层次,1~4句为第一层次,回忆过去;5~10句为其次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今我”;11~16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将来、对生命的感慨。D项“再由眼前写到过去”错误。(2)“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是怎样详细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__(示例)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消逝,联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进而引发壮志未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进而引发对命运无常的忧虑。__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杂诗十二首(其四)陶渊明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诗开篇就表明诗人但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异乎“丈夫”之志的人生志向,为全诗举纲。B.“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说明陶渊明隐居时亲戚都投靠过来,虽能彼此相助,生活仍很艰难。C.“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表明诗人以饮酒赏乐为人生之乐事,这在官场中难以体会得到。D.“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诗人归隐后不修边幅,自由自在,早睡晚起,乐在其中,实则意味着恒久摆脱官场中的种种苦恼。【解析】B项,“亲戚投靠”“生活艰难”有误,留意“亲戚”的古今异义,这里要表现的是能够享受天伦之乐的满意。(2)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本诗的最终四句。答:__(示例)①诗人用反问句“孰若”加强了确定的语气,强调自己不能像那些世人一样;②“冰炭”既是比方又有对比,形象地揭示出世人对名与利的汲汲追求;③这四句照应开篇“我愿不知老”,又深化了诗文的主旨,强调出作者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心志。__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输赢。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其次句“乃”字示意作者的看法,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争论于一体。【解析】“欲扬先抑”错误,“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此句是对夸父志向的赞美,没有贬低之意。(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答:__(示例)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实力;最终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宝。__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饮酒二十首(其四)陶渊明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②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注】①栖栖:心神担心的样子②翮(hé):鸟的翅膀。(1)下列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只失去同伴,在暮色中独自翱翔、徘徊哀鸣的孤鸟形象。B.诗的五、六两句是说这只鸟鸣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地恋恋不舍。C.诗的七、八两句和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抒发的情感并非异曲同工。D.作者认为,既然自己和这只鸟一样,已经找到了志向的归宿,就不会再离开了。【解析】B项,“这只鸟鸣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地恋恋不舍”理解错误,这两句还是写孤鸟凄厉的叫声,及来回徘徊的形象。(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答:__(示例)①诗人借助孤独无助失群的鸟,抒发了自己置身官场、历经风雨的无助。②诗人借助“孤松”,寄寓了自己的孤傲清高、明哲保身的人格情操。③最终两句抒发了诗人历经坎坷后,希望远离尘俗、归隐田园的决心。__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诗以美丽高雅的语言开头,描绘出漂亮清爽的环境:初夏季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B.“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C.“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D.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快乐篇章。【解析】“美丽高雅”错误,结合诗句内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应当是语言朴实。(2)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答:__(示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①草木繁盛,环境清幽;②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③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④时鲜待客,把酒言欢;⑤尽情想象,沉醉书卷。__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乞食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子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①,愧我非韩才。衔戢②知何谢,冥报以相赔。【注】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真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②衔戢(jí):衔,敛藏于心,表示诚心感谢。戢,保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两句写出诗人为饥饿所迫,不得不去乞食的苦痛情形和惶窘心态。B.“叩门拙言辞”不是写诗人不善言辞,而是突出诗人不愿低三下四的气节。C.“主子解余意,遗赠岂虚来”写出了主子的善解人意。诗情由苦痛惶窘变为欣慰感谢。D.“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写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高兴,于是赋诗相赠。【解析】B项,“不是写诗人不善言辞”错误。“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放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有自尊心的人,终归是难于启齿。(2)这首诗的最终四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联系全诗看,这一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