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8/03/wKhkGWdWk-SAYscXAANt1DIIIbQ603.jpg)
![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8/03/wKhkGWdWk-SAYscXAANt1DIIIbQ6032.jpg)
![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8/03/wKhkGWdWk-SAYscXAANt1DIIIbQ6033.jpg)
![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8/03/wKhkGWdWk-SAYscXAANt1DIIIbQ6034.jpg)
![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8/03/wKhkGWdWk-SAYscXAANt1DIIIbQ60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七)(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眼前之景,即景之情,一经诗人道出,点石成金,大地山河,顿然改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寻常?“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非奇境。这种“境遇”,这种“情调”,人人可有,却不是人人能写出的。这两句诗的文字,拆散也很平凡,并非七宝楼台,璀璨照目。然而诗之为诗,就在这不期然而然,可一不可再的如是的“字句的组织”,在这组织中所流荡的风韵,奇趣,不可思议的因缘会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就是诗的灵魂,诗的肉体。这一种技术,它的悲哀,是被人看出它是一种技术。“真气远出”并不难,难在“妙造自然”。“妙造”是艺术,是诗。陶渊明的高情逸韵,中国诗人尽有之,而陶渊明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摘编自《宗白华谈诗》)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诗歌移情理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学家把注视一座高山觉得它在那里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的现象称为“移情作用”。B.移情作用指的是我们发现了在死板东西之中具有的情感、生命、动作,云飞泉跃、山鸣谷应,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C.“即景生情,因情生景”表现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情、景相契无间,才是诗的理想境界。D.宇宙中万事万物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也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异。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都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B.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就算诗人表面上写的景象都是山,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境界。C.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是因为再造时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D.陶渊明的高情逸韵,是中国诗人尽有的,但他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由此可见“妙造”是艺术,是诗,难在“妙造自然”。3.下列诗句中最符合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的理想境界”的一项是()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引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5.朱光潜认为:“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请据此谈谈《沁园春·长沙》的妙处。(6分)【答案】1.B【解析】“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应当是人的主观情感在发挥作用,并非是物自身具有情感。2.A【解析】原文“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不是“都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3.D
【解析】“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只有
D
项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最符合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的理想境界”中“情、景相契无间”的要求。4.材料一运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了论证诗人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情趣的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材料二运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论证好诗在于诗人运用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写平常人的平常情绪,将眼前之景,点石成金。5.①移情作用体现在内在情趣常和外来意象的相互契合。②《沁园春·长沙》中,“鹰”“鱼”“万类”“百舸”矫健有力,生机勃勃,体现了诗人的青春勃发和昂扬意气。③“万山”“层林”“漫江”意境开阔,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那面人家周立波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我们去参加山那面一家人家的婚礼。我们为什么要去参加婚礼呢?如果有人这样问,下边是我们的回答:有的时候,人是高兴参加婚礼的,为的是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有一群姑娘在我们的前头走着。姑娘成了堆,总是爱笑。她们为什么笑呢?我不晓得。有人告诉我:“姑娘们笑,虽说不明白具体的原因,总之,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以及这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朦胧的或是确实的爱情的感觉,无一不是她们快活的源泉。”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翻过山顶,望见新郎的家了。那是一个大瓦屋的两间小横屋。按照传统,我们这带的红花姑娘们,在同伴新婚的初夜,总要偷偷跑到新房的窗子外面、板壁下边去听壁脚,要是听到类似这样的私房话:“喂,困着了吗?”她们就会跑开去,哈哈大笑;第二天,还要笑几回。但也有可能,她们什么也听不到手。走在我们前头的那一群姑娘,急急忙忙跑进门去了,她们也是来听壁脚的吗?我在山里摘了几枝茶子花,准备送给新贵人和新娘子。我们走进门,一个青皮后生子满脸堆笑,赶出来欢迎。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攀开门帘子,进了新娘房。姑娘们早在,还是在轻声地笑,在讲悄悄话。我们才落座,她们一哄出去了,门外是一路的笑声。等清静一点,我们才过细地端详房间。四围坐着好多人,新娘和送亲娘子坐在床边上。送亲娘子就是新娘的嫂嫂。我偷眼看了看新娘卜翠莲。房间里的人都在看新娘。她很大方,一点也没有害羞的样子。
窗前一张旧的红漆书桌上,摆了一对插蜡烛的锡烛台,还有两面长方小镜子,此外是贴了红纸剪的“囍”字的瓷壶和瓷碗。在这一切摆设里头,最出色的是一对细瓷半裸的罗汉。他们挺着胖大的肚子,在哈哈大笑。他们为什么笑呢?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为什么要来参加人家的婚礼,并且这样欢喜呢?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和他的堂客。乡长是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他非常忙,对于婚礼,本不想参加,但是邹麦秋是社里的干部,又是邻居,他不好不来。一跨进门,邹家翁妈迎上来说道:“乡长来得好,我们正缺一个为首主事的。”意思是要他主婚。当了主婚人,他只得不走,坐在新娘房里抽烟,谈讲,等待仪式的开始。社长也是个忙人,每天至少要开两个会,谈三次话,又要劳动;到夜里,回去迟了,还要挨堂客的骂。任劳任怨,他是够辛苦的了。窗外爆发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好久不见的她们,原来已经在练习听壁脚了。新房里的人,连新娘在内,都笑了,乡长照例没有笑。外边有人说:“都布置好了,请到堂屋去。”大家拥到了堂屋,跟在新人的背后。姑娘们也都进来了。她们倚在板壁上,肩挨着肩,手拉着手,看着新娘子,咬一会耳朵,又低低地笑一阵。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司仪姑娘宣布下面一项是来宾演说。不知道是哪个排定的程序,把大家最感兴味的一宗——新娘子讲话放在末尾,人们只好怀着焦急的心情来听来宾的演说。被邀上去演讲的本来是社长,但是他说:“还是叫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二十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记了,有什么说的?”“今天我们结婚了,我高兴极了。”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①了。”
“真不儿戏。”一个青皮后生子叫好。“真是乖孩子。”一个十几岁的后生子这样说。他忘了自己真是个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嫁妆。”老社长也不禁叹服。“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好呀,把邹家里比下去吧。”一个青皮后生子笑着拍手。“我的话完了。”新娘子满脸通红,跑了下来。“新郎公呢?”“没有影子了。”有人发现。“跑了。”有人断定。“跑了?为什么?”“跑到哪里去了?”好几十个人点着火把,拧亮手电,分几路往山里,塅里,小溪边,水塘边,到处去寻找。社长领头,寻到山里的一路,看见储藏红薯的地窖露出了灯光。“你在这里呀,你这个家伙,你……”一个后生子差点要骂他。“你为什么开溜?怕比赛吗?”老社长问他。邹麦秋提着一盏小方灯,从地窖里爬了出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抬抬眉毛,平静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我与其坐冷板凳,听那些牛郎中空口说白话,不如趁空来看看我们社里的红薯种,看烂了没有。”“你呀,算是一个好的保管员,可不是一位好的新郎公。不怕爱人多心吗?”社长的话,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把新郎送回去以后,我们先后告辞了。踏着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我们各自回家去。同路来的姑娘们还没有动身。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她们一定开始在听壁脚了,或者已经有了收获吧?
1957年11月(有删减)【注】①工分制,是一种用劳动日作为社员投入劳动的计量单位,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参加婚礼的路上,“我”对“为什么参加婚礼”和“姑娘们为什么笑”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从姑娘们的“笑声”中感受到她们的快乐。B.“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介绍了新郎官身份,为后文他检查红薯种这一情节作了合理铺垫,塑造了他爱岗敬业的形象。C.房间里人员众多,有新娘和当送亲娘子的新娘嫂嫂,还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以及他的堂客等人,表现出了婚礼的热闹喜庆。D.新娘子在婚礼上掏出了自己的“劳动手册”,还说自己嫁过来不是“依靠人的”,而是“过来劳动的”,话语中洋溢着激情与骄傲。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譬如写听壁脚,写送亲娘子,写锡烛台,写瓷壶、瓷碗上贴红纸“薯”字,展示了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反映了中国本土的农村生活。B.小说只在前半部分和结尾离开时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而中间部分则故意隐去“我们”这一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同《祝福》一致。C.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农业社”“工分”“劳动手册”等词语,将婚礼这一生活场景与特定时代下的人民精神面貌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立意深刻。D.小说作者十分关注细节,开头“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与结尾处“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仅有细微差别,却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人物的愉悦轻松。8.文章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其作用。(4分)9.本文写作于“大跃进”历史时期,当时的历史语境提倡“奔放雄伟、刚健热烈”的写作风格,而本文同《百合花》一样,走向了另一种风格。请概括本文的写作风格,并结合全文,比较本文与《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的相似性。(6分)
【答案】6.A【解析】“‘我’对‘为什么参加婚礼’和‘姑娘们为什么笑’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错误,根据原文“她们为什么笑呢?我不晓得。有人告诉我……”可知,“我”没有对第二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7.B【解析】“中间部分则故意隐去‘我们’这一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同《祝福》一致”错误,《祝福》的中间部分变换叙述视角,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并没有故意隐去第一人称视角。8.①“笑”奠定了全文欢快轻松的感情基调,也契合“婚礼”这一喜事题材。②“笑”有助于刻画村民们淳朴热情的形象。③“欢声笑语”展现了当时热情积极的时代面貌,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满怀希望的精神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9.写作风格:淳朴厚实、清新隽永。相似性:①结构上,两篇小说的情节都不复杂、没有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重视细节的运用,将主题与情感巧妙地融入在其中;②手法上,两篇小说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均通过细腻平和的真实生活场景来反映宏大的时代主题,使得小说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③表达上,两篇小说都采用了“抒情化”的散文表达,字里行间洋溢着人物的内在情感,语言富有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竭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茶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疮茶。或用葱、姜、枣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青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选自陆羽《茶经·茶之饮》,有删改)文本二:李薄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美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触胪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浙江茶纲》,有删改)[注]①法,张口。②疮茶,指夹生茶。③按经《茶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曰隽永。——[明]闻龙《茶笺》。隽永是指为了煮第二炉茶在壶中所留的茶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人奏/触舵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B.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触胪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C.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触胪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D.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触舵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已"的"已"指停止,与《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中的“已"含义相同。B.鼎是古代的炊器,鼎腹一般为圆形,下有三足,文中是指用来制茶的容器。C.茶纲指官府通过水陆运输的茶叶。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D.“称是”文中指认为正确、同意对方提出的观点。与现代汉语中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羽认为“喝"和“吃”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饮茶可以让人们提神醒脑,驱除困倦。B.陆羽认为一炉茶最多倒五碗,喝茶要遵循"茶礼",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C.李溥趁上奏公事时赞美浙茶,表面是向皇帝推荐好茶,其最终的目的是中饱私囊。D.沈括叙述了浙茶成为贡茶的历史渊源,同时叙事中也凸显了沈括对浙江茶纲的态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4分)(2)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4分)14.陆羽从哪两方面指出人们在处置"茶"时存在的欠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答案】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原文标点)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舶舵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称是”中“称”应读“chen”,意为“相称、差不多”,文中“称是”意为“(船上所载的其他货物)与这些清单所列出的货物差不多”,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错,根据文本一末段“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可知,如果是六个人喝茶,就按五个人行三碗茶,壶中所留茶汤给多出来的那个人,而非按七个人行碗。故选B项。13.(1)上天哺育万物,都有它最精妙的地方,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事情。(关键点“至”“工”“猎”每点1分,大意1分)(2)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关键点“奏计""当途”“纪极”每点1分,大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至:极,最。工:善于,擅长。猎:此处意为“做事”。(2)奏计:年终向中央奏报所掌地方的财政等情况。当途:朝中当权的大臣。纪极:限度。14.①人们的煮茶方法不当。②人们对与茶相关的知识知之甚浅(不懂饮茶)。(每点1分,两点都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文本一第三段“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可知,作者认为人们在煮茶时所遵循的方法是不恰当的。根据文本一第四段“人之所工,但猎浅易”可知,人们对与茶相关的知识知之甚浅,后面的内容通过“屋精极”“衣精极”“食与酒皆精极”与“茶有九难”做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点。【参考译文】文本一:禽鸟有翅膀能飞翔,兽类有皮毛能跑动,人开口能说话,这三者都生活在天地之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啊!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消解愁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并解除困倦,则要喝茶。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做文字记载被大家了解,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晋代的刘琨、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喝茶的习惯)随着时间一天天广泛流传,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到非常盛行(的程度),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家家户户把茶当作饮品。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茶饼。(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作“夹生茶”。有时加葱、姜、枣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有时还要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人们都习惯这么做而不知道改正。啊!上天哺育万物,都有它最精妙的地方,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事情。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穿的是衣服,衣服做得精美极了;填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是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是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是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是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是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是炙烤不当。捣得太细,成了绿色的粉末,是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是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是饮用不当。属于珍贵鲜美、馨香浓郁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缺的那个人。文本二: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李溥利用奏事的机会,大肆夸赞浙江茶叶的美味精致,又说:“自来向皇宫进贡的,只有建州的饼茶,而浙江茶不曾成为贡品。我用节余的钱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他所调度的运茶船)直接从京城大门下的汴水道牵挽到城里,号称“进奉皇帝的茶纲”,有关部门都不敢盘查。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李溥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每当发运使入奏茶纲进京,长长的大船遮蔽河面,从泗州连行七日到达京城。我出使淮南时,见有满载着货物准备入汴京的船只,曾设法弄到这些船只的货物单,上面虽写着“两浙笺纸三暖船”,其实所运送的其他贡物或私载的货物,都不亚于簿子上所登记的物品的数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岳阳楼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
影到深潭赤玉幢①。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岳阳楼李商隐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②。如何一梦高唐雨,
自此无心入武关。【注】①赤玉幢:指神仙居处。这里指岳阳楼的倒影。②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诗首句从眼前之景写起,描绘了岳阳楼上红日斜照楼窗的景象。B.李诗首句从岳阳楼地理位置写起,“带百蛮”写出了楚地的荒凉。C.元诗以“怅望”一词点出心绪,李诗用“无心”抒发了胸中的愤懑。D.李诗“高唐雨”指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传说,暗指楚王沉溺女色。16.同是登岳阳楼,但二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6分)【答案】15.B【解析】“楚地的荒凉”错,
“带百蛮”意思是统辖百蛮,指楚国的强大。故选B。16.①元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写眺望窗外万顷的洞庭湖水,抒发了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心中无法排遣的怅惘。②李诗借古讽今,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讽喻了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
(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情感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梁柱上的钉子数量与粮仓里的米粒作比,突出了秦王的奢侈。(2)李白曾在《寄远十二首·其四》中写道:“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高适在《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用玉箸来形容思妇的泪,表达对征人思妇的同情。(3)小明在假期旅游时看到了“江水与天色相连”的月夜美景,他便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作为朋友圈游记文案的开场白,赢得了大家的点赞。【答案】①钉头磷磷②多于在庾之粟粒③铁衣远戍辛勤久④玉箸应啼别离后⑤江天一色无纤尘⑥皎皎空中孤月轮(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被饲养玩弄在卖鸟人手中的神色凄惨羽毛焦黄的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诗的妙处。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18.两处“是的”看似可有可无,实则颇具匠心,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仿照画线句,以植物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修辞贴切,表达流畅。(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①古代中国,都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②安排筵席座位时,较尊贵的宾客坐在右边,坐在左边的较卑下;③官员升迁称“右迁”,贬官称“左迁”。④“右姓”指世家大族,“右戚”指跟皇家亲近的王公贵族。成语“A”,指“没有人能超过他”,这种文化背景深深地影响着“左”和“右”的词义及演变。“左”,象形字,甲骨文写作“”,以左手表示方位——左边。中国古代地理习惯上认为左边代表“东面”,如“江左”就是江东。又因为上述以右为尊的文化传统,(甲)。“左”甚至还由“较低的地位”引申为“邪僻、不正”“不顺、不合、违背、错误”等负面的词义,如性格固执叫“左性”;失策、邪恶的计谋叫“左策”。“右”,甲骨文写作“”,与“左”()相反,像一只右手伸向左边,表示方位——右边、西面。由于以右为尊的文化传统,“右”表示“较尊贵的地位”,由此引申出“重视、尊重、崇尚”“亲近、赞助”等义项,意思也较为正面。(乙)?这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更习惯用右手劳作,右手因此更加灵敏,人们两手并用时,都是以右手为主,以左手为辅的。当然,并不是在古代的所有文化语境中,都是以右为尊的。比如在先秦等朝代,就是以左为尊的。《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公子B,礼待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侯嬴,他宴请宾客时,特意等所有人都到齐后,才带着车马随从,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留下“C”的美谈。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很据材料内容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案】18.①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黄鹂喜爱和理解之情;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湖光山色令黄鹂之美达到极致;③运用口语,拉近与读者距离,引发读者共鸣;④段首反复,有反复咏叹、回环往复之效果。19.示例一:桃绽初春,荷曳盛夏,菊映深秋,梅傲寒冬,(这就是它们的极致)。示例二:桃隐山寺,兰生幽涧,松立崖侧,柳临水岸,(这就是它们的极致)。评分参考:每写出一个分句给1分。分句主体是花草树木等植物,内容合理,结构一致,语句通顺。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设备采购借款合同模板
- 个人车辆租赁合同协议
- 二手房交易过户暂停合同条款
- 全新绿植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 专利许可合作合同模板
- 个人买卖新车合同范本
- 临街门面房租赁权转让合同书
- 交通事故赔偿合同调解书范文
- 个人合伙经营合同合作协议
- 二手注塑机买卖合同
-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压强》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 SaaS服务具体应用合同范本2024版版
- 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政治试题 含解析
- 宁夏“8·19”较大爆燃事故调查报告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课件
- 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试卷
- 初三科目综合模拟卷
- 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物理真题(含答案)
- 劳动合同薪酬与绩效约定书
- 消除医疗歧视管理制度
- 柴油机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