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单招语文模拟测试二A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3分,共102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骈文(pián)俟机(sì)
处(chù)理
拟人(nǐ)B.邂逅(hòu)豢(huàn)养
混淆(xiáo)恪守(kè)C.耄耋(dié)供给(gōng)
着落(zháo)偌大(ruò)D.犒劳(kào)包庇(bì)
渲染(xuàn)碑帖(ti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处理”的“处”应读作chǔ。C.“着落”的“着”应读作zhuó。D.“碑帖”的“帖”应读作tiè。故选B。2.下列各词语中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腼腆(tiǎn)纤维(qiān)姗姗来迟(shān)B.拓片(tuò)斡旋(wò)岿然不动(kuī)C.摒除(bǐng)狙击(zǔ)焚膏继晷(guǐ)D.夙愿(sù)剽悍(piāo)怵目惊心(chù)【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纤维”的“纤”应读作xiān。B.“拓片”的“拓”应读作tà。C.“狙击”的“狙”应读作jū。故选D。3.下列加点词语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真谛取缔孝悌玲珑剔透B.塞车边塞活塞敷衍塞责C.驿站意思臆断神采奕奕D.嗜好对峙吞噬咫尺天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dì,/dì,/tì,/tī。B.sāi,/sài,/sāi,/sè。C.yì,/yì,/yì,/yì。D.shì,/zhì,/shì,/zhǐ。故选C。4.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硝烟分歧鬼斧神工称心如意B.呼啸通碟目不瑕接披星带月C.惰性陷阱良晨美景眼花瞭乱D.沉缅辫别忠贞不瑜栩栩如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全部正确。B.“通碟”的“碟”应写作“牒”,“目不瑕接”的“瑕”应写作“暇”,“披星带月”的“带”应写作“戴”。C.“良晨美景”的“晨”应写作“辰”,“眼花瞭乱”的“瞭”应写作“缭”。D.“沉缅”的“缅”应写作“湎”,“辫别”的“辫”应写作“辨”,“忠贞不瑜”的“瑜”应写作“渝”。故选C。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安祥因才施教废除爱不择手 B.陨落孓然一身诸候身体力行C.变幻一筹莫展提纲集思广益 D.鬼秘再接再厉讴歌贪脏枉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安祥”的“祥”应写作“详”,“因才施教”的“才”应写作“材”,“爱不择手”的“择”应写作“释”。B.“孓然一身”的“孓”应写作“孑”,“诸候”的“候”应写作“侯”。D.“鬼秘”的“鬼”应写作“诡”,“贪脏枉法”的“脏”应写作“赃”。故选C。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戳穿怙恶不悛暧昧食不果腹 B.震撼出神入画喧嚣美轮美焕C慰籍死不瞑目气慨雍容华贵 D.凋蔽哗众取宠辍学察颜观色【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字字形的能力。B.“出神入画”的“画”应写作“化”,“美轮美焕”的“焕”应写作“奂”。C.“慰籍”的“籍”应写作“藉”,“气慨”的“慨”应写作“概”。D.“凋蔽”的“蔽”应写作“敝”,“察颜观色”的“颜”应写作“言”。故选A。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雪封山,汽车深陷雪中,我们只好安步当车,一步步走到这个在深山老林中的小村。B.哀兵必胜,美国这次出兵海湾,一定能打下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C.李强爱屋及乌,因为喜欢王菲,对王菲所在的学校也格外青睐。D.政府安土重迁,拨给搬迁到外省的移民一大笔搬迁费,使他们在建好新的家园之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安步当车”,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句中是说大雪封山,汽车深陷雪中,只能步行,成语不符合语境。B.“哀兵必胜”,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句中是说美国出兵海湾,并没有体现美国处于被压抑状态,成语不符合语境。C.“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句中是说因为喜欢王菲,对王菲所在的学校也格外青睐,成语符合语境。D.“安土重迁”,住惯了本乡本土,不肯轻易迁移。句中是说政府,成语不符合语境。故选C。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鲁迅的后期杂文可谓不刊之论,这恰恰体现了他思想的炉火纯青。B.中国女排不孚众望,又一次战胜古巴队,夺得冠军。C.真是怪事,电影院一挂出“少儿不宜”的牌子,观众反而多起来,都开演半个小时了,人们还不绝如缕地往影院赶。D.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祸不期而遇时,使投保者或受益人得到一笔赔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语境是说鲁迅的后期杂文言论确当,无懈可击,使用正确。B.“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语境是说中国女排战胜古巴队,夺得冠军,说明她们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没有让大家失望,不合语境,使用错误。C.“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语境用来形容观众陆续入场,不合语境,使用错误。D.“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语境是指灾祸突然降临,不合语境,使用错误。故选A。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方永刚既是“知者”,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出来。A.也躬身体现 B.更躬行发挥C.更躬身体现 D.也躬行发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也”,表示并列。/“更”,表示递进。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本句中要突出方永刚是“行者”,可知此句是表递进的关系,故选用“更”。第二空:“躬身”,自身,亲自。/“躬行”,亲自实行。本句中要用动词,所以用“躬行”。第三空:“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本句中“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属于“能力表现出来”,所以选“发挥”。故选B。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然而却有不少人在利益的____下,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严重破坏生态平衡。②“思路趋向”,是指在创作意向或主题_____之下,作品所体现的作家的思维路径。③如果说我们的法律制度不是为大多数人谋利,而是为一些人服务的工具,这样的法制不仅不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_____会成为约束大多数人的工具。A.驱动约束反而 B.驱动制约反而C.驱逐约束而且 D.驱逐制约而且【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驱动”,驱使,推动。/“驱逐”,用强力赶走。句中是说在利益的促使下,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故选用“驱动”。第二空:“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决定另一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约束”,加以限制、管束。“思路趋向”由创作意向和主题的的变化而变化,故选用“制约”。第三空:“而且”,表示递进。/“反而”,与“不仅不(没有)”呼应,表示相反递进。句中说这样的法制不仅不能保护,还成为了约束人的工具,是相反递进的关系。故选用“反而”。故选B。11.叠词不只是词语的简单重复,它在形成节奏感之余,还会产生特别的韵味,从而表达更丰富的情意。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A.指点→指指点点 B.仔细→仔仔细细 C.来往→来来往往 D.原本→原原本本【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能力。A.“指点”,中性词,有指示、点明的意思,常带有指导、引导等正面意义。/“指指点点”,带有贬义,形容在别人背后议论、挑剔。感情色彩由中性变为贬义。B.“仔细”,是中性词,表示细致、认真。/“仔仔细细”,表示认真细致,是中性词。C.“来往”,表示来和去,是中性词。/“来来往往”,形容人员等往来频繁,是中性词。D.“原本”,是中性词,有本来、原来的意思。/“原原本本”,表示详细、没有遗漏,是中性词。故选A。1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意大利安全专家斯卡拉梅的病症其受到钋辐射。②2008年奥运会推出的《李小龙传奇》投资商成龙演李小龙的师父。③在变迁,而院士邹承鲁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的秉性却一直没有变。A.反映题名时势 B.反映提名时世C.反应提名时世 D.反应题名时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反应”,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②化学反应。③打针或服药所引起的呕吐、发烧、头痛、腹痛等症状。④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热核反应。⑤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他的演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反映”,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这部小说反映了现实的生活和斗争。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把情况反映到县里ㄧ他反映的意见值得重视。③指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句中是指病症把病因的实质表现出来。故“反映”符合语境。第二空:“提名”,在评选或选举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或事物名称。/“题名”,指古人为纪念科场登录、旅游行程等,在石碑或壁柱上题记姓名。句中是指投资商提出让成龙演李小龙的师父。故“提名”符合语境。第三空:“时世”,时代,世道。/“时势”,指时代的趋势;当时的形势;即指某一段时间的情势。句中是指时代的变化。故“时世”符合语境。故选B。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梅兰芳这个名字对许多中国人都很熟悉。B.大量事实证明,放射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癌症的好方法。C.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D.这里是地震多发区,当地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地震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不合逻辑。主客颠倒,“许多中国人”是主体,“梅兰芳这个名字”是客体,应改为“许多中国人对梅兰芳这个名字都很熟悉”。C.语序不当。把介词“由于”与“她”对调位置。D.搭配不当。“防止地震发生”动宾搭配不恰当,“防止”是预先设法制止的意思,而对地震现象是无法做到的,应改为“防备”。故选B。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今年以来,全厂职工干劲倍增,生产热情高涨,使产量提高了20%。B.这个炼钢车间,由10天开一炉变为5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C.我市每千户人家的手机拥有量,从5年前的50台到今年的200台,增加了4倍。D.通过技术改造,每件产品的成本减少到原来的80%,即由100元减少为20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不合逻辑,表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或百分比,“时间缩短了一倍”应改为“缩短了二分之一”。C.不合逻辑,50台“增加了4倍”应该是250台,不是200台。“增加了4倍”应改为“增加了3倍”。D.不合逻辑,“成本减少到原来的80%”应该是由100元减少为80元。可将“由100元减少为20元”改为“由100元减少为80元”。故选A。15.下列句子中,正确的一句是()A.国民经济发展了,国家不但富了,人民也富了。B.校党支部研究了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工作。C.是否有远大的抱负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D.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A.语序不当。“不但……也……”表示递进关系,后一句意思比前一句的意思深入一点,而本句恰好相反。因此,句子应改为“不但人民富了,国家也富了”。B.成分残缺。“研究”后面缺少宾语,应该在句子末尾加上“的问题”。D.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后一句意思比前一句的意思深入一点,而本句恰好相反。因此,句子应改为“现在不但不吃国家救济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故选C。16.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绿茵茵的草地,踩在上面软软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比喻)B.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声音,闻到牛津的花香。(排比)C.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反复)D.秋天的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拟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错误。此句虽然用了“仿佛”这个词,但它并没有形成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这里“仿佛回到了童年”只是表达了一种感觉或情绪,并没有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绿茵茵的草地”或其他场景。B.正确。“看到……听到……闻到……”连续使用了三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式来表达多个相近或相关意思,这是典型的排比修辞手法。C.正确。这句话中,“珍惜”一词被重复使用,以表达强调和反复的意思,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D.正确。这句话中,将枯叶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轻叹、投入怀抱),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A。1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的一项是()A.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了一切郁闷和烦恼。B.大海是如此的变幻莫冽,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C.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D.一个个红石榴像小姑娘绽放出的可爱的笑脸,缀满树枝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晚风轻抚着鬓角”,这里把大自然当作人来写,有怀抱;把晚风当作人来写,有轻抚的动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大海是如此变幻莫测……像父亲的鞭打”,这里把大海当作人来写,有变幻莫测的性格,还有像父亲的动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把大自然当作人来写,赋予其“沉浸在梦乡”“披上银装”这种人类的行为状态,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将“红石榴”比作“可爱的笑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18.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需根据前后文的语境具体分析。由“青芜如毯”可知第一空应填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由“雨声淅沥”可知第二空应填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由“秋日看花”可知第三空应填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由“冬日观雪”可知第四空应填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故正确的排序为:③①④②。故选C。19.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得体、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培训会上,主持人说:“刚才专家的发言抛砖引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B.在阅览室,弘毅同学说:“老师,您可以帮我找《老人与海》这本书吗?谢谢!”C.公园里,舒然同学口渴了,对路人说:“喂,哪里有卖水的?”D.案件胜诉后,子达赞叹道:“梁律师反应机敏,真是见风使舵,让人佩服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用在此处形容“专家”,是错误的。C.“喂,哪里有卖水的?”称呼路人“喂”没有礼貌,同时该句语气也不够客气。D.“见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该词用来形容律师的反应机敏不恰当。故选B。20.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③引力波是听不到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第一空: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按照逻辑应该是先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这里的“听到”是一种假设情况,后面又解释“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③是说听不到引力波,所以第一空应填②,故排除CD。第二空:根据“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可知,与③矛盾,那么原因就是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第二空应填④,故排除A。第三四空:强调尽管天文学家认为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但正常情况下,引力波是听不到的。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④①③。故选B。2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 B.班彪班固班超C.杜甫杜牧杜荀鹤 D.苏洵苏轼苏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曹操是安徽人士,不符合“峨眉共比高”这一与四川峨眉山有关的表述。B.班彪、班固、班超父子三人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但他们与峨眉山所在的地域没有特殊关联。C.杜甫、杜牧和杜荀鹤三位唐代诗人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D.他们都是北宋散文家,在散文、诗歌、书法等领域取得不错成就,被称为“三苏”,都是大文豪且为父子关系,籍贯为四川眉山,靠近峨眉山。故选D。2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豆蔻、束发、弱冠、不惑、知命。B.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C.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D.古者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花甲;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称作冠,而不是18岁。故选C。23.在艺术上达到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五言之冠冕”的是()A.《诗经》 B.《古诗十九首》 C.《春江花月夜》 D.《归园田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因其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它的风格平淡而深沉,富有感情,历代文人对其评价极高。故选B。24.下列各句中,诗句与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A.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节)B.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C.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重阳节)D.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元宵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这句诗与七夕节有关,因为七夕节有乞巧的习俗,旧时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B.正确。这句诗描绘的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端午节有赛龙舟等习俗,人们在江上划船,船桨如剑,鼓声如雷。C.“重阳节”错误。这句诗对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是登高、插茱萸、赏菊等。D.正确。此句描写的是元宵节的灯会场景,元宵节有赏灯的习俗,晚上帝都大街灯火辉煌,车辆拥挤。故选C。25.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1)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3)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4)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A.李清照
李白
苏轼
欧阳修 B.白居易
曹植
辛弃疾
司马迁C.白居易
李白
辛弃疾
欧阳修 D.李清照
曹植
苏轼
司马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①此处“司马”指白居易,当时他被贬为“江州司马”。②“陈王”指曹植,曹植曾被封为陈王。③这里指辛弃疾,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苏轼号东坡居士。④指的是司马迁,他遭受幽愁发愤著成《史记》这部信史。故选B。2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纪传体通史——司马迁B.《战国策》——国别体——刘向(编订)C.《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范晔D.《春秋》——编年体——孔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范晔”错误,《汉书》是由班固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而不是范晔,范晔是《后汉书》的作者。故选C。2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蒲松龄,清朝著名小说作家,著有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名。B.《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C.文学史上的“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源头。D.《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主要论述了后天的学习对人的品性具有决定意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等成语均出自《荀子·劝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C.“它们分别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源头”错误。“国风”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而《离骚》则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故选C。2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其作者是北宋的施耐庵。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作者不详。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C.白居易,字乐天,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与刘禹锡合称为“刘白”。D.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维的《滕王阁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北宋”错误。《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而不是北宋的施耐庵。B.“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错误。《孔雀东南飞》是现存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而非抒情诗。D.“王维”错误。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而不是王维的作品。故选C。29.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其中“玉箸”是指()A.筷子 B.眼泪 C.武器 D.首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中,“玉箸”指的是玉做的筷子。故选A。30.()不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A.《望天门山》 B.《梦游天姥吟留别》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望庐山瀑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故选C。31.下列归类不正确的一组是()A.五音:宫、商、角、徵、羽 B.五等爵:公、侯、伯、子、男C.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D.五经:《诗》《书》《礼》《易》《论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论语》”错误。五经应为《诗》《书》《礼》《易》《春秋》。故选D。32.下列诗句中提及历史事件,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②靖康耻,犹未雪③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①反映的是秦末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的情况。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最终击败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末发生在春秋之后。②“靖康耻”是指北宋末年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的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北宋末年,在秦末之后。③描述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打败吴国的历史事件。越王勾践在春秋时期通过一系列努力最终战胜吴国,成为春秋一霸。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最早。④描述的是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的事件。这是近现代发生的事件,在上述事件之后。故先后排序正确的为:③①②④故选B。33.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下列不属于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作品是()A.《念奴娇·赤壁怀古》 B.《江城子·密州出猎》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豪放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苏轼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作品,这三者都属于豪放派。而《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作品,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不属于豪放派。故选D。34.《西游记》中的西天是指()A.埃及 B.印度 C.西藏 D.新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西游记》中“西天”是指古印度,那里是佛教起源的地方。唐僧取经的目的地天竺,便是当时对印度的称呼。故选B。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多选)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B.本诗第三、四句巧用设问,一句深沉的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自问自答,也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C.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36.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答案】35.BC36.D【解析】【导语】《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充满忧伤的思妇诗。诗中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却因所思之人在远方而不知赠与谁,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深深的思念。“还顾望旧乡”等句,描绘出长路漫漫、夫妻分离的惆怅,将相思之苦和人生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情韵深长。【3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也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错误。本诗第三、四句所用设问并不是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而是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与无奈。C.“五言格律诗”错误。律诗的格律要求严格,而且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涉江采芙蓉》不符合这些要求,所以《涉江采芙蓉》是五言诗而不是五言律诗。故选BC。【3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将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形象地表现了愁之多。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表现了环境的凄清。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当年游泳时的豪情。故选D。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37.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3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B.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C.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D.本诗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答案】37.D38.C【解析】【导语】《邯郸冬至夜思家》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思乡诗。首句点明地点与时间,冬至佳节本应团圆,诗人却在驿馆中孤苦伶仃。“抱膝灯前影伴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孤寂。后两句通过想象家人深夜念叨自己,虚实结合,把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平淡语句中尽显对家人的思念。【3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错误。末句“还应说着远行人”是说家人应该在念叨着远行的自己,而不是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故选D。【3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错误。这首诗体现出诗人羁旅思乡的孤寂之情,并没有塑造出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故选C。三、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类已经在许多领域战胜自然,发展了自身。我们创造了用天文数字也难以计算的财富,奇迹般地从被动地位升到主动地位。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反击报复,我们正在强吞自己酿造的苦酒:盲目的人口激增使维持生存的食物获取越来越困难,不得不继续进行掠夺性生产,落后和无知,导致对大自然的掠夺,生存环境恶化。片面的经济发展,不完全的经济结构,向大自然排泄废物,严重地污染了环境。我们不相信罗马俱乐部关于人口和工业崩溃的预告,但它的“增长极限论”提出的警告并不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在整个球际范围内,就物质形态来说,人类是自然运转体系中的一员。在这个体系中,物质流、能量流把各个单元组成一个循环整体。人消耗着物质世界的能量,同时成为循环节的一个链节。从人类社会环境来说,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选择。从无机物到有机体,由生物到人类,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把人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成为一切的主宰,成为系统中的一个主动因素。自然运转体系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本身的行动——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的积极活动以资源等形式从自然中取得物质能量,经过消耗、转化,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还给自然,这种取出和投入的积极活动为人类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创造了条件。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生产力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增加,物质、能量的需求量也剧增。于是人类便极不明智地为取得资源而掠夺,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工业生产又不顾后果地向大自然排泄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这难道不是人类的过错吗?一方面高速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又在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同一行为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过去的行为。我们受到自然的惩罚是应得的,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全面发展。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勇气和信心,而不是痛苦和绝望,抛弃这个“无法收拾”的局势。既然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比地球更能让人生存,地球就是人类生存的最好环境。我们不能悲哀地呼吁人类停止生产,停止发展。人类生存一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展,坐以待食不是人的主动地位所允许的。另一方面,人类生态系统从它完整地开始循环起,静态平衡是不存在的,它所保持的是动态平衡。环境不可继续恶化,人类发展不可再受到威胁。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了我们的奋斗方向,奠定了合作基础。对人类来说,现在最迫切的是改变旧思想,废除局部价值观,树立全球观点,承认共同命运,抓住已经到来的关键时刻进行通力合作,调整人类的行为和结构,保护环境,发展生产。39.开头一段说:“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这句话的意思是()A.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反击报复。 B.人类将继续以主人的姿态向自然开战。C.人类不得不继续进行掠夺性生产。 D.人类必须全面发展经济,完善经济结构。40.第四段末尾的“同一行为”是指()A.人口急剧膨胀,生产力急剧增长。 B.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C.为取得资源而掠夺,破坏生态平衡。 D.向大自然排泄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41.最后一段的结尾说“抓住已经到来的关键时刻”,这里的“关键时刻”是()A.人成为一切的主宰,成为系统中的一个主动因素。B.生产力急剧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C.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了我们的奋斗方向,奠定了合作基础。D.调整人类的行为和结构,保护环境,发展生产。4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A.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选择,使人成为自然运转体系中的一个主动因素。B.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被污染,是人类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C.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极限论”的警告是有一定道理的。D.人类从自然中取得物质能量,经过消耗、转化,以不同的方式还给自然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是无法避免的。【答案】39.A40.B41.C42.D【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虽然人类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进步,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掠夺性生产和污染行为带来了环境恶化的问题。文章强调,人类是自然运转体系的一部分,需承担对自然影响的责任。作者呼吁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全球合作与观念调整来保护环境,实现全面发展。整体上,文章警示了现有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倡导动态平衡的生态观。【3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人类已经在许多领域战胜自然,发展了自身。我们创造了用天文数字也难以计算的财富,奇迹般地从被动地位升到主动地位。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反击报复,我们正在强吞自己酿造的苦酒”可知,文章第一段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的反击报复,强调即便人类曾在许多领域战胜自然,然而自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反击报复,斗争并未结束。因此,“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是指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反击报复这一现象。故选A。【4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人成为一切的主宰,成为系统中的一个主动因素。自然运转体系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本身的行动——社会经济活动”可知,人们一方面高速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又在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同一行为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同一行为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故选B。【4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最后一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了我们的奋斗方向,奠定了合作基础”可知,《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使人类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以及需要调整人类行为和结构以保护环境,而这种改变的开始正是由宣言带来的,这一时刻被视为关键。故选C。【4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是无法避免的”错误。根据第四段“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生产力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增加,物质、能量的需求量也剧增。于是人类便极不明智地为取得资源而掠夺,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工业生产又不顾后果地向大自然排泄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这难道不是人类的过错吗”可知,人类通过经济活动从自然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其再次排放回自然的过程中,确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但文中并未表示这是无法避免的。故选D。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句读,句中停顿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牢固 D.术业有专攻攻,攻击44.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无常师C.古之学者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6.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士大夫之族③圣人④君子⑤郯子之徒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4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商代理合同书
- 菜园种植租赁合同范本
- 广告工人安装合同范本
- 教导处下学期工作计划
- 迎新晚会模板
- 闲置学校流转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宣传制作合同
- 2025年通过电子邮件签订合同的法律风险与挑战
- 高中地理第四章同步导学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 2025标准版企业与个人间的借款协议合同
- 劳务联合施工协议书
- 2025年广东能源集团云浮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考生面对挑战时的心理调整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4,4-二氟二苯甲酮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初中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 2024年信息安全试题及答案
- 药物治疗管理MTM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外研版英语期中练习题(含答案)
- 钢筋精算管理操作手册
- 2025年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近十年英语中考完形填空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