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庄子形象化的寓言,确切地把抽象的时间与空间观念深植到中国人的生命态度中去,对此后中国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庄子在《逍遥游》中基本上在谈时间与空间给予生命的限制。人所面临的永远不能克服的灾难其实是时间与空间。庄子的哲学是努力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他称之为“逍遥”。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真正测知时间与空间。时间究竟有没有开始?空间究竟有没有边缘?一连串的难题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而一切艺术上的努力也无非是借着不同的方法试图摆脱有限的束缚以达到无限罢了。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是古雅典的巴特农神殿,或是苏轼的《寒食帖》,都同时在面对一个通过了无数时间劫毁的生命,于是,艺术品本身是暗含着在时间中挣扎的意义的。庄子设定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发现在这无限中生命才得以自由,也同时发现了在无限中,现实经验中的“小”“大”“长”“短”都可以因为心的自由而随意处置了。在庄子的时空透视中隐藏着那不可言说的生命劫毁的悲哀,而庄子努力抑止着这伤痛,却指给我们可以一笑的豁达。《逍遥游》中的每一个“朝菌”或“大椿”注定是那卷收与展放中的一环,而生命是指向无限的。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既悲辛寂寥又处处充满惊讶与喜悦的生的历程,成为中国艺术一贯的主题。似乎不只是长卷绘画,那演义不完的章回小说,那绵延不断的组群性的建筑,那长达几百折的戏剧组合方式,都在显示着庄子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其实更确切地说,也许中国人已勘透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他不任性地要求时间与空间静止或固定。相反地,他与时间与空间一起优游。这正是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篇》)的理想。“外死生”“无终始”,在艺术形式上,便不以静止固定的透视,不以金字塔式的点式集中为造型结构的特色,而强调线的绵延不绝,强调周而复始的循环,强调每一个单元都可发展成无限的特色。(摘编自蒋勋《庄子哲学中的时空观》)材料二:文学中,特别是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命运,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或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空间是在时间变化中出现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等。例如李安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是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绘画里也有这个变化。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体现上帝天国永恒的宁静、和谐。所以在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现的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它是画家脑子里的某种观念,是为了衬托伊甸园或者上帝国度的这种宁静、和谐而创作的。但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说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国度里面的一个道具,她背后的风景,变成了真正的风景。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曾说,中国人很喜欢画梅兰竹菊,但是中国人画的梅兰竹菊,不是真的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种观念上的东西,画这些是为了显示有品位。这些东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写生,脑子里面原来就有,凭空就可以画出来。所以这样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具体物象,而是某种观念化的产物。在中国的绘画史里,物象实际上是意象。中国人喜欢的是名胜,不是风景。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很多新的所谓名胜,还是要不断地去给它讲故事,要赋予它历史感。中国人在文学里,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古典诗词里,几乎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它是空间性的一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物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意象。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通过一个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国整个的文化史,几千年,串起来,这是中国文化史里面特别是诗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苏东坡说“千里共婵娟”,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汇的。我们通过月亮这样一个空间性的意象,能看到时间的存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非常常见。总结下来,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摘编自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一直都渗透其间,时空无限,中国艺术的追求也永无止境。B.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学里的时空观的源头,他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达到生命的“逍遥”之境。C.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叙事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实现文学存在的价值。D.在中国文人的创作观念中,文学里空间的意义永远依附于时间的意义,所以先有了时间的延伸,才有了空间的拓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欣赏苏轼的《寒食帖》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穿越无限的时空保存下来的崇高价值。B.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章回体小说中,也能够体现出庄子哲学中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C.西方绘画中的人物和风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风景,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绘画中的梅兰竹菊类似,都是观念的产物。D.中国文学中的“月亮”可以把几千年的文化史串起来,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我们既可以看到时间,也可以看到空间的存在。(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观念化的产物”的一项是A.散文《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B.郑板桥画作中的竹子C.京剧《霸王别姬》中项军营外响起的楚歌D.《清明上河图》中的行人(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庄子哲学的时空观所包含的内容。(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和具体例子,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生死交锋吕啸天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染急病,军医医治数日无效,已于天黑时分去世!”“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武扬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天助我也!”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健体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说若证实霍去病确实染病而亡,就赏赐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次日晨,呼韩武扬令呼韩元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呼韩元的手下用胡语百般辱骂,汉军依然不为所动。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次竟挂起了免战牌,莫非主帅霍去病真遭不测?”于是他又调派了两万人马,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忽听三声炮响,秃柳营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威风凛凛,英气逼人。其正是霍去病!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今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发现汉军连夜撤军。“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损了五千人马。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这真真假假的情况令匈奴军难辨真伪。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仅二十四岁。(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北下起大雪,枪头发出青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汉军驻扎在秃柳营,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制造悬念。C.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D.“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刻画出了呼韩武扬愤恨想复仇的心理活动。(2)关于文中汉与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但结果却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B.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虚实,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C.汉匈两次交锋,“霍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在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这样的用兵方略可谓不拘一格。D.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3)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本文简析。二、古诗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文公,是滕国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B.庠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C.人伦,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D.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2)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3)在《<老子>四章》中,“,”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虽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4)在《<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三、语言积累与运用(12分)6.(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天下归仁焉归:称赞,称许②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B.①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小偷 C.①复众人之所过复:补救、弥补②自见者不明见:显露 D.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②盗爱其室,不爱异室室:家7.(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譬如平地②见贤思齐焉③先诚其意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⑤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⑥自伐者无功⑦不贵难得之货⑧其坚不能自举⑨虽父之不慈子⑩故亏父而自利A.①④⑦/③⑤⑩/②⑥/⑧⑨ B.①④⑨/②⑧/③/⑤⑩/⑥/⑦ C.①③⑤/②⑧/④⑥⑨/⑦/⑩ D.①②③/④⑨/⑤⑩/⑥⑧/⑦8.(3分)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小人喻于利②无恻隐之心,非人也③以盛水浆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⑤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⑥察此何自起⑦为之于未有⑧克己复礼为仁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⑦/②⑤⑥/③/④/⑧ C.①⑦/②⑤⑧/③/④/⑥ D.①⑦/②④⑥/③/⑤⑧9.(3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是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又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B.在古代,诸侯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建立起国,然后又把国土分给大夫(诸侯的叔伯、兄弟等亲戚),大夫分得的土地即为家。 C.《老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在经、史、子、集中属于“子”。 D.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邻里、乡亲。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二)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10.(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①,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②。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③。(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作文(60分)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庄子形象化的寓言,确切地把抽象的时间与空间观念深植到中国人的生命态度中去,对此后中国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庄子在《逍遥游》中基本上在谈时间与空间给予生命的限制。人所面临的永远不能克服的灾难其实是时间与空间。庄子的哲学是努力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他称之为“逍遥”。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真正测知时间与空间。时间究竟有没有开始?空间究竟有没有边缘?一连串的难题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而一切艺术上的努力也无非是借着不同的方法试图摆脱有限的束缚以达到无限罢了。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是古雅典的巴特农神殿,或是苏轼的《寒食帖》,都同时在面对一个通过了无数时间劫毁的生命,于是,艺术品本身是暗含着在时间中挣扎的意义的。庄子设定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发现在这无限中生命才得以自由,也同时发现了在无限中,现实经验中的“小”“大”“长”“短”都可以因为心的自由而随意处置了。在庄子的时空透视中隐藏着那不可言说的生命劫毁的悲哀,而庄子努力抑止着这伤痛,却指给我们可以一笑的豁达。《逍遥游》中的每一个“朝菌”或“大椿”注定是那卷收与展放中的一环,而生命是指向无限的。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既悲辛寂寥又处处充满惊讶与喜悦的生的历程,成为中国艺术一贯的主题。似乎不只是长卷绘画,那演义不完的章回小说,那绵延不断的组群性的建筑,那长达几百折的戏剧组合方式,都在显示着庄子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其实更确切地说,也许中国人已勘透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他不任性地要求时间与空间静止或固定。相反地,他与时间与空间一起优游。这正是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篇》)的理想。“外死生”“无终始”,在艺术形式上,便不以静止固定的透视,不以金字塔式的点式集中为造型结构的特色,而强调线的绵延不绝,强调周而复始的循环,强调每一个单元都可发展成无限的特色。(摘编自蒋勋《庄子哲学中的时空观》)材料二:文学中,特别是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命运,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或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空间是在时间变化中出现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等。例如李安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是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绘画里也有这个变化。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体现上帝天国永恒的宁静、和谐。所以在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现的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它是画家脑子里的某种观念,是为了衬托伊甸园或者上帝国度的这种宁静、和谐而创作的。但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说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国度里面的一个道具,她背后的风景,变成了真正的风景。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曾说,中国人很喜欢画梅兰竹菊,但是中国人画的梅兰竹菊,不是真的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种观念上的东西,画这些是为了显示有品位。这些东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写生,脑子里面原来就有,凭空就可以画出来。所以这样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具体物象,而是某种观念化的产物。在中国的绘画史里,物象实际上是意象。中国人喜欢的是名胜,不是风景。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很多新的所谓名胜,还是要不断地去给它讲故事,要赋予它历史感。中国人在文学里,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古典诗词里,几乎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它是空间性的一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物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意象。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通过一个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国整个的文化史,几千年,串起来,这是中国文化史里面特别是诗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苏东坡说“千里共婵娟”,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汇的。我们通过月亮这样一个空间性的意象,能看到时间的存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非常常见。总结下来,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摘编自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中国古典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一直都渗透其间,时空无限,中国艺术的追求也永无止境。B.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学里的时空观的源头,他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达到生命的“逍遥”之境。C.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叙事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实现文学存在的价值。D.在中国文人的创作观念中,文学里空间的意义永远依附于时间的意义,所以先有了时间的延伸,才有了空间的拓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欣赏苏轼的《寒食帖》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穿越无限的时空保存下来的崇高价值。B.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章回体小说中,也能够体现出庄子哲学中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C.西方绘画中的人物和风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风景,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绘画中的梅兰竹菊类似,都是观念的产物。D.中国文学中的“月亮”可以把几千年的文化史串起来,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我们既可以看到时间,也可以看到空间的存在。(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观念化的产物”的一项是DA.散文《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B.郑板桥画作中的竹子C.京剧《霸王别姬》中项军营外响起的楚歌D.《清明上河图》中的行人(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庄子哲学的时空观所包含的内容。(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和具体例子,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正确。B.依据材料一“庄子的哲学是努力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他称之为‘逍遥’”,“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学里的时空观的源头”错,于文无据。C.依据材料二“总结下来,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实现文学存在的价值”错,得不出这样的结论。D.依据材料二“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我们通过月亮这样一个空间性的意象,能看到时间的存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非常常见”,“所以先有了时间的延伸,才有了空间的拓展”错,于文无据。故选A。(2)C.依据材料二“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体现上帝天国永恒的宁静、和谐。所以在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现的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西方绘画中的人物和风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风景”错,缺少限定。故选C。(3)D.依据材料二“中国人很喜欢画梅兰竹菊,但是中国人画的梅兰竹菊,不是真的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种观念上的东西,画这些是为了显示有品位。这些东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写生,脑子里面原来就有,凭空就可以画出来。所以这样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具体物象,而是某种观念化的产物”,“《清明上河图》中的行人”不是观念。故选D(4)①依据材料一“庄子的哲学是努力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他称之为‘逍遥’”,庄子的时空观引领人们发现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并在无限中寻找一种自由逍遥之境。②依据材料一“在庄子的时空透视中隐藏着那不可言说的生命劫毁的悲哀,而庄子努力抑止着这伤痛,却指给我们可以一笑的豁达”,庄子的时空观引导人们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突破生命必将劫毁的限制,去追求心灵和艺术的无限自由。(5)①依据材料二“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命运,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或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总结下来,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是共同构成文学的基本要素。例如作家要通过时间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提供道德的训诫等,而这个过程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发生,也必须要有空间化的物体或者背景。②依据材料二“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是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我们通过月亮这样一个空间性的意象,能看到时间的存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非常常见”,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空间附属于时间。例如古典诗词中的“月”属于一个空间化的意象,但是它包含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国人寄托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向往,这就具有了时间作用。(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生死交锋吕啸天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染急病,军医医治数日无效,已于天黑时分去世!”“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武扬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天助我也!”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健体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说若证实霍去病确实染病而亡,就赏赐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次日晨,呼韩武扬令呼韩元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呼韩元的手下用胡语百般辱骂,汉军依然不为所动。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次竟挂起了免战牌,莫非主帅霍去病真遭不测?”于是他又调派了两万人马,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忽听三声炮响,秃柳营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威风凛凛,英气逼人。其正是霍去病!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今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发现汉军连夜撤军。“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损了五千人马。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这真真假假的情况令匈奴军难辨真伪。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仅二十四岁。(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道北下起大雪,枪头发出青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汉军驻扎在秃柳营,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制造悬念。C.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D.“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刻画出了呼韩武扬愤恨想复仇的心理活动。(2)关于文中汉与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但结果却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B.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虚实,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C.汉匈两次交锋,“霍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在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这样的用兵方略可谓不拘一格。D.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3)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本文简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回忆”理解错误,借助呼韩武扬帐中饮酒回忆进行插叙。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匈奴进攻汉,因为汉军主帅是霍去病,匈奴变为退守局面”的情节,对前文情节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故选B。(2)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呼韩武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可知,魏中为了保全性命去告密,属于强加因果。故选A。(3)根据原文“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可知,呼韩武扬最初听说霍去病年轻,非常轻敌。小说后文中对霍去病的叙述视角出自呼韩武扬,“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呼韩武扬对霍去病的称赞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足智多谋、年少有为的将领形象。根据原文“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可知,呼韩武扬带领匈奴进攻,汉军抵御阶段,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匈奴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两军进入对峙阶段。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展现了霍去病骁勇善战,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4)根据小说后面的注解“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可知,小说取材于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经历,以真实历史事件霍去病“抗击匈奴”,“英年早逝”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根据原文“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可知,作者发挥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通过霍去病临终前对与匈奴战事的缜密安排,以及匈奴军对霍去病的闻风丧胆,塑造了年轻而威震漠北令匈奴军队闻之胆寒的一代名将霍去病,虽然是虚构内容,但故事却合情合理,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答案:(1)B(2)A(3)霍去病的形象特点:年轻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①侧面描写。故事的叙述视角出自呼韩武扬,“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足智多谋、年少有为的将领形象。②对比。匈奴进攻,汉军抵御阶段,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匈奴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两军进入对峙阶段。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展现了霍去病骁勇善战,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4)①真实性:小说取材于史料中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经历,以真实历史事件霍去病“抗击匈奴”,“英年早逝”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②虚构性:作者发挥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情节细节,塑造了年轻而威震漠北令匈奴军队闻之胆寒的名将霍去病,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二、古诗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滕文公,是滕国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B.庠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C.人伦,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D.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始于至粗”和“而极于至精”结构相同,“充乎天地”和“放乎四海”结构相同,所以这四句都应该独立成句,排除CD;“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是对“其道”的进一步解释,两句结构相同,所以各自断开,排除A。故选B。(2)D.“其中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道”。故选D。(3)B.“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可知,古代圣贤龙子认为,助法比贡法更好。故选B。(4)①“乐岁”,丰收之年;“狼戾”,到处都是,铺张浪费;“寡”,少;“粪”,名词作动词,施肥。译文:丰收之年,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会收取太多;灾荒之年,(粮食的产量)还不够给土地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一定要征收到满额。②“内交”,结交;“要”,博取,获得;“乡党”,乡邻。译文: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5)根据原文一“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可知,孟子提出君主对百姓施行仁政;根据原文一“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可知,孟子提出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根据原文一“取于民有制”可知,孟子提出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根据原文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可知,孟子提出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答案:(1)B(2)D(3)B(4)①丰收之年,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会收取太多;灾荒之年,(粮食的产量)还不够给土地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一定要征收到满额。②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5)①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对百姓施行仁政;②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③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参考译文:(一)滕文公问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孟子说:“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是不允许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成绳子。赶紧修缮房子,开春又要种百谷。’老百姓生活的真理是,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有稳定生活的信心,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会收取太多;收成不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粮食的产量还不够来年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倒一定要征收到满额。君王身为老百姓的父母,让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没有办法赡养自己的父母,还要靠借贷来填补租税,让老人和年轻人横尸于山沟荒野,这哪里算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呢?当官的有世代承袭的俸禄,滕国早已经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洒落在我们的公田上,同时也滋养了我的私田。’只有借力助耕才会有公田,由此看来,即便是周朝也是实行了助法的。兴办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罗列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国立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教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成为个新的邦国。’这话说的是周文王。你尽力做好这些,也可以让国家脱胎换骨,拥有一番新的景象!”(二)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根据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的要义。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2)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错,此处以鲍叔喻指斛斯融,表达了诗人自叹有负于知交之意。故选C。(2)“哀人亦复自哀”指在哀悼他人的同时也在哀伤自己。诗歌标题为“过故斛斯校书庄”结合注释可知,这位朋友已故,“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故而作者首先是表达对这位友人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死后才授官的惆怅,借此抒发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诗歌前两联为借景抒情,通过燕鸥飞入故居故池而斯人已没,友人故居无人打理,呈现出断桥缺板,卧柳自生枝的荒凉破败景象,充分衬托出诗人内心对友人逝去的伤感之情。“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素交零落尽”几句,写自己与朋友是难得的知音,只可惜自己不像鲍叔那样可以拔擢管仲,有负友人;再加上知交零落,再难遇到知音,流露出孤独凄苦之情。“白首泪双垂”,有为自己年迈岁暮而伤感的情怀。答案:(1)C(2)①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②写对知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凄怜;③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3)在《<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虽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4)在《<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重点字:修)(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重点字:寿)(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重点字:毫)三、语言积累与运用(12分)6.(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天下归仁焉归:称赞,称许②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B.①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小偷 C.①复众人之所过复:补救、弥补②自见者不明见:显露 D.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②盗爱其室,不爱异室室:家【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B.贼:伤害、残害。句意:有了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伤害自己的人。故选:B。7.(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譬如平地②见贤思齐焉③先诚其意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⑤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⑥自伐者无功⑦不贵难得之货⑧其坚不能自举⑨虽父之不慈子⑩故亏父而自利A.①④⑦/③⑤⑩/②⑥/⑧⑨ B.①④⑨/②⑧/③/⑤⑩/⑥/⑦ C.①③⑤/②⑧/④⑥⑨/⑦/⑩ D.①②③/④⑨/⑤⑩/⑥⑧/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含义。【解答】①“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译文:譬如填平洼地。②“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译文:见到有才有德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③“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译文: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④“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美德彰明。⑤“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安定。译文:如果能扩充它们,足以使四海安定。⑥“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译文: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⑦“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珍惜。译文:不看重稀贵之物。⑧“坚”,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程度。译文: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⑨“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译文: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⑩“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译文:所以使父亲受损失却使自己获利。①④⑨形容词作动词;②⑧形容词作名词;③形容词作使动用法;⑤⑩动词作使动用法;⑥名词作动词;⑦形容词作意动用法。故选:B。8.(3分)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小人喻于利②无恻隐之心,非人也③以盛水浆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⑤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⑥察此何自起⑦为之于未有⑧克己复礼为仁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⑦/②⑤⑥/③/④/⑧ C.①⑦/②⑤⑧/③/④/⑥ D.①⑦/②④⑥/③/⑤⑧【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解答】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小人于利喻”。句意:小人懂得的是利益。②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③省略句,应为“以(之)盛水浆”。句意:用(大葫芦)去盛水浆。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人”。句意: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人。⑤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察此自何起”。句意:考察这些(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未有为之”。句意: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⑧判断句,“为”表判断。“克己复礼为仁”。句意: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①⑦为状语后置句;②⑤⑧为判断句;③为省略句;④为定语后置句;⑥为宾语前置句。故选:C。9.(3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市2025届高三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度室内设计施工后期维护保养合同3篇
- 福建省南平市岚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南平市井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地理月考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竹林生态保护与承包开发合同3篇
- 2025年度出租车客运服务与安全管理合同范本3篇
- 2024起诉离婚后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纠纷仲裁协议书3篇
- 2024香菇种植基地农业保险合作协议3篇
- 实景三维地理信息元数据规范
- 意识障碍的判断及护理
- (高清版)JTGT 3650-01-2022 公路桥梁施工监控技术规程
- 数据资产入表理论与实践
- 2023年供应商质量年终总结报告
- 2024家庭户用光伏发电系统运行和维护规范
- 医疗机构强制报告制度
-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 现场材料员述职报告
- 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培训课件-安全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
- 00和值到27和值的算法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