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公开教学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公开教学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公开教学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公开教学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公开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第二课时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那美丽、皎洁的月亮,欣赏它那充满魅力的脸庞。可是,不同的人,欣赏它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有的失落……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吧!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者简介承天寺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写作背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美文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门打算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就共同,一起院子里疏通文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大概是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清闲的人疏通文意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动人游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跟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疏通文意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古今异义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月色入户()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字词小结夕日欲颓(。

)欲穷其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副词,将要动词,想要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动词,和。一词多义欲欲字词小结遂至承天寺(

)遂迷,不复得路(

)于是,就。终于。猿鸟乱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形容词,没有秩序,没有条理。名词,战乱。乱一词多义遂字词小结五色交辉()夕日欲颓()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辉映。形容词做动词,坠落。名词做动词,散步。词类活用字词小结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文言句式字词小结游。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①因为月色很美。②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整体感知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贬官之人张怀民黄州承天寺庭院赏月整体感知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闲人”欣喜之情有点儿遗憾急切、激动、渴望心有灵犀的喜悦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从容、闲适关键句心情整体感知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地点黄州承天寺内容庭院赏月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整体感知1、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精读细研2、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精读细研

3、“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精读细研4.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精读细研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精读细研(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精读细研(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6.怎样理解作者的连发两问?作者连发两问,寥寥九字,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精读细研1.感受“闲”之意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闲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苏轼之“闲”?合作探究2.领悟“闲”之情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合作探究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闲“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合作探究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小品文有如下特征:一曰真。人真、情真、语真。要求为文不做作、不矫饰,不隐藏情感,至情至性,纯真流露,所谓“性灵”。二曰趣。情趣、理趣、谐趣、韵趣。新鲜多姿,幽默诙谐,情趣盎然。三曰闲。格调悠闲轻松,最宜闲暇时消遣。四曰畅。语言通俗流畅,语语家常,雅俗共赏。五曰小。篇幅短小,但小中寓大。拓展探究1.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示例:张怀民面对月色说:“想这世人都蝇营狗苟,拍马钻营,哪儿会有我们这般闲情逸致?”苏轼道:“唉!虽是闲置此地,无以报国,但好在有你在此与我共赏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张怀民说:“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共赏美景吧!”两人同笑:“哈哈哈……哈哈……”课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笛之悲⑤。(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课堂检测【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殊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①皆数百年物也()②藤今犹在()③始能支拄()④其蔓旁引()(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A.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B.其真无马邪(《马说》)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幼时记趣》)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次则余家之青桐3.翻译下列句子。(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4.《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参考答案:1.(1)①全、都②还、仍然③刚刚、才④伸出(2)B2.次/则余家/之青桐3.(1)藤花(盛开的)时候,就好像紫色的云霞从空中垂到地上,香气充满了衣服。(2)(水面)波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4.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与朋友一起饮酒赋诗的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生存状态。叙事——中庭赏月写景——月下庭中景物抒情议论——月下感慨达观自得中含惆怅悲凉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设计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课后习题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其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体中富有变化。多用寻常词语,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十分讲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琢,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不求统一,给人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不同课文语言风格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情感答谢中书书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结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不同课文语言风格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情感记承天寺夜游多用散文,

语言清丽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景物特征:所写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言外之意: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细读《记承天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