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5分)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诗”是指广义的文学,“书”则是指与书籍撰写、制作、流通、存藏有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诗”与“书”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现、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人”的过程。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对于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后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然而,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书”的研究与开发,还有不小的空间。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的书籍不断向东亚与世界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自中古以后即是书籍生产、流通、存藏的重要区域,造纸、制墨、制笔以及活字印刷、饾版工艺的产生与改进皆与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与“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1)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包含地理、政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含义的复杂概念。B.“书”在文中是构成文化江南的一个维度,是与书籍相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C.“阐发”指中古后的诗人文士在刘勰之后对山水与文学的关系做出的进一步的阐释。D.“尝试”在文中指浙江省“以诗串文”“以路串带”,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江南,但是地域要比先秦、秦人眼中的大。B.文化江南在孙吴立国、永嘉南渡后渐次形成,其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C.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里他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但人成为了山水的对象。D.从书籍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江南与“书”的关系看,“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意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理解“文化江南”首先要探求“何处是江南”,然后再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B.在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和美学研究者刘士林的观点之后,作者对文化江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C.如果陶渊明没有发现田园,谢灵运、孙绰没有发现山水的价值,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D.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一诗可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4)本文是一篇社科类学术文章,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仙花刘庆邦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2)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3)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课内基础题(本题共5小题,10分)3.(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道芷阳间行4.(2分)选出下列加点字“于”的翻译正确的一项()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表示处所,在 B.业精于勤荒于嬉表示对象,对 C.不拘于时表示原因,由于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示比较,比5.(2分)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子何恃而往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6.(2分)选出下列古今异义的加点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恶势力的帮凶 C.视为止,行为迟行动因此 D.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7.(2分)选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晨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头发花白 D.技盖至此乎通“概”,大概(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8.(20分)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材料二: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节选自《资治通鉴》)(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隘楚太子A弗出B不C仁D又欲夺之E东地F五百里G不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即人质。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中的“质”词义相同。B.归,与文中的“去”相对,与《诗•周南》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归”字用法相同。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借指为美妙的声音,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与“金玉良言”并不一样。D.矫,假托的意思,文中所指“昭常假传命令”,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襄王接受齐王的放归条件,答应愿意献出东地五百里但只是权宜之计,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想把土地献出去。B.楚襄王善纳言、善用人。在齐国使者前来索要东地时,他召集群臣谋划,广泛听取意见;并利用三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帮助解除危机。C.古代君子“之于天下,义之与比”,子良、昭常、景鲤、齐国国相虽然在是否应该献出东地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D.楚国深知仅凭一己之力不足以抵御齐国、秦国,都曾派出楚襄王、楚怀王作为质子。为了抵御齐国,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齐国,楚国不战而保全了东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②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齐王放归楚太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9.(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海棠花齐己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犹得残红向春幕,牡丹相继发池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食旬前社后开”一句介绍海棠花的花期,是在春社之后、寒食之前开放。B.“艳态”一词写出了海棠花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展现出美好艳丽的姿态。C.“人怜格异诗重赋”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D.尾联写暮春时分海棠花凋谢后还会有牡丹开花,“犹”字表现诗人的喜爱和不舍之情。(2)全诗如何描写海棠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0.(10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2)《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人生短促,人很渺小”感慨的两句是“,”。(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哂笑子路是因为“,”。(4)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用。如《劝学》“”,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A,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腰封上再有几位名人“倾情推荐”,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蜂拥而至,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①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②原因有很多。比如,③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④读者要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好比海底捞月,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的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左右。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⑤如果少人问津,尽管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书店的书架上,同样频频上演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B。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作文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5分)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诗”是指广义的文学,“书”则是指与书籍撰写、制作、流通、存藏有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诗”与“书”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现、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人”的过程。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对于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后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然而,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书”的研究与开发,还有不小的空间。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的书籍不断向东亚与世界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自中古以后即是书籍生产、流通、存藏的重要区域,造纸、制墨、制笔以及活字印刷、饾版工艺的产生与改进皆与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与“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1)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包含地理、政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含义的复杂概念。B.“书”在文中是构成文化江南的一个维度,是与书籍相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C.“阐发”指中古后的诗人文士在刘勰之后对山水与文学的关系做出的进一步的阐释。D.“尝试”在文中指浙江省“以诗串文”“以路串带”,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江南,但是地域要比先秦、秦人眼中的大。B.文化江南在孙吴立国、永嘉南渡后渐次形成,其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C.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里他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但人成为了山水的对象。D.从书籍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江南与“书”的关系看,“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意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理解“文化江南”首先要探求“何处是江南”,然后再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B.在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和美学研究者刘士林的观点之后,作者对文化江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C.如果陶渊明没有发现田园,谢灵运、孙绰没有发现山水的价值,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D.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一诗可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4)本文是一篇社科类学术文章,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点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答题时要依据材料内容从中心论点、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考虑,然后分析归纳出答案要点。【解答】(1)D.“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错,据原文“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可知这是一个计划,不是实际做法。故选D。(2)C.“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错误。原文“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可知山水是主体,人是客体。故选C。(3)A.据原文“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可知理解“文化江南”并不需要先去探求“何处是江南”,属强加关系。B.“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错,据原文第4段相关内容可知作者观点与张、刘两人的观点是有不同的,非“毫无二致”。C.“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错误。原文“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可知选项说法于文无据。D.正确。故选D。(4)论点明确。结合“‘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等分析可知,先从江南的概念解释引出文化江南的概念,然后明确提出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的观点。论证思路清晰,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结合“‘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等分析可知,全文紧扣题目中的“江南”“山水”“诗”“书”展开论述。先总说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构成,接着分别论述江南山水与人,江南山水与诗,江南山水与书的关系。主要采用引证法。结合“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中古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等分析可知,作者在文中对前人论述、文献资料、相关诗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论证充分。语言严谨周密。结合“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等分析可知,如解释概念时用“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从这个意义”,说时间用“至迟”等。答案:(1)D(2)C(3)D(4)①论点明确。先从江南的概念解释引出文化江南的概念,然后明确提出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的观点。②论证思路清晰。全文紧扣题目中的“江南”“山水”“诗”“书”展开论述。③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构成,接着分别论述江南山水与人,江南山水与诗,江南山水与书的关系。④主要采用引证法。作者在文中对前人论述、文献资料、相关诗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论证充分。⑤语言严谨周密。如解释概念时用“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从这个意义”,说时间用“至迟”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仙花刘庆邦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2)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3)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4)本题重点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试题答案相对开放,需要考生调动文学文化积累,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解答】(1)D.“借助女孩们的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故选D。(2)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是有意为之,是爱孙女们的表现,不能说“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故选A。(3)注意题干中的情境设置指向,“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甲草”的信息指向。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而以“凤仙花”为题,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点出了以“凤”“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同时,以“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看似随意的题目里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4)由“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可知,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由“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可知,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由“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可知,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答案:(1)D(2)A(3)①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4)①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②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③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课内基础题(本题共5小题,10分)3.(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道芷阳间行【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解答】A.“破”,使动用法,使……碎。B.“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C.“云”,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D.“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故选:A。4.(2分)选出下列加点字“于”的翻译正确的一项()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表示处所,在 B.业精于勤荒于嬉表示对象,对 C.不拘于时表示原因,由于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示比较,比【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解答】A.表示对象,对。句意: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B.表示原因,由于。句意: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C.表示被动,被。句意:不受制于从师的时俗限制。D.正确。句意: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故选:D。5.(2分)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子何恃而往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解答】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卿欲言何。句意:你想说什么?②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刘邦。③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然,籍以何至此。句意: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⑤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⑥判断句,“此……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观。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恃何而往。句意:你凭借着什么前往?⑧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傅说从筑泥墙的建筑工人之间被推举出来。综上所述,①④⑦宾语前置句/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故选:D。6.(2分)选出下列古今异义的加点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恶势力的帮凶 C.视为止,行为迟行动因此 D.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各个句子,判断各句是否有古今异义词,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B.爪牙:爪子和牙齿。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故选B。7.(2分)选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晨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头发花白 D.技盖至此乎通“概”,大概【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句子,结合语境解释,正确选择。【解答】D.“盖”,通“盍”,怎么。句意:您的技术怎么会到这种程度呢?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8.(20分)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材料二: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节选自《资治通鉴》)(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隘楚太子A弗出B不C仁D又欲夺之E东地F五百里G不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质,即人质。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中的“质”词义相同。B.归,与文中的“去”相对,与《诗•周南》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归”字用法相同。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借指为美妙的声音,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与“金玉良言”并不一样。D.矫,假托的意思,文中所指“昭常假传命令”,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楚襄王接受齐王的放归条件,答应愿意献出东地五百里但只是权宜之计,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想把土地献出去。B.楚襄王善纳言、善用人。在齐国使者前来索要东地时,他召集群臣谋划,广泛听取意见;并利用三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帮助解除危机。C.古代君子“之于天下,义之与比”,子良、昭常、景鲤、齐国国相虽然在是否应该献出东地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D.楚国深知仅凭一己之力不足以抵御齐国、秦国,都曾派出楚襄王、楚怀王作为质子。为了抵御齐国,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齐国,楚国不战而保全了东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②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齐王放归楚太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弗出”作“楚太子”的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作“隘”的宾语,所以B处断句;“不仁”与“不义”是对称结构,在句中均有判断语气,前后均应断开,单独成句,所以DG处断句;故选BDG。(2)A.正确。句意:被送往齐国做人质。/(你们赵国)一定要用长安君来作为人质,(我们齐国)援兵才会派出。B.错误。用法不同。让……回去,使动用法;女子出嫁。句意:我就让您回去。/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C.正确。金玉良言: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D.正确。假托;矫正,纠正。句意:一定是昭常假传命令。/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故选B。(3)C.“但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错误。由原文“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知,昭常并没表示这个意思。故选C。(4)①“去”,去掉、割掉;“用”,实力;“不可”,不能这样。译文: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就等于去掉国家的一半,楚国就徒有万乘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这样。②“俱”,都;“困”,身陷;“倍”,违背;“宜”,合适。译文: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5)材料一:由原文“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可知,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楚太子答应了楚国割地给齐国的要求。材料二:由原文“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可知,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答案:(1)BDG(2)B(3)C(4)①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就等于去掉国家的一半,楚国就徒有万乘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这样。②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5)材料一: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楚太子答应了楚国割地给齐国的要求。材料二: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参考译文:材料一: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往齐国做人质。楚怀王死后,太子就向齐王请辞,要求回到楚国,齐王阻止他说:“您要割让给我东地五百里,我就让您回去。如果您不给,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愿献地五百里。”齐王于是放太子回楚国。太子回到楚国,即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楚号称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就等于去掉国家的一半,楚国就徒有万乘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这样。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敝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传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材料二: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于是一起商量,想要立国内的王子为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逝,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那人又说:“不会,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齐王最终采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9.(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海棠花齐己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犹得残红向春幕,牡丹相继发池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寒食旬前社后开”一句介绍海棠花的花期,是在春社之后、寒食之前开放。B.“艳态”一词写出了海棠花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展现出美好艳丽的姿态。C.“人怜格异诗重赋”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D.尾联写暮春时分海棠花凋谢后还会有牡丹开花,“犹”字表现诗人的喜爱和不舍之情。(2)全诗如何描写海棠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理解错误。“人怜格异诗重赋”意思是人们因为喜爱海棠花的品格,所以为它写诗作赋,诗中“怜”有喜爱之意。故选C。(2)对于本诗的表达技巧,从第一句“繁于桃李盛于梅”可知,这是说海棠花开得比桃、李、梅花还要繁盛。通过与“桃李”“梅”的对比来突出海棠花的繁盛的特点。诗的颈联“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则是说人们因为喜爱海棠花的品格,所以为它写诗作赋;蝴蝶也因为海棠花的香气而夜间也来。这是通过人和蝶侧面烘托海棠花的品格与芳香,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海棠花开花时的繁盛场景,突出了海棠花的美丽的特点。同时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则是赞扬了海棠花的品格和芳香,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案:(1)C(2)①运用了对比手法,“繁于桃李盛于梅”,通过与“桃李”“梅”的对比来突出海棠花的繁盛的特点。②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颈联通过人和蝶侧面烘托海棠花的品格与芳香。③通过这些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0.(10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2)《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人生短促,人很渺小”感慨的两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哂笑子路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4)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用。如《劝学》“金就砺则利”,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蜉、蝣)(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重点字:礼)(4)金就砺则利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重点字:砺)(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重点字:驱)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A,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腰封上再有几位名人“倾情推荐”,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蜂拥而至,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①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②原因有很多。比如,③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