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四)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2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这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中已萌生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记录语言,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但已经可以记录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得”字像手持贝;“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甲骨文虽是处于文字发展变化中,但体现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具备“六书”的结构规律。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甲骨文构字采用简单的线条,概括传神,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不少甲骨文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其他世界古文字,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对破解其他世界古文字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2017年,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取材于刘钊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字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雏形萌生于新石器时代B.成熟文字约形成于夏商时C.文字雏形是无意义的图画字D.成熟文字能逐词记录语言(2)根据材料一,对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的词汇丰富,可以自由记录汉语B.甲骨文常用字的基本结构一直没有变C.甲骨文体现出汉字“六书”的结构规律D.甲骨文有朴素美,推动书法艺术形成材料二最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引发学界的研究热潮。1908年,他搜集了很多甲骨,确认安阳小屯正是《史记•项羽本纪》所记“洹水南殷墟上”之“殷墟”。殷墟发现后,不少甲骨流失国外。1928年起,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科学挖掘殷墟遗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停止。战乱中,殷墟遗址陷入无政府的盗掘状态,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多次组织甲骨发掘殷墟甲骨文提供了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朝的自然生态、王室宗法、占卜制度、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状况。商朝是否存在的谜团被解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甲骨文是证史的物质文化遗存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结构一直没有变。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今天,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这背后是积淀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基石。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而且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他们曾用汉字书写历史,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取材于柴如瑾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王懿荣是发现殷墟甲骨文的第一人B.罗振玉确认殷墟,证明3000年前商朝存在C.民国时期开启了甲骨文的科学挖掘D.解放后,殷墟被重点保护,甲骨再无流失(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甲骨文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B.甲骨文具有文字研究价值C.甲骨文具有史料价值D.甲骨文具有文化研究价值材料三历经120年,时代风云变幻,学者们始终守护着甲骨文研究,指出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形势下,甲骨文研究正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发布,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这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推进甲骨文研究的步伐已迈出。另外,课题进展顺利,取得很多初步成果。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活泼有趣的甲骨文创意表情包,甚至做成嘻哈歌曲……清华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研究与创作工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推动甲骨文的社会传播,很多人都在努力。根据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研发甲骨文游戏字卡、推出甲骨文台历,这些普及工作是能为甲骨文学术研究提供多方面支持的。(取材于王丁等人的相关文章)(5)根据材料三,对甲骨文研究与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研究已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B.甲骨文研究可以依托课题研究来推进C.甲骨文传播要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研究D.甲骨文传播能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支持(6)有年轻人说:“现在要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汉字没有大用处了,帮助这样的年轻人端正对甲骨文、汉字的认识。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2.(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听雨堂记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麾即去,八年荣华,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是贼去而弯弓也。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请归以俟。(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洁身自好C.庶几得遂于晚岁庶几:或许,大概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无异于,不亚于(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或可以免于功名B.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而乃违性乖质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乃欲学陶D.其乐尚减于吾辈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D.是贼去而弯弓也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5)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8分)3.(8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雍也》)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1)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1】谢朓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2】。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3】。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4】,终隐南山雾。注释:【1】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2】骛:疾驰。【3】沧洲:隐士的居处。【4】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达对丈夫为官“名誉不兴,家富三倍”的痛心。(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B.“天际”二句写诗人极目远望那天水相接处的点点帆影和离离江树。C.“既欢”二句写诗人赴任途中经过“怀禄”“沧洲”,欣赏秀丽风景。D.“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的“江路”句与“归流”句、“天际”句与“云中”句分别构成鲜明的对比。B.“旅思”二句承上启下,其中“摇摇”一词既指江舟颠簸之感又指思绪恍惚之态。C.“终隐”句中的“南山”既呼应题目中的“宣城”,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D.此诗先景后情且以乐景衬托哀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3)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8分)古诗文默写。(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乡村日常生活图景,如,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2)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事情上都曾有美好的开始,能坚持到最后的却不多,。”(3)古代文人心怀国家兴亡,常以诗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杜牧《阿房宫赋》,金块珠砾”,警示统治者不可骄奢无度;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告诫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覆辙;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冒进,误国。四.阅读6.(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苏格兰的风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提及最早工业化的英国,一般都会想起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可我心中念念的却是苏格兰。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一种【】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计划自驾去苏格兰高地之前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朴素安静。因为靠近北海和尼斯湖,城中盘旋着无数体形硕大的海鸥,这里行人稀少,抄着手走过方正低矮的街道,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个荒谬的时间节点。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说起肃穆凛然的古堡,人们脑海中掠过的都是电影和小说的片段:一个中世纪的女子,凭海临风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联想到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有的一句话,那个意大利人在初见昆明的时候,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迥然不同:相差很大B.粗粝:粗犷C.铺陈:有层次地展现D.仪态万方:姿态特别大方(2)依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纯正诗意B.华丽满足C.朴实厌恶D.优雅倦怠(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借用宗白华的话意在强调,现代人面对山水自然要用心品味、感悟,努力找寻内心深处的情感。B.第④段画线的一组短句,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描绘了苏格兰高地清新自然、辽阔壮丽的独特景象。C.第⑤段“荒谬的时间节点”的意思:时值八月,却仿佛置身于寒冬;身处现代D.结尾处写南京的环境气候与苏格兰不同,“一虚一紧”反映出苏格兰之行给作者带来了深切的感受与思考。(4)第①段说“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游历苏格兰时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产生了怎样的“感动”。(5)文章叙写了苏格兰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而标题却是“苏格兰的风”,请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7.(5分)语言基础运用这个地方多山而又环海,依海而建的房屋随岸就坡,高低错落(甲)房屋外墙则多用白色涂饰,外墙与露台栏杆多为弧形(乙)每栋房屋不仅有庭院,还有许多回廊和过道。(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然的穿堂风,从而起到降温作用。(丁),与红瓦白墙、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1)将下面句子还原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大多数房屋用红瓦铺设屋顶,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防风排水。A.甲B.乙C.丙D.丁(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六.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8.(10分)学校举办“在阅读经典中发现美好”的读书论坛,请拟写一段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要求:结合具体作品,180字左右。9.升入高三,很多同学忙于学习,忽视了体育锻炼,帮助大家调节身心,要求:条理清楚,有感染力,180字左右。10.微写作。请以“一颗飞翔的种子”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情感真挚,有形象,有文采。150字以内。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11.(50分)人们常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孩童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对一切都有着好奇心。而实际上,好奇心并不仅仅属于儿童对于“好奇心”,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书写清晰。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四)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2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这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中已萌生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记录语言,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但已经可以记录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得”字像手持贝;“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甲骨文虽是处于文字发展变化中,但体现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具备“六书”的结构规律。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甲骨文构字采用简单的线条,概括传神,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不少甲骨文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其他世界古文字,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对破解其他世界古文字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2017年,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取材于刘钊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字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字雏形萌生于新石器时代B.成熟文字约形成于夏商时C.文字雏形是无意义的图画字D.成熟文字能逐词记录语言(2)根据材料一,对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骨文的词汇丰富,可以自由记录汉语B.甲骨文常用字的基本结构一直没有变C.甲骨文体现出汉字“六书”的结构规律D.甲骨文有朴素美,推动书法艺术形成材料二最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引发学界的研究热潮。1908年,他搜集了很多甲骨,确认安阳小屯正是《史记•项羽本纪》所记“洹水南殷墟上”之“殷墟”。殷墟发现后,不少甲骨流失国外。1928年起,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科学挖掘殷墟遗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停止。战乱中,殷墟遗址陷入无政府的盗掘状态,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多次组织甲骨发掘殷墟甲骨文提供了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朝的自然生态、王室宗法、占卜制度、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状况。商朝是否存在的谜团被解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甲骨文是证史的物质文化遗存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结构一直没有变。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今天,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这背后是积淀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基石。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而且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他们曾用汉字书写历史,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取材于柴如瑾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王懿荣是发现殷墟甲骨文的第一人B.罗振玉确认殷墟,证明3000年前商朝存在C.民国时期开启了甲骨文的科学挖掘D.解放后,殷墟被重点保护,甲骨再无流失(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甲骨文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B.甲骨文具有文字研究价值C.甲骨文具有史料价值D.甲骨文具有文化研究价值材料三历经120年,时代风云变幻,学者们始终守护着甲骨文研究,指出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形势下,甲骨文研究正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发布,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这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推进甲骨文研究的步伐已迈出。另外,课题进展顺利,取得很多初步成果。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活泼有趣的甲骨文创意表情包,甚至做成嘻哈歌曲……清华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研究与创作工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推动甲骨文的社会传播,很多人都在努力。根据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研发甲骨文游戏字卡、推出甲骨文台历,这些普及工作是能为甲骨文学术研究提供多方面支持的。(取材于王丁等人的相关文章)(5)根据材料三,对甲骨文研究与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骨文研究已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B.甲骨文研究可以依托课题研究来推进C.甲骨文传播要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研究D.甲骨文传播能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支持(6)有年轻人说:“现在要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汉字没有大用处了,帮助这样的年轻人端正对甲骨文、汉字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要做好此题需要找准答题区间,全面提取信息,迅速筛选信息,与选项细致比对,具有敏感点意识,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比如时代有误、未然变已然、地点出错、事件杂糅、挂一漏万、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推测变绝对、强加因果、逻辑失当、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等。(2)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然后与选项加以对照,符合原文便是正确的理解,否则便是不正确的。做此题先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即信息来源处。(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审准题,其次,提取原文信息与选项对照时,若遇到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义。(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5)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6)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审析题干,坐标定位,然后整体阅读这三部分,搜索提取有效信息。最后,理清文脉,举纲张目,整合概括出答案来。【解答】(1)C.“文字雏形是无意义的图画字”。原文说“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或‘图画文字’,因此也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这些文字雏形除了被称为“图画文字”还可以成为“文字”,只是说不能逐词记录,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宏观。选项表述绝对。故选C。(2)D.“甲骨文有朴素美,表述错误。这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从语法构成来看,“这”作为复指的成分具体内容在上文,选项把“布局形象”替换成“有朴素美”。故选D。(3)A.“王懿荣是发现殷墟甲骨文的第一人”。原文信息只是说“最初,可见并没有“第一人”的说法。B.“罗振玉确认殷墟。原文信息是“1908年,他搜集了很多甲骨,可见确认的只是“安阳小屯正是……殷墟”,偷换概念。C,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科学挖掘殷墟遗址”对照,表述正确。D,无中生有,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般墟考古发掘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表述绝对。(4)A.“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与交流有关的文字在材料二的倒数第一,但只是说中国文字,并非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只是说汉字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文明进程﹣﹣形成‘汉字文化圈’,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语热”风靡全球,而是汉字在文明文化方面的价值。可见“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于文无据,夸大了作用、二中均有涉及。(5)C.“甲骨文传播要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研究”。原文信息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研究与创作工作,带动大量年轻人关注甲骨文”、传播方式的做法,相关段落要说明的观点在该段(3自然段)首句处,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个例当成普遍做法。故选C。(6)从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取有效信息为“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得出答案“是研究汉字发展的史料”。从材料一的第二段结尾部分提取以下信息:“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尽管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但已经可以记录语言,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结构一直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生活习俗如何迥异,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交流,总结得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也是探究世界古文字的借鉴材料”。从材料一的最后一段“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思维方式。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得出“汉字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传承中华基因。从材料二“甲骨文是证史的物质文化遗存,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中得出答案“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从材料三开头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要确保甲骨文等字研究有人做。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得出“促进文明交流与借鉴”“汉字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从材料二“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而且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日本,他们曾用汉字书写历史、习俗。时至今日,汉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很多人都在努力,研发甲骨文游戏字卡;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斯瑞德建立了汉字字源网站……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得出答案“甲骨文已走进大众生活”“影响部分国家的文明进程”。答案:(1)C(2)D(3)C(4)A(5)C(6)①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研究汉字发展的史料;②它是证明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史料;③甲骨文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促进文明交流与借鉴,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2.(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听雨堂记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麾即去,八年荣华,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是贼去而弯弓也。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请归以俟。(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洁身自好C.庶几得遂于晚岁庶几:或许,大概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无异于,不亚于(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或可以免于功名B.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而乃违性乖质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乃欲学陶D.其乐尚减于吾辈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D.是贼去而弯弓也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5)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分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重点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翻译的不同是这道题更加强调对句子所表达深层含义的理解。(4)本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5)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理由及态度的揣摩能力,精读原文,在整体掌握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作答。【解答】(1)A.“皆非治朝也”中的“治朝”应理解为“安定太平的时代”。故选A。(2)A.代词;副词;B.连词,却,可是、却;C,可是,才;D.介词,比,从。故选B。(3)D.“弯弓”理解为“把弓折断”有误,译文: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故选D。(4)令吴中:担任吴县县令;令简政清:政令简明;了:全;其中:他心中;译文: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治清平,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5)解答此题,主要是通过文章末段找出相关原因,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可知袁氏三兄弟的感情不亚于苏氏兄弟,子由无弟,袁氏有三兄弟,故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或可以免于功名”可知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世缘浅,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意思是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答案:(1)A(2)B(3)D(4)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5)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参考译文: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我去吴县探望他,在颠沛流离之时,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没有一天没有的。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苏轼高亢耿直,苏辙洁身自好,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古代的君子,就可以隐居了、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一起隐居山林,弹琴论道、何村中著书。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最终被世人嫉妒。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在那时;世路坎坷的苦楚;自己的为人,也大约可见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在晚年实现。为什么招之即来,八年之间?结果是被贬谪惠州,飘零寂寞。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却在老年的时候学。现在我们兄弟三人。子瞻没有哥哥,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或许可以免于功名,俗世的缘分浅。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尤其适宜隐居,政令清简,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如果真是这样,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8分)3.(8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雍也》)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1)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分析】(1)本题考查翻译。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传记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结合语句具体分析。【解答】(1)主:以……为主,毋友不如己者:定语后置句,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2)“过则勿惮改”翻译为“犯了错误,不害怕改正”,要勇于改正,不贰过”翻译为“不迁怒他人;“加我数年,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假如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可以不犯大错。启示:可以选择“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写启示;不断学习经典,要做到言之成理。因此可以总结答案为: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不断学习经典。启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勇于改正,是一种锐意的智慧。答案:(1)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2)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不断学习经典。启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这才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1】谢朓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2】。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3】。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4】,终隐南山雾。注释:【1】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2】骛:疾驰。【3】沧洲:隐士的居处。【4】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达对丈夫为官“名誉不兴,家富三倍”的痛心。(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B.“天际”二句写诗人极目远望那天水相接处的点点帆影和离离江树。C.“既欢”二句写诗人赴任途中经过“怀禄”“沧洲”,欣赏秀丽风景。D.“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A.前四句的“江路”句与“归流”句、“天际”句与“云中”句分别构成鲜明的对比。B.“旅思”二句承上启下,其中“摇摇”一词既指江舟颠簸之感又指思绪恍惚之态。C.“终隐”句中的“南山”既呼应题目中的“宣城”,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D.此诗先景后情且以乐景衬托哀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3)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诗,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要言之有据。【解答】(1)C.“怀禄”不是地名,为怀恋仕途之意,有俸禄可以享用,正合乎自已志趣追求。故选:C.(2)A.“天际”与“云中”两句不存在对比关系。句意是:江面上点点帆影,那是归去的舟船,那树林的深处?可见两句是并列关系。C.“终隐”句中的“南山”与“归流”句中的“东北”不存在呼应关系。开头写的“东北”是启程时回头看向家的方向,这个前行的方向,那里有可以隐居的“南山”,虚写。两者之间没有呼应关系。D.“乐景衬哀情”错误。这首诗开头写景不是乐景,写远处帆影点点,都是哀景。故选:B。(3)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感比较复杂:开头四句,“江路西南永。天际识归舟,写踏上征途,回望故乡、去国怀乡的愁绪,思潮翻滚,复协沧洲趣,赏心于此遇”,既有仍有官可做的欢愉之情,甚至为可以尽享山林之乐。结尾两句“虽无玄豹姿,以“玄豹”喻自已虽为一郡之守,也未必能治好此郡,绝不会做陶答子那样贫污。从字面意义看,但更深的意义是说自己将以淡泊心境处理政务、不牟私利之志。答案:(1)C(2)B(3)既有眷恋金陵、去国怀乡的愁绪;②既有倦于行旅的孤寂之感;③既有怀恋仕途之心和为官爱惜名誉,又有散淡闲适(或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译句:抬眼望去;回头顾望。远处帆影点点。天边云雾中树林。行舟晃动啊。一个人远行很多次了。既有为官享俸的欢愉。以后那些纷纷扰扰与我隔离开来。我虽然没有玄豹那样的美德。赏析:这是一首旅途抒怀的诗,同时也表示愿意远离嚣尘的都城去过隐居的生活。全诗十二句分二层,写自已离开建康乘船逆流西行、二句“江路西南永,点明此行溯流而上,水长路远,江水尚知道入海为归。这时诗人对归海的江水感慨万千。他又遥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且融入了自已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四句“天际识归舟,由近写到远,表达自已不舍的眷念,消逝在远方的天空,再向前看,那树林的深处?一字一句。诗人以“识”与“辨”两字写出自己当时回望故乡专注与眷念的心绪。前四句是写景。第二层后八句、六句“旅思倦摇摇,摇摇,这里是双关,摇晃不定。在离开京邑赴宣城前夕,其中之一就是谢朓充任中军记室的新安王。新安王登基之时、中书诏浩。明帝废新安王,但他心有余悸。这时的他心情复杂,又庆幸自已摆脱了纠葛。这是一个倒装句,回想起旅途行程。这里借景抒情。第七,复协沧洲趣”,怀恋俸禄,欢喜。“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又做隐士。隐居的志趣又合乎自已隐居的志趣,又做隐士,在六朝以后渐成风气,亦官亦隐。第九,赏心于此遇”,从此我将离开这烦嚣的是非之地。这只是作者一种天真的想法;如有,并非真正的避世远遁。最后两句“虽无玄豹姿,借用典故,精当巧妙,在今山东)三年,家富三倍,曰:‘妾闻南山有玄豹,何也,故藏而远害,坐而须(等待)死耳,答子之家果以盗诛,颜色黑中带红的豹,说自已虽无玄豹的姿质,但这次去宣城。“玄豹姿”,并无美德,但自已却深爱名声、弄贫国家的事,是借外任隐遁远祸。这还包罗了“既欢怀禄情”照应、最终隐没在云遮雾绕的远山深林之中的景象。5.(8分)古诗文默写。(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乡村日常生活图景,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事情上都曾有美好的开始,能坚持到最后的却不多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古代文人心怀国家兴亡,常以诗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警示统治者不可骄奢无度;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告诫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覆辙;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冒进,误国。【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寡)(3)鼎铛玉石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赢)四.阅读6.(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苏格兰的风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提及最早工业化的英国,一般都会想起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可我心中念念的却是苏格兰。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一种【】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计划自驾去苏格兰高地之前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朴素安静。因为靠近北海和尼斯湖,城中盘旋着无数体形硕大的海鸥,这里行人稀少,抄着手走过方正低矮的街道,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个荒谬的时间节点。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说起肃穆凛然的古堡,人们脑海中掠过的都是电影和小说的片段:一个中世纪的女子,凭海临风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联想到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有的一句话,那个意大利人在初见昆明的时候,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迥然不同:相差很大B.粗粝:粗犷C.铺陈:有层次地展现D.仪态万方:姿态特别大方(2)依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A.纯正诗意B.华丽满足C.朴实厌恶D.优雅倦怠(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借用宗白华的话意在强调,现代人面对山水自然要用心品味、感悟,努力找寻内心深处的情感。B.第④段画线的一组短句,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描绘了苏格兰高地清新自然、辽阔壮丽的独特景象。C.第⑤段“荒谬的时间节点”的意思:时值八月,却仿佛置身于寒冬;身处现代D.结尾处写南京的环境气候与苏格兰不同,“一虚一紧”反映出苏格兰之行给作者带来了深切的感受与思考。(4)第①段说“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游历苏格兰时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产生了怎样的“感动”。(5)文章叙写了苏格兰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而标题却是“苏格兰的风”,请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准确理解即可。(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能力。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要站在不同角度细致分析,准确理解即可。【解答】(1)D.仪态万方:形容容貌。故选D。(2)纯正:纯粹;不搀杂其他成分。朴实:质朴诚实。优雅:优美雅致。满足: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倦怠:疲乏。抓住原文中的关键句“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都太符合想象”进行选择可以得出应该用“优雅”和“倦怠”。故选D。(3)B.“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错误,能看出辽阔的特点。故选B。(4)此题需要分开答“困境”和“感动”,审题时注意问了两个问题,寻找关键句子。困境:由“温度很低,八月里,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整个城市清冷,其实没有料到旅程会那么漫长辛苦”可知,漫长辛苦,风大天寒。感动之处:抓住关键句子,比如由“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看到苏格兰高地的风景。由“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可知,苏格兰产生了无数风流人物。由“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仪态万方。在任何一个角落。它的城堡和大学,满眼的苏格兰格子和满耳的风笛声,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可知、得体、辉煌的文明,让作者震撼。(5)“风”不仅仅指自然的风,还有其他的含义,以及对作者的影响。文章以“风”为题。由“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都在提示我,“风”最能体现苏格兰自然环境苦寒的特点,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风”代指苏格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扭转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嗅觉和味觉都无比亲切熟悉的江南,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风”喻指给在湿热环境中的作者带来思考和警醒的力量。答案:(1)D(2)D(3)B(4)①困境:旅途,漫长辛苦,风大天寒。②感动:看到苏格兰高地的风景,对苏格兰坚忍强悍的民族性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动,苏格兰产生了无数风流人物;爱丁堡典雅、壮丽,苏格兰人拥有的勇士品格等。(5)文章以“风”为题,形象生动且意丰厚。“风”代指苏格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扭转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7.(5分)语言基础运用这个地方多山而又环海,依海而建的房屋随岸就坡,高低错落(甲)房屋外墙则多用白色涂饰,外墙与露台栏杆多为弧形(乙)每栋房屋不仅有庭院,还有许多回廊和过道。(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然的穿堂风,从而起到降温作用。(丁),与红瓦白墙、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1)将下面句子还原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A大多数房屋用红瓦铺设屋顶,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防风排水。A.甲B.乙C.丙D.丁(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修改,能力层级为D级。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辨析修改病句需要了解高考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着重考查语序不当,应了解病句类型并注意辨析修改。【解答】(1)句子应该放在甲处,因为开头提到“依海而建的房屋”,屋顶坡度平缓,描写房屋和屋顶。而“房屋外墙则多用白色涂饰,线条如水般流畅”是写房屋外墙和露台,所以应放在甲处。(2)原句缺少主语,所以应该调整语序,把“红瓦白墙”放在“与”前面、碧海,一切美妙而又和谐。答案:(1)A(2)红瓦白墙与蓝天、碧海,一切美妙而又和谐。六.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8.(10分)学校举办“在阅读经典中发现美好”的读书论坛,请拟写一段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要求:结合具体作品,180字左右。【分析】本题考查介绍推荐经典的能力。题干要求就阅读经典的过程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发现美好的过程,在写作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说明经典的内容以及给自身带来的美好。【解答】故答案为:在阅读中,我发现了一本名为《小王子》的书。《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一个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奇怪的人物、爱慕虚荣的人,但他们都以一种深刻的主题表现出来,我感到一种纯真和美好的情感,而是要珍惜内心的纯真与善良。9.升入高三,很多同学忙于学习,忽视了体育锻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社保工伤保险合同范本(含企业员工福利政策)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人才招聘与培养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知识产权授权合同与实施标准3篇
- 2025年度数据安全防护与应急预案制定合同3篇
- 苏州校本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幼儿园教育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合同3篇
-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全科医学概论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旋转洗瓶机课程设计
- 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智能交通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锅炉安装竣工报告
- 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报告
- 时间管理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噪声监测服务投标方案
- 分子影像学概论课件
- 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的精细化管理
- (全)2023电气工程师内部考试习题含答案(继保)
- 辣椒栽培技术
- 纪检监察知识题库-案例分析(20题)
- 《笨狼的故事》读书会读书分享PPT课件(带内容)
- 就这样当班主任读书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